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校本課程規劃方案

校本課程開發體現“促進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讓學生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克服課程脱離社會生活的弊端,通過學生自主的探索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實踐能力。下面是本站小編帶來關於國小20xx年校本課程規劃方案的內容,希望能讓大家有所收穫!

國小校本課程規劃方案
國小20xx年校本課程規劃方案(一)

一、校本課程開發指導思想

以《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課程標準為指導,結合我校“尚德、博學、篤志”的校訓,“以德育人,文化立校,科學定位,錯位發展”的辦學思想,牢牢把握“講究道德情操,追求文化品位,崇尚科學精神,涵養民主風氣”的校園文化建設核心理念,貫穿“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與他人相處,學會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係”的學生學習理念和培養目標,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核心內容,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本,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指導學生,促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個性發展。以我校“文峯文化”課程基地創建為契機,進一步提升學校品牌、創出學校特色、提高辦學水平,最終促使學校特色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學生個性發展的和諧統一。

二、校本課程開發的總目標

充分發揮團隊合作精神,深化課程改革,推進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利用,豐富學生的生活,涵養學生的性情,以課程建設拓展學生樂學的空間,增強學生的學習幸福感。以校本課程建設推進學校課程體系建設,以學校課程體系建設拓展學生髮展的空間,凸顯學校辦學特色。

三、校本課程開發的組織實施

1、贛馬高級中學校本課程管理委員會

主任委員:宋繼民副主任委員:吳來業李大鬆張宜民

委員:萬發興王翔董洪斌張怡發

職責:負責校本課程的總體規劃、宏觀調控及全面的研究和實施。

2、學校校本課程開發工作領導小組

組長:萬發興(兼)副組長:董洪斌

成員:聘請的專家、各科教研組長,部分高級教師

職責:組織實施校長決策,構思並制訂校本課程開發工作的總體規劃,做好指導、研究、實施、評估等工作。負責校本培訓,檢查校本課程實施,協調各部門的工作,組織教師編寫校本教材和安排教師上課,實施課程計劃。對校本課程的研究和實施進行指導、評估,調查、分析學生對校本課程的需求情況並根據情況在實施過程中進行適時調整,對校本課程檔案整理工作進行督查。

3、學校校本課程審核工作領導小組

組長:王翔副組長:劉洪海

成員:各備課組長部分高級教師

職責:制訂校本課程管理的有關規章制度並組織實施和考核。組織教師進行校本課程的理論學習,規範教學行為,提高教育教學能力。積累課改資料,及時提供教改信息。

4、學校校本課程評價工作領導小組

組長:吳來業副組長:張宜民

成員:各功能室負責人部分高級教師

職責:經常深入校本課程實施課堂,指導開課、聽課、評課工作,負責對各年級校本課程教學實踐、研討活動和成果評比。

5、學校校本課程學生選科指導小組

組長:董洪軍副組長:李軍

成員:各班主任部分學生會成員

職責:對學生的選科進行指導

四、校本課程開發基本原則

1、人本性原則。校本課程觀的核心思想是以尊重人的個性發展為根本出發點,把促進學生各項基本素質全面發展作為課程設計的中心,以整體、優化的課程結構觀為核心內容,在課程選擇使用上以人為本,重視學生的學習需求,尤其重視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學生的學習需求得到尊重和滿足。

2、整體性原則。校本課程的開發要從整體上把握課程的目標與結構,校本課程的開發,學科課程應得到充分重視,活動課程應成為校本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開發潛在的課程資源,重視隱藏在課內外和校園文化中潛在的課程因素及對學生髮展的作用,使學生有較廣泛的興趣愛好及特長。

3、發展性原則。校本課程開發的發展性原則是針對校本課程的價值而出台的,課程最大價值在於促進學生成材、教師成長、學校發展、社會發展。學校利用自身資源,構築有本校特色的適合學生髮展的特色課程。

4、科學性原則。深入系統地學習與課程改革相關的理論,借鑑外來的有益經驗,結合本校實際,實事求是,以科學的精神和嚴謹的態度,解決實驗遇到的實際問題和困難,調查研究,科學決策,邊實驗邊總結,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5、靈活開放性原則:教學內容、方法應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教師應從學生的能力、效果等差異出發因材施教,靈活調整。內容的寬泛性、綜合性,時間、空間的廣域性、可變性,評價的主體性、差異性。

五、校本課程開發的課程類型及內容指向

(一)校本課程結構類型

概括分類有講座型,特長型,指導型,興趣型等。

(二)課程開發大類

1、科技與生活

主要指科技知識普及、科學精神培養、發明創造能力等方面的課程,如科學課堂、學習方法、演講等。

2、傳統與文化

主要指有利於學生關注祖國文化、民俗民情、校園文化、文學藝術欣賞。

3、健康與人生

主要指有利於引導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增強耐挫折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如:運動與訓練、禮儀與形體、心理健康、禮儀與交往等。

4、實踐與服務

主要指有利於培養和提高學生實踐與操作能力,提高為社會、為他人服務的意識。如:參觀考察、社區服務等。

(三)課程開發細目(建議)

校本選修Ⅰ。該板塊課程依託我校“文峯文化”課程基地建設,完全由學校自主開發的、結合並體現贛馬高級中學文峯文化特色的課程模塊構成,具體包括:“三生”教育模塊,贛馬高中校史研究模塊,文峯名人模塊,文峯詩詞模塊,文峯風物模塊,文峯碑記模塊,龍山文化模塊,贛榆戰役模塊等。

校本選修Ⅱ為學生自選課程,由各教研組、備課組或教師個人開發模塊。每生必須完成2個模塊的學習,學校鼓勵學生多選多學。校本選修Ⅱ由學校課程委員會確定的八大類學生綜合素質課程模塊構成,具體包括:學科專題輔導類,學科拓展延伸類,科學素養類,人文素養類,人文素養類,藝術類,身心健康類,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類等。

六、校本課程課時計劃

我校的校本課程分為校本選修Ⅰ和校本選修Ⅱ。每門課程共開設9周,每個課程總課時數不超過18個學時。校本選修Ⅰ每週1個學時,共9個學時;校本選修Ⅱ每週2個學時,共18個學時。

七、校本課程開發的途徑與要求

根據課程開發內容的來源,我們把課程開發活動分為三種類型:選用、改編、新編。課程選用是根據學校的辦學目標制定出課程選擇的標準,依據標準從眾多可能的現有課程資源中選擇比較適合的課程;課程改編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校自身的現實條件,對已有的課程進行局部的內容修改或結構調整;課程新編是指所有的課程成分都是依據學校現有的師資和校本特色資源由教師新開發的,不依賴現有的課程材料,例如可以圍繞學校“文峯文化”課程基地建設進行拓展挖掘。

具體要求:

1、應有明確的課程和發展目標、規劃及綱要。

2、在開發過程中,要進行課程要求評估和課程資源分析。

3、課程開發的個體內容應以教案、教材、資料袋等形式確定。

4、教師應不拘泥於某一內容某一類型,應按課程設置方向,綜合本人和學生特點,選取適當形式與內容開發並開展實驗。

八、校本課程開發程序

校本課程開發的程序主要有五個階段:

1、建立領導機構由校長、中層領導、高級骨幹教師、課程專家共同組成校本課程開發相關機構,校長作為第一責任人,為校本課程開發提供組織保障和領導保障。其職能是:諮詢、把關、審查和提供幫助。

2、需要評估。需要評估是整個開發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學校通過問卷、訪談、觀察等多種形式,調查和分析學生的發展需要,明晰學校的育人目標以及學校與社區的課程資源等,並且在校本課程實施的過程中,還要進行階段性的調查,以不斷改進和調整課程設置。

調查內容主要包括:

①學生的需求和建議。

②地區需求和社會需求。

③社區和學校教育資源的狀況;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學生的學習能力。

④學校的優勢。

⑤家長對學校開發課程的願望和建議等方面。

3、確定目標。在分析與研究需要評估的基礎上,通過學校課程審議領導小組的審議,確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制訂校本課程的大致結構等。

4、組織與實施。根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與課程結構,對教師進行培訓,讓教師自主申報課程。學校課程審議領導小組根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與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對教師申報的課程(附課程介紹)進行審議。審議通過後,編入《學生選修課程目錄與課程介紹》。學生根據自己的志願選課,選課人數達到一定的數量後,才准許開課。在此基礎上,學校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課程開發方案》(包括需要評估、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課程結構與門類、實施與評價的建議以及保障措施等);教師在課程實施之前或過程中,撰寫自己承擔的《課程綱要》。

《課程綱要》一般要包括下述內容:

一般項目:包括主講教師、教學材料、課程類型、授課時間和授課對象等內容。

具體內容:

(1)課程目標的陳述(要求寫3~5點;必須全面、恰當、清晰地闡述課程涉及的目標與學習水平);

(2)課程內容或活動安排(要求突出重點,按從易到難的順序排列,涉及選擇什麼樣的內容以及怎樣組織這些內容,或安排什麼樣的活動,處理好均衡與連續的關係);

(3)課程實施(包括方法、組織形式、課時安排、場地、設備、班級規模等);

(4)課程評價(主要是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定,涉及評定方式、記分方式、成績來源等)。

5、評價。包括課程的設計評價、實施評價和學生學習的評價,以及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的評價與改進建議等。評價要貫穿在課程開發的各階段。通過這些評價,獲得反饋信息,及時調整、修改學校課程的設計,以確保校本課程開發的質量和水平。

九、校本課程的評價

(一)學校評價

學校根據校本課程開發目標確立評價準則,採用多種評價方式,對課程實施定期進行評價,評價的結果定期向教師、學生、家長及相關人員公佈,接受社會對校本課程實施的監督。

1、定期評價《學校校本課程開發方案》,提出改進建議,為制定新學年的課程實施方案服務

2、定期組織教研組評價教學進度計劃,並對照實施情況調整與完善教學進度計劃,為制定新學年的教學進度計劃作好準備。

3、定期檢查部分教師的教案,組織教師經常交流自己的教案,並能為教師的後續教學提供建議。

(二)教師評價

學校發揮評價對教師教學的促進作用,嘗試建立一種全面評定教師教學業績的體系。堅持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把自我評價、同行評價、學生評價、領導評價結合起來;堅持評價方式的多樣化,把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結合起來;堅持評價內容的多維化;改變單純以學生考試成績和升學率來評價教師的教學業績。

1、教師教學必須有計劃,有進度設置,有教案,有考勤記錄。

2、按學校整體教學計劃的要求,達到規定的課時與教學目標。

3、教師應保存學生的作品、資料及在活動、競賽中的成績資料。

4、教務處通過聽課、查閲資料、調查訪問等形式核實工作及津貼並納入月常規、終結性考核,成績優秀者評先、評優優先。

(三)學生評價

學校要發揮評價對學生素質發展的激勵功能。評價的內容應側重態度與能力,減少量化,多進行分析性的評價。要在學生活動的情景中評價學生,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背景進行個性化評價。同時,要幫助學生學會自我評價。

1、側重於態度與能力,減少量化,多進行分析性評價;

2、在學生活動情景中評價學生,學生自我評價;

3、採用學分加記錄,每名學生每學期要選學一門校本課程,完成規定內容給2分。

4、校本課程不採用書面的考試和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評價記錄。

5、教師根據每個學生參加學習的態度進行評價,可評為“優秀”“良好”“一般”“較差”,作為評“優秀幹部”“優秀學生”的依據之

6、學生成果可通過實踐操作、作品鑑定、競賽、評比、彙報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績優秀者記入學生學籍檔案並上報推薦參加市級以上各項活動。

十、校本課程開發的管理與保障

1、組織管理與保障。成立相應的領導組、指導組,加強課程的實施管理與保障。

2、制度保證。制定課程審議制度,教學管理條例,教師培訓制度、校內評價制度,校內課程管理職責,激勵制度。

3、課程計劃管理。學校制訂《校本課程開發方案》,並在每學年實施前遞交上級主管部門審議。每學年的8月底前為校本課程開發準備工作時間,在這一段時間,學校校本課程進行需求評估調查、制定方案、培訓教師等準備性工作,9月份正式實施。

4、課程實施管理。校本課程在實施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學生學習活動的自主性、探索性、創新性;學習方式的活動性、實踐性、綜合性;教學過程的情境性、合作性、建構性;教授方式的靈活性、針對性、創造性。保證各類課程的合理比例,充分發揮它們對學生髮展的不同價值。

5、教師管理上,以備課組、教研組為單位,聯合開發管理。

6、教材管理。校本課程領域可選用教師指導用書,可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操作材料或活動器材,原則上不允許要求學生購買人手一冊的教科書或資料。

7、課程評價管理。要建立和完善課程評價制度,每學年必須審定一次校本課程,以不斷改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對學生的學習情況評價要納入學生檔案管理。

備註:請各學科教研組在本指南的基礎上,根據要開設的校本課程,制定具體的計劃和選課指導。

國小20xx年校本課程規劃方案(二)

一、校本課程開發的理念

校本課程開發體現“促進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讓學生通過感知、感悟和體驗受到本土文化的薰陶,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強調體驗性活動等社會實踐,克服課程脱離社會生活的弊端,密切學生與本地經濟發展和社會變化的聯繫,使學生了解家鄉,熱愛家鄉,增強建設家鄉的責任感;通過學生自主的探索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實踐能力。

二、校本課程開發的目標

根據校本課程的意義和本鎮、本校實際,制定本校校本課程的開發主要目標如下:

1)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2)瞭解家鄉的鄉土文化,吸收鄉土文化的營養,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

3)能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4)初步學會進行人際溝通和交流,發展合作精神,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

5)初步具備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之下,按學習單元分別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提出具體目標,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

三、校本課程開發的特點

校本課程是為了指導學生獲得感性知識,促進學生動作技能、人文情懷的發展而設計的一系列針對本校實際的以教學、綜合實踐活動為中介的學生主體活動內容和形式。根據本土實際,我校校本課程建設力求突出以下幾個基本特點:

1)課程內容的鄉土性。教材植根於現實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在使用過程中,以本地的生產、生活和環境為學習研究對象。因為學生生活在進化,相關的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便於學習操作。

2)教學方法的活動性。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課程的實踐性與體驗性。以綜合實踐活動為主,為學生設計體驗性活動和研究性專題。我們的目的並不僅僅是學習鄉土知識,而是讓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得到鍛鍊培養實踐能力。

3)課程本身的開放性。課程的開發實施富有活力。課程的開發吸收廣大教師、學生參與,課程由教師去實施,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師生在積極互動中,共同發展。課程在開發實施過程中需要不斷的修正完善,師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予以補充、調整。

四、校本課程編制的原則

在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力求遵循以下原則:

1)主體性原則:教師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在課程的開發和實施中要重視教師的主動精神,沒有教師積極主動的工作,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是十分困難的。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校在編制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參與,根據學生的需要不斷優化校本課程。

2)開放性原則:以生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對校本課程的選擇具有自主權。教材本身在實施中,教師要靈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並不斷反思出現的各種問題,對教材隨時予以補充、調整。

3)量力而行原則:學校在確立校本課程開發目標時,充分考慮本校教師隊伍的整體實力、科研水平,根據現有條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內外課程資源,努力使校本課程實用、可行。

4)個性化原則課題組從實際出發,挖掘、發揮地域文化優勢,並以此打造學校特色。

五、校本課程的內容

開發校本課程,需要對校本課程資源進行評估與選擇,根據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予以補充、拓展的原則,使之更符合學生、學校和社會的特點和需要。在充分根據學校課程資源和地方資源的基礎上,開發旨在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多樣化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1)開發學校教師資源。我校有一批有志於從事校本課程研究的教師,他們有較高的積極性和潛在素質。據此,可開設聲樂、器樂、美術、舞蹈、書法等藝術類課程;朗誦、演講、寫作等文學類課程;籃球、乒乓球、象棋等體育類課程。

2)西安豐鎮校外教育資源豐富,根據本鎮實際,以家鄉地理——家鄉歷史——家鄉經濟——家鄉人物——家鄉旅遊——家鄉文化——家鄉特產為體系,介紹家鄉的地貌風情,激發起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充分利用家鄉的資源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多方面興趣愛好。

西安豐鎮是個千年古鎮,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藴,經古文化調查發掘了一大批文物古蹟和歷史史料,有520xx年以上古建築22座,古橋樑3座等,有諸葛亮後裔、劉備後裔、李頻後裔等家普和珍貴史料計10姓、12套,20xx餘萬字,有國家級旅遊風景區——西安豐“江南懸空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新葉古民居、裏葉十里荷花等景點。利用這些資源,組織學生參觀訪問,瞭解古文化,讓學生通過參觀欣賞、考察等方式,更深地瞭解家長的歷史,指導學生進行寫作,進行美的薰陶,以及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思想教育。

西安豐鎮地理環境優越,土壤肥沃。蓮子產業已成為我鎮的支柱產業,先後建成了杭州市蓮子產業化生產基地和浙江省蓮子出口創匯示範基地,裏葉白蓮獲浙江省名牌、省農博會金獎。還有西瓜、紅花菜、柑桔等農特產品也有一定的規模和特色。利用這些資源可以讓學生了解種植蓮子的方法、蓮子生長的過程、蓮子的功用等常識類課程,瞭解家長的特產。

六、校本課程開設計劃

各年級結合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結合教師個人素質、學生年齡特點等逐步實施,並在實施中完善,總結經驗。一般以班或年級為單位安排在興趣活動課進行,具體教學時間一般是每週一節課,也可以進行集中安排(如春遊、秋遊、考察等活動)。學校教導處負責課表安排,由具體課任教師組織教學。而大型的活動,則由學校統一安排,如春遊、秋遊等由少先隊大隊部負責組織。

七、校本課程的評價

1、成立校本課程評價領導小組(由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兼),教導處具體負責校本課程的檢查和評價工作。

2、對校本課程的評價。應重視過程性評價,旨在提高教師的學業水平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3、各任課教師每學期需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採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評價,評價學生對該科目學習的興趣需求、學習效果。

4、我校校本課程開發的評價體系將體現:(1)評價內容多元化;(2)評價過程動態化;(3)評價個體主動化;(4)評價方式的質性化;(5)評價行為日常化;(6)評價結果效益化。

八、做好校本課程的管理

(1)完善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申報制度。

(2)鼓勵每位具備校本課程開發能力的教師自主申報開發課程,積極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

(3)根據教師所申報課程,對學生興趣、特長、需求進行調查,確定開發項目。

(4)校本課程領導工作小組指導教師制定校本課程實施計劃。

(5)組織實施、落實實施計劃。

(6)每學期校本課程領導小組組織對校本課程實施情況進行評估,並給予適當獎勵。

(7)加強校本課程及教輔材料、學具等設施的管理。

(8)加強校本課程檔案建設,對校本課程開發中的所有資料蒐集整理好,期末上交校本課程研究領導小組,以利總結、改進和推廣。

國小20xx年校本課程規劃方案(三)

一、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

1、校本課程開發是我國基礎教育三級課程管理的重要內容,它是在多年實施活動課、選修課和興趣小組活動的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而來的課程開發策略,意思是學校根據自己的辦學理念和實際情況自主開發一部分課程,校本課程開發是為了使課程更加符合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發展特點與實際需要同,從而提高課程的實效。

2、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學校一項具有持續性的專業活動,它需要有一種理性、民主、科學決策的過程。這一過程一般有4個主要步驟:

中學校本課程實施方案5篇活動方案①情景分析:包括明晰學校教育哲學、調查學生需求、分析學校資源、把握社區發展需要等等。

②確定方案(目標與計劃):包括確定校本課程總體目標、課程結構、科目、課程綱要。

③組織和實施:包括選擇安排知識或活動序列、班級規模、時間安排、資源分配,及需要注意的問題等事項。

④評價與改善:涉及教師、學生與課程方案三方面:評價內容與方式、結果處理、改進建議。

二、校本課程教師隊伍建設

1、委員會名單及工作職責

①委員會名單

主任:XXX

副主任:XXX

委員:XXXXXX

執行委員:XXX

②工作職責

(1)策劃校本課程開發方案。委員會成員負責講座研究學校校本課程的課程設置計劃、實施方案、規章制度、開發方向等。

(2)管理校本課程實施過程。委員會成員負責監督管理校本課程的教學過程,評估校本課程的教學質量,落實校本課程委員會的決策、措施。

(3)對本部門(教研組)校本課程的教學負全責。以身作則,直接參與校本課程的教學,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帶動本部門(教研組)校本課程開發的不斷深入和優化。

(4)協調、組織校本課程教學中的各種活動,瞭解和反饋校本課程教學中的各種信息,確保校本課程開發的合理性、有效性、科學性。

(5)執行委員負責操作校本課程管理的具體事宜。

2、導師團名單及其工作職責

①導師團名單

曹衞東、範桂湘、李洪波、陳永興、汪輝、朱校鬆、陳志偉、陳利民、王洪軍、吳衞軍、仲崇文、盧振、樊君明、張麗豔

②工作職責

(1)積極思考:深入研究,大膽實踐對校本課程的開發有自己的思想、觀點、做法、成效。

(2)積極參與校本課程教學,並在教學活動中發揮骨幹作用,能將自己的教學經驗、體會在校內外推廣交流,通過實驗探索和理論總結,寫現一定數量和質量的校本課程教學論文。

(3)參與校本課程遴選,課題審批,研究性學習指導,專題講座,學習成果評定等學術性活動。

(4)參加研究性學習的全程指導和管理,對學生研究必申報、開題報告、研究方案、中期報告、結題報告進行審批指導。對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方法、活動、實驗、調查、採訪等環節進行具體指導。對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論文撰寫、成果體現進行指導和學術評定。

三、校本課程的編寫與教學實施

學校在近幾年已成功開設了《大語文》、《大南之魂》、《愛您以心》、《池塘養魚》、《英美文化介紹》、《英語閲讀》、《英語書面表達》、《感受生活中的化學》、《走進社會中的化學》、《趣味數學》、《蘇州歷史名人》、《蘇州歷史名鎮》、《自然災害及防禦》、《環境保護》、《園林綠化》、《電子元器件的認識與測量》、《食用菌栽培》等一系列校本課程。學校將根據新課程的理念和要求對已開設的校本課程進一步充實、提高和完善,同時根據學生的舉愛好、發展狀況和學校實際情況開設部分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在實施過程中除遵循一般教學原則外,還要考慮到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在校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還應注意以下幾條原則:

1、自主性原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自主活動為主,儘量讓學生多練、多動,給學生裝以儘可能多的時間及想象、創造空間。

2、自願性原則:學生在“自選“校本課程的科目時,教師應新生學生的意願,按各自選擇重新組班開展活動,並且在一定的時間段內允許學生重新選擇課程項目,充分尊重學生的意願,發揮學生裝的個性特長。

3、靈活性原則:教學內容、方法以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教師應人學生的能力、基礎等差異出發,因材施教,靈活地作內容及形式上的高速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

4、開放性原則:體現在目標的多元化、內容的宿寬泛性、即時性,時間空間的廣域性、可變性,評價的主體性、差異性。

校本課程每週2課時,以年級為單位按原班級組班,將選修的校本課程排入課表,每週安排兩次。上課地點包括原教室、各活動教室、實驗室、圖書館、體育館、學生活動中心、操場等,由教務處世哲學統一編排並相對固定。

選修課程原則上由本年級的老師擔任,每門選修課程根據參與課程開發的情況和教育教學能力由學校確定一位負責人。

四、課程評價與改進

1、課程方案的評價

建立較為規範的自覺自律的內部評價與改進機制。校本課程開發主要是由學校自主進行的,校本課程的評價更多地依靠學校進行進行自覺自律的自我評價,通過對學生、學生家長和教師的問卷調查及必要的專家指導,不斷反思課程開發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如校本課程規劃方案在課程定位、學生學業負擔、教師工作量等方面是否符合國家課程計劃以及相關的政策?是否有利於推進素質教育?校本課程目標是否科學、合理、有效?課程結構和門類是否合理?是否有利學習方式的改變或實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課程評價的方法是否多元?是否體現實用性、可行性、適切性、準確性等等,及時進行自我批評、自我激勵、自我改進,保證校本課程開發的健康順利運行。

2、學生評價

學生評價強調過程性評價,綜合考慮以下各項,分為“優秀”、“良好”、“一般”、“較差”四類,以此人微言輕學生獲得該課程學分的依據及評選優秀學生裝的依據之一,具體由任課教師負責執行和落實,在該課程結束時由教務處統一登記並存檔管理。學生如有不同意見可向學校提出,學校負責核實並及時反饋。(1)學生學習該課程的學時總量;(2)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態度、積極性、參與狀況等;(3)學生的小組評議意見和任課教師的評價;(4)學生家長的反映;(5)學習成果(通過實踐操作、作品鑑定、競賽、評比、彙報演出等形式展示,記錄於學生的成長記錄袋內)。

3、教師評價

(1)教師對學校整體教學計劃的執行情況,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2)教師平時選修課的教學中教學常規的執行情況;(3)教學的實際效果,學生的反映;(4)學生家長的反映;(5)學生的學習成果。

五、配套措施

1、成立校本課程開發研究工作小組。校本課程開發研究工攻小組負責教師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的師資培訓、師資整合,對教師或教師工作組上報的校本課程規劃方案進行集體審議及指導,將校本課程規劃方案報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備案、審議。

2、學校聘請教育局、教研室及有關專家等來校操作校本課程的指導工作。

3、教務處、年級部、備課組積極協調、安排和組織教學計劃的執行。

4、校本課程與必修課程一樣,計入教師工作量,並通過聽課、查閲資料、調查訪問等形式,對教師的工作實績進行考核,並載入老師的業務檔案。

5、學校保證課程開展必需的場地、器材、經費等物質條件,嚴格做到從時間、師資、內容、評價、保障各各個方面落實到位。

一方面評價校本課程要充分考慮學生、教師、學校和課程諸方面的綜合因素,多方面採集和收集信息,進行分析和綜合,總結經驗,找出差距,提出豐富、補充校本課程的方案。另方面將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用綜合分析的方法對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進行評估。特別要重視發展過程的形成性評價,為終結性評價奠定基礎、提供依據,使終結性評價具有客觀性和説服力。進而提出改進工作的思路和計劃,作為下一階段教學活動的起點。這樣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既是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不斷完善的過程,也是評價改革不斷深化和發展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