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春節習俗範例

導語:眾所周知,港台和大陸無論是文化還是習俗都是有差異的,農曆新年是我國傳統上一個盛大的節日,在香港和台灣過農曆年與大陸是有所不同的。那麼香港春節習俗有什麼呢?一起來了解下吧:

香港春節習俗範例

香港春節習俗

香港人踏入新春佳節的第一刻,香港人多半會前往黃大仙廟,爭先恐後地要插上“頭炷香”,以祈求新的一年裏平安順利、財源廣進。所謂“頭炷香”,指的是每個人在新一年第一次供奉的香,但不一定要當日零時插,任何時候都是好時辰,最重要是心誠。

在香港的慶年活動中,一向重頭的戲是舞龍舞獅,而且都要裝飾得五顏六色,風采歡騰。舞獅也稱為“獅子舞”,在香港不僅是傳統的舞蹈項目,而且也是民間的體育及慶典活動。香港人舞獅大多是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不同於北方的舞獅——由兩人合舞一隻大獅子,只露雙腳,不但有雌、雄之分,還分文獅、武獅、成獅、崽獅等。

型港人年前也都要清潔一下家中環境,取“除舊佈新”之意。繼而是置辦年貨。除夕是團圓的日子,一家人要吃團圓飯。香港人十分注重吃,連菜名都要起個好彩頭。團圓飯後,要去逛花市,買年花回家,增加家裏的過年氣氛。當然,紅包壓歲錢是不能少的,但香港人一般不包 “大紅包”,身上所帶的以備不時之需的成迭紅包,多數都是裝着10~20港幣。

大年七年級人們會拜親訪友,正式拜年。許多人家都於桌上擺設年糕、油角、煎堆、蛋散等過年應景之食物。

香港人過年期間,每天都有不同的説道:七年級、雞日(“雞”諧音“吉”),元旦貼雞畫避邪祈福;八年級、狗日,拜年或祭祖;九年級、羊日,易生口角,不宜拜年和祭田;初四、豬日,祭財神。初五、牛日,接財神。初六、馬日,送神、開市。

貼揮春

揮春是粵語中的叫法,實際上它指的就是過年時貼的春聯、門聯、福貼等。但近年來香港人在農曆新年時按傳統在家裏貼的漸漸不再僅限於春聯、年畫,取而代之的是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

舞獅、舞龍燈

舞獅、舞龍燈等會在一些新界鄉村、圍村中出現,但在市區街頭上很難看到了。至於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過自一九八二年開始,每年農曆八年級的晚上,在維多利亞港上都會舉行盛大的煙花表演,這已成為這十多年來迎春的一個節目了。

吃港味年菜

最具港味的招牌年菜當屬“盆菜”,這道菜是在盆狀食器內加入魷魚、冬菇、花膠、大蝦、髮菜、紅燒豬肉等豐富食材一起燉煮而成,象徵閤家團圓、滿堂吉慶的寓意。而“髮菜蠔豉”則是使用髮菜與牡蠣幹一同燜煮而成,取發財好市之寓意;象徵年年高升的年糕,更是香港春節期間少不了的傳統美食。

香港過年家家户户都會準備“全盒”來招待客人,以象徵吉祥圓滿之意。內有數小格,裝有多樣帶有好兆頭的糖果小食,例如瓜子象徵抓銀子、糖蓮子象徵連生貴子、糖蓮藕象徵佳偶天成、糖椰絲象徵有爺有子、油角象徵荷包滿滿等,真可謂是美味與美意兼得。

團年飯畢逛花市

香港被稱為“美食天堂”,春節有關吃的習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年飯”,一般是在家裏設宴,於除夕全家上上下下、裏裏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飯。

而飯後的一大節目,首選相信是逛花市了,農曆新年期間,港九多處都設有年宵市場,其中以維多利亞公園的花市最大、最熱鬧。香港市民習慣於晚飯後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歡度佳節。

討“利是”

在香港過農曆新年,最開心的莫過於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節拜年時,到處可以聽到“討”利是的歡笑聲。“利是”原為“利事”,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同時也成為了春節時親人之間不可缺少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