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工作經驗交流會講話稿

進一步調動廣大幹部羣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真抓實幹,攻堅克難,努力開創新時代農業農村工作的新局面。那麼,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關於農村工作會議講話稿的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農村工作經驗交流會講話稿

【農村工作會議講話稿範文】一

農村工作如何“十難”,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

一是農村經濟發展難。中央惠農政策使農村經濟得到長足發展,但總體而言速度不快,水平不高,城鄉發展差距仍然呈進一步拉大之勢。突出表現在集體經濟實力弱,增收致富辦法少,惠農政策打了折。

二是農民素質提高難。農村現在雖然對農民實施了相應的教育培訓,但缺乏協調性、系統性、全面性,沒有形成合力,收不到預期的效果。

三是後備人才培養難。由於對人才吸引的相對弱勢,綜合素質高的考學參軍跳出了農門,頭腦活絡的外出經商務工脱離了農村,組織分配的人才不願駐守農村,導致農村鄉土人才匱乏,專業人才奇缺。

四是不良債務分解難。不良債務比例高,債權難回收,而債務多是民間私人借貸,利息高,還債期短,壓力大。

五是鄉村兩級運轉保證難。農業税完全取消後,鄉村收入僅靠財政支付資金。現有的人員工資都不能按期發放,福利待遇無力落實,就連必要的工作經費也難以保障,鄉村基層幹部難以安心放膽工作。

六是尾欠税費難收難。現在農業税全部取消後,尾欠税費清收愈加困難,如果不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清收到位,就會引發新的矛盾。

七是農村社會事業投入難。免徵農業税後,縣鄉村財力都無法滿足大量的社會事業建設資金需求。

八是特困羣眾救助難。現行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不僅標準低,且覆蓋面窄,做不到應保盡保,一些經濟欠發達的農業縣根本無法解決大量困難羣眾就醫難、就學難的問題。

九是基層幹部後顧之憂解決難。突出體現在廣大的村(居委會)幹部,一直未能納入社會養老保險範疇,退職後工資沒有着落,生活失去保障。

十是農村穩定維護難。做好戰退、傷殘軍人的穩定工作,防止和打擊擾亂社會治安秩序既是當前,也是今後農村保安的一項艱鉅任務。

徹底“十難”,非一朝一夕之功可至。必須創新思路,統籌兼顧,抓住關鍵,穩步求解。

第一,抓住戰略機遇,求加強之策。一是要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強組織領導,加強部門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二是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指導農村工作,創新發展理念,改進工作方法。三是要勤政為民,盡心竭力抓大事、辦實事、解難事。

第二,堅持“三化”並舉,求發展之策。一是大力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優勢產業,壯大農產品加工業,推進農業產業化。二是堅持以產業聚集帶動城鎮發展,配套城鎮建設,完善城鎮功能,加快農村城鎮化。三是在抓好素質教育、提高農民素質的基礎上,積極引導農民向城鎮轉移,促進農民市民化。

第三,大膽探索創新,求突破之策。“三農”之難,有些成於政策掣肘。這些難題,必須大膽探索,勇於突破政策束縛。對農村特困羣體救助,可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適當提高補助標準和補助範圍。對基層幹部的後顧之憂,在社會養老保險政策門檻還沒有撤除的情況下,可採取發崗位津貼,退職時一次性給予安置補償等辦法適當解決。

第四,加大政策扶持,求“激活”之策。必須加大國家政策和資金支持,以投入的增加激發農村活力。對於鄉村債務,應在全面清理的基礎上,分清原因,分類處理,逐步化解。對於欠發達地區的農村義務教育,應逐步改變以縣為主的投入結構,實行中央、省、市縣三級分攤的辦法解決。對農資漲價,國家應加大調控力度,出台一系列限價政策,確保國家惠民。

【農村工作會議講話稿範文】二

ⅩⅩ個農業大縣農業人口占全縣總人口80%以上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把大力發展農村產業經濟、勞務經濟和民營經濟作為促進農民增收和全面建設小康農村重要措施來抓取得了明顯成效20*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25.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82元同比分別增長5.8%和11.6%我們主要作法:

一、大力發展產業經濟打好農民增收基礎近年來我們按照“基地聯動、龍頭帶動、市場驅動”工作思路積極運用工業理念、市場理念、效益理念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走出了一條多層次、多形式、多元化農村產業經濟發展路子有效地打好了農民增收基礎一堅持基地聯動大力培植主導產業我們按照“基地+農户”模式圍繞優質稻、油茶、楠竹、烤煙、瘦肉型生豬、肉羊六大優勢主導產業組織全縣20多萬農户集中力量建設了一批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優質化農產品生產基地目前已形成了以三口塘、文明鋪、龔家坪等鎮為重點30萬畝高檔優質稻基地以肖家村、八寶等鎮為重點萬畝烤煙基地以觀音灘、茅竹等鎮為重點5萬畝油茶低改基地以七裏橋、潘市等鎮為重點2萬畝楠竹低改基地以十里坪畜牧場、黎家坪鎮為重點10萬頭優質瘦肉型生豬基地以羊角塘、內下林場為重點2萬頭肉羊基地以文富市、大村甸等鎮為重點10萬羽“三黃雞”養殖基地在基地聯動下全縣農業逐步實現了由“分散型”向“集約型”轉變去年全縣種植優質稻面積39萬畝畝均增收200元以上;出欄生豬102萬頭牛、羊、兔等草食動物15萬頭(只)僅此一項全縣農民人均增收56元二堅持龍頭帶動大力扶持加工企業我們按照“興農強工”發展思路依託產品基地優勢大力發展農產品龍頭加工企業一方面做大做強現有龍頭企業通過引導和支持企業向上爭項目、向內強管理、向外創品牌促進了一批龍頭企業上規模、上等級、上品牌去年來先後有天龍米業有限公司、金浩植物油有限公司、銀利來糧油有限公司等3家農產品加工企業跨入省級龍頭企業行業年產值達3.47億元創税658萬元出口創匯120萬美元目前天龍米業公司生產龍江香米、龍江粘米、天龍貢米和金浩植物油公司生產金浩牌茶籽油、調和油、色拉油均已通過國家綠色食品標誌認證另一方面積極引進外資發展龍頭企業通過外引內聯大力引進縣外資金、技術、設備投入到農產品加工領域推動了農產品加工企業外向型進程如近年來我們引進外資1500萬元在白水科技工業園創建了金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產皂素50噸;引進外資600萬元在觀音灘鎮創辦了山山達大芯板廠年產值1000萬元目前全縣共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1218家其中上規模龍頭企業85家年加工糧食20萬噸、茶油3.5萬噸、木材17萬立方米、楠竹12萬根年產值8.3億元共為全縣農民增收4000餘萬元三堅持市場驅動大力構築流通網絡我們按照市場化運作方式積極開拓農產品市場搞活產品流通增加農民收入一方面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網絡圍繞主導產業逐步構建了以批發市場為龍頭、專業市場為骨幹、農貿市場為基礎農產品市場體系先後鞏固和完善了文明鋪生薑、香芋市場大村甸生豬市場大忠橋鮮魚市場浯溪蔬菜市場等25個專業市場年外銷生薑、香芋2萬噸畜禽水產6.2萬噸商品蔬菜12萬噸貿易額達6.5億元另一方面努力暢通農產品販運網以發展農產品流通中介組織和運銷大户為重點着力培育壯大民間銷售隊伍目前組建了“農副產品專業合作社”、“水果銷售公司”、“三黃雞銷售公司”等182家民間流通組織並在北京、廣州、長沙等30個大中城市設立了銷售窗口進一步搞活了農產品流通同時通過大力發展訂單農業有效地擴大了市場份額去年全縣共落實優質稻、柑桔、黃花菜等訂單面積22萬畝訂單額收入佔全縣貿易總額30%以上

二、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我們始終堅持把組織勞務輸出、發展勞務經濟作為調整農村經濟結構、促進農民增收重大舉措來抓20*年全縣勞務輸出23.5萬人年勞務總收入約13億元農民人均勞務收入佔農民總收入65%主要抓了“三手”:一建立信息網絡確保人員有序轉移合理流動針對外出務工人員信息不靈問題我們採取了兩條措施:一條在縣外建立了穩定信息窗口先後在深圳、東莞、海南、浙江、福建等地設立了19個勞務輸出窗口建立了相對穩定勞務協作關係同時全縣各鄉鎮都建立了勞務管理站負責為外出務工人員提供勞務信息、職業中介、勞動力組織和輸出等服務今年1-3月全縣通過信息網絡共輸出勞動力14.9萬人另一條在縣內建立了規範勞動力市場中介信息窗口20*年縣財政投入120萬元建設了620平方米高標準勞動力市場服務大廳使縣級勞動力市場走上了覆蓋面廣、信息反饋靈管理科學化、規範化、現代化軌道二加強技能培訓提高外出務工人員業務素質根據沿海城市產業升級和技術水平發展新形勢我們建立了以勞動就業部門為主、職業技術學校和社會力量為輔勞動技能培訓體系在縣職業中專、勞動就業工程學校、宏達技校等15所上規模培訓機構常年開設了適合沿海用工需要專業50餘個同時還開設了短期專項對口培訓班幫助外出務工人員提高勞動技能熟悉專業知識掌握相關法律法規與外出務工常識據統計目前全縣外出務工人員70%以上接受過各種技能培訓通過培訓不少能人找到了適合自己就業崗位獲取了高額收入三提供優質服務解除外出務工人員後顧之憂一方面及時為外出務工人員辦理各種證件除常年為外出務工人員辦理所需證件外我們還組織有關部門分別在縣火車站、汽車站設立了辦證服務點全力提供辦證、換證等服務另一方面努力為外出務工人員維權組織勞動保障、司法部門採取跟蹤服務辦法定期到務工人員比較集中地區和企業進行走訪協助調處們自身無法解決勞動糾紛保護們合法權益四積極“引鳳還巢”吸引打工能人返鄉創業對回鄉創業外出務工人員辦理項目申報、工商税務登記等手續均由縣招商局和縣勞動保障局全程代辦並在辦證、用地、税費徵繳等方面享受與外商投資同等優惠政策同時對投資120萬元年產值500萬元以上或就地吸納安置農村剩餘勞動力200人以上企業實行縣級領導掛牌保護制度到目前止全縣共有1800名打工能人回鄉辦企業450家總投資9250萬元安置就業人員近1.5萬人

三、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增強農民增收後勁民營經濟百姓經濟、實惠經濟也促進農民增收強大動力近年來我們着力做好了“推”、“引”、“促”文章一依靠優惠政策推縣裏規定:凡民營企業收購和兼併國有、集體企業或國有、集體企業轉製為民營企業都可享受國有和集體企業改革優惠政策;民營企業申請使用國有、集體土地與國有、集體企業同等對待;對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員均可憑居民身份證和有關證明申辦民營企業同時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以獨資、參股、控股、合作、聯營和特許等方式參與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項目投資與經營;支持民營經濟參與社會事業和社會服務業建設和發展充分發揮了民營企業在推進全面建設小康農村進程中主導作用二依靠園區平台引我們按照“合理佈局聚集發展”原則在322國道、祁羊公路、祁大公路、衡棗高速公路與三南路交匯口等交通便捷之處先後建立了祁黎工業小區、羊角塘鎮煙花爆竹業項目區、觀音灘至白水加工貿易區、白水科技工業園引導民營企業向園區聚集目前全縣95%以上民營規模企業均在園區落户年總產值達50餘億元佔全縣工業企業總產值62%三依靠優化環境促在改革行政審批制度、簡化審批手續提高辦事效率基礎上縣裏成立了“政務服務中心”並按照“先上馬後辦照、先發展後規範先讓利後收費、先服務後管理”要求實行一站式審批、一個窗口服務、一次性辦理手續、一卡登記收費同時努力做到“五同”、“四民”“五同”即“國”、“民”待遇同等准入門檻同標管理措施同樣社會服務同質軟硬環境同優;“四民”即在政策上體現利“民”在措施上採取親“民”在提供服務上為“民”在利益取捨上優“民”進而促進了全縣民營經濟快速發展20*年全縣實現民營經濟總產值73.6億元增長16.9%;完成民營經濟增加值26.5億元增長13.6%佔全縣經濟總量59.1%同時通過民營企業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7.8萬個

【農村工作會議講話稿範文】三

選派機關幹部到行政村擔任農村工作指導員制度已實行了二年,這些指導員在統籌城鄉發展,促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加快農村全面小康建設步伐,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本人作為鎮級農村工作指導員的聯繫成員,在與指導員們的朝夕相處中,親身體會到了農村指導員工作的複雜性,也深切地感到農村指導員責任重大,指導員工作大有可為。現就農村指導員如何做好工作談幾點體會:

一、認清使命,端正思想是基礎

農村工作指導員上聯鎮級政府,下聯村民百姓,落腳點在村,着力點在民,肩負着“六大員”的職責,需要他們引導村級組織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宣傳貫徹落實農村政策法規,為羣眾排憂解難,通過他們紮實的工作,較好地體現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指導員長期與所在村農民一起,一言一行大家都看在眼裏,自身形象的好壞,直接關係到指導員在農民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影響着農村工作的開展。所以樹立高度的工作責任心對指導員來説尤為重要,不僅人要沉下去,心也要真正沉下去,做到嚴謹、自律、求真、務實,才能把工作做好。

其次,擺正位置也很重要,指導員在村“兩委會”的領導下開展工作,在面對上級交辦各項任務和村裏的大小事務時,要做到指導不指揮,統攬不包辦,監督不對立,辦事不推諉,要有意識地在羣眾中樹立村幹部的威信,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二、熟知村情,調查研究是前提

農村是個“萬花筒”,不同的村有着不同的村情,在一個村開展工作也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採用不同的工作方法,“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一些看似簡單的事情,背後卻往往隱藏着千絲萬縷般紛繁複雜的人際矛盾,歷史恩怨,家族宗派觀念以及部分羣眾與村幹部的對立情緒。而這些歷史遺留問題,卻很容易成為做好農村各項具體工作的絆腳石,處理不當,就會把事端擴大化,甚至造成新的上訪事件。因此,通過調查研究來及時掌握村裏的各類情況,就成為指導員開展工作的一項重要環節。

瞭解村情主要是摸清村基本情況,瞭解羣眾的思想狀態和生活、生產情況,掌握老百姓最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關注一些影響安定團結和工作開展的重要人際關係。在此基礎上,一要幫村級組織理清發展思路,努力化解村主要幹部間的意見分歧,研究解決在工作中遇到的各類矛盾問題,因村制宜發展村級經濟;二要幫農民解決一些他們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與他們搞好關係,適時化解一些潛在的矛盾問題,避免事態的擴大化。

三、注重落實,抓住重點是關鍵

指導員不是通訊員,不是調查員,而是黨在農村各項工作任務落實的督導員,是發展農村,服務農民的服務員,所以指導員開展工作必須根據農村實際,抓住農村工作的主要矛盾,有重點地加以解決、落實。

一要抓村級班子建設。對缺少凝聚力,戰鬥力不強的班子,要從根本上找原因,對症下藥,做好思想工作,提高班子成員的工作積極性,在工作中,敢於帶頭,敢於出謀劃策,迎難而上,來帶動、督促村幹部做好村裏的各項工作。對班子能力強的,要從制度化、規範化的角度引導他們自覺按照《村“兩委”民主理事工作規範》、《村級規範化建設》和《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規範化管理制度》的要求,努力實現黨務、村務、財務三公開,接受羣眾監督,杜絕優親厚友,中飽私囊等羣眾最敏感,最反感的事情的發生。

二要抓村級經濟收入和實事工程的建設。“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村幹部雖官職不大,但責任重大,一個村面貌如何,主要看村幹部的能力和為民辦實事的決心。要指導村幹部借鑑周邊資源、環境和本村差不多的先進村的成功經驗,充分利用現有條件,增加集體經濟收入,着力解決羣眾在生產、生活中急需要解決的熱點、難點問題,如道路建設、環境整治、文化體育等方面的建設。

三抓羣眾利益的保障。羣眾利益無小事,改革開放的近幾十年裏,農村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隨着城鄉差距的近一步擴大,各類開支比如生活費用、醫療支出、教育支出等的大幅度提高,使大多數農民離全面實現小康還很遙遠,因此在面臨政策法規的實施,各項任務的落實、農村發展的需要與農民的具體利益發生矛盾時,他們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利益,如若處理不好,會直接導致幹羣關係緊張,影響其它工作的開展。所以不論是上級部門還是行政村,在決策關係農民利益的大小事項時,要把發展大計與農民利益放在同等的高度看待,絕不能因發展而損害農民利益,當然對一些借發展之機,漫天要價、阻擾建設的,必須依照法律進行嚴肅處理,不能姑息。

四、着眼長遠,規劃未來是保證

農村的發展是日新月異的,在我市提出“搶抓機遇,負重拼搏,大幹快上,加快發展”的新形勢下,特別是東部產業集聚區的建設,中等城市框架的構建、“村村新”工程的全面啟動,為各項產業的迅速發展,為農民帶來了新的就業機會和致富門路,但也使土地、水源等一些與農民利益息息相關的資源被佔用。作為農村指導員,一定要立足長遠,認真規劃,實現村級經濟的逐年增長,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農村社會的長治久安。

農村工作面向千千萬萬個羣眾,其複雜性可想而知,只要我們真正深入到羣眾中間,依靠羣眾,服務羣眾,就一定能把黨和政府交給我們的事情做好,向羣眾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農村工作會議講話稿範文】四

為認真貫徹黨的**屆**全會、中央和省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按照市委提出的“創新破難、加快發展”的要求,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切實做好今年及今後一個時期的農業和農村工作,特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1、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刻認識和正確把握中央提出的“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堅持省委提出的“五個務必”,以科學發展觀統領“三農”工作,全面實施《**市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實施綱要》,突出“提高農民、轉移農民、保障農民、致富農民”重點,以改革為動力,着力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資源和生產要素的城鄉互動、優化配置,促進城鄉產業的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確保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快速增長;着力建設農村新社區,推進城市文明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拓展,改善農村發展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着力培養新型農民,推進勞動力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拓寬農民就業致富門路,保障農民享有與城市居民平等的發展機會,切實維護農民合法權益。紮實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進一步提高基層組織的戰鬥力。努力構建和諧社會,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力爭經過二到三年的努力,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00美元。

二、穩定扶糧政策,確保糧食安全

2、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鞏固土地二輪承包成果,推進耕地自願、合法、有序流轉,積極鼓勵糧田適度規模經營,堅決制止耕地拋荒;大力推廣優質高產水稻品種和省工節本增產技術,確保糧食總產穩定。穩定各項扶持糧食生產的政策,確保對種糧大户的直接補貼、水稻良種補貼,以及對種糧大户和服務大户購置大中型農機具以獎代補等各項政策,帶給農民的實惠穩定在20xx年的水平以上。地方儲備由國有糧食購銷企業與種糧大户按國家規定的最低收購價標準簽訂收購“訂單”;凡市場價高於最低收購價的按市場價收購;對訂單合同內的糧食,給予一定的政府價外補貼;對具備一定規模、信譽好的種糧大户按“訂單”預付一定的收購定金,所需資金由農發行提供貸款,財政給予貼息。補充地方儲備的“訂單”糧食,價外補貼和預購定金貼息所需資金按“誰用糧、誰負責”原則,由各級財政承擔。

3、增強糧食市場的調控能力。進一步落實市、縣糧食安全行政首長負責制,完善糧食應急供應預案。着力加強糧食市場監管和價格監測預警工作。嚴格按照省下達的糧食儲備任務,確保規模、費用、倉儲、保管“四到位”。進一步加強跨區域糧食產銷協作,鼓勵各種糧食經營主體走出去建立穩定的糧食購銷合作關係,承包經營糧田,建立穩定的糧源基地。

三、推進結構戰略性調整,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

4、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大力實施“五二三”規劃和優勢農產品區域佈局規劃,深入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積極推廣有機農業、設施農業、休閒農業等高效生態農業模式。大力發展現代畜禽產業和特種水產養殖業,竹筍業、名優茶和森林食品基地。鼓勵農業科研機構、農業龍頭企業和各類中介服務機構研發、引進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大力發展源頭農業、精品農業,加強種子種苗繁育基地、精品農業示範基地、現代農業科技推廣基地建設,不斷提升農業產業層次。

5、做大做強農業龍頭企業。進一步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加快發展,培育大型農業龍頭企業。以農產品貯藏、保鮮和食品加工為重點,加大扶持力度。農業發展資金重點扶持與農民建立穩定的產銷協作關係的龍頭企業,主要用於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參加國內外農產品展銷的補助。對引進先進設備進行技術改造、投資建立農產品基地、與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及農户簽訂農產品收購合同並預付定金的,給予適當貼息。鼓勵農業龍頭企業通過公司+基地+農户,以及耕地入股、企業經營等多種方式,與農户建立緊密型的利益共同體,確保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市本級對新增投資20xx萬元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給予重點扶持。各縣區也要加大對重點農業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

6、發展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認真貫徹實施《浙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鼓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組建農產品行業協會。對依法登記、規範運作、帶動作用明顯的專業合作社和農產品行業協會,政府予以一定扶持。

7、加快發展外向型農業。深入推進農業“走出去、引進來”戰略。確保六大食品園區建設用地指標,加快招商平台建設。大力支持農產品及加工品出口,對出口超過1000萬美元的農業龍頭企業給予獎勵。鼓勵農業龍頭企業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引導並推動農業龍頭企業進行農產品及加工產品質量論證和HACCP論證。鼓勵龍頭企業和專業大户興辦優質農產品基地,走出去建立原料生產基地,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跨區域的農業產業化經營。

8、建立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開放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對整車運銷本省生產的鮮活農產品的車輛,減免包括高速公路在內的各類收費公路的過路(橋、渡、隧道等)費用。建立健全市場交易規則,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形成以批發市場為中心的農產品市場體系。加快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培育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國有一定影響的省級以上農產品品牌。採取以獎代補的方式鼓勵農業龍頭企業進行商標註冊、品牌申報,鼓勵具有區域特色和較高知名度的農產品申報原產地域證明商標。加強和完善農產品批發市場等流通基礎設施建設,鼓勵發展農加超模式,大力培育農產品營銷大户和經紀人。

四、深化農技推廣體制改革,提高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

9、進一步推進農技推廣體系改革。按照“強化公益性職能、放活經營性服務”的思路,積極穩妥推進經營性服務與公益性服務的分離。健全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加強動植物檢疫防疫隊伍建設,妥善解決基層農技人員社會保障,各級財政應將有關經費納入預算。經營性服務,實行市場化運作。對有些公益性服務可以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鼓勵農民專業經濟組織、龍頭企業、基層供銷社、動物診療等機構的專業人員參與農技推廣,培育發展新型基層農業服務組織。

10、加快實施農業信息化、標準化建設。加快推進農業信息“進村入户”工程,建立農產品價格信息、科技信息發佈制度和發佈網絡。逐步建立和完善基本農田、水利、農業、林業、漁業等數字化管理體系,增強決策的科學性,決策實施的及時性。整合資源,理順關係,構建完善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和檢驗檢測體系,促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

11、加強農業科技合作。鼓勵龍頭企業與科研教育機構合作,更新知識,引進人才,建立農業科技研發中心,開展關鍵技術攻關。鼓勵引進、推廣國內外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推進星火富民科技工程,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充分發揮農技推廣基金會在普及推廣農業先進適用技術中的作用。大力開發設施農業、農產品加工業和儲藏保鮮業所需的各種機械,努力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12、全面推行鄉鎮科技特派員制度。加強基層農技推廣,各級農業科研、推廣、教育等部門都要派出技術骨幹,到鄉鎮擔任科技特派員,大力推廣農業新科技,指導和幫助農民學習應用農業科技。

五、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13、加強基本農田保護和建設。繼續以最嚴格的制度保護好200萬畝基本農田,確保80萬噸糧食生產能力。堅決制止和嚴肅查處亂佔濫用耕地的行為。加強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重點推進低丘緩坡地的綜合開發和平原地區園區項目建設,完成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嚴格按照省裏規定要求,從土地出讓金淨收入中安排15%的資金用於農業土地開發等。

14、加大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力度。加快實施“千庫保安”工作,積極啟動二輪“治太”工程,進一步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紮實開展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啟動實施“萬畝億方節水工程”。加大對外圍堤防的加固修復和河道疏浚力度,加快山區小流域治理,加強水土保持和水域保護工作。

15、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完善生態公益林補償機制,按規劃要求建設保護好200萬畝生態公益林。加快林相改造步伐,提高林分質量,着力推進高標準平原綠化建設。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嚴格控制林地徵(佔)用和林木採伐,切實抓好森林防火和病蟲害防治工作。對竹業加工企業投資毛竹低改、建立原料基地的,財政給予貼息支持。生態公益林補助資金、森林防火經費、松材線蟲病除治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加強農業面源污染和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治理。鼓勵社會各界投資農村污水、農業面源污染及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對從事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企業,財政予以支持。

六、實施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工程,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致富

16、深入實施“百萬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工程”。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強對被徵地農民、農村富餘勞動力以及農村後備勞動力的培訓,確保培訓後的轉移就業率達到60%以上。加強專業大户和務工農民的崗位培訓。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逐步實施對未能繼續升學的農村國中畢業生實行1-2年的正規職業技能教育。鼓勵社會各界投資和興辦培訓機構。加強對各類培訓機構的申報和考核管理,加強培訓教材、師資隊伍和實踐基地建設。

17、拓寬農村勞動力就業門路。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和民營經濟,增強中小城市和中小企業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能力。鼓勵工商企業吸納被徵地農民、三峽遷移農民、退伍軍人、優撫對象和欠發達鄉鎮農村勞動力就業。鼓勵工商企業把勞動密集型產品或加工產業擴散到農村,發展“來料加工”。鼓勵發展“農家樂”、“漁家樂”等休閒觀光農業和森林旅遊業。各級工商、旅遊、衞生、財政等部門都要採取有效措施,給予積極支持。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就業制度,改善農民進城就業環境。加強農村勞動力就業服務,支持各類社會力量創辦農村勞動力就業服務機構。

18、建設“民工公寓”。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較多的城鎮開展建設“民工公寓”試點,由政府、企業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集中建設“民工公寓”,為農民工提供廉租住宅,各有關部門要在土地供給、減免城鎮建設配套費等方面給予支持。

七、加快村莊整治,建設文明安全的農村新社區

19、加快實施“百村示範、千村整治”工程。全面啟動100個示範村和1000個環境整治村建設。要按照農村新社區建設要求,堅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分類指導,進一步提高示範村和實力較強的中心村建設水平。切實搞好垃圾集中處理和改路、改水、改廁、改房工作。各級財政要加大對“百村示範、千村整治”工程的投入力度。國土資源部門要組織落實農村宅基地復墾週轉指標,專項用於村莊整治建設。

20、積極推進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加快實施“鄉村康莊”、“萬里清水河道”、“千萬農民飲用水”、“生態家園富民計劃”、“綠化示範村”、“萬村放心店”、“萬村文化陣地建設”等工程,努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鼓勵和支持供銷社等大力發展生產生活資料連鎖服務網點。落實教育、衞生、文化新增事業經費主要用於農村的政策。在鞏固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大力普及農村學前3年教育、高中段教育,重視兒童早期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大財政扶持力度,確保貧困家庭子女免費接受義務教育。加快農村新型衞生服務體系建設,健全農村公共衞生網絡,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完善合作醫療實施方案。全面啟動城鄉醫療救助制度,改善農村低收入家庭醫療保障狀況。大力支持農村文化事業發展。

八、深化城鄉配套改革,切實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

21、深化農村税費改革。在免徵農業税的基礎上,逐步取消向農民固定收取的村提留款,探索建立新的村級組織運轉經費的來源渠道。要深化鄉鎮行政機構改革和幹部制度改革,深化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建立保障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有效辦法。完善鎮務、村務公開制度和農村重大事項一事一議制度。依法加強對農民負擔問題的監督檢查,鞏固和完善涉農價格和收費公示制度,嚴禁向農民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亂集資,特別是要嚴厲查處在用地建房、入學、培訓發證、訂閲報刊等方面出現的亂收費行為,切實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

22、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不斷擴大農户小額信貸和農户聯保貸款覆蓋面。商業銀行要積極探索和創新適合“三農”的信貸方式。繼續大力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行業協會發展農業小額信貸擔保服務,努力解決農業貸款難問題。積極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保險的新路子,逐步形成以保險公司為主體、農業生產者互保為補充、政府適當補助的農業保險機制。

23、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按照應保盡保的要求,完善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被徵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失地必保、即徵即保。以城市化發展較快的地區為重點,繼續探索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努力提高農村“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率。

24、深化農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認真執行《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發[20xx]28號),積極探索農村集體非農用地進入市場和宅基地異地置換的辦法。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村莊、集鎮、建制鎮中的農村集體所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依法流轉。穩步推進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積極探索農户土地承包權入股的辦法。

九、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

25、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堅持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抓“三農”工作,切實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黨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城鄉統籌發展力度,按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要求,把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放到國民經濟全局中統籌安排,更加自覺地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更加有力地支持農業農村的發展。

26、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按照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要求,深入開展農村黨的建設“三級聯創”活動,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不斷提高凝聚力和戰鬥力。重視和加強對農村幹部的教育培訓,關心農村基層幹部的生活和工作,為他們開展工作創造良好的條件和氛圍。認真做好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工作。

27、完善農村工作指導員制度。認真做好第二批農村工作指導員的選派工作,把素質高、能力強的後備幹部選派到村。進一步加強對農村工作指導員的管理,探索建立農村工作指導員解決基層實際問題的工作機制。派出單位要積極扶持下派的農村工作指導員的工作。

【農村工作會議講話稿範文】五

近期聽到一些鄉、村領導發出農村工作難的感歎。帶着這個問題,我們作了一些調研。感到農村工作千難萬難,難就難在缺乏“難”的良法。那麼,農村工作究竟“難”在哪裏?

一“難”經濟困擾。由於一些鄉村的發展思路不寬,發展路數不定,發展效益不高,缺乏用現代經濟的觀點、市場經濟的觀點、追求效益最大化的觀點去經營農村的理念,致使富鄉、富村、富民的一些戰略和目標沒有叫響抓實,沒有做大做強,鄉級經濟、村級經濟匱乏無力,幹部工資開支難,辦公經費支付難,公益事業興辦難,服務資金解決難,債務還款難,這已成為多數鄉鎮的一大難題。

二“難”市場駕馭。我們知道,現階段已經進入信息時代,已經進入與國際經濟接軌時代,已經進入由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時代,已經進入全民攜手奔小康時代。但在農村,如何運用快速傳遞的現代信息、市場經濟規律的現代手段、龐大的國際、國內買方現代市場,去運籌帷幄我們本地的民生、本地的發展、本地的騰飛,則顯得束手無策。因此,常發出市場難駕馭的感歎。

三“難”農民增收。黨的xx大提出到20xx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我縣80%的人口在農村,農村實現小康,是我們工作的重心。農民怎麼增收,怎麼彌補入世後對農業的衝擊,怎麼削減生產資料與農產品的“剪刀差”,怎麼解脱農民把土地看成是賴以生存寄望於最大的唯一資源和條件的束縛,怎麼實現社會化、規模化、組織化、效益最大化的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這是農村工作面臨的又一難題。

四“難”規模經營。賀書記在去年農村精品工程推進會上提出的農村產業化三個階段和目標,可以説是實現農村經濟規模經營的模式和方向。但一些鄉、村還缺乏細緻的分步實施目標、缺乏組織的品種規模、缺乏強力的推進措施。還沒有突破農民散兵作戰、小打小鬧,組織化程度低。

五“難”跟進服務。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渴望政府和幹部提供政策、產業、技術、資金、銷售等各項服務。但由於一些鄉、村幹部的思維和工作抓法,還侷限於就提高生產力水平而抓生產力提高上,沒有潛心研究生產關係如何適應日益提高的生產力水平上,也就是我們對農村、農業、農民的組織領導的方式方法還沒有衝破傳統的模式。社會化、專業化的服務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因此,基層組織和幹部在農民心目中的親和力、號召力和凝聚力還不強。

以上列舉農工作“五難”,並不一定科學、確切,但已經導致了一些鄉、村幹部削減了在農村工作的信心和鬥志,有的鄉鎮幹部強烈要求返城,有的鄉鎮對幹部採取“花班制”,其後果必然導致對“三農”問題沒有深入研究與實踐,影響實現縣委提出的“四富”目標的進程,影響鄉鎮組織的戰鬥力,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和反思。

農村、農業、農民問題在國民經濟中處於基礎性、戰略性地位,始終是現代化建設的關鍵問題之一。因此,要抓住牽動現階段農村工作的“牛鼻子”,才能有效地農村工作的難題。對此,提出以下五個突破與各位領導商榷。

1、換腦。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路決定出路。經濟發展需要思想解放先行,思想解放程度決定經濟發展速度。因此要解放思想再解放,更新觀念再更新,衝破計劃經濟時期思維定勢和工作方法,要把各級幹部和羣眾的興奮點調整到加快發展奔小康上來,與市場經濟合拍共振。要採取三種方式換腦:一是“比”。要跳出農業看農業,跳出農村看農村,跳出慶安看慶安,在幹部羣眾中展開新一輪“解放思想、加快發展”大討論,通過討論,使幹部羣眾真正認識到,市場經濟就是競爭經濟,不進則退,不富則貧,不強則弱。只有換腦,在思想上與市場接軌,抓法上與市場合拍,措施上與市場相符,才能適應市場、進入市場、駕馭市場,從而增強工作的主動性。二是“逼”。採取按市場定產業,按產業定目標,按目標定責任辦法,把招商引資、精品工程、結構調整、訂單農業層層量化分解,落實到人,與工資和使用掛鈎,獎優罰劣,促使其在參與市場競爭中去認識市場、更新觀念。三是“學”。要從培訓學習、示範引導抓起,通過聘請專家講課,舉辦培訓班、組織勞務輸出等多種形式,引導幹部羣眾走出傳統思維定勢,克服對土地的過分依賴,使他們思想圍着市場運轉,眼睛盯着市場經營,產品圍着市場賺錢。

通過換腦,真正把鄉村幹部打造成“一腦三機”型幹部。一腦,就是成為活電腦,精通農村各項政策,熟悉農村各項工作,掌握各種科技信息,隨時為羣眾提供各方面服務。三機就是成為收錄機,為農民收集各類致富信息;成為播放機,經過整理加工,把信息傳遞給農民;成為編輯機,為農民生產全程服務,糾偏扶正,從而保證經濟運行的質量。

2、轉型。衡量一個地方的好壞就是看生產關係是否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有效提高。當前舊生產關係難以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所以必須合理調整和完善生產關係,儘快使幹部轉型,以適應現階段農村生產力水平和發展的要求。一要由農業型轉向工業型。要樹立用工業思想抓農業,用工業觀點計算農業成本的工作理念,使鄉鎮幹部用工業的思維、工業觀點去研究指導農業和農村工作,把農業生產引入市場經濟軌道,眼光跳出生產領域,在流通和加工領域做文章。要大辦工業,大上項目,上大項目,上精深加工項目,真正通過引進一個大型龍頭企業,帶動一項產業,搞活一方經濟,富庶一方農民,實現鄉增財力、村增積累、民增收入的目標。二要由守業型轉向創業型。市場經濟是激烈競爭的經濟,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老守田園、温飽即安就是在倒退。鄉村幹部要解放思想,積極創業,用創新的思維研究市場、研究“三農”,在縣域經濟發展中建功立業。創工業立縣之業,創綠色強縣之業,創招商富縣之業。鄉鎮黨委要把重點放在抓宏觀調控上,增強工作的前瞻性、預見性和有效性,做到管宏觀不管微觀,管規劃不管計劃,管服務不管事務,管政策不管決策。圍繞縣域經濟發展的總體思路,大膽開拓,創出一片偉業,致富一方經濟。三要由命令型轉向服務型。鄉鎮幹部要轉變過去工作方式方法,主動調適與農民、與市場的關係定位,工作重點要由經常性督促農村農民的微觀生產過程轉向引導農民進市場和搞好服務上。研究市場,研究為民服務的舉措,研究解決制約農民增收的瓶頸問題,真正為“三農”搞好服務。近兩年,在農村實施的“抓包聯”責任制,有效地改進了鄉鎮幹部對“三農”工作領導的方式方法。它是工作體制的一種轉換,是政府職能、幹部作風的一種轉變,是經濟利益分配的一種轉型,是推動農業產業化調整、加快產業化升級的有效手段,是鄉鎮幹部服務經濟、服務基層、服務羣眾的有效載體。

通過轉型,使鄉鎮幹部真正成為產前市場預測的信息員、產中的技術指導員、產後農副產品的銷售員和搶佔市場的導航員。

3、接軌。當前,農村經濟走勢正朝着產業化、工業化方向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就是要擺佈好各經濟要素之間的關係,消除各種癥結,形成順暢的發展鏈條。具體要搞好“四個接軌”:一要搞好與信息接軌。鄉村要研究建立信息平台,搞好信息化。以信息化促進農業的市場化,幫助農民瞭解市場,熟悉市場,適應市場。要通過加強農業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積極開展信息服務,進行信息收集、加工、處理、分析,通過網上農科教育、網上農產品交易、訂單農業等一系列農業信息網上活動,引導和推動農民面向市場有針對性、前瞻性地調整生產結構,更好地把握和駕馭市場,增加收入。二要搞好與人才接軌。要大力發展農村各類中介組織和經紀人隊伍,引導他們上聯市場,下接農户,充分發揮他們的橋樑和紐帶作用,組織和引導農民闖市場,創大業,增收入。三要搞好與產業接軌。要根據本地的比較優勢,把具有牽動力強的優勢產業做強做大。要大力組建各類產業合作社和協會。鼓勵和支持發展規模化的加工企業、專業特色市場和專業種養大户積極參與到各類產業合作社和產業協會中來,讓農民在生產聯合中組織起來,形成強大的聯合艦隊體系,增強市場的競爭能力。四要搞好與市場接軌。要努力做活做好農民進入市場這篇文章,千方百計地提升農民進入市場的規範化、規模化和組織化程度。靠提供優質服務牽動農民進市場。在強化農民自我服務的同時,要完善並增強各級經濟組織的服務功能。村級應抓好以主導產品為重點的綜合性服務;鄉鎮應以“站所”為依託,抓好以農業技術推廣和農用生產資料保障為重點的專項服務。縣級應抓好以產業銜接為重點的加工和銷售服務。靠開展市場教育組織農民進市場。突出強化農民的質量觀念、競爭觀念和效益觀念,引導農民牢固樹立市場經濟意識,主動根據市場需求安排生產經營活動。靠科技推動農民進市場。要抓住科技進步在增產增效的主導因素,不斷增加科技對農民增收的貢獻份額。在農民中開展科技培訓、科技練兵和科技競賽活動,提升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促進農民經濟行為的理性化。使農民經營思想、經營作用得到轉變,從粗放經營、廣種薄收、只重數量不重質量、只抓生產不顧流通、依賴資源滿足現狀的舊觀念中解脱出來,增強進入市場的競爭能力。同時,要研究分析經濟發展走勢,合理確定本地優勢,提高農業運行質量,進行造勢、借勢、揚勢。要發揮農業區域的比較優勢,把適宜的主導農業確定為主攻方向,不斷髮展壯大,進行積極造勢;要通過招商引資、內引外聯等途徑,把本地的優勢產業做大做強,進行廣泛借勢;要按照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對確立的主導產業進行宣傳和炒作,擴大市場份額,吸引客商和引進資金,進行大力揚勢。通過造勢、借勢和揚勢,號準經濟發展的脈博,把握經濟發展的方向,進而提高經濟的運行質量。

4、解難。鄉村作為黨的基層組織,與人民羣眾有着最直接、最廣泛的聯繫,是黨和人民之間的橋樑和紐帶,是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落實“三個代表”要求,説到底就是對農民的感情問題,要把農民當成我們的衣食父母,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盡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第一要把解難放在便民服務上。根據廣大農民對社會化服務的基本需求和迫切願望,建立和完善銷售、信息、科技、資金、物資、政策、法律、文化等各方面的服務體系,為農民提供各種有效跟蹤服務,從而解決服務內容單一、服務不夠及時、服務力量薄弱、服務效果不佳等問題。第二要把解難放在富民增收上。要做到“三個加快”:一要通過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民增收。發展農業產業化,是強農之舉,增效之策,富民之道。實現農業產業化,就是推進農業工業化的過程。要走市場帶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帶農户的路子。要大力培育具有市場開拓能力、進行農產品深度加工和帶動農户發展生產的龍頭企業,牽動農業產業化進程。要選準獨具特色的主導產業,擴大基地規模,構築適宜的加工業、種植業和養殖業等拳頭經濟,逐漸形成各業全面發展、齊頭並進的強勁態勢。要大力發展專業鄉、專業村、專業屯、專業户,實現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或幾鄉一業的經濟格局。二要通過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促進農民增收。土地流轉的快慢決定富餘勞動力的轉移速度,而加快勞動力轉移的速度,必須為勞動力轉移提供較多的作業空間。要積極引導農村富餘的勞動力離開土地,從事多種非農性經營,從總量上減少農民。要採取就地轉移和異地轉移相結合的辦法,由種植業向加工業、養殖業轉移,由看攤守業向外出創業轉移。要積極創造條件搞好跨國際勞務輸出,採取兵團做戰的方式,佔領勞務市場,形成勞務規模。促使土地向種田能手和種田大户集中,從根本上減少農業生產成本。並大力加強對農民培訓力度,讓走出去的農民掌握一技之長,讓其有技可施,有業可謀。三要通過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要對產業結構調整進行科學規劃,科學實施,實現種養加合理佈局,齊頭並進。不一哄而上,也不一鬨而下。在種植業調整上,要向品牌農業調,向特色農業調,向訂單農業調,向優質農業調,向創税農業調,積極構建穩定的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從而保證調就調成功,調就調出效益。第三要把解難放在安民理順上。要通過各種有效途徑,積極發現農村的苗頭性問題和傾向性問題,主動尋找問題的癥結,化解農村各種矛盾,消除不穩定因素,為農民生產生活創造良好的寬鬆的發展環境,讓他們安心、舒心、順心、放心。

5、法治。一些從事農村工作的同志反映,如今的農民太難組織了,稍有觸犯其利益的事,便會上訪告狀。其實這正説明我們工作中還有不盡人意的地方,所以必須依法行政,抓好村民自治。一要嚴格依法行政。當前農民對幹部依法辦事的期望值越來越高,而且隨着依法治國、依法治村法律的普及,農民對是非曲直判斷的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依法仗義執言的人越來越多,對幹部為政不廉、辦事不公的行為心理承受能力越來越低。如果處事不公,就會引發矛盾,影響農村穩定。所以要加大對農村幹部政策、法規的教育,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二要強化村民自治。村民自治是當代中國農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關係到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進程。所以要加強村民代表隊伍建設,把參政議政能力較強、文化素質較高、有為民服務意識和遵紀守法的村民,通過選舉充實到村民代表隊伍中來,始終保持村民代表隊伍的最佳陣容。要定期召開村民代表會,嚴格執行“一事一議”和村民質詢會議制度,真正還權與羣眾。實現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要強化村民自治,不斷制定和完善村規民約。要研究小立法,對沒有納入法律法規條文範疇的一些行為作出規定,以規範村民行為。三要處理好法治和自治的關係。推行村民自治不能超越法律、法規之外,不能搞民主擴大化,自治自由化。要正確處理好依法行政和依法辦事的關係,依法行政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關係,依法行政和村民自治的關係,真正形成嚴格依法行政的態勢、細緻思想工作的攻勢、完善村民自治的陣勢。

當前,“三農”問題已引起上上下下和社會各界的普遍關心、關注。不解決“三農”問題,就無法如期實現小康目標。因此鄉鎮黨委要充分發揮統攬農村工作全局的重要作用,想千方設百計,逐步改善農業的弱勢地位。要真正跳出“就農業抓農業,就農村看農村,就農民評農民”的圈子,增強宏觀調控能力、駕馭全局的能力,牢牢掌握指導農村工作的主動權。要在全縣營造重視農村工作的良好氛圍,樹立起“沒有與農業無關的產業,沒有與農民無關的部門”的思想觀念,在工作部署和安排上,要緊緊圍繞有利於農村經濟發展去轉,緊緊圍繞有利於農業增效去轉,緊緊圍繞有利於農民增收去轉,從而形成人人關注、理解、尊重、幫助農村、農業、農民的強大輿論氛圍和強勁工作態勢,使農村工作不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