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的素養有哪些

語文素養是大學聯考制勝的法寶。所以,作為學生,掩藏起雷聲大雨點小的浮華,收拾起一口吃個胖子的躁動心情,靜心讀書思考,勤於習作筆耕,日積月累地囤積語文素養。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語文的素養文章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語文的素養有哪些
語文的素養有哪些

語文學習必須摒棄急功近利,必須把閲讀和寫作當做積累語文素養的唯一途徑,這樣才能藝高人膽大,才能以不變應萬變:不管出現怎樣的語文試卷,都能遊刃有餘,給出正確的答案。

閲讀是語文學習之母。“讀與你最喜愛的學科(你的選修課)有關的科學著作,要每天讀,哪怕一天讀兩頁也行。你所讀的這一切,就是你的學習的智力背景。這個背景越豐富,你學習起來就越輕鬆,你每天讀得越多,你的時間的後備就越多(蘇霍姆林斯基)。”即使是抱着功利的目的,如果能因此潛下心去讀書,也是大有裨益的事。

重要的是,讀書多了就會自然而然地培養出語感;而語感又會返過來影響和左右閲讀的深度和質量。對學生來説,有語感的去做卷子,“知其然”,並 “知其所以然”,因為當學生與文學經典著作耳鬢廝磨,諳熟了經典藝術作品語言的運用方式和思維習慣,當他面對閲讀題時,很容易在密密麻麻的試卷上遵循心靈的痕跡找到正確的東西。沒有什麼比讀書更能培養語感,沒有什麼比語感更能保證分數,這就是閲讀最為明顯的益處。

讀書當然要有選擇地讀。現在是文化多元發展的開放時代,書籍呈現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狀態,“讀一本好書,就如同和一個高尚的人在交談(歌德)。”海選那些益智明理的名著經典,這是毋庸置疑的。重要的是讀書要講究方式方法。讀書不在快,亦不在多,而在於從書中汲取文學營養,在於通過整個閲讀過程修養出寧靜而富有感知力的心靈。再好的書,如果只是水過地皮濕地翻過去,浮光掠影地瀏覽收效必然是是微乎其微的。應當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把閲讀當作壘砌語文大廈的堅固基石,經過時間的打磨雕琢形成自己的語文素養。這種素養所表現出來的巨大作用,就成了大學聯考制勝的法寶。

寫作與閲讀是玻璃的兩面,無論你看着哪一面,都意味着你可以看見另一面的內容,兩面互相滲透相互作為背景。中學生的寫作都是以應試為目的的“八股文”,即便是有規制(起承轉合)步驟可以遵循,也需要有實在樸素的內容來填充豐滿。學生沒有社會生活體驗的空間,也沒有時間到社會生活中汲取豐富的營養,唯一的方法就是通過閲讀間接獲取。看了足夠數量的經典著作以後,量變產生質變,寫的東西多了,就會潛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從而上升到理性的自由王國——從模仿走向自我創作。寫作能力就會更上一層樓。即便是尋章摘句地模仿拼湊,加上一點自己的領悟與潤色,最後拿出來的成品,也足以令許多人拍案叫好。這正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謅”的寫作境界。

當然,寫作文既有天賦在起作用,也有“熟能生巧”的東西在裏面。感性的東西積累多了,習慣成自然。當閲卷人看到你作文自成風格又像詩歌散文一樣漂亮時,他會油然而生出“於我心有慼慼焉”的感慨,博得了閲卷老師的同情和喜愛。大學聯考作文考查的是文學水平(語言的應用能力),只要你能表現出較高的文字功底和文學素養,高分自然就來了。

語文素養是大學聯考制勝的法寶。所以,作為學生,掩藏起雷聲大雨點小的浮華,收拾起一口吃個胖子的躁動心情,靜心讀書思考,勤於習作筆耕,日積月累地囤積語文素養。這樣,不僅能夠在大學聯考中獲取高分,所形成的語文能力(語文素養)還會一生受用不盡。

語感是語文素養的核心

語感是言語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語感是指對語言活動進程和方式或自發或自動地直接起穩定、快速的調節控制作用的個體心理特性。狹義的語感是指言語活動中的心智技能。説它是一種能力,是因為它具備了能力的多重特徵。

一是語感具有穩定性。語感一經形成,就會伴隨一個人言語活動過程的始終,具有很強的穩定性。即使一個人離開熟悉的語境,語感能力也不會消失,一旦原有語境出現,語感能力馬上能夠恢復。

二是語感具有主體性。語感是一種個體的經驗,是一個人在言語活動中通過學習、實踐而形成的主體能力,因而它具有主體性。語感不能像知識一樣可以用物化的形式傳遞,而是靠一個人在言語活動過程中主動建構而形成。

三是語感具有累積性。語感作為一種能力,是一個人在語言活動中不斷地體驗、模仿、反覆練習、多次積累中形成的。語感的習得絕不是與生俱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由此,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語感是個體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反覆薰陶而逐漸形成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是語文能力中最核心的因素,離開了它,聽説讀寫能力的形成便沒有了基礎,因此語感也是語文素養的核心。

語感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前提。為什麼有的人在判斷一句句子是否正確時,不需要經過語法的分析,就能直接説出它的問題?為什麼有的人面對同樣的一句句子,在讀了幾遍後,仍然不知道它的對或錯?其中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原因是語感強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