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的溯源 為什麼要吃臘八粥

臘八節的溯源

臘八節的溯源 為什麼要吃臘八粥

農曆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要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接下來大家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臘八節的溯源及傳説吧。

臘八節的溯源及傳説

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據説,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又稱“佛成道節”。

在臘八節這一天,老百姓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户户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並饋贈親朋好友。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説:“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慄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至今我國很多地區人民仍保留着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栗子、花生、白果、蓮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

關於臘八粥的傳説有很多,廣為流傳的有兩個。

傳説一:臘八節是農曆臘月(十二月)初八,起源於元末明初,據説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監牢裏受苦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穀雜糧,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其名日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頓。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傳説二:據説臘人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衞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的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便合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初八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的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

為什麼要吃臘八粥

釋迦牟尼原本是王子,他深切同情勞動人民的苦難遭遇,二十九歲時,毅然捨棄了王族生活,去探求解救人生痛苦的方法。相傳,一天釋迦牟尼來到一片茫茫無際的荒漠,又飢又渴,終於不支倒地。這時,恰巧有個善良的牧羊姑娘路過,忙將隨身所帶的雜飯與泉水調煮成粥,餵給釋迦牟尼吃。釋迦牟尼醒來後,謝過牧女,繼續前進,以堅韌不拔的毅力修行了六年,終於在十二月初八那天得道成佛。從此以後,凡逢十二月初八,各佛寺均效法牧女獻粥,取香谷、果實煮粥,供於佛像前。

遠古時期,人們往往在冬季用獵獲的禽獸祭祀天地、祖先,以祈福求壽,避災迎祥。古代“獵”、“臘”是同一個字。沿襲下來,就把處在冬末春初、新舊交替之際的十二月稱做“臘月”。據古書記載,在南北朝時,就流傳着“臘鼓鳴、春草生”的民諺。説的是在臘月,農民為了喜慶一年的豐收,敲打臘鼓,跳起各種舞蹈,預祝來年再有一個好收成。

中國古代民間有在冬至前後食用“赤豆粥”的習俗。如《本草綱目》赤豆條記載,傳説中那位頭撞不周山的共工氏有七個“不才”兒子,“以冬至死為疫鬼”,故於是日作小豆粥,來祓除瘟神疫鬼。這個節日風俗,後來和佛教紀念“佛祖成道,的“五味粥”逐漸融合,宗教迷信的成份也逐漸淡薄下來,成為入臘以後的節日佳品——“臘八粥”。

煮臘八粥,除了用各種糧米、雜豆外,各地根據出產還放上栗子、白果、;菱米、苡仁以及芡實、蓮子等,用文火燉上一整夜,“臘八”清晨圍爐熱食,真是別具風味!

冬天吃“五味粥”、“赤豆粥”以至“臘八粥”的風俗,雖來源於神話故事,但對人體健康也確有一定好處。如赤豆,也叫赤小豆,不僅有營養,也是《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的藥材,赤小豆雖然不能避疫驅邪,卻有利水行血、健胃、消腫的作用,特別對預防腳氣病有很好的功效。臘月初八的一些風俗,由於它對我們有許多好處,故一直流傳到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