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論的一般切入點

很多人都想知道辯論題的立論有沒有普遍的試用方法,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辯論中理論切入點怎麼找的小技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立論的一般切入點

立論的一般切入點

把辯題劃歸為一個可證偽的、雙方都存在可能性、聽眾不知道答案的問題(概念化),然後給出具體可操作的證明方法(操作化),最後證明自己的立場(出示證據)。

1要實現這個理念,拿到辯題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

首先要問自己:引發這個問題最常見的情境是什麼?並根據這個情境把問題的答案限制到清晰的、可回答的維度或範圍內。這個過程其實是一個「窄化」的過程,華語辯論從追求全稱命題的邏輯正確到懂得適度窄化從而得出有意義的結論,是近幾年的一個重要進步。

2在辯題成為了明確且可回答的問題之後,第二步是「操作化」(operationalization)。

即找到具有公信力的證明途徑,選取合理的、有代表性的、可觀測的指標或指數來建構證明模型。注意!這個操作不是指很多辯手發明的、意味上了場後「怎麼説話」、「怎麼配合」、「怎麼強推」的那個概念,而是學理性的專用名詞。指標的選取不一定能完全代表概念,但必須做到指標清晰且可證偽。辯論因遵循「比較優勢」原則,這意味着如果對方説你的指標不夠好但自己拿不出更好的指標的話還應該是你贏。

操作化必須避免「定義拿下來了,立論就贏了」的情況出現。將立論建立在定義之上,本質上是一種「不可證偽的循環論證」。這種形式的定義戰不給對方活路,也就意味着使自己的立論變成沒有信息量的渣渣。辯論賽靠定義來論證是最低級、最落後的理念了,這一點我這裏不容含混。

3最後一步是「出示證據」(measure)。

可證偽的操作化途徑意味着雙方都有可能是對的,你必須通過查找並出示足夠的證據才能令人信服你的觀點,並從你的整個辯論過程中感到有收穫。這一步往往需要查找大量「學術論文」(而非百度百科),這是最花時間和精力的,但也是收穫最大、最具有決定性的。

這三步,其實是科學論證的經典模式,不僅辯論,任何優秀論文寫作過程中都要經歷。經過這三步,差不多一個好的「論」或者「框架」就完成了。

在實務順序上,這三步理論上來説是循環往復,不斷修正的,但邏輯順序不能亂。很多人説查了很多資料但做出來的論還是很糟糕,就是因為不先理清自己的思路,見到能糊弄的就拿上去糊弄,所以事倍功半,浪費了大量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