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滿分作文1000字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説,這個時候正處於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如盪鞦韆、打馬球、放風箏、植樹、拔河,等等。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明節的滿分作文1000字相關資料,供大家參考!

清明節的滿分作文1000字
清明節的滿分作文1000字一

俗話説:“上海看人頭,南京看石頭,北京看城頭,西安看墳頭”。今年清明節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看了西安的“墳頭”。

我們首先參觀了世界第八大奇蹟——秦兵馬俑。一到兵馬俑博物館,我就被它的雄偉與古樸所震撼!我站在一號俑坑旁讚歎道:“哇,這跟語文書上講的一模一樣 1”兵馬俑排列整齊,氣勢雄偉,他們一個個手握寶劍,身材魁梧,聚精會神地注視着前方,真不愧是追隨秦始皇多年、久經沙場的軍隊啊!我們彷彿置身於喊殺震天、戰馬嘶鳴、屍橫遍野的古代戰場中。後來我從爸爸那兒得知,兵馬俑剛被挖掘出來時呈彩色,之後受空氣影響迅速變成灰土色,而且多半呈碎裂狀,六個月才能接成現在看到的樣子,每個俑的碎片都會“物歸原主”,不能“張冠李戴”。隨後,我們進入號稱“青銅之冠”的銅車馬展廳,在長方形玻璃展櫃內陳放了兩輛舉世罕見的青銅車馬,其中一輛由於部件繁多、工藝複雜,拼裝了長達八年之久,我不禁為古人兩千多年前的精湛工藝而讚歎!

我們還參觀了唐代第三位皇帝李治和我國古代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當我們進入乾陵,一條長長的神道呈現在眼前,兩旁是幾十個雕刻精美的石像,神道盡頭是武則天的“無字碑”和李治的“述勝記碑”。墓碑後方還排列了六十一尊石人像,這是武則天為參加李治葬禮的少數民族首領和外國使臣所修建,六十一尊石人像是唐朝對外交往的歷史見證。

雖然我們來去有些匆忙,但我已經感受到了我國古代文化的魅力和歷史的久遠,以後我還要重遊西安!

清明節的滿分作文1000字二

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又將來臨了,學校給我們放了三天假,也讓我們有機會去祭拜一下逝去的親人。

今年,奶奶離開我們三年了。在我們關中農村地區,按習俗應該隆重祭奠一下。我知道爸爸為這事,已經籌劃很久了。

清明節這天早上,家裏就陸續有祭奠奶奶的客人到來,舅舅、叔叔、姨媽都來了。大姑、二姑也風塵僕僕地從西安趕回來了。頓時,家裏擺滿了各種祭品,比如花圈、各種花花綠綠的冥幣,紙製的樓房、小汽車、電視機等等,令我驚訝的是其中竟然還有一部“蘋果手機”。

我望着這些祭品直髮呆,喃喃的説“燒這麼多東西,太浪費了……”

“是呀,還污染大氣!”身後有人搭話,我回頭一看,是有學者風度的大姑,她接着説“一不小心,還會引起火災!”

“是呀,前幾天西安的陰霾天氣可把人害得不輕!”心直口快的二姑立刻插話。

“太好了!”爸爸不知什麼時候湊上來的,他顯得輕鬆地説:“咱們真是心有靈犀一點通,新聞媒體上提倡文明祭祀,我還擔心你們不接受,看來我現在是out了!”

爸爸的話剛説完,家裏已是笑聲一片了。

等大家笑聲結束了,爸爸不緊不慢地説:“我們今天就來個移風易俗,我們不燒祭品,改成種樹獻花。”大家都點頭表示贊同。

中午十點鐘時候,冒着濛濛細雨,我們一行人向墓地出發了。只是我們顯得很特別,有扛柏樹的,有抬水的,有扛勞動工具的,還有捧着鮮花的。

來到奶奶的墳前,清理過雜草,大家七手八腳開始栽翠柏了。挖坑、培土、澆水,不一會兒,兩棵蒼翠柏樹已經矗立在奶奶的墳前。

然後,客人依次給奶奶獻上鮮花、三鞠躬,表達對奶奶的哀思,整個過程顯得莊重肅穆。

正在這時,只見西邊的墓地濃煙滾滾。過去一看,原來有一位叔叔在那邊燒紙錢,結果引燃了荒草,大家一齊動手,才撲滅了大火。

我趕忙跑過去對他説:“叔叔,你不要在燒紙錢了,這樣會污染環境,還容易引發火災,您還是獻點花吧!”我把手裏的花分給了他一束。

那位叔叔顯得非常不好意思,但又很驚訝的説:“獻花的做法,我昨天看電視上提倡,沒想到今天真的有人做了……小夥子,這個做法好,佩服!”叔叔的話,説的我真不好意思。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顯得異常興奮,今年的清明節過的真有意義!

清明節的滿分作文1000字三

夜裏雨聲,閒讀宋詞,聽北宋詞人晏殊淺吟:“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後清明”。翻過幾頁,又聽見晏殊第七子晏幾道歎息:“舞煙眠雨過清明”。

心裏驀地一驚,春社已過,清明又至了。

《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説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着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着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説,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説法,就是“三月節”。

清明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説,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清明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説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清明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説,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逝者已去不可追,請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無限的感傷將被抒發,祭祀者的淚珠將串成一段段濕漉的回憶,暖春的微風抹不淨傷感人的眼睛。人生漫長的旅途不會停歇,宗脈的延續是一串加粗的省略號,老人的白髮便是清明節最醒目的問號,孝順與贍養是唯一正確的選擇,是炎黃子孫對清明的最佳詮釋。讓孝敬之心日日在,堅持善待自己的父母與老人,在暖春四月的某個清明,立於拂起萬千愁緒的細風中,才不至於面對死氣沉沉的墓碑,空餘幽幽的哀歎和無邊的自責,揹負一團心冷在風裏哀號盤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