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之苗族的傳統節日大全

苗族(越南文:mèo)是一個發源於中國的國際性的民族,在XX年的人口普查中,苗族總人口為:894,0116人,主要分佈在貴州、湖南、雲南、湖北、海南、廣西等省(區)。苗族聚居的苗嶺山脈和武陵山脈氣候温和,山環水繞,大小田壩點綴其間。出產水稻、玉米、穀子、小麥、棉花、烤煙、油菜、油桐等。XX年全國人口普查,中國國內苗族人口達到1000萬,在國外的苗族有約二三百萬左右。

少數民族之苗族的傳統節日大全

苗族有哪些傳統節日?小編收集相關資料供大家參考!

民族節日

苗族是一個富有古老文明、講究禮儀的民族,歲時節慶獨特鮮明。苗族傳統節慶按功能含義分為:⒈農事活動節慶;⒉物質交流節慶;⒊男女社交、戀愛、擇偶節慶;⒋祭祀性節慶;⒌紀念性、慶賀性節慶。按時序分,一歲分十二個月,每月都有一個以上的節慶日。動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個子日至第二個寅日)為玩年節,其中第1個子日為天歲節,苗人不出門(遠門);第1個丑日是地歲節,第1個丑日至第2個丑日(2—14日)期間,人們紛紛走親訪友、互賀新歲、男女對歌、玩龍燈、獅子等;第2個寅日(15日)為尾巴年(燒龍燈)。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個丑日為社日,亦稱龍頭節,苗人祭土地神,接龍、安龍(苗語染戎)。

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個寅日為物質交流、男女社交節(漢籍稱為三月三街節)。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個未日為牛王節(漢籍稱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櫻桃會、佛生日。3月(龍月或辰月)的第一個辰日、第二個寅日分別為小端午節和大端午節,其中小端午節後來為紀念苗族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羋姓),亦稱屈原節、歌師節。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個巳日為降龍節(漢籍稱為六月六、六月場)、吃新節(大麥熟)。5月(馬月或午月)的第1個子日是小年節(夏至日,陰旦? 冢???個午日為七巧節(苗語稱七姊妹,即北斗七星)。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個寅日為鴨節,第2個辰日為趕秋節。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個申日為酒節(糯稻收割釀製甜酒、米酒)。8月(雞月或酉月)為祭祀節(主要進行椎牛、吃豬、跳香、還儺願、安龍等祭祖祀魂活動)。9月(狗月或戌 月)狩獵節,擇日祭梅山三神,開始狩獵。10月(豬月或亥月)卯日、午日為吃豬泡湯節(殺年豬),灶神節(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漢籍稱苗人十月過年)。

鼓藏節

鼓藏節又叫祭鼓節,苗語叫(nongx hek nes)。鼓藏節是苗族屬一鼓(即一個支系)的支族每隔3年祭祀本支族列祖列宗神靈的大典,俗稱吃鼓藏.

鼓藏節在殺豬或牛祭祖之前須殺一隻雄鴨禱告祖宗神靈,表示每3年一次的祭祖節日來到了。

要殺祭祖的豬是有所選擇的,其標準是:閹割後養肥的公豬.體形蹄爪不能畸形,豬毛順披不能有旋渦,開始殺豬即説鼓藏語,如殺豬叫做“嘔官人”,豬死後先用稻草蓋,叫做“蓋被子”,然後用蓋的稻草燒豬毛,叫做“照太陽”。

各家鼓藏節祭祖時,先將豬胸部的大塊肉割下來煮熟後切成拳頭大的一砣,主人燒香燒紙,把豬肉、豬肝、魚、糯米飯供於祖宗靈前,然後禱告:“鼓藏十三年,今日來祭奠,山神坐高山,地神守田園,祖宗神靈常佑護。人無疾災,讓我們六畜興旺,稻禾穗線如牛尾,大米顆粒像黃豆,倉中糧常滿。壇裏酒不空,小孩無恙天天長,老人長壽隨日月,神靈護佑及親友,年年歲歲得安康.”禱畢,主人便捏糯米飯,抓砣砣肉分送大家吃。這些砣砣肉是豬胸部之肉,稱為“倉門肉”。吃時不放鹽巴,不加佐料,吃多少自便,但不能亂丟扔。進食時也只能説鼓藏隱語,如吃飽了不能説“吃飽了”,而要説“滿倉了”等等,其意旨在吉利。

鼓藏節的活動以踩銅鼓跳蘆笙舞為主,一般5一9天。鼓藏節由“鼓藏頭”組織,從殺豬或牛祭祖到節日活動的系列程序均由“鼓藏頭”組織安排,人們必須服從。

苗年

黔東南方言區苗族傳統節慶活動。苗語稱努倫。始於都柳江流域,由北而南經融水的大年、拱洞、杆洞、洞頭、紅水、白雲到安太、安陲、香粉、四榮而止,以農曆九月卯日到十二月半,歷時3個多月。年前,大家清掃房屋,修整村道,殺豬、做餈粑,做好迎賓的準備。除夕夜老少守年,四更後姑娘們搶新水、挑金銀,小夥子們上山趕牛羊入欄,預祝來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七年級安龍神,趕鬼邪。八年級給已出嫁的女兒送年飯。九年級以後上蘆笙坡,以村為單位“打蘆笙同年”,全村老少一起到他村作客3天。節慶期間,大苗山共有十三坡、十六坡、十七坡三大坡節,村級、鄉級坡節無數,坡節除吹笙踩堂,進行蘆笙比賽外,還舉行鬥馬、鬥鳥、鬥牛及對歌、摔跤、鳥槍射擊等活動。男女青年自由往來,以歌會友,以笛傳情,尋找自己理想的伴侶。直到大年二十方告結束。

社節

苗族祭祀土地神和祖先的傳統節日。分春社和秋社,在立春、立秋後的第五個戌日舉行。春社接神,秋社送神,有固定的社廟和社坪。社節供祭用的豬,在前一年抽籤決定。需敬土地神的人,社節前30~40天內不得參與紅白喜事,女人和家有孕婦的男人禁止參加。祭社之前,各家交一斤糯米用以釀酒和蒸飯。是日晨,由師公挨家挨户求福,早飯後,大家齊聚社坪、社廟,殺豬蒸飯,燒香化紙,祭拜社神,祈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祭畢,與土地神共餐同樂。社日忌晾衣、下地勞作、上山燒火、挑柴進寨等。

四月八

苗族敬牛節日。傳説四月初八是牛的生日。時日人不下地,牛不拉犁,上山採來烏米飯樹葉和楓樹葉,入石臼舂碎,用濾汁泡米蒸成烏糯飯,並殺雞宰鴨為牛祝“壽”。烏米飯是苗族民間驗方,具有強筋護骨、益精養氣的療效。苗族用烏米飯來敬牛,反映農耕社會中牛的特殊作用。

蘆笙節

蘆笙節是苗族地區最普遍、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是以蘆笙踩堂、賽蘆笙為主要活動的節日。黔東南許多地方如凱里、從江、榕江、黃平的蘆笙節非常隆重。蘆笙節一般以坡會的名稱命名的多(如十三坡、古龍坡)。各地蘆笙節的時間不盡相同,原因是有的來源於古理古規的吉日,有的來源於慶豐收,有的來源於神話傳説。一般在節日之前要舉行儀式,先由某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與此同時,各家各户都在自家自行祭祖,隨後各村各寨的姑娘穿着盛裝,佩戴銀花銀飾,小夥子和蘆笙手們都各自帶着蘆笙,從四方八面向蘆笙場地湧來,各村的男子青年都各自圍成圓圈,吹笙跳舞,持續四五天,氣氛十分熱烈,是一種融歌、舞、樂於一體的羣眾性的文藝活動。

鬥馬節

苗族傳統節日,滸於融水苗族自治縣西北部山區。當地苗族有以鬥馬取樂習俗。相傳5XX年前,苗族姑娘都愛嫁勇敢的鬥馬能手,小夥們愛上同一姑娘,苗王就組織鬥馬來決定姑娘的歸屬。以後鬥馬逐漸演變為盛大節日中的主要活動。

1987年,融水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把縣慶日――11月26日定為苗族鬥馬節。節日活動有鬥馬和賽馬兩項,最後評出第一、二、三名。鬥馬節期間,還同時舉行傳統文化活動。

拉鼓節

苗族傳統節日。苗語稱希牛。大節每XX年舉行一次,拉4米多長的鼓;小節每3年舉行一次,拉1.7米長的小鼓。節期均為3天。鼓用大泡桐木按尺寸挖成空心,兩頭用牛皮封緊,鼓桶上通兩個氣眼。節慶活動分為箍鼓、唱鼓、拉鼓、葬鼓階段。是時遠親近戚紛紛前來“吃鼓”,一起歡度節日;主人們分鼓吃豬肉,殺雞宰鴨,盛情款待,整個村寨沉浸在歡樂之中。拉鼓節意在祭祀祖先,祈求風調雨順,村寨興旺,祭祀性與娛樂性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