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12級經管新生辯論隊的一封信

以下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的於給12級經管新生辯論隊的一封信文章,供大家參閲,更多資訊請繼續留意辯論賽欄目。

給12級經管新生辯論隊的一封信

覺得應該寫點什麼,以抹去一羣人賽事失利的陰霾,順便總結辯論帶給我們的真諦。“勝不驕,敗不餒。”説不定能給某些像我這種一不小心辯論四年的學弟學妹開個好頭。當然也有可能説了也是白説。

關於辯論賽的結果

辯論之謂競技遊戲,是綜合素質的較量。素質這個東西類似跑步,平時是需要鍛鍊的。等到真要要比賽最後一刻,再怎麼信誓旦旦、再怎麼痛下決心、甚至再怎麼努力,遇到強大的對手,恐怕是無法改變不了最後的結果的。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跑步也好,辯論也罷,都是平時日積月累的訓練的結果。平時的見聞多,才能感觸多;感觸多,才能思考多;思考多,才能積累多。等到真正準備辯論題目的時候才能厚積而薄發,才能比別人多準備一步,不至於讓許多啟觸,許多想法於比賽之後悵然地飛濺出來。所以備戰決勝負,不是從比賽題目下來之後才開始的。

幸好,辯論給人的收穫,不僅僅是比賽的結果而已。一次辯論賽勝利的人,可能會見好就收停止辯論訓練的道路,反而辯論失利的人,會繼續探尋辯論過程的真諦。我想,如果生搬硬套、望文生義、強加定義、主觀斷言、嬌柔做作等等諸如此類的弊病能夠通過這次初賽失利的結果痛定思痛地反思的話,那麼大一新生以後3年的辯論之路,且不論成就如何,我想路途上至少會乾淨許多。如果還能額外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結交一批朋友,收穫些許友誼,發現一些興趣,那真的算是值了。

不是取經,是交流

辯手與辯手之間的對話,不是取經,而是交流。跟人交流辯論,跟他進大學幾年是沒有關係的。領隊是組織者,教練是啟發者,其他人都是參與者——沒有絕對意義上的老師。這樣才能有思維碰撞的火花。

這屆的帶隊的人時常問我,這個觀點對嗎?那個假設成立嗎?如果這樣,是不是就意味着那樣?如果真理之神阿波羅能讓觀點自然而然就能顯真或者顯假的話,這本身是否就違背了辯證法的原理呢?絕對的真理好比是廢話,我們往往執其“兩端”而用其中,辯手就是為我們明其“兩端”(或者説明其某一端)。而這往往並不是想想中的那麼簡單,因為我們通過辯論賽剖析的命題,不僅在於字面意義,更在於生活中的解釋。而生活要比命題本身複雜得多。所以與其問別人能不能這麼説,不如先問一下自己為什麼要這麼説;問別人應該怎麼説,不如思考下為什麼能這麼説、還能説什麼。這樣才便於思維的碰撞,便於把一方的問題分析透徹,形成立體化的立論結構。在實戰的短兵相接中,才不至於敗下陣來。

訓練的誤區

填鴨式的訓練模式在辯論場上是行不通的,因為辯論賽從來不着重考察辯手記憶能力,而考察辯手的詮釋能力。所以你跟我説“你告訴我怎麼説吧”,我覺得我這麼説是可行的,而你這麼説的話,辯論場上就會失敗。為什麼呢?立論的大樹如果沒有思考和理解之水的澆灌,是很難枝繁葉茂的。如若不然,那麼複述“大樹”的時候,其實已經退化成“樹苗”了,而最後在辯論場上呈現給觀眾的,恐怕只剩下埋在地下的“種子”了。又何來拋磚引玉、引經據典,何談是智慧的較量呢?

辯論考察的是人迅速學習的能力。觀眾花一個小時來聽辯論賽,而不是去聽脱口秀,是因為你能夠告訴別人一些他不知道的東西,並且能夠説的有聲有色,僅此而已。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辯手要做的事:説他拿到辯題之前他不知道的事,用非常態的方式去表達。我們從小聽老師上課會不由自主比較哪個老師講課生動,哪個老師講課枯燥。我們不能選擇老師,但是我們能選擇聽不聽辯論賽。所以,辯論賽場上,你想扮演哪個角色呢?辯論隊裏,你又在扮演什麼角色呢?你為你所想要扮演的角色,做好準備了嗎?

其實各學校的新生辯論賽,勝方也好,負方也罷,之於辯論之浩瀚大海而言,只算是稍微入個門而已。僅此而已。

最新辯論技巧大全

一、攻擊技巧

攻擊,即在自由辯論中的主動進攻,主動發問。這在每個辯論隊都是不可無的。然而,攻擊能不能有效,又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

1、攻擊的準備。

這在辯論戰略方案確定、辯詞定稿之後就應該着手準備了。一般而言,每位辯手應該根據自己所闡述的內容準備向對方發問的問題,可根據自由辯論時間的長短來準備問題,日是初次上場,則應該準備20個問題左右。如果是這樣,四個辯手準備的問題就應該大約有80個,一般有足夠的可能堅持到自由辯論結束。我們看到,在有的比賽中,有的隊員有時間卻沒有問題可以問,這就是準備不足導致的。

準備提問的問題,應該從三個層面上進行準備。

一是現象層面的問題,又稱事實層面問題。這類問題極易引起聽眾的共鳴,提的好則很容易出彩、出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可故做新奇而偏離辯題,那是會產生負效果的。

二是理論層面的問題,又稱論據層面問題。即對本方論點給予引申,對對方的論據予以駁擊的問題。這類問題,直問要提的尖鋭,曲問要問得巧妙,反問要提的適時,逼問要問的機智,其效果就是讓對方不好回答又無法迴避。三是價值層面的問題,又稱社會效應層面問題。即把對方論點、立場引申,從價值層面、社會效應層面去延伸它的效應看其是否具備説服力,能否站得住。這類問題,一是能夠擴大自由辯論的戰場,給對方造成被動,同時也是爭取聽眾、評委認同的重要側面。當然,如果辯題立場對本方不利,就應該慎重使用,以免搬起石頭卻砸了自己的腳。

這三類問題中,事實層面的問題可包括歷史事件、現實事實、國別事實、數字事實等等;而理論層面的問題周圍除了立場中的論據,也可以延伸達到公理、哲學的層面。

有了這三個層面的問題準備,就能夠構成立體陣勢,可以打自由辯論的立體戰鬥,讓對方陷入立體包圍之中的被動局勢就很而已造成。我們看到在比賽中,不少辯論隊只准備了一個層面的問題(大多是現象層面的問題),只在有趣上花時間,其結果是打擊力不強,且問來問去總是流於膚淺的現象之爭,有時則又事實引發事實而偏題,變成了一般的語言遊戲、提問遊戲去了,辯論的深度不容易看到,這就令人遺憾了。

2、攻擊的組織

自由辯論中的有效攻擊,應當體現出攻擊的有序性,即看得出輪番上陣的脈絡,而其基本,就是在場上要有主動權,處於控制場面的主動地位。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場上應該有“靈魂隊員”,或者稱為“主力辯手”、“主辯”。又哪個辯手來充當這個人物都可以,但是一般又三辯或一辯、二辯來充當。有時,四辯也是很好的充當此人物的角色。他的任務就是要不僅透徹地知道本方的立場,也要透徹地知道對方的立場,規定陳詞一結束就能夠發現對方的主要問題,從而有效的發起進攻。靈魂隊員的任務是:(1)有冷靜的把握整個自由辯論戰鬥局勢的眼光,攻擊務求有效。(2)充當場上的指揮員。發問不在多,而在精。其發問不僅是對對方的攻擊,也是對本方立論的揭示和強化。(3)承擔主動轉移戰場的任務。如在一個層面上問久了,則轉向另一個層面發問;在一個層面處於被動,僵住了,則要轉向另一個層面,開闢新的攻擊點和戰場。(4)對對方提出的危及本方底線、事關要害的問題,能夠有效的化險為夷、轉危為安、化被動為主動。(5)對本方誤入對方圈套、遠離本方、陷於被動之中的局面,要能夠晚會並再發起攻擊。

當然,其他隊員要主動配合,主動呼應,才能形成整體的力量,這就需要隊員之間的默契, 形成“流動的整體意識”。

攻擊的組織,起要害就在於形成整體的有序流變性。而不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雞零狗碎。零碎的攻擊談不上組織,它或許也能夠有鱗光耀金的效果,但是對於羣體辯論而言,是不可能握有主動權的。

攻擊的組織在上場前可以有如下的檢查指標:一是有沒有組織者,也就是有沒有“靈魂隊員”,其組織、應變能力如何?二是整個隊伍與之有沒有心悦誠服的默契和感應?三是整個隊伍對特定的辯題的立場認識是否完全一致,有沒有大的梗阻?四是準備了幾個層面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對付、支撐多難的場面,能夠支持多長時間?五是對於非常艱難的、苛刻的尖鋭問題,本方研究到什麼程度,有沒有好的應對策略?六是自由辯論中將會出現的最為險難的局面,將會一種什麼狀況?本方應該怎麼對付?把這六個問題都想清楚了,都有了解決的辦法了,那麼攻擊的組織也有序了,主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