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不能只有掃墓祭祖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將至,國家已經公佈了放假安排。不少地方,一些居民由於路遠或時間等原因,提前到墓園、墓地祭奠親人,甚至已經出現節前掃墓高峯。許多市民選擇用鮮花、絹花等新的方式,祭奠親人,寄託哀思。而各地政府部門也在提醒市民,文明祭掃、注意防火等等,並且大力加強交通監管工作

清明節不能只有掃墓祭祖

“清明時節雨紛紛”,雖然清明節相對比較“清冷”,一些年輕人不容易想起來,它作為中國最重要傳統節日之一,卻一直被作為民族文化傳承。毫無疑問,只要有條件,清明節應當去掃墓,表達一下對先人的懷念。但是,作為一個傳統節日,我們應當知道,清明節的內涵是豐厚的,它絕不簡單等於掃墓節。

首先應當瞭解關於清明節的歷史。據傳,清明節源於古代帝王的“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成為民族固定風俗。從唐朝開始,祭拜掃墓的日子被定在寒食節。而寒食節,是紀念春秋時被火焚於綿山的介子推而設。介子推“不言祿”,“捨身赴義”,成為中國傳統大丈夫精神的淵源。今天的年輕人或許多數都知道屈原,可有幾個知道介子推,能背出幾句關於清明節的詩文呢?

傳統清明節的習俗,不僅僅只有祭掃,而是非常豐富的。除了寒食節的“禁火”,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活動。《清明上河圖》就生動描繪了這一時節的都市繁榮景象。今天,我們當然不必沿襲所有的舊風俗,比如寒食“禁火”之類,但許多風俗是可以考慮恢復的。今年開封就搞了“清明文化節”,事實上,清明前後,春回大地,還適合插柳、植樹,綠化環境、修復生態。

當然,一些娛樂體育方面的風俗,不一定非在清明時節進行。但即便清明主要只是緬懷追思,我們也不要讓這個節日狹隘化。全國政協副主席厲無畏在“首屆海峽兩岸清明文化論壇”上,提出“兩岸共同繼承弘揚清明文化”。他認為,清明節是全球華人共同分享的記憶,清明文化藴含着對故園桑梓的認同,對祖先、前賢的感恩懷念。誠哉斯言!清明文化完全可以作為重要紐帶,讓中華傳統文化薪火相傳。

這幾年,傳統文化的繼承傳遞問題,越來越受到各界的重視。春節、端午、中秋,都恢復了很多傳統習俗,也恢復了很多民族“記憶”。對清明文化的關注不夠,客觀地講,有這一節日本身特殊性的因素。但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清明節的內涵並不單薄,甚至在一些方面更加“高端”。作為非物質遺產的一部分,我們要努力讓它的內涵和形式重新豐富起來。端午節不能只剩下粽子,清明節也不能只是擠車掃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