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節氣民俗起源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分是個天文類節氣。分是平分,秋季90天的中分點,平分秋季。秋分之後,冬眠的動物開始做準備。此時,人類則有很多民俗活動,來為這個節氣賦予更多意義。

秋分節氣民俗起源

秋祭月:中秋節由此而來

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説,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

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於這一天在農曆八月裏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就太煞風景了,所以人們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

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我國各地至今遺存着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民間的祭月習俗因地區不同儀式各異。

北京的月壇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北京歲華記》記載北京祭月的習俗説:“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兔;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

北京祭月還有一個特別的風俗,就是“惟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此即民諺所説“男不拜月”。

無獨有偶,南昌有句老話,叫“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意思就是説在拜月時,男子是不能參加的,因為古代有“男尊女卑”的思想,男子是不能給女子下跪的:月宮裏的嫦娥是位女子,而且代表陰性,因此在拜月時男子是不能參加的。

杭州人稱祭月為“齋月宮”。清代顧祿《清嘉錄》中説:“每户瓶蘭、香燭、望空頂禮,小兒女膜拜月下,嬉戲燈前,謂之‘齋月宮’。”

在廣東祭月時,人們多會祭拜一位木雕的鳳冠霞帔月亮神像。另外,在南方部分地區還有以芋頭作供品的習俗。

立雞蛋:成功與否有講究

“秋分到,蛋兒俏”。在每年的春分或秋分這一天,我國很多地方都會有很多人在做“立蛋”試驗。選擇一個身量勻稱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豎放在桌上,失敗者雖然多,成功者也不少。

為什麼春分或秋分這天雞蛋容易豎起來?有人認為,春分、秋分是南北半球晝夜等長的日子,地球地軸與公轉軌道平面處於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雞蛋較容易立。也有人説,春秋分時節天氣晴朗,人的心情舒暢、思維敏捷,動作也利索,有利於立蛋成功。

有專家稱,雞蛋確實是可以豎立的,且並不僅限於春分、秋分時節。立蛋成功的關鍵在蛋殼上面。雞蛋表面高低不平,有許多突起的“小山”。根據三點構成一個三角形以及三點決定一個平面的原理,只要找到3個“小山”和由這3個“小山”構成的三角形,雞蛋就容易豎立起來了。另外,最好選擇生下四五天的雞蛋,因為此時雞蛋的蛋黃下沉,雞蛋重心下降,最有利於立蛋。

吃秋菜:秋湯灌髒利養生

在嶺南地區,昔日流行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採回的秋菜一般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有順口溜道:“秋湯灌髒,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

野莧菜含有多種營養成分,豐富的胡蘿蔔素、維生素C有助於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提高人體抗癌作用。炒野莧菜具有情熱解毒、利尿、止痛、明目的功效,食之可增強抗病、防病能力,健康少病,潤膚美容,適用於痢疾、目赤、雀盲、乳癰、痔瘡等病症。

實際上,嶺南習俗所謂的“秋湯”和現在中醫學提倡的秋天滋補是一致的,只不過嶺南習俗更加典型,有點土生土長的味道,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罷了。

南京流行吃“桂花鴨”,用普通的鹽水鴨,以桂花滷入味。“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上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

粘雀嘴:放些湯圓保收成

秋分這一天農民按習俗每家都要吃湯圓,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圓10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着置於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意思是希望避免雀子來破壞莊稼。

用湯圓將麻雀的嘴粘住,當然只是農民的想象和美好願望,不過也説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湯圓的黏性比較大,不易消化,不宜多食。

湯圓多以糯米為主原料,和其他一些配料製成,糯米性温,味甘,所加配料亦往往是高糖分、高熱量之物,在春寒季節少量食用有助於補充身體熱能,補虛調血、昇陽健脾。但糯米黏滯、難消化,多食容易導致食滯。搭配葱、蒜等辛味食物,可以平衡湯圓的滯緩效果。

秋分期間,一些地方還有挨家送秋牛圖的習俗。所謂秋牛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曆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説些秋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見啥説啥,説得主人樂而給錢為止。言詞雖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俗稱“説秋”,説秋人便叫“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