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吃什麼養生大綱

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重陽節在飲食方面又要要注意哪些呢?重陽節吃什麼?

重陽節吃什麼養生大綱

很快就要到九月初九重陽節了。重陽節是登高望遠思念親人的日子。中國傳統的節日,都是和吃聯繫在一起的。重陽節吃什麼好呢?傳統九九重陽節要吃重陽糕,喝菊花酒,當然,九月初九,也正是菊黃蟹肥時,所以吃螃蟹也很方便喲。

重陽節的花糕和栗子糕

北京的小吃中有兩樣是專在重陽節時食用的,一為花糕,一個是栗子糕。

花糕,別名也叫栗子糕。它的製法是用江米麪加水蒸熟,用屜布沾水包起蒸熟的江米麪揉均勻至光滑,分成四塊,再分別拍成2釐米厚的片放在案板上,抹一層豆餡,再鋪一層江米麪,依次類推連鋪三、四層後,在最上面密密實實的碼上煮熟的栗子、桃仁、瓜仁,最後撒上京糕絲、青梅果脯等就算製成。無論看着還是吃着都類似於多層的酥皮兒。早年間在北京以東四牌樓那兒的致美齋、桂馨齋做的花糕最有名。

栗子糕,是用栗子泥為主料製作而成的。具體做法是:將生栗子去皮蒸熟後搗成泥狀,分成三份,一份攤開做底,然後鋪一層京糕片,再鋪一層栗子泥,再鋪一層澄沙餡,最後在上面鋪第三份栗子泥。而後,用切成小塊的京糕片和青梅絲拼成各種圖案。這樣就製成了黃、紅、褐三色相間五層碼放的栗子糕。吃的時候再澆上用白糖和桂花熬成的糖汁。

在中國重陽節時吃花糕的風俗早在漢代就有,據當時的《西京雜記》中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食人長壽。”其中“食蓬餌”,就是吃蓬糕的意思。説到九月初九吃重陽糕,在民間還有一個古老的傳説:古時候,在某地的一座高山上住着一户淳樸善良的農民,一日他耕地時遇見一位老者,告訴他在九月初九那一天他的家中將會有難,必須往高處搬家,搬得越高越好。這位農民將信將疑,猶猶豫豫終於在九月初九的早晨下定決心,舉家向山上搬。還沒有走出多遠,原來家的地方就着起了大火,火接風勢向上一直蔓延,他帶着全家就不停的向上爬,一直爬到山頂才避開火勢。以後,就有了在九月初九登高避禍的習俗。後來,為了方便,又逐漸演變成了在這一天“吃糕”代替“登高”,以求避禍的習俗。

重陽節的三種食俗

古代把農曆三月三為春天的大節,叫上已;九月九為秋天的大節,曰重陽。上已踏青,以後逐漸被清明節所替代,但“三月三”這個吉祥的日子仍是壯族、黎族、畲族等少數民族重要節日。九月九,因為月日同聲,又值秋日,歷來受人們的重視。《易經》將“九”定為陽數,而“九”為陽數是最大的,兩九相重稱為“重九”,兩陽相重叫“重陽”,可以引發人們許多的聯想。中秋已過,步入盛秋,季節變化,又引起人們對人生的感歎,多種情感的交集,使得重陽節發展成為以娛樂為主的節日。在節日食品民俗事項中有三項,俗稱:“三寶”。

第一,重陽要飲“菊花酒”。九九與“久久”諧音,與“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這一説法。金秋九月,秋菊傲霜,文人將九月稱“菊月”,老百姓把菊花稱“九花”,北京將菊花當成市花之一。由於菊花鬥寒的獨特品性,所以使得菊花成為生命力的象徵。在古人那裏有着不尋常的文化意義,認為它是“延壽客”、“不老草”,可使人老而彌堅。

第二,是吃花糕。重陽節敬老,登高以避災。“糕”與“高”同音,又有“步步高昇”、“壽高九九”之含義,所以“重陽花糕”成了普受歡迎的節日食品。秋高氣爽,登高辭青,品嚐花糕,賞菊吟陶淵明詩句,舉辦各種尊老敬老活動,充滿了人間親情。我國南方普遍有重陽節插茱萸驅邪的習俗,而北京則以敬老為主要內容,所以賞菊多,而插茱萸者少。

第三,是吃羊肉面。“羊”與“陽”諧音,應重陽之典。面要吃白麪,“白”是“百”字去掉頂上的“一”,有一百減一為九十九的寓意,以應“九九”之典。京城給九十九歲老人過生日叫“白壽”。有錢人家當日可舉行以羊肉為主的宴會,爆、烤、涮以至全羊席。秋天是羊兒最肥的季節,羊肉性暖,可以禦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