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教師教學反思(精選24篇)

成語故事教師教學反思 篇1

過去,在校本成語故事課的教學過程中,有兩個問題一直困惑着我。一個是一節課學兩個成語故事,時間總是不太夠用,有時只能完成一個故事的教學任務。再一個問題是我每次講完故事,就讓學生説出喻義。學生往往亂説,因為他們對故事的理解還不到位,我就讓他們再複述故事,如果學生還説不準,我怕時間不夠用就給出現成答案。讓學生硬把答案記住。

成語故事教師教學反思(精選24篇)

為解決這兩個問題,我在教法上不斷探究,終於尋找到了較好的教學方法。

過去我是讓學生全文複述故事或全文表演故事,這樣耽誤了好多時間。現在,我只挑能揭示成語原意和喻義的重點部分讓學上覆述或表演,再設計關鍵性的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交流。這樣,學生就能很容易地説出來成語的原意和喻義,真是水到渠成,又節省了時間,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如成語故事《焦頭爛額》和《曲突徙薪》來自於同一個故事,這人故事較長,要是一遍遍去複述全文,時間肯定不夠用。我仔細分析,發現故事當中客人對主人提建議的那段話,就是“曲突徙薪”的原意,賓客説的話就是故事中藴藏的道理。我就把這兩段作為重點,讓學生複述,並畫圖加以演示,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歸納出了“曲突徙薪”的原意和比喻義。而後我又通過設計問題:那些救火的人被燒得怎樣?他們的處境如何?引出了焦頭爛額這個成語的願意和比喻義。最後又讓學生用這兩個成語進行説話練習。由於問題設計精當,不拖泥帶水,只用了半節課時間便完成了這兩個成語的教學任務。

後半節課,我採用了猜畫謎的方法導入到“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一成語的教學之中,由於方法新穎,學生感到新鮮有趣,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我趁機讓他們分組表演,把鷸和蚌爭鬥的場面再現出來,並讓學生説出誰贏誰輸,而引出雙方爭持不下,結果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從中得利的道理,自然而然地説出了這個成語的喻義。並通過聯繫實例讓學生加深了理解,並能夠學以致用。

這次縣教研室老師來聽課,我輕鬆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在讓學生明白了道理的同時,知道了成語的來源,瞭解了喻義,學會了使用,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要求。受到了聽課老師的好評。

成語故事教師教學反思 篇2

《國小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豐富語言的積累。現行國小語文教材也非常重視學生語言的積累,特別表現在大量成語的練習上。因此,我在上這節課時一直緊扣這個中心,變換多種形式,從不同方面積極引導學生成語的積累和運用。這節課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擦出了不少的“火花”。

一、新

“新”主要表現為本節課的組織形式上。本節課,我以模仿中央電視台的“非常6+1”欄目為貫穿始終的主線。本節課的開始,我就以一句“同學們看過中央電視台的非常6+1的智力闖關嗎?今天老師就設置了幾個成語關,你們有信心闖關成功嗎?”激起了學生濃厚的興趣,同時也激起了學生知難而進,積極進取的豪氣。

在整節課中,一共設置了五道難關,一關比一關難,一關更比一關富有挑戰性,學生在闖關的過程中披荊斬棘,經受着難題的困擾。在過五關斬六將的時候,也享受着成功的喜悦。那一張張緊鎖眉頭積極思考的臉、那成功闖關的掌聲,給予了我無限的激動和啟發,在課堂教學中只要積極激發學生的興趣,營造挑戰的氛圍,就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巧

“巧”,表現為成語練習形式的設計巧妙。本課我一共設計了五個闖關的環節,每個闖關的環節,其實都是複習了一個成語的練習形式。五種形式分別是:①選擇正確的讀音(讀);②訂正錯別字(寫);③成語填空、成語分類、按要求寫成語(背);④聯想題(理解);⑤造句、寫段(運用)。

這幾種練習形式,基本涵蓋了國小階段的成語練習形式。學生們在這幾種練習形式中,能做到遊刃有餘,也就能説明他們的成語積累程度了。整節課完成下來,大家頗有成就感,説明平時的成語學習,還是紮實的。同時,也更加激起了同學們繼往開來的信心。

三、練

因為,本節課是成語複習課,所以學生自主練習的時間不能少,否則,教者講多了,就會顯得是喧賓奪主了。從本節課來看,學生自主練習的時間還是比較適當和充足的。無論是“説”、“寫”,還是“背”、“理解”和“運用”,都能讓學生充分地練習。

本節課,在教師的引導和組織之下,學生的練習很到位,不是蜻蜓點水,不是一帶而過,而是真正紮實有效地進行。因此,本節課教師的“講”只不過是引導和輔助,學生的“學”、“練習”才是真正的主角。

本節課,“練”的特點還指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得到了練習。在課堂上,獨立思考,獨立完成練習,發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小組內討論交流,用集體智慧攻克難關,發展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在一系列的開放練習中,發展了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

四、美

“美”主要指教者課堂的語言美。因為,本節課是一節成語複習課,因此,在課堂上多出現一些成語,能營造出學習成語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本節課,我充分利用闖關環節,適當而巧妙地用成語銜接了課堂教學的幾個環節,引導了學生,達到了薰陶感染的作用。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深切地認識到,在語文教學中,只有不斷更新理念,挖掘學生感興趣易於接受的教學資源,巧妙設計教學環節,營造出熱烈而適當的教學氛圍,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成語故事教師教學反思 篇3

上完這節課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上好一節中年級的閲讀課真的很不容易。但是用心備了一節課,用心上完一節課後也是受益匪淺。尤其是聽了區教研員的説課後,中年級的閲讀教學心裏有了譜,自己今後的教學更會有所遵循,更會有的放矢。

區教研員在説課時給予我這堂課很大的肯定。優點有:(1)抓住了三年級語文的重點,抓住“重點詞語”,在邊讀邊感悟中學習。教學思路很對。(2)課題思路清晰。(3)班級學生的學習習慣訓練得很到位。老師善於組織、管理、調控。(4)注重了寫字的練習,每天保證10分鐘的寫字練習。

建議之處:(1)抓重點詞的方式要從整體入手。通過整體感受再找出重點詞語。(2)在閲讀教學中要抓住重點段落。重點段落的處理要有高潮。

成語故事教師教學反思 篇4

本課是長春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人間情”這一版塊中的一課。

本文講述了一個給人無窮回味和無限的感人故事,展現了人性的善良。文章篇幅短小,卻給人留下了大量的思考空間。本文采用白描的寫法,寫了病重的吉姆對同樣病重的的大衞給予的鼓勵和希望,以期使之堅強樂觀地生活下去。則當吉姆死後,大衞搬到靠窗户的那張牀時,他驚奇的發現被吉姆描繪得如詩如畫的窗外,“除了一堵灰白色的、光禿禿的水泥牆之外,什麼也沒有……課文寫到這裏戛然而止,給人留下了無限回味空間。

在教學時我首先從課題引入“同學們看到課題你有什麼疑問?”此時孩子們暢所欲言,分別談出了自已的疑問,其中不乏一些有價值的問題。“病房裏發生了什麼事?這件事為什麼了發生在病房裏?這件事發生在誰與誰之間?”我馬上追問“好的,同學們現在就帶着你的這些疑問,我們到書中去尋求答案吧!”孩子們在初讀課文之後,都能簡單的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但在語言上還是有些囉嗦,我因勢利導,馬上用比較簡練的語言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孩子們馬上就對文本有了一個整體的定位。

成語故事教師教學反思 篇5

《漁夫的故事》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一個貧窮的漁夫,到海邊去捕魚,意外地撈上來所羅門王封鎖魔鬼的瓶子。他打開瓶子,狡猾兇惡的魔鬼鑽了出來,想要殺死他。漁夫用自己的智慧戰勝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鎖在瓶子裏。這個故事告訴人們:擁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

這是一篇獨立閲讀課文,我讓學生圍繞導讀的要求:在比自己不知強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漁夫是怎樣做的?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課文語文形象生動,特別是魔鬼的形象和魔鬼與漁夫的對話,非常引人入勝,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閲讀的積極性。在學習中,學生都非常積極主動,小組彙報學習也是精彩迭出。有的用角色朗讀的形式,有的用表演的形式,有的就某些精彩語句來談感受。特別是能抓住這兩句話:(1)一聽所羅門早死了,魔鬼立刻兇惡地説:“漁夫啊,準備死吧!你選擇怎樣死吧,我立刻就要把你殺掉!”(2)這時候漁夫想道:“他是個魔鬼,我是個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壓制他的妖氣。”來體會到:擁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

在閲讀中學生們都擁有自己的見解。整節課體現出了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知識的。問題應該從孩子當中來,由學生的需求產生問題,這樣的問題指向才是學生真正願意學,並學得有意義的內容。

成語故事教師教學反思 篇6

《漁夫的故事》選自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這是個充滿智慧的故事,故事主要講了一個貧窮的漁夫,到海邊去捕魚,意外地撈上了所羅門王封鎖魔鬼的瓶子。他打開瓶子,狡猾兇惡的魔鬼鑽了出來,想要殺死他。漁夫用自己的智慧戰勝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鎖在瓶子裏。故事中魔鬼的強大和漁夫的弱小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但是故事卻告訴人們:擁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

教學本課前,我佈置學生預習了課文,所以開課後,我先請學生帶着大家認讀生字詞,然後默讀課文把課文分為三段,並説説文章的主要內容。

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開始帶着學生研讀課文。通過問題“漁夫救了魔鬼,魔鬼為什麼卻要殺了他呢?”讓學生知道魔鬼的狡猾、兇惡、謊話連篇。讓學生看到魔鬼兇惡狡猾的本性是不會變的,接着我通過問題“你們怎樣評價漁夫?因為一開始,他明明是被嚇呆了,聽完魔鬼的話時,只得哀歎自己倒黴了。”讓學生感受漁夫的聰明、鎮定、從容。學生根據漁夫的心理活動:“他是個魔鬼,我是個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壓制他的妖氣。”知道漁夫此時已經鎮定下來,他清楚怕魔鬼和與魔鬼講道理,都是徒勞的,自己能與魔鬼較量的,不是身體,而是智慧。他想到了,只有讓魔鬼重新回到瓶子裏,才可以治服它。所以下面的對話,漁夫的語言就充滿了智慧,用激將法讓魔鬼相信:他不想再乞求、辯解,準備束手待斃,使魔鬼不知不覺進入了圈套。

成語故事教師教學反思 篇7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通過寫一個小村莊的人們無節制地亂砍濫伐樹木,使周圍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最後受到大自然嚴厲的懲罰──整個小村莊都被咆哮的洪水捲走了,從而告誡人們要愛護樹木,保護大自然的生態平衡。這篇課文雖然篇幅短小,語言樸實,但寓意深刻,讀後耐人尋味,是培養學生環保意識和指導學生朗讀的好課例。因此,在備課時我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交流,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文中藴含着的道理”做為主要教學目標。圍繞着這個教學目標,在讀準字詞並初步感受課文內容後即以“老師想提一個問題,這節課我就提一個問題。你們有信心答對嗎?要想答對我的問題,你們得好好讀讀課文。該怎麼讀呢?你們先猜猜我會提什麼問題,按你們猜的問題使勁兒鑽研,鑽研得越透徹越好。”在學生再讀課文後接着揭示問題:讀了這篇課文,你心裏是什麼滋味?本想借着這一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地認真地去讀課文並深刻地去領悟每一句話所藴含的道理,然後再以“如果這個小村莊還有人活着,你想對他説些什麼?”來進行説的訓練,最後再進行一些拓展練習,為學生補充一些資料。可惜,正當大家深入地理解課文時,本節課卻不得不戛然而止。

課後一直覺得很遺憾,留了個小尾巴。但細細一想,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講,這樣的一篇言簡意深的課文要想在40分鐘內既深刻地去領悟每一句話所藴含的道理又能感情地朗讀也決非易事。要想訓練得更紮實,只能慢慢地去引導,反覆地去體驗,深刻地去感悟。

成語故事教師教學反思 篇8

《亡羊補牢》這篇文章短小精悍,上這篇課文我感覺有點困難。我經驗不是很豐富,上課之前改了好幾次教案。不過我的收穫正是在修改教案的過程中獲得的。通過 這次上課,我充分體會到鑽研教材對於上好課的重要性。只要這樣才能準確把握文章中的難點。教學的目標才能更明確。另外,明確了目標還要注意方法。瞭解故 事,讀懂寓言所藴涵的道理,這既是寓言學習的主要目標,也是寓言學習的方法,在教學時我把學習的目標與方法清晰地教給孩子,而且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紮實進 行,即使孩子不能理解的時候也不要慌,要一步步地引導孩子,讓孩子去發現答案。例如:在理解題目的意思的時候,學生總是不能説出其意思,而是在講述“亡羊 補牢”這個成語故事。這時候我先引導學生理解每一個字的意義,在教給學生解釋詞的意思的時候,可以把詞中每個字的意思進行整合,即可解釋清楚這個成語意 思。在我慢慢的引導下學生終於知道了如何解釋“亡羊補牢”這個成語的意思。在解釋每個字的意思的時候,我慢慢的滲透一種學習方法,即:把字詞的意思放在文 本中去理解的方法。讓學生在書中找到想要的答案。學會正確的閲讀。

另外,我抓住了文中的一些重點詞句。讓學生自己探索,自己去理解。充分 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發揮學生的想象,想象養羊人在修補羊圈時,原來勸告過他的街坊剛巧路過,想想街坊會怎麼説,羊人又會怎麼回答。在此過程中注 意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讓學生用規範的語言正學表達。

最後,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悟出道理。並讓學生聯繫實際生活談感受,使學生真正受益。再有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中要求學能能夠講出這個故事。在完成這一教學目標的時候,我沒有簡單的要求他們講故事,而是創設了一個情境,讓他們用這個故事去勸説身邊的人。

課後,我覺得這節課結束的比較倉促。説明我對課堂的節奏還不能很好地把握。對個別學生的關注還不夠。另外,這節課朗讀的不是很充分。以後要加強。

總之,經過這次上課我學到了很多,我只總結出了幾點:

(1)要切實開展探究性學習,多嘗試自主學習。

(2)注意各個環節的連接。

(3)多鑽研教參,分析課文突破重難點。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吸取教訓越做越好的。

成語故事教師教學反思 篇9

《火車的故事》這篇課文介紹火車種類的常識,分別向我們介紹了蒸汽機車、內燃機車、電力火車、磁懸浮火車,以及火車提速、修建青藏鐵路等有關我國鐵路建設的成就,展現了我國鐵路建設迅速發展的大好形勢,藉以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下面是上完課後的一些小結:

一、抓住關鍵詞句

我抓住“夕發朝至”一詞,讓學生理解火車發展到現在的速度之快,並引導學生理解科學給人們帶來的好處,激發孩子們對科學的興趣。我還抓住課文第三段的第一句“小明查了好幾本書。”教學,讓學生明白不懂就要問,就要查的道理,同時,又結合班裏愛讀書、愛提問題的學生,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收到良好效果。課後,很多學生都帶着查到的問題的答案開心地向我彙報呢。

二、以讀為本,學生合作探究

在《火車的故事》的教學過程中,我重點體現“以讀為本”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的讀。在讀中思考、讀中感悟。設計了幾個比較好的教學活動,通過活動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培養了學生的小組合作精神。比如在學習《火車的故事》第三自然段時我的教學設計是這樣的:先讓學生們自己閲讀第三自然段,然後提問:“你從種瞭解到了什麼?”根據學生的回答寫出板書:蒸汽機車、電力機車、磁懸浮火車。接着提問:“你能向其他同學簡單介紹文中提到的三種類型的火車嗎?然後再問問大家你喜歡哪一種?為什麼?你還知道有什麼樣的火車?給大家介紹介紹。”最後能像小介紹員一樣把第三自然段的內容有感情地讀出來嗎?比一比,看看誰讀得有感情。

三、啟發求異思維

《火車的故事》這樣的常識性課文,需要老師做大量的補充,才能提升其趣味性,否則便會十分枯燥乏味。於是,我找了許多有關機車、電力機車的圖片,以及蒸汽機車、內燃機車、磁懸浮火車的短片,豐富了課文所介紹的幾種火車的形象,並讓學生體驗了磁懸浮列車的速度。學生立即對課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輕鬆地瞭解火車的幾種類型及發展歷史。

孩子們對於火車這種熟悉的事物是很有感情的,平時在他們的圖畫中也是比較多見的事物,今天上了這一節課,對於火車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獲得了更多有關火車的知識,磁懸浮火車這新穎的新鮮事物讓大家感興趣,特別是近來武廣高鐵的開通更易激起孩子們的好奇心。於是我鼓勵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自行設計一列新型火車,然後畫下來,孩子們有的給自己的火車設計了美麗的外觀,有的給火車設計了舒適的內部構造,有的設計的火車在崎嶇的山路可以長出翅膀在空中前進,有的設計的火車遇到大江大河可以想神奇的潛水艇那樣前進......孩子們的想象力是多麼的神奇,是多麼的不可估量。因為孩子們有興趣,興趣是孩子們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們學習的動力。課堂上,我利用剩餘的時間讓孩子們動筆畫畫。孩子們的畫充滿了童趣。課後,我又將部分學生的作品粘貼到黑板上。孩子們就更加高興了。培養低年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很重要,我將為此而不斷努力。

四、不足之處

當我們的老師,當我們的大人在認為我們的學生、我們的孩子什麼都不懂的時候,也正是我們忽略他們的想象與創造精神的時候。當我們用我們的思維去考慮他們的時候,用我們的認識水平去衡量他們的時候,也正是我們在抹殺他們的想象與創造精神的時候。一個孩子從呱呱落地,經過娃娃學語,再到如今少兒時代。其實,他們都在用他們獨特的眼光看待我們的世界;用他們獨有的思維思考着我們的世界。當我們自認為很偉大的時候,其實在這些天真無邪的孩子面前你是那麼的渺小。我想作為教師我真的該好好的反省我自己。真正該好好的用新課標的理論指引我,轉變自己的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轉變一個觀念,就是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學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課程資源。教師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評價者,而不是要什麼都在學生之上的傳統師者形象。新穎的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等都將教師從傳統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來。這些方式,也是教師可以充分發揮的無形資源。

成語故事教師教學反思 篇10

本文以索橋為線索,以故事為內容,以人物的精神為主題。索橋造福於人民,寫索橋是為了歌頌造福於人民的人。都江堰是造福百姓的工程,二者相呼應,深化主題。本節課我感觸最深的是在解決“寫索橋為什麼還要寫都江堰”這個問題時,我班同學回答説“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和何公何母修建索橋都是為後人造福,都勇於克服困難。”由此,可以看出同學們是真正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了。窗體底端

成功之處:

1、本節課學生積極投入學習,充分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如:批劃從哪些方面介紹索橋,瞭解索橋的特點,爭當小導遊,師生簡介索橋,瞭解索橋的故事,體會人物品質,理解李冰父子、何公何母、勇士丹柯又一顆偉大的心。學生思維的火花再一次又一次的碰撞中學到了新知,激活了課堂,提高了效率。

2、把學生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讓學生自讀自悟索橋的特點,發生的故事,藴含的道理,生活中的故事,自己今後應做一個怎樣的人,通過同桌交流,小組合作,全班交流彙報,其他學生補充教師適時點撥,學生真正深入瞭解課文內容,入情入境地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

3、為學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本課爭當小小導遊的設計,找生活中更美、更好的故事,課上小練筆今後自己想做一個怎樣的人,充分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華的空間,一個個精彩的介紹,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思想的洗禮,活躍了課堂的氣氛,深化了課文的中心,完成了教學目的。

不足之處:

1、本課的設計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雖然我的目的是啟發孩子,培養閲讀能力,但是並沒有給孩子一個太大的想象空間,比如交流“當同學們你站在這樣的橋上會想到什麼?”“索橋給你什麼樣的啟示?”等等這些問題時,如果同學們能把書中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聯繫起來的説一説,對文章的理解會更深刻。

2、沒有把作者的遊覽順序和整節課有機地整合起來,課堂生成一些環節有些不盡人意,讓學生去讀故事,一些同學放不開,沒有做到入情入境,體會故事中人物的品質體會得不太到位,介紹索橋時,學生讀得不太充分,今後應多加強訓練。學生在發現更美、更好的東西時,學生的思維沒有打開,應多聯繫實際生活。

總之,經過反思自己找到了教學中的得與失,今後會發揚長處,克服不足,上出高效率、高質量的課還需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地努力。

成語故事教師教學反思 篇11

在《火車的故事》的教學過程中,我重點體現“以讀為本”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的讀。在讀中思考、讀中感悟。設計了幾個比較好的教學活動,通過活動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培養了學生的小組合作精神。比如在學習《火車的故事》第三自然段時我的教學設計是這樣的:先讓學生們自己閲讀第三自然段,然後提問:“你從種瞭解到了什麼?”根據學生的回答寫出板書:蒸汽機車、電力機車、磁懸浮火車。接着提問:“你能向其他同學簡單介紹文中提到的三種類型的火車嗎?然後再問問大家你喜歡哪一種?為什麼?你還知道有什麼樣的火車?給大家介紹介紹。”最後能像小介紹員一樣把第三自然段的內容有感情地讀出來嗎?比一比,看看誰讀得有感情。

課堂上,我利用剩餘的時間讓孩子們動筆畫畫。孩子們的畫充滿了童趣。課後,我又將部分學生的作品粘貼到黑板上。孩子們就更加高興了。培養低年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很重要,我將為此而不斷努力。

成語故事教師教學反思 篇12

《病房裏的故事》這篇課文是長春版第七冊第五板塊《人間情》中的第二片課文。改編自澳大利亞作家泰格特的小説《窗》,文章講述了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展現了人性的善良,讀起來耐人尋味。文中那栩栩如生、五彩斑斕的窗外美景都是臨窗病人支撐着羸弱的身體,面對着一堵光禿禿的牆幻想出來的。文章採用白描的手法,寫了病重的吉姆對同樣病重的大衞給予的鼓勵和希望,他用善意的謊言去點燃同伴奄奄一息的生命之火,激發病友生活的信念。這是一種生命的熱情和求生的力量,更是一種高尚偉大的人格。

一、在閲讀教學中,我安排了寫字教學。沒有機械的講解記憶字的音形意,而是通過講解“窗”字的演變過程,讓學生認識這個象形字,瞭解這個象形字,同時也感受到祖國文化的博大,讓學生由學一個字,到愛上中國的漢字。

二、我在教學時,努力實現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力求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走近文本中的人物,與人物進行對話,觸摸人物的內心世界。文章雖然沒有直接對人物內心世界進行描寫,可透過文字我們卻可以感受到吉姆美好的心靈。大衞,則是讓學生帶着個人理解去完善豐滿這個人物形象。我抓住文章中兩個重點段落指導學生朗讀,通過不同層次的朗讀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教學吉姆描述的窗外的景色時,一要讀出窗外景物的美,二要讀出吉姆對大衞的鼓勵和關愛,三要讀出吉姆病重的樣子。而教學那個秋風怒號的夜晚時,教師配上適合的音樂來烘托沉重淒涼的氣氛,幫助學生達到更好的朗讀效果。朗讀是一個目標,也是一個手段,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人物情感,走進了人物的內心世界。

三、在教學中,我多處安排學生展開想象為文章補白,讓學生置身於故事中,如果你就是大衞,你會怎麼想?如果你就是大衞,你會怎麼説?這不僅是學生對文本的深入理解,也是學生個人情感的一次宣泄,最後一次我讓學生動筆寫出自己想説的話,體現了閲讀教學中讀寫結合,而在冷靜的思考動筆過程中,學生的理解體會也更加深刻了。

四、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學科的特點。由於這篇課文是由泰格特的小説《窗》改編的,改編後的課文中大衞這個人物形象性格不夠鮮明,學生依據自己善良的理解把這個人物美化了。我在教學到最後,大膽地將這個人物真實自私的一面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在震驚於大衞的渺小的同時,吉姆的人格在孩子們的心中又一次高大起來。不過了解一個人物不是目的,於是我讓學生續編故事。當學生心知大衞的自私,卻又一次的讓大衞扮演起吉姆的角色,用自己的愛去鼓勵其他人,點燃其他人生命的火焰。到了此時,孩子們的內心已經種下了一顆善良的種子,他們相信愛終能將一切醜陋改變。我想我這節課除了是一節語文課外,更是學生的心靈雞湯。

五、努力構建開放式的語文課堂,實現時間上的開放,空間上的開放,內容上的開放,思想上的開放。讓學生帶着自己已有的經驗體會走進課堂,由一本書走向另一本書,由40分鐘的課堂走向更廣闊的閲讀空間,最重要的是,解放學生的思想,老師不用自己的模式思維去框住孩子,他們自由的讀文,自由地談自己的體會,有愛,有恨,有嫉妒,有感動,這才是最真實的體驗。

當然,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缺憾的藝術,我的課堂亦如此。吉姆描述的窗外景色部分的朗讀需要學生讀出很多層情感來,學生能理解但是讀得始終缺少點味道。

成語故事教師教學反思 篇13

在課堂上,我讓學生找出重點語句,分析讓作者感動的是什麼,他得到的比故事更美、更好的東西是什麼?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取材料的寫法。整體感悟課文的故事情節並聲情並茂的講述。然後來概括每一段的內容瞭解作者的寫作順序和文章結構,深入挖掘本文的主旨,培養學生的自主閲讀能力,閲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共同感受人間的美好心靈。體驗人類最美好的事物,讓學生受到薰陶和感染,培養高尚的精神情操。學習文中所讚美的犧牲自己,造福於百姓的人的無私奉獻精神,瞭解了文章的脈絡層次和故事中所藴含的精神。即“比故事更美,更好的東西”。也就是上文所説的“那樣的心,那種想幫助多數人,想跟多數人的心貼近,為了多數人甚至犧牲自己的偉大的心”。

本文以索橋為線索,以故事為內容,以人物的精神為主題。索橋造福於人民,寫索橋是為了歌頌造福於人民的人。都江堰是造福百姓的工程,二者相呼應,深化主題。還了解了作者的寫作技巧:比喻手法、聯想、襯托、鋪墊 。

成語故事教師教學反思 篇14

《郵票齒孔的故事》是一篇説理性較強的課文,雖然文中有故事,但故事趣味性不強,不夠吸引學生。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很難完成本課的各項教學目標。因此教學本課時我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入手進行教學。給他們説、議、做、讀、談的機會,調動他們的手、耳、眼、口多種感官,在讀中學,在做中學,在看中學,在説中學,在聽中學。本課的教學設計主要特點有三:

1.運用記憶規律,將已經學過的識字方法遷移到認記生字的學習當中。

初讀課文之後,教師安排了四個學習生字的教學環節,一是課件出示生詞

和帶拼音的生字,讓學生當小老師帶讀;二是開火車讀沒有拼音的生字詞;三是自由讀沒有拼音的生字,不會的可問同學;四是鞏固生字(看實物拿字卡;看動作;拿字卡;説城市拿字卡;猜字謎拿字卡)。

出示生詞是為學生提供識記的環境,出示帶拼音的生字是為了幫助學生讀準。除去拼音認讀生字詞,是加強已認漢字的復現。在鞏固生字的教學環節中,

教學則採用多樣形式,運用已形成的初步的識字能力來獨立識字。四個環節層層推進,促進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分享識字的樂趣。以詞識字,運用已形成的初步的識字能力識字,體現了二年級識字的教學的特點。

2.在入情入境的閲讀實踐中自悟自得。

根據課文內容的特點,引導學生去感受、體驗、思考,去領悟作者所要傳達的感情,進而通過自己的閲讀表達出來。在閲讀中有機地安排了回答課後“説説想想” 中的問題,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通過複述去了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認識以及閲讀過程中所獲得的情感和態度。也為第二學段複述教學作了很好的鋪墊。

成語故事教師教學反思 篇15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探究慾望。 教學一開始,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了“美麗的小村莊”:鬱鬱葱葱的森林,清澈見底的河水,湛藍深遠的天空,如詩如畫,空氣清新甜潤。再引導學生感情朗讀,把小村莊的美淋漓盡致在表現出來,使同學們不由得陶醉其中。正當同學們身臨其境地感受着小山村的美景時,我一邊出示小村莊變化後的圖,一邊説: “不知過了多少年,最後這麼美麗的小村莊什麼都沒有了。”通過這種強烈的對比,巨大的視覺衝擊,深深地觸動了學生的心。這個美麗的小村莊為什麼會消失呢?學生們一下了產生了懸念,從而激發了他們強烈的探究慾望和濃厚的學習趣。

二、在閲讀中感悟。

閲讀教學是師生間、生生間、學生與文本間、學生與作者間的審美對話過程。教學中我緊緊圍繞“小村莊為什麼會消失?”這一問題展開討論。我先讓學生自由讀讀課文2 ——4自然段,找出表示變化的時間的詞“一年年”“一代代”,讓學生體會到這個變化的時間很長很長。然後重點引導學生理解一代代的人們都做了些什麼,把有關的句子劃畫出來。如學習重點句“誰家想蓋房,誰家想造犁,就拎起斧頭到山上去,把樹木一棵一棵砍下來。”這一句時,我抓住“誰家”問學生:“你家想幹什麼?”學生們説出了 “蓋新房”“做傢俱”“要柴火”“搭木棚”“造工具”等種種人們只顧自己的生活所需而做的砍伐之事。我説你能從兩個“誰家”體會到什麼?學生都説體會到村裏的人對樹木的任意砍伐。我又説:“還可從哪個字看出他們任意砍伐樹木?”同學都説“從‘拎’字也讓人體會到那些村民他們想砍就砍,沒有人管他們。”這時我順勢讓孩子觀察後面的插圖,體會村民的無度砍伐所帶來的後果。又如學習重點句“什麼都沒有了──所有靠斧頭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鋒利的斧頭。”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帶着問題,讓學生再讀課文,把找到的答案用直線畫下來。這樣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並通過質疑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學文的過程中,也藉助了課件的手段,讓學生認識了“犁”,體會了“裸露”,更通過一段真實的影像,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洪水的無情,內心的體驗也更加強烈。

三、通過寫話練習,增強環保意識。 學生通過感情朗讀課文以及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了課文內容,並理解了含義深刻的句子。在學生領會愛護樹木、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道理的基礎上,最後我設計了一個環節:學到這,你想對小村莊的人們説些啥?把這些話寫下來,以通過小練筆來增強了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學生們都能聯繫實際告誡村莊的人們以後不要破壞環境,要愛護大自然,否則會受到大自然最嚴厲的懲罰。學生們在自主感悟與交流後,情感會自然噴發而出,對這個令人辛酸的小村莊的感歎會油然而生,保護環境,珍愛大自然的感情也會水到渠成地產生。

成語故事教師教學反思 篇16

我採用了開門見山的形式引入新課。我告訴同學們:今天我從森林裏請來了愛講故事的大樹爺爺。然後請一名同學讀了大樹爺爺的來信,組織同學回答大樹爺爺提出的問題。然後通過錄像畫面引導、激發學生對大樹故事的聯想,營造了一個和諧、輕鬆的學習氣氛,為學生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間。並從中拓寬學生思維,大膽想象。然後我又把人們對大樹的破壞行為提了出來,讓同學們想想如果沒有了大樹,世界將會怎樣,以及我們該怎樣拯救大樹?這個問題的提出引發了學生們極大的興趣,他們爭先恐後地發表自己的意見,他們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門。對於學生的回答,我不斷的鼓勵他們。接着我請學生猜猜大樹活了以後會怎麼樣,都有誰會來到大樹的周圍?

通過聯想,學生們也想自己也到大樹的周圍和大樹做朋友,這樣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懷。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想象與本組同學討論,“可以設計什麼樣的小動物或者昆蟲,能夠組成一個什麼樣的故事,故事的經過是怎樣的?”至此學生的設計方案已基本成熟。學生的作品內容各有千秋,有的是象啄木鳥幫大樹吃蟲子的故事,有的是發生在大樹上的故事;作品的圖案充分的反映了兒童天真活潑;色彩有的響亮、熱烈;有的柔和、寧靜。很明顯,學生的設計構思較以前有了很大突破,最後我和學生們一起成為了大樹爺爺的朋友,並鼓勵學生在課後多找一些奇特的大樹的資料,來進行課堂延伸,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綠色生命的情感。由於本課的教學使我想到,要把美術教材變成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載體,使美術課堂真正成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沃土,就必須深入學習新課程標準。而學習新課標,首先要加深對美術課程的理解。只有這樣,才能綱舉目張,而不至犯穿新鞋走老路的錯誤。

成語故事教師教學反思 篇17

《維生素C的故事》是蘇教版國小語文四上的一篇課文,文章記敍了維生素C的發現經過。文中寫哥倫布帶領船隊在大西洋探險中遇到了“海上凶神”的怪病,部分被留在荒島上的病重船員靠吃野果子存活了下來,由野果子人們發現了人體不可缺少的維生素C。這篇課文告訴我們:許多科學的新發現都是在生活實踐中經過細心觀察、反覆研究才獲得的。

讀罷全文,我覺得課文的語言平實、淺顯、流暢,全文敍述有條有理,層次清晰。在教學過程中我着重抓住了兩條線,較好的把握了文章的重點,同時也巧妙地化解了文章的難點:

一、抓“海上凶神”關鍵詞,體會航海之苦,探究船員病因。

通過讀文,學生很快能從文章的最後一個自然段讀懂,所謂的“海上凶神”實際上就是“壞血病”,它是由於人體長期缺乏維生素C引起的。可是,在當時,哥倫布及他的船員知道這是一種什麼病嗎?(不知道)得了這病有怎樣的症狀?(病人先是感到渾身無力,走不動路,接着就會全身出血,然後慢慢地死去。)指導學生讀好這句話,讀出“海上凶神“的可怕。

“那時,航海生活不光非常艱苦,而且充滿危險。”這是課文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這句話不僅點明瞭航海的艱險,更暗含了船員們得病的原因:因為在漫長的航海生活中,船員們所能吃到的只有黑麪包和鹹魚。

二、抓哥倫布情感線索,感受人物心理,探究發現過程。

哥倫布的情感變化是串聯整個故事的一條比較明顯的線索,教學中緊扣這條線索,不僅能突出重點,而且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生的探究意識使學生更好地把握課文主旨。

教學中,引導學生着重體會,哥倫布在航海不到一半路程看到已經有十幾個船員相繼病倒時“心情十分沉重”。那些病重的船員為了不拖累大家,主動要求留在荒島,哥倫布“噙着眼淚點了點頭……”的矛盾心情。當哥倫布的船隊勝利返航接近荒島時哥倫布心情“越來越沉重”。到最後看到他的那些船員劫後餘生時的“又驚又喜”。進而引導學生以“重逢”為題,想象説話。把那些在荒島上的船員是如何活下來的,説出來。通過他們前後所吃食物的不同探究治癒“海上凶神”這種怪病的良方,從而揭開它神祕的面紗。

哥倫布得知那些留在荒島上的船員活下來的原因後,並沒有停止探究,而是急切地把他的疑問告訴了醫生,最後才發現了維生素C。這樣文章主旨的揭示就水到渠成了:“許多科學的新發現都是在生活實踐中經過細心觀察、反覆研究才獲得的。”

成語故事教師教學反思 篇18

整體來説,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的積極性較高,完成作業的情況也比較另人滿意。作業展評時,先讓學生介紹自己的作品,學生與學生互相評價和教師點評相結合,培養學生[此文轉於斐斐課件園 ]的自主學習能力,並讓每位同學體驗到學習的快樂。運用對學生激勵的方式,(如:你真行!你們真棒!)等形式,樹立學生自信心,激發他們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走向成功,這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

最後小結時我還適時對學生進行了環保意識的培養,激發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環境的意識。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綠色生命的情感。

成語故事教師教學反思 篇19

本節課主要是通過錄像畫面引導、激發學生對大樹故事的聯想,營造了一個和諧、輕鬆的學習氣氛,為學生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間。並從中拓寬學生思維,大膽想象。運用對學生激勵的方式,(如:你真行!你們真棒!)等形式,以達到樹立學生自信心,激發他們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走向成功,這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最後,通過學生展示,交流、肢體表演,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綠色生命的情感。

錄像故事的引入有助於課堂的情景教學,烘托課堂的氣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濃厚度。有利於將孩子的創造和想像融與多層思維中。在瞭解樹的種類的環節中,孩子們的一翻話使我感到十分地驚訝,二年級的孩子,就能從書本上了解到這麼詳細而寶貴的資料。這不禁讓我刮目相看。看來,孩子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麼無知!他們開始發芽,成長……已經有了屬於自己的思想和思維空間了。同學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感染,產生一種濃厚的藝術創作氛圍,再加上音樂的烘托和教師的協助、鼓勵,更增強了學生的創作信心。特別在評價的環節客人老師的參與讓他們更是興奮不已,因為能得到那麼多老師的認可是一件多麼自豪的事。最後在唱歌的時候,孩子們在唱“沙沙沙”的時候,有的用手左右晃動,有的抖動着小手,有的手腳並用跳起來,還有的用嘴巴發出“哧哧哧”的聲音。在唱“在説話在説話”的時候,兩隻小手放在嘴巴旁做出了小喇叭的樣子,然後在同桌耳旁悄悄地説話;唱“雨水真甜”的時候,表現出喝足了水,伸伸懶腰,很舒服很滿足的表情;唱“我要出土”時,頭拼命地往上鑽;唱“我要長大”時,兩隻小手一張一合從低到高往上長。看得出孩子們唱得玩得很高興,一遍結束後,紛紛要求再來一遍。這時的我怎麼忍心拒絕孩子們的熱情呢!

成語故事教師教學反思 篇20

這篇課文記敍的是維生素C的發現經過。文中寫哥倫布帶領船隊在大西洋探險中遇到了“海上凶神”的怪病,部分被留在荒島上的病重船員靠吃野果子存活下來,由野果子人們發現了人體不可缺少的維生素C。

今年第一次教這篇課文,初讀課文覺得這篇課文應該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它雖説是介紹維生素C的,但更多是闡述一個小故事,按學生的年齡特點,聽故事當然是熱點。但隨着深入研究課文內容,才知課文並不是簡簡單單向孩子們展示一個小故事,而是從中明白一個深刻的的道理:“許多科學發現都是在生活實踐中經過細心觀察,反覆研究才獲得的。”因此教學重點從以下入手:

一、從文章的脈絡入手。

文章脈絡有2條:一是故事發展:怪病——不止而愈——揭祕。二是哥倫布的心情變化:沉重——傷心、感動——越來越沉重——又驚又喜。對於第一條線索,學生能在第一教時理清,也能按這個順序分清段落。在第二教時我重點放在第二脈絡上。教學中可以結合《補充習題》和《天天練》上的習題細細揣摩哥倫布心裏變化的過程,來體會當時人們對“海上凶神”的無可奈何;體會吃野果子(維生素C)給人們帶來的驚喜。在理解的環節中,大多數學生的分析很到位精彩,讓學生充分的表達,我深深體會到以生為本的優勢。

二、再從文章的問題深挖

文章最後一段提出一個尖鋭的問題:“難道祕密在野果子裏?”這個問題在課文裏可以馬上找到答案:“後來,經過醫生們的研究,是野果子裏的維生素C就了那些船員的生命。”但教學可不能打水漂,做表面文章,而要深研。在此,我讓學生認真討論,從中你知道了什麼?學生經過熱烈討論明確:維生素C的發現和哥倫布的細心觀察、思索是分不開的。哥倫布是個善於觀察,善於發現,善於思考的人。

三、最後從文章的寫話中得到提升

這篇課文的主題到底是歌頌哥倫布的還是讓學生通過一個小故事明白一個道理的呢?如果僅僅停留在瞭解故事上,就根本沒有達到原先的教學目標。這是一節語文課,要讓學生能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讓學生明確課文不光是告訴我們一個生動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有所啟發,因此教學中設計了寫話內容:出示幾組關鍵詞語,讓學生用100字左右概括故事的內容,然後重點闡述自己心中的啟發,收穫,即許多科學的新發現都是從問題開始的,任何發現、創造都離不開細心的觀察與實踐。當然可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寫用實例證明自己的觀點。結果,大部分學生寫得令人滿意。

通過以上三點教學,學生對此課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達到了原先的教學目標。教學效果良好。

成語故事教師教學反思 篇21

《大樹的故事》是人美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二年級第三冊中的第八課。教學目標基本實現,這一堂課圍繞大樹爺爺貫穿了整節課的教學內容,通過回答大樹爺爺的問題、觀看錄象和對大樹的聯想,激發學生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激起學生熱愛大自然,探索自然奧妙的興趣。

本課時教學重點明確。回憶並會觀察大樹外形特徵,能根據本課題的內容進行想象、創作。學生學習積極性高,課前我做了大量的教學準備。關於大樹的模型、精彩錄象的創設等,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自主控制學習活動。實踐活動時選擇自己喜歡的小動物或昆蟲進行創作,大膽地發揮想象,能使課堂活躍起來,更能點燃學生“創新的火花”。 做到“綱舉目張”,抓住重要問題,引領教學全過程。

成語故事教師教學反思 篇22

第十冊語文第八課的內容是成語故事三則.內容《自相矛盾》、《濫竽充數》和《畫龍點睛》。前兩則故事的寓言性很強。故事中人物的真實性顯然是不可考的。他們的代號是“有個楚國人”和一個只留其姓的南郭先生。但是故事中反映出來的人性問題是古今中外都普遍存在的。一個是為了達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顧誠信自吹自擂,結果導致失信,讓人失笑的結果;一個是為了生計或者説也是個人利益,魚目混珠,最終無法繼續偽裝而灰溜溜逃走的故事。故事的情節已經簡化到了只剩梗概,寥寥數語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雖不豐滿但是有發人反思的力量。在準備這節課的時候, 我在想故事中的道理只需略略點撥便可呼之欲出。那麼課堂上怎麼讓這四十分鐘更有價值,更有聽頭,收穫更多呢?

考慮再三,還是決定從人物入手。故事中的人物非常簡單,只是一個代表某種意義符號。但是書中古人的缺點和所犯錯誤卻是今天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重複的。那麼深入人物的內心,去思其所思,想其所想,在孩子的頭腦中塑造出真實豐滿的人物形象,貼近人物形象,由人推己,不是更有説服力嗎?於是課堂以敍事和議論的形式展開了教學。

以《濫竽充數》為例簡單記錄一下課堂經過。

揭題後,先認識“竽”字,看字型,觀插圖,認識了這種古代樂器。接着解釋“濫”字,再舉例子幫助理解“充數”的意思。題目的意思弄懂後引導學生針對題目提出幾個常規性的問題,比如;誰濫竽充數?為什麼要濫竽充數。結果怎樣?我們能從文章中得到什麼啟發?等等。這些問題並不難,因此由學生自己讀文解決。每個問題得到初步解決後連起來講了講這個故事。接着繼續進行集體交流討論,目的是引導學生用“今人”的眼光去解讀,研究文中的人和事。

如在討論南郭先生為什麼要冒充會吹竽的人時,大家的思維已經開始活躍了。用今天人選擇職業時的想 法結合文章中的相關詞句來揣測,我們討論的結果是:1、這個工作比較輕鬆還挺體面的,可能俸祿也比較高,因為“齊宣王喜歡聽吹竽”;2、南郭先生經過長時間考察和慎重的考慮認為的確有機可乘,因為“他總是叫許多人一起吹”,人多不易被發現,他還是有一定的小聰明的;3、此外他還善於偽裝。 “每當演奏時,他就鼓着腮幫,按着竽眼兒,裝出會吹的樣子”,這是他細心觀察和成功模仿的結果。4、他也要養家餬口,可是可能沒有什麼別的本事,而他又怕吃苦,所以想去冒個險。

接着,我讓同學們想象一下,這個南郭先生第一次偽裝時的情景。有的説:“他也很緊張,怕被發現。但是要故作鎮定,避免穿幫。”有的説:“他不會很緊張,因為他已經從混進來的過程中發現那個齊宣王肯定不會識破他,周圍的人也不會多管閒事,説不定還有跟他一樣濫竽充數的人呢。”不管怎麼説,第一次南郭先生確實成功了,得到了俸祿。這一環節的設計,實際上是要學生了解人們在犯這樣的錯誤時候存在的僥倖心理。以及當錯誤沒被發現時的沾沾自喜,自以為是的想法。這是人之常情,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反應的。這個討論的結果正是我想要的——讓學生由文中人物聯想到自己,檢討自己。接着我們繼續想象南郭先生拿到俸祿後的得意樣子。讓學生把剛才討論得到的想法變成語言説出來,進行説話訓練。“他怎麼想,怎麼做,有什麼決定。”注意表達的邏輯,把前因後果有條理的説出來。這個説話訓練其實也是對故事的上半部分的一個小結。

緊跟學生的發言我用這樣一段話來過渡教學環節:“確實,在今天的社會中有不少人善於偽裝,也會耍小聰明,取得了一定的利益。但是這樣不誠信的行為能永遠裝下去嗎?”故事繼續發展,我們的討論也在繼續。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即位了,當南郭先生聽説這個新王喜歡一個個聽吹竽時會是什麼樣子呢。學生繼續走進人物的內心,以角色表演的形式,替文中南郭表達了緊張,煩躁,害怕,如熱鍋上螞蟻的樣子。這一環節的設計也是為了讓學生更深刻認識人物的錯誤。再其他同學對文中人物説一句精闢的話來幫助南鍋先生認識錯誤,改正錯誤。這時候如“騙的了一時,騙不了一世。”“真才實學才能受益終生。”“知錯就改,為時不晚”等精彩話語很自然的出現在學生的語言中了。這樣語言訓練和思想教育這兩個教學目標基本達成。課堂輕鬆幽默,學生議的熱烈,説的精彩。感覺非常好。作業是續寫這個故事,要求從人物的性格,思想的可能性,推測故事的不同發展結果。

與文中人物的充滿人情味的進行對話,使課堂變的很鮮活,人物形象不在是一個符號,而成了身邊的人,或者就是自己。這樣的語言訓練發自內心。這樣的思想教育就更能打動孩子的心吧。

成語故事教師教學反思 篇23

講《漁夫和金魚的故事》時候,課堂上發生的一場爭論。

《漁夫和金魚的故事》是一首我國家喻户曉的童話詩,在教材中是一篇閲讀課。在閲讀提示中,有這樣一個問題:“你喜歡故事中的誰?不喜歡誰?為什麼?”在課堂上,同學們圍繞這個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讓人感到意外的是,大部分同學喜歡忠實善良的漁夫,不喜歡貪心不足的老太婆。而有幾個同學卻一反常態的提出喜歡“我喜歡老太婆,不喜歡漁夫”的言論。

他們認為:文章的中心是在讚揚漁夫的忠厚善良,但是他這種忠厚善良近乎於懦弱和無能,一味地聽老太婆的指使,機械地完成老太婆教給的所有任務,明知是老太婆貪得無厭,還把她的話當作聖旨去執行,在辦事的過程中不假思索,不動腦筋,對於老太婆的錯誤行徑非但沒有及時的制止,而且還象執行公務一樣敢怒而不敢言,他的聽話成了對老太婆的縱容,最終連一個金魚要報答他的木盆也沒有得到,這樣的忠厚善良難道還值得我們去喜歡他,欣賞他,效仿他嗎?

再説老太婆,她的兇狠、貪心不足,當然是可惡的,可是她“搶抓機遇上台階”也挺值得欣賞。她抓住了漁夫的忠厚善良、聽話的特點和金魚報答救命之恩心切機會,使生活一次又一次得到改善,“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只不過她沒有很好的認識自我,若不是她太不知足了,要當海上的女霸王,激怒金魚,她就是永遠富貴的女皇。如果老太婆能改變一下自己生活的態度,與漁夫和睦相處,一道在生活稍微得到改善的基礎上共同創造美好未來,就會有一個好的結果了。用現在的眼光去審視老太婆的言行,也有一定的可取之處。

聽了個別同學的爭論與分析,我首先肯定了他們的觀點,覺得孩子與眾不同的觀點映射出了他們高度的分辨力和與時俱進的思維力,能用現在的眼光去看事物了。看似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也確實,隨着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我們不能用不變的眼光看發展中的事物!雖然學生的回答與教材的本意有所出入,但是這種同中有異應該給與充分的肯定。

成語故事教師教學反思 篇24

整個活動下來,前面部分安靜的聽故事學説短句還是比較順利的。只是到了遊戲環節,孩子們又開始了興奮,使得場面混亂,只得匆匆收場,沒有達到預設的目標。反思後認為問題出在遊戲前,教師交代不清楚。所以當我説請毛毛蟲們一起爬出去玩時,有幾個孩子爬的快的孩子看見佈置好的蘋果樹、香蕉、小樹的時候,就已經衝在那裏東碰碰、西摸摸,我説的故事情節他們也無法聽清楚,完全不能跟着故事的情節進行表演了;於是我只好更大聲的説,等到我説肚子餓了去找食物的時候,還沒等我提要求就都開始摘了,而且蘋果、香蕉、樹葉隨便摘,造成一片混亂,孩子們始終處於興奮的狀態,使得遊戲表演、故事回顧與鞏固短句的目標,沒能得到很好的體現。

修改的思路是:

1、在遊戲時必須把要求提前提清楚,教師的引導語相當重要;

2、在教具的佈置上要考慮更全面,一個班的孩子較多,佈置時注意範圍要大,要有一定的距離,一次要能容納下這麼多的小朋友,這樣應該會避免混亂現象的發生,使遊戲表演很好的進行。

3、在表演時可以配上舒緩的背景音樂,以緩和孩子們的情緒。

4、各個環節還可以更緊湊一些。

對於遊戲混亂的情況,也有同事提出,孩子看見佈置在那裏的蘋果、香蕉等肯定會興奮的,可以把這些先遮擋起來,可能會好些。但又考慮到事先先遮擋的方法已經不再提倡,而且把遮擋物拿開又需要花費時間,所以這次還是以開放的形式出現。修改後將再次試教,面對陌生的孩子們,説心裏話,對於遊戲的環節我心裏真的沒有底了,有點心理障礙了。但願這次能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