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通用20篇)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1

9月5日上午第三節課,市教研室專家來校聽課,我想從新課程的角度,用生成性的教學結構,運用問題發現法,來上好這節課。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通用20篇)

我準備上的課文是一篇傳統名篇――《遊褒禪山記》。我向來不喜歡做課,所以也沒有強調預習,只是早讀的時候要求他們讀了課文,並且放了朗誦錄音;我想同學們經過早晨的讀,應該對課文有一定的熟悉了,於是按照原來的思路滿懷信心地在第三節課走上了講台。

先是按照慣常安排,徐益安同學講了一首詞,可是準備得不是很讓人滿意,既沒有抄寫到黑板上,也沒有用幻燈打出原詞,同時不能脱稿,同學們只是隱隱約約地聽到“為賦新詞強説愁”,大多都沒有聽清楚。我只有皺皺眉頭,怎麼這樣呢,多少次強調要將詞句抄寫到黑板上,或者幻燈打出,可是他們怎麼就是做不到呢?

開始講課了――

我的第一問題就是“請你談談你所知道的王安石。”教室一片靜默,沒有預想的熱鬧,後來連問多次後,黃恆才拿了一本參考書把王安石的生平唸白的一遍,差強人意地對付了過去,可是這依然不是我問題中的“你所瞭解的王安石”呀,依然是從別人的文本中得出的結論。這讓我很吃驚,對王安石的瞭解是這樣的蒼白麼?可是更讓我吃驚的還在後面呢!

看到同學們的為難,我只好把自己準備的資料用幻燈打出來,並簡單地講解了其中的一些詞句的意思。沒想到的是,講到“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中的“天”字時候,我隨口問了問“天”的意思,竟然無一人知道,這可是我在這個班不止十次地提到過的呀,但是事實是又是一片靜默,多方提示都無濟以事,偶爾幾個人説出自己的理解,都是風馬牛不相及,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心中已經感覺到這場課是失敗了,最後還是陸萍怯怯地小聲説對了是“自然”,但在這個小小的問題上我認為我已經是失敗的了。時間浪費了,下面重要的內容就要被擠兑壓縮了。

我問的第二個問題是,你能背誦王安石的一部作品麼?全班又是一片寂然,讓人心骨寒冷的寂然。同學們往日靈動的思緒似乎全部被凍結了,難道是有老師在聽課,怕出錯麼?看起來又不像。我退而求其次,希望同學們能記得王安石的一句也好呀,可是結果依然令我失望,有一個同學説了兩句,“不畏浮雲遮望眼,遠近高低各不同”;張冠李戴了,前一句是對的,後一句則是蘇軾的《《題廬山西林壁》了。這讓人哭笑不得。

就這樣磕磕絆絆地講下來,進入我這堂課的第三個步驟,就是把課文讀通,我以為學生有昨天晚上的預習和有一個早讀的時間朗讀,對這樣一篇文字並不很艱深的文章的讀通,應該是沒有問題(事後瞭解,今天這個班有5節課有老師聽課,除語文外,其他老師都是強調又強調地做了詳盡的部署,同學們本來就重理輕文,所以就自然根本沒有看書預習了),哪知道讀得也是不能盡如人意。就幾個斷句有問題的句子和幾個讀錯的詞語稍微點撥之後,我就進入了這場課最重要的階段,“請同學們把在讀課文的過程中發現的疑難問題,提出來供大家共同探討”,我感覺這樣做才能體現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程教學精神。但結果依然讓我非常失望,在我不斷的啟發誘導下,也只是寥寥幾個人提出了幾個不痛不癢的問題,甚至有個別被點到了名字的同學站起來都不願意,以至於吱唔以對,真的不知道這到底是什麼原因。

40分鐘快過去了,下課鈴聲就要響起來了,可是同學們依然沒有任何哪怕是毫無價值的問題提出來。沒有問題提出,這種生成性的教學就不能順利進行下去,如果是平時,我當然會叫他們再看書,再個人體味、品讀課文,力爭讀懂而發現疑難,提出問題。但是這時候有專家聽課,不能一節課什麼都不解決,光看書吧,後面講得再精彩這堂課還是失敗的了。於是,我不能也不敢這麼做了。就這樣在不斷的激勵學生提問的過程中下課鈴聲響了,我環視整個教室,能夠按要求寫出問題的寥寥無幾,因此我只能最後要求他們課後把問題收集起來交我,下節課再來辯難析疑了。

走出教室,我感覺極度失望。這堂本以為可以上得很好的生成式結構的教學課是徹底失敗了。不用聽課的專家説,我心裏已經知道結果就是這樣的。聽了專家的點評,我對這堂課徹底失敗的原因更加明晰:

一是過高估計了學生的能力。本以為學生基礎差,但總會提問題吧,水平低的就提低水平的問題,淺顯的問題呀;哪裏料想得到,這個生物班學生的基礎水平之差已經超出了我所有的想象了,尤其是文學常識、古詩詞識記,今後需要惡補了。

二是同學們對這種自主式課堂教學方式還很不適應,師生始終有隔;加上前面已經上了二堂有專家聽課的課,大家進入了思維疲勞階段,所以參與學習的熱情大減。

三是本人對自主、探究、合作的新課程精神理解還不夠,尤其是在具體教學中的貫徹實施上還有不明瞭的地方;自主應該是在教師充分引導下的自主,還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解決了基本的文本閲讀問題後的自主?自主、探究、合作是有層次的,應該根據教學對象的不同,採取適當的步驟,確立難易高低程度不同的標準來安排教學步驟,達成教學目的。

四是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夠,這有待於以後的培養。學生對自主角色的認同感還待於實踐的磨礪才能明晰。

五是機械的理解新課程理論,尤其對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缺乏實踐的磨練。理論的灰色情調再次露出了他荒謬的悖論色彩,相信學生是主體確實是不錯的,但是一個做慣了奴隸的人陡然讓他做一回主人,當然會無所適從,甚至會鬧出許多笑話來的。老師本領再高,面對一班只是知道抱着手臂、豎起耳朵聽的學生,要將新理念貫徹下去,真是神話呀。本應該由學生提出的問題,學生自己把這權力拋去了,就是不提問題;因為他們沒有這個習慣。從國小到現在,當奴隸已經當成了習慣,要讓他們徹底改變這種習慣,多麼艱難呀。

這需要一個較長時期的適應,還要迅速改變教學只是應付各類排名考試的現實狀況,才可能改變這種局面。把課堂交給學生,我是操之過急了!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2

“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這話我信。《遊褒禪山記》在高中學過;讀大學時,老師講過;現在自己再讀,和學生一起賞析,每次閲讀、學習都有收穫。

有人説,“唐以前詩是長出來的,唐詩是嚷出來的,宋詩是想出來的,宋以後詩是仿出來的。”這話我更信。宋詩是想出來的,產生了大量的哲理詩,宋文何嘗不是想出來的!宋文中的哲理,更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

《遊褒禪山記》敍述作者和幾位同伴遊褒禪山“半途而止”的經過,藉此生髮議論,通過記遊言志。文章因事説理,敍議結合,前後照應,結構嚴謹,文筆簡潔,語言凝練,體現宋人遊記善於議論的特點。

教學過程中主要先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要實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並讓學生做積累。在課文分析中讓學生了解敍議結合,前後照應的嚴謹結構。

這篇文章名為遊記,實則説理,構思奇特,別具一格。它不同於一般的遊記,不重山川風物的描繪,而重在因事説理。以説理為目的,記敍的內容只是説理的材料和依據,文章以記敍的內容為喻,生髮議論,因事説理,以小見大,準確而充分地闡述了一種人生哲理,給人以思想的啟發,使完美的表現形式與深刻的思想內容和諧統一,具體説來本文在寫作上有三奇。

一奇。文章開頭就別開生面,有別於一般的遊記。雖然一、二句也按遊記常格先介紹褒禪山的概況,第三句以下卻愈變愈奇,至“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才知道這個開頭其實是考證,以考證山水得名、音讀確否作遊記開頭,這是前所未見的,此一奇。讀到這裏,讀者不僅要問一個為什麼?這樣寫能引起讀者的興趣,但要真正體會到這種“奇”,就必須讀完全文才能豁然。

二奇。接着文章記敍遊洞過程。一般遊記文章,都以敍述描寫為主,而這篇文章的記敍部分卻非常簡略。記敍遊前洞,着眼點在地勢“平曠”而“記遊者甚眾”;寫後洞,着眼點在“入之甚寒”而“入之愈深,其見愈奇”,“來而記之者”則愈少。對比寫來,其目的則是為後文議論作鋪墊,特別是段末處從乘興而來敗興而出作結,更為思考作一層準備,這就是記敍用筆之奇,則為二奇。

三奇。全文若在此結束,仍不失為一篇遊記佳作。因一般遊記文章,進行敍述描寫之後,只是用極簡省的筆墨,或感歎,或議論,畫龍點晴。可本文作者到此結束總有缺憾之感。因此,作者用大段文字闡發悔思之得。文章首先從古人觀察事物而有得開始,探究的結果是“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接着探究此次遊山不能“極夫遊之樂”的原因,辯證地提出了“夷以近,而遊者眾”,“險以遠,而至者少”和志、力、物三者在求思、行事上的哲理。這次遊山所得有二:一是志、力、物三者的行事辯證法則;二是治學的嚴謹求實的態度。文章以考證起,實則講的是治學。治學也是行事的一部分,其態度和行事密不可分,二者結合,成功才有把握。這樣敍議結合,縫合緊密,實為三奇。

作者更是借遊山,向我們説出了他對待成功和失敗的態度,其實運用了“歸因”方法。王安石把遊山(準確説是遊洞)的成功歸為四個條件,一是有志;二是有力;三是有物;缺一不可,四,當然還有難度:“險以遠,則至者少”。但是他最強調的是志。在物和力允許的情況下,要“盡吾志而無悔”。王安石這段議論,意義深刻,既説出了不怕艱難,勇往直前,領略險峯上的無限風光的人生態度。也説出了“盡吾志而無悔”改革決心。

總之,此文以遊山探勝而未能盡興為出發點,因事見理,説明“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處,要想到達那裏,必須具備堅強的意志和足夠的力量,還要輔以一定的物質條件。此外,還從僕碑文字的讀音情況,提出“深思慎取”的告誡,這對今天我們的治學、處世、創業,都有借鑑意義。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3

宋人好發議論,無論是吃飯喝茶,還是穿衣戴帽,亦或是遊山玩水,應該是特別是遊山玩水,總要考據本源,探究其理,因為他們尚理,所以很多的宋朝詩文當中無不透露一種理性的思考和智慧的閃光。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之所以成為流傳千古的名篇,不是在於他的遊記過程之暢快、風景描述之精彩,而是在於這篇遊記中透過記遊而引發王安石深入的思考:對人生處事的感悟,以及對治學嚴謹的心得。讀來真如和智者對話,啟人心智。

“記”是古代散文的一種體裁,產生於六朝時期,至宋時期,內容充實拓展,形式鞏固嚴謹。“記”可敍事、寫景、狀物,亦可抒發情懷抱負,闡述某些觀點。比如敍事的有《桃花源記》,寫景狀物的有《小石潭記》,既寫景又抒發情懷,闡述觀點的有《岳陽樓記》《醉翁亭記》等等,而《遊褒禪山記》就屬後者,符合宋人考據闡議之性。

《遊褒禪山記》全篇一共五段,結構清晰,重點突出。第一和第二自然段屬於第一部分,是記遊部分,第三四自然段是文章第二部分,是議論部分,第五六段是第三部分,補敍同遊朋友及寫作時間。本節課是第一課時,教授第一二自然段,我的教學設想是這樣的:首先是導語引入,介紹“記”的文體、作者及寫作背景,然後第一段採用串講法,由教師逐字逐句的講解重點的字、詞以及特殊句式,在講解過程中教給學生閲讀陌生文言語段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然後第二段給十分鐘時間,由學生結合課下注釋以及原有的文言知識的積累,自己去試着理解和翻譯,或是同桌合作學習,然後找學生提問,説出自己學習後的困惑和不解之處,最後教師解答。

設想總是美好的,而現實又是另一種景象。本節課上完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總結反思:一是課堂當中時間的安排分配,除去課前演講、導入部分,時間已無多,再加之教師課堂的拓展,更有學生自學的時間又耗費不少,所以課堂略顯倉促,本想自學完讓學生提問,結果由於時間不夠,乾脆每人一句直接翻譯啦;二是在文言文的教學中,誦讀是必不可少的,那麼如何讀,讀多久,也是個問題;三是一節課上完,學生掌握多少,真正掌握了沒有,也就是所謂的課堂效率問題。針對以上幾個方面,在評課討論時,給出幾點建議和意見,針對第一個問題,學生自學可以放在課下,作為一種作業的形式來完成,以此來了解學生的學情,於是想到前些日子中央一台播放的《劉伯承》中,有這樣一句話“戰爭中,時間、地點、任務、敵情、我情是謂‘五行’,‘五行’不明,必輸不贏”。我想課堂亦是無硝煙的戰爭,只有“五行”全明,這樣的課堂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重難點突出,課堂時間也就有適當節約,課堂容量亦可加大;針對第二個問題,明確讀是必須的,可以在講前讀,講後作為總結亦可再讀一次,視情況而定;針對第三個課堂效率的問題,本節課重點的字詞句,可以在課堂上設置一到兩個檢測題,當堂檢測,檢查效果。

當然,有好的建議,關鍵還要看課堂具體的操作,不足之處在以後的教學中,儘量去彌補,使之更加完善。最後想到,文言文的教學還涉及一個“文”與“言”的關係,如何處理這二者關係,也是文言文教學的重點難點,以後多向其他老師聽課學習。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4

“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這話我信。《遊褒禪山記》在高中學過;讀大學時,老師講過;現在自己再讀,和學生一起賞析,每次閲讀、學習都有收穫。

有人説,“唐以前詩是長出來的,唐詩是嚷出來的,宋詩是想出來的,宋以後詩是仿出來的。”這話我更信。宋詩是想出來的,產生了大量的哲理詩,宋文何嘗不是想出來的!宋文中的哲理,更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

《遊褒禪山記》敍述作者和幾位同伴遊褒禪山“半途而止”的經過,藉此生髮議論,通過記遊言志。文章因事説理,敍議結合,前後照應,結構嚴謹,文筆簡潔,語言凝練,體現宋人遊記善於議論的特點。

教學過程中主要先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要實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並讓學生做積累。在課文分析中讓學生了解敍議結合,前後照應的嚴謹結構。

這篇文章名為遊記,實則説理,構思奇特,別具一格。它不同於一般的遊記,不重山川風物的描繪,而重在因事説理。以説理為目的,記敍的內容只是説理的材料和依據,文章以記敍的內容為喻,生髮議論,因事説理,以小見大,準確而充分地闡述了一種人生哲理,給人以思想的啟發,使完美的表現形式與深刻的思想內容和諧統一,具體説來本文在寫作上有三奇。

一奇。文章開頭就別開生面,有別於一般的遊記。雖然一、二句也按遊記常格先介紹褒禪山的概況,第三句以下卻愈變愈奇,至“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才知道這個開頭其實是考證,以考證山水得名、音讀確否作遊記開頭,這是前所未見的,此一奇。讀到這裏,讀者不僅要問一個為什麼?這樣寫能引起讀者的興趣,但要真正體會到這種“奇”,就必須讀完全文才能豁然。

二奇。接着文章記敍遊洞過程。一般遊記文章,都以敍述描寫為主,而這篇文章的記敍部分卻非常簡略。記敍遊前洞,着眼點在地勢“平曠”而“記遊者甚眾”;寫後洞,着眼點在“入之甚寒”而“入之愈深,其見愈奇”,“來而記之者”則愈少。對比寫來,其目的則是為後文議論作鋪墊,特別是段末處從乘興而來敗興而出作結,更為思考作一層準備,這就是記敍用筆之奇,則為二奇。

三奇。全文若在此結束,仍不失為一篇遊記佳作。因一般遊記文章,進行敍述描寫之後,只是用極簡省的筆墨,或感歎,或議論,畫龍點晴。可本文作者到此結束總有缺憾之感。因此,作者用大段文字闡發悔思之得。文章首先從古人觀察事物而有得開始,探究的結果是“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接着探究此次遊山不能“極夫遊之樂”的原因,辯證地提出了“夷以近,而遊者眾”,“險以遠,而至者少”和志、力、物三者在求思、行事上的哲理。這次遊山所得有二:一是志、力、物三者的行事辯證法則;二是治學的嚴謹求實的態度。文章以考證起,實則講的是治學。治學也是行事的一部分,其態度和行事密不可分,二者結合,成功才有把握。這樣敍議結合,縫合緊密,實為三奇。

作者更是借遊山,向我們説出了他對待成功和失敗的態度,其實運用了“歸因”方法。王安石把遊山(準確説是遊洞)的成功歸為四個條件,一是有志;二是有力;三是有物;缺一不可,四,當然還有難度:“險以遠,則至者少”。但是他最強調的是志。在物和力允許的情況下,要“盡吾志而無悔”。王安石這段議論,意義深刻,既説出了不怕艱難,勇往直前,領略險峯上的無限風光的人生態度。也説出了“盡吾志而無悔”改革決心。

總之,此文以遊山探勝而未能盡興為出發點,因事見理,説明“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處,要想到達那裏,必須具備堅強的意志和足夠的力量,還要輔以一定的物質條件。此外,還從僕碑文字的讀音情況,提出“深思慎取”的告誡,這對今天我們的治學、處世、創業,都有借鑑意義。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5

《地球的新生》一課是人教版國小美術五年級上冊第六課,屬於造型表現、設計應用學習領域。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結合課件和學生共同學習,共同討論,認識破壞環境的行為,提高環境保護意識,規範自己的行為,爭取人人都是環保小衞士,為了地球的美好明天不懈努力。

在課件的開始我選擇了學校裏的鮮花,第一幅是海棠花,一邊看圖,我一邊説“春天來了,心園的小橋旁、流水邊海棠花開放了,火紅的的花朵一團一團的,金色的花蕊吸引了小蜜蜂圍着她不停跳舞……”結合圖片,同學們陶醉在春天的美好回憶裏,接着我們有看到了白玉蘭、金盞菊,我還展示了木瓜的花,山楂的花,讓同學們一下子聯想到現在秋天累累的果實,然後我們又觀看了大畫家創作的有關大自然的作品,和他們所表現的植物照片,同學們看得非常認真,而且發出了對這些的作品的讚美。緊接着,我打開了一幅土地荒漠化的照片,這時候,整個教室裏發出一片低呼,“太難看了!”孩子們紛紛説,我問他們,你們知道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麼?砍伐樹木、過度放牧……他們回答的頭頭是道,我繼續問你知道哪些是保護環境的行為麼?他們紛紛舉手回答,比如垃圾分類、隨手關燈、關閉水龍頭、騎自行車,乘公共汽車出行……然後我根據學生的回答讓他們進行進一步的思考,例如我們校園的分類垃圾箱,垃圾都分為什麼種類?分類後的垃圾將會如何處理,這對我們的環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汽車排出的温室氣體,對地球生態環境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讓學生認識到保護環境是我們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而且我們不但自己要自覺愛護環境,還要注意宣傳讓更多的人蔘與到保護環境的活動當中。作業可以分為兩種形式,保護環境的,引導人們的行為;破環環境的,發人深省,從而停止這樣的行為。

學生的作業反映了他們的所見所思,相信他們在今後的生活當中會有意識的作個環境保護的小使者。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6

《古詩詞三首》中其中有兩首《獨坐敬亭山》和《憶江南》已經在平時的古詩詞積累中學過,如何把學過的詩上出點新意來,備課前我深入的思考了一下,本着以誦讀為主,以調動學生經驗背景、引進學習資源為輔,在感悟語言情感、體會詩詞意境中,把握詩文的審美韻味與內涵。同時,在積累語言與情感的基礎上,注重對生命的感悟,展示學生自己對古詩的個性解讀,培養初步的文學作品欣賞能力,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課上下來,感受頗深:

一、給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就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古詩詞具有語言凝練、意象豐富的特點,而國小生因為生活積累不多,情感體驗有限,在閲讀中獲得的表象往往很籠統、模糊,此時就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本身的品讀盡情展開想象,通過“猜猜詩人的心情”、“你就是詩人”、“創設情境,想象説話”等,讓學生與古詩詞進行靈性的對話,從古詩詞生動的語言中猜度詩人的心境,進而陶醉在詩詞所描繪的意境之中。如在教學《獨坐敬亭山》時,學生從詩的題眼就看出詩人李白此時心情很是孤獨,還可以從前兩句感受到,尤其是“飛盡”和“獨去”等感受到的。然後我便追問:“那假如你就是詩人,你看到鳥兒們都離你遠去,就連天上的雲也離你而去,此時此刻,你最想説什麼?”一生説:“鳥兒們,你們為什麼都走了,留下 來陪我説説話吧!”還一生説:“雲兒莫走,同我一起聊聊天。”還有一生説:“我本來就很孤獨了,你們為什麼還要離我而去,真讓我傷心呀!”這樣,學生切身體會到詩人孤獨寂寞的心情。當學到後兩句的時候,有學生説:“老師,我覺得李白並不孤獨,因為有敬亭山在陪伴着他。我是從‘兩不厭’感受到的。”“那你覺得李白會把敬亭山當作什麼?”“當作他的最知心的朋友。”“我覺得李白把敬亭山當作自己的親人。”“是呀,既是朋友,又是親人,所以怎麼看也看不夠。那麼李白可能會對敬亭山説些什麼呢?”我追問道,“請拿起筆,你就是李白,你把敬亭山當作什麼,你就對他説説話吧!”幾分鐘過後,有學生説道:“李白説:‘老朋友,謝謝你,在我最孤獨的時候能陪我説説話。’敬亭山好像在説:‘別灰心,我支持你!’”“多好的一對知心朋友呀!”我評價到。又有一生説:“我把敬亭山當作是自己的母親,母親好像在説:‘孩子,別怕,有娘在,要大膽的往前走。’”還有同學説:“我把敬亭山當作朋友,好像説:‘朋友,別泄氣,有我這個朋友在,與你同行。’”透過這一句句想象的話語,我們似乎又感受到李白此時並不孤獨,對詩的意境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採用多種方法,便於理解詩的意境。

“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詩情和畫意融為一體。如果把字、詞、句的意思嚼爛了餵給學生,這樣的詩歌教學意象全無,學生也必生煩膩之心。但如果放手讓學生去自學,教師少講或不講,又怕貽誤了某一個知識點。有沒有兩全齊美之策?我想到的是:把簡筆畫引入到古詩課堂教學中。讓學生了解詩意,有感情地朗讀,然後動動手,動動筆,用“畫”激趣,借“畫”入境,以“畫”悟情。

如在教學《望洞庭》和《憶江南》兩首詩時,我主要採用用簡筆畫的形式把你所理解的古詩所描繪的畫面畫出來,請一兩名同學到前邊畫,其餘學生在本子上畫,然後再去評議。如在畫《憶江南》一詩時,有同學畫了一個圓形的江,有的學生就指出,“江”應該是長的,“湖”才是圓的。有的同學只畫出一條江,兩岸的樹木開滿了花,也有同學提出疑議説:“詩句中説得很清楚‘日出江花紅勝火’,江邊的花在太陽出來的時候比火還要紅,所以應該把太陽畫上。”瞧,既能調動學生學詩的積極性,又能將詩句理解得更為深刻。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7

本文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學生對這篇童話很感興趣,引發了他們很多方面的思考。在教學中,學生的發言,遠遠超出了我預想的範圍。於是我開始思考,如何應對教學中的“變”。

一、 教學設計因學生的提問而“變”。

在教學《醜小鴨》這課時,我是用課前看有關醜小鴨故事的方式激趣導入新課的。故事放到一半時,我對學生説:“我們要上課了,故事只能看到這了,你還想了解醜小鴨的哪些事?”在上課前我也曾設想過學生會提哪些問題,比如醜小鴨以後的命運會如何?後來大家喜歡醜小鴨了嗎?可學生提的問題和我原來設想的完全不同。他們有的説“想知道醜小鴨為什麼這麼醜?”

有的説“醜小鴨為什麼會變成白天鵝呀?”有的説“醜小鴨會找到他的天鵝媽媽嗎?”還有的説“天鵝蛋為什麼會跑到鴨媽媽那?”顯然,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就是他們學習課文的興趣所在,如果不理會他們的問題,依舊按照老師設計的教學思路走,就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也會使提問環節形同虛設,肯定不會收到好的教學效果。所以在教學中必須及時調整教學設計,把學生的問題巧妙的融合到預定的教學設計中。我設計的教學思路是請學生談談通過讀課文,都瞭解了醜小鴨的哪些事,讓學生以讀悟情。

當學生説到知道醜小鴨長得很醜時,我就適時將問題推出,問:“醜小鴨為什麼這麼醜哇?”學生説他的樣子醜,和別的鴨子不一樣,和鴨子比,他個又大,嘴又扁,羽毛還是灰色的。

難怪哥哥姐姐欺負他,公雞啄他,連養鴨的小姑娘也討厭他。還有的説,他根本不是隻鴨子,是隻小天鵝。這時我又順勢引出課前的問題“醜小鴨顯然不是隻鴨子,那天鵝蛋為什麼會跑到鴨媽媽那裏?”

這兩個問題都是學生提出的,所以他們特別感興趣,思維活躍,發言積極。有的同學説,是天鵝媽媽粗心,把蛋下在了鴨窩裏;有的同學説,是鴨媽媽好心幫天鵝媽媽孵蛋;還有的同學説,是因為天鵝媽媽要到南方去過冬,來不及照顧小天鵝了。我肯定了學生的説法,告訴他們,天鵝是一種候鳥,和大雁一樣每到秋天都要到南方過冬,他們都是集體一起活動的,天鵝媽媽必須和隊伍一起走,不能掉隊,也許就這樣留下了這個天鵝蛋。這樣,不但使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還向學生潛移默化的滲透了個人要服從集體的意識。

以學生為主體,適時的改變教學思路,也增強了教師自身的駕馭課堂,駕馭教材的能力和應變能力,這個“變”,“變”得有價值。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8

學生學得有效:教師充滿激情的講解感染着學生、鼓舞着學生,獲得很好的教學效果。教師語言清晰、生動有吸引力,充分彰顯教師的人格魅力。課堂問題得到合理、機智地解決,充分反映教師的基本素養,使學生“善學、樂學、會學”

大氣壓的測量是本節的難點,如何設計實驗?我用逐漸增高的管子,把無形的大氣壓的測量轉換成液體壓強的測量,學生輕鬆理解、掌握該難點。

多媒體使用合理有效:一個是托裏拆利實驗用水銀,不方便在課堂上演示;另一個是大氣壓可托起多高水柱也是在教室中無法完成的,利用多媒體可以達到與實驗同樣的效果。

不足之處:課堂上兩個女生拉吸盤偶然拉開了,應及時讓他們解釋問什麼拉開了,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兩位同學在做馬德堡半球實驗時不慎將細玻璃管踢碎,給後面的講解帶來不便,我靈機一動用試管代替矮一些的玻璃管,達到了同樣的教學效果。

總之,我認為:這是一堂非常難得的有效教學示範課,充分展示了授課教師紮實的教學基本功和良好的教學素養。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9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最先提出了轉變學習方式的任務。提倡自主、合作與探究式的學習方式,逐步改變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和以書本為中心的局面。

作為新課改研討課,我必須要在這方面進行嘗試。課前學生去搜集有關奧斯威辛集中營的資料,加深對納粹罪惡的瞭解,學生蒐集的過程本身就是自主學習的過程,蒐集整理的過程中他們也會產生自己的思考;同學小組內交流材料,並選代表課上展示最讓本組同學震撼的一張圖片,體現了合作交流;課上同學根據自己的閲讀體驗,提出問題,生生互動,互相啟發;探究學習,是學生自主、獨立的發現問題,並通過各種途徑尋求問題的答案的學習方式,本課中我也給與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間,教師在這堂課上起到了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着的作用。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10

《北京》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三冊中一篇寫景的遊記。作者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為讀者介紹了首都北京的美景。這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在開課時我讓孩子演唱了《我愛北京天安門》,並聆聽了《北京歡迎你》這首歌,一下子把學生的興趣提上來,讓孩子意識到今天學的課文和北京有關,然後把孩子帶入情境,請對北京有一定了解的孩子説説北京有哪些景觀,從而揭題。學生還停留在剛才美妙的歌聲中,興趣盎然。

然而首都北京對於我班的學生來説,幾乎都沒去過。絕大部分學生缺少對北京的直接感知,這就對課文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難度。尤其是理解課文的二、三、四自然段的內容,感受首都北京是一座美麗的城市,激發學生熱愛首都,熱愛北京的感情既是本課的重點,又是本課的難點。特別是課文的第四自然段,課文對所提到的名勝古蹟、公園、新建的高樓大廈未做詳細介紹,因此,要全面地瞭解北京,對於孩子們來説有難度。為了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在引導學生紮紮實實地理解語言文字的同時,我採取的相應對策是充分運用多媒體網絡,讓學生更直觀、更準確地感受祖國首都北京的美,激發學生對北京的熱愛之情。當北京風景以及風俗民情真實地展現在學生眼前時,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使學生真實、生動、形象地感受北京的偉大、美麗,同時有助於學生理解文章中重點詞語。

在課外我還收集了許多北京的圖片在課上給學生欣賞,目的是讓學生更充分的瞭解北京,當圖片播放的時候,學生們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紛紛發出讚歎,與此同時,圖片中的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景物被學生紛紛猜疑起來,如果在這裏我再向學生作一下介紹就更好了。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11

教學《再別康橋》,雖然經過反覆備課,似已胸有成竹,可是面對一個陌生的班級,還是不能靈活地駕馭課堂,有些環節處理上略顯急促,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完全體現,留下了不少遺憾。

過於注重課堂的完整性,忽略了學生的實際引導

《再別康橋》是首優美的現代抒情詩,抒發了詩人徐志摩在離別母校時對康橋無比眷戀、喜愛之情。我抓住“再別”這文眼由學生回憶學過的離別詩進行導入。一開始學生就給了我一個冷反映,大多數學生沒能回憶起離別詩,只有一位學生説出李白的《贈汪倫》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之後就一陣沉默。而我急於想完成此環節,就引導學生回憶《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後,又説出了一些送別詩的詩題:如《淮上與友人別》《送元二使安西》《送別》,就匆匆進行小結引入:在這些離別詩中詩人要離別的對象大都是故人,而現代詩人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裏,詩人離別的卻是他那至愛的母校。這樣就順利地進入下一環節。看似順利的完成了課堂導入,其實不難發現教師只注重自己的課堂設計,而忽略了學生實際。在未知學生實際的情況下,教師應要有多種的情境預設,再結合學生實際,靈活創設教學方法。在學生一時無法回憶學過的離別詩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這樣處理:教師説出詩句的上句,由學生説出下句;也可以教師説出詩歌的題目,再由學生回憶相關詩句。這樣就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達到複習舊知識的目的。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12

今天我上了《乘火車》的內容。教學中,我創設了乘火車的問題情境,把自主探索的機會、時間、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感受問題的存在,課堂上,對於72×5是如何計算的,同學們在獨立思考後,都有自己的計算方法了。我請他們在小組內先進行交流之後,全班同學共享多種算法。大家都搶着發言,有的算法是:70×5=350, 2×5=10,350+10=360;有的算法是:80×5=400,8×5=140,400-40=360;有的算法是:5×2=10,再算出72的一半是36,36×10=360;還有的是列豎式……

但這堂課教學並不不理想,原因有如下三方面:

1、這一課的教學內容是連續進位的乘法。教學重點是算理的教學,我在進行教學時沒有突出和落實這一重點。導致很多同學在計算時計算出現錯誤,尤其是後一位相乘滿幾十沒有加在前一位上。

2、練習設計沒有層次性和挑戰性,並且在反饋中沒有反映出大部分學生存在的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重練習設計的層次性和有效性,並在反饋時要深入挖崛學生的思維和存在的問題。

3、這堂課教學時缺少激勵性言語,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造成學習效率不高。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13

在備課過程中,我先是結合課文的教學要求來看,覺得略讀課文教學的大體步驟是:先由學生參照連接語中的提示,獨立閲讀、思考、交流,初步體會內容;然後抓住一兩個重點問題,可以是內容的,也可以是寫法的,引導學生討論、交流。所以在備課時,我是這麼理解《麥哨》一文的。作者陳益滿懷喜悦之情描寫了盛夏季節鄉間田野裏即將豐收的景象和孩子們在其間無拘無束地玩耍嬉戲的情形,向我們展現了鄉村孩子天真、純樸、可愛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濃郁的生活情趣。課文以盛夏的鄉村特有的“麥哨”為題,富有詩意。以麥哨的聲音為線索,開頭設疑。接着點出湖畔割草的孩子,重點描寫了孩子們生活的自然環境和他們生活在這種天然娛樂場所中游戲的情形。最後再次以歡快柔美的哨聲作結。

全文首尾呼應,行文流暢,意韻悠長,暗示着孩子們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麥哨的聲響,歡快、柔美,悠遠、綿長。語言生動優美,比喻、擬人手法運用得形象傳神,既有畫的意境美,又有音樂的韻律美。細細讀來,我覺得《麥哨》這篇課文無論是文章的題目、佈局構思,還是修辭手法的運用,都不失為學生揣摩文本、領悟文章內涵的藍本。本課文質兼美,許多語句值得學生去品味積累。

但是,在落實各項教學環節的過程中,我仍有以下幾點遺憾,感覺到在本課的教學設計及授課過程中還需不斷改進,以促進自己在教學中有更多的進步。遺憾一:教學設計中學生對把握文章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方面中缺乏針對性問題設計,感覺理解上不夠到位。 遺憾二:學生朗讀能力還需要多指導。遺憾三:臨場應變能力還需要不斷提高。我想,只有在探索中多尋找自己的不足和遺憾之處,才會真正的促使自己成長和進步,就讓我們在遺憾中學會反思,經受磨練才會不斷鑄造出教學中的完美!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14

經常有其他學科的老師羨慕地對我説:“你們美術課最好上了,讓學生畫一畫,玩一玩,一節課就結束了,輕鬆又愉快,學生又喜歡。”我笑一笑,心想要是真能讓每一節美術課輕鬆愉快又有良好的效果,這個美術老師的造詣可不一般了。美術課要想上好,還真不是那麼容易,課前的精心準備,課堂的情景創設、環節安排、個性輔導、多樣評價以及課後的反思等等一樣都不可少,都需要美術老師下工夫來思考、推敲。

趣味性的美術創作活動一直是最受學生喜愛的,他們總是對此樂此不疲。因為在做做、玩玩、畫畫的同時沒有絲毫的壓力,能充分感受到進行創作的樂趣和成就感。《我們來下棋》深受學生的喜愛。在課的伊始,我通過遊戲猜謎語的方式導入,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15

《一億有多大》這節課的教學,我們是從測量硬幣的高度開始的。一枚薄薄的、小小的硬幣捏在我手裏,藏匿在我指縫間是那麼的不起眼。讓孩子們將一億枚硬幣的高度跟國際大酒店一比高低,這大大激發了他們強烈的探索慾望,課剛開始,孩子們便熱情高漲。

學生對1億的猜想是各種各樣,這些猜想大多是憑感覺的,甚至是隨意猜測, 我並未扼制他們的想象,而是給學生一個寬鬆的空間,在想象和爭論中,激起他們探索的興趣與慾望。

本節課的主旨,就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億有多大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一億有多大,那麼,就要放手讓學生自己活動,活動小組的結合,研究內容與活動步驟的確定,具體實驗的進行,我都放手讓學生去思考、交流,由小組合作完成,切實給學生自主活動的平台和空間。在我的引導下,孩子們在寬鬆的氛圍中,經歷猜測、實驗、推理和對照的過程,自主完成研究活動,從而充分感知1億這個數有多大,並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1億有多大》一課是大數認識這一單元中的綜合實踐活動課內容,在本課中我非常關注對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關注學生用數學的語言表達思想、方法,關注學生在交流中運用數學去解決問題,關注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事物,關注學生對身邊的事物進行數學思考……在課堂上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注重以下三點:

1、關注數學與生活的關係

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基礎之上,在課前的導入和1億有多大的感悟中向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如硬幣的高度,如小米的重量……幫助學生建立了數學和生活的關係,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關注學生能力的培養 

數學教學除了使學生掌握必要的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我更多的是為學生提供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和交流活動的空間。密切關注學生合作、交流、測量、概括等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學會如何利用數學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更廣的空間。

3、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

在講完從一粒米到一億粒米的重量計算後,適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在他們驚歎一億粒米夠一個人吃223年時,教育孩子們不能浪費糧食,感知農民勞動的艱辛。 用數學的魅力和學習的收穫激發學生學習的情趣和內在動機。

當我們從1到一億逐層推想,當我們在計算器的幫助下,得出一串串驚人的數據,孩子們驚訝地叫了,我知道,此刻,坐在教室裏的每一位同學都沉浸在數學研究的快樂中了。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16

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先從課文中找出這兩處沉默,再進行體會。第一次是桑娜與漁夫同時沉默。我問學生:“桑娜為什麼沉默?當時她心裏會想些什麼?”這個問題大家一致認為面對剛剛從死亡線上掙扎回來的丈夫,桑娜不知怎麼向丈夫説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盤算着從何説起,這種沉默正掩蓋着桑娜內心的激烈鬥爭。而漁夫為什麼會沉默?學生的回答似乎離“標準答案”差那麼一點兒,教參上寫着漁夫是因為還沉浸在與海浪搏鬥的恐怖中,心裏尚存餘悸,看到桑娜沉默了,所以也不説話了。而學生的回答卻是多元化的,有的認為:漁夫在擔心明天是否仍是這樣的鬼天氣,會影響打魚,所以沉默;有的認為:魚網給撕破了,漁夫擔心第二天用什麼工具去打魚;有的認為:漁夫心想,這鬼天氣再這樣下去,一家七口人的生活該怎麼辦?……

雖然不是“標準答案”,但我認為學生的答案言之有理,漁夫的沉默也許是因為天氣的惡劣,也許是因為生活的壓力,這都符合漁夫的生活實際。新課標提出,閲讀評價要“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閲讀的評價”,“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精讀“要重視評價學生的感情體驗和創造性的理解”。我想,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提倡標新立異,允許學生見仁見智地解讀文本,對問題進行創造性的思考,要將過去那種“答案標準化”的僵化模式改為“答案多元化”的彈性模式,千萬不要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學生,也不使學生受到教參的限制,而是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理解。以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鼓勵學生,讓他們大膽地學,充滿自信地學,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才能真正放飛學生的個性。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17

今天,我們聽了隨堂課《南海上的明珠》,我個人有以下看法:

(由於時間關係,我錯過了字詞部分的教學,所以就從課文的講解説起吧!)

一、 存在的問題

1、課時的劃分不夠合理。

2、課文結構把握不夠準確。

3、本文是批讀課文,旁批不僅為教者指出方向,同時也為學者指出方法,但老師在教學時卻忽略了旁邊批註的作用,也沒有引導學生試着寫寫批註。

4、指導朗讀不夠。

5、由於時間關係,最後作者對海南島的讚美之情以及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沒能表現出來。

二、 反思對策

1、本文教學分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掃清字詞障礙,初讀課文,理清文章的條理,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第二課時重在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感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本節課把所有的內容都融匯在一起,造成教學目標得不到有效的落實。在以後類似課文的教學中應該將教學任務進行合理分配。

2、 自讀課文時可提出要求:結合旁邊的批註理解課文內容,並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或自己在朗讀中的感受或體會等寫在旁邊(掃清障礙式的批註)。

3、 課文教學時,首先理清課文的結構。課文是從“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和“氣候宜人、風景優美”等方面來描寫海南島的。教學中可根據學生的彙報,重點放在一個方面上,抓住重點詞、句,體會它們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在理解體會的基礎上指導感情朗讀,同時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和積累。

4、 在理解感悟課文內容的過程中,老師應相機指導學生把重點詞句的理解、自己的感受體會批註在旁邊,便於用同樣的方法學習剩下的部分。然後彙報交流。

值得注意的地方是,第三、四自然段都在寫海南島的風景優美,應該放在一起學習,而不是完全單獨地出現。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18

這是一篇語言優美、讀起來琅琅上口的詩歌。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樂學的境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我是這樣做的,激發興趣,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愉悦的情緒是實現學生探究性學習,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百必備的條件。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首先,我根據課文特點,精心設計教學的各個環節。我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讀書,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激情,在讀中品味,展開想象,使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大地巨人的形象,大自然的神奇美麗自然地就留在學生的腦海裏。

其次,我注重和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進行有心靈的溝通和交流。我鼓勵學生大膽地讀出自己的感受,説出自己的想法,並對他們進行及時的肯定,不足的地方立刻給予他們幫助。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19

初讀課文,瞭解大意後,五根手指的特點,學生容易把握,我把重點放在表達方法的體會上。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自然段進行整體理解。瞭解課文主要寫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態和性格,各有所長,各有所短;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手指的全體,同人羣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點的句段,進行重點體會。如,描寫“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狀實在算不上美”一段話,先指導學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狀(姿態)特點──不美。具體表現為:身體矮而胖、頭大而肥,構造簡單。從體形、頭形、構造三方面進行描寫,大拇指鮮明的形象躍然紙上。然後用關聯詞“但”一轉,寫他在五指中,卻是最能吃苦的。具體描寫了拉胡琴、水噴出來、血要流出來時他“相幫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勁扳住”的表現,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特點。瞭解了這段話的基本意思,再引導學生體會寫法,畫出寫大拇指形狀和寫“吃苦”的句子,體會作者運用什麼表達方法進行描寫,重點體會排比句式的表達作用。

課後我還佈置了小練筆,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寫一寫自己眼中的五根手指,要寫出自己的獨特見解。結果很多孩子能模仿先生的語言風格,幽默地寫了自己眼中五指的不同姿態和性格,而且很有見解。如:有的孩子認為中指並不向先生説的那樣“養尊處優”,反而是“忍辱負重”,每天扛着鋼筆寫個不停,都累得駝了背。多麼生動的比喻啊!由此可見,我們高年級語文教師應該挖掘不同課文中的寫法特點,讓學生在仿寫、續寫、擴寫等活動中,學習寫作方法,提高寫作能力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20

精讀品讀這一環節我都是以多媒體圖片引導學生思考,出發點在於讓對遠古生物並不熟悉的學生能夠在看圖識文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情感。因為這個班級的學生基礎普遍比較差,我在提出問題後只請幾位能説出答案的學生談了理解和感受,忽視了大部分不能回答上這些問題的學生,如“冰冷的骸骨”、“平凡的真理”、“裹藏”等語句的品析,學生是難以獨立回答完整的,在這裏我沒有讓學生髮揮想象,翻閲資料,獨立思考,最終都以多媒體出示參考書答案作結,導致大部分學生只知道作好筆記來應付作業和考試,也失去了思考的動力和興趣,這也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

這一點在評課中經過幾位老師的指正,我意識到以後課堂問題的設置要有取捨,有梯度,(課後的題目可以參考採用,不一定要自己追求每一節都有一個問題,要學會取捨,有重點)難度高的問題讓基礎好,能力強的學生去思考回答,而難度中等或較低的問題就留給基礎比較差,認知和思考能力也比較差的學生去思考回答,讓學生多想多説,重視課堂“生成”的問題,在學生講的基礎上作相應的補充,讓課堂真正活起來,這樣也落實了新課程標準中“最近發展區”的理念,讓每位學生都能“挑一挑,摘桃子”,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