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小樹的夢》反思總結(精選19篇)

課文《小樹的夢》反思總結 篇1

教學時教師重視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第一自然段此處想像:小樹看到小花鹿在樹林裏蹦蹦跳跳地玩,非常羨慕,它心裏會怎麼想呢?這樣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 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得到了培養。第三自然段體會根的重要作用。此段引導想象,培養創新精神。引導學生思考,小花鹿又來到了樹林裏蹦蹦跳跳地玩耍,小樹 看見了,心裏想什麼?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讓學生暢所欲言,通過學習學生學會了懂得不要總是羨慕別人的長處,自己的特長也是好的這個道理,學生想不到這一 點,教師做到點到即可。

課文《小樹的夢》反思總結(精選19篇)

教學時重視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第二自然段藉助多媒體課件,動畫演示小樹夢見自己沒了根,可以像小花鹿一樣蹦蹦跳 跳,在樹林裏自由地玩耍。通過直觀的課件感受小樹多高興啊,該怎麼讀呢?引導學生通過師讀、學生讀、評讀等方式讀出句子的語氣。第三句出現了轉折,在小樹 玩得正高興的時候發現自己喝不成水了,提問:這時怎麼樣了?應該怎麼讀?引導想象:小樹沒有了根,離開了土地會怎麼樣?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從而讀出小樹 由高興到着急的心情。

生字“渴”和“喝”的區分是難點,在學習時利用順口溜“渴了需要水,喝水要用嘴”來記,寫字時重點要用偏旁聯繫字義。“沒”字中的新筆畫橫折彎容易寫成橫折彎鈎。重點進行了指導。

課文《小樹的夢》反思總結 篇2

在 《小樹的夢》講完課以後,我便提出了一個我認為開放一點的問題:“現在小樹只能紮在泥土之中生長,不能跑也不能跳。你能不能想想辦法,讓小樹也像小花鹿一 樣蹦蹦跳跳地玩呢?”孩子們七嘴八舌説了很多,有的説可以一天給小樹換個地方重新栽。這樣也能到很多地方去;有的説可以把樹砍了,小樹愛去哪就去哪兒。每 天給小樹輸點營養液;還有一個同學説,在樹下挖個大坑,給小樹安個彈簧,在彈簧四周連幾個小泥管,將樹插在泥管裏,不就可以蹦蹦跳跳了嗎?孩子們的想法真 是又大膽又新奇。

針對孩子們的各個不同的想法,我沒有批評他們胡説八道,而是表揚他們積極動腦,又向他們提出了一點建議。“前兩種方法雖然很好,但如果成 為現實,我們還需派人每天去看護他們,太費人力才力,而後一種呢,又保證不了小樹能吸收到充分的水和養分。你們能不能繼續慢慢的思考這些問題,或自己親手 用小模型試一試,改進一下方法,看一看有沒有更好的辦法能解決這些遺留的問題。我將等待你們給我帶來好消息。”

課文《小樹的夢》反思總結 篇3

《小樹的夢》是一篇童話性質的課文,是一篇比較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課文。我仔細研究了這篇課文,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上課伊始我是這樣設計的, “同學們,你們做過夢嗎?是什麼樣的夢啊?”學生你一言我一語,興致盎然地談論起自己做的各種夢。 “有一棵充滿幻想的小樹也做了一個夢”這時才引出課文的題目“小樹的夢”。

極大的到懂了學生的學習慾望。在學習課文的過程時我製作了動畫介紹了根的作用,在學生理解“小樹為什麼會從夢中驚醒?”這一問題時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請同學們進入資料小天地“根的作用”,來體會小樹當時的心情。當學生了解了根的作用後,我又問學生:小樹不再羨慕小鹿了,它現在快樂的成長,它又做了怎樣的夢呢?這時出示美麗樹林圖片,播放音樂,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想象的靈感。

課文《小樹的夢》反思總結 篇4

《秋天的雨》的反思東鄉縣北港國小羅錦紅伴着綿綿秋雨,我和學生走入快樂課堂,一起欣賞了《秋天的雨》。《秋天的雨》是人教版第三組課文中的第三篇課文,整組課文都涉及到古詩,敍事文,詩歌,散文等許多與秋天相關的文章。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名為寫秋雨,實際在寫秋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點,從秋天的到來寫起,寫了秋天繽紛的色彩,秋天豐收的景象,還有深秋各種動物、植物準備過冬的情景。文章用美的語言向我們描繪了一幅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圖畫。

通過美的、充滿詩意的語言體會秋天的美好,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因此我在教學之前便給它定位為:讓學生欣賞文章語言的韻味,感受秋天絢麗多彩的美。重點放在讓學生以各種形式的讀來感受和想象秋天的美。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説:“美文需美讀。”朗讀的過程就是學生髮現美、感受美的過程。“美讀”就是有表情地吟誦課文,讀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從多方面立體化感知教材美,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美的感受。

這就告訴我們美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讀者與作者心靈相通,做到讀者能情出肺腑,語同己出。這種美感,只有加強朗讀,品味語言來感知。為使學生“喜歡閲讀”,我在備課時,設計了很多激發閲讀興趣的方法。教學伊始,我首先出示一組圖片,讓學生感受美。

在指導第二自然段的閲讀中,我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再通過課件再現情境的方法,把學生帶入課文描寫的情景中,讓他們對閲讀文本產生興趣;在指導第四自然段的閲讀時,通過表演讀的方法,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最後,配樂朗讀全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過多種多樣的朗讀形式能夠達到“美讀”的目的。在讀懂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想象讀、表演讀、帶着體驗讀,自由讀、個人讀、引讀、集體讀,配樂讀,變抽象為具象,讀出秋天的美。

課文《小樹的夢》反思總結 篇5

今天提前給孩子們上了李商隱先生的《馬嵬》,為什麼説提前呢?因為珠海市新教師培訓需要上交老師的講課視頻,我本來上學期在新教師彙報課上已經錄過視頻了,可是昨晚接到“噩耗”,説上次給我錄的視頻沒聲音,要重錄,於是從昨天下午第八節和整個晚自習都用來準備今天的視頻錄製內容。

當然,首先是選講課內容,縱觀還沒有講到的課文,只有《李商隱詩二首》中的詩歌可以一節課講完一節,但是《錦瑟》主旨歷來都有爭論,況且意境很難捉摸,用來做錄製可能在課堂上會出現問題,於是只剩下《馬嵬》了。《馬嵬》其實還是挺適合的,因為“馬嵬之變”這個故事講得乃是唐玄宗和楊貴妃之間的愛情悲劇,而且學生應該比較熟悉、比較好奇此段故事,所以,我想《馬嵬》應該能夠調動學生的興趣,然後此詩的主題比較明確,但也可以作其他方面的探索。基於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學懂這首詩,我選擇課它。

經過參看《唐詩鑑賞詞典》中霍松林老先生(他可是我們陝西師範大學寶貝級的教授了,在全國古典文學這一塊可以説名聲在外了)對《馬嵬》一詩的鑑賞及其他名家對這首詩的鑑賞,我設計了對本詩歌的講解思路,製作了自認為還是比較精美的課件,於是就準備登台了。課程開始的時候,氣氛比較悶一些,遠沒有平時課堂的活躍,主要出現背誦此詩的時候,過了有近30多秒沒人敢試一試,最後終於有學生能夠背誦全詩了,氣氛應該是在這裏開始好轉的吧?隨着課程的進展,詩歌的故事內容越來越清晰了,孩子們也越踴躍了。當説到玄宗詩歌什麼樣的人的時候,其中不乏學生大喊“玄宗是個大色狼”,我一聽無語了,雖然玄宗因為貴妃而誤國,可是玄宗後半生最愛的或者説唯一愛的也只有貴妃吧,只有花心的人才能稱之為色狼吧?玄宗可不花心,反而很痴情。課文中還有很多模仿情節,這些情節不是提前預設的,而是上課看到學生表情激動才臨時想出來得,比如,假如詩人和玄宗見面了,用指責的語氣模仿一下詩人對唐玄宗的説的話,另外,想想一下假如當時玄宗沒有賜死貴妃的話,結局又會怎麼樣呢?用這些環節目的是讓學生設身處地地體會詩歌的內涵。課堂進行的還算如人意,可是存在的問題不少:

1、板書沒有設計好,在彙報課上課前也是板書經過師傅的指導,才改好的,這次板書過少原因在於,平時講課板書的內容少,多半在課件上,自己沒有再往黑板上寫了,以後要準備教學設計的時候就需要設計板書了,這還是在於平時注重細節。

2、上課講的內容比較多,學生思考時間不多,上課時講到了興頭,就一不小心自己代勞了,這在以後要注意,我不是在演講,而是給學生講解課文,重要的是學生能夠從中獲取些許收穫。

至於優點嘛,“課堂靈活一些了”,這是師傅的評價!師傅一語中的,語文嘛,就在於激活學生的思維!

課文《小樹的夢》反思總結 篇6

這節課讓我充分的體會到了學科整合的魅力,通過整合不但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但是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

1、詩歌教學重在讓學生進入意境當中體會詩人的感情,除了用課件幫助之外重點應該讓學生朗讀,通過朗讀去品味語言。而在整體感知部分,讓學生聽配樂朗讀,很多學生的朗讀慾望被調動起來,但我確沒讓學生讀,而是通過聽來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2、在探究問題的時候,應該先讓學生提,教師補充,而我忽視了課堂上應隨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上。問題是為了讀,在讀的過程中感悟詩歌的意境,而我只是引導學生進行了探究,沒有進一步的去讀。3、拓展寫作我設計讓學生試寫詩歌,這對學生來説難度太大,應該讓學生根據好的句式進行仿寫,或者通過“增、換、刪、改”語言來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進行。

課文《小樹的夢》反思總結 篇7

《泉城》是一篇寫景狀物的散文,介紹了泉城濟南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觀。濟南泉水多如繁星,然而卻各具風采。珍珠泉,平地湧泉,形如珍珠,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古人曾以"百尺珠簾水面鋪"的詩句讚美珍珠泉。趵突泉,泉水清澈,三股比吊桶還粗的清泉,水花四濺,噴射數尺,壯如白雪三堆,真是平地噴出三尺雪。作者在細緻觀察的基礎上,描寫了濟南名泉的奇麗景色,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文章是很典型的總分總結構的課文。而且各段的佈局及寫法也很相似。2-5段分別介紹了珍珠泉,五龍潭,黑虎泉和趵突泉這四大名泉,都是先介紹泉的位置,再抓住各自特點重點勾勒和描繪。原來我還設想用小導遊的形式,讓學生分別介紹四大泉,後來考慮到文章的重難點,我還是設計分成三塊。把重點放在珍珠泉和趵突泉上。幫助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泉水的特點。在珍珠泉的處理上,我讓學生去細細地品讀文章的語言文字,抓住“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拎”“神奇”等關鍵詞,讓學生想象體會珍珠泉的美麗和神奇,再通過朗讀表現出來。五龍潭和黑虎泉這兩段比較簡單,我設計了一張表格,讓學生通過自讀填表來體會泉的地點,名字由來和特點。趵突泉是七十二泉之首,因此它的特點也是比較鮮明的,我先讓學生看圖説,然後去體會趵突泉的趵字的意思,最後學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為什麼趵突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

課文《小樹的夢》反思總結 篇8

在課文裏,我們可以感受到鄧稼先的謙和,鄧稼先他“不要引人注目”,“他真誠坦白,從不驕人。”從字裏行間我們真實地讀到了鄧稼先的禮貌和謙仁,這正突出了稼先是中國幾千年來禮儀之邦薰陶而成的中國人。這不由得讓人想起孔子,在老夫子儒家思想方框束縛下的我們,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牢記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古訓,並視之為家珍。而這種思想更多的是教化我們要遵循守規,才能畫方圓。這就極大的約束了我們的思想,我們表現出更多的是遵從,恪守,沿着古人的圓圈轉圈圈。

由此,我們甚至是絕大部分東方人更多的是在難以超越自我中生活着。也許,我們的許多諾貝爾獎獲得者就是在年幼時,被“坐起來,背上手,看誰坐得端又端”的教育歌謠扼殺了。特別是我國的諾貝爾文學獎,只因欠缺輻射性的思維的和深刻的洞察力而暫缺。但文中的鄧稼先就是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落後環境下,出色的完成了令世人驚歎不已的業績,着實為人歎服。我們驚歎他的博學與睿智,也敬仰他的愛國情愫,他真正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現今,我國許多教育專家提出培養學生的個性,讓學生有自我發展的空間,不失為一種適時適勢的上策。相信,它會彌補我們長久以來性格上的不足與缺陷。

課文《小樹的夢》反思總結 篇9

聖誕節是西方最重要的節日,這是一個愛意流動的日子。在這樣的一個特殊的節日裏,一個小女孩渴望擁有一個洋娃娃的願望,另一個素不相識的小女孩金吉婭將她實現了,這是一個多麼美麗的故事。課文讚揚了金吉婭的愛心和她的善良品質。圍繞“愛”字展開教學,是本堂課的主要特點,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要進行有效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並要跟情感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中體現了以下幾點:

一、快樂學習意識:讓學生感到學習語文是快樂的。

在這節課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在教材的處理上,我以“給予”為主線,從課題入手,層層深入,通過一個問題:給予樹是一棵怎樣的樹去統領全文。主線明瞭了學生就會學得輕鬆愉快了。

其次是在評價語言的激勵性導向上,把評價語言與課文內容及生字詞結合起來,在老師的激勵下,課堂上小手如林,學生也體會到了給予是快樂的,學習是快樂的。

二、文章主要表現的是金吉婭對陌生女孩的愛,即理解和同情。

金吉婭拿着並不多的錢,本來要給哥哥姐姐買聖誕禮物,但當她發現“給予樹”上的卡片後,便毅然給小女孩買了洋娃娃,而且,她對自己的行為有簡單而充分的理由:“我們有這麼多人,已經能得到許多禮物了,而那個小女孩卻什麼都沒有。”這直接反映了金吉婭的善良和仁愛,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婭的“給予”不光是禮物,還有同情和愛心。

課文《小樹的夢》反思總結 篇10

教學本單元的課程,非常的享受,穿梭在古今,飽覽中外名勝,彷彿穿越一般,學生很是興奮。《秦兵馬俑》是蘇教版十冊的一篇課文,這篇狀物散文,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表達了作者對光輝燦爛的中華民族藝術的熱愛。

今天,上了《秦兵馬俑》的第二課時,本課時的重點就是聯繫課文內容,體會兵馬俑的類型眾多,形象鮮明。從而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代勞動人民無窮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語文教學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體。所以我抓住語言文字,讓學生感悟形象,體會感情,學習表達,塑造心靈,陶冶情操。本課時的教學,我以過渡段為中心,由複習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入手,然後自然過渡到重點段落,引導學生體會秦兵馬俑類型眾多、形象鮮明的特點。教學目標中確立了語言文字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能引導學生細緻讀通、讀透文本,因此,學生體會很深。比如,學生在感知讀課文的過程中瞭解到文章是用詳實的數據來説明秦兵馬俑宏大的規模;以及從身材體格、衣着披掛、動作神態等方面,準確、細膩地表現了秦兵馬俑的類型眾多、神態各異、個性鮮明的特點。將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多讀、感悟,然後介紹給大家。

在教學中,我先以“將軍俑”為例,具體分析一下他的鮮明形象,並指導學生朗讀,然後再讓學生照樣子來介紹分析其它的兵馬俑。另外,秦兵馬俑的出土震驚了世界,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它是秦文化的縮影,有着極高的歷史價值。我想,僅僅憑書上的介紹和幾張圖片要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肯定是不夠的,就得對兵馬俑有更多的瞭解。因此,我引導學生收集了大量有關秦兵馬俑的資料,自己更是收集了許多資料,圖片、視頻,通過這些給學生更多的認識。多媒體資料激發了學生的無限遐想,多媒體的使用很適當、適時。在學習兵馬俑的神態時,我讓他們自讀,然後讓學生做神態,讓別的學生來猜,把猜到的句子讀出來,並且對錶演的人的表演提出建議。對於後面的省略號,我讓學生説説還會有哪些神態,學生説的很多。在學習最後一節的時候,主要還是讓學生們讀後感悟,學生們談的不錯。

課文《小樹的夢》反思總結 篇11

由於我受傳統教學的影響,受學校量化體制的制約,在課堂上仍是講的多,惟恐學生聽不明白,而且,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我總是擔心他們回答的不完整, 因此,總是時不時的打斷他們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打亂了學生的思路,也影響了整節課的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由於時間分配的不夠合理,課堂上的節奏顯得過快,為了把所有的問題都講完,有些內容挖掘得不夠深;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恰當合理的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如書寫板書耽誤了一些時間,如果使用大屏幕的話,就會既節省時間又非常直觀.節約下來的時間也可以讓同學們有時間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從而加深同學們對詩歌主題的理解. 儘管在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但也有一些收穫: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是主角,是課堂的主人。

學生的座位擺放和黑板設置是他們自主學習的保證,對面而坐便於小組之間的合作與交流,這種兵教兵的學習方法很有用。學生都有明確的學習目的,他們積極參與老師安排的每一項學習任務,沒有不學的,沒有走神的,也沒有在學習上打折扣的,整堂課在有條不紊的進行。 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這裏得到了充分發揮,這種學習氛圍確實讓人感動;通過合作學習,創設良好的語言溝通環境,學生間相互交際,在交際中相互學習,在聽説中相互補充、評價、啟發與促進,切實鍛鍊和發展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在課堂上,解放了教師, 只要課下能夠充分備課,在課堂上,在課堂上就可以以點評為主,隨時在教學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隨時給學生以指導。因此,此種教學模式的運用,還需要不斷摸索,實驗,方能達到應有的效果。

課文《小樹的夢》反思總結 篇12

《捕蛇者説》以獨特的寫法(襯托、對比)尖鋭、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下賦税的苛酷,揭示了廣大人民遭受的苦難不幸,表現了作者對勞苦大眾的深切同情,對殘暴統治的強烈憤恨。教學中始終要注意這點。

本文詞語量大,實詞以數十計,虛詞“之、以、而、乎、焉”等均各有多種用法。講明詞義(實詞、虛詞),這是本文教學中要用相當時間來完成的重要任務。 學生在學習時難度有點大,在教學中我為了照顧到各個層次的學生,就逐句、逐段講解。另外加強誦讀、背誦練習。這節課上下來,我感到學生還不能深入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主要癥結在於學生對文本讀得不透。

課文《小樹的夢》反思總結 篇13

一、板畫巧創情境。

要想讓學生走進文本,走進童話故事裏,我利用現有的資源——黑板,用鮮豔的畫筆畫出了美麗的圖畫,創設出了醜小鴨出生的地方以及他的兄弟姐妹的圖片。之後又出示醜小鴨的圖片,我的設計意圖是:這麼美的地方、這麼美的小鴨,更襯托出醜小鴨的“醜”。醜小鴨的醜一下子映就在了孩子們的頭腦中,也為後面的學習埋下了伏筆。

二、醜鴨變美鵝

當我把醜小鴨的圖片和天鵝的圖片放在一起的,問學生:“醜小鴨後來就變成了這樣的天鵝,難以置信吧?” 學生們也説是的。我又説;“是呀,就連他自己也不相信這會是真的,那麼書中的哪句話寫出了醜小鴨的疑惑?”學生們一下子就找到了那句話:這難道是我自己的影子嗎?反覆讓學生品讀,品味這句話,品味出醜小鴨的心理活動。

三、感悟醜鴨的苦痛

“當我們和醜小鴨正沉醉在他變成天鵝後的喜悦中,當我們發出“這真是一隻美麗的天鵝呀!”這樣嘖嘖的讚歎聲時,有誰會想到他曾經受過的苦難,他曾經受到的屈辱,是那樣的令人心碎。讓我們再回到故事中,看看他都受到了哪些苦難和屈辱。”當我引出這樣的話語之後,孩子們一下子就進入到情境之中。然後投入地閲讀起來。醜小鴨受欺辱的部分,也是本課最精彩的部分。我放在了第二課時學習,這一部分的學習,我們基本上是在讀中悟,在悟中讀,讀與悟有機地結合。孩子們被故事情節感動着,被醜小鴨的命運牽着心,我被孩子們感動着,這節課處處有情,處處生情。我想這就是童話故事的魅力,這就是安徒生的魅力。

四、由醜小鴨——安徒生

故事講到這兒,課上到這兒 ,也許可以結束了。我話鋒一轉,説:“讓我們來認識一下寫出如此感人故事的作者——童話之父安徒生吧,其實醜小鴨的命運就是他的命運,就是他真實的寫照.”於是我向學生介紹了安徒生的生平,並把他真實的故事和醜小鴨相對照,讓學生感悟的更深。也由衷地從心底裏讚歎這位童話之父,以此激起學生們閲讀的興趣。最後我又説; “ 安徒生的童話故事還有很多,課後我們再去閲讀他的其他作品,看看還有哪些故事更精彩更感人。”

學到這兒,也該結束了,我之所以很用心地設計此課,很用心地反思此課,是因為我覺得我們的孩子太需要被感動,我們的孩子太需要閲讀,太需要悦讀了。

課文《小樹的夢》反思總結 篇14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這篇課文中印第安酋長西雅圖對土地的留戀和眷顧、對土地的熱愛震撼了我的心。文章被譽為是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絃的演説,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係,用跳躍式的筆觸描述了充滿靈性的萬物,並對即將統治這片土地的白人提出了“如果把土地轉讓了,希望白人能善待河水、善待空氣、善待動物”的要求。一方面,課文大量地運用了擬人、比喻等表達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當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裏行間處處充滿着對這片土地的珍惜和熱愛,表達出對它們無比眷戀的感情;另一方面,體現課文主旨的語句“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反覆出現,產生一詠三歎的表達效果,不僅使主題深化,而且強化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在教授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首先讓學生弄明白“神聖”的意思是什麼,然後交流“土地上的什麼是神聖的”,讓學生帶着問題走進課文,自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第二個環節,我們針對“面對這片神聖的土地,我們應該怎樣做”這個問題,引發了新一輪的討論,讓學生再次研讀文本,通過品讀、吟讀、想象等途徑,引導學生透過優美的語言,去領略這片土地的可貴。第三個環節,我抓住“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這個體現文章主旨的中心句,讓學生們通過充分的朗讀來體會作者表達的強烈情感。課的最後,我將熱愛土地的情感進行了擴展,呼喚大家要熱愛土地、珍惜資源。在教學時,我採用“問題引導、當堂訓練”的方法,抓住課題的“神聖”。以此為主線,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學會運用各種方法來(如:抓住關鍵詞句理解句子、聯繫上下文、聯繫實際,深入思考)培養學生閲讀後敢於表達自己的見解。學生在理解文本時也掌握得不錯,並在理解句子過程中能較好地説出自己學習的方法,同時也把德育教育滲透進去,從而讓學生的環保意識更濃了。

課文《小樹的夢》反思總結 篇15

1.教學環節突出了學生的主動地位,發揮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整個教路有兩條線構成,一為質疑,一為解答——或者提出你發現的疑難問題,或者表述你解讀的內容。整個教學過程中,問答不只,以問者居多。後來,有膽大的學生開始講述自己理解的內容。她講的是第六節(理想是鬧鐘,敲碎你的黃金夢;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但她理解的並不透徹,我在此基礎上適時引導他們去深入思考作者為何把理想比喻成鬧鐘和肥皂?鬧鐘和肥皂有和功能?結果,學生很快明白了理想對人靈魂的警醒和淨化作用。

2.學生思維火花的閃現與燃燒。一學生對“理想是鬧鐘,敲碎你的黃金夢” 提出質疑,説為何不是磚頭石塊?磚頭石塊的力度大,可以雜碎黃金夢。一同學説夢一般都晚上做,所以用鬧鐘敲與生活實際比較接近。大家對此很感興趣,也參與其中,有修有改,思維靈活。

3.教學機智的靈活。一學生在“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時出現了偏差,我馬上想到她的爸爸。她爸爸是檢察系統的一位同志,辦案能手,榮立一二三等功多次。敬業精神非一般人所能有,新婚第二天,新娘找不着新郎官了。多方打聽,沒有結果。一週後,他回來了。原來接上級通知,辦案去了。我把這個故事講給學生聽,大家都明白了詩中所述道理。我有給他們講述了霍金等的例子,學生也都明白了“大寫的人”的含義。

總之,我把第四次反圍剿化整為零的戰術運用到本課教學中,採用先局部後整體的教學思路,兩課時成功完成了教學任務,有些做法還是很有價值的。

課文《小樹的夢》反思總結 篇16

《賣木雕的少年》是一篇典型的寫人的文章,教學中讓學生通過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揣摩人物的內心活動,感受到了賣木雕少年的品質,這樣,學生潛移默化地從不自覺到自覺地獲取了寫作的知識與技能。最後,我對寫作方法進行了整理與歸納,便於學生記憶。

課文講的是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旨在讓學生感受非洲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這是一篇向學生進行關愛教育的極好教材,但由於文中內容距學生生活實際較遠,涉及的文字材料較多,為學生的閲讀帶來一定困難。

在本課設計中,課前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需求查找相關的資料進行閲讀,如中非友好往來、中國援助非洲等相關歷史資料,以此豐富學生的積累,擴大學生的視野,使資料與課文相呼應,相補充,相促進,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領悟思想感情奠定基礎。

課文《小樹的夢》反思總結 篇17

故事中的主人公中彩得了一輛自己夢寐以求的汽車,但是他並不高興,原來中彩的彩票是他的朋友的,但是朋友並不知道,因此他面臨着留下汽車還是把汽車還給朋友這一道德難題。最後他毅然把汽車還給了朋友。這個動人的故事反映了一個普通工人的崇高的精神世界,告訴我們,誠信是人的精神財富,它比物質財富更為重要。雖然他失去了夢寐以求的汽車,而得到的是人情和道義,是更多的真正的朋友,是心靈的寧靜和快樂。這同樣是一筆很大的財富,是金錢所買不來的。

在教這篇課文的時候,我緊緊抓住母親經常用以安慰大家的“一個人只要活得誠實,有信用,就等於有了一大筆財富。”這句話為切入口,以及當中彩領取汽車時, “我”與父親迥然不同的神情去引導學生思考,為領悟下文父親正面臨一個道德難題做鋪墊。這一處是課文的教學難點,我首先讓學生思考什麼事道德難題? “道德難題”具體指的是什麼?學生很快聯繫上下文讀書回答問題很不錯,接着,我又圍繞父親是怎樣解決這個道德難題的展開討論,假如你就是這位生活貧窮,靠一個人的工養活一家六口人的父親,你的心裏會怎樣想?這一環節,旨在拓展想象,聯繫説話,深入體會父親的內心世界。我覺得這一環節設計的不錯。最後我設計了一個拓展閲讀,當講完課文後,我給學生講述了一則真實的故事,並設計了兩個問題:1.想一想,中國留學生缺的是什麼?2.請你送給這位留學生一句話。這一環節的目的是通過課外的一則資料,結合課文中學到的知識,幫助學生實力正確的價值觀。

一節課下來,不足之處還是很多的:在講課的過程中,由於自己總給學生提問,就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只能根據老師的提問來回答問題。也使學生在學習這節課顯得很被動。因此,學生的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在練習説話的時候,我對學生的評價語激勵性不高。板書不及時,這與平時自己的課堂隨便有很關係。

每節課下來,總是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很是遺憾。但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取長補短,使自己的教學趨於完善。

課文《小樹的夢》反思總結 篇18

《植物媽媽有辦法》是一首詩歌,運用了擬人的寫法,講述了蒲公英、蒼耳、石榴、豌豆傳播種子的辦法。本課訓練學生讀懂句子,把句子連起來了解節的內容。本課主要培養學生理解、概括、默讀、朗讀和收集使用信息的能力。

這篇課文的內容比較簡單,讀起來琅琅上口,而且配有形象的插圖,看着圖片學生理解課文並不困難。關鍵是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感受各種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教學中我讓學生在充分朗讀體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儘量體現學生自主參與閲讀實踐的過程。如初學課文的時候,自讀思考:這首詩一共介紹了幾種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而在學習課文的時候,我重點帶學生學習第2節,我先讓學生自己讀、然後畫一畫、再想想、最後指名介紹自己知道了什麼。然後用同樣的方法,師生共同討論第3節,學生自己學習第4節。這樣用“教——扶——放”這樣幾個步驟,教給學生讀書方法,並讓學生在課堂上多動眼、動手、動口、動腦,促使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認識能力統一發展。

課文《小樹的夢》反思總結 篇19

作為一名教師,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節好課,一節大家都認可的成功課。而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面對內涵豐富、可操作性極強的語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會更強烈一些。

面對剛剛講完的《山中訪友》一課,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這一點。

《山中訪友》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出本課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讓學生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眾不同的收穫。為此,我的教學設計的着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通過教學實踐,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一、力求用“美”的課件感染學生。為了讓課件更“美”一些,為了讓課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優美之處,我在課件中插入了本課的flash朗讀素材,集圖片、文字、課文朗讀、音樂於一體,讓學生在聽讀這一環節充分感知課文;其次在其他幻燈片中,或以優美的自然風光為背景,或用圖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麗形象,讓學生的視覺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時,課文的教學環節的名稱設計中也突現“美”,主體部分設置了“美文聽讀”、“美文美讀”、“美文研讀”等環節,對學生“美”的感知無形中又是一種強化。

二、力求挖出主題的深度,讓學生有新鮮感。對本課主題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過美文聽讀這一環節,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淺層次的;通過美文美讀,學生此時對主題的感知是實實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過美文研讀中問題二的解決,學生對本文的主題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的愛,同時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是讓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要愛護、關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三、力求將聽、説、讀、寫的訓練有機的結合起來。本課設計以讀為主線,各個環節中又分別有所側重:美文聽讀中有美讀的示範,又是聽的訓練;美讀的要求是“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去找找你最喜歡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讀出來並説説你為什麼喜歡它”,是讀與説的雙重結合;研讀則要求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將自己的想法説出來;情境演讀、習作美文則主要進行寫作水平的訓練,等等。在環環相扣的訓練中,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四、力求充分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整個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為主的,除了聽讀這一環節,其他的學習過程都是以四人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的,整個課堂是學生與教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真誠對話過程。在輕鬆的學習交流中,他們的合作、探究中學習方法進一步完善。

五、力求課堂教學的完整與和諧。本課的學習導入是以賈島的《尋隱者不遇》開始的,課堂小結以方舟的小詩結束,不僅結構完整,而且兩則材料又都與本課的學習內容有一定的聯繫,不僅增強了本課文學方面對學生的薰陶,而且它們與教材很和諧的統一到了一起,教學拓展的有了寬度。

但是每一節課都有不盡完美之處,比如在備學生的環節就做得不夠到位,使得課堂上控制的能力不是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