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六一有關的隨筆:看見你,看見自己

本站:每個人都是一朵獨一無二的花,在屬於自己的歲月裏綻放,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看見你,看見自己》。

跟六一有關的隨筆:看見你,看見自己

電影《阿凡達》中,男女主角常説這樣一句話:“I see you”,我看見你了。而看見,就是愛。

你看見我的那一刻,有兩層鏡子的含義:

第一層:你的眼睛,就像鏡子,我從你的眼睛中,甚至可以看到我的鏡像;

第二層:當你用心看到我時,你的整個靈魂的反應,就像是一個抽象的鏡子一般,照出了我的存在。

沒有鏡子,我們看不到自己長什麼樣子。從哲學上的角度來説,沒有“你”的鏡子的存在,也就沒有“我”。

很多西方哲學家做過這樣的表述:你存在,所以我存在。不過,他們這句話中的“你”,指的是上帝。心理學的解釋是,這個“你”,可以具體到人的身上。

比如,對嬰幼兒來説,媽媽就是鏡子,如果媽媽沒看見,孩子會覺得自己不存在。

教室裏,教師是鏡子,如果教師沒有看見,孩子會覺得無所事事,或者肆無忌憚;

成長中的男孩子,爸爸是鏡子,如果爸爸沒看見,孩子會放任自己;

在家裏,夫妻互為鏡子,如果沒有互相看見,冷漠會使家園荒蕪……

被看見以後呢?

今天下午一個孩子用來之不易的錢買了辣條吃;

昨天一個孩子嘗試用發泄的方法主張自己的權力;

今天一個孩子的作文突然妙語連珠……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因為每個孩子是不一樣的,像國小課本里的《花鐘》,每個孩子也都像花兒一樣有自己綻放的時間和方式,只是孩子是獨一無二的花,我們沒有辦法先驗地知道他的綻放時間。

1998年女科學家克倫·阿道夫(Karen Adolph),為了研究孩子到底是如何學會走路的,實地觀察了28個孩子。這一次她沒有采用平均值或者把所有孩子看作一個整體的做法。她把每個孩子都當做獨立的個體,全程觀察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結果,通過這28個孩子,她竟然總結出了25種從爬行到走路的成長模式。可以説每個小孩的過程都不同。

科學家的“看見”更廣闊,也許孩子需要的是能觸碰和感受到的“看見”:“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看見,是多麼深情的滋養。

今天“六一”,借一個朋友的話:祝大家童心永駐!《小王子》裏説:“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孩子,只是我們忘記了”,希望我們都能做一個心裏有孩子的大人,看見孩子,看見自己。

公眾號:益起學堂和孩子一起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