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主題心得感悟_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主題論文(精選4篇)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主題心得感悟_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主題論文 篇1

基層蹲點回來已經一個月了,仔細想想這一趟時間雖短,印象還是挺深的。作為一個在南方長大的人,第一次不是在電視裏看到耕地機在一望無際的土地上播種的畫面,要知道在南方山城,平坦的地都不多,更別説那麼大一片平整的耕地了。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主題心得感悟_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主題論文(精選4篇)

我們的調研報道《從“暴風驟雨”到晴空萬里》發表後的第7天,收到尚志市委宣傳部某幹事誇獎,他説:哎呀,你們把我們元寶村寫這麼“火”咋整呢?

我被他説話的語氣逗得直樂,學他説話:哎呀,那有啥呢?你們大城市元寶村一直都很“火”啊。

我查閲了元寶村早年的資料。清朝同治年間,山東、河北一帶災荒連年,許多難民紛紛下“關東”,其中有的來到珠河(今尚志市)山區的叢山密林中,在地上種莊稼為生。到了秋天糧食豐收了,地主就帶人來收租,等交完地租糧食已所剩無幾。到了日本偽軍統治時期就更慘了,元寶屯農民一貧如洗,這裏就因為窮到連褲子都穿不上,而成了遠近聞名的“光腚屯”。這樣惡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共產黨來到元寶村,土地革命在這裏開展,《暴風驟雨》在這裏創作,土改第一村在這裏誕生。

查完歷史資料,我好像找到了“火起來”的答案,它的“火苗”是共產黨的土地革命帶來的,是我們黨的紅色基因點燃的。

學習黨史專業的我,思維很自然地從黨史的角度發散開來。在我們黨成長的過程中,有很多這樣類似的默默無聞的地方變得聞名遐邇。這些地方,原本都是名不見經傳的,甚至是貧窮的、落後的,因為與我們國家的發展有了偶然的聯繫,成為黨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休養生息的落腳點、建功立業的沃土。於是,也就成為了後人敬仰的地方,必然的“火起來”了。

在中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東西南北之分,有山川水流之別,也有風俗人情之異,但是,我們有共同的領路人——中國共產黨,共產黨領導着全國人民開天闢地,改天換地。相信在黨的領導下,今後,會有越來越多這樣類似的地方“火起來”。它們的“火”,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主題心得感悟_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主題論文 篇2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大型採訪活動是和祖國的一次特殊的“親密接觸”,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記錄祖國這70年的風雲變幻,如何更加準確地去做一名時代的記錄者。

總書記要求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雲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這“四者”便是始終懷有赤子之心的“保鮮劑”。

這次三沙的採訪活動,讓我感受到作為一名增強“四力”的重要性。只有邁開腿,讓雙腳沾滿泥土;俯下身,讓雙眼發現美好;握緊筆,讓雙手觸摸時代;勤思考,讓文章滿含深情,才能獲得鮮活的素材、生動的細節,也才能夠捧出冒着熱氣、温暖人心的感人之作。

我們常説,要想新聞作品好,一定要到現場去。要一直在路上,走得足夠勤、走得足夠遠才能為讀者還原真實,才能做一個無愧於時代的記錄者。“腳力窮時眼力通”,要有過人的觀察力,要見人之所未見,細微之處現功力,只有這樣才能在看似平常的新聞作品中發現點睛之處。更要有三思而後行的深沉,要在一個新聞事件中冷靜思考、去偽存真、多方求證,才能撥開雲霧見月明,才能守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力透紙背非人功”,好的筆力絕非一朝一夕練就,要對自己的新聞作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只有筆耕不輟才能寫出有説服力的作品。

在這次採訪活動中,我深刻認識到要勤練“四力”,方能成為“四者”,汗水是“墨水”,沾滿泥土的雙腳是對褒獎。因為熱愛,所以值得。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主題心得感悟_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主題論文 篇3

我壓根兒都不敢相信,二十年來,我把老家的住房拾掇了一回又一回,到如今,竟然離開了一次比一次好得多的鄉下老家,舉家住到了縣城安居工程的保障房裏,享受着城市人的生活。

如今,我依稀記得在住房上曾經的奮鬥歷程,曾經的變遷喜悦:

1991年結婚的時候,我借住在只有兩間平房的三弟家裏。何謂斗室?那就是,不足十二平米的婚房,僅能支一張牀子,擺一個寫字枱,一個大立櫃。也就是在這一年的暑假裏,我和妻子東措西借蓋起了我們自己的兩間平房:清水牆、磚墊地、玻璃窗子、中式門,苦累了大半輩子的父母看到自家的三個兒子都有了自己的房子,而且寬寬展展,裏外一新,心裏樂開了花。

時隔十年,即20__年,我蓋起了兩間兩層的後房。在粉刷的時候,妻子與我商量,把前房的清水牆拉毛,把街門換成大鐵門,把磚墊地改造成水泥地面,我慷慨應允。畢竟這個時候,我的經濟狀況好了許多,村裏一家一家的房屋都是這麼翻新的。再説,我家的後房已是外牆貼瓷,地面鑲瓷,不鏽鋼欄杆,屋內吊頂,夠洋氣的。前房是門面,也太寒酸,太不協調了吧!粉刷工人按照我們説的一一做了。正在上七年級的兒子説,“爸,媽,咱這房很不錯了……”

“啥不錯了?人家都想着在外邊買房。到你訂婚結婚的時候,咱這房還不知道有多落後……”妻子還沒等兒子説完,有感而發了一通。

我不置可否,靜觀其變,順應形勢吧!

又過了十年,20__年,妻子突發奇想:“咱把屋子再拾掇一下吧?”

“咋拾掇?不會是拆了重蓋吧?”

“我是這麼想的。”妻子很有見地地説,“後屋就不動了,前房外鑲瓷,內粉刷,地面鑲瓷磚,把鐵門換成再大一點的……”我想想也是,前房畢竟二十年了,那時因為經濟緊張,物資缺乏,砌牆、粉刷都是水泥少,用白灰代替,而且白灰用的也不是足量,這些年下來,牆皮出現了多處蓬鬆脱落現象,尤其是那拉毛牆最容易髒還不好打掃,就是過年貼對聯漿糊粘不住,膠帶紙貼不上。兒子也二十歲了,一旦買個小車,要停放到門道里,進門先是個問題。我同意了妻子的想法,説幹就幹,錢已經不是多大個事兒,萬兒八千罷了。

剛剛完工,安居工程保障房申購開始了。這可是國家和政府為一線職工解決住房的大舉措,機會難得。我與妻子商量,是否購買,她毫不猶豫地回答:“買,一定買!多好的事兒呀!過了這村可能就沒這店了。娃大了,總得為娃着想……”

我一想也是,想當年,自己訂婚的時候,家裏弟兄姊妹多,人家一聽只有兩間鞍間,外帶一間廈子灶房,就拜拜了。我總不能讓孩子再有我的那種遭遇。主意已定,兄弟姊妹你一萬,我三萬,加之我幾年的積蓄,同學朋友的支持,順順當當地交了房款。

也就是在這當兒,有人給孩子提親了,倆娃一見面,感覺不錯,談了一年多,雙雙大人沒意見,倆娃訂婚、結婚,住到了新買的住房了。為了照看孫孫,我們老兩口也搬住到了城裏。

這些年,政府出資修建了我們村與臨村之間的水泥路,打了水泥街道,安裝了路燈,有了自來水,有專門的保潔員掃街,挨家挨户收垃圾……這是人老幾輩誰也想不到的好事,宜居環境在我們鄉下成了現實。前不久,閒置的鄉下房子租出去了,滿院的花草也有人打理了。

現如今,無論是在鄉下,還是在城裏,我都心滿意足,喜不自勝。看着人們翩翩起舞的身姿,聽着悠揚激越的樂曲,感受着身邊日新月異的變化,我不止一次地發自心底地説:“感謝共產黨,感謝人民政府,感謝新中國。”至此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之際,寫成此文,以表我滿腔的感激和喜悦。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主題心得感悟_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主題論文 篇4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採訪歸來的日子,每當我抬頭仰望,腦海中就情不自禁地浮現出鄭州機場上方那一片浩瀚的天空。是的,天空是寬闊的,展露着雲捲雲舒的大千氣象,正如同這個時代蓬勃而出的萬千景象、熙來攘往,也正如同“空中絲綢之路”所彰顯出的人類社會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使人體會到時代的宏大、世界的廣闊和生活的豐沛。

人們常説,眼到、心到、情到,才能意到、筆到。在到達鄭州機場之前,我曾經在心裏對即將進行的採訪作出種.種預想。但是,無數預想都遠不能描述出真實場景所帶來的感動。一組又一組生動的人物羣像,一個又一個精彩的奮鬥故事,一幕又一幕鮮活的工作畫面,特別是永遠忙碌不已、辦理業務的營業大廳,總是滿載貨物、來回穿梭的叉車,還有那堆滿貨物、燈火通明的西貨站,以及奔忙其中的工作人員,那種時時延宕而出的在場感,令我深切體悟到一股深藏在時代浪潮之下的生生之氣,久久縈繞在心。

無數個平凡普通的人,他們把個體的夢想融入中國夢的洪流,把個人生命記憶與時代記憶交疊在一起,用日復一日的辛勤勞動,托起了一條跨越歐亞大陸的空中飛橋,不僅拉近了世界的空間距離,還拉近了各國人民之間的心靈距離。勞動者才是時代的英雄,他們用青春和汗水為美好生活、為民族復興而奮鬥。作為新聞工作者,我們在用心用情用功書寫偉大時代的同時,不能忘記了這些默默無聞的奉獻者,特別要注意從平凡生活中去發現奮鬥和偉大,把美好激盪的瞬間記錄下來,把鏡頭更多地對準他們,把版面更多地留給他們,用智慧和真情把精彩的新時代中國故事講得更生動、更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