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給後人的歷史形象是什麼(精選4篇)

項羽給後人的歷史形象是什麼 篇1

公元前220xx年1月,項羽將攻入函谷關的諸將18人分封到各地為王,建立起18個王的聯合王國體制。封沛公劉邦為漢王,管轄巴、蜀、漢中三郡,定都南鄭(今陝西漢中市)。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管轄九個郡,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

項羽給後人的歷史形象是什麼(精選4篇)

“霸”,多義詞,這裏是諸侯之長的意思。項羽分封的18王聯合國體制,與以皇帝為最高統治者的秦王朝完全不同。項羽無意於天下,沒有稱帝,只是按照自己的意志稱王。不過他是名副其實的諸王之上的“霸王”。

不久,漢王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計策成功,漢軍挺進關中,佔領三秦大地,拉開了與西楚霸王項羽逐鹿中原的架勢。

楚漢戰爭前期,漢軍屢屢敗北,漢王劉邦幾次深陷絕境。公元前220xx年,楚漢戰爭打了三年,總算締結了停戰條約。雙方商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西方為漢,東方為楚。

和約簽訂, 戰爭似乎已經結束,項羽把劉邦的父親與妻子送還劉邦,於是帶着人馬放心回東部去了。

不料劉邦卻接受手下計策,決定趁楚軍兵疲糧盡,鬥志鬆懈沒有戒備的時候,乘勢追擊項羽。......

項羽給後人的歷史形象是什麼 篇2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一首五絕令人回味。項羽為何“不肯過江東”?項羽“不過江東”是一種怎樣的精神境界?後人各自猜測,眾説紛紜。

唐朝詩人杜牧《題烏江亭》不無惋惜地寫道: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也是唐朝的詩人胡曾,用一首《詠史詩.烏江》,盛讚項羽的高尚情懷、高風亮節:

爭帝圖王勢已傾,八千兵散楚歌聲。

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

各位請注意幾個細節。項羽臨死前反覆説:”天之亡我,非戰之罪 “;”天之亡我,我何渡為“。還有,最瞭解他的紅顏知己虞姬,在垓下那個最後的晚上悲歎的是:”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回首20xx年前,20歲的項羽遇見秦始皇出巡,一句”彼可取而代也“脱口而出,那種豪情壯志,是何等的自信!5年前,面對十倍於楚軍的秦軍主力,項羽率壯士破釜沉舟,挺進鉅鹿,那種無所畏懼一往無前的勇氣,是何等的驚天動地!我們難以理解的是,僅僅短短的幾年時間,”西楚霸王“項羽的沖天意氣,怎麼會一步步走向消弭?

項羽給後人的歷史形象是什麼 篇3

《項羽本紀》記載,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孫,與叔父項梁相依為命。項羽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項羽説:“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項羽兵法,項羽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項羽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陳勝起義兩月之後,項梁帶領24歲的項羽殺了會稽郡太守,在蘇州起義,麾下很快聚集了八千江東子弟。

公元前220xx年,叔父項梁戰死後,項羽殺掉畏縮不前的宋義掌握了指揮權。鉅鹿之戰,項羽率數萬楚軍,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鉅鹿(今河北平鄉 )進行決戰。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作”壁上觀“時猛攻秦軍,最終全殲王離軍,並於八個月後迫使章邯率領的另二十萬秦軍投降。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項羽英雄蓋世,遂成為各路義軍的領袖。

而在秦王朝走向名存實亡的時候,項羽的對手劉邦也開始嶄露頭角。

劉邦,出生於沛郡豐邑(今江蘇豐縣)一個農民家庭。秦時任泗水郡的泗水亭亭長,相當於村治安主任。在押送勞改犯去咸陽路上,劉邦見到秦始皇的威儀,情不自禁地感歎:“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在各地風起雲湧的起義鼓勵下,沛縣的基層文吏殺掉朝廷派來的縣令,擁戴劉邦為縣令。楚的制度稱縣令為某公,所以後來劉邦就被稱為沛公。沛公率三千人馬投奔項梁,與項羽並肩作戰。

就在項羽同秦軍主力血戰的時候,沛公率兵往西,避實就虛,捷足先登進入關中。公元前220xx年10月,在位僅46天的秦三世子嬰向沛公投降,秦朝滅亡。

項羽率軍殺到函谷關,聽聞沛公已入咸陽,大怒,下令:“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沛公危在旦夕,不料項羽的小叔父項伯開始幫倒忙,先是通風報信,接着以身相護,使沛公得以逃脱滅頂之災。鴻門宴散場時,項羽的軍師範增咬牙切齒預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項羽給後人的歷史形象是什麼 篇4

“有禮”是項羽的主要性格。《史記·高祖本紀》載:漢將高起、王陵評價劉、項説: “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劉邦的平民經歷,使他對儒學和儒生厭惡,“便溺儒冠”,動輒辱罵儒生,顯示了平民本色。

瞭解他的蕭何也説劉邦“素慢無 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而項羽,韓信對他的評價是“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 婦人之仁也。”

項羽的“婦人之仁”還表現在鴻門宴上的優柔寡斷。在他看來,暗算前來賠禮道歉的人算不得英雄好漢。而劉邦卻在楚漢簽訂“劃鴻溝為界,中分天下”的協議後馬上背信棄義, 突然襲擊。項劉兩人之間的道德誠信高下立判。

身處生死境地的態度,流露的是與生俱來的本性。項羽臨死,將自己的坐騎託付給烏江亭長,甚至將自己的頭顱交給故人領賞,此等置生死於度外的情深義重,真的是氣貫長虹。而劉邦在逃生時多次將自己的兒女從車上推下,幾次要殺將兒女救上車的滕公;還有面對項羽要烹殺老父的威脅,劉邦居然談笑風生。兩人的思想境界、情感意識不可同日而語。

項羽之死,對華夏而言是一個大不幸,對劉邦集團而言卻是大幸。從此,先秦最後的貴族退出了歷史,同時,重情重義的精神也開始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