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班領導講話

同志們:

學習班領導講話

去年區委提出“努力當一名好校長”的要求後,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共振和共進的熱情。總體講,鼓樓的校長、書記隊伍是一支想幹事、能幹事,而且都在努力幹事的好隊伍。“志存高遠,學術精深,好學力行,多思求是,追求卓越,兼容幷蓄,誠信修睦,大愛無求”正在逐漸成為鼓樓校長隊伍執着追求的精神風貌。今年的主題是:努力學習,不辱使命,善謀實幹,力創輝煌。

一、 我們的共責

鼓樓是教育大區,也是鼓樓區經濟和社會事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優勢所在,歷屆區委、區政府,都對鼓樓教育事業發展寄予厚望。今年把責任作為第一話題,就是要校長們樹立“鼓樓教育興衰——我的責任”這樣一種觀念,全身心投入鼓樓教育事業,共同創造鼓樓教育新的輝煌。

1、教育工作必須而且一定能為和諧鼓樓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對於教育事業發展,黨和政府歷來十分重視,黨的xx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的要求。xx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努力辦好讓人民羣眾滿意的教育;保證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是黨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也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xx同志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會公平;要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快各級各類教育發展。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從鼓樓區這幾年發展的實際看,我們的發展一靠教育,二靠人才,三靠科技,其中良好的教育環境是吸引眾多投資者和高科技人才落户鼓樓的重要因素。鼓樓區面積只有26.62平方公里,人口68.83萬,發展的區域空間有限,我們只能通過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來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其中,教育環境是這個投資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委、區政府充分認識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始終堅持科教興區戰略,優先發展教育,發展優質教育,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所以,我們一定要努力把鼓樓教育做成品牌,使教育成為鼓樓經濟社會事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強大助推器,為建設和諧鼓樓作出應有的貢獻。

2、把責任刻在心中,以創造鼓樓教育新輝煌作為奮鬥的目標和追求。建設教育強區是我們始終追求的一個目標,(注:XX和XX年我們就提出強區形象性標誌為“一個加快發展”、“三個一流”和“五個新”)強區之路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所以我一直在説:強區之強,沒有止境;強是一個過程,取得的成績和榮譽不是我們奮鬥的終點;強是相對的,永遠沒有絕對的強,沒有最強,只有更強;強是動態的,在當前激烈的競爭態勢之下,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危機時時存在,機遇稍縱即逝,強弱的變幻有時就存在於一線之間。而我們鼓樓人對自己的要求,我們一直堅持和發揚的“負重攀登,敢為人先”鼓樓精神,全區人民對“有其學,優其學,樂其學,終身學”的熱切渴盼和對教育發展的殷殷期望都不允許我們有絲毫的放鬆、絲毫的懈怠、絲毫的馬虎、絲毫的自滿。“羅馬城不是一天堆砌起來的”,而毀掉羅馬城只需片刻時間。建設教育強區,需要我們校長、書記、園長們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多做實事,克服急功近利的心理,把責任刻在心中,需要我們始終保持昂揚之氣。昂揚之氣是體現為一種對事業充滿激情的高昂的精神狀態,有此氣才能在繁重的工作面前,在各種困難和矛盾面前不氣餒、不退縮、不言敗,才能夠以一種韌勁、衝勁、幹勁,頑強拼搏,攻堅克難。小平同志曾深情地講過:“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幹不出新的事業。”

昂揚之氣從哪裏來?有追求才有昂揚之氣,有責任才有昂揚之氣,有堅韌才有昂揚之氣。毛澤東曾經寫下過這樣的話:“河出潼關,因有太華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風回三峽,因有巫山為隔而風力益增其怒號。”因為有阻力所以更有動力,昂揚之氣正是在迎難而上、披荊斬棘、百折不撓中鑄就而成。

昂揚之氣是意志力的昇華,是先進性的體現,是人生觀的結晶,作為校長、書記、園長,我們是鼓樓教育輝煌的開拓者和創造者,一定要牢固樹立使命意識、責任意識、憂患意識和發展意識,以“負重攀登,敢為人先”的精神,共同創造鼓樓教育的輝煌。

(1)使命意識。使命這個詞來自拉丁語,它的意思是呼喚。它觸及了工作的實質——向你發出的呼喚,表達了你是誰,你想對世界説什麼。鼓樓校長想對世界説什麼?“辦最好的學校,帶出最好的隊伍,教出最好的質量,當最好的校長”。1968年墨西哥奧運會比賽中,最後跑完馬拉松賽跑的一位選手,是來自非洲坦桑尼亞的約翰·亞卡威。他在賽跑中不慎跌倒了,拖着摔傷且流血的腿,一拐一拐地跑着。直到當晚7∶30,約翰才最後一個人跑到終點。這時看台上只剩下不到1000名觀眾,當他跑完全程的時候,全體觀眾起立為他鼓掌歡呼。有人問他:“為何你不放棄比賽呢?”他回答道:“國家派我由非洲繞行了3000多公里來此參加比賽,不是僅為起跑而已——乃是要完成整個賽程!”。由此可見,強烈的使命感能夠激發個人的無限潛能,創造出令人尊敬的成績。1924年,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在一首《自勉並勉同志》的詩中表達了他對使命感的理解和重視:“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秉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具有強烈的使命感是校長工作的內在動力,校長沒有使命感就會迷失工作的方向,就會漠視工作的質量,就會泯滅工作的熱情。在鼓樓區這幾年的教育發展過程中,湧現出了一大批熱愛教育事業、忠誠於教育事業的好校長、好老師,但是,不可否認,我們也有一部分校長和老師出現了“職業倦怠”,對工作的使命意識不強,創新方法匱乏,靜心研究不夠。表現出暮氣沉沉,精神不振,缺乏爭先創優的意識和奮發有為的幹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問題缺乏清醒認識,缺乏熱情,信心不足,提不起精神;個別人沒有事業追求,作風疲沓,紀律鬆弛,工作一般化;剛走上領導崗位時雄心壯志,但遇到困難挫折就意志消沉,怨天尤人,缺乏進取心,個別人篤信“少幹事,少出事,不幹事,不出事,寧可不幹事也別出事”,缺乏開拓創新精氣神。區委希望這些同志振作起來,努力從被動幹工作向主動創事業轉變,樹立“事靠人為,業靠人創”的事業心、目標感,增強職業的自豪感,在工作中追求完美,在競爭與發展的道路上不斷超越自我;要始終追求“比昨天做得更好”、“比別人做得更好”,營造出“百舸爭流,千帆競發”的爭先氛圍。唯有如此,才能做一名受人尊敬的好校長、好老師,做一名回首往事不覺遺憾的好校長、好老師,做一名勇於創新、敢於探索實踐的好校長、好老師。

(2)憂患意識。“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在學校的發展過程中,我們要多想想可能遇到的問題,多思考可能遇到的挑戰,多研究正在發生的可能導致不利局面的苗頭性因素。要時刻注意反思,“看別人看不到的地方,算別人算不清的帳,管別人還未管的事,做別人沒有發現的事”,學會“適時向後看”,提高自己在日新月異和危機四伏的世界中、競爭中的思考能力。科學家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在兩隻玻璃瓶裏分別放進五隻蜜蜂和蒼蠅,然後將瓶底對着亮光,瓶口朝向暗處,幾個小時後,五隻蒼蠅均找到出口爬了出來,而五隻蜜蜂全都撞死了。科學家分析認為:蜜蜂把光亮方向視為唯一出路,只顧往前飛,而蒼蠅並不死盯着那點光亮,碰壁後知道向後看,被困中的蒼蠅向後看,或許是一種求生的本能使然;在人類,適時向後看則是一種人生智慧,人生事業有亮點也有暗點,而亮點並非總是出路,暗點也未必就是絕境。適時向後看,調整人生事業座標,這是積極面對人生困境的明智選擇和務實之舉。因此,在人生事業的競技場上,既要有力爭上游,勇往直前的勇氣和闖勁,更要有時常反思,適時向後看,常思明天怎麼辦的機智與果斷。有的同志不辭辛苦一年忙到頭,汗水流了不少,眼淚流了不少,所做的工作卻收效甚微,單位、事業的面貌“濤聲依舊”,還是那張“舊船票”,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忽視了向後看,缺乏認真的反思,沒有及時總結經驗教訓,調整對策思路,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換一個角度,調整一下思路,向後看看,許多棘手的問題往往就可迎刃而解,就會進入柳暗花明的新境界。二十九中當年忽遇按片劃分招生,生源一下子變了,但他們正視現實,適時向後看,調整教學管理策略,苦幹幾年,國中教學績效一路領先,得到社會認可。這一段寶貴經驗我們不能丟,這一股可貴的精神我們不能忘。如今全區面臨市屬名校擴招、放大,“優生好生傾城而出”的現狀,更有必要“儘快向後看”,弘揚當年二十九中之精神,闖出困境,進入柳暗花明新境界。管理學認為:沒有總結就沒有提高,沒有反思就沒有進步。校長要經常反思自己的言行和管理舉措,不斷警醒和完善自己,同時主動接受和聽取師生的意見和建議,力求以高尚的師德修養和健全的人格魅力影響師生,感染師生,帶領全體教職工共同進步。當學校發展,教育教學事業遭遇困境時,要堅定信念,最困難的境遇,正是顯示勇氣的最恰當的機會。沃倫·本尼斯在《成為領導者》一書中寫下這樣一句名言:領導者“不但不擔心失敗,同時還歡迎錯誤,知道自己可以從錯中有所得”。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講:“一個人面臨危機的時候,如果你把握住這個機會,你就成長。”從國外293個著名文藝家的傳記中發現,其中有127人在生活中都遭受過重大的挫折,所謂:“飢腸出奇策”,“糟糠養賢才”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校長對學校在全區、全市處在什麼樣的位置,還存在那些需要亟待改進的地方,“要學會定期檢查自己(舉例吉米的故事)”,與先進地區、先進學校相比,還存在哪些不足等,這些問題都要進行深入的思考,只要校長們時刻保持發展的憂患意識,每天都去研究一些問題,思考一些不足,虛心向先進學校、先進地區學習,向自己的競爭對手學習,並結合學校實際大膽的改革和探索,我想,學校的面貌和管理效果一定會越來越好。

(3)管理意識。管理出質量,管理出效率,管理出成績。校長所面對的羣體是教師,就是要通過高效能的管理,滿足教師的基本需求、激勵教師的工作熱情,昇華教師的情感,喚起教師熱愛教育、獻身教育的崇高情懷。管理學裏有個“二八效應”,是説世界萬事萬物都是按大約80比20的比例存在着的,“二八效應”對學校管理的啟示是,校長要精心研究怎樣以這20%的少數帶動80%的多數。區委、區政府在惠民工作中提出“既要平均數,又要大多數,更要最低數”,這也適合我們對教育教學質量的衡量要求:既要總分的平均,還要大多數學生的各門分數提高與增長,更要“最低數”,即差生總分的提高與推進。所以説,一個好的校長,首先是具有良好管理能力的校長,我們一定要建立科學的管理和評價激勵制度,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對教師的工作如果用一個簡單的指標體系去評價所有的教師,那勢必把學校辦成了工廠,所以,怎樣管理,怎麼能最大程度地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各自學校的特色,校長們要常思常想。

(4)發展意識。在調研中我一路強調,要從成績中找問題,從問題中找機遇,從機遇中求發展,從發展中求生存,創輝煌。學校教育不能一切都按部就班,墨守成規,要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創新思想觀念,尋求更大的發展。實際上,發展的過程也是一個思想觀念不斷創新和昇華的過程。校長如果沒有強烈的發展意識,那麼學校必然死水一潭,沒有生機和活力。在這個方面,規劃就顯得十分重要,對於學校的發展目標、發展規劃、實現途徑一定要有明晰的思路。在人生事業的旅途中,什麼最重要?猶如一輛開得很快的車,是先認清目標,確定方向,再踩足油門,全力奔馳。在人生的旅程中,拼命地跑,而且跑得非常快固然很重要,但是確定奔跑的方向,認準奔赴的目標,顯然是比“跑”更為重要的人生課題。校長領導學校,就是不僅要告訴教師如何跑,如何跑得快,更要告訴教師人生事業的目標和生命事業的方向。因此,什麼是學校的長處,什麼是學校的短處,如何揚長避短,走錯位發展之路、特色發展之路,如何實現從規範發展向特色發展邁進,從規模發展向內涵發展轉化,是校長一定要深思熟慮的問題。常言講得好:“把困難踩在腳下,它就是你成功的助推劑;把困難壓在心頭,它就是你失敗的導火索”,“人生是一杯水,你往裏面添加奮鬥,就會品出甘甜;你往裏面添加懈怠,只會品到苦澀。”在發展中遇到困難、遇到問題不怕,這些困難和問題正是我們發展的機遇。發現小問題,理清大思路,解決新問題,引領學校向更高一層發展。

説到底,牢記責任,常想憂患,踐行使命,力求發展,實現“大轉強”,讓鼓樓教育始終走在全市前列,這就是我們在座全體鼓樓教育幹部的共責。

二、 我們的共識

思想是否統一攸關事業的成敗。近七年來,我們緊緊扣住同一課題,把大家集中起來學習、思考、研究、交流,讓鼓樓教育的領跑人首先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實踐證明,這種學習交流和研討碰撞是很有成效的,有許多是我們首創的或首先從其他學科、其他領域引進來指導教育工作的理念、思想、觀點,經過實踐的驗證,已經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的鼓樓特色,鼓樓原創,並越來越多地被社會、學界和上級主管部門所認可的理念和品牌。比如説我們提出的“有其學,優其學,樂其學,終身學”的教育發展目標;“學校是規範+特色,教師是合格+風格,學生是全面+特長”的三句話學校教育發展思路;“文苑+花園”的學校建設標準;做實“本色”、彰顯特色、錯位競爭的學校差異化發展之策;又比如“全國名師匯聚鼓樓”、“班主任工作協會”、“德育一束花”、“教學是能手、崗位是模範”、“名校西進、名師北聯”等活動品牌等等。結合全區教育發展的整體狀況,前年提出 “質量為魂,卓爾不羣”、“綠色接力”的觀點,去年又提出“有效教學”,經過思想的碰撞,實踐的提煉,“有效教學,綠色接力,質量為魂,卓爾不羣”已成為全區校長、書記較為成熟的共識。

共識是共為的前提,共為是共識之目的。要成為共識,就要弄清這四句話內在聯繫,知道“是什麼”,才不會誤解、曲解、不解,進而才能知道“做什麼”和“怎麼做”。現將來自校長們的“博客觀點”整理彙總給大家思考。

第一,關於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從字面上來解釋,就是有效地教和有效地學,強調的就是教學的有效性。何為有效?有效就是達到預期的效果。我們做任何一件工作,付出任何一種勞動,都要強調它的有效性,尤其對於教育教學這種具有較強特殊性、具有鮮明職業色彩、充滿專業精神和要求的工作而言,談有效性更為重要。有效教學的前提在於教師,但對有效性的檢驗要從學生入手,要看學生學習的效果,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和思維、興趣拓展的深度和廣度。簡而言之,有效之“效”,就是學習的效果,是教學雙方共同努力的成果。請各位校長算一算這道題:“90%×90%×90%×90%×90%=?”只有59%,顯然不及格。所以我們提有效教學,不能只滿足班上90%的學生學會了,不能滿足每堂課、每一單元“雙基”知識點, 90%學生掌握了,每一次測試、考試90%學生優良了,至少應達到99.8% ,這樣才能實現“99.8%×99.8%×99.8%×99.8%×99.8%”的學生掌握“雙基”知識點,才能達到99%的有效教學鞏固率,提高“綠色接力”成功率和有效率。具體有形標準希望教育局確定領銜之人,儘快出台。

我們談有效教學,強調和特指的是有效的課堂教學,即在有限的、單位的教學時間內,在課堂的空間範圍內,通過師生互動,最終體現為學生學習的成果。我們一直強調,課堂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陣地,追求課堂這一特定時間、空間內的教學效率是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必由之路。有效教學使學生學有所獲,使教師付出有回報,不做無效勞動,避免微效勞動。我們提出有效教學,有兩方面的現實原因:一是當前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存在着大量無效、低效、失效的現象,這些現象的背後,有教師的原因,也有學生的原因,有教學方法、技巧、經驗的問題,也有師德、責任心的問題。課堂的無效、低效、失效,前因是課前的準備不足、不好、不到位,教師對課程標準沒有吃透,對學生總體和一些特殊個體的情況,對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沒有認真研究;後果是應該完成的教學任務沒有完成,學生對“雙基”掌握不好,或者是隻有一部分學生掌握了,另一部分學生掉隊了,或者僅僅完成了最基本的教學任務,沒有激發起學生進一步思考研究和課後主動拓展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沒有為學生下一步的學習打下良好、堅實的基礎;二是因為課堂主陣地沒有把握好、把握住,從而需要學生在課後,花費更多時間進行重複地,甚至是重新地學習。因此,主課侵佔副課,為應付眼前的考試,不顧課時整體性,實行階段性調整的情況時常出現,成了教育界通病、常見病。這種只看眼前,完全不顧教育教學規律的做法,使教師和學生常常處於疲於應付的狀態之中,何談“樂其學”呢?加課、補課雖然都是學習,但帶來了“勞動”時間無謂地延長,學生學習興趣因疲勞而減退,無端地增加了學生的課業負擔,疲勞戰術、題海戰術的大量運用,拖累了學生,拖疲了學生,也拖垮了教師,師生一齊上陣挑燈夜戰,減負成為泡影。學校之間、班級之間、學生個體之間的教學質量、學習效果的競爭,最後不可避免地演變成為拖時間的競爭。學過政治經濟學的同志都知道,在生產中要提高效益有兩個途徑,一是增加勞動時間,二是提高單位勞動時間內的生產效率。連普通的生產過程中,都對增加勞動時間作出各種嚴格,甚至是苛刻的限制,而迫使企業通過設備改造、技術革新、方法創新和科學管理來提高勞動生產率,進而提高效益。那麼我們做教育教學工作時,還一味地通過增加課時,打時間戰、打疲勞戰來提高質量,一定會使學生產生“厭學”、教師產生“厭教”的負面情緒,這種狀況一天不改變,素質教育就無從談起,“樂其學”就無法實現。即使一部分學生成績得到了提高,其師生在身體、心理方面也付出了沉重代價。我們抓教育要對學生負責,不但要看眼前,還要看長遠,要盡最大的努力抓牢、抓好課堂主陣地,科學地用好每個40分鐘。40分鐘是有限的,面對一個班級、不同學生以及個體的不同水平、當時的不同狀態,要完成課程標準規定的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關注到每一個學生,幫助他們掌握“雙基”知識點,並激發出自我求知、求解、求索的動力,這是每個教師必須努力提高,不斷爭取具備的“真功夫”。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決定因素在於教師,有些教師沒有使學生的主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只滿足於以自己的勞動代替學生的勞動,其結果往往是“出力不出功”。建立有效課堂的關鍵在於給學生一個獨立思考的時空,讓他們享受思想的樂趣;要學會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往前走;給學生一點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安排;給學生一些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鍊;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探索;給學生一些困難,讓他們自己去解決;給學生一個機遇,讓他們自己去抓住;給學生一些衝突,讓他們自己去討論;給學生一個對手,讓他們自己去競爭;給學生一點權利,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給學生一個命題,讓他們自己去創造。有效教學是一個系統的研究課題:有效的課程設置、有效的教學管理、有效的教學目標、有效的教學內容、有效的教學策略、有效的教學活動、有效的教學評價、有效的教學研究、後勤有效保障、黨組織的有效引領……每一項研究的有效實施都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效果在課堂,功夫在課外;台上40分鐘,台下十年功,可能還遠遠不止十年,需要我們的教師終其一生地去“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做到這一點,要有極大的責任心、細心、耐心和靈心。

第二,關於綠色接力

綠色接力,是在XX年的校長學習班上總結拉小經驗提出來的。為什麼要提“綠色接力”?因為綠色是生命力的象徵,是和諧發展的代表色。要做好接力工作,是對學生負責,同時也是對學校發展負責,是為了構建公平、公正的“教育生態”環境。這些年來,鼓樓學校經歷了內部競爭激勵求發展,名校西進大發展,魚貫而入依次前行保發展,優質資源放大促發展等各個階段,發展到現在,要追求科學發展、和諧發展,這就是我們提“綠色接力”更深層次的內涵。區域教育發展受制於區域發展整體條件和水平,受制於更大範圍內教育發展的思路、導向和大勢,從全國來看,當前的教育發展還處於“戴着鐐銬跳舞”的階段,既要抓好學生素質,又要抓緊應試的成績,兩手抓,兩手都不能軟,一邊是教育人的職業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一邊是學生家長、社會對考試成績近乎苛刻的追求,我們面對的是二元標準,這個二元標準短時間內還難以改變,但我們應在追求均衡中爭取破題。立足於鼓樓學校的發展,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首先是責任的接力。學校教育如同接力賽,校長是教師的領跑人,教師是學生的領跑人。每一個年級都如同學生人生奔跑中的一個個驛站。幼兒園把孩子交到國小,低年級交到高年級,國小交給中學,國中交給高中,直到他們長大成人。從雛鷹長成能夠搏擊長空的雄鷹,我們的教師要一站一站地牽引、護送他們儘可能快、儘可能穩地前行。即使無法人人都成名成家,但最起碼能夠成人,做到自食其力,自立於社會。這是每個教育人的責任和使命。既然選擇做一名校長,做一名教師,我們就不能輕易卸下這付擔子,就不可以隨意中止這場接力。綠色接力的實現需要目標的引領。教育接力還不同於一般的奔跑,更不是“瘋跑”、“盲跑”,而是有計劃、有方向,有競爭、更強調合作的前進、追趕、超越。接力不是個體的項目,而是集體項目,這對於教育尤其貼切。我們的教育雖然按學生年齡段劃分為幼教、小教、中教和高等教育,按政策劃分為義務教育和非義務教育,但我們要清楚地看到,這種劃分完全是從施教和管理的角度來考慮的。學生的成長過程、生命發展過程中只有時間的刻度,除此之外並不存在機械的、硬性的分割。我們的幼、小、中、高的各個階段之間只有遞進、滲透、延展的關聯,決不能割裂。這如同自行車的鏈條,只要有一節斷裂或鬆動,都將停車、翻車。

第二是質量的接力。在“雙基”的學習,學生德、智、體、美等各個方面,按課程設置、課程標準要求在年級之間、學校層級之間的接力當然是最主要、最基本的,這是學校教育的“本色”所在。這個任務完不成,或完成得不好,學校就失去了“最低保障線”,失去社會的認可。這個“本色”的接力,雖不是綠色接力的全部,但在我們鼓樓,在現階段,做得仍然不夠理想。大多數學校還滿足於自身這個“點”來辦學,辦教育,缺少“片”意識和“面”的思維。個體生命如水,其發展過程中本身並不存在斷點;我們常常把學生成長比喻成植物的生長。正在旺盛地生長中的植物,我們又從何看到它靜心的片斷?從幼兒園進入國小也好,從國小升入中學也罷,從個體生命上講是連續的,但長期以來我們習慣於從自己的本位來評判學生、劃分學生。最典型的是就是當前瀰漫在教育界,久久不能化解消散的“生源情結”、“生源嗟歎”,或者説是“生源迷霧”。這當然不是僅僅存在於我們鼓樓的現象,而已經成為當前各個地區普遍存在的教育通病、教育不能承受之重、難以破解之難。這種論調、情結、説詞、迷惘,歸結到一點,就是“生源決定論”。“生源決定論”有幾個經典的觀點和現象:第一,生源決定了教育教學的質量,學校辦得好,因為有好生源,好生源成就了好學校;學校質量差,社會認可度低,是因為招不到好學生,學生不好,學生的家庭條件不好,學生的家長層次不高,所以學校辦不好。第二,所有的學校都在感歎生源差,而且是越來越差,不僅是相對薄弱的學校在喊,好學校也在喊,甚至是重量級的名校也在喊,生源質量在下降。第三,有的學校把好學生也教退步了,進校時相對好的生源在畢業時並沒有保持住原有的水平線,原來相對差的學生也沒有變得更好,進校時高分段的學生到畢業時比例不升反降。面對這些現象,社會、百姓不禁要問:學校教育究竟怎麼了?學校教育在學生成長中到底發揮了什麼功能,起到了怎樣的作用?究竟是教師領跑學生,還是學生牽着先生的鼻子跑?教師僅僅是工廠流水線上的操作手嗎?上游下來的產品有瑕疵只能照單全收,繼續傳下去,甚至在本道程序上還會增添新的瑕疵?沒有好的生源,就無法辦好學校,這是當前中國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不正常現象,這種現象的背後有其深層次的原因。我想説的是,作為我們鼓樓的教育人,作為一個有良心、有責任感的教育人,應該積極、主動、努力地研究、破解這一難題,要有信心和勇氣在鼓樓率先打破這一教育 “怪圈”,創造鼓樓教育的“奇蹟”。南工大附中首期“中加班”裏21名學生,進校時最低的只有200多分,三年後除1名因病、1名回台灣以外,其他19名學生全部沒有參加全國大學聯考,而是直接被國外大學錄取,我們要認真總結這裏有哪些值得注意的教學經驗。王楠子,八年前是上海某中學一個“標準的差生”,經常被老師“重點關照”,無奈之下赴美求學;八年後,他成了全美動畫比賽個人冠軍,並被老師表揚為“天才”。如今他是費城藝術學院的大四學生,是該校動畫專業最出色的學生。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促使他父親王恩重向國內教育現狀發難。(見XX年9月25日《東方早報》)這是一個有價值的新聞,而王楠子父親質疑國內教育更是一個有價值的舉動。這不能不令我們深刻反思。因為目前我們的教育還不能稱為“教育”,而只能稱為“教學”、“教書”、“教考”。著名旅美教育學專家,《“大學聯考”在美國》一書的作者黃全愈先生説:中國學校對孩子進行“考試”,目的是為了發現問題,淘汰之;美國學校對孩子考試,目的是為了發現問題,改善之。“中國差生”王楠子是被中國考試所淘汰,而“美國天才”王楠子正是被美國教育發現、改善、培養起來的。我認為王楠子的父親這一“難”發得太好了,值得我們深思。面對二元結構困境之下的鼓樓教育,我們全區能否團結起來,走出一條有效教學、提高質量的特色之路,使鼓樓教育保持輝煌,走在前列?借鑑企業“集智聯心博市場”的經驗,我認為抱團發展,綠色接力應該是值得一試的良方。

第三是空間的接力。綠色接力要求我們的校長、教師,立足在自己的這個“點”上,主動地、有誠意地、有效地向上、向下延伸,中學要主動了解片內國小的生情,關注片內國小的發展水平、動態,要承擔起區域教育龍頭的責任。學校間上一年級要關注下一年級,下一年級要對上一年級負責,超前地發現、反饋教育教學質量上的欠賬點、空白點、疏忽點、薄弱點,超前築牢堤壩,才能防止“管湧”、坍塌。今年調研時,特意以空間區域接近的“片”為單位,一箇中學帶周邊國小,坐在一起共研共商,互相交流,大家都説好。但同時也看出,大家平時交流得還不夠,中學“老大哥”的主動性還不足。希望中學的校長要有更寬的胸襟、眼界。冷靜思考一下,我們為保住生源、挖掘生源、涵養生源、做優生源、吸引生源又做了哪些實實在在的工作?現在很多大型企業要搶抓機遇求發展,要站穩自己的龍頭地位,保住自己的金字招牌,都在實施上下游一體化戰略,做輕紡的把觸角伸向棉花、蠶絲生產,做化工的把臂膀伸向石油的採掘和提煉,做商貿的同時也參與到物流業的發展中。教育是一項更重延續性、一體性的事業,學校發展面對“生源困境”難道還能坐守愁城,成天無奈感歎“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難道還希冀坐享其成嗎?個體差異千差萬別,生源當然有“好壞”之分,不承認不是唯物主義者,可是好生源為什麼不來,來了為什麼留不住,留住的為什麼不能變得更好,梧桐樹栽種了多少?栽活了沒有?沒有梧桐,哪來鳳凰?這難道不是我們應該好好思考的問題嗎?還是那句話,“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幸福全靠我們自己!”唱響《國際歌》吧,靠自己奮鬥,靠自己拼搏,靠自己努力,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會實現。

第四是特長的接力。接力在縱向上還存在於年級之間,在橫向上還存在於班級之間、學科之間,如果還存在第三維度的話,還存在於個體特色之間。教師不僅要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在一定程度上承擔着為學生尋路、指路、引路的責任,要注意發現學生身上的特點、潛力、特長,幫助他們找到最有利、最接近成功的發展之路。對於有特長的學生,也存在特色接力、特長接力的問題。要結合自己學校的特色,將對口的學生充分引入,同時還要針對學生特長,向片內、區內條件更好、更優、更有利於學生髮展的學校積極推薦,要儘可能地做好特長生的“交接棒”工作。

第五是團隊的接力。xx總理在闡述“解決民生問題要首先着眼於困難羣體”時打了一個鮮活的比喻——“一個艦隊決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個航行最快的船隻,而是那個最慢的船隻。”這番話,對我們的啟示是:鼓樓的學校必須走集團發展、抱團發展、聯盟發展之路,把那“最差”、“最慢”的“船隻速度”提上來,必須首先實現內部的團結協作和無縫鏈接、有縫發展,也就是實現內部的和諧。提倡綠色接力,就要求實現區內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共研、共進,提高包括師資、教研、管理、特色等各方面優勢的自生、再生、繁生培育水平。前不久,我和教育局的負責同志按照徐區長的批示,專門到杭州市下城區學習他們學校集團化發展的經驗。整個杭州,包括各個區縣,在區域學校抱團發展方面都做得很好。他們學校與學校之間的合作完全依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有各種形式,有的就是我們早已實施的“名校西進”式的總分校緊密型,有的就完全是學校教師思想上認同、行動上共研的完全鬆散型,還有介於兩者之間的學校自行協商、遵守的聯盟合作型。在座談中,我們帶去的一些關於學校之間主次關係、利益分配、活動安排等等方面的問題均被對方輕鬆解答。其實就一句話,憑的是校長的胸懷和對學校發展的責任心,對學生成長的負責態度。就是我們前幾年所説的,校長不僅僅把自己看成一校之長,更是本區域內的教育發展責任人,使命感、責任感超越職務稱謂,從更多的付出中得到更多的回報,從整體的提升中求得個體發展帶來的利好,最後,合作取得了多贏的效果,校長自己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感和社會的尊敬,所以在交談中感到他們的精神狀態都非常好。鼓樓也要提倡這樣的抱團發展,也要努力培養和宣揚這種充滿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好校長。號稱“你可以把書架上的新經濟書籍清除一空了,有《長尾理論》足矣!”當今商界最重要的商業著作之一就提出:要用“羣體智慧的力量”、“進入集合器”將數之不盡的各類產品集合起來,組合或聯結在一起,“龍頭與長尾共舞”“潛力就不可估量了”。我想這些觀念也適應我們教育界,我們要進一步擴大、完善、深化“名校西進”的戰略,深入、繼續拓展“名師北聯”計劃。化學上有個術語,叫“鏈式反應”,即由一個單獨分子的變化引起一連串分子變化。“鏈式反應”能產生巨大的能量,已被無數次實驗所證明,人們將這一原理用於連續不斷的核反應,造出了第一顆原子彈。對於我們今天的教育,是否可以運用“鏈式反應”。為此,希望教育局拿出一個“名校集團發展推進方案”,“發展中學校抱團發展(品牌推進辦學共同體)實施意見”和藉助金陵、南師附中、樹人,乃至南外等名校資源“聯盟發展計劃”,以此帶動、推動各層次學校又好又快成長壯大。

第三、關於質量為魂,卓爾不羣

這兩句話已經講了幾年,要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做下去。 “質量為魂”是對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質量是學校發展的生命線,不斷提高辦學質量是學校的永恆主題,辦學質量的高與低,最終要體現在人才的培養上,能否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直接關係到學校的聲譽,影響到社會對學校的評價,把“質量”看作是學校安身立命的“魂”,發展壯大的“根”,校長、教師必須牢牢樹立起嚴格的質量觀。這個質量是一個全面質量的概念,不是單單指考試的分數,或每年的會考、大學聯考成績,入學率、入名校率,而是學生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健康成長的質量。學校教育是為每個學生人生奠基的過程,今天的教育要能讓學生受用一生,從中獲得生存、生活的基本技能,建立基本的、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有一個積極向上,勤奮進取的生活態度,同時要為學生留下一段對於學習、對於校園、對於師情和友誼的美好回憶。在前幾年的報告中已經專門講到了各個方面的教育,比如説美的教育、音樂教育,還有賞識教育、挫折教育、健康教育等等,不是説把這些林林總總、方方面面的各種教育內容、教育手段,一股腦地加在某一個學生個體的身上,而是要真正地從每一名學生的具體情況入手,幫助他揚長避短、揚長補短,努力做到全面發展。這些教育方法、教育內容、教育思想是五顏六色,需要教師做一個丹青高手;是一個個音符,等待教師來譜成悠揚悦耳的樂章。我們也講過,學校和教師辛辛苦苦培育出來的學生,千萬不能是廢品、次品、危險品、易碎品,教育出了問題,上負祖國,下也對不起孩子的家庭,孩子的家長,以及孩子本人。所以,作為一名教師,對“質量”二字要做到刻骨銘心。

但是在這個“全面質量”中,教學的質量是顯性的,是直接的,是家長和社會最為重視的。對此學校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放鬆。一年成績下滑了,即刻就會造成負面影響,這種負面影響既會造成社會家長的失望,也會造成學校教師的氣餒,需要三到五年的時間才能扭轉和重振。教學的質量靠什麼來檢驗,目前主要還是通過考試來檢驗,考試成績的優和劣、升和降是我們發現不足,尋找問題,調整思路和方法的重要依據。沒有這些數據上的優勢,就沒有了“話語權”、“生存權”、“發展權”,你再説自己素質教育抓得好,教學質量高,只能是自説自話。現在的時代是老百姓“用腳投票的時代”,你講得天花亂墜,做得轟轟烈烈,但終端成果的顯示落於人後,社會、家長是不會認可你的。這一點對於初高中尤其重要。一個學校今年升學率、推進率降低了,成績下來了,大家很自然就想到的是你這個學校質量不行,他不去管你在提高學生素質方面下了多少功夫,做了多少努力。現實就是這樣殘酷。但換一個角度來思考,教學的質量是教育質量的核心內容,在同一個尺度下,我們成績滑坡了、落後了,正説明我們的教育必然出現了問題,因為在“本色+特色”中,首先“本色”沒有保住,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素質教育不排斥考試,只要把“目的”和“手段”的位置擺正確了,我們就能抓到主動權。(要努力研究提高學生語、數、外成績的策略,讓整體平面上有進步,能鞏固。就高一推進率情況看:二十九中、四中要總結經驗,保持良好的發展趁勢,爭取更上一層樓;寧海要在教學中處理好美術班學生文化,尤其是——語、數、外——與專業課學習的關係,爭取更多美術班學生普高上線;田中要總結回顧一年教學工作,這一年進入高分段學生始終處於波動不穩之中,要抓特長生的學習,力爭進入高分段人數穩中有升;南大附中要找出一直滑坡問題,力爭在下一階段教學中有突破,扭轉當前的被動局面)仔細研究一下全區的學校就會發現,真正教學質量好的學校,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抓得更好,更主動、更自信,凡是教學質量薄弱的學校,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整體素質也不盡如人意。如果能把對學生的素質發展與學習效果的提高,調校對準同一個靶心,讓學生的全面發展與課業成績同步提高,相輔相成,就一定會使學校的發展進入良性的循環和不斷攀升的軌道。

對一所學校而言,“質量為魂”仍然屬於“本色”的範疇,要想不斷超越,追求卓越,在校際競爭之中脱穎而出,還要真正抓好“特色”。鼓樓的特色是什麼?總體講就是:“學校規範+特色;教師達標+風格;學生合格+特長”因為真正的優質、滿意教育,一定是百花齊放,適合不同羣體,不同層次、家庭、學生各自需求的教育。XX年我們就講“名校”之“名”,在於本色過硬,特色鮮明,強校的亮點也在於特色。全區特色發展應該形成流水線、一條龍的發展形態。學校的特色與學生的特長密切聯繫,但不能完全等同。學校的特色是辦學理念、實踐的長期積澱,它是學校的另一張名片。全區各個學校在特色發展、差異化發展方面都跨出了一大步,呈現出特色紛紜、百花齊放的喜人局面。但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全區學校特色發展,離“卓爾不羣”的目標還存在很大距離。卓爾不羣是對學校各方面工作,對學校的發展,對學校辦學特色的基本要求。具體來説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卓”,卓就是卓越,是要求學校的各項工作都要追求高水平,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不斷超越自我,達到優秀標準,要做到同類特色的學校中的最好,成為標杆。如我們四中有足球、管絃樂,寧海有美術,南小有民樂,鳳小有科技特色,白雲園、二十九中有武術,每個學校都能列舉出一二三四,獎盃獎狀也能捧出一堆,但深問一句,在全市、全省、全國的同類特色學校中,有誰進入了前三甲,有誰能穩居第一。這裏知名度和認可度比較高的可能要算是寧海的美術,南昌路國小的民樂、一中心的足球特色在教育領域佔有一定份額,有的只剩下了昔日的輝煌,有的還剛剛處在起步、造勢的階段,有的抓住了為數不多的幾個特長生潛心地打造,有的培育出了一兩個專業人才,獲得了一兩個獎項,總而言之還處於特色發展的初級階段。學校特色想速成或者貪多是不太現實的,不能堅持多年認真地研究和打造也是難以取得成功和認同。一些學校是有特色,但還沒有得到社會的心理認同,(華山論劍,難排其位)XX年報告中我們對學校的特色發展曾以世界上許多名城的特色發展來類比,我們就是要努力讓特色與校名掛鈎,在人們的心目中可以畫上等號,我們才實現了“卓爾”。另一個方面是“不羣”,不羣就是跟一般不同,在和諧發展中“和而不同”,走差異化發展、錯位競爭的發展之路,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精”,以我的“優、特、精、專”擊敗、擊垮對手,使自己獨領風騷。搞同質競爭,實際上就是惡性競爭,最後不但不能共贏,反而是兩敗俱傷。當前全區各個學校之間特色定位重合、重複的情況還比較普遍,更沒有形成上下鏈一體化發展趨勢。有的學校存在貪多求全的心理,每種特色都想要,都想抓在手中,最後使自己的力量分散,每種特色都“營養不足”而“發育不良”。所以在全區各個學校的特色發展中,應該有一個總體規劃、設計和個體持之以恆抓實踐、抓推進、求實效的結合。校長在這方面要有理念、有定性、有繼承、有發揚,要為自己的學校度身定做和悉心打造出一個彰顯的特色,能在若干年後人才薈萃,羣星閃耀,綻放出異彩的真正的特色。

第四,理清四句話的內在聯繫

“有效教學,綠色接力,質量為魂,卓爾不羣”這四句話不是孤立的,理清內在的聯繫有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實踐。首先從邏輯上看,它們是一種層層遞進、互為因果、手段和目的的關係,有效教學是綠色接力的前提和基礎,如果當前的環節和工作沒有抓牢,自己的“一棒”都沒有抓穩,還談何接力?只有使每一個課堂的40分鐘都達到預期的、預定的效果,教師才能進一步將教學、教研、溝通、交流、調研的工作向上下游進行延伸拓展,反過來,通過綠色接力掌握了學生的基本情況和學習基礎,理清了教育未來的思路脈絡,就能更好地提高當前教育教學的有效性、針對性,促進有效教學的開展。有效教學和綠色接力都是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為目的的,如果把兩者都做到位了,學校的質量才能有保證,學校的生命線才會有保障。而質量是學校發展的“本色”所在,抓好“本色”學校才有資本和餘力去挖掘、培育和張揚自身的特色,從而努力培養出基礎堅實,特點鮮明,全面發展同時又具有特長的學生,學校才能走向卓越,走近卓越。

其次,從師德和師愛的角度來分析,這四句話中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通過開展有效教學來努力為學生減負,要通過綠色接力來為學生成長髮展鋪平道路、尋找捷徑,實際上是用教師付出更多作為代價的。試想,如果教師只滿足於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甚或為了個人小利,故意不把主要精力放在課堂上,誘導學生校外補課,教學如何能有效?(插話:對那些熱衷搞家教的要派人經常去聽課,查一查精力所在、教學質量)如果教師不對自己的學生充滿關愛,視生如子,又怎能全心全意地去了解他們,走近他們,做大量額外的工作,付出成倍的辛勞來做好綠色接力工作呢?一校之長是師者之師,是全體教師的領跑人,理應具備更強烈的責任感受,更博大的胸懷,更前瞻的眼光,更豐富的經驗,這一切都需要我們的校長終其一生“好學力行”,不斷修煉進取,真正以校為家,以生為子,以學校發展為己任,以教育工作為事業,才會在“本色”和“特色”之上下足功夫,做透文章,來實踐和完成“質量為魂,卓爾不羣”的事業追求和立校理想。

最後,從實現這四句話的條件上來分析,我認為要注意四個“第一”,即:第一保障是健康,這個健康包括教師和學生兩個羣體,身體的和心理的兩種健康,沒有健康,一切都無從談起,所以每一位校長對師生,包括對自身的健康都要加強關注,加大關心;第一基礎是強基固本,抓好“雙基”,完成各科教學的基本要求是最根本的前提,讓學生在學校的每一課、每一站都不掉隊,都不負債,才能做到“不讓一個學生掉隊”;第一要務是實現全區名校眾多、名師眾多、名校長眾多的目標,強師興教是全區教育發展的當務之急,我們堅持打造“三名”工程就是這個目的;第一前提是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習慣養成也是一項基礎工程,打好這個基礎不但會使“接力”中的下一個接棒者省時省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自己終身受益。培根曾經説過:“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這四個“第一”是各個學校求真務實抓發展的着力點、突破口和保障線,是每個校長必須放在心下,抓在手上的緊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