《世説新語》(詠雪、陳太丘與友期) 教學設計(精選12篇)

《世説新語》(詠雪、陳太丘與友期) 教學設計 篇1

《世説新語》兩則 教學設計由查字典語文小編整理並分享,歡迎老師同學們閲讀。如果對你有幫助,請繼續支持查字典語文網,並提出您的寶貴建議,小編會盡最大的努力給大家收集最好最實用的文章!

《世説新語》(詠雪、陳太丘與友期) 教學設計(精選12篇)

【教學目標】

① 知識與技能:

閲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② 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學重難點】

1.閲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

2.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詠雪》

一、預習課文:

1.學生課前誦讀課文,藉助工具書及課文註釋疏通文意。

2.質疑問難。

3.思考課後“研討與練習”。

二、導入課文:

1.導入設計:

説説你知道的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

——曹衝稱象、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等。

同學們,其實像他們這樣聰明的中國古代少年還有很多,如四歲畫畫的王冕、七歲做詩的曹植、十二歲做宰相的甘羅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紹兩位這樣的古代少年,他們是誰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們,和他們交個朋友。

2.作者、作品簡介:

(1)劉義慶劉義慶(403—約443),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朝宋文學家。宋宗室,襲封臨川王贈任荊州刺史等官職,在政8年,政績頗佳。後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貶官王義康而觸怒文帝,責調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開府儀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於建康(今南京)。劉義慶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除《世説新語》外,還有志怪小説《幽明錄》。

(2)《世説新語》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志人小説”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劉義慶編撰。《世説新語》是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記述後漢至南朝劉宋王朝人物的遺聞軼事的雜史。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類,每類收有若干則故事,全書共一千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從此可見筆記小説“隨手而記”的訴求及特性。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書中所載均屬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故事則有一部分出於傳聞﹐不盡符合史實。

三、學習新課:

1.一讀課文,整體感知:

2.二讀課文,理解詞語: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家庭聚會),與兒女(子侄輩,指年輕一代)講論文義。

俄而(不久,一會兒)雪驟,公欣然(高興)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差不多)可擬(相比)”。

兄女曰:“未若(比不上)柳絮因風起。”

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3.三讀課文,用現代漢語複述故事:

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人聚會在一起,跟子侄輩的人談詩論文。忽然間,雪下得緊了,太傅高興地説:“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麼呢?”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説:“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兒道韞説:“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太傅高興得笑了起來。道韞是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4.四讀課文,研討問題:

①“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氛圍?

(融洽歡快輕鬆。)

②撒鹽空中、柳絮因風起兩個比喻,哪一個更好?同時説説還可以用哪些事物來比喻雪。

(好的詩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藴的統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給人以春天即將到來的感覺,正如英國大詩人雪萊所説,“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西風頌》),有深刻的意藴;“撒鹽”一喻只有物象而無意藴。)

③文章結尾交待了謝道韞的身份,有什麼用意?

(這是一個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讚賞道韞的才氣。)

5.五讀課文能背誦。

四、拓展延伸:

1.討論: 對文中“公大笑樂”一句有不同解釋,你如何看法:

(①對兩個答案都表示滿意; ②“笑”前喻,“樂”後喻;③為“柳絮”一喻而“笑樂” 。)

2.説説還可以用哪些事物來比喻雪,舉出並積累幾句詠雪的名句。

請欣賞: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毛澤東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天。

——李白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杜甫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岑參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韓愈

五、課堂總結:

詠雪講的是晉朝著名文學世家謝氏家族裏的一個故事。在一次家庭聚會中,謝道藴表現出了不俗之才。

六、佈置作業:

1.當詠出喻雪佳句後,謝太傅全家人的心情會有什麼反應?

2.請你體味“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意境。

第二課時 《陳太丘與友期》

一、複習檢查

背誦、翻譯課文。

二、導入課文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謝道藴這個才女,這節課我們將認識陳元方這個神童。

首先看看標題怎麼理解,陳太丘不是人名,太丘是地名,古人習慣用姓氏加官名或地方名稱來作為對人的稱呼,相同的還有蘇東坡,期是約定,綜上所述,標題意思是一個在太丘做官姓陳的人和朋友有約定.

三、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1教師範讀,要求聽準字音,重要字詞在旁邊註上拼音。

(強調不----通“否”。)

2. 學生小聲跟着讀,注意節奏的把握。

3.齊讀課文。

四、再讀課文、理清字句

1.快速默讀課文,對照註釋及翻譯資料理解文意,碰到疑難處做上記號。

指名2個學生質疑字句,師生共同答疑 。

① 太丘捨去,去後乃至(捨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去:古今意思不一樣,離開乃:才)

② 與人期行,相委而去(期行:相約同行 委:丟下,捨去)

③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引:拉 顧:回頭看)

④區分尊君(尊稱) 君(禮貌的稱呼,意為你) 家君(對自己父親的謙稱)

(在理解字句之後,應該學會翻譯重要句子,可以一個字一個字的翻譯出來,同時把文中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比如: 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這句話, “日中”是哪一天的日中, “不至”是誰不至,明顯是省略了一些成分, 相同的還有文中的“過中不至”,指名翻譯, 引導學生用同樣的方法翻譯其他的句子。)

五、研讀課文、討論探究

1.用原文回答以下問題:

①客人發怒的原因是——“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客人不守信的表現是——“過中不至”。

(可見我們做人要講“信”講“禮” 。)

2.文中另一個重要人物元方,他又有什麼性格特點?

(聰明 機智)

3.可我們也發現了文章結尾客人已經主動道歉,他仍然入門不顧,是否禮貌?

( 同桌或者4人小組之間交流看法。)

六、拓展延伸

古人是很重視仁義禮智信的,那麼,“誠信”“禮貌”對今天的我們還 有用嗎?請聯繫實際談一談你自己的認識。

(提示:可以從社會.家庭.學校等多角度思考, 如在日常生活中見到師長朋友應該怎樣?在考試的時候堂而皇之拿着參考資料是否就是“誠信”的體現呢? )

(補充中外名人講誠信的名言:

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自己要誠信。——莎士比亞

人類最不道德處,是不誠實與怯懦。 ——高爾基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話才有信用。——波斯 昂蘇爾·瑪阿里)

七、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瞭解到元方確實是聰明機智的孩子,同時我也深刻認識到信與禮的重要性, 誠信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繼承併發揚這一光榮傳統,讓我們以信做人,以禮待人。

八、佈置作業

1.完成“研討與練習二”的字詞練習。

2.完成基礎訓練作業。

3.補充閲讀:

(1)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2)鍾毓、鍾會少有令譽,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鍾繇曰:“可令二子來!”於是敕見。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復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戰戰慄慄,汗不敢出。”

九、教學反思

附:板書設計

詠雪

交代背景: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

(點明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

詠雪: 白雪紛紛何所似

(考題)

兄子;撒鹽空中 (笑) 欣賞讚揚

兄女:柳絮因風起 (樂) 道藴才氣

補充評價:無弈之女,王凝之之妻 身份之貴(側面襯托)

陳太丘與友期

交代 期行——不至——捨去——乃至

開端 父友:問

元方:答 針鋒相對

高潮 父友:怒——非人哉 據理駁斥

元方:曰——無信無禮 正直不阿

尾聲 父友:下車引之 聰慧明理

客人: 無信 無禮 知錯能改

元方: 聰明 機智 講 信禮

《世説新語》(詠雪、陳太丘與友期) 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①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識與能力:閲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③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上課交流。熟讀課文,複述課文。查閲有關作者及作品的資料。

教師:查閲有關作者及作品的資料。教學方式:誦讀、複述、疏通、討論,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內容

這兩個故事都是寫古代聰穎少年的故事。《詠雪》講的是晉朝著名文學世家謝氏家族裏的一個故事。在一次家庭聚會中,謝道藴表現出了詠絮之才。《陳太丘與友期》講的是漢末名士陳紀七歲時,對父親的朋友侃侃而談的故事。兩篇故事雖是文言文,但語言文字比較淺顯,又是圍繞着家庭生活和親情,學生學習起來相對容易一些。

○教學設計

課前兩分鐘訓練(講故事)

請一名同學講述“司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導人

同學們,其實像司馬光這樣聰明的中國古代少年還有很多,如四歲畫畫的王冕、七歲做詩的曹植、十二歲做宰相的甘羅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紹兩位這樣的古代少年,他們是誰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們,和他們交個朋友。

學生簡介作者及作品,教師補充。

[參考資料]

《世説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説的代表作,古代小説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敍其事。《世説新語》全書原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36門,《詠雪》選自“言語”一門,《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一門。

誦讀課文

教師教讀

(由於學生文言文知識不夠,誦讀可能有一定困難,所以,教師要一句一句教讀。教師教讀時,要求學生邊聽邊注意正音和句讀,把握感情基調,體會語感。)

學生自由練習朗讀。要求把握人物對話的語氣、表情,注意節奏。

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要加以指導,如句讀、語調等。重點突出“讀”的環節,力爭當堂成誦。

(過渡)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要求複述,為疏通課文打好基礎。學生四人小組複述,也可以全班交流複述。

疏通文意

教師要求學生對照註釋,默讀課文,疏通文意,採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詞句記錄下來,如重點詞語:“俄而”、“欣然”、“擬”、“未若”、“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詞句讓學生提出來,全班一起討論解決。必要時;教師精講點撥。(教師要提示學生運用以前學過的加字法、換字法疏通文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師導學

①以小組的形式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由學生質疑、討論、解疑,教師巡迴指導。

②要求學生寫下討論筆記。把研討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難度的問題,以小組為單位,推選代表提出。全班討論,得出結論。必要時,教師加以點撥。(可不必考慮學生提出問題的順序,教師靈活把握,如重點問題尚未提出,可由教師提出。)

《詠雪》問題組:(可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而定)

a.“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氛圍?

b.聯繫上下文,“兒女”的含義與今天有什麼不同?

c.文章結尾交待了謝道韞的身份,有什麼用意?

多媒體投影下大雪的畫面(讓學生觀察畫面,再討論分析。)

d.撒鹽空中、柳絮因風起兩個比喻,哪一個更好?同時説説還可以用哪些事物來比喻雪。積累幾句詠雪的名句。

學生從不同角度回答,教師給予鼓勵。對於詠雪的名句,讓學生拓展思維。

[教師導學]

以上的學習,同學們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得很好。運用以上的學習方式學習下一篇,希望同學們的收穫更大。

《陳太丘與友期》問題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稱謂有什麼不同?

b.“期日中,過中不至”説明陳太丘的朋友是個怎樣的人?元方義正辭嚴地指出了父親的朋友的哪兩點錯誤?

c.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説説你的看法。

d.多媒體放一段錄像,讓學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錯誤,如無條件,可讓學生討論:家裏來了客人,家長不在家,你是怎樣接待的?談談你的具體做法。

作業

①完成課後練習

②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再查閲《世説新語》,講給其他同學聽。

小結

從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入手,聯繫生活實際,注重所學知識的運用,是這節課的重要的內容。閲讀淺易日文言文,積累文言詞語,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有助於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世説新語》(詠雪、陳太丘與友期) 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 瞭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 閲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學法指導:兩篇故事雖是文言文,但語言文字比較淺顯,又是圍繞着家庭生活和親情,學生學習起來相對容易一些。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課前兩分鐘訓練(講故事)

導入:請同學講述聰明的中國古代少年的故事。還有很多,如四歲畫畫的王冕、七歲做詩的曹植、十二歲做宰相的甘羅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紹兩位這樣的古代少年。 在我國的文學史上誕生過無數著名的傳世名作。而古代小説又是其中最燦爛的一個部分,大家知道哪些古代小説呢? 任何一個偉大的作品都是在繼承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才產生的,古代小説的源頭在哪裏?六朝時期風行一時的筆記體小説就是古典小説的搖籃。古代小説和現代小説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古代小説所記得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敍其事,不作任何誇飾。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世説新語》就是六朝志人小説代表作,劉義慶編著。全書原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36門,描寫從東漢到劉宋時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敍其事。《詠雪》選自“言語”一門,《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一門。

二、 疏通句篇: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劃分正確停頓。(自讀過程中有疑問則舉手提出)——請學生試讀課文——教師範讀——學生齊讀

三、 理解文義、探究深層含義:

1、結合書下注釋,理解句意、文意:

詠雪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

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譯文: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人聚會在一起,跟子侄輩的人談論詩文。忽然間,雪下得緊了,太傅高興地説:“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麼呢?”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説:“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兒道韞説:“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太傅高興地笑了起來。道韞是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2、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複述課文內容

3、提問:大家對於課文有沒有什麼疑問?(引入下面的問題組)

(1) 文中的這一家人是在一種怎樣的氛圍下聚會的?(輕鬆,温馨)從哪裏看出來?(內集,欣然,大笑)

明確:文章交代詠雪背景只有一句話:“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別看這短短的十五個字,涵蓋的內容卻相當多。東晉的謝氏家族是個赫赫有名的詩書官宦之家,在這樣的家族裏,遇到雪天無法外出,才有“講論文義”的雅興,召集人兼主講人當然是謝太傅謝安,聽眾是“兒女”們。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全都説到了。

(2)“公大笑”一句中省略了謝安的話,如果你是謝安,你會説出什麼話來?“撒鹽空中”、“柳絮因風起”兩個比喻,哪一個更好? 文末為什麼要強調謝道韞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種讚揚與敬佩)

明確;下面接着寫主要事件—詠雪。主講人問道:“白雪紛紛何所似?”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錄下來了兩個答案,主講人對這兩個答案的優劣未做評定,只是“大笑樂”而已,十分耐人尋味。作者也沒有表態,但最後補充交代了道韞的身份,這是一個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讚賞道韞的才氣。

4、 總結:全文以寥寥數筆,就將當時的環境和一個生動的人物形象展現在我們面前。作者能做到這一點,關鍵在於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凝鍊生動的語言,點出了人物與環境的特點,使之躍然紙上。這一則被編入書中“言語”,文章只將謝家子弟詠雪一事的始末客觀地寫出,未加任何評論,但作者的意圖是明顯的,誰的語言好,誰都不好,可一望而知。這正是本書敍事的一大特點。

四、 拓展延伸:

我們先看看蘇軾的兩首詞,都與飛雪有關:“去年相送,餘杭門外,飛雪似楊花。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水晶鹽,為誰甜?手把梅花,東望陶潛。……”這兩首詞把景色和人物情感交織在一起,表達的是什麼情感?(都表達了思念之情)。大家能不能想一些恰當的比喻來形容不同的雪景。

五、佈置作業: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要加以指導,如句讀、語調等。重點突出“讀”的環節,力爭當堂成誦。

第二課時

一、 檢查第一篇的學習情況。

二、 疏通句篇:《陳太丘與友期》

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劃分正確停頓。(自讀過程中有疑問則舉手提出)——請學生試讀課文——教師範讀——學生齊讀

三、 理解文義、探究深層含義:

1、結合書下注釋,理解句意、文意(如有不懂的地方可由全班討論)

1、 請大家在討論時注意下列句子中的詞:

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譯文:陳太丘跟一個朋友約定一同出門,約好正午時碰頭。正午已過,不見那朋友來,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後,那人才來。太丘的長子陳元方那年七歲,當時正在門外玩。那人便問元方:“你爸爸在家嗎?”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來,他已經走了。”那人便發起脾氣來,罵道:“真不是東西!跟別人約好一塊兒走,卻把別人丟下,自個兒走了。” 元方説:“您跟我爸爸約好正午一同出發,您正午到,就是不講信用;對人家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失禮。”那人感到慚愧,便從車裏下來,想跟元方握手,元方連頭也不回地走進了自家的大門。

3、《陳太丘與友期》問題組:

(1) 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稱謂有什麼不同?(“君”是有禮貌的稱呼對方;“尊君”是對別人父親的尊稱;“家君”對人稱自己父親時的謙詞)

(2) 從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陳太丘的朋友是個什麼樣的人?(暴躁、易怒)元方義正辭嚴地指出了父親的朋友的哪兩點錯誤?

(3) 結尾處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説説你的看法。((1)不過分。因為元方認為這種無信無禮之人,不值得與他交談。表現了陳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2)太過分。既然友人已經感到慚愧了,對父親的朋友應當以禮相待。)

(4)《陳太丘與友期》被編入書中“方正”一門,“方正”就是剛正不阿,為人正派的意思。為什麼沒有列入“夙惠”一門?(“夙惠”是專門記錄聰明兒童的故事。這一則故事雖然也表現了他的聰明,但主要是寫他懂得為人的道理,“無信”、“無禮”兩個詞的是全文核心,可見作者的意圖是責備客人,從反面來説“信”、“禮”的重要性,所以……)

(5)討論:家裏來了客人,家長不在家,你是怎樣接待的?談談你的具體做法。

4、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要加以指導,如句讀、語調等。重點突出“讀”的環節,力爭當堂成誦。

5、 讓學生表演這篇的情景。

6、 總結:全文以寥寥數筆,就將當時的環境和一個生動的人物形象展現在我們面前。作者能做到這一點,關鍵在於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凝鍊生動的語言,點出了人物與環境的特點,使之躍然紙上。

四、拓展延伸:

閲讀短文,回答問題:客有問陳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 :“吾(於)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淵泉為潤。當斯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之深?不知有功德與無也?”

問題:(1)用自己的話複述原文的內容。(2) 陳季方真的不知道自己父親有無功德嗎?

五、作業 :

1、完成課後練習

2、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再查閲《世説新語》,講給其他同學聽。

樑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慧。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客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時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3、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王圭)代,帝自捉刀立牀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牀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

4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 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僕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僕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

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魏武將見匈奴使

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牀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牀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世説新語》(詠雪、陳太丘與友期) 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瞭解《荀子》及相關知識,掌握並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3.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教學重點:理解比喻的含義以及比喻與比喻之間的內在聯繫。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鍥而不捨”是同學們早已熟悉的兩個成語,這兩個成語的含義是什麼呢?和學習有什麼關係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荀子•勸學》一文,領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勸學”的。

1.介紹《荀子》

學生看課本注①,教師補充。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時人尊稱為“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寫作“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官祭酒,後為楚蘭陵令。韓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學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人物,繼承了孔子學説,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並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説,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説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書共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

2.題解

《勸學》是《荀子》第一篇,“勸”是“勸勉”的意思。《勸學》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二.課文誦讀

1.教師範讀課文。學生糾正自己預習時的讀音錯誤及斷句不當之處。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檢查學生字音掌握情況

4.指名2~3名學生朗讀課文(分節讀)

教師作朗讀提示:

為了突出強調,有時需重讀,有時還需讀後稍作停頓。例,第一段:“學不可以已”,應重讀“學”“不”“已”,並且“學”後稍作停頓,即:“學/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據文意自己確定重讀,停頓情況。第四段,應注意一組一組的對比句,要把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態度讀出來——嚴格按標點符號的停頓來讀。

5.分組齊讀課文(通過讀、聽,強化記憶)

三.課文分析

1.討論、分析全文的思路結構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這個觀點的?

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教師總結、點撥: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鬆,不可以半途而廢。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三個方面來論述的。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後,接着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二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説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説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四段,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恆、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2)引導學生理清全文思路結構。組內討論,全班交流,教師歸納板書。

四.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整理、歸納文中的多義詞、活用詞、特殊句式。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整理、歸納文中重要文言知識(用多媒體展示)

A.字詞解釋

(1)通假字

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君子生非異也

(2)詞類活用

①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②名詞作狀語: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③名詞用作動詞: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詞用作動詞: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3)一詞多義

B.特殊句式(學生口譯,教師重點點撥翻譯註意點)

(l)判斷句

①青,取之於藍

②冰,水為之

③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

⑤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2)固定格式

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海”中“無以”同此)

(3)定語後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三.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問題(小組討論,小組推薦發言人,以組為單位提問、交流)

(1)課文中心論點用“君子曰”引出有什麼好處?中心論點包括哪幾方面的意思?

點撥: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使觀點更具權威性。這個觀點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因為學習意義很大,所以學習不能停止;二是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學習。

(2)在論述學習的意義時,用“青”“冰”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用“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

點撥:“青”“冰”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改造人的品性。這五個比喻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於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達,不犯過錯。

(3)在論述學習的作用時,“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這個比喻是論述什麼觀點的?(引導學生用課文原句回答)

點撥:這個比喻是論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這個觀點的,強調了學習的作用。

(4)“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這四個比喻為什麼要強調“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點撥:這就強調了“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些效果的取得並不是因為人的本身有什麼特異功能,而是因為憑藉了外界條件。這就與文章的推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絲絲相扣,有力地論證了學習的作用,學習可以彌補人的不足。

(5)課文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可以分為幾個層次?是如何正反設喻論證的?

點撥:可分為三層。第一層論述學習要積累,是先正面後反面設喻論述的。第二層論述學習要持之以恆,是反正、反正設喻論述的。第三層論述學習要專一,是先正面後反面設喻論述的。

四.鑑賞本文的論證藝術

引導學生回憶國中學過的比喻的有關知識,明確比喻的表達效果。引入對本文論證藝術的最大特點——採用大量的比喻進行説理的藝術特色的鑑賞。

點撥:

(1)本文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説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時用同類事物設喻,從相同的角度反覆説明問題,強調作者的觀點。例如: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有時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照,讓讀者從中明白道理。如將騏驥與駑馬對照,朽木與金石對照。設喻方式有時先反後正,有時先正後反,內容各有側重,句式也多變化,讀來毫無板滯之感。有的比喻,單説比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讓讀者思考,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有的先設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有的先設比喻,引出道理後,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作進一步論證。

(2)論證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後分段論證。每段説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後歸結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於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後反,有時先反後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

(3)語言特點:多用對偶,夾用排比,也是一個特點。排比句使文章氣勢充沛,説理流暢。本文中排比句與大量對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齊對仗、節奏和諧,又參差錯落、變化流暢,反映了荀文議論透闢、筆勢雄健的特點。(引導學生通過誦讀體會這一特點)

指導學生齊背課文,進一步體味本文的語言特點和論證藝術。

五.小結

本文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理論為基礎,旁徵博引,娓娓説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其中闡述的關於學習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同時,本文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勸學》是一篇説理性很強的文字,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

關鍵在於,它把深奧的道理寓於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來闡述“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稱雄辯奇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這些彷彿信手拈來的通俗明瞭的比喻,都會使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説的深刻道理。所有這些,也是很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的。

六.課後作業

以《勸學》為話題,結合當前實際,借鑑本文的寫法,寫一篇文章,600字以上。

《世説新語》(詠雪、陳太丘與友期) 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的論述。

2.背誦全文。

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2.掌握“絕、強、假、望、聞”五個多義詞的義項,積累四個通假字,三個文言虛詞。

德育目標

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教學重點

1.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繫。

2.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掌握全文比喻代議,寓議於喻及從正反兩方面反覆論證的特點。

●教學方法

1.提綱式教學法。以板書為提綱帶動各個教學環節,利於學生背誦、理解。

2.點撥法與討論法相結合。分解比喻句含義,分析與中心論點的關係,教師示範分析第二段,用圖示法教會學生方法,然後以三人為一組用此方法解決其他句子的問題,訓練學生的思維推理能力,提高他們認識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設計一些探究性思考題目,如:“《勸學》到底勸人們學什麼?”“有人説,《勸學》是一篇具有濃厚人文特色的文章,始終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上進行論述。對此,你是如何認識的?”等等,訓練學生探究思維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教具準備

錄音機、教學磁帶、投影儀、多媒體CAI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預習提綱

1.朗讀課文,結合註釋,藉助工具書,掌握重要詞語的音、形、義。

2.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作者簡介,解題。熟讀課文,把握文意。師生共同研習第1、2、3段,背誦1、2、3段。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培根説過,知識就是力量。高爾基有“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名言。那麼,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麼?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學習。可以説,人的一生都處在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為我們指明瞭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闢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及學習應有的方法、態度,是一篇鞭辟入裏、膾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板書文題)

二、荀子簡介

學生讀註釋①,教師補充(多媒體顯示):

荀子,名況,當時人們尊稱他為荀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到齊國、秦國、楚國遊學,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人物,同早於他的孟子成為儒家中對立的兩派。他對儒家的復古保守傾向有所揚棄,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注意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重視教育的作用,強調教育功能的重要,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進步。

荀子的散文説理透徹,氣勢渾厚,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綿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諸子大成”的美稱。

三、解題

《勸學》中的“勸”起統領全篇的作用。“勸”是“勸勉”的意思。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數有“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四、熟讀課文,把握文意

1.聽錄音或教師範讀

2.檢查學生字詞積累情況

投影: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請註明。

(1)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2)吾嘗跂而望矣

(3)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4)其曲中規

五、師生共同研習課文

1.研習第2段

(1) 學生齊讀第2段

(2)要求學生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特點

(3)上面提到的五個比喻都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於提高自己、改變自己。它們是平行並列的,還是依次排列的?請分析説明。

學生思考、討論。

明確:從論證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分兩層:①人只要不斷學習,就能得到發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學,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鍛鍊才幹,即達到“知明而行無過。”這兩層非平行並列的,而是延伸拓展的。

(4)學生齊讀第2段,以詞語提綱為線索背誦第2段。

教師提示應重點掌握的詞語:①②有③就④中。

2.研習第3段

(1)學生齊讀第3段。

(2)要求學生找出本段最能説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提問:作者選哪些比喻來論證這一觀點的?在段落提綱的基礎上擴展增附詞語提綱。

明確:跂而望 登高博見

登高招 見者遠

順風呼 聞者彰

假輿馬 致千里

假舟輯 絕江河

(3)要求學生模仿第2段的思維推理模式,前後桌四人為一組討論分析本段的推理過程。

學生討論。

教師引申: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每個同學都具有一定的外在環境和條件,有順境,有逆境。關鍵在於每個人自身的努力,發揚主觀能動精神,不但會利用現有的條件,而且要學會創造條件改造環境。英國首相丘吉爾本來口吃,後來成為演説家,就是把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條件的一個典型例子。

(4)學生齊讀第3段,對照詞語提綱,嘗試背誦。

教師強調應重點掌握的詞語:①跂②致③絕④假

3.學生朗讀2、3段,背誦1、2、3段。

六、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練習二、三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師生共同研習第4段,背誦第4段;歸納總結本文的寫作特點;進行探究性訓練,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分類歸納文言知識,小結全文。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

學生齊背一遍,再抽查兩名學生獨立背誦。

二、師生共同研習第4段

1.學生齊讀第4段。

2.請學生列出本段的詞語提綱,並用圖示法展示本段的推理過程。

學生討論分析。

教師明確

3.藉助詞語提綱、思路推理圖示,學生按圖索驥,嘗試背誦。

教師提示應重點掌握的詞語:①跬②鏤③一④焉⑤至

對“至”作重點分析:下面兩個句子中的“至”和“致”有何區別?

①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②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至”在《説文解字》中本義是“鳥飛從高下至地也”,引申為“及,達到”,①句強調指出自身積累“跬步”達到的結果,用“至”突出了第4段的中心。“致”在《説文解字》中解釋為“送詣也,送而必至其處也。”含有“使……達到”的意思,②句強調“善假於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當地表達了語意。

4.學生齊背第4段。

三、分析歸納本文的寫作特點

提問:本文作為一篇議論文,寫作特點是什麼?

學生從課文中選擇相關句子作答。

明確:①比喻説理,形象透徹;②正反對比論證,靈活而富於變化;③氣勢充沛,説理流暢,多用對偶、排比句式。

要求學生在朗讀中反覆體會。

四、探究性閲讀訓練

1.提問:荀子主張“學不可以已”,這個“學”當然指“學習”,但是他到底“勸”人們學習什麼呢?

學生可能會回答:學習文化知識。

教師否定,點撥並引申:課文中,荀子説:“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從上句的“故”字看,這是荀子通過一組比喻得出的結論。從這一點看,荀子勸學是“勸”人們首先要學習做人。另外,“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德,聖心備焉”這一句同樣着眼於品德的養成。在荀子看來,學習可以改造人惡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養。所以,學習的對象是明確的,也就是品德的學習。

《勸學》中未選入本文的語句有“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這些語句也可以證明荀子勸勉人們學習就是讓人們完善自己,最終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歷史和現實無數的事實證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國。時至今日,先賢的宏聲巨音仍迴響在現代都市和鄉村的上空,引領着人們求美、求善。以德治國,公民道德規範的實施不正印證了這一點嗎?劉海洋傷熊事件確實值得我們深思,讓我們深刻地領悟到現代教育的些許缺憾。

當然,荀子講學習要積累、堅持、專一的方法和態度,對我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也具有啟發意義和指導作用。

2. 提問:有人説,《勸學》是一篇具有濃厚人文特色的文章,從開篇到結尾始終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進行論述,“人”實質上是本文反覆詠唱的主旋律,透過文字,我們可以發現文中寫了哪些人呢?

學生明確:“君子”“吾”。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知明而行無過”“善假於物”;吾“嘗終日而思”“跂而望”,知道“不如須臾之所學”“登高之博見”,知道“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的效果,是“知假物”的人。但“吾”比“君子”低一個境界。

教師適當引申: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主張用教育來陶冶,用禮法來約束,才能抑“惡”揚“善”,避“惡”就“善”,所以文中向我們展示了兩種不同境界的人,突出學習的重要性。

3.請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兩句插到本文各自最適合的段落中去,並簡要説明理由。

學生思考。

教師略作解釋:冥冥:精誠專一,埋頭苦幹。昭昭:明顯的樣子。惛惛:同“冥冥”。赫赫:顯著盛大的樣子。

應從詞語的照應關係來着手解答問題。“蓬生麻中”點出外部環境,與“善假於物”的“物”是合拍的,而且《勸學》第3段論述“善假於物”的作用,故應放在第3段末尾。第4段中的“積”“鍥而不捨”“用心一也”同“惛惛”相呼應,故第2句應放在第4段段尾。

(這樣分析,把課文內容的理解上升到哲理美的層次,讓學生接受美的薰陶)

五、分類歸納文言知識

1.多媒體逐題顯示:

(1)選出古今義相同的一項( )

A.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

B.蚓無爪牙之利

C.用心一也

D.先帝不以臣卑鄙

(2)從下列四句中,找出與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項( )

A.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B.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C.求人可使報秦者

D.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選三名學生回答。

明確:(1)B(A.寄託:託身、寄居,今義多指把理想感情託付於具體的人或物。C.用心:指思想意識的活動,今義指讀書用功,遇事肯動腦筋。D.卑鄙:指地位卑賤,見識短淺,今義多指品質、道德敗壞)

(2)B(4句都是變式句,A、C、D都是定語後置句,B為狀語後置句)

2.選五個學生完成課後練習二,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

六、課堂小結

本文是先秦時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荀子的一篇名作,連用20個比喻,反覆論證學習的意義、作用。妙語連篇,具有激盪人心的力量,不愧是語言大師。春秋戰國五霸七雄迭起,諸子百家活躍於政壇、文壇,不但留下了他們光耀千古的思想理論,也同時留下了他們語言藝術的名篇精萃。同學們要發揚好學不倦的精神,把視野投向古今中外,從大千世界中吸收豐富的營養滋潤自己。

在學生的背誦聲中結束全文。

七、佈置作業

1.結合荀子的《勸學》,寫一篇讀後感,題目是:學貴有恆——讀《荀子•勸學》有感。

2.完成課後思考練習三。

《世説新語》(詠雪、陳太丘與友期) 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文本:通讀文章,掌握大意。

2、文言:掌握“於”、“而”這兩個文言虛詞的用法;掌握“日”、“水”、“一”等詞類活用。

3、文章:瞭解“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的文章結構和問題解決的思維方法。

4、文化:學以致用,能夠引用荀子名言,運用比喻論證、對比論證進行説理。

【教學重點】

1、文本:通讀文章,掌握大意。

2、文言:掌握“於”、“而”這兩個文言虛詞的用法;掌握“日”、“水”、“一”等詞類活用。

3、文章:瞭解“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的文章結構和問題解決的思維方法。

【教學難點】

4、文化:學以致用,能夠引用荀子名言,運用比喻論證、對比論證進行説理。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今天距離大學聯考還有多少天?54天。高三的同學們,此刻正在向自己理想的大學發起衝刺。作為高二的我們,有沒有感受到學習的壓力和緊張呢?

你們的父母在鼓勵你們學習時會説怎樣的話呢?

現在,老師請大家幫我一個忙,老師有一個外甥,今年高一,是大家的學弟,學習成績不太好,家長很頭疼,這個外甥最近告訴我不想學了,老師來請你幫我勸勸他,你會怎麼勸呢?

二、文本——梳理大意:

1、剛才這兩個同學説得真好,你們真懂事。謝謝你們!你們説得有道理,但好像沒有深入,也缺乏勸説藝術。今天我們來學習荀子的《勸學》,看一看荀子是怎樣“勸學”的。

2、我們來看一看,題目“勸學”。誰來説説,“勸”是什麼意思呢?“勸”勉勵。“學”呢?“學習”。

3、知人論世:

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荀子。

教師補充:先秦諸子百家中,儒墨道法的名氣最大。墨家代表人物是墨翟,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李斯。儒家代表人物有三個,孔子、孟子、荀子。荀子是先秦最後一位儒學大師。

代表著作《荀子》,作者是荀子和他的弟子。

一讀,讀準字音:(方法指導:通假字、易錯字、生僻字、多音字)

請學生朗讀

三、文言——整體感知:

二讀,讀準節奏,講解重點文言知識:(方法指導:以字為詞,理解詞義,準確譯句)

找三個同學來讀,一個同學一段。讀完後,教師講解字詞。

請學生朗讀。

知明而行無過矣 並列

吾嘗終日而思矣 修飾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轉折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順承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每日,名作狀)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名作動)

用心一也(專一,數詞作形容詞)

三讀,讀出語勢:讀出語氣:循循善誘、諄諄勸勉(排比、對偶句,使句式整齊,節奏和諧、變化流暢)

教師範讀

四、文章——結構分析:

1、毛澤東在《反對黨八股》一文中指出,任何問題要想解決都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三步,才能很好解決辦法。通俗地講,這三步就是: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

荀子的這篇文章,提出了什麼問題,中心論點是什麼:學不可以已

2、分析問題,為什麼:學習為什麼不能停止?

五組比喻:

青——藍

冰——水

木——輪

木——直

金——利

結論是,學習的意義:知明而行無過矣。

3、解決問題,怎麼辦:怎麼樣學習呢?

作者用了幾個比喻呢?

跂而望——登高博見

登高而招——見者遠

順風而呼——聞者彰

假輿馬——致千里

假舟楫——絕江河

學習方法: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4、第四段用了哪些比喻句呢?

積土——風雨

積水——蛟龍

學習態度:積善成德。積累

跬步——千里

小流——江河

騏驥一躍——駑馬十駕(比喻論證、對比論證)

結論: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同樣是一組比喻句)

學習態度:鍥而不捨。堅持

蚓,用心一也——蟹,用心躁也。(比喻論證、對比論證)

學習態度:用心一。專心。

五、文化——學以致用:

通過我們剛才的分析,能夠發現荀子在論述“學不可以已”,這一觀點時,依照“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來展開,採用了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

1、在語言特點上:多用對偶,夾用排比。本文中排比句與大量對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整齊對仗、節奏和諧,參差錯落,變化流暢。整個來看:氣勢充沛,議論透徹。

2、荀子説,“君子善辯”,語言是思維的載體,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有較好的文化積澱、良好的思維能力的體現。下面回到開始那個問題,請你來勸勸我那個不愛學習的外甥,請你來幫幫老師吧!老師給大家示範,拋磚引玉:

“荀子説,‘學不可以已’,只要你堅持學習,每天都能進步一點點,就會離不優秀的自己越來越遠,而離優秀的自己越來越近。”

同學們,誰來説説呀?

學生回答……

齊讀文本。

六、文化——拓展提升:

1、觀看書上圖片:“荀子卷第一,勸學篇第一”

《勸學》是整個《荀子》這本書的第一篇,這與荀子的思想有什麼聯繫呢?

三字經開篇“人之初,性本善”,“性善論”是孟子的觀點,孟子主張“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性惡論”是荀子的觀點。在人性問題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論,主張性惡論,認為後天環境可以改善人的惡的本性,所以他主張“明禮義而化之”。他很重視教育的作用,強調教育功能的重要。

2、關於“(蟹)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周錦華)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荀況認為蟹性浮躁,心不專,自己不能挖洞,沒有蛇鱔的洞穴就不能安身,這是不符合蟹的生活規律的。據老農説,蟹是會挖洞的。生物研究者説,蟹會挖洞,蛇鱔也會挖洞。但蛇鱔是利用天然的縫隙,用頭鑽進去,轉動身子,產生動力,從而挖成洞穴的。蟹偶爾存身於蛇鱔之洞穴,並非自己不會挖洞,認為蟹不會挖洞,是觀察不全面造成的錯誤認識。(摘自《〈勸學篇〉正誤》,1963年12月7日《文匯報》)

七、文化——作業:

引用荀子的話,並採用比喻、對比論證,來寫一段話,論證學習的重要性,來勸勸你這個學弟吧!

【板書設計】

勸 學

是什麼?學不可以已

為什麼?學習作用——知明而行無過

怎麼辦?學習方法——善假於物、積累

學習態度——堅持、專心

論證方法:比喻 對比

語言特色:對偶 排比

《世説新語》(詠雪、陳太丘與友期) 教學設計 篇7

教學技能:

1、會認5個生字。

2、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過程方法:

結合圖畫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體會朋友間的離別之情。

情感態度:

體會朋友間的離別之情。

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蒐集王昌齡的詩歌,或者關於送別的詩歌。

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同學們,你記得哪些詩人?關於王昌齡的詩歌你記得多少?能背一下嗎?

2朋友之間的離別讓人難忘,你又知道那些關於送別的詩歌?

3揭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由唐代大詩人王昌齡寫的關於送別的詩歌。

板題——讀題

二、學習古詩:

1自由讀詩,看看誰是第一個有快又通順的讀完本詩的人。

2指名讀,糾正不正確發音。

3再讀,要求:連貫。

4賽讀,(分小組進行)。

5你把詩歌讀的這麼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嗎?

(1)學生説自己認為的詩意,教師進行輔導,鼓勵學生大膽的説,不要害怕説錯。

(2)學生看圖,聽教師描述詩的意境。

(3)播放配樂FLASH,師範讀(出示朗讀記號),學生邊聽邊體會意境。

(4)生自由讀,讀出自己的感受。師巡視指導。

6朋友之間的離別讓人難忘,來吧,讓我們走進作者,體會他的情感,體會那份傷感。

(1)生自由讀,讀出自己的感受。師巡視指導。

(2)指名想象畫面讀詩,師生共評

(3)播放配樂FLASH,指名配樂讀。

7要是能背下來哪就好了,你能嗎?

(1)試背——互背

(2)指名背——齊背。

(3)學生個人誦讀展示。(配樂)

(4)集體誦讀(配樂)。

三、總結。

板書:(古詩全文)

知識鏈接:

王昌齡(?~約756),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727)登進士第,任祕書省校書郎。曾與孟浩然交遊,“二人數年同筆硯”(孟浩然《送王昌齡之嶺南》)。開元二十二年,王昌齡又應博學宏詞科登第,授□水(今河南鞏縣東北)縣尉。開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貶謫嶺南,途經襄陽時,孟浩然有詩送他(《送王昌齡之嶺南》)。經湖南嶽陽,他有送李白詩《巴陵送李十二》。

次年,他由嶺南北返長安,並於同年冬天被任命為江寧(今江蘇南京)縣丞。世稱王江寧。在江寧數年,又受謗毀,被貶為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李白有《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詩,寄予深切的同情與懷念。安史亂起,王昌齡由貶所赴江寧,為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王昌齡詩在生前就負盛名,人稱“詩家夫(一作天)子王江寧”。他的七絕前人往往以之與李白並稱。

《世説新語》(詠雪、陳太丘與友期) 教學設計 篇8

指導思想

以教育部《中國小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為指導。認真鑽研《國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和《國中信息技術教材》,引導學生學習網絡應用知識,感受信息文化,增強信息意識,內化信息倫理。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瞭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技術手段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學生分析

雖然有一部分學生家裏買了電腦,但總的來説學生接觸計算機的時間還不是都很多,操作時間差別較大,計算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不平衡。大部分學生學習興趣較濃,上課能積極探索,主動求知。

各班都有部分學生因缺少操作機會,導致一些計算機基本操作都不熟練。針對各年級的不同情況,必須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特別是在培優輔差上要多動腦子,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在平時的教學中,應着重在實、廣、新上下功夫,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學生對計算機的認識還有待提高。要進一步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

學期目標

1、建立學生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瞭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

2、使學生掌握計算機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會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計算機操作習慣。

3 、熟悉信息處理的一般過程,能夠運用當今最新的信息技術,比如無線上網,智能手機和智能電視的使用等。瞭解電子貨幣,網上購物等,初步學會簡單網頁的製作,從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欣賞水平。

創新措施

貫徹落實教學常規,規範教學工作,認真學習課程標準,鑽研教材,明確教學目標,確認重點、難點,堅持做到教學有計劃,課課有準備,堂堂都上好。加強學生操作訓練,改革課堂教學,確立學生主體地位,着力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根據教學內容,恰當選擇教法,激勵學生全面參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課內與課外合理安排,輔導點撥,做好防差工作。加強直觀和實際操作,加強學生能力培養,讓學生動手動腦。緊密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增強學生信息意識。

加強理論學習,發展多向思維,用創新思想指導教學工作。課堂教學中明確目標,用活潑有趣的形式輔助教學。及時做好經驗總結,理論和實踐相聯繫,撰寫教學論文,寫好心得體會

面對信息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學生學習到的一些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也許過不了多久就會過時。“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因此,新課標下的信息技術課,應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應用計算機處理實際問題及獨立獲取新知識、新技能的能力。常言道“授之以魚,莫若授之以漁”,只有讓學生學會學習,具有選擇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才能終身受益,真正的實現其價值。

《世説新語》(詠雪、陳太丘與友期) 教學設計 篇9

教材簡析

這首詩大約作於開元二十九年以後。王昌齡當時離京赴江寧(今南京市)丞任,辛漸是他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後在此分手。這詩原題共兩首,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語感強調了個人經驗,個人感悟,個人語言修養。語感從何而來,古詩詞則是培養學生語感的最好教材,因為古詩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通過學生自主誦讀,教師範讀,材料補充,教師引導補白等多種手段,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跨越時空,捕捉到古人那悠遠、空靈的氣息,陶冶情操,充分體現並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學生個性化理解。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正確、有感情地朗誦詩歌,背誦積累送別詩。

2.過程與方法

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深厚的情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抓住“冰心”“玉壺”理解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

教學重點

能通過不同方式的讀,理解體會詩意,感悟詩歌所描寫的意境。

教學難點

能在不斷的補白及小練筆的過程中感悟作者內心,理解人物品質。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情境導入(播放歌曲《相見時難別亦難》)

1.談話:相見時難別亦難,多情自古傷離別,離別自古以來就是

最永恆、最悽美的話題,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潑墨揮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稱為“七絕聖手”的大文豪王昌齡也不例外,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一首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請同學們自讀課題,並説説通過詩題你知道了什麼?

(設計意圖:課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對送別詩的一個課外積累,同時是為整堂課渲染一種氣氛,使學生初步感受那種離愁別緒,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礎,以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目的。)

2.學生談感受。

資料補充:辛漸是王昌齡的同鄉,這次是要送好友辛漸回他們的故鄉去,這一送就是一百多裏啊!

(設計意圖:在此處做資料的補充,可以幫助學生走進作者內心,感受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及那種難捨難分。)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打開課本,請同學們自由讀詩。

(點撥:注意讀詩要強調字與字之間的停頓,讀出它的節奏來。)

2.指名朗讀,教師點評,並進行範讀。

指導讀法:我們讀古詩文,光有節奏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能讀出自己的體會與感受來。(再次練習朗讀)

3.藉助註釋,結合你自己的感受,談談你的腦海中留下了什麼影響和感受。

(設計意圖:通過反覆誦讀,加之註釋及課前的相關資料的補充,使學生腦海中形成一定的畫面,拉近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初步感悟詩歌的空靈之美。)

三、精讀古詩,重點品悟(學習前兩句)

師:同學們對詩的理解和感受談的都字斟句酌,你是從什麼地方感受到的呢?

(借學生的回答隨機點撥總結。)

1.學習體會“寒”感悟“孤”。(課件出示古詩的前兩句)

(1)自然的“寒”與楚山的“孤”。

師:“一場秋雨一場寒”這場趁着夜色潛入吳地的雨的確帶點寒意,就連那楚山看起來都是那樣孤零零的,讓我們一起讀出這場雨的寒意與楚山的孤寂——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民送客楚山孤。(齊讀)

(2)離別的“寒”內心的“孤”。

(點撥: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還有什麼是令作者感到寒意與孤獨的?)學生談體會。

師:是啊,那寒意不僅瀰漫在滿江煙雨中,也沁透在兩個離人的心頭啊,這場雨使作者平添了幾份孤獨!該怎樣讀出那種寒意呢?(指導激情誦讀前兩句。)

總結:除此之外,你知道作者還會為什麼感到寒心嗎?這裏還暗含着同學們所不瞭解的一些歷史背景。

(課件出示補充資料:王昌齡曾在朝廷為官,為人剛正不阿,為官清廉,卻屢遭奸佞小人詆譭誣陷,兩次貶官,開元二十七年,被貶為江寧丞,開元二十九年,又被貶到非常偏僻的龍標作縣尉,但始終不肯向惡勢力屈服,頑強鬥爭,直到最後“安史之亂”時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終年不到六十歲,他一生壯志未酬,這首詩是他第二次遭貶時所作。)

隨機提問:你認為這個寒,我們還能怎麼理解?(學生談體會)(3)對世態心寒,更覺孤立無援。

引導談話:世態的炎涼,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覺寒心啊,朋友的離去更讓他覺得孤立無援,讓我們一起讀讀這兩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種複雜的內心。(齊讀)

(設計意圖:此環節重在引導學生通過找含義深刻的字切入,品讀感悟,從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對作者複雜的內心的深入理解,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梯度的引導過程,同時在此基礎上進行朗讀指導,可謂水到渠成。)

四、走進作者內心,感悟人物品質(學習後兩句)。

1.小練筆,走進作者內心。

(1)(播放雨聲的音效及古詩後兩句,創設情境,補白)過渡:面對這蒼茫的煙雨,孤峙的楚山,聆聽着窗外傳來的這淅淅瀝瀝的夜雨聲,詩人思緒萬千,輾轉反側,無法入眠,那個無眠之夜,他在想:“————。”

(設計意圖:此環節是通過一個情境的創設,再次拉近學生與當時環境、文本、作者之間的距離,以小練筆的形式,引導學生切身體會作者內心,能與作者對話,同時也為感悟人物品質奠定基礎。)

(2)指名發言。

(3)情境創設,引導激情朗誦古詩後兩句。

師:於是,在那長亭外,瑟瑟秋風中,我們聽到了這樣一句話(生):“————”。(師)那是他對家人如冰心玉壺般一覽無餘的愛啊!

師:在那古道邊,萋萋芳草地上,我們聽到了同樣一句話(生):”————。”(師)那是他對朋友如冰心玉壺般純真的情啊!

師:在那一葉小舟上,茫茫滄海邊,我們也聽到了那句話(生):————。”(師)那是他對朝廷如冰心玉壺般清澈見底的忠心啊!

(設計意圖:此環節仍然採用教師創設情境激情引導的方式,描繪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想象與朗讀的慾望,而且這一個個腦海中不斷變換的場景,和朗讀後老師及時的補充,也會使學生明白,作者那種對家人,對朋友,對朝廷矢志不渝的愛無論何時何地都未曾改變。與此同時對“冰心”、“玉壺”這兩個抽象的詞語也已經形象化,學生對此已經有了個性化的理解。因此,此時的朗讀,已經化為了學生情到深處的一種自然、真實的流露。)

2.感悟人物品質。

(1)師:沒有了對親人的竹報平安,也沒有了封封家書中字斟句酌的牽掛,千言萬語化作臨別時的一句叮嚀:“————。”學生再次激情補白。(古詩後兩句。)

(2)引導:望着朋友遠去的背影,王昌齡決絕的轉身,再也沒有回頭,難道是他不想回家嗎?(想)可是他能回家嗎?

(3)學生自由發表見解。

總結:是的,他要讓那些惡勢力知道,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與磨難,他都不會屈服,自己依然冰清玉潔,保持着自己的信念。

(設計意圖: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作者想要回家但又不能回去的內心,從而體會他剛正不阿,不畏強暴,不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此環節是本課的一個點睛之筆。)

五、課後拓展

如果你是王昌齡的家人或朋友,聽到辛漸的一番描述,你會對他説些什麼,可以以書信的形式,也可用詩歌的形式。

六、板書設計

《世説新語》(詠雪、陳太丘與友期) 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李白的生平、作品風格,瞭解本詩的創作背景和創作目的;把握詩人奔放的感情和詩歌的寓意,品味詩歌的藝術特色,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和聲韻美,繼續提高鑑賞古代詩歌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 通過研討和討論分析詩歌的結構層次;通過分析和綜合,瞭解作者的用意和情感。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瞭解詩歌所表現出的詩人情懷,領會李白詩歌深遠的影響和意義。

重點難點

1、體會詩歌的主旨。

2、品味詩歌的藝術特色。

3、突出領讀、誦讀、背誦,在熟讀背誦中把握情感和特色。

教學課時 兩課時。

一、導入解題

1、“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

“筆陣縱橫,如虯飛蠖動,起雷霆於指顧之間。”(沈德潛《唐詩別裁》)

他們評價的是誰?

2、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偉大詩人。他性格豪邁,渴望建功立業;糞土王侯,傲視權貴,同情人民,關心政局,有時也流露出人生如夢、及時行樂的情緒。李白是繼屈原之後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兼善各體詩歌,尤以古詩為精。詩風雄奇、飄逸、直率、自然,對當時和後代都有巨大的影響。他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靜夜思》《早發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藝術特色。

李白與杜甫一向被視為唐詩世界中兩座並峙的高峯,同時,他們也構成了唐詩的分野,李白於太平盛世唱響了富於浪漫色彩的詩歌情調,形成了豪放飄逸的風格;杜甫則於亂世中傾注了更多的憂國憂民的情感,詩歌風格為沉鬱頓挫。

3、浪漫主義是文藝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與現實主義同為文學藝術上的兩大主要思潮。作為創作方法,浪漫主義在反映客觀現實上側重從主觀內心世界出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象和誇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描繪景物。

4、解題:《蜀道難》是古樂府舊題,屬於相和歌詞的瑟調曲,《樂府古題要解》雲:“蜀道難,備言銅梁、玉壘之阻。”這隻歌曲的內容就是歌詠蜀道的艱難、行旅的辛苦,李白《蜀道難》是他襲用樂府古題而作。

蜀道北起陝西漢中寧強縣,南到四川成都,全長450公里,入川經廣元、劍閣、梓潼、綿陽、德陽等地。沿線地勢險要,山巒疊翠,風光峻麗,關隘眾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形容。

出示圖片,展示蜀道。

一、詩歌鑑賞

(一)初讀明詩韻

1、欣賞課文的視頻朗誦,注意字音、韻腳。

2、正音。

噫籲嚱(yī xū xī) 魚鳧(fú)

秦塞(sài) 石棧(zhàn)

猿猱(náo) 縈繞(yíng)

捫參(mén shēn) 撫膺(yīng)

巉巖(chán) 飛湍(tuān)

喧豗(huī) 砯崖(pīng)

萬壑(hè) 崢嶸(zhēng róng)

崔嵬(cuī wéi) 吮血(shǔn)

諮嗟(zī jiē)

(二)再讀通詩意

1、指名朗讀。

2、詩中哪些詩句點題?

明確: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這個中心句在詩歌中出現了幾次?分別在課文的哪裏出現?

三次。第一段: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第二段: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第三段: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假如讓你從中心句中找出詩歌的詩眼,你會用哪個字?

明確:難。

主旨句重複三次,構成詩歌的主旋律,其作用是什麼?

明確:形成一個以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歎之效。

詩眼是全詩的中心。既然每一段都有中心句,有詩眼,現在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三段圍繞着“難”字,分別道出蜀道“難”在何處?每一段分別有哪些依據證明“難”?

(分小組討論。約3分鐘)每小組選派一名發言人。每小組發言圍繞一種難,要結合詩歌的語句回答。

明確:第一處,開闢之難。第二處,渡越之難。第三處,安居之難。

3、鑑賞開闢之難。

開闢之難表現在哪裏?

史上無路: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先祖犧牲: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鈎連。

神仙難敵: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萬物難越: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極險極高: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歎。

4、鑑賞渡越之難。

古代詩歌的描寫: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李白《宣城見杜鵑花》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其間旦暮為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白居易《琵琶行》

渡越之難難在哪裏?

氛圍恐怖: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視聽結合。

地勢險峻: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視聽結合,由上及下。

總之,這裏很“險”:陰森恐怖,驚心動魄。

5、鑑賞安居之難。

安居之難體現在哪裏?

易守難攻: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形勢易轉: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這樣寫安居之難的目的是?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這些事情是已然發生的嗎?明確:這是寫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

這次的難和前兩次的難在內容上有何不同?前兩個寫自然環境的難,這個寫社會環境的難。

6、小結:三處蜀道難,由歷史到現實到未來,由自然到社會,層層展開,而中心句在其中起到了溝通連接的作用和一唱三歎的效果。這也是本詩被稱道章法靈活的原因和被稱為氣象宏偉的原因之一。“太白之精下人間,李白高歌蜀道難。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李白落筆生雲煙。”歐陽修《太白戲聖俞》

(三)三讀悟詩情

1、齊讀課文。

2、詩中流露出了一種怎樣的情感?結合詩句談談你對詩歌主旨的認識。

3、關於《蜀道難》主旨的幾種説法。

古人觀點:

危房杜説:《新唐書·嚴武傳》中説“李太白作《蜀道難》,乃為房、杜危之也。”

刺章仇説:沈括《夢溪筆談》卷四認為,《蜀道難》之寓意應是“李白集中稱刺章仇兼瓊”。

諷幸蜀説: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集》説:安史之亂,唐玄宗倉皇奔蜀,朝野以為不可,李白此詩,謂“側身西望長諮嗟”,歎“問君西遊何時還”,實為感唐玄宗幸蜀事而作。

詠蜀説:明末清初顧炎武《日知錄》:“李白《蜀道難》之作,當在開元天寶間,時人共言錦城之樂,而不知畏途之險,異地之虞。即事成篇,別無寓意。”

今人觀點:

重申諷幸蜀説:俞平伯《〈蜀道難〉説》力主此詩乃諷明皇幸蜀之作。

重提“諷章仇”説:王仲犖在《隋唐五代史》一書中斷言:“天寶末,楊國忠自領劍南節度大使,以章仇兼瓊為副使,代鎮成都。安祿山起兵,國忠勸玄宗入蜀,李白以為西川不是割據的處所,故有此作(指《蜀道難》)。”

“送友人入蜀”説:施蟄存在《唐詩百話》一書中用“剝皮抽筋法”,“集中”全詩的骨幹句子,即“問君西遊何時還”,“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側身西望長諮嗟”等,亦“把此詩定為贈入蜀友人的詩”。

寓“仕途坎坷”説:鬱賢皓《李白叢考》認為,此詩乃以蜀道之難寄寓人間行路難仕進難之感慨。

(四)四讀品詩藝

分析本詩的藝術特色。

步驟:1.學生分組討論,根據自己的認識談這首詩有什麼突出的藝術特色;2.各組小組長歸納學生的發言在全班交流;3.教師總結,明確。

參考:1.大膽的誇張。在本詩中,作者成功地運用了誇張的表現手法,使蜀地山川的雄偉奇險得到了充分體現。寫蜀道的艱難是“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寫山的高峻是“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黃鶴之飛尚不得過”。寫急流瀑布是“飛湍瀑流爭喧豗,崖轉石萬壑雷”。寫到蜀地的歷史則是“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寫到人的驚恐則是“使人聽此凋朱顏!”無論是寫山寫水寫情寫事,都運用了藝術的誇張。這些誇張的藝術手法,使山水形象的最突出的本質特徵,以一種高於形象原狀的姿態出現在人們面前,給人以強烈而深刻的感受。果真是“黃鶴之飛尚不得過”嗎?果真是山高可以回日嗎?蜀道之難果真是“難於上青天”嗎?現實生活中當然是不存在這種情形的。這就是藝術的誇張。現實生活和客觀事物的形象、面貌,會在誇張這個放大鏡裏,得到非常鮮明、突出和生動的表現。

2.奇特的想像。想像,是藝術構思的靈魂,是形象賴以表現的基本方法。本詩作者的想像力是非常奇特的,不是一般的藝術想像,而是縱橫變幻、層出不窮、出人意外的。“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歎。”多麼驚人的想像!為了説明山的高大,他的想像裏會出現“六龍回日”,把太陽和高山聯繫了起來。有時詩人是“心遊萬仞”,站立在羣山之上:“連峯去天不盈尺。”有時他又“思接千載”,回到了悠久遙遠的歷史歲月中:“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他的想像忽而在高山,忽而在深谷,忽而想到月夜,忽而想到白晝。他的想像的空間是非常廣闊的,無拘無束,無所不到的。正是藉助這種豐富、自由而又奇特的藝術想像,詩人才能在廣闊的天地中找到最適合於表現蜀道山川的神話故事、歷史傳説、六龍回日、黃鶴之飛等等生活現象,並且把它們組織在自己的詩篇中,以表現主題,使自己的詩篇產生了一種神奇飛騰的氣勢。

3.強烈的感情。《蜀道難》從頭到尾字裏行間都洋溢着一種讚歎驚異的情緒。一開始,“噫籲,危乎高哉!”這一聲驚歎便強烈地震撼着人心。全詩在每一段具體描繪之後,都有一些單獨抒發主觀感受情緒的句子。這些表示驚歎的句子,因為它們都是緊接具體描繪之後的詩人的具體感受,所以能在讀者的心靈中引起強烈的共鳴,從而加強了讀者對於自然景物的感受。另外,即使是那些具體描繪也是在強烈的情緒之下進行的,我們讀“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這些詩句時,會感到有一種磅礴的氣勢和強烈的感情力量衝擊和震盪着我們。這種感情是產生於詩人對於自然景物的深刻感受,而又通過自然景物的描繪表達出來。因此,自然景物就被塗染上了詩人的感情色彩,而詩人的主觀情緒也就獲得了鮮明的形象性。情與景達到了高度統一。

4.語言形式的變化多端。《蜀道難》是樂府古題,這種詩歌體裁不要求有固定的字數、句數、平仄和韻腳等。沒有嚴格的限制,可以根據內容的需要,自由採取適當的語言形式。李白充分運用了這一體裁的特點,使詩的語言形式更加自由活潑。全詩的句子有三字、四字、五字、七字、九字,長短錯落不齊,這是為內容所要求的。詩的前半部分多用長句,氣勢奔放暢達,蜀道的高山險川被誇張地表現出來。後半部分寫到劍閣的險惡環境時,多用四字短句,跳蕩有力,驚恐的情緒在這種語言節奏中得以表現。語言形式的變化多端,正是為表現不同形象和不同情緒服務的。詩人強烈、充沛、起伏動盪、變化多端的情緒,必須有這種縱橫崛崎的語言形式;平平仄仄千句一律的句子形式,不足以表現如此豐富的內在情緒。

(五)五讀達神韻

1、演讀方法指導。

①領讀與齊讀(類似於領唱與齊唱,一位學生作為領讀者,其他學生齊讀。)

②唱讀(將詩句與曲調結合起來,形成唱詩的樣式。)

③亂讀(雜亂無章地讀,各種語音,各種聲調,各種力度,形成錯綜複雜的零亂美。最好還有一些意外之音不時出現。)

④快讀與慢讀(根據詩歌的內容與情感,變化速度朗誦。)

⑤連讀與斷讀(前者強調的是語音的連貫,後者一字一頓,有跳躍感。)

⑥重讀與輕讀(這點強調誦讀的力度變化)

⑦層次讀(與歌曲的多聲部類似,有背景聲與主旋律聲,體現的是詩歌誦讀的層次性。)

2、演讀提示:

(齊讀)噫籲嚱,危乎高哉!

(亂讀)蜀道難,蜀道難,蜀道難!……(突停)

(個人唱讀)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慢讀)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鈎連。

(快讀)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變化讀)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慢讀)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歎。

(領讀)問君西遊何時還?

(齊讀)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男唱讀)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女齊讀)使人聽此凋朱顏。

(領讀)連峯去天不盈尺呀, (齊讀)難!

(領讀)枯鬆倒掛倚絕壁呀。 (齊讀)難!

(領讀)飛湍瀑流爭喧豗呀, (齊讀)難!

(領讀)砯崖轉石萬壑雷呀。 (齊讀)難——!

(男齊讀)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齊讀)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斷讀,輕聲)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個人讀在第二遍時進入,形成有層次的誦讀,重讀)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齊讀)殺人如麻呀!——

(女齊讀,慢讀)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齊唱讀)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齊讀)側身西望長諮嗟!

3、學生演讀。

三、延伸拓展

1、閲讀李白《行路難(其一)》。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2、《行路難》(其一)中的“路”與“蜀道”有何不同?兩首詩抒發的情感有何不同,對此有何審美啟發?

《行路難》中的“路”是關於建功立業、功成名就的人生、政治的理想之路。而《蜀道》是崇高險峻的山川自然之路。《行路難》抒發的是理想抱負不能實現的苦悶,但對未來人生仍抱有自信和信心。也即是説,在苦悶哀歎中,仍不失雄心壯志。而《蜀道難》表現的是在崇高崢嶸的自然面前,只有哀歎、悲愁與敬畏,無所謂什麼堅強。

由此啟發:面對社會、人生的困惑、苦悶,不失堅強、自信是一種美;面對崇高、艱險的山川、自然,保持敬畏、謙卑、柔和也是一種美。關鍵是這種情感,是要出自詩人真實的內心。

《世説新語》(詠雪、陳太丘與友期) 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要求:

1、瞭解本詩基本內容及其寓意;

2、感悟並品味詩人熱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飄逸的藝術風格;

3、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難點:

1、詩的寓意

2、詩的風格

教學設想:

1、佈置預習:結合註釋,利用工具書,粗通本詩,並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初步感悟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風格。

2、教學方法:誦讀,感悟,討論。

3、教學時間:2教時

4、擬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1課時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設想:1、由温習李白詩歌《夢遊天姥吟留別》等詩導入。

2、由背誦李白詩歌競賽導入。

二、誦讀全詩,整體感知

1、釋題:

“蜀道難”,古樂府舊題。這首詩大約作於天寶初年,從詩的內容來看,很可能是詩人在長安時為送別友人入蜀而作。

2、範讀全詩(或師範讀,或指名範讀)

要求:讀出感情,讀出思想,讀出氣勢。

3、自瀆並討論全詩基本內容

提問一:全詩三節,主要寫了哪些內容?(討論,交流)

明確:第一節,道蜀道來歷,狀蜀道高峻——感歎蜀道的高峻難行。

第二節,寫景物悽清,狀山水險惡——感歎蜀道的艱險可畏。

第三節,摩劍閣之險要,想殺人之慘景——歎戰禍之烈,有申戒之意。

三、研讀全詩,重點感悟

1、 提問二:奠定全詩抒情基調的詩句是什麼?(討論)

明確:“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是一個感歎句,也是貫穿全詩的主旨句。它奠定了全詩的抒情基調,含有豐富的詠歎意味。它在詩中先後出現三次:一歎蜀道之高,二歎蜀道之險,三歎蜀中戰禍之烈。詩人的思想、情感盡在“三歎”之中。

2、提問三:作者寫《蜀道難》,有無深刻的寓意?(討論,交流)

明確:關於本詩寓意,歷來解釋紛紜,莫衷一是。

一説:劍南節度使嚴武加害房琯、杜甫,這首詩係為擔心房、杜安危而作。

二説:為諷刺章仇兼瓊而作。按:章仇兼瓊在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寶五載(746)期間任劍南節度使,是個善於媚上取寵的人,沒有反叛中央朝廷的行經。因此説缺乏根據。

三説:為諷刺唐玄宗在安史之亂中幸蜀而作。此説也屬臆測。

3、討論:明人胡震亨在《李詩通》中對以上三説曾予批駁,且自創新説雲:“……愚謂《蜀道難》自是古相和歌曲,樑、陳間擬者不乏,詎必盡有 為而作?白蜀人,自為蜀詠耳。言其險,更著其戒,如雲‘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風人之義遠矣。必求一人一時之事以實之,不幾失之鑿乎?”對此説,你持 何態度?

點撥:不妨結合此詩具體內容,尤其是第二、第三節內容加以思考。

明確:胡震亨的説法很有道理,“言其險,更著其戒”,七字尤其下得準確。如據文直解並聯系安史之亂前後蜀地動亂頻仍的情形,就可以看出詩人的用意很可能正是這樣。

4、誦讀全詩,感悟其思想內容。

第2課時

一、誦讀全詩,突破難點

1、回顧舊知,指名錶情誦讀(配樂)

2、提問四:清代詩評家沈德潛曾這樣評論這首詩:“筆陣縱橫,如虯飛蠖動,起雷霆於指顧之間。”(《唐詩別裁》)對此,你怎樣看?(討論,交流)明確:這段話既形象又概括,涵蓋的內容很多,但主要是就《蜀道難》的藝術特色而言的。

3、提問五:《蜀道難》的藝術特色是什麼?(討論,交流)

明確:章法靈活,氣象宏偉。

先説章法靈活。詩人創造性地繼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見的復沓形式(又稱反覆)。主旨句凡三見:開頭、中間、結尾各出現一次。由此形成了以主旨句 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使人產生一歎之不足而至於再,再歎之不足而至於三的感受,這樣的章法可稱靈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潛説的“筆陣縱橫,如虯飛蠖 動”。

再説氣象宏偉。讀這首詩,如從畫廊經過一般,一幅幅動人的畫面接連不斷地出現在你的眼前,它們那闊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氣勢,使你怵目驚心,歎為觀止。

二、拓展遷移,鑑賞美點

4、提問六:這首詩中有許多精美詩句,你能就你最喜歡的詩句,作一簡要的賞析嗎?(討論,交流)

點撥:仁者可見仁,智者可見智,不強求一致。

明確:

①“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顛”——秦蜀之間,重山疊嶺,一覽無餘。地貌之雄奇,世之罕見。

②“地崩山催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想鈎連”——五丁開山的故事栩栩如生,神力和人工的偉大由此可見!

③“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一幅神氣而美妙的畫面:六龍拉着太陽車被擋住,不得不繞道而行;急流被大山所阻激起無數旋渦!極言山之高大。

④“清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歎。”——言登山之難,壯山之高大。如一組鏡頭,從眼前閃過。這是奇特的想象,這是蒙太奇的手法。

⑤“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途中所見景物,畫面如此悽清,使人感到孤寂可怕。

⑥“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畫面極為驚險,使人望而生畏,聞而心驚!

小結:如此多的畫面此隱彼現,其境界之闊大,自不待言;且無論寫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觀,林木之荒寂,連峯絕壁之險,皆有逼人之勢,其 氣象之宏偉,確非他人可及。再從總體來看,其變化之速,愈變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潛雲“起雷霆於指顧之間”,豈虛語哉!

三、研究性學習:

1、結合我們學過的李白的詩歌,再查閲相關資料,就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及其表現手法作一探討。

2、李白是投江自盡的。這樣一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一個性格豪放的詩人,為什麼要選擇這樣一種歸宿呢?你能從他的生平和詩歌中找到答案嗎?

教學反思:

李白作品無論在思想還是在藝術方面無疑具有典範性,想在短時間內完成所有的目標不太現實。於是我就以課後練習題二為“母題”,圍繞唐代評論家殷璠對這首詩的評價進行教學設計:“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為此體調也。”那麼,這首詩到底“奇”在哪裏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章法結構、語言、意境、主旨、風格等。

時間短,任務重,在翻閲各種資料並對文本有了更深入透徹的理解之後,我決定忍痛割愛,捨棄更多的情感分析,而是圍繞“奇”字,以賞析詩歌藝術特色並進行鑑賞訓練為主,這樣就使目標更為集中,也能更好地達到目標。

《世説新語》(詠雪、陳太丘與友期) 教學設計 篇12

01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法,知曉大意,理解作者在文中抒發的情感。

2.通過分析法,整體感知全文行文脈絡。

3.賞析名句,解密李白浪漫飄逸風格。

重點:文章行文脈絡的梳理,感受作者的情感。

難點:賞析李白浪漫主義風格。

01

印象李白

説一説你心中的李白:

生1:李白是一位浪漫主義詩人,詩歌有990多首,飄逸奔放雄奇壯麗。

生2:李白是一個學習非常那個用心的人,持之以恆,他曾經學習老婆婆鐵杵磨針的道理,成就耀眼的才華。

生3:李白極富個性,不畏權貴,曾叫力士脱靴,貴妃捧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真性情,真傲骨。

師:餘秋雨在詩歌《尋李白》中曾説他:“酒放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極富有概括力,他的豪放,他的月亮,他的任俠,他的詩歌在唐朝的影響力全寫到位了。

02

誦讀全文,感知情感

有一句話在文中反覆出現?是那句話?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三次出現,第一段段首,第二段中間,第三段結尾。2.它們有相同詞彙,但也有不同。第一段,用“危乎高哉”,第二段“使人聽此凋朱顏”,第三段“側身西望長諮嗟”。從“蜀道之高,蜀道之險,蜀道之慘”三個維度突出蜀道難。三句話直抒胸臆,突出蜀道之難,層層深入,結合註釋可以看出,李白此處告誡朋友前行艱難,仕途坎坷。

03

分析概括,梳理文脈

1蜀道之高(兩種人)

神人:蜀國曆史——無道——鳥道——天梯石棧

凡人:上高下深——鳥獸發愁——捫星坐歎

2. 蜀道之險(兩幅畫)

悲涼畫:悲鳥﹑古木﹑樹林﹑子規﹑夜月、空山(詩人用這些具有感傷色彩的意象構成了一幅淒冷悲涼的畫面;原始森林中鳥的悲號,在幽靜荒寂中喚起一份心底的悲悽;子規聲聲泣血,冷月當空,夜色幽深,讓人感到害怕,變了臉色;營造一種淒涼的氛圍,表達作者對蜀道之陷的慨歎。聽覺描寫中,有視覺畫面的滲透。

奇險畫:連峯,枯鬆,絕壁,飛湍,瀑流,砯崖,轉石,萬壑雷(詩人用這些奇險的意象構成一幅驚險的畫面;連綿起伏的山峯高聳入天,絕壁上倒掛的枯鬆,衝擊山崖的飛一樣的激流和瀑布,不斷裹挾着沖刷下的巨石,發出雷鳴般的聲音;營造一種萬分驚險的氛圍,進一步表達作者對蜀道之險的驚懼。視覺描寫中,有聽覺,動靜結合,相得益彰。

3.蜀道之慘(兩種慘)

劍閣險要兩種慘——戰禍、獸災(早還家)

04

賞析細品,解讀風格

這首詩歌哪裏彰顯李白的浪漫飄逸風格?

1. 奔放的熱情,赤熱的情感:“蜀道之難,難於上去天。”一唱三歎,直抒胸臆。

2.神話傳説:相傳上古時代,古蜀地與世隔絕。 秦、蜀兩國要交流,要在秦嶺、龍門山脈絕壁溝壑間鑿石築路,工程難以想象,留下了充滿神奇和荒誕色彩的傳説。秦王造了五頭石牛,造謠説他們會拉金子。蜀王想要金牛,便叫來五丁力士,開鑿山路金牛道。結果拉回金牛,結果驗證是假的。秦王喜歡這條路,但忌諱五丁力士,又生美人計。蜀王王派五丁力士接美女入蜀。他們接美女回來的半路上遭遇一條巨蛇,結果山崩地裂,力士和美女全部被壓死,山分為五嶺,入蜀之路遂通。(蜀秦國經由金牛道,派兵攻入蜀地,滅蜀國。)

3.想象:這首詩歌是詩人在長安時為送別友人入蜀而作。可見,詩人身在長安。那一路的所有內容皆為想象。

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於攀緣,行人手捫星辰,撫胸長歎兩個畫面,皆為想象之物、人、景,但通過摹寫神情、動作、視聽、動靜、細節,讓人如臨其境。

4.誇張:

蜀國開國的歷史“四萬八千歲”,“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高到讓太陽掉頭,“捫參歷井”,手可捫星辰,“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極言山峯之高,絕壁之險。

小結:通篇都是虛構,但細節、描摹、豐富而具體,讓人感到真實。李白初見賀知章,作為見面禮,呈上自己的《蜀道難》,被多次讚歎,被送美號“謫仙”。李白寫人所不能寫,信手拈來,高超的文字駕馭力。

05

作業

1.寫作片段練習:.我眼中的李白(至少200字)

2.按照文脈線索,背誦《蜀道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