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節國旗下幼兒園小朋友優秀講話稿(通用3篇)

感恩節國旗下幼兒園小朋友優秀講話稿 篇1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感恩節國旗下幼兒園小朋友優秀講話稿(通用3篇)

大家好!

懂得感恩我們才會懂得生活,才能體味生命的真諦,感受生活的幸福和生命的快樂。

感恩父母!是他們給了我們這個世界上的最尊貴最偉大的生命。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無論生活多麼艱難,無論遇到多少坎坷,每時每刻我們都能感受到父母的那份不求回報的愛。因為這份愛是無私的,因而比我們的生命更偉大。每每一人獨處,回想起父母那充滿深情的一句句叮嚀,充滿牽掛的一句句囑託,湧動在心底的幸福和驕傲,讓我們更加堅定更加堅強。父母那包含歲月艱辛的一縷縷白髮、一條條皺紋,都是愛的見證。

父母對我們的愛,年輕時我們不懂,而等我們懂得時又常常忽略。生活中迫於學習壓力且處於忙碌中的我們,經常會使用暴躁的語氣和尖刻的語言,用極不耐煩的態度給這份天底下最無私最偉大的愛蒙上一層陰影,能夠承受這份粗暴和這種傷害,並寬容這種無禮行為的,仍然是我們年事已高的父母。事後,在你十分懊悔的時候,你會再次聽到那輕輕的充滿關愛的話語,這時,倒像是父母做錯了什麼。

能夠享受父母的愛,應該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每次聽到《常回家看看》這首歌曲的時候,我都會情不自禁地淚流滿面,為自己曾經很不得體的言行和態度深深自責。其實,父母在對待我們的問題上除了奉獻別無所求。其實,我們面對最親愛的',父母,完全可以從最細小的事情上做起,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把自己的一份感恩,一份尊敬,一份關愛傳遞給他們。如今,無論課程多麼繁忙,學習多麼重要,每週至少有一頓飯,我是堅持回家陪伴父母一起吃的,而此時,從他們慈祥的眼神中,我可以感受到他們的欣慰和滿足。

儘管我們不能給父母富足的物質生活,但我們也決不能讓父母在失落中生活。每天一個電話、一句問候,我們可以做到;天冷了,給節儉慣了的父母添件禦寒的衣服,我們可以做到;很多簡單細小的事情,我們都可以做到。

生活是艱難的,生命都是短暫的。誰在在攀比中生活,誰就是痛苦的;誰在感恩中生活,誰就是快樂的。不要等一切都來不及時再去懊悔自責,讓我們在父母有生之年,用我們的孝心,共同給我們飽受生活磨難的年邁的父母送上一份快樂和一份幸福吧!

謝謝大家!

感恩節國旗下幼兒園小朋友優秀講話稿 篇2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想必這首詩大家一定不陌生吧!是啊,這首詩是我們從小就知道,理解的一首詩。每一粒糧食都凝結着多少勞動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啊!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珍惜糧食,珍惜糧食便應該從我們小學生做起!

我們國家雖然是一個繁榮昌盛,地大物博的國家,但是在一些偏僻的小山村裏孩子吃不飽、穿不暖。整天,吃山裏的蘑菇,野菜。更別説肉了,有時一兩個月都吃不上肉,吃不飽肚子。作為在城市裏生活的我們應該很滿足了。整天,衣食無憂。每天魚肉蝦,樣樣齊全,蔬菜水果,應有盡有。可有些人卻卻在福中不知福,還浪費糧食。

有些人只要是他吃過的東西總要剩下一口。剩下一口饅頭,留下一口稀飯。為了讓人們珍惜糧食,為了提醒人們注意糧食短缺的問題。為了避免更多人飢餓和營養不良的問題。將每年的10月16日定為“世界糧食日。”每年都會有不同的主題,別有心栽的做法。讓人們珍惜糧食,不剩下一口食物,不把吃不了的東西掉在地上,不挑食偏食,不浪費食物。讓每一個人都珍惜糧食!

在飯館,有些人為了炫耀自己有多大方,點上了一桌子菜。往往這些菜總會剩下。這些吃不完的菜便被店老闆倒掉了。其實完全可以讓這一類的事情不再發生在我們身邊。我們可以少點一些,吃完了再點,或者打包回家都是一個很好的節約方式。只要存有節約的意識,其實做起來很簡單,只需舉手之勞,不費絲毫力氣

從古至今,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根源之一。作為新世紀的我們,更要節約糧食。為那些營養不良,忍飢挨餓的人們想想。當你想到掉這些食物的時候,想想他們。或許他們此時,正在捱餓。讓我們大家行動起來,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愛惜糧食,節約糧食,吃乾淨盤子裏的每一粒米,每一口菜。做一個節約糧食的人,做一個富有愛心的人!

感恩節國旗下幼兒園小朋友優秀講話稿 篇3

小朋友,你們知道這星期的星期四是什麼節嗎?有一首詩説的就是這個節日,只要一念這首詩,我們中班和大班的小朋友就應該馬上知道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對了,這星期的星期四就是清明節了,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個節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説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而在清明節是人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掃墓。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