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元宵節手抄報(通用3篇)

2023元宵節手抄報 篇1

吃元宵的習俗源於何時何地,民間説法不一。一説春秋未楚昭王復國歸途中經過長江,見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黃,內中有紅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眾人不知此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問孔子。孔子説:“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復興之兆。”因為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後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製此果,並用山楂做成紅色的餡煮而食之。還有一種説法,元宵原來叫湯圓,到了漢武帝時,宮中有個宮女叫元宵,做湯圓十分拿手,從此以後,世人就以這個宮女的名字來命名。這兩個傳説不見史料記載,不足為信。

2023元宵節手抄報(通用3篇)

關於元宵節吃元宵的最早記載見於宋代。當時稱元宵為“浮圓子”、“圓子”、“乳糖元子”和“糖元”。從《平園續稿》、《歲時廣記》、《大明一統賦》等史料的記載看,元宵作為歡度元宵節的應時食品是從宋朝開始的。因元宵節必食“圓子”,所以人們使用元宵命名之。

到了現代亦有與元宵節有關的故事。袁世凱在做了大總統之後心猶未甘,還想當皇帝,因美夢不能成真,終日煩惱。一日他的姨太太説要吃元宵,話剛一出口,就被袁世凱打了一個耳光,因“元宵”與“袁消”諧音,從此袁世凱就給手下的人下了個命令,以後不許再説“元宵”,而只能説“湯圓”。後來有人就此事寫了一首打油詩:“詩吟圓子溯前朝,蒸化煮時水上漂。洪憲當年傳禁令,沿街不許喊元宵。

2023元宵節手抄報 篇2

吃過喜慶的水餃,吃完長壽的麪條,迎來團圓的元宵。元宵佳節馬上到,親手包只元宵送給你,我已經為你包進平平安安,包進順順利利,包進團團圓圓!

趁爆竹聲還未消逝,先把最好的祝福,最美的祝願,最多的快樂,最真誠的問候,最強壯的健康,最祥和的幸運,最美麗的祝福,送給你和你的家人,祝閤家歡樂,元宵節快樂!

潮漲潮落,月盈月虧,鼠年即將迎來第一個月圓之夜,祝你:月月加薪,月月發財,月月健康,月月精彩,月月平安,月月吉祥,月月快樂,月月幸福!元宵節短信

嫦娥美貌天下知,每逢佳節把你思,元宵到來最誠摯,祝福給你學寫詩,快樂伴你發花痴,趕走煩惱那小廝,願你生活最如意,前途光明最得意,祝你元宵快樂。

嫦娥蟾宮抒廣袖,花燈繡球朝你丟。元宵湯圓和美酒,快樂幸福臉上留。新的一年,祝君:訊息視通千里,事業縱橫捭闔,財源信手拈來,萬事運籌帷幄!

嘗一口友情的美酒,握一把祝福的雙手,元宵的好運跟隨你走,願你財源廣進最永久,人緣通達眾皆口,好運佳緣為你守,伴你快樂無煩憂,祝你元宵快樂。

嚐嚐元宵餡,你的愛情比它甜蜜;摸摸元宵皮,你的肌膚比它白皙;看看元宵燈,你的容貌比它美麗;賞賞元宵月,你的家庭比它團圓。元宵節快樂!

彩燈寫意世界的華彩,煙花放飛良好的祝願,湯圓包裹生活的香甜,家是大大小小的同心圓,滿月勾起無盡的思念,喜度元宵美好夜晚,願你幸福快樂到永遠!

彩燈點綴世界的華彩樂章,湯圓包裹甜蜜的團團圓圓。家是大大的同心圓,把我們的心緊緊相牽。一個美好的夜晚,祝你快樂到永遠。元宵節快樂!

元宵節手抄報資料:元宵節的歷史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裏、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2023元宵節手抄報 篇3

相傳漢章帝時,西域大月氏國向漢朝進貢了一頭金毛雄獅子,使者揚言

朝野,若有人能馴服此獅,便繼續向漢朝進貢,否則斷絕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後,漢章帝先後選了三人馴獅,均未成功。後來金毛雄獅狂性發作,被宮人亂棒打死,宮人為逃避章帝降罪,於是將獅皮拔下,由宮人兄弟倆裝扮成金毛獅子,一人逗引起舞,此舉不但騙過了大月氏使臣,連章帝也信以為真,此事後來傳出漢宮,老百姓認為獅舞子是為國爭光、吉祥的象徵。於是仿造獅子,表演獅子舞。獅舞從此流行。

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東漢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劉宋的軍隊,後來傳人民間的。兩種説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

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説:"戲有五方獅子,高丈餘,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襬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

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獅以廣東為中心,並風行於港澳,東南亞僑鄉。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着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綵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南獅流派眾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等。

南獅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鬚獅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沉着剛健,威嚴有力,民間稱為"劉備獅"。黑鬚紅面獅,人稱"關公獅",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灰白鬍須獅,動作粗獷好戰,俗稱"張飛獅"。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裏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樣如意,事事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