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春節習俗

中國過春節歷史淵源,相傳春節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的“臘祭”,你知道古代春節習俗嗎?今天本站小編特意準備了一些古代春節習俗資料,希望你能喜歡。

古代春節習俗
古代春節習俗

在我國曆史上,新年開始的第一天一直是叫“元旦”的。民國以來實行公元紀年後,元旦一詞專用於公曆新年,而傳統的元旦則稱春節。然而,幾千年的傳統印痕再現了古代國人過春節的喜悦心情和當時的狂歡場面。據史籍記載,春節在唐虞時叫“載”.夏代叫“歲”,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義指穀物生長週期,穀子一年一熱,所以春節一年一次,含有慶豐的寓意。至於互相拜年宴請,則起自漢初。

按中國人的習慣,每年一到臘月(農曆十二月)就準備年貨過年了。除夕晚上,即使常年在外的人們此時也一定要趕回家團聚。古人(主要指漢族)團年,一般以吃年糕、餃子、餈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九、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

除夕的家宴菜餚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舊時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乾飯,燉豬肉、牛羊肉、燉雞,再做幾個炒菜。陝西家宴一般為四大盤、八大碗,四大盤為炒菜和涼菜,八大碗以燴菜、燒菜為主。安徽南部僅肉類菜餚就有紅燒肉、虎皮肉、肉圓子、木須肉、粉蒸肉、燉肉及豬肝、豬心、豬肚製品,另外還有各種炒肉片、炒肉絲等。湖北東部地區為“三蒸”、“三糕、“三丸”。哈爾濱一帶一般人家炒8個、10個或12、16個菜不等,其主料無非是雞鴨魚肉和蔬菜。贛南的年夜飯一般為12 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為“十大碗”,討“十全十福”之彩,以雞鴨魚肉及各種蔬菜為主。江西南昌地區一般十多道菜,講究四冷、四熱、八大菜、兩個湯。…

當代許多中國人已經習慣了在除夕晚看春節聯歡晚會,其實古代也有春節聯歡晚會,只不過沒有電視直播。古代,在春節期間,大街上會出現遊行的隊伍,且各朝代各地區都不一樣:有的會演社戲,有的會舞龍舞獅,當戲曲逐漸佔據人們主要的娛樂領域後,春節看戲就成了那場鬆散的“春晚”最熱鬧最受人歡迎的地方。這種遊行,有的地方稱其為“演春”。至於古代有錢的人家,就不用出去看戲了,他們會在自己家裏搭戲台、邀請戲班子開鑼。

古代春節食俗

湯圓始於宋代

春餅源於“五辛盤”

國人過春節歷史很悠久。雖然春節起源仍有待各路方家繼續考察,但大致來説,早在遠古時期,便傳承着以立春日前後為時間座標,以春耕為主題的農事節慶活動。一些學者認為,這一系列的節慶活動不僅構成了後世元旦(也即今天所稱的春節,下同)節慶的雛形框架,春節的民俗功能也差不多是從這個時期就奠定了基礎。

漢唐時期是由立春節慶向現代的春節大年節的過渡時期。早期的“春節”是以立春為中心的,逐漸過渡到以正月七年級為中心。同時,原來單純的立春農事節慶,逐漸過渡到複合型態的信念節慶。在此基礎上,產生了一系列以除疫、延壽為目的的飲食習俗,其主要表現就是喝椒柏酒、屠蘇酒、桃湯、吃五辛盤、膠牙餳等。

年夜飯出現於漢代

明代餃子已是春節必備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的年夜飯,以目前所知的材料而論,大致在漢代就已經出現。按照學者姚偉鈞的説法,這時元旦期間大吃大喝就成為了風氣。漢制規定,元旦羣臣要給皇帝朝賀,成為“正朝”,皇帝也要大擺宴席款待羣臣,君臣共飲歡度佳節。此後,由魏晉至唐,元旦皇帝大宴羣臣成為定製。晉代元旦朝賀皇帝時,皇帝還要給百官增祿、賜酒。而唐代由於雄強的國力和深廣的影響,元旦朝會不僅有百官朝賀,還有遠方少數民族和附屬國的首領和使臣。

西晉人周處記載四川的春節習俗時説:“蜀之風俗,晚歲相與饋問,謂之饋歲;酒食相邀為別歲;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南粱的《荊楚歲時記》中寫得更詳細:“歲暮,家傢俱餚簌……以迎新年。相聚酣飲,留宿歲飯,至新年十二日則棄之街衢,以為去故納新也。”也就是説,新年飲宴的範圍遠不僅限於皇家,而是民間共有的民俗,並且逐漸定式化、儀式化,成為春節習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動。

古代春節年夜飯介紹

1、先秦時吃“麥飯”,唐朝以後米、面才普及

無論年夜飯上有什麼山珍海味,人們也少不了要吃主食。米飯、饅頭、麪條成為今天中國人最重要的主食,走過了一段漫長的道路。先秦時期,中國人主要種植的糧食作物是所謂“五穀”中的粟、黍、稷,第一個對應的是“小米”,後兩個則是“黃米”。中國是小麥的原產地之一,但長期不被重視,吃的話,也只是用麥粒煮飯,製作“麥飯”。要到兩漢時期,穀物制粉技術才逐步推廣開來,出現了饅頭、餅、麪條等食品。這意味着,孔子、孟子們要是吃年夜飯的話,主食只有“粗糧”。

中國人的糧食結構在唐代發生歷史性改變,粟、大麥、小麥在北方,水稻在南方成為主要糧食作物。這個時候,在較少種植水稻的北方地區,大米的價格超過粟米和麪粉很多,通常只有富人才吃得起,屬於糧食中的奢侈品。①在南方,麥類種植範圍則很小,直到金人南侵,大批北方人逃往江南,麥類需求大增的情況下,種植面積才逐漸擴大。臨安城(杭州)中麪食店隨處可見,飲食上“無南北之分”了。

2、餃子、湯圓都有美好寓意,因此成為過年必吃食品

説起中國人過年必吃的東西,餃子在唐朝時已出現雛形,在宋朝稱為“角子”,在元朝被叫做“扁食”(來自蒙古語或回回語,在一些地區沿用至今),後來也有“水點心”、“煮餑餑”等名字。因其形如元寶,被賦予“招財進寶”的含義,同時又便於人們把各種象徵吉祥銅錢、糖果等包在餡裏,久而久之,到了明朝,餃子成為北方人過年的必備食品。

南方過年的“標配”湯圓起源略晚,前身是北宋上元節(元宵節)吃的“圓子鼓豉”,南宋已有“乳糖圓子”、“山藥圓子”、“金桔水團”等不同餡料的做法。明朝時,北方在正月初九後吃“元宵”,製作方法是“用糯米細面,內用核桃、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稱湯圓也。”這顯然已經和今天沒什麼區別了。湯圓因其形狀,被賦予“團團圓圓”的意思,過年時吃確實吉祥、應景。③因此理論上,如果我們回到明朝過年,我們在北方就能吃上餃子,在南方就可以享受湯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