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18個記者節感言(精選6篇)

2022年第18個記者節感言 篇1

“記者節”定在意藴着收穫的深秋,她的蒞臨讓我們充滿喜悦和激情。

2022年第18個記者節感言(精選6篇)

我們舉杯祝賀,一起感動着、惦念着,一起回望過去的歲月。我們共同見證了恩施的改革發展,目擊了恩施的日新月異;我們也共同關注着社會,感受着生活,也一起在風雨中走過,並且用心記錄着。

我們為“記者”這個稱號自豪——新聞宣傳工作,如同一葉風帆,為全市的發展鼓勁;如同一個號手,吹響奮進的號角。做好全市新聞宣傳,是我們的使命。我們用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記載着中國硒都發展的每一個腳印;每一篇稿件、每一個鏡頭,都書寫着恩施的光榮與夢想,都是我們為恩施吶喊助威的鏗鏘鼓聲,都將成為永不褪色的繽紛畫面。

“三大戰役”、“三張名片”,以及所有的新聞活動,我們都參與了、經歷了、見證了、記錄了。我們已經數不清多少次採訪歸來深夜趕稿,多少次加班;為了一句話、一張圖片、一個版面、一個創意,我們反覆琢磨反覆討論。我們忙碌,但是我們幸福,因為恩施的發展有我們的一份力量,每想到這一點,心中都有一種自豪悄然萌生。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我們深深懂得,社會對新聞工作的尊重和認同來自這份職業的特殊性,更來自於新聞工作者的自律和職業道德操守。為此,我們時刻不忘身份,落筆不忘責任,始終保持着為恩施的改革和發展吶喊、高歌的熱情。我們為自己所肩負的參與恩施發展的歷史使命而驕傲!

11月8日,記者節。以職業為節,為了記者的光榮,也為了光榮之後,腳步更從容。作為記者,在中國是幸運的。是的,在這裏,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正在發生,在這裏,30年走完了國外近百年的發展路程。所謂的“幸運”,不僅是事件多、新聞多,也不僅是能記錄下日新月異的變化、見證一個民族的偉大復興,更重要的是,能夠參與進來,在風雲激盪中,成就記者的職業價值,成就作為記者的人生價值……

所以,記者的光榮,並不屬於一己,而是屬於這個偉大的時代,這個偉大的國度。古人有云:“躬逢其盛”,“躬”既可解為“親自”,也可解為“曲身”:面對偉大,個人怎能不心生敬意,怎能不滿懷謙卑?細數光榮後,請束之高閣,在這個幸運的時代,從容前行。

這是個幸運的時代,這也是一個複雜而矛盾的時代。“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機遇大於挑戰。”這是xx大報告對國際國內形勢的基本判斷。因此,不能不提到來自美國著名新聞工作者普利策的比喻:“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雲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告。”這個比喻,當下中國的記者,尤其該牢記於心。在這個複雜的時代,光榮只屬於過去:船頭的瞭望者不需要太多行李,他需要的,是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一支善於表達的筆,或許,還需要一副能嚷嚷的好嗓門……從容,是為了自己的腳步,也是為了國家這條大船的征途。

然而,這也是這樣一個時代:很多人汲汲於名,碌碌於利。剛剛發生的“排隊領封口費”事件,雖然只是個別行為,但仍然讓人警醒。金錢、權力,總有着大於想像的誘惑力。然而同時,績效考核、評價稿費、收視大戰、末位淘汰……也讓“無冕之王”倍感壓力。這些,也需要記者們坦然面對,既須謹記記者的節操、堅守道德的底限,也須爭取自己的權利、維護自身的權益。這些,與做“船頭瞭望者”,同樣重要。

實際上,記者,像教師、工人、農民或者公務員一樣,本來只是一種職業。種種光榮,與其説是人為賦予的光環,不如説是由職業派生的責任。記錄社會前進年輪,推動巨輪前進,發現暗礁淺灘……説到底,這些,都不過是“記者”這個職位的基本要求。做得好,是應該;做不到,是失職。因此,更需要看輕光榮,從容邁步。

我是一名編輯,遊離於“記者”的邊緣,但我想,謹以此與記者們共勉!

2022年第18個記者節感言 篇2

在20xx年的記者節座談會上,我奉命發言,説了這麼幾句話:“在經濟領域已經基本市場化、而在別的領域還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的今天,做記者,尤其是做一個好記者很不容易。當一個羣體有了自己的節日的時候,我看也算是社會上的弱勢羣體了。”

本來,大家在座談會上談成績、唱讚歌、抒豪情、表決心,大言炎炎,其樂融融,我卻説記者淪為了“弱勢羣體”,分明是一聲不和諧音符,據説讓領導不大高興。

記者節是在中國是除了“護士節”、“教師節”之外的第三個行業性節日。大凡政府或社會為一個行業設個節日,與其説這個行業非常重要,不如説這個行業非常辛苦。醫生與護士相比不重要嗎?為什麼不設個醫生節?為什麼不設個“公僕節”、“老闆節”?

有人常説:“記者是‘無冕之王’!”這是受了西方歪理邪説毒害的結果,很可笑!在民主國家,媒體掌握着輿論監督權,是相對於立法、司法、行政權之外的“第四種權力”,記者可以被認為是“無冕之王”,沒有問題!但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媒體只是黨的喉舌,這是比較準確的定位。喉舌,只是喉舌而已,沒有腦子,讓説什麼説什麼,讓叫幾聲叫幾聲。這算哪門子“無冕之王”啊?

目前正值報刊徵訂之時,報刊辦得怎麼樣,讀者和市場的選擇才是實實在在的檢驗標準。媒體的尷尬之處在於,説是機關吧,財政卻不撥款,需要自己在市場上覓食;説企業吧,又不能完全走市場化的路子,一派官衙作風。所以有人説,媒體是還沒有倒閉的國有企業。國有企業在市場大潮的衝擊下已經潰不成軍、所剩不多,媒體卻無法像國有企業那樣改制,又不得不面對市場,所以舉步維艱。

我向一個同學推銷某個定位一直不準的報紙,同學説:“這個報紙白送我也不要!”報紙辦到這個份上,我不知道擺成績唱高調自欺欺人究有何益!

當然,過節了,為了“鼓勁”,大家説説場面上的話,也未嘗不可。但是,我認為,如果大家都能講講實話,更為可貴。我相信“驕兵必敗”、“哀兵必勝”!認識不到不足,即使認識到了卻不敢承認、不敢正視,尤為可悲。

按説,大家無論從事哪個職業,都是靠勞動謀生,職業本沒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別,又何必為某個職業設個節日?如果為某個職業設了節日,大概是因為這個職業既重要又辛苦,而且充滿了風險。媒體和記者遇到的風險很多,也很複雜。一是容易遭罹政治風險,如因為信奉“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結果犯了“政治性”錯誤;二是容易遭遇人身危險,如因為揭露某黑幕而得罪某團體或個人,輕者被打,重者鋃鐺入獄;三是易犯技術性差錯,別小瞧這技術性差錯,一字之誤,輕者被降職罰款,重者會丟了飯碗……

從這一方面來看,設個“記者節”,也算是社會對這個高風險行業的一種撫慰。在第8個記者節來臨之際,中國新聞出版總署就“保障新聞採編人員合法採訪權利”發出通知指出:“新聞採編人員合法的新聞採訪活動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干擾、阻礙新聞採編人員合法的新聞採訪活動。”似乎給了記者們一柄“尚方寶劍”。但我認為,就這麼空泛的一句話,不可能有什麼法律效應,也不會真正能夠保障記者的合法的新聞採訪活動。憲法第三十五條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呢!

儘管傳統媒體目前處境艱難,但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用不着説那些漂亮的口號,為了生存,也要將報刊辦好!畢竟,讀者才是媒體的衣食父母。都説南方的一些都市類報紙思想解放、敢説真話,與其説他們“鐵肩擔道義”,不如説他們是為生存所迫。走向市場的報紙,必須敢於報道真相、説出真話、為人民代言,才能得到讀者的認可。否則,你的報紙就訂不出去,就沒有影響力;影響力小了,商家誰還來做廣告?

今天是記者節,匆匆在博客上拉雜瞎扯幾句,算是個人感言,只與二三博友交流,實不足與外人道也。

2022年第18個記者節感言 篇3

靜悄悄的,記者節又到了。

由於自己和然然一起感冒,今天看到“小二讀帖:中國記者也有節”才知道11月8日是連半天假也不放的“記者節”。為此,國內雲南26家媒體“宣誓承諾放棄‘灰暗新聞’”:“做負責任媒體,讓新聞更加温暖、更加陽光、更加有力量”。這當然是個好的方向,媒體、記者,一向有“社會良心、無冕之王”等等的稱號,他們若能更清楚的認清自身責任、勇於負起責任,而不是隨波逐流和唯利是圖,當然是社會與民眾之福。

另一方面,記者節不僅需要強調責任,更需要強調權利而不僅僅是福利。我們至今還時常聽到記者捱打、被防、被限制、被傳喚、被誣告等等的新聞。在這樣的新聞輿論環境下,如果記者的採訪權、知情權、人身權利還得不到足夠保障的話,又如何保證公眾可能得到真相和陽光呢?

記者是觀察者,報道者,也是記錄者。每逢重大的事件,都有記者在場。此時,記者就成為見證者和記錄者,扮演着古代史官的角色。

伍皓:“做負責任媒體”

做負責任媒體,首先是要對新聞負責;一定要對公眾負責;歸根結底是要對黨和人民的事業負責;目的是為了重塑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建立在“負責任媒體”的基礎之上,我們才能在追求公開、透明、陽光、開放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遠。

記得《南方週末》上刊載過一篇文章,講述新聞與歷史的關係。文章認為,歷史是古代的新聞,而新聞是當代的歷史。這一番話,是值得反覆引用的。我一直認為,記者應該學習歷史,以加強對事件的整體把握,加強使命感和責任感;歷史學家也應該關注時事,以便給材料注入生命。歷史與現實,是可以相互對照的。

我們生活在歷史之中。今天的時事,就是明天的歷史。在中國,我們既不能夠準確地報道時事,也不善於經常地回顧昨天發生的事情。我們既沒有新聞,也沒有歷史。於是,我們沉溺在不斷進步的幻覺之中,卻走在老路上面。我們自以為不會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卻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三次直至很多次。我們天天在覺悟,結果卻是被新的石頭再絆倒很多次。

劉松蘿曾説:中國的問題,特別是腐敗問題,就是在缺乏報道,缺乏記錄並且缺乏對舊聞的回顧的社會條件下日甚一日,直到積重難返。

因此,中國需要這樣一些人,他們能夠冷靜地觀察時事,把事件客觀地報道出來,準確地記錄下來。在重要的時刻,他們又能夠把歷史記錄拿出來以供社會對照之用。當社會沉淪的時候,他們的是非標準不隨着社會沉淪。當社會扭曲的時候,他們的記錄不隨着社會的改變而改變。當社會選擇遺忘的時候,當社會在娛樂中醉生夢死的時候,他們應該記住那些有可能讓自己,讓權貴,讓大眾不快樂的事情。記者和學者,當然應該是肩負這種使命的人。

我不埋怨大眾。大眾正在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壓力,他們有權利只考慮眼前的事情。同時,應該有人去考慮長遠一些的問題。這是一種社會分工,與精英和民粹沒有太大的關聯。有些人的虛名,或者因為虛名而產生的實利,就應該來自他們考慮了大眾沒有考慮的問題,承擔了大眾沒有承擔的精神痛苦。

假如有人不願再承擔精神上的痛苦,他們可以選擇退卻,讓新來者承擔這一社會角色。但是,假如有人不願意承擔痛苦和風險,卻仍然以記者和學者自居,這就是在欺世盜名了。至於那些歪曲事實,模糊邏輯,倡導遺忘,麻痺社會,降低社會肌體的疼痛感的人,應該被稱為記者和學者中的敗類。

把事件記錄下來,這是一種無奈,是我們在有些時候唯一能夠做的事情。同時我相信,這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在《吶喊》的自序裏,魯迅先生記錄了現在已經被熟知的他與錢玄同先生的對話。

魯迅:“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户而萬難破毀的,裏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

錢玄同:“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説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看似無望的時候,願意沉睡的人繼續沉睡吧。不願意睡或者睡不着的人們,不妨加入記錄者的行列。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社會的記錄者正在增加。以前,我們聽説過有神話般的西方記者,他們周遊世界,又能夠隨時把文字和圖片傳到報社,在報刊上發表出來。今天,這已經我們成為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到的事情了。唯一的不同,就是大多數人只能在網上發表。可以説,每一位網上作者,都是廣義上的記者。很多新聞,就是由他們提供的。

更值得慶幸的是,網上的報道和記錄已經起到了作用。周正龍虎照事件,“躲貓貓”事件,周久耕事件,鄧玉嬌案件,經濟適用房六連號事件等等,都得到了社會的關注,有些還得到了應有的處理。

劉松蘿曾在《天價和地王:我們無能為力,不過可以記錄下來》中説:“我們無能為力,不過可以把這一切記錄下來。我們要記住:是誰在操縱房價,誰在放鬆監管,又有哪些專家在為財閥張目。一句話,是誰在禍國殃民。我堅信,報應會來到的。”此外,假如我們把看到的暴力拆遷記錄下來,把市政工程中的腐敗現象記錄下來,把正在進行的大學聯考改革中出現的違法違紀問題記錄下來,就可以形成威懾的力量,就可以推動中國的進步。

寫作本文的時候,我看到了《南方都市報》的社論,《記者:觀察者、記錄者、參與者、改造者》。在此,向《南方都市報》致敬。

我們是社會的記錄者。我們拒絕強權,拒絕遺忘,拒絕商業霸權,拒絕泛娛樂化,力求為社會,為後人留下真實的記錄。我知道,還有很多網絡關注的事件沒有得到解決,有些事件甚至在網絡上無法討論。但我堅信,只要有人還在記錄,中國就有希望。

2022年第18個記者節感言 篇4

去年記者節,是因為一個報道沒有出來而有感慨,今年的記者節是因為一條祝賀短信而記得,當然,今年記者節也是碰巧,剛剛也有自己一個專題報道出來了,但因為是關於政協副主席之死的,所以一上午領導來電話,還是搞得人有點擔心,生怕觸及政治,可説,記者節,不是記得是媒體同業者的一個節日,更多是讓我們記得,我們對於社會的責任,同時也感慨在當下的這個環境裏,媒體的生存,媒體從業者的發展。

記者,是一個讓人榮耀的稱謂嗎?但在體制內,很多人都自謂是記者民工,在社會上又出現封口費一事,真真又是讓人感覺有點自甘墮落。記得研究生畢業那會,雖然有很多機會,但作為導師五個弟子的唯一一個去了媒體的我來説,是對自己一個信念的堅持,還是對老師的一個安慰呢!至今,或許我不是最好的,但在於學新聞的,難道理想不是做一個優秀的記者嗎?理想與現實,考慮眼前利益,其實也着眼於發展前途。

做記者,不僅在於外部環境,同時也在於媒體自身的環境。面對利益誘惑,面對阻擾,面對重重的探訪真相的困難,作為一個有想法,有堅持的記者,或許我們都可以克服,但如果再加上自身的環境,我們所寄生的媒體環境也是一點都不理想,那我們,工作是否就真是就為了謀生呢?在我身邊,在我的同行圈裏,我感覺,除了養家餬口,大部分人心底裏其實都還是有些精神寄託的,這一點精神寄託,不僅在於我們在探尋真相,報道老百姓關心的新聞或是滿足老百姓的娛樂享受,更實際的,其實還在於我們其實可以幫助到人,我們有一種工作的滿足感,這種滿足感,來自於心裏,來自尊重,來自於社會及人們對記者的期望。所以,話説回來,記者行業,這個行業是有職業信仰、職業道德、職業理想的。但如果在整個社會輿論環境,生存環境變得更糟糕的情況下,我們的堅守,難道就是能超脱現實的嗎?

在對記者有太多寄託、太多期望的同時,我們是否問過自己,我們作為社會的一員,我們對社會的責任,我們對於民眾的人心呢?每一個人,除了職業的這個身份之外,每個人也都是社會民眾的一員,對家庭,對親朋戚友,對熟悉的人,不熟悉的人,我們是否又都保持了一份人心呢?這人心,是人的善意、是人的愛心、是人的憐憫之心,是人的上進求尊重之心。每個人,都希望活得有保障,每個人也都希望活得有尊嚴,所以,對於記者之期望,是一份要求,也是一份自身的擔當,記者與民眾有區別,但同樣,民眾也當有自身的要求。民眾媒介素養,或許説的是一個專業問題,是公民素養問題,但如果大家都想生活得好一點,都想在保障自己權益方面有公正對待之時,那就不僅需要對記者有要求、有期望,同時也在於每個人都希望記者那樣一樣希望自己,這樣,記者不僅可以做得更有希望和更專業,同時我們大家也都能生活得更好。

希望與失望同在,榮耀與失落同行,記者工作是一份光榮,也是一份辛苦,在記者節説記者,不僅在於媒體從業者的要求,同時也在於民眾的期望和努力。環境,不單獨是你的,我的,而是大家的。

2022年第18個記者節感言 篇5

我是電視台的記者,今天非常榮幸在第十一個記者節即將到來之際,代表十佳優秀記者在此發言。首先請允許我在這裏向所有記者同仁們表示祝福,同時向關心和支持我們廣電事業的所有領導、各界朋友送上最誠摯的謝意,因為你們的鼓舞與鞭策是我們不斷前進的動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因為喜歡博學的央視名嘴水均益,因為喜歡睿智的白巖鬆,喜歡犀利的意大利記者法拉奇,14歲那年,我立志要做像他們一樣的記者20xx年夏天,剛剛邁出大學校門的我,懷揣着當年的夢想,走進了廣電。這個選擇,讓遠在長沙的父母始料不及,他們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的女兒會在離他們千里之遙的紮根,更不敢相信自己的女兒能一直在這個辛苦的崗位上執着的堅守。掐

指一算,今天是我來第490天,回想這四百多個日夜,一個女孩子,背井離鄉沒有朋友,語言不通,完全像沒有歸宿感的浮萍,隨風飄零。幸運的是,在領導和

同事的關心幫助下,我慢慢地適應,並融入到記者這個行列,融入到這座城市。從第一次採訪時因語言不通,與被採訪者面面相覷的尷尬,到現在靈活自如的問答;

從第一次稿件被要求重寫時的羞愧到現在得心應手的寫稿……這一路,佈滿了太多的坎坷和荊刺,凝結了太多的辛酸和汗水。

我清楚的記得今年六月五號那個深夜,那晚我在做的義工特別節目。為了趕在第二天播出,我加班到凌晨2點。就在片子快要做完的時候,突然,電腦死機了可怕的是,節目沒有保存,大家都明白,這就意味着前面所有的工作都白費了……

眼看第二天的節目將受到影響,那一夜我對着空無一人的製作室失聲痛哭——人們常説記者就意味着與奔忙和汗水相伴,但我始終固執地認為記者這個職業

是精彩的。因為你在讀懂別人的時候,也在檢閲和豐富自己,很多時候,你採訪的

對象,就是你奮進的動力。擔任欄目製片以來,我結識了一羣夕陽老人,他們年近古稀卻樂觀的自比廉頗,年輕時他們曾為發展揮灑汗水,暮年卻仍然為這方熱土出謀劃策。他今年夏天,在和陳主任,楊哥一起拍教育專題片的時候,小黃鑫悲慘的家庭遭遇張賢亮血氣方剛的父親張聖剛,面對兒子的學費沒有着落的失聲痛苦,張曼為母親

還是為自己前途苦苦糾結的辛酸,這些讓我震撼。這期間我採訪了一位從小喪父,家庭貧困的的優秀學子張少亮。今年他以618分的好成績考上了武漢大學。有一天我意外的受到他一條短信,短信內容是這樣的:,來武漢一個月了,大學生活很精彩,這些都應該感謝你。短短几句話,讓我感到從未有過的滿足。其實我應該感謝他們,是他們給了我無限的勇氣和力量,是他們讓我意識到作為一名記者肩負的責任和使命。

除了這些,還有不向死神低頭白血病少女李怡曉,還有為弱勢羣體積極奔走的義工……他們讓我在奔忙的生活中感受生命的精彩。

很有幸,能成為廣電大家庭中的一員,生活在這個大家庭,讓我倍感榮耀,廣電前輩給我們新人做出了榜樣,他們對電視的執着,對新聞工作的一絲不苟,為我們樹立起了標杆,可以説在每寸土地,每個角落都留下了廣電人的汗水。

經濟工作會議期間,精彩鮮明的新聞報道,深刻有力系列專題,吹響了快速發展的集結號。

特大洪災中,哪裏有險情,哪裏就有我們一線記者的身影,他們用形象的畫面生動的文字奏響了眾志成城,抗洪搶險的最強音。

創建省級衞生城市,我們記者穿梭在每個街頭巷尾,每個基層單位,一個又一個的催人奮進創衞報道,一篇又一篇鞭辟入裏的監督檄文,他們用青春的汗水和火熱的激情澆注這個城市最美的一抹綠色。

今天是記者節,是個承載着記者職業光榮與夢想的節日,作為電視台記者,我和我的同仁無比自豪和驕傲,同時也感到的責任重大。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們將積極堅持正確導向,傳遞黨和政府的聲音,創新思維,用我們的筆去描繪發展的美景,用我們的鏡頭記錄發展變化的每一刻;用我們的心去感受前進的脈搏。用行動向黨和人民,向各級領導,向xx萬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2022年第18個記者節感言 篇6

11月8日,是新中國的第十個記者節,一個不放假的節日。   我們向你們———所有奔波在路上的新聞記者,致敬! 和很多個日子一樣,這是平凡的一天。   一切都在緩緩改變,一切也都在緩緩地被改變。不變的,是我們的致敬。

這是幾名普通新聞人,他們有着各自不同的名字。他們發自肺腑的話,是我們所有新聞工作者的堅持。 讓我們並肩前行!

黃葉飄飛的季節,我們迎來了第十個屬於自己的節日。

飛天週刊一個年輕的實習記者曾寫過讓我肅然起敬的一句話:喜歡這分艱辛,尊重這分使命,所以固守這分責任。

而事實證明,她的確沒有把這句話僅僅停留在口頭上。都市新聞人就應該這樣,篤信成功的喜悦來自艱辛的採寫編,而不是低俗的炒作和無聊的文字遊戲。黨給了我們使命,不是讓我們接到一個熱線就急匆匆“打抱不平”,或帶着發稿任務滿大街找“狗咬人”,更不是讓我們居高臨下地大喊一通,亂批一頓。為了固守責任,我們必須始終保持冷靜、平和與辯證,走進都市生活,體察社會現象,傾聽市民聲音,繼而概括又生動地聚焦我們生活着的都市,讓相關部門、相關人甚至感興趣的相關羣體,有所觸動,有所思考,有所改進。

———李

在新聞這個行業中幹了這麼多年,我始終認為我乾的是一件很重要、很神聖的事情。正因如此,我覺得我始終是戰戰兢兢的,生怕有什麼遺漏或疏忽造成大錯,以至於晚上做夢都被嚇醒。做什麼事情一定得做足功課,不然我會特別不自信,怕別人小看我,更怕讀者覺得看我編輯的版面、採寫的稿件是浪費時間。

———蘭

匆忙中,一天又結束了。放下手中的筆,細細回味,十多年的編輯記者生涯,賦予了我吃苦耐勞、堅忍不屈的性格,造就了我恪盡職守、是非分明的品德,這是我一生的財富。

這會兒,我想説,將榮光與豪情稍稍收起,讓我們肩負責任,從容前行!

———裴

記者是現實忠實的記錄者和守望者。記者的價值,就在於把這種忠實的記錄刻錄成一段真實的印記。記者應該是現實主義者,以記錄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為己任;記者也應該是理想主義者,總要想像着讓明天的生活更美好,我們的社會更文明、更進步。記者這個職業永遠是一種人生狀態,你必須在一種狀態下,在一種學習的狀態下,在跑步的狀態下做這樣一份工作。

———關X

入行20xx年,面容已不再年輕,頭髮已不再濃密,青春已漸漸遠去。在還不到回憶的年紀回首這20xx年的日日夜夜,惟感自豪的是:激情仍在,動力依然,前進的腳步沒有停歇!新聞是個充滿挑戰、需要激情、不怕艱辛、固守責任的行業,選擇了它,就意味着要有更多的付出和努力。20xx年裏,有成功、有遺憾、有歡笑、有淚水,但在一個充滿朝氣、團結如一、力求上進、感動常在的集體裏工作,心裏是一種別樣的温暖。節日來臨,面對暖陽,大聲説出———我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