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禮儀有哪些特徵

我們每個人都受到中華禮儀深深地影響,也受益,那麼中華禮儀有哪些特徵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華禮儀有哪些特徵,希望能夠幫到大家哦!

中華禮儀有哪些特徵
中華禮儀有哪些特徵

第一是“敬”。敬,是禮的核心。《孝經》説:“禮者,敬而已矣。”禮,無非就是為了表達敬意罷了。人與人互相尊重,才能形成和諧關係。兩個人見面,我覺得你一定有我值得學習的地方,三人行必有我師嘛。然後,我通過語言、肢體動作把內心的敬意表達出來,讓你感受到。當然,我希望你也以相同的方式來對待我。這種友好的互動方式就是禮。於是,我們之間就有了更高層次上的尊重與平等。禮有兩個要素,一個是形式,表達敬意的方式,另一個是表達敬意的內核。有人講,我們不要這種虛頭巴腦的形式,我心裏有就可以了。我説不行,沒有形式,內涵就沒法表達。天安門升旗了,你躺在那裏,説我心裏很愛國。可是誰會相信你?如果沒有形式,內核就成了遊魂,沒有地方可以安頓。相反,如果沒有內核,形式就成了沒有生命的形式。所以兩者都不可缺少。

第二是“淨”。潔淨,是文明人的特色之一。古代家裏來了客人,酒具、茶具事先都要反覆清洗的。客人來了,還要當他的面再洗,以示鄭重。去見尊貴的客人前,要沐浴。唐代政府規定,官員每10天都要沐浴一次。前幾天,一個學生來見我,渾身臭氣,似乎已有一個月沒洗澡,很失禮。此外,我們把自己房間裏打掃得很乾淨,樓道衞生就不管了,至於街頭、馬路,那就是大垃圾箱、大痰盂,隨意糟蹋。環境是我們共有的家園,人人都要愛護。

第三是“靜”。安靜也是一種修養,噪音有礙健康。我去日本,有意識地分別選乘國航與全日空,發現兩者的重要區別是安靜與否。全日空上的乘客幾乎都不説話,非常安靜;國航的乘客則是相反。日本的高鐵與普通的火車上也是如此,乘客要麼看書,要麼看風景,或者閉目養神,基本上都不説話。如果手機響了,他會彎下腰輕聲説:“對不起,我正在車上”,到列車停了,再跑出去打電話。這樣做,就是怕打擾周圍的乘客。列車屬於公共空間。如今的中國人好熱鬧,無論在哪裏説話,都旁若無人,只顧自己快意,所以環境很嘈雜,在中餐館裏,吃飯都吃不安穩,甚至乾杯時,把酒杯在玻璃桌上敲。外國人來華,對此很頭疼。我有一位廣東肇慶的朋友開個餐廳,提倡安靜用餐,很有成效,400多人的餐廳裏面,沒有一個人説話,大家覺得非常舒服。

第四是“雅”。在中國語言裏,文明與文雅,可以説就是一個詞。文明人一定舉止有度,進退從容,談吐文雅,就是《論語》裏説的“文質彬彬”。

中國人的文雅,往往含有哲理在內。比方説,我們中國人講輩分,對長輩、平輩、晚輩的用語和動作不能一樣,對客人和尊長要用敬稱、敬語,對自己或者自己一方要用謙語。為什麼呢?因為中國人懂得“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曾國藩一生謹慎,低調自守。有一年他立了戰功,慈禧重賞他,他馬上給家裏寫,説天下的好處不可能都給我們曾家,我們一家得朝廷的好處已經太多,如果我們不低調,在鄉親面前狂妄自大,就會招災引禍。他説:“鬥滿則人概之,人滿則天概之。餘謂天之概無形,仍假人手概之。”這句話是從《管子》“鬥滿則人概之,人滿則天概之。天之概無形,乃假人手概之”來的。“概”是什麼意思?我小時候到米店買一升米,米店的夥計用笆斗盛了米往升裏倒,升裏的米倒滿後堆成了尖。於是,夥計會用一根木片把升上部溢出來的米刮平,然後再賣給你。這根木片就叫“概”。為什麼概?因為升裏的米太滿。如果人太滿了,天就會出來概你。天自己不會動手,他會借別人的手來概你,例如借中紀委的手。前兩年,有一位孩子狂呼“我爸是李剛”!這就太滿了,結果他爸很快就被概了。所以,我們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自謙。

中國禮儀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禮儀的起源

關於禮的起源,説法不一。歸納起來有五種起源説:一是天神生禮儀; 二是禮為天地人的統一體; 三是禮產生於人的自然本性; 四是禮為人性和環境矛盾的產物; 五是禮生於理,起源於俗。

1、從理論上説,禮的產生,是人類為了協調主客觀矛盾的需要。

首先,禮的產生是為了維護自然的“人倫秩序”的需要。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必須與大自然抗爭,不得不以羣居的形式相互依存,人類的羣居性使得人與人之間相互依賴又相互制約。在羣體生活中,男女有別,老少有異,既是一種天然的人倫秩序,又是一種需要被所有成員共同認定、保證和維護的社會秩序。人類面臨着的內部關係必須妥善處理,因此,人們逐步積累和自然約定出一系列“人倫秩序”,這就是最初的禮。

其次,起源於人類尋求滿足自身慾望與實現慾望的條件之間動態平衡的需要。人對慾望的追求是人的本能,人們在追尋實現慾望的過程中,人與人之間難免會發生矛盾和,為了避免這些矛盾和衝突,就需要為 “止欲制亂”而制禮。

2、從具體的儀式上看,禮產生於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動。

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動都是最早也是最簡單的以祭天、敬神為主要內容的“禮”。這些祭祀活動在歷史發展中逐步完善了相應的規範和制度,正式形成為祭祀禮儀。

隨着人類對自然與社會各種關係認識的逐步深入,僅以祭祀天地鬼神祖先為禮,已經不能滿足人類日益發展的精神需要和調節日益複雜的現實關係。於是,人們將事神致福活動中的一系列行為,從內容和形式擴展到了各種人際交往活動,從最初的祭祀之禮擴展到社會各個領域的各種各樣的禮儀。

中國禮儀的發展

禮儀在其傳承沿襲的過程中不斷髮生着變革。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其演變過程可以分四個階段。

1.禮儀的起源時期: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紀前)

禮儀起源於原始社會,在原始社會中、晚期(約舊石器時代)出現了早期禮儀的萌芽。整個原始社會是禮儀的萌芽時期,禮儀較為簡單和虔誠,還不具有階級性。

內容包括:制定了明確血緣關係的婚嫁禮儀; 區別部族內部尊卑等級的禮制; 為祭天敬神而確定的一些祭典儀式; 制定一些在人們的相互交往中表示禮節和表示恭敬的動作。

2.禮儀的形成時期: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紀~前771年)

人類進入奴隸社會,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把原始的宗教禮儀發展成符合奴隸社會政治需要的禮制,禮被打上了階級的烙印。

在這個階段,中國第一次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國家禮儀與制度。如“五禮”就是一整套涉及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禮儀規範和行為標準。古代的禮制典籍亦多撰修於這一時期,如周代的《周禮》《儀禮》《禮記》就是我國最早的禮儀學專著。在漢以後20xx多年的歷史中,它們一直是國家制定禮儀制度的經典著作,被稱為禮經。

3.禮儀的變革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1~前220xx年)

這一時期,學術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的諸子百家對禮教給予了研究和發展,對禮儀的起源、本質和功能進行了系統闡述,第一次在理論上全面而深刻地論述了社會等級秩序劃分及其意義。

孔子對禮儀非常重視,把“禮”看成是治國、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礎。他認為“不學禮,無以立”“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他要求人們用禮的規範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要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倡導“仁者愛人”,強調人與人之間要有同情心,要相互關心,彼此尊重。

孟子把禮解釋為對尊長和賓客嚴肅而有禮貌,即“恭敬之心,禮也”,並把 “禮”看做是人的善性的發端之一。

荀子把“禮”作為人生哲學思想的核心,把“禮”看做是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禮者,人道之極也”。他認為“禮”既是目標、理想,又是行為過程。“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

管仲把“禮”看做是人生的指導思想和維持國家的第一支柱,認為禮關係到國家的生死存亡。

4.禮儀的強化時期:秦漢到清末(公元前221~公元1920xx年)

在我國長達20xx多年的封建社會裏,儘管在不同的朝代禮儀文化具有不同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特徵,但卻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一直為統治階級所利用,禮儀是維護封建社會的等級秩序的工具。這一時期的禮儀的重要特點是尊君抑臣、尊夫抑婦、尊父抑子、尊神抑人。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它逐漸變成為妨礙人類個性自由發展、阻撓人類平等交往,窒息思想自由的精神枷鎖。

縱觀封建社會的禮儀,內容大致有涉及國家政治的禮制和家庭倫理兩類。這一時期的禮儀構成中華傳統禮儀的主體。

5.現代禮儀的發展

辛亥革命以後,受西方資產階級“自由、平等、民主、博愛”等思想的影響,中國的傳統禮儀規範、制度,受到強烈衝擊。五四新文化運動對腐朽、落後的禮教進行了清算,符合時代要求的禮儀被繼承、完善、流傳,那些繁文縟節逐漸被拋棄,同時接受了一些國際上通用的禮儀形式。新的禮儀標準、價值觀念得到推廣和傳播。新中國成立後,逐漸確立以平等相處、友好往來、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為主要原則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社會關係和人際關係。改革開放以來,隨着中國與世界的交往日趨頻繁,西方一些先進的禮儀、禮節陸續傳入我國,同我國的傳統禮儀一道融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構成了社會主義禮儀的基本框架。許多禮儀從內容到形式都在不斷變革,現代禮儀的發展進入了全新的發展時期。大量的禮儀書籍相繼出版,各行各業的禮儀規範紛紛出台,禮儀講座、禮儀培訓日趨火紅。人們學習禮儀知識的熱情空前高漲。講文明、講禮貌蔚然成風。今後,隨着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和國際交往的增多,禮儀必將得到新的完善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