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d教學工作計劃(精選15篇)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d教學工作計劃 篇1

九年級的教學是學校的生命線,是檢驗學校整體教學質量和能否提高人氣的最重要時期。如何使學生在國中階段的最後一年學有所獲,在會考考場上交一份令學生、家長滿意的答卷,這是擺在每一位九年級教師面前的不可迴避的課題。為此,新學期伊始,認真地思索和總結了自己以往的語文教學的得與失,借鑑其他老師的成功經驗和先進做法,特制定九年級上學期語文教學計劃如下: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d教學工作計劃(精選15篇)

一、指導思想:

以新課程標準為方針,以學校整體工作規劃為指導,以深化語文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為重點,不斷總結完善,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和聽説讀寫能力,爭取在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和會考兩方面取得較好成績。

二、現狀分析

1.時間方面:九年級教學時間短,各門功課都將陸續進入總複習階段。從多年經驗看,學生用於理科學習的時間明顯會超過文科,尤其是語文學科往往會被學生輕視。

2.學生方面:語文積累貧乏,語文視野狹窄,語文基本知識零碎或一知半解。思想膚淺,思維單一,缺少靈活性和深刻性。閲讀理解能力、文字組織和表達能力、寫作能力不強。語文習慣較差,讀書缺乏耐心,做題不夠細心,書寫缺少規範。語文學習態度不正確,認為憑自己現有的知識水平即可應付。

3.自身方面:傳統觀念根深蒂固,仍然不肯放棄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霸主地位,牢牢掌握着課堂教學的話語權,給學生自主學習、思考和活動的空間很小。課內忽視對課文的深入解讀,課外無效資料和信息充塞,做大量練習,搞大運動量訓練,看似重視了實踐,其實是捨本逐末。沒有九年級教學的實際工作經驗,思想上有畏難情緒,家長和學校的期望值不斷提高,給自己帶來較大壓力。語文學習,需要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怎樣在較短時間內讓每一位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取得較大突破,尚需進一步的探索。

三、措施和設想

總體要求是:宏觀上要活,微觀上要實。教學的重點準備放在閲讀和寫作兩個方面。

宏觀上要活,是要始終把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作為宗旨,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為着眼點,強調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實踐性。微觀上要實,就是在具體的每一堂語文課上,要創造條件讓學生認真安心讀書,積極創設情景讓學生深入研究問題,精選各類練習讓學生進行紮實有效的基礎訓練。

閲讀教學的重點:

1.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從而進一步培養他們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能力。

2.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語法和修辭等語文知識,採用隨文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有深刻的感性印象。

3.培養學生廣泛和濃厚的閲讀興趣,做到“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讓學生自己感覺到閲讀是蒐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

寫作教學的重點:

1.培養學生對閲讀內容和生活現象進行獨立思考,發現藴涵其中的意義;能從自己的學習、生活實際出發,隨時寫下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見解,書寫自己的感情;能根據自己的水平和生活積累展開想象,表達自己對學習和生活的思考和對未來的憧憬;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和積累語言材料、生活材料的習慣。

2.在寫讀書筆記的基礎上寫出對所讀作品的感受或評論,做到有觀點、有分析、有依據,並逐漸形成自己的見解。

3.綜合運用敍述、描寫、議論、説明、抒情等表達方式,寫出有感情、有內容、有中心、有條理的文章,做到語句連貫通順,結構完整,標點符號使用正確。

4.逐步培養專題寫作的意識,對一個題材或範圍,能從與他人的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寫出自己的感受和認識。會寫簡單的自己熟悉的有關學習的規劃和總結等。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d教學工作計劃 篇2

一、學情分析

在七年級和八年級兩年的語文教學中,由於自己採用新課程理念,認真執行新課程標準,潛心進行教學改革,大部分學生學習態度端正,能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經過兩年多時間的學習,學生語文知識,閲讀寫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歷次語文考試中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但學生語文綜合素養參差不齊,一少部分學生書寫與背誦能力相對較弱,學習習慣也不是很好,因缺少尖子生,導致班級優秀率不高。面對當前嚴峻的會考形勢,要想在明年的會考中取得較好成績,難度很大。

今年,學生已進入國中學習的衝刺階段,由於學科的增加,學習任務的加重,壓力的加大,語文學科的教學時間就更少,除課堂時間外,學生基本上是不動語文的。他們能否順利完成國中階段的學習任務,需要教者多下功夫。對這部分語文學科成績不夠理想的學生,有待在最後的總複習階段得到全面的鞏固和提高,自己有信心,也有能力在最後這一學年中完成學校下達的教學指標和任務,力爭在20__會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績。

二、教材分析

九年級兩冊教材是按照《課程標準》編排的新教材,體現了新理念和新目標,致力於構建新的教材系統,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本冊教材教學內容以文學作品——詩歌、小説為主,安排了一個單元的議論文,繼續集中學習文言文。全冊內容分為六個版塊,即:閲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課外古詩詞背誦、名著導讀、附錄,有的課文後還有補白。全冊共編排了25篇課文,其中教讀課文13篇,自讀課文12篇,共分為六個單元,每個單元一個主題。

三、教學目標

一、學習課程標準,轉變教學觀念。新課標變化較大,進一步強調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從“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變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認真研究課標,明確教學目的,轉變教學觀念,跟上時代步伐。課堂教學要從傳統的傳授知識型向培養思維能力型轉變。要以深化語文教學改革為契機,認真解讀課程標準,吃透教材的編輯意圖,理清教材的文化內涵,擺正形成性學習與終結性學習的關係,加大課堂教學改革力度,積極投身新課改,運用先進教學理念和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激發學生地學習興趣,喚起問題意識,實施教學民主化,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教師要做到教學五認真,實施集體備課,集思廣益,總攬全局,教師在備課是要充分利用教材留下的空間,恰當把握教材的量和度,面向全體,對全套教材進行宏觀的把握,理出知識能力訓練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以此來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認真做好試卷分析,找出教學中的薄弱環節,注重補差補缺,爭取教學大面積豐收。

三、認真抓好聽説讀寫訓練,自行設計寫作和口語交際,進行口語交際訓練,結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賞,誦讀欣賞、引導學生進行綜合訓練,尤其要注重培養語言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根據會考新題型,設計相關練習,進行口語表達方面的訓練。

四、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從報刊雜誌或網絡上精選精彩的時文和美文,掌握分析文章的閲讀技巧,重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確立語文教學的新理念。增強學習的後勁,為學生今後的發展打下基礎。

五、重視閲讀教學,擴大閲讀視野。新課標對閲讀教學極為重視,並提出了非常具體的要求。因此,要認真組織好閲讀教學,每週安排一節閲讀課,除此之外,每週還要補充一定量的精美時文,以拓寬學生視野,增加學生積累,提高閲讀能力。

六、加強作文指導,提高作文能力。作文訓練題要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有話説、想説話,要鼓勵學生表達真情實感,創作激情作文;作文評改也要形式多樣;大力提倡週記、隨筆、日記等作文形式。要高度重視作文教學,針對會考作文要求,進行作文應試訓練,側重進行記敍文寫作的達標訓練,要求學生寫出親身體驗和真實情感。注重對學生良好寫作習慣的培養,講究文面,講究寫作的形式的包裝。擴大一類文比重,減少四類文。

七、精選訓練材料,明確訓練目的。對課外參考資料進行篩選,認真訓練、及時批改、仔細分析、講評落實。

八、注重學科之間的聯繫和相互滲透,強化綜合能力的培養,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努力提高語文素養,實現語文能力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終身受用,為會考和大學聯考打下堅實的基礎。教研組要與外界保持廣泛密切的聯繫,適時引進高水平高質量的試卷,教師慎重選擇試卷,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要注意優生差生之間的平衡,力爭教學質量的全面豐收。

二、教學要求

本學期我將以新課改理念為指導,以學生實際為出發點,繼續深化語文課堂教學改革。

1.備課

在備課上改變以往先看教參書、教案書再備課的方法,而採用“三備”,即教師不看教參教案書面對教材先自行備課,教學設計理出頭緒後同,再對照教參書、教案書找出設計中的漏洞修改教學方案;上完課後再次修改教學方案。在備課中我還將增加“教學預設”一環節,針對教學中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課堂中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都要做到預設,教師心中要有應急方案。在備課中我要努力做到不僅備知識、備方法、還要備學生。

2.上課

在授課摒棄教師“滿堂講、滿堂問”的方式,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以往忽略了朗讀教學,本學期我將給予學生大量閲讀時,在充分閲讀的基礎上再思考問題上。以往課文中品味揣摩課文重點詞句被我放在課堂教學中的次要地位,本學期我將引導學生品味揣摩重點詞句,讓學生真正學懂、學透、學有所得。在文言文教學上教學上繼續採用學生朗讀、學生自主翻譯、學生拓展擴寫、學生自主評議等方式授課。現代文教學將摒棄“串講”的授課方式,以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提問、教師啟發引導、教師在此基礎上提出深層次問題,學生自我心得體會等方式授課。

3.作業

在佈置作業上,將摒棄“一刀切”統一性作業,將分層次分類佈置作業,對於C、D類學生作業降低難度,只要求完成生字詞注意釋義和回答簡單問題,對於A、B類學生則加大作業難度,如拓展性寫作訓練,口語交際訓練等。對於練習冊,則選取有價值的習題來做,不佈置重複性的“機械性”作業。

4.考試

本學期考試,除學校統一佈置的月考、期中、期末考試外,我還將不定期出題測試。如學完一篇重點課文,我將出一些相應會考題來檢測學生掌握情況,並根據學習成績來調整教學方式、授課方式、授課進度等。

(一)關於閲讀:

1、開放閲讀,儘快學完統編教材,力爭在上學期完成教學,將課外閲讀引入課堂。多方尋找,挑選資料,用好資料,不做無用功,講效率,講實效。

2、課堂儘量少講,加強誦讀,培養語感。生字詞有作業,會注音、默寫。

3、關於語感培養的設想:

a.誦讀吟詠,感知語言神妙。b.揣摩品味,領悟語言精髓。

c.探究規律,把握語言理趣。d.強化實踐,增進運用習慣。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d教學工作計劃 篇3

一、指導思想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閲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並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德和諧發展。

二、教材分析

九年級語文下冊是按照新課程標準所編寫的一套全新的語文教材,給學生和教師提供了豐富的語文資源,向師生展示了語文世界的廣闊天地和無限風光。全書共六個單元:

1.詩的激情2.文學魅力3.關注自然和生命

4戲曲欣賞5.古文詩詞6.古文詩詞

三、學生分析

學生有一定的自主學習願望和合作探究的欲求,部分學生對語文知識較感興趣,但離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着眼於將來的學習動力還有待進一步的激發。此外,學生的層次參差不齊,存在兩極分化現象。優秀生有一定的基礎,上課願意積極參與,但大部分人比較懶散,沒有很明確的學習目標,沒有較好的學習態度,上課就當小和尚,對作業是抱着敷衍的態度。口頭能力和寫作能力一般。

四、教學策略

1.堅持上好教材上的閲讀課,充分尊重學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諧輕鬆、對話交流、互相協作的師生關係。

2.堅持在複習階段充分發掘語文教材資源和身邊的教學資源,注重突出語文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社會生活能力。

3.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利用好小組的作用,把培養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作為教學的最終歸宿。

4.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藉助先進的教學手段實現教學信息的時空跨越和交互反饋,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5.充分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取向,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培養健全的人格和較高的素養。

6、充分發揮講學稿的導向作用和複習作用,使它既是學生學習的好工具,也是複習迎考的好幫手。

五、主要教學工作

(一)在上期已經提前完成了一二單元的教學的基礎上,完成九年級上冊其餘四個單元的語文教學的任務。(略)

(二)指導學生進行國中畢業水平考試的系統複習和模擬考試。(詳)

這是本期的重點,也是整個國中語文學習成果的最終體現,因而我制定了較為詳細的計劃。如下:

1、認真研究《湘教考苑會考總複習》,明確考試的範圍與目標,對出題動向和題目類型作出科學的分析和預測,以便在複習的過程中能做到有的放矢。按課程標準要求進行知識點的歸納、總結,掌握每課的重點、難點,輔之以少量的練習;並不斷地由課內向課外延伸。複習中,精選有代表性的訓練題和模擬題進行訓練,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有計劃地進行兩次模擬考試,針對學生考試當中出現的問題,查漏補缺,及時鞏固。並且指導學生能靈活、創新地掌握知識,

3、更多地關注那些基礎不紮實、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應提出不同的要求,優等生可適當“放”,中等生宜“引”,後進生需“扶”。

4、大膽取捨複習內容,打破逐冊複習的方法,確定好重點的冊,然後再分體裁複習。分體裁複習時確定好重點的單元、重點的課文及語文知識,然後讓學生進一步明確要求,避免學生盲目複習。同時就這些內容一般怎樣考,會出現哪些問題及怎樣應對,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和方法。

5、分階段進行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d教學工作計劃 篇4

一、指導思想

立足教材,結合學生實際,研究複習方法,面向全體學生,全面系統地提高學生的語文技能和綜合素養。

二、複習目標

通過複習,使學生知識有一個明確的、系統的瞭解,強化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力爭在今年的會考中,語文科的綜合評價有較大的進步.

三、方法與措施

1、明確目標,立足教材。複習應以課本為主,按要求進行知識點的歸納、總結,掌握重點、難點,輔之以少量的練習;並不斷地由課內向課外延伸。複習中,要精選有代表性的訓練題和模擬題進行訓練,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全體參與,分層達標。複習課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應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多關注那些基礎不紮實、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應提出不同的要求,優等生可適當“放”,中等生宜“引”,後進生需“扶”。

3、強化基礎,突出重點。教師應進行適當的梳理,只有理清了頭緒,學生才能思路清晰,複習才有更佳的效果。閲讀理解與作文是語文複習的“重頭戲”,教師應加強指導。在進行閲讀訓練時,應根據不同文體的特點,教給學生一些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漁”,並結合有針對性的訓練,舉一反三,從而提高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作文複習應重點放在“快速作文”的指導上,從立意、選材、構思、語言等方面進行訓練。

4、團結協作,共同提高。本着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原則,加強同科教師之間的經驗交流與資料共享,發揚團隊精神,爭取共同進步。

5、鑽研命題。在試題結構、命題內容和題型、題量上基本上沒有變化。試卷分為“積累與運用”、“現代文閲讀”、“古文閲讀”、和“作文”四大板塊題。重視考查學生的知識積累,尤其是注重考查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和生活經驗,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計劃

積累與運用部分。考試的範圍基本是國中教讀篇目中要求背誦的名篇名句。因此,我們在指導複習時不但要求學生能篇篇背誦,字字落實,還要“會理解、能運用、善歸納、懂遷移”。尤其是在平時默寫中經常出錯的字,更要時時“温故”,明確地告訴學生評分的標準,切記:一字出錯,滿“盤”皆輸。另外的語言積累適當訓練。

現代文閲讀部分。要把握“考點”。因此,在最後複習中,在選文上應儘量多選取相關類型的文章進行練習。做題時要牢牢地記住:“答案不在你的腦子裏,答案只在原文中”,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作答既要體現個性和獨特見解,又要較好地忠實於原文。

古文閲讀部分。近幾年的文言文閲讀的考查方式:一篇是課內,一篇是課外,即兩篇文章在內容或主旨上有相似之處。而課內文言文考試的範圍以九年級教讀篇目為主。複習時一要抓好重點。根據考綱的考查範圍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對複習內容進行取捨、側重。一般考查常見的文言虛詞、實詞的含義和用法。實詞則常常考查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的詞語;對句子的考查則側重於關鍵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同時進行斷句訓練。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d教學工作計劃 篇5

本學期九年級語文新課的教學任務即將完成,為迎接會考,為系統地複習好語文知識,使學生牢固地掌握和靈活地運用,增強學生會考應試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特制定該複習計劃。

本期教學時間約18周,用五週時間完成新課,十一週時間複習。三月到四月底進行第一輪複習,五月分進行衝刺練習,六月餘時就熱點題押題和考前準備。

一、分冊複習(用時兩週)

會考考綱規定考課內字詞和文常。梳理整個中學階段1-6冊語文課本的知識,使之系統化,使以前零散雜亂的知識有條有理,便於學生記憶、掌握。

複習要點:1、課文的字、詞

2.掌握其它文學體裁的常識,如散文、小説、

3、掌握重要的文學常識,側重於一些名人大家,如魯迅、唐宋八大家等。

二、專題複習(三月下旬和四月共六週)

(一)依據中學語文教材編排,文體分類,進行專題複習(大概用時五週)

1.古詩文專題複習(兩週)

2、記敍文專題複習

3、説明文專題複習

4、議論文專題複習

5、語言運用其他專項練習

(二)作文訓練(一週)

讓學生熟悉假期收集的大量寫作素材

學習優秀作文,摹擬其謀篇佈局,刻意選材新穎,內容新奇,力爭讓每位學生寫好記敍文,能把人或事件完整地交代清楚。

找一些典型範文,引導學生分析,從審題立意、選材等入手進行詳細評講,讓學生拿到題目不盲目下筆。舉出一些作文內容,適用於哪些題目,讓學生作文不離題,能找準方向,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作文訓練除專題外,同時堅持每週一個作文訓練)

三、模擬衝刺(三週時間)

此時離會考的時間已不多了,應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應多發試卷讓學生大量練習,提高心理素質,沉着應考。教師必須把握題目的量和度,認真批閲,準確評講,注重方法和技巧的訓練。模擬考試增加考前的觀場感,讓學生能不躁不急地回答完所有題目要求。

四、猜題、押題(六月餘時)

再次落實一些熱點問題理解,輔之以試題,針對性更強,目標更明確,一切為了分數,考前對學生進行答題技巧的培訓。

附:教學指導思想

本學期語文的教學重點是複習迎考,如何更優化、更有效地做好複習工作是本學期教學工作的難點。現備課組有如下思考:

一、突出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生做到今日事今日畢。

對於九年級學生來説,多半已有了自己的學習習慣,但極少部分沒有養成。所以教師指導督促學生有每天的學習計劃、目標,並對應過手的知識進行自測和師測,做到今日事今日畢,千萬不能拖帳滾雪球。

二、功夫用在每一節課上

九年級下學期的時間本身就很緊張,指望學生課下在語文上花很多時間是不可能的。為此,要特別注意當堂的學習效果,突出重點難點.務必要求學生掌握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諸如第一輪複習當中,堅持當堂聽寫默寫,發現問題及時補救。

三、不忘學科的特殊性,注重語文的人文性

1、雖然在九年級的語文教學中,“填入”式的傳授不可少,但還應要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啟發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才能形成真正答題能力,應對85%主觀題目的考試。

2、在教學中,始終突出語文的人文性。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審美情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累思想,對生活對社會有更深的認識,才能寫出高水平的作文。

四、教會學生學會分析歸納的能力

在教學中,指導學生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讓他們成為一個學習上“會思考”的人,能和老師一起從大量練習題中歸納出答題的規律和技巧,真正擁有答題的絕招。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d教學工作計劃 篇6

實用教案

【創意説明】

這是一篇洋溢着濃郁鄉土氣息的小説,語言大多是民間口語、俗語,活潑伶俐。因此,本創意的設計是:多層面的誦讀小説,感受、觸摸和積累語言。

【教學步驟】

一、變體式閲讀小説(即把本文節選的兩章節當作寫人敍事的記敍文來讀)

1、指導學生擬如下小標題: 何滿子與奶奶何滿子與爺爺

2、學生通讀全文,完成字詞疏解。

3、積累詞語:

咬牙切齒人高馬大膀闊腰圓兩肋插刀三顧茅廬腰纏萬貫

咬文嚼字望影而逃天倫之樂如坐鍼氈望眼欲穿影影綽綽

一氣呵成妙手回春斷壁殘垣芒刺在背榮膺膩歪坍塌

戲謔捯氣

二、選讀描寫人物的文段,感受特色語言

1、漫畫式的人物外貌描寫:

寫何滿子:如“剃個光葫蘆頭,天靈蓋上留個木梳背兒;光屁股,兩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

寫奶奶:如“大高個兒,一雙大腳,青銅膚色,長滿老繭的大手……”

寫爺爺:如“人高馬大,膀闊腰圓,面如重棗,濃眉朗目,一副關公相貌。”

寫老秀才:“手拿一杆斑竹銅鍋的長杆煙袋,整天板着一張陰沉沉的臉。”

2、評書式的人物介紹:

寫奶奶:“嗓門也亮堂,罵起人來,……就像雨打芭蕉,長短句,四六體,鼓點似的……”。“她還會扎針、拔罐子、接生、接骨、看紅傷……。”

寫爺爺:“好戴高帽兒,講排場,擺闊氣,編起故事來,有枝有葉,有文有武,生動曲折,驚險紅火。”……

3、妙用純鄉土味的比喻凸顯人物:

寫奶奶的潑辣:“一丈青大娘罵人,像雨打芭蕉,長短句,四六體,鼓點似的……”

寫縴夫被打的狼狽:“像風吹乍蓬,轉了三轉……”“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紛紛落水。”

寫何滿子的玩劣:“長到四五歲,就像野鳥不入籠……

寫老秀才的嚴肅:“只覺得頭上壓着一朵烏雲,叫人喘不過氣。”

寫爺爺的胡茬:“就像根根松針……”

4、趣用壓韻和對偶的民間口語、俗語,讀來抑揚頓挫,有節奏感:

排比對偶並用:“何滿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葉子,眼珠子,命根子。”

句中短語對偶:“轉了三轉,擰了三圈,滿臉開花,口鼻出血,緊一口慢一口倒氣,高一聲低一聲呻吟。”“又燒香又上供,又拜佛又許願”;“嘮叨這個,嘟噥那個”;“有枝有葉,有文有武,生動曲折,驚險紅火”;“房無一間,地無一壟”;“頭髮長,見識短”;

學生還可以自由選點,讓例句與賞析更豐富多彩。

三、總結與歸納

備學教案

【創意説明】

本課活動安排學生先從文中找事例支撐人物性格,然後簡短的口述一段自己身邊某人的典型形象或事例。

【教學步驟】

一、通讀全文,熟悉小説情節

二、在線閲讀,瞭解劉紹棠及其作品

劉紹棠(1936~1997),當代作家,北京人。1949年中學時開始發表小説,作品深受孫犁的薰染,擅長鄉土文學的創作,作品反映農村的背景閲讀,瞭解小説。

時間:抗日戰爭的年代。 地點:京東北運河畔一個普通人家

構思:沒有章回體,但浸潤着古典文學色彩。採用兒童視角。

語言:生動活潑,讀來朗朗上口。

歷史和風土人情,格調清新淳樸,文筆通俗曉暢。自稱作品是“為粗手大腳的爹孃畫像”。作品有短篇:《青枝綠葉》《中秋節》;中篇:《運河的槳聲》《蒲柳人家》(獲首屆全國優秀中篇二等獎)長篇:《春草》《京門臉子》等。

三、感受人物形象與性格

何滿子: 好動玩劣,聰慧靈秀;

好學好問,伶俐可愛;

疼愛爺爺,有愛憎立場,有男子漢氣;

何大學問: 剛正不阿,仗義輕財;

慷慨豁達,俠肝義膽;

能説會道,嫉惡如仇;

一丈青大娘:口苦心甜,寵愛孫子;

身強體壯,能幹潑辣;

信神拜佛,思想守舊;

直腸直性,愛憎分明;

性格豪爽,勤勞善良;

學生從文中組合語言,支撐以上説法。可概述事件,可直接摘引。還可由教師示例或按照句式完成説話。

四、説説身邊的“他”或“她”

1、自由回憶與醖釀。回憶身邊有典型特徵的人。

2、具體描述他(她)的一兩個生動有趣的細節,不超過100字。

3、表達、交流,學生互評,教師點撥。

五、聯展閲讀,擴大視野

1、趣談中國四大名著中的人物綽號。

例:《水滸》中林沖、魯智深、孫二孃、宋江、吳用、李逵等。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西遊記》中的孫悟空、豬八戒等

鼓勵有能力的同學講述與綽號有關的趣事。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d教學工作計劃 篇7

一、教材分析

《山水畫的意境》節選自當代著名畫家李可染先生的《漫談山水畫》一文。文章探討了山水畫的歷史、山水畫創作中的意境和意匠問題,課文節選的是作者集中探討意境的部分。本文處於統編教材9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所選課文是一篇較為標準的文藝論文,從語文素養的培育上看,這篇文章有四個方面的學習價值:其一,把握“意境”的內涵。學以致用。其二,學習、借鑑作者的論述思路。其三,構建文藝論文的閲讀策略。其四,拓展閲讀,質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見解。因此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既要引導學生圈點勾畫出關鍵詞句,引導幫助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結合的方式,用圖表形式梳理出文章的論述思路,還要引導學生分析體會作者論述觀點所用的材料與觀點之間的契合性,以及更深入地理解課文並從中借鑑學習作者分析實例的方式。另外還要引導學生適當拓展閲讀,提升對意境的認識,形成自己具有批判性的看法。

二、學情分析

國中生首次接觸文藝論文,文章內容涉及一定的專業知識,學生閲讀時有較大難度,尤其對於基礎較差及藝術審美能力不足的學生會覺得晦澀難懂,甚至難以產生興趣進行深入閲讀。因此教學應該把理解性閲讀放在首位,教師要將之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三、教學目標

1、識記並積累生字、生詞,瞭解作者的相關知識。

2、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瞭解概念間的關係,理解作者的觀點。

3、梳理文章的論述思路,分析作者所舉實例,體會實例與作者觀點的關係。

4、借鑑文中的理論方法,學習鑑賞文學作品和山水畫作。

5、拓展閲讀,質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認識和看法。

四、教學重點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瞭解概念間的關係,理解作者的觀點。

2、梳理文章的論述思路,分析作者所舉實例,體會實例與作者觀點的關係。

3、借鑑文中的理論方法,學習鑑賞文學作品和山水畫作。

4、拓展閲讀,質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認識和看法。

五、教學難點

1、借鑑文中的理論方法,學習鑑賞文學作品和山水畫作。

2、拓展閲讀,質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認識和看法。

六、教學準備

1、佈置學生蒐集一些山水畫名作,認真觀摩欣賞,同學間交流,分享對山水畫審美追求、技法特點等的初步認識。

2、教師印發資料:袁行霈《論意境》、顏景龍的《中國山水畫的意境美》和李可染《談學山水畫》。

七、教學時數

2課時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圖片導入,激發興趣

(多媒體投影的《江山如此多嬌》)

師:這幅畫是關山月、傅抱石他們共同合作專門為裝飾人民大會堂而繪製的大型山水畫。

問:看畫面你能想到哪首古詩詞?

生回答。

全班齊誦毛澤東的《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粧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

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師:結合詞,再看畫面,你有什麼感受?

生回答。

師:同學們對畫面的這種感受屬於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重要範疇,即“意境”。關於“意境”,

當代山水畫大家李可染先生曾做過專業論述,同學們想不想跟隨他去了解一下呢?讓我們一起學習課文《山水畫的意境》。

(二)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任務一:初讀課文,抓核心要素

【出示任務】

默讀文章,在閲讀中圈點勾畫,注意圈畫出以下要素:

1、核心概念;

2、主要觀點;

3、所用實例;

4、所做結論。

【反饋指導】

本文是一篇文藝論文,同學們第一次接觸這種類型的文章,但其實文藝論文作為議論性文章的一種,閲讀的方法和一般議論文一樣,只要抓取了以上幾個要素,一篇文藝論文的基本內容就基本理解了。

任務二:再讀課文,把握結構

【出示任務】

1、再讀課文,勾畫出每段關鍵句。

學生讀課文,完成任務。

2、分小組合作探究,梳理出文章的論述思路,每組以提綱示意圖的形式呈現。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並展示。

【反饋指導】

每段關鍵句和提綱示例:

教師小結:

從提綱圖示中可清晰看出,文章層次分明,遵循“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的寫作思路進行論述。這既是議論文的常用思路,也符合人類認識問題的一般思路。在議論文寫作時,也可以借鑑這種思路來組織文章。

任務三:細讀文本,研究實例

【出示任務】

1、本文探討山水畫的意境,為闡明觀點多處引入實例,請分別找出來,並説説它們和作者觀點的關係。

2、根據第3段的觀點,請你再舉一個古詩的例子,模仿課文的寫法,寫一段文字作為補充的論據。

學生回答、寫作。

教師點評。

【反饋指導】

實例分析是論述觀點的重要輔助,分析中要緊扣觀點關鍵詞,希望作者分析實例的方式能給同學們的議論文寫作予以啟發。

(三)課後作業

閲讀課前下發的三篇文章:袁行霈《論意境》、顏景龍的《中國山水畫的意境美》和李可染《談學山水畫》。,用提綱的方式梳理論述層次。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同學們完成了對《山水畫的意境》論證思路的梳理和實例的分析,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李可染先生的這篇文藝論文,更深入地理解意境的內涵,並學以致用。

(二)思考探究

【出示任務】

請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小組合作探究回答以下問題。

一、作者為什麼認為“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意匠與意境是什麼關係?

二、各種藝術門類之間總有一些共通之處,彼此往往能夠互相借鑑,下面這些山水畫創作的心得體會,對你的寫作有哪些啟示?

1、對客觀對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畫不出好畫。

2、一棵樹、一座山,觀其精神實質,經過畫家思想情感的誇張渲染,意境會更鮮明;,木然地畫畫,是畫不出好畫的。

3、一個山水畫家,對所描繪的景物,一定要有強烈、真摯、樸素的感情,説假話不行。

4、有的畫家,沒有深刻感受,沒有表現自己親身感受的強烈慾望,總是重複別人的,就談不到意境的獨創性。

(三)積累運用

任務一:賞析山水畫,品味意境:

【出示任務】

運用本文中有關的“意境”的論述,從課前準備的山水名畫作品中挑選一副做賞析(如李可染畫作《萬山紅遍》;黃君璧的畫作《飛瀑雷鳴》等)。請小組合作探究完成。

學生完成任務並分組彙報。

任務二:賞析古詩詞,品味意境:

【出示任務】

運用課文中有關“意境”的論述,選擇一首自己喜歡的古詩詞進行賞析。完成一段文字。

學生寫作。

教師點評。

(四)拓展延伸

【出示任務】

勾連同單元課文,橫向對比悟“意境”:

在《山水畫的意境》一文中作者説“説假話不行”,在《無言之美》一文中作者説:“美術作品不能説謊”,其含義是否一致,其中體現了哪些共同的藝術追求?又比如《山水畫的意境》和《驅遣我們的想象》都有關於意境的論述,其認知是否一致,是否可以互為闡釋?

(五)課後作業

思考並總結:學完課文,你認為文藝論文的閲讀策略是什麼?應該怎麼讀?有哪些閲讀方法?請將感悟整理成一篇文字。

(六)板書設計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d教學工作計劃 篇8

一、教學目標:

1、讀懂詞意,領會全詞內容[U1] 。

2、通過誦讀加深理解,在理解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熟讀背誦。

3、進一步理解詩人壯志難酬的愛國情懷。

二、教學重點

誦讀、理解詞意。

三、教學難點

理解詞人的悲憤之情。

四、課時安排:一教時

五、課前預習:要求學生查找辛棄疾的生平資料並結合註釋瞭解詞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識盡愁滋味的辛棄疾來到了江西上饒,如今他已經49歲,年少時的他曾是個驍勇善戰的將士。二十多歲他就在濟南起義,曾帶騎兵五十人直闖有五萬人的金兵大營,活捉叛徒。一天夜裏他喝醉了酒寫下了這首[U2] 《破陣子》

二、初讀感知

1、教師範讀。

2、學生自由誦讀,讀準字音,初步瞭解詞的內容。

整首詞給大家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大家看看這幅圖,感受辛棄疾的形象,結合註釋讀。

拿起筆注音放在詞上,值得注意的詞義加點解釋。

(參考提示:豪放,有氣勢,雄壯,悲涼)

請個別同學朗讀全詞。

3、小組誦讀。

三、誦讀品析全詞

問題:以你怎麼讀,為什麼這麼讀?貫穿全詞講解,師生互動品析全詞。

上闋

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

“挑燈”“看劍”是寫動作和神態。燈的紅光,劍的寒光想相互交融,透射着一種特有的壯烈氣氛。

“吹角”:號角聲蒼涼雄渾。聯繫李賀詩句“角聲滿天秋色裏”“連”:一個軍營連着一個軍營,氣勢宏偉。

酒入愁腸,詞人挑亮了燈,端詳着寶劍,首句一醉一夢。“夢迴” 起首兩句情景交融,不勝感慨。這兩句緊扣“壯”字,是現實生活的寫照。朗讀指導:讀出詞人豪情在心難以熄滅,對夢的憧憬,讀完這句可稍稍停頓,留下遐想。

朗讀,個人讀,小組讀,點評。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營地中士兵們歡欣鼓舞,飽餐將軍分給的烤肉,軍中奏起振奮人心的戰鬥樂曲。“壯士飢餐俘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何等豪情。沙場,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戰場,戰士誓不回頭。秋天正是肅殺之時,秋天正是秋高馬壯之時,軍營裏軍容嚴整,戰士們士氣高昂,等待着將軍點兵出征。好一派雄壯的場面。只用五個字,就栩栩如生地寫出了雄壯威武的陣容,再現了詞人立馬陣前,點兵授令的形象,筆酣墨飽地 對上文所描寫的情況作出了出色的小結,收束有力。

朗讀指導:朗讀的時候要讀出雄壯豪邁之氣,以英雄之氣錚錚鐵骨的味道來讀。

朗讀,點評(停頓指導,如何朗讀出雄壯豪邁之氣呢?通過重音,秋,兵)

下闋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這兩句描寫的是戰爭場面,戰場上將士們馳騁沙場,英勇殺敵,弓箭雷鳴,萬箭齊發,這是何等的激烈壯觀啊!的盧一匹傳奇的馬,當年劉備騎它衝出困境。霹靂,驚雷。將軍率領鐵騎,風馳電掣奔赴前線,弓弦雷鳴,萬箭齊發,雖無過多描寫,但從的盧馬飛馳和霹靂弦的巨響中,彷彿看到敵軍紛紛落馬,殘兵敗將潰退。將軍身先士卒,凱歌入雲,旌旗招展。

朗讀指導:讀出激烈豪邁之氣,還原戰爭場面,讀時急切,一氣呵成,節奏加快,突出氣勢。

朗讀 個別讀 齊讀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了卻 天下事是指什麼事呢?收復失地,恢復中原),贏得為國建功的美名

朗讀指導:朗讀時要讀出大獲全勝的感覺,讀出詞人的志得意滿,滿腹豪情。

這正是辛棄疾早年的夢想啊,人説酒後吐真言,折舊後的幻覺,不正是他心心念唸的事情嗎?

我們帶着理解集體讀一讀詞人的醉夢!

四、結合背景,走近詞人

醉裏挑燈看劍,豪情在心;軍營裏士氣高昂,軍容雄壯;戰場豪氣沖天,激烈壯闊;了卻天下事,獲功名,躊躇滿志。整首詞無論是內容還是朗讀時的感情都洋溢着豪壯之氣。作者何以在最後發出“可憐白髮生”的感慨呢[U3] ? (原來在現實中,辛棄疾有壯志也有壯舉,但是在投降派把持的朝廷裏他壯志難酬。可憐白髮生把我們從夢境拉回到了現實[U4] ,夢境中的豪情壯志和現實的壯志難酬形成強烈的對比,更能體現出詞人那種壯志難酬的悲壯。因此,“可憐白髮生”是一個壯士歷盡艱難卻無法實現理想而發出的悲壯的吶喊,這一句同樣也是壯語,只是它已由雄壯變為了悲壯。 )從開頭,一路寫想象中練兵、殺敵的場景氣氛,痛快淋漓,雄壯無比。了卻、贏得之後,忽然連接末句,壯志成空,猶如一瓢冰水潑在猛火上,讓人不由驚慄震動。

五、相互誦讀,激發情感

在感受了這首詞的雄壯悲壯之後[U5] ,我們以小組為單位,每個人朗讀一遍這首詞,其他同學對他進行點評,然後請同學朗讀。請學生朗讀(兩到三位),並作點評

我們再一起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壯的感覺讀出來。

六、老師小結

這堂課我們通過朗讀,每個人心中都有了一位精忠報國、壯志難酬的詞人形象,讓我們回到那個醉裏挑燈看劍的夜晚,在背誦中結束本課,體味詞作的意境。

七、作業

1、背誦此詞

2、根據詞的內容,發揮想象,把沙場秋點兵的場面描寫出來,150字左右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d教學工作計劃 篇9

(一)導入

上節課同學們完成了對《山水畫的意境》論證思路的梳理和實例的分析,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李可染先生的這篇文藝論文,更深入地理解意境的內涵,並學以致用。

(二)思考探究

【出示任務】

請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小組合作探究回答以下問題。

一、作者為什麼認為“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意匠與意境是什麼關係?

二、各種藝術門類之間總有一些共通之處,彼此往往能夠互相借鑑,下面這些山水畫創作的心得體會,對你的寫作有哪些啟示?

1、對客觀對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畫不出好畫。

2、一棵樹、一座山,觀其精神實質,經過畫家思想情感的誇張渲染,意境會更鮮明;,木然地畫畫,是畫不出好畫的。

3、一個山水畫家,對所描繪的景物,一定要有強烈、真摯、樸素的感情,説假話不行。

4、有的畫家,沒有深刻感受,沒有表現自己親身感受的強烈慾望,總是重複別人的,就談不到意境的獨創性。

(三)積累運用

任務一:賞析山水畫,品味意境:

【出示任務】

運用本文中有關的“意境”的論述,從課前準備的山水名畫作品中挑選一副做賞析(如李可染畫作《萬山紅遍》;黃君璧的畫作《飛瀑雷鳴》等)。請小組合作探究完成。

學生完成任務並分組彙報。

任務二:賞析古詩詞,品味意境:

【出示任務】

運用課文中有關“意境”的論述,選擇一首自己喜歡的古詩詞進行賞析。完成一段文字。

學生寫作。

教師點評。

(四)拓展延伸

【出示任務】

勾連同單元課文,橫向對比悟“意境”:

在《山水畫的意境》一文中作者説“説假話不行”,在《無言之美》一文中作者説:“美術作品不能説謊”,其含義是否一致,其中體現了哪些共同的藝術追求?又比如《山水畫的意境》和《驅遣我們的想象》都有關於意境的論述,其認知是否一致,是否可以互為闡釋?

(五)課後作業

思考並總結:學完課文,你認為文藝論文的閲讀策略是什麼?應該怎麼讀?有哪些閲讀方法?請將感悟整理成一篇文字。

(六)板書設計

(七)課外閲讀書目推薦或課外閲讀活動推薦

袁行霈《論意境》

顏景龍的《中國山水畫的意境美》

李可染《談學山水畫》

吳調公《關於古代文論中的意境問題》

李可染《談中國畫的改造》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d教學工作計劃 篇10

教材分析:

《送東陽馬生序》作者在這篇贈言裏,敍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歷,勉勵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讀書環境,專心治學。文中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飢寒奔走之苦,並與太學生優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有力地説明學業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於主觀努力,不在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劣。作者的這種認識在今天仍有借鑑意義。但他所説的學習目的與內容,則不足取。文章層次分明,描摹細緻,情意懇切,詞暢理達。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能正確、流暢地翻譯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

熟練地背誦課文,積累文言知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瞭解作者艱苦勤奮的學習經歷,激勵學生髮奮讀書,培養艱苦奮鬥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翻譯並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瞭解作者艱苦勤奮的學習經歷,激勵學生髮奮讀書,培養艱苦奮鬥的精神。

課前準備:

資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孟子也説:“夫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些都説明了苦難並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於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知識窗:

1. 宋濂(131—1381)字景濂,號潛溪,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散文家。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時家貧,卻勤奮好學,以文章著名。他是明朝主要的開國文臣。他年少時受業於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晉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為翰林院編修,因為身老不仕,隱居龍門山著書。明初,徵他作江南儒學提舉,讓他為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年老辭官。後因長孫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著有《宋學士文集》。

2.本文的體裁特點: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並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於前言後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閲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於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於議論性散文。

【設計意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最直接的學習動力。此環節瞭解作者及體裁特點,充分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二、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聽錄音,要求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及句子節奏,可以讓學生輕聲跟讀。

2.全班學生齊讀課文。

3.我會讀

叩(kòu)問 叱(chì) 咄(du) 俟(sì)負篋(qiè)曳(yè)屣(x)  皸(jn)裂 媵(yìng)人  以衾(qn)擁覆 皆被(p)綺繡  容臭(xiù) 燁(yè)然  緼(yùn)袍 敝(bì)衣

4.自學課文,疏通字詞,理解文意。

5.同桌互譯。同桌互評互補,互助互進,培養夥伴關係,形成共學優勢。老師做點撥調控。

通假字

四支僵勁不能動 支:通“肢”,肢體

同舍生皆被綺繡 被:通“披”,穿着

日再食 食:通“飼”,給飯吃

古今異義

媵人持湯沃灌 湯:古義:熱水  今義:菜湯

走送之 走:古義:跑   今義:行走

嘗趨百里 趨:古義:快步走 今義:趨勢

或遇其叱咄 或:古義:有時   今義:或者

卒獲有所聞 卒:古義:最終 今義:士兵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 假:古義:借   今義:假期

一詞多義

和:久而乃和 緩解、暖和

言和而色夷 謙和

冠:勇冠三軍 天下第一

既加冠 男子20歲成年

請:戰則請從 請讓我

俯身傾耳以請 請教

再:一而再,再而三 第二次

日再食 兩次

患: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 擔憂

無凍餒之患 憂患

以:以衾擁覆 介詞,用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 介詞,把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 介詞,因

無從致書以觀 連詞,來

之:錄畢,走送之 代詞,他

無鮮肥滋味之享 助詞,的

詞類活用

腰白玉之環 腰:名詞用為動詞,腰掛

手自筆錄(手:動手,名詞用作動詞。筆:用筆,名詞作狀語)

6. 本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本文以作者自己學習的親身經歷現身説法,敍述在他青少年時代求學生涯中的艱苦 和勤奮,表現了頑強的學習毅力和勤苦的學習精神。文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字裏行間流露出對馬君則的殷切期望。

【設計意圖】聽配樂朗讀,感染學生,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調動起學生的朗讀興趣,結合課下注釋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從而達到積累文言知識的目的。

三、再讀課文,探究文本

通過閲讀課文,我們知道了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為了勉勵馬生勤奮學習的。那麼作者是通過什麼方式來表現這一主題的呢?閲讀文章,思考下列問題。

1. 作者並沒有直接勸説馬生勤奮學習,那麼作者是如何表現這一意圖的?

明確:第1自然段先講述作者本人求學的艱難和用心之專。然後在第2自然段具體寫了諸生的學習條件,與前面作者的情況形成對比,在此基礎上勸勉馬生刻苦學習。

2. 作者是如何概述自己求學條件的?

明確:求學條件艱苦:為了表現艱苦,作者先介紹了自己的家庭條件——“家貧”。然後又分別介紹了幼年時和成年後的學習條件。

3. 用自己的話分別概括作者兩個學習階段的艱苦條件。

幼時求學的艱難:

致書之難借書抄錄;(假借於藏書人之家,手自筆錄,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其艱難可見。作者也因此而得以“遍觀羣書”。)

成年後求師的艱難:這種艱難又包括三種情況:

a、叩問之難,要“趨百里外”,要“立侍左右”,“俯身傾耳”,而“遇其叱咄”時,只能“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悦,則又請焉”;

b、旅途之艱,要“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冒“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以致於“足膚皸裂而不知”;

c、生活之苦,吃的“無鮮肥滋味之享”,穿的則是“組袍敝衣”。

3.作者“雖愚,卒獲有所聞”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他有強烈的求知慾,為獲得知識,學問,他不辭辛苦,不怕困難,非常虛心虔誠的求教。

4.“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作者真的愚笨嗎?他為什麼這樣説?此處和文中哪句話照應?

不愚笨,是作者自謙的説法;旨在説明,即使愚笨,努力學習也是會有收穫的。和“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相照應

5.作者“緼袍敝衣”處在“披綺繡……燁然若神人”的同學之間,卻“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對此你有何評價?

他以學得知識,獲得學問為樂,不羨慕別人的衣食之憂,專心向學,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6.作者在敍述青年求學經歷時插入同舍生優越的條件有何用意?從中你得到哪些啟示?

與同舍生對比,表現自己並不羨慕別人的優越條件,而是以學得知識,獲得學問為樂,這種刻苦學習,專心向學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永遠學習的。

7. 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作者最終能成就一番事業,靠的是什麼?給我們什麼啟示?

明確:靠的是勤奮、專心、堅韌。

8. 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表現諸生條件優越的?

(1)無凍餒之患: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2)無奔走之勞: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3)有專門老師: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4)有豐富藏書: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餘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

7. 作者敍述自己的求學經歷和太學生們的學習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明確:(1)作者不無感慨地回憶自己少年時艱苦的讀書環境,及虛心求教、刻苦學習的讀書經歷,與當時太學生們的學習環境作了對比,進而勉勵善學的後生馬君則,希望他能體會自己提攜後進的良苦用心,堅持好學不倦的志向。

(2)作者以太學生客觀條件的優越與主觀上的努力與否作對比,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説服力,説明了學業能有所成就,關鍵在於主觀努力。

【設計意圖】在反覆的誦讀中,讓學生充分把握文中所表達的情感。

四、課堂小結,拓展延伸

█本文作者給我們上了一堂很好的有關學習態度的課。其實古人論及學習的文章多得很,其中有不少耳熟能詳的警句,像“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等。古人也曾留下很多令人稱頌的成語典故,諸如“頭懸樑,錐刺骨”“囊螢映雪”等。在今天,學習的目的有了新的定位,但學習的態度與方法是亙古不變的,這些足以供我們借鑑。希望同學們能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勤奮刻苦,在為求學之年,學有所成。

學生討論,以小組發言。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言。

教師引導:

作者寫此文,意在勉勵馬生刻苦學習。在《三國演義》中有那麼一段,孫權通過自身體會勸説手下一員大將讀書的故事,後來這員大將設奇計襲荊州,大敗關羽為東吳建下奇功。那麼這員大將叫什麼名字?從他身上你能獲得哪些啟示?

呂蒙;

啟示:後天學習很重要;勤能補拙,學能治愚;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了昇華了課文主旨,結合現實中能體現勤奮求學的例子加以感悟。

五、作業佈置

1.背誦課文

2.歸納文言知識。

六、板書設計

勤 幼時——借書——室內抄書——嗜學

艱 加冠——求教——百里叩問——益慕聖賢之道

此 當餘之從師也——求學——負籍遠遊——中有足樂者

教學反思: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通過字、詞疏通把握文意,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感受到現在學習生活的幸福和優越,從而激發學習的熱情,也懂得了怎樣追求幸福。課堂中學生學習勁頭很大,氣氛很好。另外一篇課文教完不等於我的任務全部完成了。也不等於同學都懂或沒有什麼大問題了。有的同學提出的問題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學設計的範圍,説明了同學的思維有時超越了教師的要求、教材的範圍,教師應捕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想、思維火花。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d教學工作計劃 篇11

第一課時

一、文學常識及背景介紹

1、魯迅,原名____,字豫才,現代_______、___、___,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作品有小説集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散文詩集________。

2、一副由美國作家斯諾與劇作家姚克合寫的悼念魯迅的輓聯,由於記憶模糊,上聯有兩字缺漏,請根據下聯補全上聯內容

譯著尚未成功,驚聞隕星,中國何人領 ,

先生已經作古,痛憶舊雨,文壇從此感彷徨。

3、《孔乙己》寫於1918年冬天,最初發表於1919年4月《新青年》,後收入小説集《吶喊》。這是魯迅創作的第二篇白話小説,也是他繼《狂人日記》之後的又一篇討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戰鬥檄文。

4、關於封建科舉制度

封建科舉制度是隋朝以後封建王朝用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戊戌變法前,全國每年有100多萬讀書人,參加考選“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選;三年一考的“舉人”,入選者只有千分之一;三年一考的“進士”,入選者只有萬分 之一。許多讀書人老死科場,利慾薰心,精神畸形,成了科舉的奴隸,成了科舉制度的受害者。我們要學的課文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個。

5、咸亨酒店

咸亨酒店在清朝光緒年間,是一家普通小酒店。自從小説《孔乙己》問世以來,咸亨酒店也隨之聞名於世了。現在的咸亨酒店,是1981年為紀念魯迅一 百週年誕辰而重新修建的。改革開放使咸亨酒店也成了同外部世界聯繫的紐帶。

二、檢查預習情況:

1、聽課文朗讀錄音,給下列劃線的字注音 :

闊綽 舀出 羼水 薦頭 蘸酒 打折了腿 間或 附和 頹唐

2、畫一畫魯鎮酒店的格局

三、讀課文,整體感知

1、小説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咸亨酒店)展現人物一生的悲慘遭遇的?

2、理清課文的層次結構

第一部分(1-3)介紹孔乙己活動的社會環境咸亨酒店。

第二部分(4-13節):寫孔乙己的悲慘遭遇。

第一層(4-9節)寫孔乙己一生的四個片斷。(開端、發展)

(1) 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偷東西;

(2) 酒客譏笑孔乙己沒有進學;

(3) 孔乙己教小夥計識字;

(4) 孔乙己分茴香豆給孩子吃。

第二層(10-11)孔乙己最後一次 到酒店喝酒。

第三層(12-13)孔乙己的悲慘結局。

3、閲讀課文,討論分析

(1)這篇小説寫的是什麼年代的事?(時間:清朝末年“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

(2) 故事發生的地點在哪兒?(地點:咸亨酒店 —— 社會環境)

(3)小説寫的是什麼樣的人和事?

“短衣幫” 短 外 站 貧富懸殊 階級對立

“穿長衫的” 長 裏 坐

4.課文可分為幾部分?開頭三段起什麼作用?

(開頭三段先説酒店的大概情況,寫出孔乙己生活在怎樣一個社會環境。)

5、小説寫“我”這個12歲的小夥計有什麼作用?

(⑴“我”——12歲的酒店小夥計是孔乙己命運的見證人。小説都是通過“我”的所見所聞所感 來寫,用第一人稱可以使故事顯得真實親切;

⑵可以使故事情節集中,內容簡要;

⑶可以表現周圍人對孔乙己的態度,連12歲的小夥計都鄙視孔乙己,更能説明這個社會對不幸者的冷漠,使作品更增加了悲涼的意味。 )

6、討論:開頭兩段,描寫了人物活動的環境——咸亨酒店,然後讓主人公孔乙己出場,這樣安排的好處

①使人物在一個特定的環境裏活動,故事情節在特定的環境裏展開。全文結構嚴密,情節集中。

②這樣一個勢利、冷酷的社會環境,渲染了一種冷漠的社會氣氛,預示着人物悲劇的必然性。

這樣一種階級對立十分嚴重的社會環境,為既穿“長衫”又“站着”喝酒這一特殊身份的孔乙己的出場作了有力的鋪墊。

第二課時

一、分析第二部分: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分析層次,理清故事情節

第一層(4-9)寫孔乙己的肖像、言行、性格和社會地位(開端、發展)

第二層(10-11)描寫孔乙己的不幸遭遇(情節的高潮)

第三層(12-13)交代孔乙己的悲慘結局(情節的結局)

二、小説這種文學體裁,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展示人物性格,表現中心思想。《孔乙己》這篇小説選取了5個生活片斷,展示了生活在畸形社會中的孔乙己的畸形性格,有力地批判了黑暗社會及其科舉制度。

請閲讀文章第二部分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五個片斷的內容。

1、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偷東西

評析:人們拿孔乙己的傷疤來取笑,就是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來取樂。作者勾畫出這些人麻木冷漠無聊的嘴臉,反映封建社會的黑暗冷酷,笑聲裏藴藏着悲涼的意味。

“我”的心理活動,反映了孔乙己在人們心目中地位之低,説明了人們鄙視孔乙己的原因。

三、分析思考討論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分析他的地位。

“站着喝酒”表明他生活貧困,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都和“短衣幫”一樣。“穿長衫” 則含蓄地説明他硬擺“讀書人”的架子,思想上羨慕上層階級,輕視勞動人民,不願與“短衣幫”為伍。

刻畫了他與眾不同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徵,預示了他的悲劇命運。他喝酒方式和衣着的矛盾,正反映了他經濟地位和思想意識的矛盾。“惟一”説明他和酒店的上層和下層人都有距離,身份很特殊。

2、分析刻畫人物用了哪些描寫方法,並找出相應的句子。

人物描寫方法

外貌(整體、肖像、服飾)揭示特殊身份、揭示出懶惰而又死要面子的性格特點。

語言 揭示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等性格特點。

動作、神態 揭示他追求功名的思想和善良的心地。

3、文中還有幾處也間接交待了孔乙己的地位?

“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能……”,

“孔乙己是這樣使人快活”,

“ 孔乙己還欠十九……”

這些話揭示了孔乙己無足輕重的社會地位。他只不過是一個玩物,一塊笑料,一個廢物,他存在的全部價值只是“十九個錢”。當“十九個錢”從粉板上拭去時,他便從那冷酷的社會上消失了。孔乙己是被封建文化、封建教育毒害而死的,是被罪惡的封建社會所吞噬的。

4、研討作者為什麼給主人公取名為“孔乙己”並以此為題?

小結:“孔乙己”是從“上大人孔乙己”截取下來的。用“孔乙己”作為滿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人物的雅號,並作為小説的題目,既切合人物身分,又是對培養孔乙己式人物的封建教育制度的蔑視和諷刺,巧妙地暗示了小説批判的對象。

因此,這個題目既表現了人物性格,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小結:刻畫人物的方法及人物性格

這篇小説,作者將孔乙己的容貌、服飾、神態、語言、行動諸方面交織在一起,使這個被科舉制度欺騙愚弄了一輩子的下層知識分子的形象,富有立體感地展現在讀者眼前:功名不就,卻自命清高;四體不勤,卻好吃懶做;貧困潦倒,卻死愛面子;受盡摧殘,卻麻木不仁。在風燭殘年之際,這個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封建思想毒害的孔乙己爬着離開了人世。

作者用嘲諷的筆觸,通過對孔乙己思想性格的刻畫,把批判的矛頭直指封建制度和封建教育。

五、分組合作,完成孔乙己履歷表

填表説明:

①社會關係——是指小説中與孔乙己發生聯繫的人物。(註明關係)

②生活經歷——是指小説中孔乙己做過的一些事,表達準確清楚,可根據課文中

語言,也可以自己概括。

③注意將課文中有關孔乙己的信息都要羅列顯示出來。

第三課時

一、思考討論文章的“笑”

《孔乙己》是一幕悲劇,然而全文沒有一個“悲”字出現,貫穿全文的一個字是什麼?作者這樣安排線索用意何在?

如何理解各種人對孔乙己的取笑?

課文幾次寫到笑,各有什麼不同的含義?

第一次,寫“掌櫃是一副兇臉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教人活潑不得;只 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這裏 突出“笑”字,既造成懸念,又籠住全文。冷酷的氛圍中突出“笑”,這種“笑”帶着冷酷的意味。

第二次是孔乙己第一次出場,酒客們拿孔乙己的傷疤來取笑就是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來取樂,勾畫出這些人麻木冷漠的嘴臉,笑聲裏藴蓄着悲涼的意味。酒客們還取笑孔乙己偷書,孔乙己自欺欺人的辯駁更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

第三次是酒客們取笑孔乙己“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孔乙己頹唐不安的模樣和之乎者也的聽不懂的話又引起眾人的鬨笑。文章着力渲染鬨笑的聲浪和快活的空氣,笑聲迭起,悲涼的意味也就更濃。

第四次是孔乙己分茴香豆給孩子們吃,在年幼無知的孩子的面前才能得意忘形的樂一樂,於是這一羣孩子都在笑聲裏走散了。分豆的動作和語言將孔乙己迂腐可笑得窮酸盡相。而孩子們的笑則是天真無邪的笑。

第五次是孔乙己第二次出場,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已經不成樣子了,然而掌櫃仍然同平常一樣取笑孔乙己。這種笑聲越發顯得悲涼,毫無人性,當時社會人跟人冷漠無情。

笑的藝術效果

小説以“我”為見證人,以 “笑”為線索,孔乙己在笑聲中出場,在笑聲中活動,在笑聲中走向死亡。 這鬨笑是麻木的笑,這使孔乙己的悲劇更籠上一層令人窒息的悲涼的意味。一面是悲慘的遭遇和傷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淚,而是無聊的逗笑和取樂,以笑襯悲,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劇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社會的悲劇,作品反封建的意義就更加深刻了。

小結:

孔乙己自身的可笑,是對封建文化、封建教育制度的嘲笑和諷刺、揭露和批判。作者對孔乙己被侮辱被損害的內心痛苦與悲哀,寄予了一定的同情。小夥計的笑,是不經意的、附和着的解脱的笑。鄰居孩子的笑,並非惡意,是“聽得笑聲”“趕熱鬧”天真無邪的笑。 短衣幫的笑,是為孔乙己不倫不類的樣子、故弄玄虛的語言、迂腐無能的性格而笑,以求得無聊生涯中的片刻快活。這是“病態社會”所致,是麻木不仁的笑。掌櫃及穿長衫人的笑,是以欺凌、玩弄為目的自私而卑劣的笑。“笑”是作者進行人物塑造的一種藝術手段。

二、賞析作品語言精練、深刻、生動傳神

1、“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這段話生動傳神地描繪出想做清白的人又做不成,遭受眾人一次比一次尖刻的取笑,處境十分難堪的孔乙己,深感氣惱和羞恥,想再作一次爭辯又有些慌亂心虛時的神態。

2、“孔乙己着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這裏的一個“慌”一個“罩”,傳神地寫出了孔乙己生怕孩子再向他要所剩無幾的首香豆時的慌張情態和動作,形象逼真地表現了這個善良、貧寒、迂腐的老年讀書人的性格。

3、“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分析: “大約”表估計、推測, 因為沒有人説起這件事,沒有確鑿的證據。而根據 “到現在終於沒有見”這樣的情況估計,選用“的確死了”表示推測的可靠。小説以這一含蓄語句作結尾,讓讀者自己去想象孔乙己的悲慘結局,思索造成悲劇的社會根源、言雖盡而意無窮。

三、討論本文的中心思想

小説通過對主人公孔乙己一生悲慘遭遇的描述,深刻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下層知識分子的嚴重毒害,有力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也真實的反映了當時羣眾的冷漠麻木,也使讀者從一個側面認識到封建社會的腐朽和黑暗。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d教學工作計劃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言詞彙,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虛詞。

2.瞭解作者及本文文體特徵,理解本文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其獨特的表達效果。

3.理解本文作者執着的求學之志和殷殷勸勉之情。

過程與方法

1.以朗讀貫穿全文,帶動學生通過朗讀理解文意。

2.引導學生在通讀全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掌握重點字詞和句子,然後,由字詞理解到內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觀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虛詞。

教學難點

理解本文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其獨特的表達效果。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課

常常聽到同學們抱怨“學習好累啊”“作業好多啊”“度日如年啊”大家之所以有這樣的感覺,是因為你心裏覺得學習是一件很苦的事情,我們的學習真的很苦嗎?我們看看古人是在什麼情況下學習的?以怎樣的態度學習的?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二、自主預習

1.作者介紹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現在浙江義烏)人。明初散文家。明太祖朱元璋稱他為“開國文臣之首”,明朝開國元勛劉基讚許他“當今文章第一”,當世四方學者稱他為“太史公”。著有《宋學士文集》。

2.知識鏈接

“序”分為“書序”和“贈序”兩種。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並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於前言後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閲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它始於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於議論性散文。

3.檢查預習

(1)重難字

嗜學(shì)      硯冰(yàn)

弗(fú) 怠(dài)

逾約(yú) 碩師(shuò)

叩問(kòu) 叱咄(chì du)

俟(sì) 卒(zú)

負篋(qiè) 曳屣(x)

皸裂(jn) 媵人(yìn)

衾(qn) 綺繡(q)

容臭(xiù) 燁然(yè)

緼袍(yùn) 耄老(mào)

謬稱(miù) 廩稍(ln)

凍餒(ni) 謁(yè)

贄(zhì) 詆(d)

(2)通假字

四支(zh)僵勁不能動(“支”同“肢”,肢體)

同舍生皆被(p)綺繡(“被”同“披”,穿)

(3)古今異義詞

假。今義:虛偽的;不真實的;偽造的;人

走今義:行走,走路。古義:跑。例:走送之。

益今義:好處。古義:更加。例:益慕聖賢之道。

趨今義:趨向。古義:快走。例:嘗趨百里外。

左右今義:大約。古義:身邊。例:餘立侍左右。

湯今義:湯水。古義:熱水。例:媵人持湯沃灌。

卒今義:兵。古義:最終。例:卒獲有所聞。

再。古義:兩次。例:主人日再食。

(4)一詞多義

至動詞,到形容詞,周到

慕羨慕仰慕

從跟從向

書名詞,信書籍,名詞

道説,動詞學説,名詞

質資質,名詞詢問,動詞

(5)詞類活用

腰白玉之環(名詞作動詞,腰佩)

手自筆錄(手,名詞作動詞,動手;筆,名詞作狀語,用筆)

主人日再食(名詞作狀語,每天)

餘則緼袍敝衣處其間(名詞作動詞,穿着破舊的衣服)

無鮮肥滋味之享(形容詞作名詞,新鮮肥美的食物)

父母歲有裘葛之遺(名詞作狀語,每年)

(6)文言虛詞

以表修飾,不譯連詞,因為

之 立性,不譯助詞,取消句子的獨

(7)文言句式

倒裝句

a.弗之怠。(賓語前置,正常語序為“弗怠之”。)

b.每假借於藏書之家。(狀語後置,正常語序為“每於藏書之家假借”。)

省略句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句前省略主語“餘”,“與”後省略賓語“餘”。)

三、疏通文意

1.重點詞語解釋

嗜學:愛好讀書。

致:得到。

假借:借。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鬆讀書。弗,不。之,指代抄書。

走:跑,文中意為“趕快”。

逾約:超過約定的期限。

既:已經,到了。

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歲時,舉行加冠(束髮戴帽)儀式,表示已成年。

嘗:曾。

趨:疾走,跑。

鄉之先達:當地在道德學問上有名望的前輩。

稍降辭色:言辭委婉些,臉色温和些。辭色,言辭和臉色。

援疑質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

叱咄:訓斥,呵責。

曳屣:拖着鞋子。

衾:被子。

日再食:每日供給兩頓飯。

燁然:光彩照人的樣子。

縣官:文中指朝廷。

非天質之卑:如果不是由於天資太低下。

以鄉人子:以同鄉之子的身份。

謁:拜見。

歸見:回家探望。

2.重點句子翻譯

(1)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因為家中貧窮,無法得到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約定日期送還。

(2)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羣書。

抄寫完後,趕快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們大多肯將書借給我,我因而能夠看各種各樣的書。

(3)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我)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經書向當地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求教。

(4)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

(我)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低身側耳向他請教。

(5)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我)並不覺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6)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他們中學業不精通、品德未養成的,不是天賦、資質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這樣專一,難道可以説是別人的過錯嗎?

四、合作探究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文章主要寫了什麼內容?用一句話概括。

答案示例:寫自己求學艱難和勤奮學習的經歷(勤奮艱苦的學習經歷)。

2.全文寫自己的學習經歷,是圍繞哪句話來寫的?

答案示例:“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3.文章從四個方面敍述了作者青少年時期求學的艱難,請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答案示例:幼時抄書之辛,成年叩問之難,從師奔走之艱,住讀生活之苦。

五、課堂小結

這一節課,我們已經感受到了宋濂學習的勤且艱。希望本文能給同學們帶來啟示。請同學們課下背誦課文,下一節課,我們再來深入學習課文。

六、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第二課時

一、課前複習

複習本課重點實詞、虛詞。抽背課文。

二、新課導入

接下來,我們繼續學習課文。

三、合作探究

(一)精讀課文,內容探究

1.作者是怎樣寫自己的求學經歷的?

2.作者為什麼要寫同舍生的衣飾華麗的情節?面對生活比自己好的同舍生,“餘”抱什麼態度?

3.作者對“同舍生”的豪華生活毫不羨慕的原因是什麼?聯繫實際,談談你的感受或體會。

4.作者為什麼能克服種.種困難,而“卒獲有所聞”?

5.結合全文,説説作者最終能夠學業有成的幾個條件。(各用四個字概括)

6.本文作者勉勵馬生勤奮學習,並不講大道理,卻直接以自身經歷相告,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7.作者寫作這篇贈序的目的是什麼?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8.文中多處運用了對比手法,請找出來並説説有何作用。

(二)品讀課文,句段賞析

1.品味“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中的動詞。

點撥:“趨、從、執、叩問”這些動詞,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作者強烈的求知慾望。

2.品味“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悦,則又請焉”。

點撥:運用動作和神態描寫,表現了作者對老師的尊敬和對知識的渴求。

(三)熟讀課文,主旨探究

通過對比,作者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點撥:作者説明了學習條件的好壞,對學習效果沒有決定性的影響。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學者的態度:要“勤且艱”,要勤奮,要能吃苦,要有恆心。

(四)賞讀課文,鑑賞評價

1.宋濂用自己的求學經歷,告訴了馬生什麼道理?時代不同了,宋濂的求學精神,我們還有哪些值得借鑑?

點撥:在這篇文章裏,宋濂以他的親身實踐和體會告訴馬生:學習必須勤奮刻苦。學習的內容和目的在今天已有很大的差別,但他所講的道理對我們仍然具有啟發和教育意義。作者那種不怕艱苦、勤奮好學、安貧樂道、不慕富貴的精神,他對馬生的熱情關懷和諄諄教導的態度,以及他的誠實守信、尊師重教都是值得肯定的。

2.以“學習中的苦和樂”為話題,運用對比的方法,談談你的理解。

點撥:現在的中學生,“讀書苦”幾乎成了他們的口頭禪。深諳了宋濂之苦與累後,我認為我們所謂的苦,簡直是微不足道的。宋濂借書,抄書,而我們的書應有盡有,卻不曾用心讀過;宋濂百里之外求師,行深山巨谷中,還常“遇其叱咄”,而我們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裏,卻不一定“有所聞”;宋濂受凍餒之苦,而我們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還用心不專。這麼優越的條件,卻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

(五)課外拓展,對比延伸

《送東陽馬生序》與下文所談的都是為學之道,這兩篇文章所説的道理,其共同之處有哪些?不同之處有哪些?

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獨學無友,則孤陋而難成。久處一方,則習染而不自覺。不幸而在窮僻之域,無車馬之資,猶當博學審問,古人與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幾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讀書,則是面牆之士,雖有子羔、原憲之賢,終無濟於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夫以孔子之聖,猶須好學,今人可不勉乎?

(節選自顧炎武《與友人書》)

思路分析:共同之處:要勤勉好學,做學問要與人研討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討交流的志同道合者)。

不同之處:《送東陽馬生序》從為學之難的角度説勤勉,也談了尊師之道;短文談“為學”不進則退的道理,講為學要認真鑽研,獨立思考,要出門學習(或開闊眼界)。

四、課堂小結

本文作者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飢寒奔走之苦,並將自己的經歷與太學生優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有力地説明學業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於主觀努力,不在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劣,這種認識對於我們今天過飯追求物質比拼,“擇校熱”“炫富”等不良社會風氣都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五、練習設計

説説你對“以中有足樂者,佈置口體之奉不若人也”的理解,並就此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

六、板書設計

作者: 幼時 求學難 得書難、求教難、奔走苦、從師艱

太學生:圖享受 不好學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d教學工作計劃 篇13

教學創意

《滿江紅》是一首詞。作者秋瑾在詞作中頗有男子漢大丈夫的氣魄,顯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幗英雄的本色。教讀本文,即以詞的文體特點入手,以聲律、物象、意格作為讀詞的根本,以吟詞調、讀畫面、品心懷為活動達到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一)以聲律為竅,學習吟調

(二)以物象為骨,感受畫面

(三)以意格為髓,品味心懷

教學重點

1.吟誦詞作,體會感情。

2.理解作者的複雜心懷。

教學難點

1.朗誦課文,體會感情。

2.理解作者的複雜心懷。

教學方法

誦讀法、品析法

教學思路?

大致上分為三個教學板塊:

(一)以聲律為竅,學習吟調

(二)以物象為骨,感受畫面

(三)以意格為髓,品味心懷

預習要求?

1. 讀標題,讀課文,讀註釋。

2. 朗讀課文。

時間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鋪墊 (5分鐘)?

1.由《滿江紅》詞導入:岳飛的《滿江紅》膾炙人口,古今許多人都寫過《滿江紅》,很少有岳飛這種氣吞牛斗的英雄氣概和愛國熱情。只有鑑湖女俠的一首《滿江紅》詞,頗有男子漢大丈夫的氣魄,顯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幗英雄的本色。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秋瑾的詞作《滿江紅》。

2.同學們都知道秋瑾是個女英雄,為革命獻身。針對這首詞,我們再做一下補充。

知識卡片1:

(1)秋瑾( 1875-1907),字璿卿,別號鑑湖女俠,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市)人。出身詩書之家。

(2)秋瑾18歲時,嫁給湖南人王子芳。王是一個暴發户的浮蕩子弟。

(3)1898年前後王子芳用錢捐了個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隨丈夫到了北京,在寓京期間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並在當時的革命形勢影響下,立志要挽救國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婦女獨立與解放。

(4)1903年中秋節,秋瑾與丈夫王子芳發生衝突,從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門外泰順客棧。寫下《滿江紅》這首詞抒懷。秋瑾下決心衝破家庭牢籠,投身革命,不久即東渡日本留學。

(5)1907年,她與徐錫麟等組織光復軍,擬於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時起義,事泄被捕。7月15日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

3. 詞是詩的特殊形式,是可以唱的有音樂性的詩。《滿江紅》是詞牌名,詞牌名規定了詞的格律,就是詞的調。各個詞調都是“調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 。《滿江紅》這個詞牌名又有什麼樣的格律特點呢?我們來了解一下。

知識卡片2:滿江紅,又名《上江虹》、《念良遊》、《傷春曲》。唐人小説《冥音錄》記載曲名《上江虹》,後更名《滿江紅》。宋以來始填此詞調。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韻;後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韻。格調沉鬱激昂,前人用以抒發懷抱,佳作頗多。

活動一 以聲律為竅,學習“吟調” (10分鐘左右)

1.初讀,請同學們朗讀課文,教師指導讀準字音,提示學生注意多音字的讀音。

為 強

2.再讀,詞分上下闋,就像我們平常學習文章的段落,讀整首詞的時候,要注意其間的停頓。詞又稱長短句,長長短短的句子之間,停頓由長到短,分別是闕、韻、句、讀。上下闋之間停頓最長,韻腳其次,“句”在詞中是語意完整的停頓,“讀”在詞中用頓號表示,是句中語意未完,語氣可停的更小停頓。請同學們試着讀起來,注意停頓。

3. 老師根據自己的語感,試着吟誦一下。(學生聽教師吟誦)

滿江紅

(清) 秋瑾

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

為|籬—下|、黃—花—開—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思—浙|。

苦|將—儂—,強—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兒—列|。

心—卻|比|,男—兒—烈|!

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

俗—子|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磨—折—。

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

師:誰來大膽試一試,用自己的調,吟起來。(學生們紛紛練習吟誦。)

師:同學們都沉醉在自己的腔調之中了。不用學別人的,就找自己的調。詩詞之竅就是我們通過吟誦去體會作者在字裏行間藴藏的情。

活動二 以物象為骨,感受畫面(15分鐘左右)

1.學習詩詞,不僅要注意平仄腔調,更要化為形象方能理解,感受到詞的風貌,帶着感受吟誦,才有味道。讀詩詞的“第二本”是——“以物象為骨”(出示課件)。我們再一次走進詞中,感受一番。説説這首詞中,哪些詩句讓你眼前出現了什麼畫面,這些畫面又帶給你什麼感受呢?

(1) “為籬下、黃花開遍,秋容如拭”這句詩在我眼前出現了一座小花園,四周圍着低矮的籬笆,籬笆下開滿了一朵朵的黃色的小菊花,香氣撲鼻,滿園芬芳。天朗氣清,秋天明淨的容顏好像被擦洗過。陶淵明的《飲酒》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中就有過這樣的風景,秋瑾化用詩句,帶給我衝破家庭的牢籠怡然自得的感受。

師:你嘗試着用自己的聲音讀出“籬下”這個地點和“黃花”的芬芳。

(2)從“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一句中,我看到了月圓之夜,本應家人團聚的日子,在遠離家鄉的北京城,作者卻寓居客棧,寄人籬下,有一種孤獨失落的感受。

師:温暖的家庭和孤獨的自己之間距離越大,這種感受就越強烈。接着來。

(3)我還從“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中看到了作者在廣闊的紅塵中,不知到何處尋找和自己志同道合的知音,於是潸然淚下。

(4)有種知音難覓的悲傷。“青衫濕”同樣化用白居易“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一紅一青,把這種鮮明的色彩對比讀出來,也就讀出來紅塵空間的廣闊與知音的稀少之間的距離。

(5) “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思浙。”這位同學看到了秋瑾默默地回想的畫面。她想到了《史記•項羽本紀》中項羽在四面楚歌的危急時刻最終破楚的故事,也回想到了自己結婚八年來曾在浙江時過的貌似貴婦的生活,實則處於被奴役的地位。一方面寫出目睹民族危機的深重的國之仇,一方面來寫自己終將衝破家庭牢籠。是虛實結合的手法。

師:這裏的“四面”“八年”,一個以方位寫情勢之緊迫,一個寫苦悶時間之長,我們來讀出這種感受吧。

師:一幅幅畫面中將眼前所見之景與內心所想之情結合在一起。在詩詞的朗讀之中,體察與觸動關於時間、地點、方位、色彩、動作、聲音、味道等等詞語,往往能帶給我們帶給我們豐富的內心感受。

活動三 以意格為髓,品味心懷(10分鐘左右)?

1.不斷推敲、品味詩詞,才能理解詩詞的精髓。讓我們再次走進詞中,品味秋瑾在詞中用獨特的語言形式來表達獨特的心懷的詩句。

(1)“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這一句被譽為本詞的神來之筆。對仗工整,三字式短句,節奏急速,簡潔有力。把一幅巾幗英雄的形象,生動地在我們眼前呈現出來。讀來節奏急促有力。

(2)“身”與“心”、“列”與“烈”兩句四字諧音,意義不同,表達了秋瑾抱負、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轉變。身是現實,心是理想,身與心的距離,就是理想與現實的距離。

(3)“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俗子胸襟誰識我?”對國家和人民有熱情一顆與真誠的心,卻不為世俗所瞭解的距離。

(4)“英雄末路當磨折”,能離家出走,衝破家庭牢籠,對一個女子來説是英雄的壯舉。但因不被人理解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今天的行動與未來的不可知之間的距離。

師:距離越大,文字的張力越大,也越能讀出秋瑾不同於普通女子的精神氣概。

2.昇華《滿江紅》

師:詩詞上闕寫景敍事,下闕議論抒情,請同學們結合詞上下闕的內容,恰當使用詞中的語句來為這首詞加個題目。

《滿江紅•小住京華》《滿江紅•苦將儂》《滿江紅•平生肝膽》《滿江紅•英雄覓知音》《滿江紅•何處覓知音》《滿江紅•英雄抒懷》 《滿江紅•男兒烈》《滿江紅•青衫濕》《滿江紅•觀籬下黃花有懷》《滿江紅•京華思浙有懷》

教師小結:

“英雄肝膽無人識,紅塵知音無處覓”,感時傷時的憤慨,報國無路的感歎,上闕女性的柔情和下闕戰士的豪情交織在她心靈的深處,和諧地組成了這一曲既深沉憂鬱而又豪放跌宕的靈魂的悲歌。讓我們用自己的調子唱出《滿江紅》。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d教學工作計劃 篇1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蒼茫、膽怯、翡翠、精靈、蜿蜒”等詞語。

2、體會課文的深刻含意,把握“海燕”的象徵內涵。

能力目標:

1、反覆誦讀,領會文章的詩情、詩理和詩味,品味本文激情洋溢、音韻鏗鏘的特點。

2、體會象徵、比喻、擬人、反覆等手法對錶達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對比、襯托的運用。

情感態度和價值目標:

培養學生勇敢、頑強、樂觀、自信的品質,結合實際,運用發散思維,使學生把握“海燕”的精神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

1、反覆朗讀,領會作品的詩情、畫意和理趣。

2、品析含意豐富的語句,理解比喻、擬人、反覆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

理解象徵在文中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教學方法】

1、誦讀法;2、提問法;3、練習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2課時

【課前準備】

自學生字;認真預習,初步感知課文內容;蒐集高爾基的有關資料;複習《雷電頌》中有關象徵手法的知識。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人們常説:温室裏長不出擎天大樹,暴雨裏才顯出雄鷹的羽翼。是啊,生活中有和煦的愛的陽光,但更多的是狂風暴雨,驚濤駭浪的考驗,而生活的暴風雨,只能將我們摔打得更結實、更睿智、更堅強。“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海燕在狂風暴雨中翱翔,那便是一種挑戰的姿態。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海燕》一文,去領略海燕的風采。

二、檢查預習。

1、走近作者,瞭解背景。

①讓學生根據自己查閲的資料,與同學作交流。

②教師補充,總結。

2、檢查字詞的學習情況。

三、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FLASH朗讀。

要求:學生不要看書,看屏幕,仔細聆聽,發揮想象,靜心感受。

思考:用一句話概括你聽到了什麼內容?

2、學生快速閲讀課文,進一步感知課文內容。

思考:用“這是一隻 的海燕。”的句式,説説自己感受到的海燕形象。

提示:矯健勇猛 心情歡快 鬥志昂揚 無所畏懼 高傲

四、品味探究,賞析藝術形象。

1、默讀課文,思考並討論。

本文是一首充滿戰鬥激情的散文詩,作品表現出詩的音樂美和繪畫美。文章以暴風雨的漸次逼近為線索,請同學們想一想,按海面景象的發展變化,先後描繪了哪幾幅畫面?在不同的畫面中海燕都有什麼樣的表現?

學生討論交流後明確:

全文給我們展示了三幅畫面,海燕在這三幅典型環境中活動,其形象逐步完整、鮮明:第一幅,風捲雲集,海燕高翔,渴望暴風雨的到來;第二幅,暴風雨迫近,海燕搏風擊浪,迎接暴風雨的到來;第三幅,暴風雨將臨,海燕以勝利的預言家的姿態呼喚暴風雨。

2、在這三個場景中,你更欣賞哪一種情景中的海燕形象?

提示:體會越是在險惡的環境中越能突出海燕勇敢無畏、樂觀、堅定的品格。

3、選讀課文中描寫海燕的文段,進一步概括“海燕”特點,並説説從哪些詞句看出來的?

【板書】

高傲

海鴨 海燕

企鵝

4、除了海燕外,課文還描寫了哪些海鳥呢?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出描寫這些動物的句子,用雙曲線劃出表現其精神的關鍵詞語。

【板書】

海鷗

海鴨 恐懼

企鵝

5、本文的主要形象是海燕,文章為什麼還要寫海鴨、海鷗、企鵝等海鳥?

提示:對比,把海燕與他們面對暴風雨時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海燕的英勇樂觀的形象

【板書】

高傲 海鷗

勇敢 海燕→暴風雨← 海鴨 恐懼

敏感 企鵝

| 對比 |

6、暴風雨來臨前,海上是一番怎樣的景象?這一描寫對刻畫海燕的形象有什麼作用?

提示:狂風吼叫、雷電交加、烏雲翻滾

描寫各種自然景物是為了給海燕的活動創造典型環境,並以此為背景,烘托海燕的性格。海面上自然景象的變化愈來愈險惡,而海燕的戰鬥情緒,卻愈來愈高漲,這就突現出海燕這一形象。

五、小結。

全詩通過對海燕在暴風雨來臨時勇敢、樂觀、大聲疾呼的形象描寫,再現了一個勇敢堅樂觀自信、富於獻身的大智大勇的無產階級者的形象。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師述:上節課,我們在作者描繪的三幅畫面中感知了海燕的形象。那麼作為詩的語言,又是怎樣來表達作者的感情的呢?本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這一問題吧。

二、研討課文,理解象徵意義。

1、理解本文深刻的寓義,即象徵手法的運用。

(1)學生回憶在《雷電頌》中所講的象徵手法。教師強調:本文作者也運用了象徵手法。

(2)討論:文章採用象徵的手法,請找出全文中相應的描寫,並指出各自的象徵意義。

討論明確:

“海燕”象徵英勇善戰、大智大勇的無產階級革命的先驅者;“暴風雨”象徵1905年俄國革命前夕一觸即發的革命形勢,一場醖釀中的推翻沙皇獨裁統治的無產階級革命;“大海”象徵廣大人民羣眾的力量。“海鷗、海鴨、企鵝“這一組意象羣象徵害怕革命會破壞他們的安樂窩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烏雲、閃電、雷聲、狂風”這一組意象羣象徵黑暗勢力,寫它們的猖狂是為了點明海燕所處的險惡的環境。

2、理解詩歌不能侷限於一種手法。

問:高爾基的海燕自問世以來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今天,我們拋開時代背景,你能賦予“海燕”什麼新的象徵意義呢?

三、研讀與賞析。

1、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朗讀,學生之間互相評價。

2、研讀第三個場面,探究多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

3、“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一句有什麼深刻含義?為什麼用它作全詩的結束語?

提示:

l 革命先驅者向人民羣眾發出的召喚,

l 對無產階級革命的渴望和期待;

l 預示無產階級革命風暴的即將到來

l 表現無產階級革命戰士高瞻遠矚、堅定不移的革命精神。

富於鼓動性和戰鬥力,鼓勵和號召人民羣眾積極行動起來,投身革命,推翻沙皇的專制統治。

四、拓展練習。

假如你是搏擊長空的海燕,你想對海鷗、海鴨、企鵝説些什麼呢?

例:假如我是海燕,我將對海鷗説收起你對暴風雨的恐懼吧,因為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要想擁有光明的生活就要敢於承受風雨。

假如我是 ,我將對 説 ,因為 。

請以上面的形式,把你想説的表達出來。

1、學生説。

2、教師點評。

五、小結。

我們在美的享受中解讀了作品,感覺到作者抑惡揚善,愛憎分明的情感態度,感悟到海燕穿越時空的壯美。作品運用多種手法,使全詩集詩情畫意、理趣於一體,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瑰麗的明珠,其產生的現實意義和深遠意義是巨大的,同學們,讓我們在生活的暴風雨中也做那勇敢飛翔、搏擊長空的海燕吧!

六、作業。

1、課外薦讀:

鄭振鐸 《海燕》

席慕蓉 《燕子》

2、課外練筆:

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愛的陽光照耀,也有各種各樣的“暴風雨”考驗。面臨生活的暴風雨,你該怎樣做暱?試就這個話題,寫一篇300字的小短文。

【板書】

(革命先驅) (假革命或不革命者)

高傲 海鷗

勇敢 海燕→暴風雨←海鴨 恐懼

敏感 企鵝

| 對 比 |

象 徵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d教學工作計劃 篇15

一、教材

《破陣子》是九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本單元以宋詞文學為主,涵蓋了詞的豪放派和婉約派風格。通過鑑賞,體味詞中表達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傳情達意的。進一步瞭解詞的特點和寫法,讓學生在學習後對詞的鑑賞建立一個初步的感性的理念。

辛棄疾南來著名的愛國詞人,他力主抗金收復失地,他寫的許多詞都跟當時的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有關。他的詞題材廣闊、內容豐富、意境高遠、風格以豪放悲壯為主,繼承和發展了蘇軾的豪放派詞風,成為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詞《破陣子》是作者在江西上饒閒居時期的創作,是寫給在抗金主張上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陳亮的。

二、教育教學思想

根據新課標標準,語文教學的指導思想是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養成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為每一個學生的終身學習、生活和發展奠定語文基礎。所以,這節課我遵循的教學思想是:

1、有效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2、利於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學習。

3、進教注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著名詞人的生平,詞的風格。

2、瞭解詞的知識,當堂背誦課文。

3、緊扣“壯”品味詞句。

過程方法目標:

1.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掌握停頓,節奏與語氣。

2.體會詞人所表達的情感3.鼓勵學生從語言的角度品析詞。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會詞表達的思想感情。

2.認識詞人面生活與自身變化所持的態度與觀念。

四、教學方法

朗讀教學法

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討論法是民主思想在課堂教學中的反映,有利於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評論與爭辯能力。通過討論,使學生在學習中相互合作,敢於質疑,不斷提高思維能力,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智力。教師適時給予必要的點撥指導,引導學生品評鑑賞。

五、教學步驟

一、情境導入:有一位英雄帶騎兵五十人直闖有五萬人的金兵大營活捉叛徒,英雄的故事蕩氣迴腸,令人心馳神往。這位青年將軍便是當時年僅23歲的辛棄疾。他不僅是一位馳騁沙場的愛國戰將,也是一位傑出的詞人。,

二、介紹詞的常識、題解、作者及時代背景。(請學生介紹,瞭解預習情況)

1、詞的常識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辛棄疾。大家看,寫在最上面的

破陣子”是題目嗎?

不是,和我們已經學過的“沁園春”、“卜算子”一樣是詞牌名;“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才是題目。

2、“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結合註釋1,我們知道這首詞是辛棄疾賦閒時寫給他的好朋友陳亮的。我們知道,要理解詩必須先要了解作者。那有誰能給我們大家介紹一下這首詞所涉及的辛棄疾和陳亮兩個人?

3、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他出生在北方。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同時,由於辛棄疾是在金人統治下的北方長大的,他也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規蹈矩的傳統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陳亮,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論議風生,下筆數千言立就。隆興初,與金人約和,天下忻然,幸得蘇息,獨亮持不可。

4、這首《破陣子》是辛棄疾贈給他的好友陳亮的,二人均為南宋著名詞人,又都堅決主張抗金,收復中原,這共同的志向使他們成為知心朋友。

辛棄疾作這首詞時,已辭官在江西上饒農村閒居,但心中時時不忘殺敵立功,統一祖國。

三、整體感知

我們知道文章有“文眼”,詩有“詩眼”,就是那篇文章或詩歌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字詞或句子。對與詞來説,我們姑且稱之為“詞眼”。這首詞的“詞眼”就在題目裏,誰能把它找出來?

“壯”。這個字是本詞的“文眼”,整首詞都是圍繞這個字來寫的。大家能找出課文哪些地方表現了“壯”,這個“壯”字的含義又是什麼呢?這兩個問題我們梳理了課文後再來回答。

1、首先,先聽一下錄音,大家在書上注音;然後我請幾位同學試着為我們朗讀一下。

2、學生朗讀,理解這首詞的含義。

3、齊讀課文。

(朗讀是學習語文必不可少的過程,它能幫助學生初步把握文意。先由自由讀、個人讀、齊讀,師範讀,教師作好朗讀指導。

結合註釋,疏通文意。培養自主學習詞的有效方法就是讓學生在多次閲讀的基礎上感知文意。小組內交流解決疑難。

師生共同賞析,體會詞人的思想感情。在這個環節,讓各小組討論,思考出答案。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啟發思考。通過探討解決問題組織學生自我學習、自主解決問題,在學生回答結束以後,及時給予點撥,幫助學生理解。)

4、賞析:

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

回:醒。

沉醉中挑亮燈光抽出劍來細看,夢醒後各個營壘接連響起號角之聲。這時候作者回想夢中之事想到了下面的景象。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八百里:牛。(典故)。八百里分麾下炙是一個倒裝句,正常的順序為“分麾下八百里炙”的倒裝,分給部下烤牛肉,以犒勞出征的士卒。

五十弦:瑟,泛指樂器(典故:以前都有50弦,因三皇之一的泰皇受不了它發出的悲哀之音,才下令改為25弦)。

翻:演奏。

“五十弦翻塞外聲”中的“翻”字改為“彈”字好不好?為什麼?

明確:不好,“翻”字寫出了戰歌嘹亮,樂器轟鳴的熱烈場面;如用“彈”字代之,就表現不出這種氣氛。

“秋”僅僅表示這時是秋天嗎?

明確:不,既點明瞭戰爭爆發的季節,也為戰士出征增添了肅殺的氣氛。

把烤牛肉分給部下飽餐一頓,琴瑟演奏出北疆蒼涼的樂曲。在肅殺的秋風中,戰場上軍隊正在檢閲準備出征。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這兩句是寬泛對偶,這樣看來與“如”字相對的“作”字是什麼意思?

明確:作:像。這個字古今詞義不同要注意。的盧:額部有白色斑點的馬。霹靂:弓弦的響聲。

戰馬像的盧那樣飛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鳴使人心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君王的天下事是指什麼?統一國家。

多想完成君主完成統一國家的大業,自己也贏得一世乃至死後的英名。可惜白髮已現兩鬢。

5、我們梳理了整首詞後,大家能否找出文中表現“壯”的地方?

這些句子表現出來的“壯”的內涵是什麼?

壯: 點兵出征、飛馳敵陣——壯觀而激烈 雄壯 統一國家、名垂青史——雄心壯志

本詞的文眼“壯”,僅僅是雄壯嗎? 我想我們與另一位南宋著名詩人的一首詩對照着看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放錄音)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陸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僵卧:挺直躺着,借僵硬的睡態來表現自己年老體衰。

不自哀:自己不感到悲哀。

尚思:還想着。

戍輪台:守衞邊疆。

請一位同學結合註釋來給我們講解一下這首詩。

我年老體衰卻不感到悲哀,還想着為國家守衞邊疆。深夜躺着聽到風雨的聲音,就迷迷糊糊的夢見騎着戰馬跨過冰河。

這是陸游在68歲的時候寫的詩,他在年老時仍然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還希望為國出力,甚至在夢裏都在為了國家的統一而戰鬥。對照這首詩,我們來看《破陣子》中的最後一句的含義。

陸游説“僵卧孤村不自哀”,他還要上戰場;那麼,當辛棄疾説“可憐白髮生”的時候,他認為自己還能上戰場嗎?

不能! 那麼他可惜的是什麼呢?

不僅僅可惜自己不能為國盡力;也可惜因為不能指揮戰鬥統一國家,從而不能名垂青史了。

那麼,再回到本詞的文眼“壯”,僅僅是雄壯嗎?

不是,最後一句壯和悲,理想和現實,形成強烈的反差。而當翱翔天際之時,陡然下跌,這裏的“壯”還有為“悲壯”的含義。

作者化“雄壯”為“悲壯”,由理想回到現實,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作者有抗金收復失地的強烈願望,卻只能在沉醉後的夢裏馳騁沙場,心中有壯志未酬的悲情。

6、作者為什麼會發出“可憐白髮生”的慨歎?

明確:作者一生抗金收復失地,連夢中也不忘抗金的戰鬥生活,但由於朝廷的無能,自己的理想難以實現,當看到兩鬢新生的白髮,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雲壯志,“報國欲死無戰場”只能在沉醉後馳騁沙場,心中不由湧起壯志未酬的悲情。

7、作者寫這首詞有什麼用意?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明確:這首詞託名為安慰朋友,實則是抒發詞人自己對青年時代抗金的戰鬥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以及堅決恢復中原,建功立業的壯志,還有壯志難酬的悲憤。

8、如何理解這首詞?

明確:這首詞是詞人愛國詞篇中的代表作之一,雖是為鼓舞愛國壯士、好友陳亮而作,但更是自己心志的流露。詞人以早年戰鬥生活為基礎,融夢境幻覺為一體,描繪了一幅愛國將士馳騁沙場,雄偉壯闊的場面,全詞內涵豐富,造語豪壯,結構謹嚴,構想奇特,以夢境貫穿上下片,自出機杼,情感雄奇高昂。末尾“可憐”一句將感情一落千丈:詞人的功名只能是在醉裏和夢中實現。理想和現實形成極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詞人的悲憤。

四、小結全文

全詞從想象着筆,描繪了理想中的抗金隊伍和戰鬥場景。全詞在感情基調上是雄壯高昂的,而結句又是悲涼低沉的。前後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這種抑揚法賦予了本詞特有的藝術魅力,有力地表現了詞人滿懷壯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

五、知識鏈接,拓展延伸,學以致用

1 .稼軒名句集錦

(1)、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青玉案 元夕》

(2)、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清平樂 村居》

(3)、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2、讀到辛棄疾“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名句,不禁讓我們想起蘇軾“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 ,射天狼 ”的壯志;也會讓我們想起李賀“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的豪邁;還會使讓我想起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叮嚀;更能讓我們記起岳飛、夏完淳、岑參、王翰、等更多的愛國志士,讓我們收集這一類的詩句。

3、吳伯蕭的《記一輛紡車》中寫到:“那場面真是沙場秋點兵”,請學以致用,把我們的古詩詞用到我們的講話和寫作中去,比如:我們在操場上舉行廣播操比賽,那場面不禁讓我想起辛棄疾的名句“沙場秋點兵”來;九年級了,學習真緊張,大家真是“夜裏挑燈看書,夢迴書聲琅琅”奧運賽場上,騎術比賽“ 馬作的盧飛快,射箭比賽“弓如霹靂弦驚。(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古詩詞)

六、佈置作業

1、朗讀、背誦這首詩。

2/如果你是辛棄疾的摯友陳亮,看到這首詞後,你會對辛棄疾説些什麼?以此為主題寫一篇300這左右的文章。

七、説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的功能是簡要全面的概括教學內容。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辛棄疾

沙場秋點兵——豪邁場面(志士熱情)

可憐白髮生——冷酷現實(朝廷冷漠)

七、教學評價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的教學目標指引着教師教的活動,也指引着學生學的活動。學生正確掌握了本詞的思想內容,對詞人有了一個深入的瞭解,能及時瞭解並熟悉課文,所提出的問題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鞏固原有知識,整個教學過程是這樣設計的,但具體的課堂教學還要根據當時的情景調整。

總結一下,本課的教學有以下特點:

1、全新引入,調動積極性。

2、師生互動有效教與學

3、愉快教學,能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