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有感——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到這個時候,人們紛紛表達對先人的思念、對現實的充實和對未來的憧憬,並轉化為生活的動力。

清明有感——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生命一來到這個世界,她就以肉體和精神的形態存在。有時我們不清楚身邊每個真實的生命與其他的生命有什麼不同,一個生命在她消失之前,我們幾乎不能察覺到:所有人的生命裏都是一部歷史

我國古代的祭祀有很多,小到月祭,多到四時之祭,大到大規模的宗廟祭祀。即使現在,農村或逢七年級或逢十五或逢節氣,都要或大或小地祭祀一番。我們的祖先為什麼重視祭祖,為什麼頻繁和繁縟地祭祀?孔子説:慎終追遠,明德歸厚。他生活的時代,卜筮迷信盛行,易經成為金科玉律,上上下下信奉鬼神。但孔子不信鬼神,所以説祭祖先,是為了使活着的人道德醇厚。

古人的慎終追遠,不忘先人,是為了增強凝聚力,以祭祀的方式喚起後人對祖先的追思和敬慕,沉澱的是一種道德、一種文化,它以國家統一和宗族團結為目的。這並非簡單的死人是否有靈魂的問題,它寄託了炎黃子孫崇敬先人的民族精神,這裏,血脈相承,民族精神在延續。……

實際上,任何國家以任何形式的祭祀都沒有科學可言,因為死去的人不能知道活着的人在想念他們,在祭奠他們。是活着的人所進行的一項活動,這個活動可以讓活着的人記住他們是來自相同的祖先,血管裏流着相同的血。……

歷史發展到今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不是封建時代所能比的。新的道德觀、人生觀正在取代舊的道德觀、人生觀,但這不等於説中國的文化傳統就不需要了,更不等於説禮可以不要了。我們依然需要感謝祖先、感謝前輩們為我們打下的基礎,我們需要並應該表達對他們的敬意。

讓我們在清明來臨之際,以各種方式表達我們對先人的思念和敬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