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過後多久入伏

小暑是一年中很常見的一個節氣,也是很特別的一個節氣。那麼20xx小暑過後多久入伏?小暑後入伏時間是什麼時候呢?本站小編告訴大家20xx小暑過後多久入伏,一起來看看吧。

小暑過後多久入伏
小暑是入伏嗎

小暑是相對大暑而言,古人認為小暑期間,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故稱為小暑。每年7月7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05°時,小暑節氣開始。20xx年小暑是公曆20xx年7月7日。

俗話説:“熱在三伏”。我國三伏天氣一般出現在夏至後的第28天,即所謂“夏至三庚數頭伏”。中國曆法規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入伏,其中第一個10天為初伏,初伏最早離夏至20天,最晚30天,小暑離夏至16天。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段時間。而20xx年入伏是7月12日,末伏最後一天是8月20日。

“小暑過,每日熱三分”,小暑節氣期間正好趕上入伏,從小暑至立秋這段時間,稱為“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氣温最高的時候,民間有“小暑接大暑,熱得無處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説法。

小暑期間是雷暴、雨水最多的季節,二十四節氣之小暑後還有一週時間就將“入伏”,進入一年中最酷熱的日子。

小暑節氣的到來標誌着將進入夏季最炎熱的階段。小暑與入伏不同,小暑不是入伏,但小暑和入伏期間均是高温天氣要注意防暑。

小暑過後多久才入伏

入伏,意指進入三伏天。百姓常説: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是一年內氣温最高、濕度最大的季節,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其中初伏和末伏均固定為10天,中伏有的年份10天,有的年份20天。伏期開始稱入伏或交伏,伏期結束稱出伏。

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 “夏至三庚數頭伏”,這是確立初伏的依據。20xx年第一個庚日是7月17日,第二個庚日是7月27日,第三個庚日是8月16日,所以20xx年從7月17日開始入伏,中伏為7月27日到8月15日,末伏8月16日到8月26日。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循環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看來,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入伏後如何養生

1、防中暑

步入三伏天,中暑也進入高發期。平時注意多喝水,家庭中可常備一些藿香正氣水、十滴水等防暑解暑、調理腸胃的中成藥,以防萬一。中暑後如果症狀比較嚴重,出現虛脱、昏迷,可掐人中幫其恢復知覺,同時撥打急救電話,及時把病人送至醫院。

2、補鉀

一到天熱,出汗多,這個時候要補鉀,可以多吃點香蕉。也需要及時正確地補水,平時最好手邊常備一瓶水,隨時補充,遵循少量、多次、慢飲的原則。

3、注意飲食安全

三伏天温度高、濕度大,成了細菌和黴菌的“樂園”。在微生物繁殖較快的夏季,還需格外當心“吃壞肚子”,即食物中毒。

4、多吃“苦”

“夏日吃苦,勝似進補。”研究證明,苦味食品含有生物鹼、氨基酸、苦味素、維生素及礦物質等大量人體需要的物質,能解毒、明目、抗菌消炎、解熱祛暑、提神除煩。適當吃點,還可以刺激脾胃的消化能力

5、少吃寒涼食物

夏天是陽氣最盛的季節,適合多吃些温性食物,助陽升發。如果為了一時痛快,大吃寒涼性食物,身體的氣血遇熱則行,遇冷則凝,反而將散熱渠道堵塞了,更容易中暑。

6、選擇合適的運動

夏天運動對體力消耗比較大,走路、太極、瑜伽等比較緩慢的運動最適合夏天進行,對緩解失眠、平復情緒有一定的幫助。沒有病的人還可以快走和慢跑交替進行。

7、洗温水澡

天氣熱,不少人會選擇直接用涼水洗澡降温,其實這並不是正確的做法。伏天氣温高,人體毛孔處於張開狀態,代謝速度也較快,直接沖涼,會導致皮膚表面温度驟降,毛孔關閉,血管驟縮,體熱無法散出。洗完後不僅不能起到解乏的作用,還可能讓人四肢無力、肩膝痠痛,甚至誘發關節炎和慢性腸胃炎。因此,伏天最好還是洗温水澡,水温在35℃~37℃為最佳。這個温度比皮膚温高,卻比體温低,非常適合消暑散熱。

8、保持愉快的心情

對於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人來説,燥熱的夏天,特別愛發火。這種情緒的不穩定很危險,可能引起疾病突發。所以夏日養生很關鍵的兩個字就是少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