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校本課程規劃方案

校本課程是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重要補充,是學校課程開發與建設能力的重要體現,也是凸現辦學特色的需要。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建設對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選擇與發展需求具有重要價值,體現着對人的高規格培養。下面是本站小編帶來關於中國小20xx年校本課程規劃方案的內容,希望能讓大家有所收穫!

中國小校本課程規劃方案
中國小20xx年校本課程規劃方案(一)

校本課程是學校自主開發的一門課程,是相對於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而言的。實施校本課程將對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發現和培養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意義。為更好地貫徹《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全面推進課程改革,特制定此方案。

一、課程目標

1、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發展學生個性特長。

2、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陶冶情操,增進身心健康。

4、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精神,學習和掌握科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

5、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能力,使學生熱愛學校生活、適應社會。

二、基本理念

1、學生是校本課程的主體。一方面學生是課程開發的依據;另一方面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課程實施中創造課程。

2、“生活世界”是校本課程內容的範圍。

3、課程是學生通過反思性、創生性實踐而建構人生意義的活動,校本課程為學生提供反思和創造的環境、對象。

4、校本課程的學習活動方式以理解、體驗、反思、探究和創造為本,旨在改變學生的單一學習方式。

5、教師和學生不是校本課程的簡單執行者,而是校本課程的創生者。

三、教學原則

校本課程與其他必修課程一樣,都是由學生全員參加的學校教育活動,在遵循一般教學原則的同時,還必須考慮到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在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原則:

1、自主性原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自主活動為主,教師講授、指導少而精,儘可能讓學生多練、多動,多給學生以儘可能多的時間與想象、創造空間。

2、自願性原則。學生在“自選”科目時,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意願,報名後按各自選擇編組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

3、靈活性原則。教學內容、方法應以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教師應從學生的能力、效果等差異出發、因材施教,靈活地做出內容形式上的調整,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

4、開放性原則。體現在目標的多元化、內容的寬泛性、即時性,時間空間的廣域性、可變性,評價的主體性、差異性。

四、教學形式

作為一門以學生實踐為主的課程,校本課程的教學方式要打破課堂教學固有的模式,教師要儘可能給學生更大的自主活動餘地以及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機會。在教學上擬採用以下形式:

1、個體式。如書法、計算機、學生閲讀、棋類等。

2、集體活動式。如班團隊活動、社會實踐、體育競賽、藝體節、科技創新大賽等。

3、團隊式。如合唱、舞蹈、球類選項、學科競賽等。

五、課時安排

校本課程每週2課時,安排在下午。

六、教學內容及目標

我校實施校本課程,要遵從我校以“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為辦學理念,構建學校豐富的課程體系,旨在充分整合和利用校內外教育資源,為師生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和條件,構建學校教育人性化、個性化的課程,促進教師素質的提高和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七、教學評價

1、學生評價

(1)校本課程不採用書面的考試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評價記錄。

(2)教師根據每個學生參加學習的態度進行評價,可分為“優秀”、“良好”、“一般”、“較差”記錄,作為“優秀學生”的評選條件。

(3)學生成果可通過實踐操作、作品、競賽、小組評比、彙報演出等形式展出,成績優秀者可將其成果載入學生成長檔案。

2、教師評價。

(1)教師從教必須有計劃、有進度、有教案、有考勤的評價記錄。

(2)教師應按學校整體教學計劃的要求,達到規定的課時與教學目標。

(3)教師應保存學生的作品、資料及在活動、競賽中取得的成績資料。

(4)教務處通過聽課、查閲資料、調查訪問等形式,每學期對教師考核,並記入業務檔案。

八、師資培訓

教師能否適應與承擔新課程的教學任務,已成為提高校本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師是承擔校本課程的主體,依據學校在職教師的現狀,目前師資培訓應採用以下方法。

1、走出去-——參加市內外有關部門組織的培訓,回校後積極輻射。

2、請進來-——聘請校外有關專家,對我校教師進行培訓。

3、老帶新-——通過名師帶教,“一幫一”結對互助,培養青年教師。

4、自學-——通過提供書籍、資料、器材,讓教師自主學習,以掌握一門或幾門校本課程教學能力。

九、教材建設

教材建設是校本課程的基礎。任課教師要以豐富的實踐為基礎,參考有關資料,務實鑽研學習,自己動手編寫教材,學校資助教材的刊印,通過實踐,反饋調節,最後形成有特色的褡褳學校校本課程教材。教師開發教材,要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1、調查收集學生現階段的發展基礎和差異。掌握學生現有知識、技能素質的水平,收集適應技能高低和知識多寡不同的各種活動材料,為課程選材的提供依據。

2、提供反饋資料,特別是向學生指出學習中的差錯並分析原因的反饋材料,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找出課程學習中的難點。

3、組織學生從事課外實踐活動。

4、總結和反思教學活動。教師要不斷地提高通過自我總結和積極借鑑他人的反饋來分析自己的學習需要和學習風格的能力。

5、發揮網絡資源的作用。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北大附中等名校資源,促進課程資源的廣泛交流與共享。

十、配套措施

1、教務處、政教處、電教處、教研組(備課組)要積極幫助教師制訂好教學計劃,負責協調安排和組織指導教學計劃的執行。

2、學校聘請社會有關人員擔任部分校本課程的教學,邀請市教育局領導,教研室(教科所)領導和專家以及高等院校的知名學者到校指導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工作

3、將校本課程的實施,計入教師工作量,納入教師考核內容,工作實績載入教師專業技術檔案。

4、學校保證課程開展必需的經費、器材等物質條件。

中國小20xx年校本課程規劃方案(二)

“校本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共同組成了在學校中實施的“三級課程”的結構。我校根據實際需要提出了對學生的具體培養目標:切實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勞動技術素質,切實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創造能力、社會交際能力,引導學生學會做人,會求知,會辦事、會生活,為把學生培養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英才奠定堅定寬厚的基礎。為了全面實施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進一步搞好課題研究工作,經學校行政研究決定編制本方案。開展“利用鄉土資源,開發校本課程”的課題研究。本方案試行一年(20xx年9月——20xx年8月),可根據校本課程開發的需要進行修改。

一、需求分析

校本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共同組成了在學校中實施的“三級課程”的結構。校本課程的開發有着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不僅可以彌補國家課程開發的不足,有利於形成學校辦學特色,滿足“個性化”的學校發展,還有利於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和學生主體性的發展,真正滿足學生生存與發展的需要。

我校為農村國小,由於歷史等方面的原因,學校硬件建設、管理教育教學等方面與兄弟學校有一定的差距。如何迅速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這是我們思考的問題。

我們在分析了周邊地區的社會環境、學校的校園環境、師生的基本情況等因素後(學校的優勢和條件見課題研究方案)發現,我校擁有豐富的鄉土教育資源、得天獨厚的校園山丘、較強活動能力的農村教師和學生。這是我們的優勢。在我校“利用鄉土資源,開發校本課程”這一課題的啟發下,我們找到了學校新課程改革的突破點——校本課程開發。我們計劃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這個支點,全面推動學校的各項工作。

因此,我們認為我校依託本地區社會資源、學校資源和家庭資源,開發校本課程,這是很有必要的,也十分有效的。

二、總體目標

利用社會資源、學校資源和家庭資源,開發校本課程,使學校形成辦學特色。探索校本課程開發的程序,校本課程的教學模式、評價體系。體現“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課程改革方針,落實課程改革的總體目標,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逐步形成“以人為本、以校為本、以點帶面、全面推動”的辦學理念。這一辦學理念中,前八個字是基礎,這個“點”就是校本課程的開發。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逐步形成學校辦學特色,從而全面推動學校的各項工作,使學校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達成學校的辦學目標:“學校——建個性化的國小校;學生——育有智慧的實踐者;教師——塑反思型的教育者;班子——做有思想的領導者”。並提出了學校的校訓:“實踐——創新——實踐”。這個辦學理念、辦學目標、學校校訓與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是一脈相承的,在實踐中不斷地完善。

三、課程的內容

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可以篩選、改編已有的課程,或者新編校本課程。在我們的研究中將本地區、校內外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社會資源融入學科課程之中,通過改編、補充、拓展和新編等方式開發校本課程。鄉土資源包括社會資源、學校資源、家庭資源三個方面。本地區的社會資源包括三大塊,即自然地理、人文歷史、社會發展;學校資源包括校園環境、教師特點、學生特長;家庭資源包括家長特長、家庭特點、家園環境等。這些內容可以是綜合性的,也可以是主題性的。教師既要根據自己的特長和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規劃不同的內容,又可對鄉土資源進行改編、補充或拓展。

四、課程結構與課程門類

根據鄉土資源在課程中的佔有比例,校本課程分為兩大類。

(一)顯性課程的研究

1、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此類課程憑藉鄉土資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把各學科的知識進行整合。

2、興趣活動課程。此類課程憑藉教師、家長及社會人士的人力資源,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開展的各種興趣活動。

(二)隱性課程的研究

1、鄉土化的學科課程。此類課程,在原有學科知識體系的基礎上,融入鄉土資源,開展學科教學活動。包括鄉土作文教學、鄉土文學教學、鄉土美術教學、鄉土音樂教學、鄉土常識教學、鄉土體育教學、鄉土思想品德教學、鄉土數學教學等。

2、通過課程的研究,形成一種校園文化,一種優良的校風、學風和教風,突出事實求是、從實際出發,敢於實踐、勇於創新的學校精神。這種隱性課程,藴涵在學科教學、德育教學、學校管理及其師生的言談舉止中,從學校的每一個角落都可以得到潛移默化的薰陶。

五、課程開發操作措施

校本課程的開發要依據黨的教育方針、國家和地方的課程計劃以及學校的實際通過外部力量的合作、採取選編、改編、新編教學材料的方式,在校內組織實施,並在實施過程中建構起內部評價機制。校本課程開發的操作措施如下:

1、分析情景

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是以學校為基地,並基於學校而進行的突出師生特點和學校特色的課程。只有儘可能利用和開發現有的校內外資源,發揚學校的傳統,結合當地的社會資源、學校資源和家庭資源,才能有效地實施校本課程。情景分析是校本課程設計的前提。不僅要分析校內的情景,更要分析校外的情景。校內的情景主要包括本校師資、環境設施、學生特點等。校外的情景主要包括家庭、社會、自然、歷史等。

2、確立目標

校本課程目標的制定要體現“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課程改革方針,落實課程改革的總體目標。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逐步形成辦學理念,達成辦學目標,從而逐步形成學校辦學特色,全面推動學校的各項工作,使學校實現跨越式的發展。按照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確立校本課程的目標,提出做個有智慧的實踐者。

3、制訂方案

校本課程的實施方案是校本課程開發的計劃書。完整的校本課程實施方案包括:需要分析,總體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結構與課程門類,課程開發的操作措施,保障措施,課時設置等內容。同時要統一校本課程教學案例的編制格式及其要求。案例格式一般包括以下項目:主講教師、教學材料、課程類型、授課時間、授課對象、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活動安排、評價方式、課後反思等。

4、組織與實施

校本課程的組織與實施是學校為實現校本課程目標而開展的一系列活動,是開發工作的關鍵環節,直接關係到校本課程開發的成敗。因此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程序就顯得尤為重要。

要規範“利用鄉土資源,開發校本課程”的實施程序。我們認為實施的程序可以分為五步,即:環境分析與材料選擇、目標的確立、教學的組織、學習的評價、課後的追蹤。要嚴格按程序實施。課程的實施是校本課程付諸實踐和走進課堂的過程。要積極構建校本課程的教學模式。

5、評價與改進

根據“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瞭解學生髮展中的需求,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的評價總要求,構建校本課程的評價體系。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性,即教師、學生自己、同學、家長等共同參與評價;評價主體的互動性,即評價主體間進行雙向的、多向的評價。促進校本課程開發和改進,建設有鮮明特色,符合學校實際的鄉土化校本課程。

六、課時設置

1、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每週安排1課時,新課程年級從地方課程中安排,其他年級從現有計劃的選修課中安排。各年級根據實際需要可分散在每週,也可將3課時集中在一週(安排半天)。

2、興趣活動課程每週安排2個課時。個別興趣活動可以放在課餘時間進行。

3、學科課程根據新課程實施的教學實際安排,教師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調整。

七、保障措施

1、學校成立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校長任組長,全體教師參與課程開發。

2、加強培訓,統一認識,明確開發校本課程的目的和意義。對在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有所創新、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予以表彰。

3、加大經費投入,確保科研經費的及時劃撥,加強學校校園環境改造,圖書館、實驗室、實踐基地的建設,開發建設好校本課程網站,為校本課程實施提供必備的物質條件。

4、協調社會、家庭,為開發校本課程提供保障。利用網絡大力宣傳校本課程,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爭取社會各界、社區和家長的積極配合,探索建立學校、家庭、社區有效參與的新機制。

中國小20xx年校本課程規劃方案(三)

為了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搞好以學校為基地的課程創新,特別是校本課程的規劃研究,我校在專家的指導和學校骨幹教師的參與下,經過對校本課程的規劃反覆研究、探討以及嘗試,逐步形成了一套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課程規方案。

一、現狀分析

甌海區實驗國小目前已形成了以心理健康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與藝術特色教育等為主的特色校本課程。經過幾年的探索與實踐,學校初步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併成功開展了課外心理實踐活動,使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學校一大特色。29xx年6月底,中央教科所心理研究部主任孟萬金博士親臨我校考察指導學校心理工作時,肯定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經走到全國的前列,並邀請我校向全國介紹創建經驗。29xx年12月23日,全國首屆心理健康教育現場會在我校舉行,我校被中央教科所授予“全國心理健康教育示範學校”榮譽稱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我校重點開發的課程,我校先以一個實驗段,兩個班為試點,至今已在3至6年級全面開花,所有班主任擔任課程,每班配備兩至三名指導師,充分發揮教師的團結協作精神,以骨幹教師帶動所有任教教師;學校還十分重視藝術教育工作,加大對藝術教育硬件投入,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大力發展藝術教育,以藝促智,以藝冶德,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中心,以藝術團為陳地,以藝術節為載體,充分發揮藝術教育在育人中的獨特作用,學生的藝術素養得到提高,成為我校的一大特色。學校已成功申報了温州市藝術特色學校。學校這些校本特色教育樹立起了學校良好的品牌形象。

但這些校本課程沒有一個強有力的統帥作為支撐,學校開發校本課程總體現狀如下:

因此,在學校確定了以“積極教育”為辦學理念的前提下,勢必要進一步對這些特色課程做一定的修正,同時開發出更多的體現辦學理念的系列校本課程。

二、總體目標:

(一)行動目標

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學校的一大特色。學校在鞏固原有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的基礎上,將加強積極心理學理論在學校心理輔導方面的作用,深化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內涵,豐富學校心理輔導的形式與途徑,使學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增進其積極體驗;學校的另一大特色藝術教育在繼續鞏固並提高的同時,也將致力於讓學生體驗藝術中的積極元素。因此,學校將努力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與藝術教育中的積極因素,形成積極鮮明的課程特色,除此之外,學校開設的其它新的課程也將以“積極體驗”作為其主旋律,以更好地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錘鍊學生的積極品質。

(二)行動策略

1、明確課程開發的指導思想

學校課程開發要以新課程改革理念為指導,同時彰顯學校辦學理念,以此突顯學校的課程特色。因此,學校的課程理念就是要在“積極教育”的辦學理念統帥之下,讓課程成為學生享受教育的主體。明晰了學校的課程理念,校本課程的開發、設置與評價等才有了依據。

2、整體規劃學校課程,形成學校具有特色的課程體系

學校要成立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根據校本實際制定學校整體課程的規劃,研製學校整體課程規劃,編制學校課程開發方案,形成具有特色的課程體系,並具體組織與管理校本課程的實施。同時,學校還要規範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各項措施與制度,使校本課程的開發更具系統性、科學性,最終保障有多種課程開發主體參與,運用不同課程開發方式,開發出不同類型的校本課程。

3、加強校本課程開發

(1)把學生的發展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出發點和歸宿

教師是課程的開發者和研究者,在課程資源的選擇方面應有利於學生的發展。因此,校本課程的開發應着眼於學生全面發展,為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諸方面的學習與發展創造條件。特別是在“積極教育”辦學理念的指導下,要增強校本課程的個性化、童趣味,讓我們的校本課程充滿活力。

(2)拓展學校已有課程資源的積極元素

積極的課程文化要求我們充分拓展學校已有的課程資源的積極元素,突出學校課程的傳統特色。

三、校本課程計劃:

校本課程結構與課程門類:略

四、組織實施:

1、課程老師分析學情,確定目標,選擇內容,撰寫《課程綱要》,交課程領導小組審議。

2、每次課前備出簡案,領導小組定期檢查、督促。

3、每次上課時間,領導小組進行檢查,登記上課人數,檢查課堂紀律,瞭解教學內容,切實保證校本課程質量。

4、針對課程實施中的具體問題,定期召開校本課程教師的研討會,進行總結、交流、探討,確保課程內容順利實施。

5、每期召開一次學生、家長代表會議,傾聽他們對課程內容及實施的意見,並反饋給上課老師。修訂、完善課程內容,調整實施方法。

6、對個別教師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困難,課程領導小組及時給予引導、幫助,共同商量解決辦法。

7、每期末教師對自己執教的課程進行自我評價、總結經驗、撰寫論文。

五、評價措施:

1、對學生的評價

①制定《校本課程評價方案》,從“課前準備、參與態度、知識技能掌握、階段成果展示”四方面進行綜合測評。

2、對教師的評價

①每一堂課都有簡案,內容和形式受學生喜歡。

②認真登記學生出缺勤,課堂組織紀律較好,不讓一個學生流失在課堂外。

③課堂實施中隨時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及效果,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及方法。

④期末按評價標準,對每個學生學習情況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

⑤制定校本課程獎勵制度,對參與積極,成績顯著的老師給予適當獎勵。

六、保障措施:

1、學校有堅定明確的“積極教育”辦學理念和發展方向。

2、學校組成以校長為核心的校本課程規劃組織機構,羣策羣力,民主開放。

3、經常組織學習和培訓,促進教師課程知識和技能的不斷提高。

4、學校制度一系列校本課程管理制度和改進制度,建立校本課程內部監督機制。

5、定期進行課程的教和學的評價,推進其深入持久進行。

6、學校對參加校本課程研究的教師在外出學習、教學研究、校本教材編寫等方面提供物質支持。

七、校本課程研究組織機構:

1、校本課程領導小組

組長:潘春波

組員:張林勇、陳淑

2、校本課程管理辦公室

科研指導中心:負責課程實施的設計指導和理論指導

教學指導中心:負責組織人員編寫校本教材和安排教師上課,實施課程計劃。

德育指導中心:負責學生管理

3、實驗課題實施小組

組長:潘春波

副組長:張林勇、陳淑

組員:孫丹、曾雙霜、葉凱、黃明初、項小燕、徐鋒、何少敏、張曉和、陳建雲、鄭愛芳、範彩蓮、餘慧慧、林海潔、金海躍、陳玉榮、朱娜、林益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