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讀書講話稿(精選10篇)

關於讀書講話稿 篇1

書,是一位無聲的教師,引領我們步入知識的殿堂;書,是一杯濃郁的咖啡,帶給我們無窮的回味。古人曾説過:“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籍給予了我很多,而我唯一報答它的方式就是:慢慢地品讀,細細地回味。

關於讀書講話稿(精選10篇)

從我咿呀學語時,就開始接觸書籍,但當時的我並不所以而喜歡閲讀,反而是有些反感。

記得在一個暑假,我很早就做完了暑假作業,所以,每一天都在重複着同樣的生活:起牀、洗漱、吃放、看電視、玩電腦、玩手機、吃放、睡覺……最終有一天,媽媽實在看不下去了,隨手扔了一本書給我説:“過膩了吧?看本書吧?”我接過來一看,……(瞬間無語)。《窗邊的小豆豆》!一聽書名就明白沒意思,但還是硬着頭皮看了起來。

沒想到,我一看還就看上了癮,書中一篇篇的小故事真是引人入勝!故事雖小,可是足以表現出了“小豆豆”的那種天真、無邪。

從那一刻起,我對書籍產生了興趣,在閲讀的同時,書中的主人公也在感染着我,我自我在思想和性格上也漸漸的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教給了我:人生,就要為了自我的夢想去努力奮鬥。《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教給了我:要珍惜生命,要以樂觀的心態去應對困難,戰勝困難。《簡愛》教給了我:對待命運的安排,我們不能屈服,而要不屈不撓,還要尊重自我,尊重他人的感情……

在我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是書教會了我:用不着為了一次小小的困難而止步不前;用不着為了一次小小的挫折而痛哭流涕。人生的路本來就處處荊棘、坎坷不平,沒有創傷的珍珠貝,怎會有閃爍迷人的晶瑩?

書籍給予了我很多很多……而我唯一報答它的方式就是:慢慢地品讀,細細地回味。

關於讀書講話稿 篇2

書籍是比鳥飛得還遠的夢想,比花開得還美的情感,比星閃得還亮的智慧,是我到了一百歲也不會忘的信念。

讀書真的改變了我。對這我深有體會。記得小時候,媽媽工作很忙,每到週六週日,她總是要上班,中午下班很晚,她擔心我老早就餓,要孤獨地在家等她很長時間,所以她總會在去上班的路上把我捎到圖書館,跟管理員説好中午讓我留在這,然後再去上班。中午她下班了,騎車到圖書館接我,然後再帶我去吃飯。於是,我幾乎每個週六週末都是在圖書館度過的。要説我不高興,那你就真錯了。我怎樣能不高興呢?圖書館裏有很多小孩子喜歡的書,我常常在一個書架前挑上好幾本,然後一塊拿到桌子上,疊成一大摞,看完這本再看另一本,看得津津有味,融到了書裏,於是,時間很快就悄悄地流逝了,往往是我還在看着,媽媽就來接我了。就這樣,我的國小很快過去了。

緊之後我跨進了國中的大門,覺得任何事物都很新奇。我仍舊一個人走到學校,走着回家,仍舊努力學習,只是,我讀的書越來越少。隨着年級的升高,我越來越騰不出時間靜下心來讀會兒書了。我離課外書越來越遠,與以往陪伴我的書中的夥伴越來越陌生,我的心也不如以前寧靜了。但我又很快意識到,不行,這樣不行,如果我只顧學習不再讀課外書,等到我的本事耗盡了,我變得空虛了,又怎樣會有力量迎接更大的挑戰呢?於是,我又開始關注書籍,擠不出時間我也要擠,每一天中午放學回家後,吃完飯,我總會讀一會兒書,哪怕只能讀十分鐘,我也依然堅持着。某個週六我去了趟書店,靜靜地看着各式各樣、琳琅滿目的書,我沸騰了,每一本我都想拿來讀一讀,我強烈地渴望着,像一個喉嚨幹了急需水的人,但又因為時間有限,於是我只好精選了兩本,捧回了家。

書對我們是多麼重要啊!如果沒有我看過的書,就沒有今日的我。

書中的人物悲傷,我就跟着悲傷;書中的人物歡樂,我就跟着歡樂。我與他們同悲同樂,彷如一體。

我的書架上最顯眼的就是郭敬明的《夏至未至》、《最終我們留給世界的》,落落的《年華是無效信》,七堇年的《被窩是青春的墳墓》,白落梅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可怕的科學》,曹文軒的《草房子》還有J。K。羅琳的《哈利波特》……它們是我的最愛中的最愛。就算我什麼也不要了,我也不能丟下它們。

書是我的信仰,是我的光芒,我願意以我的其它任何珍愛為代價,換取它們永遠留在我的生命長河。

歲月縱橫,生死挈闊,生老病死,新雪舊房,我願意與書“執手迎風,山高水長”。

只要有你,生活就不是枯燥無聊的;只要有你,我就能夠淡定從容地應對那些荊棘坎坷;只要有你,在身邊。

關於讀書講話稿 篇3

從古至今,多少人對“讀書”有着深刻的理解。可是,今時不一樣往日,古時候與當代的人對“讀書”都有着不一樣的理解。而古時候的概念和理論也被後人所廣為傳誦。

“惜‘三上’珍‘三餘’只為五車八斗,讀‘四書’研‘四史’可擁千户萬鍾”這便是古人對“讀書”的看法。據我瞭解,這句話的意思大概是:“惜‘三上’珍‘三餘’只為五車八斗”——是古人對讀書治學之道的總結,使自我變得才華出眾。而“讀‘四書’研‘四史’可擁千户萬鍾”應當是——多讀讀和研究四書、四史等(古代應當是為了考舉),便能得到優厚的俸祿。從上句詩看來,詩句簡練短小精悍——應當就是古人寫法的特色吧!

古今不一樣,古時雖如此,但我也要對"讀書"的看法。

高爾基説過:“書籍是人類提高的階梯。”的確!若不好好學習,便不能成大器。《禮記》裏也曾有寫:“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成材。”我愛讀書,因為讀書能使我增長知識;我愛讀書,因為讀書能使我開闊視野;我愛讀書,因為讀書能使我儘早跟上社會的腳步。讀書,其實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但若不好好讀,就會在關鍵時不知所措,那時,便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啊!回憶起往事,還曾記得有一次,放假了,教師要求我們看《三國演義》我便去書店買來看,看了幾天,就覺得這本書十分無聊,大多數講的都是打仗,煩!“反正教師也不明白,看不看都一樣嘛。”

我心想。就這樣,我沒看幾回便不看了。等到開學了,教師突發奇想,説要考《三國演義》裏的知識。“啊!不會吧!沒搞錯吧!”我一聽,嚇了一跳。結果。就不用提了,唉!自此以後,我就“苦讀”《三國演義》,仔細記下所有重點。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雖已事隔多年,但我如今仍在細讀《三國演義》。詩人蘇軾説得好:“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

讀書,我們應當學習蘇軾“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讀書,我們應當學習諸葛亮“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讀書,我們應當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從此刻開始,好好讀書吧!

關於讀書講話稿 篇4

記得高爾基以往説過一句話:“書籍是人類提高的階梯。”是的,正是讀書改變了我。

以前,我的學習不像此刻這麼好,脾氣也不像此刻這麼好,包括性格。

記得以前,我認為反正我還這麼年輕,等幣我長大了再長大了也不遲,直到那天天……

那天,我在玩電腦,媽媽説領我去玩,剛好我正在百般無聊當中,因為我玩電腦玩的有點煩了,便答應了。

出了門,坐上車,我便玩起了手機,過了快半個小時到了目的地,我呆了。原先是我媽把我給領到了服裝店,媽媽對我説:“珊珊,你先到旁邊的圖書店去看書,等我買完衣服去找你,你可不許亂跑,明白嗎?”我感到很不耐煩,就説:“明白了,你快去吧!”説着,我便跑到了圖書店。

進了圖書店,我隨便拿了一本書看了起來,看着看着,就被書中所描述的事件給迷住了,我就如痴如醉地看了起來。不知不覺中,已經看了四本書。這時,媽媽進來了,我就纏着媽媽買了十本哲學書。

過了一個星期,開學了。到了學校,我們班的男同學看見我就跑,我就納悶了,我真的差到這種地步了嗎?這一天相處下來,教師讓寫一篇以“變化”為題目的文章。第二天,教師讓每個同學説一下自我寫的是誰,結果全班有三分之二的同學寫的是我。教師問為什麼,他們都説我不像之前那樣無禮、粗暴、蠻橫了。我聽後,不好意思的笑了。

此刻,我已經擺脱了以前沒有禮貌的我,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全新的我。

讀書改變了我。

關於讀書講話稿 篇5

為進一步貫徹cd市委關於“推動cd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有關精神,深入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響應國家語委關於“構建和諧語言生活,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號召,努力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為學生終生髮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按照《cd市首屆中國小生讀書節活動方案》的要求,並根據wh區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的相關安排,經學校研究決定:從5月7日起,在全校中國小生中開展以“書墨飄香,幸福人生”為主題的學校首屆讀書節活動,活動作為打造我校書香校園的重要載體,引導和培養全體同學養成愛讀書、會讀書、好讀書、讀好書的良好習慣,增強校園文化的人文底藴,努力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精神文化修養,積極打造書墨飄香、格調高雅、文明向上的書香校園、心靈樂園.

在此次活動期間,學校將為同學們推薦優秀書目,提供讀書活動的指導,開展全校學生參與的“中華誦·經典誦讀行動”、20-全國中國小生作文大賽;組織參加全區的閲讀指導教學賽課活動;在1—6年級學生中開展“讀書主題班隊會”,7—8年級學生中開展“讀書心得交流會”等活動;並在校園網、班級展示欄等平台上發佈優秀的讀書心得.

同學們,幽幽書香,浸潤思想,與書為友,地久天長.西方哲人培根在《論讀書》中寫道:“讀書可以使人充實”“可以增長才幹”“可以塑造性格”“可以修正人們思想上精神上的缺陷”.我國古人也有“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以及“開卷有益”“腹有詩書氣自華”等讀書的心得或論説.本次讀書節活動為同學們施展聰明才智提供了難得的機會和舞台.希望大家積極行動起來,讓我們都來親近書,喜愛書,養成熱愛書籍,博覽羣書的好習慣.在讀書節活動中,與大師對話,與經典為友,與博覽同行,從而享受學習的快樂、生活的快樂、詩意生命的快樂!讓濃郁的書香充盈我們學校的每個角落,讓積極讀書成為我們人生的一道永恆而亮麗的風景.

關於讀書講話稿 篇6

讀一本書,愛上一處世界

江南,一個温婉的詞彙。小時候以為世界都是這樣冷熱循環、乾濕交替,樹木總會落葉。偶然讀到一首詞“閒夢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瀟瀟,人語驛邊橋。”這詞簡短,可我卻在恍惚間看到江南之地呈此刻一個人的夢中,那人正在酣睡,夢迴江南。江南是什麼地方?我好奇,只見他説那是青梅熟時正值雨季。前面還有:“蘭燼落,屏上暗紅蕉。”這又是什麼?我不解。細細看去,一副讓我沉醉的圖畫呈現眼前:“詩人面前的燭火滅了,燭芯灰燼掉落,花屏上血紅的美人蕉雖模糊不清,卻在黑暗的映襯下更顯妖嬈。詩人夢迴江南,那青梅熟透,細雨慢慢撫摸它豐滿的臉頰。雨絲梳理橋細柳的秀髮,詩人一襲青衣,手執翠綠的竹笛,吹一曲動人的悠長之歌。驛亭上有人交談,軟語醉人,講述着難忘的故事。”

我沉醉其中,驚歎世間怎有如此美妙的地方,如此動人的意境。跟隨外地工作的父親到蘇州度過寒假,那兒並不和北方一樣冷,有時也有飛雪。我們住在鄉鎮,和我預想的一致:靜怡的環境,盈盈的綠水,柔弱的垂柳,温和的老人,一派祥和。即使沒有竹笛也好,因為江南令我魂牽夢繞的不僅有景,還有它委婉的魂。於是,我的心裏有了第二個故鄉——江南水鄉。

書中的阿蓬讓我深愛,我也無數次告誡自我要像它一樣,踏過困難,不畏艱險;那江南,有書做紅線,讓我愛上了那片土地,那個世界。書,你改變我些許。

讀書,改變我不只的這些,它給予我啟迪,讓我有所感悟;書,我永遠的摯友,我永遠的教師。

關於讀書講話稿 篇7

書,是人類禮貌的承載,它記錄風雨,它記錄離合。一本書,改變一個人;一本書,改變一段情。

——題記

從小我就愛看書,不論是童話、名著、小説或詩詞,一有空閒,便拿起一本來閲讀一午時都不會放下。書看得漸漸多了,耳濡目染,讀書也改變了我些許。

愛上一隻犬,改變一個人

我讀過一本書,名叫《叢林守護神》。它講述了雜種狗阿蓬從牧犬變為護林犬,在茫茫山林中的生活。阿蓬是一隻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狗。它只是眾多隻狗之中的一隻,但它卻經歷了連人都無法想象的苦難,擁有比一般人還要堅定的信念。它從小被主人當肉狗養,被主人砍傷後它失魂落魄過。但它不曾放棄,在被飢餓病痛打到時,它一次又一次站起來,最終成長為一隻優秀的森林守護犬;在山林中它的兒女被瘋紅豺吞吃,它也堅強的挺了過來,並收養了紅豺的孩子。之後這些豺傷害了它的丈夫黑皮,它也只是恨恨的瞪着他們,沒有以牙還牙。它,恪盡職守,用生命守護山林;它,心甘情願忍下仇恨恥辱,以一片赤誠忠心卡,扛起了山林和平的重任。我敬佩它的深沉與堅定,把這份尊敬,深化成愛,融在我的心底。

小時候我異常怕狗,一見狗就嚇得掉頭就走,或者僵在那裏。我聽家人説,狗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我不怎樣相信這些,因為我無法把忠誠二字與凶神惡煞的它們聯繫在一齊。看來這本書,主人公阿蓬就在我心底揮之不去。上帝創造了阿蓬,也創造了所有的狗,它們應當都是一樣的吧。我笑着,接近狗兒,卻發現它們其實也很友善,只是我沒有試着去貼近理解它們而已。

國小時我體育不好,800米對我來説是個災難,可不得不跑。明明早已練過,可心裏仍沒底。哨聲一響,我開始奔跑,可才一半我就不行了。我氣喘吁吁,企圖停下,可後面的人逐漸超過我,我幾乎成了最終。不甘心,但又無力堅持。正在思索之際,一個黃色的身影在我腦海浮現——阿蓬!我想到它,看看自我的懦弱,咬緊牙關,一鼓作氣衝上前去。一個、兩個、三個……我不明白超過幾個人,我只是在想阿蓬,它的堅韌、它的持之以恆。最終,越過終點,我不僅僅合格,還超過至少6個人。我笑了,它改變了我,阿蓬給了我力量,我不再退縮!

關於讀書講話稿 篇8

一位作家説:“讀書和寫作是人間最孤寂的活動。”而我卻深深的愛着他們。總捧着一本書,打開音響,讓心在文字中隨音樂漫漫流淌……

書中藴藏着無窮無盡的寶藏在書香的氤氲中,我一點點成長。

書,讓我領悟了大自然的神韻。書,使我愛上了它,書,使我懂得了什麼叫感動,我感動於保爾柯察金在熊熊烈火和聚然冷卻鑄中煉的鋼鐵般的意志。

當我把書捧在手上的時候,手上是暖暖的文字,在這朦朧的憂傷,輕輕的敲打着心靈深處最柔弱的角落,沉靜中滲透出愛的暗流,淡泊中現出童年的過往。心境此時被拿出來曬太陽,淡淡的暖意中有着太陽的芬芳。音樂還在流瀉,這文字也如清泉流過我的心,一曲終了,才發現太陽已經西斜了,掛在思寂寞的老樹上,飄滿江霞的天空已有思家的歸鳥匆匆飛過。

書,使我緣與大師心與心的交流。我一向覺得,在古帝王當中,李後主最遺憾的一位他是一隻不能夠飛飛翔的鶴,閒不成也不得。

秋風乍起,落葉鋪滿了大地,無邊的遠方,人生的路還在腳下,在這條路上,書香瀰漫,我閉上眼,任憑書香溢滿心房。

當你需要幫忙時,書會伸出援助之手,當你痛苦時,書會為你抗拒傷口,當你在佈滿荊棘的人生之路上迷失方向時,書就如一座燈塔,為你指明航程……

我喜歡讀書因為書給了我無窮的力量

書香作伴,給了我知識,書香作伴,給了我了樂趣,書香作伴更給了我力量。書香使我陶醉,書相伴我成長……

關於讀書講話稿 篇9

古人説:“書中自有黃金屋”。每當我讀一本新書,獲一份知識的時候,我心中的那種歡樂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正如培根所説;“知識是人類提高的階梯。”一個教師,要想能夠適應新的教育形勢,就必須讀書加以補足,況且,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沒有一個淵博的大腦是不行的。讀書讓我們能夠很好的乘上時代的風帆,才能夠讓自我的職業生輝。

博斯威爾有這樣的一句話:“每一天讀上五小時書,人很快就會淵博起來。”我們的教師每一天很多時間都用在教育教學中,或許不可能這樣的投入,可是隻要書籍在我的心中,我每一天抽出一點點的時間,我就能夠補足自我的不夠,因為知識是來不得半點虛假,更不能是道聽途説。

我們能夠從教育理論書籍中獲得理論的指導,為我們的教育教學指引方向;我們能夠從名家名着中或者精神的營養,為我們的自身素質的提高獲得高品味的營養;我們能夠從眾多的書籍中找到人生的意義,生命的詮釋,心靈的感動。

一句諺語這樣説:“生活中沒有書,就好像天地間沒有陽光;智慧中沒有書,就彷彿鳥兒沒有翅膀”。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是以禮儀大邦聞名於世,我們的民族從來就有知書達禮的傳統美德。“虛席以待”、“程門立雪”、“三顧茅廬”等等以禮相待的成語和典故,在歷廣為傳誦,就深刻反映了這一點。讀書才能知禮,講禮,對人彬彬有禮,對他人的尊重,是堅持人們正常關係的準則。知禮講禮的人大多以他人為重,以社會為重。能真誠待人正是一個人高尚情操的表現,是內在優秀品質的外化。讀書是提高個人修養的必然途徑,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個國家必須要有自我的國魂,一個民族必須要有自我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來,完成無比強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質財富。中華民族幾千年延續下來的愛國、氣節;奮發、立志;改革、創新;勤學、好問;勤儉、廉介;敬長、知禮”等傳統美德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國魂和精神。構建和諧社會,正是需要我們廣大的人們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知書達禮。作為人師的教師,也唯有提高自身的素質才能夠更好的為社會的教育事業貢獻自我的微薄力量。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讓我們堅信自我的信念不會改變,讓我們在讀書中感受人生的哲理。

關於讀書講話稿 篇10

捧一杯清茶,坐在午後温暖的陽光下,任憑碎碎的光影透過樹葉間的罅隙打在剛翻開的書本的扉頁上,時光靜好。

讓我怎樣感激你,我的朋友。唯有一遍遍地誦讀你。我的目光掠過你,心裏卻早已風起雲湧。像在沙漠中發現了一朵驚豔的花兒拼命發芽。我跟隨你去看了魯濱孫呆過的荒島,那裏種滿了堅強與期望;我跟隨你去感受了英子在北京城南的童年,那裏瀰漫了歡聲笑語,悲傷懷念;我跟隨你去嗅嗅席慕蓉的菖蒲花,熱情澎湃,單純完美;我跟隨你從繁華的城市中心走到荒蕪的小鎮盡頭。閲讀就像一扇窗,我細心翼翼地推開窗户,領略了窗外一碧如洗的天空,鬱鬱葱葱的樹木,以及所有完美的景物。

三毛曾説:“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我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為過眼煙雲,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裏、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我們翻一翻書,它便在我們腦海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在不知不覺中我們融為一體,相互依偎,它觸及到我們的靈魂,儘管我們渾然不知。以往聽説過這樣一件事:一外國記者曾諷刺道,為何中國人走的路叫“馬路”周總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們走的是馬克思主義道路,簡稱“馬路”。巧妙的言語不失風度,又回答到了極致,這也就是書讀多了,智慧也就多了。

享受讀書的過程也是一門藝術,我們能夠像五柳先生一樣“不求甚解”,我們也能夠像宋濂一樣“手自筆錄”。畢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它所折射出的人生的感悟才是最真實,最純粹的。一本書能夠改變人的性格,讓我們浮躁的心變得平靜,像波瀾不驚的海面;一本書也能夠讓我們對舊事物有新認識,正所謂“温故而知新”;一本書也會讓我們變得豁達,融情于山水,不再計較得失。

而當我們渴望讀書時,一種鍥而不捨的精神也潛移默化地構成。此刻的人們每一天都穿梭於擁擠的人潮中,繁忙的工作中,回到家手機、電腦、電視一擁而上,根本無暇顧及那靜靜躺在書桌上的書。可是當我們輕捻着泛黃陳舊的紙張,品讀着細黑端正的文字,心裏是一種莫大的滿足。我們能夠將喜愛的書珍藏,儘管被時間遺忘,被歲月埋藏,它永遠在那裏封鎖着你的笑容不被埋葬。

這小小的書本也會讓我們認識到自我的不足,就像細微的波浪一樣從內到外震盪着我們的心,我們會發此刻這大千世界中自我只是滄海一粟,卻又真真切切地存在着,所以不容驕傲,也無須自卑,它會讓我們在窮途末路中看到期望的光芒。

我用朦朧的雙眼順着陽光眺望遠方,心中激起喜悦與力量,在這安靜的午後有你陪伴,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