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怎麼評論漢武帝劉徹(通用5篇)

大家是怎麼評論漢武帝劉徹 篇1

漢武帝政治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善於用人。班固説,漢武帝時代在文化方面提供了偉大的歷史貢獻,重要原因之一,是漢武帝能夠“疇諮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班固在《漢書·公孫弘兒寬傳》後的讚語中,列數了當時許多身分低下者受到識拔,終於立功立言的實例,指出正是由於漢武帝的獨異的文化眼光和非凡的文化魄力,使得這些人才不致埋沒,於是“羣士慕向,異人並出”,形成了歷史上引人注目的羣星璀燦的文化景觀。如班固所説,當時,“儒雅”之士,“篤行”之士,“質直”之士,“推賢”之士,“定令”之士,“文章”之士,“滑稽” 之士,“應對”之士,“歷數”之士,“協律”之士,“運籌”之士,“奉使”成功之士,“將率”果毅之士,“受遺”而安定社稷之士等,不可勝紀。班固所謂“漢之得人,於茲為盛”的總結,是符合當時人才隊伍最為雄壯的歷史事實的。當時不僅有衞青、霍去病、李廣這樣傑出的軍事人才,司馬遷、董仲舒、桑弘羊、張騫、司馬相如、李延年等人的文化貢獻,也使得他們在千百年後,依然聲名響亮。正是因為有這樣一些開明幹練的“羣士”“異人”能夠煥發精神,多所創建,這一歷史時期於是“興造功業,制度遺文,後世莫及”。對於當時人才輩出的形勢,《漢武帝大傳》的作者進行了認真的分析。有些個案研究,如對“李廣何以難封”的討論,是有值得肯定的學術深度的。論者引錄了《漢武故事》中記錄的顏駟事蹟:漢武帝乘輦來到郎署,看到一位白頭髮白鬍子的“老郎”。漢武帝問:“公何時為郎,何其老也?”回答説:“臣姓顏名駟,江都人,以文帝時為郎。”漢武帝詫異這位在自己祖父當政時就已經作了“郎”的顏駟,何以始終未得提升,又問道:“何其不遇也?”顏駟答道:“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安作璋、劉德增先生説,“這個故事的真偽已難以分辨,但武帝喜歡任用年輕有為之人,卻是事實,像衞青、霍去病、終軍、桑弘羊等人,都很年輕。”原因之一,是“內興功利、外事‘四夷’亟需勇於開拓進取的年輕有為之人來擔當。”(234至235頁)漢武帝時代“好少”,如果超越帝王個人情趣,理解為當時的社會習尚,可能也是適宜的。

大家是怎麼評論漢武帝劉徹(通用5篇)

大家是怎麼評論漢武帝劉徹 篇2

劉徹是開創者,很多事情是他奠基的,劉詢則是夯實這些功績的人。比如匈奴,劉徹先打,打到匈奴逐漸衰落,到劉詢這兒,最終成功完成了收編;再比如西域,劉徹先鑿空、再出兵,到劉詢這兒,通過建立西域都護把既定利益正式確立到行政框架裏頭。在這些事情上,這兩人的努力缺一不可,但劉徹是開這個頭的人,容易被後世記住和提起。

其次是個人風格:做事高調和低調的分別。還是以匈奴政策為例。劉徹動不動就派出10萬+的騎兵部隊殺奔漠北,踏平王庭,恨不得天下皆知;而劉詢搞分化,搞串聯,最後收編了匈奴、平定了西域,效果好,但動靜小。一打仗,男性荷爾蒙就上升,大家都搞得熱血沸騰,哪怕不生在那個時代,都恨不得能在夢裏與李廣霍去病並肩作戰,金戈鐵馬踏平賀蘭山缺,自然容易在後世吹牛侃大山時被反覆提及;反觀收編,就相對缺乏戲劇性,過程比較平淡,也沒啥好説的。

由此延伸出來的一點是二人在傳播力上的差別。劉詢的傳播力顯然不如劉徹。自漢代以來,漢武帝劉徹就是全國人民喜聞樂見的談資,不管是文學作品還是市井八卦,人們孜孜不倦地將他的形象塑造一遍又一遍,將他的故事渲染一次又一次。而劉詢呢,由於一直走穩重路線,這方面的曝光就要少得多。不過,最近這一點似乎有所改觀,不論是正經研究還是影視作品都越來越重視劉詢了,後台君也在後台收到很多有關劉詢的留言和回覆。這説明大家看歷史更加全面和客觀了,是好事。

無論如何,從讀史的角度來説,我們應該感謝這兩個人。劉徹和劉詢這兩個經歷、性格迥異的人,在同一段歷史時期內,用不同的風格治理國家,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讓我們得以一覽兩種政策的優劣得失。

大家是怎麼評論漢武帝劉徹 篇3

如果説劉詢僅僅在鞏固權力方面水平很高,那他絕對配不上我們之前給予他的評價。劉詢是真正有所作為的。他基於自己在民間時期的觀察,結合自己所學的知識,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政治哲學,在執政時期創立了很多制度,讓後來的人受惠良多。

來看看他幹了些什麼,先説政治。

地節二年(BC68),在霍光去世之後,劉詢(此時劉詢尚未改名,仍為“劉病已”,不過為了講述方便,以下統一用“劉詢”)親政之後,立刻着手對制度進行了調整。首先建立了一種名為“五日朝會”的例會制度——顧名思義,每隔五天,就要求羣臣上朝會將近期的工作情況向劉詢做彙報。

例會制度是一種手段,未必一定是好事。如果沒有良好的會議規則和習慣,會議很容易陷入僵局,不僅對工作沒有促進,還會造成很大的阻礙。絕大多數朋友在工作中恐怕都曾遇到過效率低下、無甚用處的會議。古時亦然。比如日本戰國時期著名的“小田原評定”,在當時也號稱是一種先進的會議制度,卻因為過於拖沓宂長、流於形式,不僅無法幫北條氏避免滅亡的結局,還在後世成為“久拖不決的會議”之代名詞。

不過,劉詢是聰明人,他搞例會,一方面是為穩固自己的權力寶座,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要施展自己的抱負。他開會的效率還是很高的。

劉詢利用五日朝會的制度將官員的工作、考核和升遷有機地串聯到了一起。劉詢要求參與朝會的各級官吏分別就自己的工作進行奏報,並提出相應的建議對策進行討論,在會後,根據討論決定的結果交由有關部門執行,並跟蹤考察、檢驗這些建議和方案的效果,將考察效果與官吏的升遷獎罰掛鈎到一起,形成閉環。這套制度頗有點現代管理學的意趣,在那個時代算是很先進的了。

因為有了這樣一套完備的制度,官吏再也不敢再抱着敷衍苟且的態度來辦事了,原本暮氣沉沉的大漢官場頓時煥然一新。

大家是怎麼評論漢武帝劉徹 篇4

《漢武帝大傳》的突出特點之一,是在全面回顧漢武帝生平事業的同時,用白描的筆調,真切地寫繪出了這位古代政治家的文化肖像。作者告訴我們,漢武帝是一位雄健的帝王,也是一位迷信的帝王;是一位殘厲的帝王,也是一位多情的帝王。作者注重對歷史細節的描述,如西漢宮廷的“鬥獸”、“俳優”、“遊藝”等具體的生活形式,並不因其似與大政無關而置於學術視野之外。事實上,正是通過類似的諸多生活場景的歷史記憶,我們可以據以恢復和整理許多重要的文化信息。比如通過李禹刺虎的故事,可以看到漢武帝的性格特徵和情感傾向,而當時社會尚武好勇的風習,也有所透露。至於漢武帝上林行獵與遠征匈奴的軍事行動的關係,歌舞私好與樂府采詩等文化建設的關係,也通過事實有所説明。而漢武帝的神仙迷信和長生追求,也是反映了當時社會風尚的文化現象。他晚年常自歎:“天下豈有仙人,盡妖妄耳!”對“向時愚惑”的覺醒,也顯現出漢武帝個人性格的傾向。

大家是怎麼評論漢武帝劉徹 篇5

漢武帝享年70歲,在位56年。漢武帝時代的學術進步、經濟發育、政治建構等,都有創造性的成就。當時的西漢帝國以其輝煌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成為東方的驕傲。漢武帝時代的國家形態和文化格局,對後世都有相當重要的影響。應劭《風俗通義·皇霸》讚美漢武帝“制度文章,冠於百王”。曹植《漢武帝贊》也有“文武是攘”,“功越百王”的評價。夏曾佑《中國古代史》寫道,“武帝時為中國極強之世”,“案中國之政,始於漢武者極多。”因此漢武帝“古今稱雄主”。他説,漢高祖不過“為漢一朝之皇帝”,而漢武帝則“為中國二十四朝之皇帝”。對於漢武帝的歷史評價和漢武帝時代的歷史總結,已經多有論著問世。近50年來出版的人們熟知的漢武帝傳,就有張維華《論漢武帝》(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金惠《創造歷史的漢武帝》(中國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林劍鳴《雄才大略的漢武帝》(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羅義俊《漢武帝評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楊生民《漢武帝傳》(人民出版社20xx年)等。不過,就對漢武帝這樣的重要的歷史人物,漢武帝時代這一關鍵的歷史時期而言,要進行全面的歷史觀察和深刻的歷史分析,尚有寬闊的學術空間。對於漢武帝的評價,自西漢以來已經有頗多的爭議。準確地評價漢武帝的政治作為、文化性格和歷史影響,是有一定學術難度,又富於學術意義和學術興味的課題。安作璋等著《漢武帝大傳》的推出,使相關研究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