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注重家風培養講話稿精選範文(精選15篇)

優秀的注重家風培養講話稿精選範文 篇1

“這是我家的‘傳家寶’,我今天交給你。”這是今年爺爺在他78歲的生日這天,將他珍藏的一本已經泛黃的黨章交給父親時説的話。我父親鄭重其事地從爺爺手中接過這本“沉甸甸”的黨章。我從爺爺和父親一臉嚴肅的表情中,讀出了這本黨章的不同尋常。

優秀的注重家風培養講話稿精選範文(精選15篇)

小時候,爺爺常常會給我講黨章的故事。爺爺説,我的曾祖父是上世紀30年代初期的地下黨員,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的一員,一生甘於清貧,專注事業,不畏權勢,不媚俗,堅持真理,一身傲骨。家裏的這本黨章就是曾祖父留下來的。曾祖父在世時,無論走到哪裏,這本黨章都會常隨他左右。

曾祖父讀黨章寫下了密密麻麻的筆記,在黨章的扉頁上,用工楷寫下了“學黨章,找不足;聽黨話,跟黨走”這兩句話。曾祖父臨終時,家徒四壁,沒有留下任何積蓄,只給爺爺留下了這本黨章和一句話——“將來有機會為國家做事,定當盡忠。”

就是這本黨章和這句話,成為我家幾代人的堅守,也在我幼小的心靈深處播下了紅色的種子,激勵着我去努力學習、不斷進取,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上大學後,我大一就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大二時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時刻不忘紅色的家訓。今年春節期間,爺爺拿着曾祖父留下的黨章,帶領我們大家重走了當初紅十四軍的征途,緬懷曾祖父平凡而又不平淡的一生。

爺爺在老年的回憶中,講黨章印照着紅色的輝煌。爺爺追隨曾祖父的足跡,年輕時曾在空軍某部服役,積極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做出不俗業績。這些年來,爺爺一直珍藏着這本黨章,閒下來,一有空,就打開來翻看。每當兒孫去看他時,他總跟大家講講曾祖父的革命生涯和黨章的故事,告誡我們:“對國家要忠,對朋友要信,要待人以誠,處事忠勤。”

爺爺雖已退休,每當村“兩委會”有什麼活動,他總是踴躍參與,發揮積極作用。今年村黨組織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爺爺跟大家分享了“我家的‘傳家寶’”的故事,受到村民們的一致“點贊”。其實,我們特別能理解爺爺為什麼這麼多年還樂此不疲講黨章的故事,爺爺講的不是別的,講的是對曾祖父的思念,講的是心中的理想,講的是紅色基因的代代相傳。

我的父親在中年的奮鬥中,學黨章續寫着紅色的故事。父親受曾祖父和爺爺軍旅生涯的影響,年輕時毅然從軍,在軍隊入了黨,後退伍至地方,一直從事文祕和新聞宣傳工作。雖然物換星移,離開了軍營,但父親心中仍然有一股濃濃的軍旅情。平時一有空,他就到軍烈屬優撫對象家中走訪,為他們排憂解難。從為軍屬打車票、維權,到幫助退役士兵學技能、找接受單位,這些年來,父親做的這些工作已不計其數。父親辛苦的付出,得到了組織的肯定,連續多年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雙擁工作先進個人等。

“擁軍不能只説在嘴上,一定要落實在行動上。” 父親常跟我説:“心中要有信仰,肩上才能有擔當。”家裏的書櫃上,專門有一格放着不同時期的黨章。黨章歷經多次的修改,新版一問世,父親就急不可耐地去買一本新的。

一本已經泛黃的黨章,見證了四代人不變的黨性。從曾祖父的精忠報國,到爺爺的身體力行,再到父親的腳踏實地,我看到了老黨員的堅守與擔當、責任與奉獻,看到了自己前進的方向。

優秀的注重家風培養講話稿精選範文 篇2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每個公民都應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家庭美德,樹立良好家風。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風的建設和傳承。《禮記?大學》中講道:“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細胞、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對培育出人格健全的社會個體至關重要。尤其對於具有引領作用的黨員領導幹部,更是如此。黨員幹部應當在家風建設方面帶好頭、作表率。在立家風、正黨風方面,許多優秀傑出老前輩為我們樹立了榜樣。他們的言行舉止彰顯出共產黨人特有的風範風骨,成為後人寶貴的精神財富。黨員幹部的家風,是反映黨風和社會風氣的重要“窗口”,也是黨風廉政建設的“晴雨表”。

“儉以養德,德由儉來”,把樂於節儉作為培育良好家風的行為準則。崇尚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古代,就有“勤於持家,儉以養德”之説。節儉,是一種生活態度和價值取向,是一種催人奮進的精神力量,唯有從小就接受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教育,才能真切懂得“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從而防止產生優越感,自覺克服嬌氣心理。

節儉既是一種美德,也是個人健康成長的護身法寶。現實中,有的黨員幹部就是從追求奢侈生活開始,逐漸走上違紀違法道路的。要自覺遠離奢侈欲的誘惑,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的思想,不僅自己要以儉為榮,還要讓子女過過窮日子、苦日子,使他們真正把節儉作為一種意識,嵌入靈魂深處,作為安身立命之本,成為生存智慧的理性選擇。

“堂前教子,枕邊教妻”,把嚴於管教作為培育良好家風的重要環節。家庭給人以歸屬感,成為人們內心情感最柔軟的一部分。正因為此,家庭容易成為人性弱點的避風港,原則易在親情面前變通,底線易在親情面前突破。對家屬子女管理不嚴,常常導致家庭不幸。黨員幹部要自覺把好作風貫穿於家庭生活之中,經常向家人宣傳政策法規,幫助他們劃清是非、美醜、榮辱的界限,對枕邊風善而從、惡而棄;對子女的不正當要求,要堅決予以拒絕。同時,“身教重於言教”,要求子女家庭和睦,自己首先要感情專一;要求家人潔身自好,自己首先要遠離低級趣味。只有這樣,才能把家庭打造成一個追求進步的和善家庭、一個經得起風浪考驗的家庭、一個和諧幸福的美滿家庭。反之,一個普通家庭如果家風不正,易引發諸多家庭問題,而黨員幹部若家風不正,則易誘發腐敗大問題。從近年來查處的一些腐敗案件看,究其原因,都與家風不正有關。黨員幹部的家風,不是個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關係到作風能否端正、廉潔能否守住的大事。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家風是培育人們形成正確價值觀和高尚道德的重要途徑。優良的家風,是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長的保證,是推動全社會文明進步的正能量。社會最基層的細胞是“家庭”,家風是支撐一個家庭乃至家族世代前行的精神內涵。今天如何引導全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應對社會轉型期的坎坷與挑戰,正是每個家庭不容迴避的責任。家風應從黨員幹部帶頭,將中華文化傳統精華與當代國人的價值追求結合,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家風清則社風清,家風濁則社風濁。一個民族的興旺發達,離不開良好家風的滋潤和支撐。家風是一條小溪,或是更細微的水滴,但她綿亙不絕,從山澗、密林,緩緩流出,生生不息。當小溪匯成小河,匯成大江,形成波瀾壯闊的大海,那就是中華民族精神所在。

優秀的注重家風培養講話稿精選範文 篇3

對於一個共產黨員來説,經營好自己的家庭,培養良好的家風,是家族的需要,也是社會擔當,更是黨性體現。當上千萬的黨員家庭成為社會的榜樣,將會引領形成健康向上的磅礴的社會風氣,最終,改善黨的作風,推動黨的建設,促成黨的事業和國家建設的滾滾洪流。

良好的家風是一個家庭成就事業的關鍵。不同的家風總是能體現不同的家族面貌,注重教育的家庭也許更能出現學者、教師、研究人員等,注重經濟的家庭也許更能出現商人、企業家、營銷精英等,注重政治的家庭也許更能出現公務員、社會人士、管理人才等,注重軍事的家庭也許更能出現士兵、將軍等。家風影響家庭人才的誕生,黨員在營造良好的家風時,更要以更高更嚴的目標要求自己,要以身作則,團結和帶領家人創造家族的輝煌,成就自己也成就黨的事業。

良好的家風是一個家庭興旺發達的基礎。對於許多家庭來説,無論貧賤富貴,良好的家風總能營造統一的價值觀、人生觀、事業觀。對於黨員來説,履行黨員責任和義務,創造工作業績,離不開家庭的支持和配合,作為家庭的一員,黨員從小到大都受到家風的薰陶,良好的家風更有利於他的發展成熟。良好的家風是家族生存和發展的堅實基礎,也是國家和民族發展壯大的必要因素。

良好的家風是一個家庭薪火相傳的紐帶。良好的家風應該是不斷髮展與時俱進的,家風的變化體現了社會的發展,推動着時代的向前。黨的事業也需要薪火相傳,需要無數個家庭的強力支撐,從這個角度上説,黨員的家風建設有着不可推卻的政治責任。良好的家風無疑與家族的昨天、今天、明天緊密相連。尤其是對於黨的領導幹部來説,敗壞的家風往往是其走向墜落的源頭。

良好家風的形成是一個系統工程,孕育於時代和社會的搖籃,成型於家族的共同努力,受益於自己和社會。

優秀的注重家風培養講話稿精選範文 篇4

時間,總是在不經意間,從我們的指尖流逝。我們能抓住的唯有記憶。

冬天的早晨,我的早餐常常是一小碗醪糟雞蛋,這是我的最愛,一碗熱乎乎的醪糟喝下去,全身立刻暖和了。有時候點綴幾個湯圓,滋味又不一般。

這種獨特的口味,源於我對母親童年製作醪糟的記憶的眷戀。

有些回憶就像河底的鵝卵石,一直沉寂在那裏,只等到了温暖的冬天,一個清晰的早晨或者黃昏,它們就浮出水面,和我相見。

那時候糯米種植極少,因為產量低,只在水稻田邊種植一圈,提前收割了放在旁邊單獨曬乾,為的是家裏有糯米到了中秋節打月餅以及臘月釀製醪糟。母親的醪糟釀得特別好,左鄰右舍經常向她請教,有的主婦甚至直接請她去家裏指點。醪糟這道獨特的小吃,是母親特意準備的正月裏待客的必需品。拜年的客人來了,先要煮一碗加蛋醪糟作為茶水,然後到了午時才吃正餐。

陰冷的冬天,一個平常的早晨,母親用升子量出一定數量的糯米,放在水桶裏用清水浸泡,清水的多少要淹過米粒。同時把瓦甑子清洗乾淨,太陽底下曬着。糯米泡了一天時間,慢慢發漲了,晚上就可以用甑子蒸了。我最熱心參與甑子蒸糯米,一步不離地跟着母親腳後跟,看她的操作步驟。奶奶先燒起熱騰騰的鍋,母親在轉灶,每一步都很神聖莊嚴,好像一個隆重的儀式。只見她在鍋底下摻水,輕手輕腳地放上瓦甑子,等瓦甑子加熱了,再把淘洗乾淨的糯米倒進甑子,拿筷子在糯米上插幾個透氣的孔,如果不插孔,糯米會踏氣而熟得不均勻,無法釀出好的醪糟。插好了氣孔,再用過濾豆腐的紗布嚴嚴實實地捂住甑子頂部,防止漏氣,最後蓋上鍋蓋。灶裏的火燒得旺旺的,糯米在甑子裏悄然變身。膨化熟透的糯米飯香在甑子裏隨着白霧騰騰的蒸汽飄進了我們的鼻子裏,最自然的食材在最原始的廚具裏飄出最原味的濃香。我緊跟母親腳步去灶房間查看糯米的熟透程度,也順便有一點小歪心思在作祟。因為母親為了安撫我這個小饞蟲,常常把剛騰出來的糯米飯搓一個鵝蛋大小的飯糰給我,趁熱吃或者蘸白糖吃,比普通的米飯香多了,而且是手抓飯的吃法,不用拿筷子和碗一本正經的吃食,那就是母親臨時做的一個最香甜的零食給我和弟弟解饞。小的時候我和弟弟得了飯糰就捧在手心歡歡喜喜地跑到外面去一飽口福了,也顧不上看接下來的工序。後來稍長几歲,我還有耐心留下來看母親怎樣釀製醪糟。

每次的甑子蒸糯米十有八九都能在母親揭開鍋蓋,拿開紗布的時候恰到好處地熟透了,母親憑她的最本真的生物鐘和直覺,把蒸糯米的時間控制的剛剛好,蒸出來的糯米飯不硬不軟,正是適合釀製醪糟的原材料。灶房的後面有一口石頭做的水缸,裝滿井水的缸子上正好可以放一張簸箕,用來涼蒸熟的糯米。把甑子用冷毛巾捧出來,直接傾倒在簸箕上,用筷子把那些熟透的糯米撥拉散開,均勻地攤在簸箕中央,有時候還會為了散熱快、不粘連,還灑下一些生冷的淨水。晶瑩剔透的糯米粒兒像一簸箕白花花的珍珠,灑滿了我的眼前。我吃完一個飯糰還想再吃的時候,母親就不允許了,一是為了保證醪糟的原料,二是怕小孩子吃隔了食,因為糯米飯粒冷了以後吃起來就硬棒棒的不好消化了。我收起嘴饞的心思,卻並不願意離開那帶給我非凡滋味的吃食。轉來轉去,肚兒吃得飽也需要活動,也是為了等母親忙完雜事,我好看她如何釀製醪糟。

不久,母親做完灶頭上的一些收拾器皿的雜事,就要準備釀醪糟了。母親把早就從集市買回來的曲子搗碎拌在水裏,那比例我不知道如何描述,反正母親心裏很清楚,她把曲子水大致均勻地撒在涼了糯米飯上,用雙手捧起那些因為水的介入不再粘連的飯粒,反覆拌勻,每一粒飯粒都接觸到了曲子水,每一粒飯粒都各自散開,成為一粒即將進入發酵的米酒原子。把這些拌勻了曲子的飯粒裝進一個瓷盆,盆沿和簸箕都收拾得妥妥帖帖,一粒不剩。用一層塑料薄膜把盆沿密封起來,放進事先準備好的幹豬草鋪就的大鐵鍋裏,周圍嚴嚴實實地覆蓋起來,達到密封保温的效果。做這些步驟的時候,母親一般不讓我提問或者根本不回答我的問題,説要安靜,別吵走了酒神。夜深了,那神祕的幹豬草堆裏,像種下了一個美好的願望,那一夜的瞌睡也分外香甜。接下來的日子就是靜靜等候。如果天氣不是特別冷,那就等瓷盆裏的醪糟自然發酵出酒。如果氣温太低,母親會在鐵鍋下面漚火,升一點温,保證發酵的盆中物有足夠的温度,也不會要明火,怕温度過高燒壞了。母親很是小心翼翼地對待。

平常的生活事情在繼續。我和母親都關注着那口大鐵鍋。終於有一天,母親説聞到醪糟的香味了。慢慢揭開瓷盆上那些遮蔽物,心懷忐忑的捧出瓷盆,母親先不解開塑料布,掂着瓷盆的重量和內容物的晃悠,來判斷醪糟是否釀好。直到像一個新郎官揭下新娘的紅蓋頭一樣揭開塑料薄膜,母親驚喜地説:好醪糟!我趕緊湊上去看盆中的醪糟是個什麼形狀。我看見曾經滿盆的糯米已經成團的漂浮在一層清涼而又黏稠的液體之上,母親那一雙筷子把懸浮物撥動得在盆子中轉起圈來,我連忙為母親拍起小手鼓掌。母親好似為了獎勵我,挑了一點醪糟放進我嘴巴里説嚐嚐,我咂巴嘴巴,甜甜的,入口化了。接下來我們全家會煮一頓雞蛋醪糟吃,然後母親會把醪糟裝進一個陶瓷罈子裏,擱置在一個陰涼角落,等來客人了,等過年了,等拜年的親戚來了,我們都可以吃到一小碗濃濃的醪糟茶。

母親釀醪糟的情形常常在我獨單凝視老家的方向的時候浮現出來,像電影畫面一樣逐一呈現。母親不只是釀醪糟才這麼鄭重其事,她是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得像釀醪糟一樣,力求完美,心口如一。

如今,母親年紀大了,已不大親自動手製作醪糟。家裏陶瓷罐子裏時常還是裝了半罐醪糟,這些醪糟都是從市場買回來的,這種小作坊批量生產的醪糟在標準的温度、不變的配料下,變成了同一種味道的複製,遠遠不及童年時母親親自釀製的醪糟那麼誘惑人心。

優秀的注重家風培養講話稿精選範文 篇5

小時候多次聽父輩們説過,我們祖籍皖南歙縣五忠堂,祖父名為胡錦文,清朝授登仕佐郎。我外祖父則是橋頭兄弟狀元后裔,生有三子一女,我母親小時候就是她父母和三位兄長的掌上明珠。父母受到嚴格的家風家訓教育,我們做子女的也都受益匪淺。

大哥給我講過這麼個小故事。他從記事起,我家大門上的春聯“斗方”每年都是“存心濟世,以手援人”,開始他並不懂其中內涵。在1950年寫春聯時,時年8歲的他鬧着學寫大門“斗方”上的毛筆字,父親答應他把那八個字的意思説出來後讓他寫。大哥悄悄去問母親,才弄清楚“斗方”上八個字的真正含意。這件事不僅讓他懂得了父親給每個患者治病時的良苦用心和無私付出,還從中悟出了做什麼事都要用心去做的道理。

“與人方便,與己方便”。這是父母親經常教育我們的話,之前對這句話並沒有深入的體會。三年自然災害時,家家户户吃不飽飯,鄰村有位姓孫的大娘卻經常給我家送來黃花菜,這在當時真如同雪中送炭。有一次我悄悄問孫大娘,你們家怎麼有那麼多黃花菜啊?孫大娘告訴我,你父母親人好啊!前幾年我生病因為家裏窮,給我看病錢都不收。現在你家人口多有困難,我送點野菜來表表心意吧!這一訓導也成為我們兄弟姐妹的自覺行動,養成我們關愛他人的好習慣。父親在溱潼鄉醫院工作40多年時間,但凡有父母知道有困難的患者來院就診,父母都是傾其所能給予幫助。

“尊重他人,亦如尊己”,這曾是父母掛在嘴邊教育我們的口頭禪。1982年前後,我作為村黨支部書記連續3年帶民工去京杭運河整治工作工程,當時大都是人工挑挖運送,工程任務很是艱鉅複雜,有的村民工因為看不慣帶隊幹部高高在上,紛紛以休息罷工來發泄不滿,從而影響了工程進度,後來只好全營“突擊”掃尾巴。而我和民工們一起“同吃同住同勞動”,還經常和大家一起分析施工難題,研究施工方案,並及時宣傳工程施工中的好人好事,任務完成得又快又好,連續3年,我們村都獲得了泰縣水利工程團和營部獎金獎狀。回顧自己幾十年的工作經歷,我曾先後擔任過村團支書、農技員、治保主任、黨支部書記以及鄉綜治辦副主任、廣電站長等職務,之所以做什麼工作我都能腳踏實地,盡心盡力,在同行業中名列前茅,是因為我堅持遵循了這條家訓。

父母教育我們崇仰克己,修身循理,勤儉節約,和睦友善;教育我們誠實守信,惜福感恩、以德為根,嚴謹做人;教育我們窮不落志、富不癲狂,人能負我、我不負人。在父母嚴謹的言傳身教下,子女們個個向上有為,有的成為人民教師,有的成為白衣天使,有的成為媒體記者,並全部加入黨組織,成為本行業的佼佼者,大哥胡亞民還成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博導、專家。儘管子女們都已各自取得不菲成績,但父母到晚年時還在督促教導,甚至到20xx年,父親還親自寫信到遠處西南邊陲的大哥,教育我們過上了好日子更要嚴於律己,更要艱苦樸素,決不能忘記根本。就在我母親去世前不久,父母還曾雙雙步行到溱潼郵局,為缺少資金的溱潼鎮湖西老年活動站訂閲了六份報刊,以那一百七十多元的收據給我們上了最後黨課。

值得一提的是,至今我大哥還精心保存着父母從1962年他考取西安交通大學後直至20xx年雙雙去世前給他的三百多封來信。俗話説:家書一封值千金。他正準備把父母給他的這些信件認真整理,印刷出版,目的主要是讓家訓家風激勵兒孫後代奮發向上,不斷前進。

優秀的注重家風培養講話稿精選範文 篇6

幾經輪迴,降生於中華禮儀之邦。深感自榮。立於中原,仰望國文之粹,勝不能數,閲觀央書,遙知賢才之眾,比於星海;雅覽詩詞,方悟文筆之妙,自愧不如。而人、詩、書、風氣則以家風相連。

書達成則有《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經世之作,內容則以禮,孝,忠,義等為創作之脈。且多為家訓警言。

人達賢則有顧炎武、孟子、曹植等大批曠世之才,其達賢之因則是家教之因。家立家法,以育兒女,方成其才。

達詠則有《遊子吟》《家風詩》《靜夜思》等,以家為系,創作出經典之作,膾炙人口,古為今用。

幾經風雨層浪刷,不改家風仍在續。

中華文化歷經上下五千年之久,且在今經濟全球化的外來文化的衝擊下家風卻不為所動,且被弘揚於中華。

一聲問候,你可曾注意了?當在學校聽見學生一句親切的問候:“老師您好!”或當在一條大街上聽到小孩對一個外國朋友説 :“hello,uncle。”這你不必驚訝,因為這些孩子的父母曾經也是這樣禮貌的孩子。只不過孩子們都繼承了這樣的家風!

一絲關懷,你可曾注意了當你深夜工作,孩子把一件外衣套在你身上,你可覺得温暖的不是你的外衣,而是你孩子對你的心。當你咳嗽之時,孩子一聲不響跑到藥店幫你買藥,你可曾注意?當在紅燈綠酒,車水馬龍的街頭上,你看到一個小孩蹣跚地撿起街頭的垃圾又蹣跚跑到垃圾箱旁,踮起腳尖,放其進去,你不必驚訝,就像不必冬去春來,四季輪迴而驚訝;也不必感到稀奇,因為家風已蔚然成風。

獨善其身,兼濟天下;勤儉節約,尊師敬長。揚我中華頌家風,響徹世界人人知。

優秀的注重家風培養講話稿精選範文 篇7

兒時,我就愛聽父親講革命故事。一個個英雄人物在我心中構築起了光輝形象,讓我對紅色黨旗充滿了無限嚮往。

讀書時,我學習了黨史。當我知道了在革命戰爭的血雨腥風、社會主義的艱辛探索、改革開放的波瀾壯闊中,一代代共產黨員前赴後繼,奮鬥不止,偉大的黨便深深烙在我的心中。

畢業後,我幸運地通過公務員考試,成為守衞一方安寧的人民警察。我鄭重地向黨組織遞交了第一份入黨申請書,並暗下決心,一定要按照黨員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

剛穿上警服時,我盼着在街頭智擒竊賊,在小巷抓獲逃犯。可現實擊碎了夢想,工作在機關,每天面對的是翻不過的“文山”,遊不完的“會海”。

那一年的除夕夜,我是在工作崗位上度過的。我和同事伊哥一起值班。他説:“我給你講一個共產黨員的故事吧。在咱們呼和浩特市的東風路派出所,曾經有個叫吳文藝的所長。1995年的一天,吳所長帶領民警抓捕一名歹徒。當他們把歹徒圍堵在家裏時,窮兇極惡的歹徒負隅頑抗。吳所長讓其他民警靠後,自己衝在了最前面。突然,歹徒手裏的槍響了,吳所長胸部中彈。他捂着傷口,向歹徒勇猛撲去。歹徒被抓獲了,但吳所長卻長眠在了他所熱愛的這片熱土上。”

我聽了伊哥深情的回憶,沉默不語,心底卻已是驚濤駭浪。正是因為有吳所長這樣將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黨員,才有幸福安定的生活。而我呢,因為從事內勤工作,就覺得鬱郁不得志。其實,只要幹好本職工作,一樣能為黨旗增光添彩。那一刻,我經受了心靈的洗禮,也悟出了“黨員”二字的真切含義,紅色黨旗在我心中更加鮮豔了。

20xx年7月1日,我終於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此後,我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先後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嘉獎2次、先進個人3次。

20xx年,我通過遴選考試進入呼和浩特市委宣傳部工作。宣傳工作讓我有了更多與黨員先鋒近距離接觸的機會,無私奉獻的“愛心媽媽”張蓮雲、鞠躬盡瘁的“小巷總理”武荷香、紮根基層的“白衣天使”冀啟瑞……他們是我身邊的楷模,讓我敬仰,引我前行。我以他們為榜樣,在宣傳崗位上恪盡職守,默默耕耘,用自己的行動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兑現着紅色黨旗下的莊嚴承諾。

優秀的注重家風培養講話稿精選範文 篇8

莎士比亞説過:“生活中沒有書籍,就好像生活中沒有陽光;生命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了翅膀。”我的父親年輕時就讀過不少書,比如《紅巖》《青春之歌》《野火青春鬥古城》《俄羅斯的水兵》《卓婭和舒拉》等,聽爸爸講,他在老家上學時,花4角錢就能買到《列朝詩集小傳》。小時候,我們家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到了晚間,一家四口人趴在被窩裏,聽爸爸講故事。

爸爸每次外出回來,總會給我買一些小人書、小畫報,每當我考出好成績,得到的獎勵總是書,我的新年禮物也少不了書。空閒時,媽媽也會和我一起看書,時常就書中的故事談談自己的見解。於是,在繪畫、故事、童話和寓言中,我領悟着真善美與假惡醜,在名著當中感受着文學的魅力和做人的道理,逐漸明白了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應該禁止的。

生活的腳步一刻也不會停住,我們一天天長大了,儘管很多事情只能深埋在心底的一個角落裏,可是,我們父女讀書的經歷總是不能忘懷的。我一直沒有忘,多少年間,我和爸爸一到晚間就會鑽進書房,隨便找來一本痴迷的書,啃嚼着,苦讀着,書是我們父女倆的精神支柱和情感寄託。在讀魯迅、老舍、朱自清、徐志摩、冰心、巴金、樑曉聲、培根、安徒生、泰戈爾、高爾基等中外作家的經典文辭後,深刻體會到裏面所藴含的博大精深的哲理,領略着忠信孝悌禮義廉恥。隨着眼界不斷開闊,我的思想也日趨成熟,便提起筆來寫些新聞稿件和隨筆,與孩子和學生一起分享,感受着生活的其樂融融,以及世界的美好。

20xx年2月,我的女兒降生了,頃刻間,我們體驗到初為父母的幸福、甜蜜與牽掛。與此同時,孩子的喜怒哀樂和點滴故事也融入小家庭的生活。女兒滿月後,白天,我們夫婦二人很少有時間看管孩子,都是我父親在耐心照看着,自打孩子牙牙學語,父親就為她買了畫冊書、人物掛圖、《白雪公主》、《孫悟空》、《安徒生童話》、《365夜故事》等繪本,讓孩子翻閲。我發現,孩子聽着音樂和讀書聲就會安靜,有時,她會在歌聲與讀書聲中悄然入睡。

父愛如山,父愛似海,父親並沒有給我們留下豐厚的物質財富,但卻給了我享用不盡的精神財富

優秀的注重家風培養講話稿精選範文 篇9

“大哥風範大家贊,哥德高尚嫂相當,孝敬父母受人敬,悌率弟妹人讚揚,勤勞奉獻尊為尚,良師益友惠八方……”這首藏頭詩被鑲嵌在一塊玻璃牌匾中,擺放在父母家中的桌子上,是我的姑姑、叔叔們在父母金婚時送給他們的禮物。

説起老徐家,街坊鄰居都會豎起大拇指。這是一個普普通通、其樂融融的大家庭,我的父親兄弟姊妹六個,他排行老大,在大學裏教書,我的姑姑、叔叔在洛陽的廠礦裏上班,住在澗西、西工和老城區。兒時的記憶當中回到老家,奶奶總是能做出各種各樣好吃的,蒸的棗糕,樣式有小兔子的、有盤花的;炸的麻葉、鹹食,奶奶手很巧人又善良勤勞,幫着父母帶大了我們兄弟姊妹四人。

記得有一天的早晨,奶奶腿腳突然不聽使喚,此後一條腿行走不便得了偏癱,那一年奶奶63歲,爺爺身體也不太好,以後的20多年時間,奶奶都是在牀上和椅子上度過的。我的父親、姑姑、叔叔開啟了另一種生活方式,輪流排班回家照護,那個時候父親在大學教書,白天要備課、上課,忙學校的事情,晚上要趕回老城照顧奶奶,在那些日子裏,他們克服各種困擾、風雨無阻,輪流回家照顧奶奶。老人覺少常常晚上起夜十幾次,只要稍有點動靜,父親就立馬起身,一晚上下來不得消停。父親是長兄,平日家裏的大事小情都要操心費神,他任勞任怨從無二話,記得奶奶喜歡吃一家店鋪的包子,但是離家比較遠,父親去一次就多買一些,凍在冰箱裏,奶奶想吃的時候可以隨時拿來吃,在父親的帶領下,姑姑、叔叔年復一年、日復一日,20xx年不間斷騎着自行車奔波在回家的路上。常言道:久病牀前無孝子。奶奶活了90高齡,在我的記憶當中,時不常聽到街坊鄰居的誇讚:老徐家的孩子真孝順,老太太有福啊!父親以他的孝心和率先垂範贏得了姑姑叔叔們的口碑和尊敬。

如今父親病倒了,躺在醫院的病牀上,日漸消瘦。老天真會捉弄人,就在前幾日,剛剛給父親、母親過了80歲壽宴。一向健康開朗的他,在病魔的蔭翳下身體每況愈下。在那些日子裏,我們兄弟姊妹四人,白天晚上輪流值班看護,喂藥、翻身、按摩、安慰,我們體會到了做兒女的不易和堅守。孝道是最好的良藥,如今父親的病情日漸好轉,母親的臉上也有了笑容。

家是温馨的港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良好的家教、家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風尚和美德,需要代代傳承和示範,方能蔚然成風。

優秀的注重家風培養講話稿精選範文 篇10

1991年冬季,隨着新兵入伍的隊伍我到了廣袤的戈壁灘——一座綠色的軍營。臨行前,父親一再叮囑我要好好幹,爭取早一天入黨。我知道,加入黨組織是父親多年的心願,可種種原因導致父親的心願都沒能實現。我鄭重地對父親保證,決不辜負父母的希望,一定爭取早日加入黨組織。

入伍後,我一切從嚴要求自己,把別人休息的時間用來學習和訓練。有一天在訓練的時候我的腳扭傷了,第二天還要比賽,急得我不得了,班排長都安慰我説這樣的比賽以後有的是,不急於這一次,讓我好好休息,爭取早日把傷養好投入訓練。剛好那晚上是我們班站崗,我就想着既然我不能參加比賽,我可以替戰友們站崗啊,讓他們好好休息有足夠好的體力參加比賽。就這樣,我自己在崗位上站了一夜,雖説後半夜又困又累,可想到明天戰友們能生龍活虎地參加比賽,我堅持了下來。在第二天的比賽中,我們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由於表現良好,我如願在第一年入了黨。有的人説,有一部分人入黨前和入黨後不一樣,入黨前拼命幹入黨後拼命躲。這句話警示我不能這樣,真的那樣做就不是合格的共產黨員。在以後的軍旅生涯裏我從沒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兢兢業業,任勞任怨。

退伍回家伊始,離開部隊的環境,不覺間對自己的束縛有所放鬆。 農村的環境雖説這幾年隨着上級治理力度的加大有所好轉,可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幾個朋友坐一塊喝酒聊天,不覺間就聊到了村容村貌上,我也是藉着酒勁發了幾句牢騷,總覺得朋友之間沒什麼,説過也就忘了。後來有一天去找朋友辦事,走到門前就聽到有人在屋裏説話,剛好説的就是我那天酒後説的話,説我不該背後發牢騷,有意見也不去支部提。我才知道,我那麼做是在給自己黨員的身份抹黑,這是自己放鬆要求的結果。

從那之後,只要是和組織有關的事情,我都是積極和黨支部去交流,沒有在背後説過一句對組織不利的話,時刻牢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

我把黨徽拿出來,放在家裏最顯眼的地方,每天擦拭一遍。我要用閃亮的黨徽提醒自己,不要給組織抹黑,把自己時刻置於普通百姓的監督之下。

優秀的注重家風培養講話稿精選範文 篇11

什麼是家風?家風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家風又指門風,是一個家族世代相傳的做人做事的道德準則。俗話説:“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家訓、家規和家風,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家庭教育方式。良好的家風,是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長的保證,是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正能量。

怎樣把傳統的家風與現代家教意識結合起來?家與國,家與社會,道德與法,應該是怎樣一種關係?我想,它們應該是一種相互依託,互為補償的一種關係。在現代社會裏,家庭結構的單一化,親情被逐漸的疏遠,無人贍養的孤寡老人,冷漠的人際關係,成為擺在我們面前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越來越困擾着人們。

人們常説:“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從這個細胞裏表現出的東西,或多或少會影響到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而這個家庭細胞的主體就是家長。一個優秀的家長,應該帶給家庭正能量,比如愛國愛家、尊老愛幼、熱愛事業、追求美好。這些點點滴滴的優良品德時刻會影響到家庭的每一個成員,讓他們接受着傳統文化的薰陶和先進思想的教育。讓家庭的每一個成員知道自己應盡的社會責任和需要承擔的家庭義務、社會角色。明確怎樣做人,做怎樣的人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使傳統道德發揚光大。

人們常説:“家和萬事興。”弘揚家風,讓慈悲、仁愛、善良、孝順的美德成為新時期的主旋律。播撒正能量,讓文明之風、和諧之氣、友愛之情成為我們生活的主流。摒棄私利之心、貪慾之氣、奢靡之風,樹立一種高尚、文明、健康的家風,讓我們每一位人成為一個有修養、有道德、有愛心的人。

優秀的注重家風培養講話稿精選範文 篇12

家風正則民風淳,民風淳則社稷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華民族歷來講究修身養性、家風傳承和家國情懷的關係。“我家兩堵牆,前後百米長。德義中間走,禮讓站兩旁。”今年的豬年春晚,一首歌曲《六尺巷》,讓全國觀眾重温了安徽桐城張氏家族“里仁為美,謙遜禮讓”的良好家風。家風是什麼?好像很具體,就體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的舉手投足、待人接物中;但又很抽象,並非三言兩語就能總結完。

我認為,家風就是一個家庭所有成員共同恪守的處事規範和為人準則,家庭中所有成員在這些準則和規範的教育、訓導、打磨、薰陶下,以規矩塑方圓,明白為人處世,自覺道德規範。家風在對內約束的同時,也受到外界的評判。有時候,我們批評一個人“沒家教”,也隱含了對其整個家庭教育的評判。

作為一個普通家庭的小城青年,我們家既沒有聲名顯赫的高官,也沒有博學多才的鴻儒,當然也沒有《顏氏家訓》《朱熹家訓》《曾國藩家書》那樣底藴深厚的經典家訓留存下來,但在“仁義禮智信”這些中華民族最最傳統的核心價值體系上,卻是奉行不悖的。

我的爺爺和奶奶雖然只有國小文化,但在做人的大智慧上,永遠是父母和我的導師。從記事起,我吃飯就要遵守很多規矩:“不許吧嗒嘴,就近夾菜吃,筷子不能插碗裏,來了客人要回避。”做客訪友面見長輩爺爺説:“要尊稱問好,來去有聲。”小時候貪玩,放學寫完作業出門玩,奶奶總不忘交代:“天一擦黑就得回家。”鄰里有了爭執,奶奶爺爺各勸一邊:“禮讓三分,吃虧是福”。尤其“踏踏實實做事,老老實實做人”這句話,我從小聽到大,而且,隨着年歲漸長,感悟更深。

有一年高中暑假,我和爸媽一起回老家看望姥姥,正是正午,時值盛夏,公交車上的乘客都昏昏欲睡,媽媽突然拍了拍我和爸爸,示意我們往斜前方看——一個20出頭的小夥子正在同伴的遮擋掩護下偷竊鄰座一個酣睡女孩的包包,爸爸剛準備起身,旁邊一個老太太突然按住了爸爸,悄聲説:“這倆人是這一帶的慣偷,他們還有同夥。”正在這時,公交到站了,兩個小偷已經把女孩的錢包和手機揣到自己衣服裏準備下車了,爸爸還是站了起來,抓住其中一個小偷高聲説:“司機,別停車!”另一個小偷用兇狠的表情厲聲恐嚇爸爸説:“你幹啥呢?我們要下車了!”爸爸仍然抓住小偷不放,説:“快把別人的東西還給人家!”被抓的小偷惡狠狠地説:“你在這瞎説啥?我不認識你,亂説話可是要負責任的!”他的同夥已經使勁去拽爸爸的胳膊,還對司機高聲吆喝道:“還不開門!耽誤我們趕火車了!”車上其他乘客被爭吵驚醒了,都面面相覷,默不作聲。這時,一向靦腆內向的媽媽也站了起來護住爸爸,對車上的其他乘客説:“這個人是小偷,偷了那個姑娘的東西,大家要是就這麼讓他們下車了,誰敢保證哪天不偷到你們家人朋友的頭上?”被偷的姑娘這時才顫抖着説:“我的錢包和手機被偷了,我家是外地的,這個月的生活費都沒有了。”車上又站起來幾個小夥子衝過去,和爸爸一起抓住了兩個小偷,司機撥打了110。警察趕到時,被偷的姑娘一直對爸爸媽媽説謝謝,一開始勸阻爸爸的老太太也向爸爸媽媽投來了敬佩的眼神。

下車之後,爸爸對我説:“如果以後你遇到這樣的事情了,爸爸不是一定要你像爸爸這樣做,遇到危險的時候,自己的人身安全是最重要的,但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有些事情你不做,良心會不安的。”媽媽接着説:“大家都説現在社會人與人之間越來越冷漠,但媽媽不希望你以後也變成一個冷漠的人,有時候,可能別人的行為會讓你對自己的選擇產生動搖或者疑惑,但媽媽還是希望你在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像你爸爸一樣,遵從自己的原則。”他們的這番話,我至今不曾忘記,也一直告誡自己:諸善奉行,諸惡莫作。關鍵時刻,要勇敢,要敢於堅守自己的原則。

前兩天,北京和頤酒店女孩遇襲事件曝光後,我又想起了那年夏天的那輛公交車,當他人置身於暴力的欺凌之下,只有我們都選擇不去做那個沉默的觀眾,冷漠的看客,這個社會才會逐漸往我們所希望的方向去發展。我的父母,他們並沒有為我寫過什麼白紙黑字的“家書”或者“家訓”,卻早在十幾年前,就用自己的實際言行為我樹起了家風和準則,社會的正能量,是需要千千萬萬個家庭共同來弘揚的,文明的根基就是產生家風的根基。根基沒有了,家風也就蕩然無存。家風沒有了,又何來社會風氣風清氣正。

“德澤源流遠,家風世澤長。”中國傳統文化和道德既是形成家風的基礎,又通過家風在每一個家庭中傳承。家風是我們引以為豪的中華文明的一部分,同時,也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得以發展的載體。願這樣的對聯,不僅掛在中國人的家族祠堂裏,更掛在中國人的靈魂上。

優秀的注重家風培養講話稿精選範文 篇13

我有一位黨員父親,這是我今生的驕傲。我的驕傲之處,是因為他用普通的“紅色語錄”告訴我如何做一個合格的黨員。

小時候,常聽父親唸叨:“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憑我一個農民,累死累活也沒辦法養活你們七個兄弟姐妹。”父親很爭氣,雖只念過三年書,硬是自學成才,當上了大隊的會計,是人們眼中的“秀才”。由於父親工作積極肯幹,信念執着,又懂得農業技術推廣之道,很快大隊的各項工作都走在了前列。

1981年7月1日,被介紹入黨那一天,父親回家破天荒地喝了一回酒,滿臉通紅,自豪和幸福溢滿心間。為了記住自己入黨的紀念日,父親設置的密碼一律是“198171”。我曾好奇地問他為什麼設這個密碼呢?父親笑了笑,又説:“黨的恩情比海深。我們農民之所以能夠享有好政策、過上好日子,都是黨的領導。這些年,黨給了農民太多太多的恩惠,我們不能忘本。”

憑着耕種與收穫的熱情,憑着揮灑在田疇裏的汗水,父親被縣裏聘為公社農科員。此後經年,他帶領着各村各隊,年年公社水稻產量爭第一。感於斯,父親又有“語錄”冒出:“黨員是一顆種子,到哪裏都要深根開花結果。”

“我是黨員,決不能讓別人戳我的脊樑骨。”父親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父親端上“鐵飯碗”後,找他辦事的熟人也多了。有一年過春節,鄰村的一位村幹部將一個紅包塞給父親時,父親眼睛一瞪,堅決予以拒絕。國家計劃生育實行結紮政策之初,許多計生對象拒不接受,包括我的姐姐在內。為了推動工作,他只得先從自家人入手,把姐姐的思想工作做通——“你不帶頭,我怎麼開展工作,別人在背後會怎樣議論我這個黨員?!”

20xx年8月10日,我們家鄉遭受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桑美台風重創。房屋倒塌,親人失散……那一刻,幹部和羣眾急得手忙腳亂,不知所措。關鍵時刻,父親大喊一聲:“黨員幹部,跟我來。”説着,父親頂着狂風暴雨,向最危險的地方衝去,組織救人。事後,母親非常擔心地對父親説:“那水深齊腰,瓦礫橫飛,多危險呀!”父親淡然地説:“村看村,户看户,羣眾看黨員幹部。我是黨員,關鍵時刻怎能掉鏈子?”

父親生活簡樸,平時省吃儉用,也一直反對社會上的狂吃豪飲和鋪張浪費,但捐起特殊黨費卻毫不吝嗇,救濟困難羣眾也毫不猶豫。汶川地震,父親捐了500元;舟曲泥石流,父親也捐了500元;玉樹地震,父親再捐500元。父親説:“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裏,全國共有一個名字叫共產黨員。我只是盡了一個黨員的義務。”

父親一直告誡我們:“記住,既是黨員,就不能給鮮豔的黨旗抹黑。” 我每次回家,他都再三叮嚀我:“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

父親的“紅色語錄”直抵我們的心靈,使我們深受教育。父親今年已80多歲,每天仍堅持看新聞、讀報紙。去年我們全家團聚時,縣電視台播出了一條新聞:XX鎮的王書記因貪污受賄而被開除公職。父親唏噓不已:“我跟他曾是同事,如今,他卻成了黨內的腐敗分子。”晚飯時,父親又少見地端起酒杯,把我們一家7個黨員召集在一起,教誨我們:“我一輩子清清白白做人,希望你們也一樣。黨的風氣,絕不允許在我們家敗壞。”

父親退休後,看見村部的黨務公開欄大有“文章”可做,便經常提煉些“紅色語錄”,給鄉親們提供一個傳播文化的陣地。用父親的話説:“我什麼也不圖,就想給鄉親們做點事。”這不,“七一”快到了,父親又開始準備他樸素卻滿含感恩之情的“語錄”了。

優秀的注重家風培養講話稿精選範文 篇14

忙碌的工作忘記了時間,當清明節的放假通知在電腦上顯示,我才忽然意識到該回老家祭奠父親了。每逢此時,和父親在一起的點點滴滴都會變成美好的回憶在我腦海裏浮現,父親為人處事的言傳身教時刻規範着我的言行。

父親常説:“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在任何時候都要替他人着想,要與人為善,要盡全力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我小時候,經常跟着父親去鄰里家“混飯”,無論誰家有紅白喜事,總能看到父親忙碌的身影,父親總是執事人,記賬、接待賓客、安排宴席等等,總是井井有條,安排得妥妥帖帖。回家的路上,我仰着小臉問父親:“全村人的事,為啥總是讓你幫忙?”父親總是笑着説:“孩子,一個村就像是一個家,不管誰家有事,大家都要去幫忙。”父親拉着我的手,我感到父親長滿老繭的手熱乎乎的。

父親常説:“一招鮮,走遍天。”剛開始,我不懂啥意思,經過父親的講解我才知道,每個人都要至少掌握一門技藝,在社會上才能立足,才能成為有用的人。由於父親有些文化,寫字、畫畫都被鄉鄰認可,誰家蓋了新房,要畫門樓或影壁牆,就來家裏邀請父親。每次父親總是滿口答應,還拿出他平時收集的各類圖案供鄰里選擇。父親站在高高的梯子上作畫,經常是一站半天,我便在下面觀看或玩耍,當一幅幅圖案在父親的筆下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時,我真佩服父親的手藝!

父親常説:“做人要言而有信,以誠待人。”現在我把這句話作為我的座右銘,時刻警醒我,規範我的一言一行。記得在部隊的最後一年,我回家探望父母。那時的父親已患有腦梗後遺症,行動要靠枴杖,説話時也變得含糊不清。中午剛吃過飯,父親一邊用手召喚我,一邊嘴裏説着讓人難以聽懂的話,我趕緊走到父親身邊問他有啥事?母親坐在一旁説:“去年你父親患腦梗前在響堂寺山下碰見了擺涼皮攤的老同學,人家非讓你父親嚐嚐自己做的涼皮,父親推辭不過,就吃了一碗,當時身上沒帶錢,後來他一直惦記着去還賬。”我問多少錢?母親説:“一元錢,街上都是這個價。”我笑着對父親説:“老同學請碗涼皮還給啥錢呀!我開車去油錢也不止一塊錢。”父親變得不高興起來,我只好開車拉他去還賬。回來的路上,看着父親開心的樣子,我理解了他的“堅持”。

而今,我已過不惑之年,我的兒子也長成了青春少年。我時常也會給他講爺爺的故事,將父親對我的教誨傳授給他,將家風一代代傳承下去。

優秀的注重家風培養講話稿精選範文 篇15

我是爺爺奶奶帶大的。爺爺對我們少了些許疼愛,多了幾分嚴厲,爺爺愛崗敬業、守紀奉公、淳樸待人言傳身教的家風便開啟了我們觀察這個世界的第一扇窗。

家風是家庭的道德標準,如糧食一般,是一個家精神支柱。記憶中小時候都是和爺爺睡在他的辦公室裏的,爺爺是個不折不扣的工作狂。總要加班到九點多,洗漱草草解決後就呼呼大睡。每天都是低着頭算賬,不停地按計算機,總是一絲不苟,看起來永遠那麼忙,用過的草稿紙一箱箱。

爺爺是個會計,自然管着公款,一沓鈔票靜靜地躺在衣櫃夾層的小抽屜裏,並上着鎖。小時候家裏有一段時間很窮,爺爺的領導就私下想法子説,要不先從公款裏借點,發了工資再補上就是。十幾年的同事,你的為人我們心裏清楚着。爺爺沒説什麼,只是擺擺手示意不用,連説謝謝,於是離開。後來我説起這件事情,爺爺説:“窮是窮不死人的,熬過來了就好了,不苦怎麼知道甜呢?那是公款,不能動的。我們要靠自己擺脱困境,是我們的東西就要努力爭取,不是我們的東西我們不能要。”從他樸實的語言中我聽出了一身傲骨和正直。這簡簡單單的幾個字深深印在心裏,每當遇到困難,每當想走小道,總是回想到這幾句話,穩紮穩打才是鍛鍊自己最好的方式,一步一個腳印的成功最踏實,耕耘換來的收穫才是自己的積澱。困難都是必經之路,成長沒有捷徑。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記憶中的小抽屜就好像在一直鞭策着我。在家風的影響下學習、成長,被社會這個大熔爐塑造成型。克己奉公,遵紀守法的家風時刻提醒着我腳踏實地才能穩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