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聲反思總結(精選26篇)

掌聲反思總結 篇1

整堂課,我設計了複習導入、新授、總結點題、拓展延伸這樣四個教學環節。其中第2-4自然段是課文的主要內容,在學習時,我主要抓住小英的感情變化為主線索,讓學生找到描寫小英的神態、舉動的句子。學生一下子就能找到了,然後創設情境,當學生讀到英子猶豫時,我及時設計對話情境(走到一位同學邊,摸摸她的頭):你為什麼低頭呀?你能説説你的心裏話嗎?學生這時走入文本,把自己當作英子,説:“我害怕,別人會歧視我。”“我到底上去,還是不上去。”

掌聲反思總結(精選26篇)

“不上去,才來的新老師老師要批評,上去,大家一定要笑我,怎麼辦?”此時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對話感受到英子害怕、猶豫的憂鬱的心理。當英子鼓起勇氣一搖一擺地走上去時,(我讓一位女同學上台)我鼓勵學生説:“難道我們不該為小英這樣的勇敢鼓掌嗎?”頓時教室裏響起了熱烈而持久的掌聲。我又創設情境:“小朋友,此時,你就是英子的同學,你想用掌聲告訴她什麼?”學生熱情的話語打動了我們:“別怕!我們不會嘲笑你!”“勇敢點!”當同學們給了英子兩次熱烈的掌聲時,老師引導:快把這誇獎的掌聲響起來吧!英子在掌聲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呀!無數的話語在英子心頭湧動,英子你想説:……“謝謝你們,你們的掌聲給了我極大的鼓勵,使我鼓起勇氣微笑地面對生活。”“你們的愛使我終身難忘。我要自信地面對一切。”

就這樣,學生在與文本對話中感受到英子從憂鬱到開朗的變化過程,從而感受到大家的愛。這部分情境的創設我覺得是比較成功的。我努力讓孩子在這次互動的愛的學習活動中去理解課文內容。

掌聲反思總結 篇2

《最後一頭戰象》記敍了在抗日戰爭中倖存的最後一頭戰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弔戰場,最後在埋葬着戰友的百象冢旁邊挖了一個坑,將自己莊嚴掩埋的故事。文章語言優美,描寫生動,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在這裏開始書寫日記、心情…頌了戰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

課文篇幅較長,但對於六年級的學生而言,邊讀邊思的習慣已經養成。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先從整體入手,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脈絡。在整體感知課文後,讓學生談談對嘎羧的印象,然後抓住重點語句研讀,避免逐段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學生在充分批註感悟下,體會到了戰象的善良、忠誠的高尚品質,受到了教育。我採用了長文短教的方法。首先,讓學生快速默讀課文,要有一定速度,快速讀文,通過抓主要事件的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然後引導學生品讀文章的細節描寫,體會嘎羧的情感,感悟作者具體細緻的表達方法。因為文章篇幅較長,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我沒有做到面面俱到,我確定以文章當中的細節描寫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精選出比較典型的句段讓學生品讀感悟,習得方法,加以運用。

掌聲反思總結 篇3

起初,作者把珍珠鳥掛在“異常茂盛”的“生着長長垂蔓的法國吊蘭”中間,為它營造了“深幽的叢林一樣安全”的環境,鳥兒才傳出“笛兒”般的叫聲。接着,小鳥出生了,愛鳥的作者該是多麼好奇啊!可作者卻“決不掀開葉片往裏看”,連“添食加水”時也“不睜大眼睛”驚動它們。於是,鳥兒漸漸把“小腦袋從葉間探出來”。作者所做的這一切,是對鳥兒的愛,體現在對鳥兒生活習性的充分尊重。

小鳥在“屋裏飛來飛去”,“落在櫃頂上”、“書架上”、“畫框上”、“啄大文豪的名字”、“撞燈繩”,可作者卻“不管它”,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飛。這裏體現了作者的包容,是愛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即對鳥兒的充分理解和寬容。

鳥兒膽子越來越大,它“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啄‘我’顫動的筆尖”,而“我”卻“不動聲色”,“默默享受這小傢伙親近的情意”,以至於“我”“撫一撫它細膩的絨毛,它也不怕”。這時,鳥兒接近“我”,“我”接近鳥兒,這濃濃的愛意,是一種勾通,是零距離的接觸,是一種互為欣賞。

掌聲反思總結 篇4

在這整堂課中,學生聽的比較認真,基本的教學環節我都貫徹了下來,課堂中的基本思路就是從身邊的案例從故事中讓同學們得出啟發,明白生命於我們每個人都只有一次,我們要珍愛我們的生命 。這節課我是分成兩大部分四小部分進行的。一:永不放棄生的希望 1,要有求生的意志 2要掌握求生的方法策略。二:肯定生命,尊重生命 1,對待別人的生命的態度 2,對待自己的生命的態度 在講到永不放棄生的希望的時候我給同學們引用了課本上的伐木工人的故事。同學們自己講述了海倫。凱勒的故事,繼而又給同學們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唐山大地震時一位媽媽用自己的血保住了自己女兒的生命。

一個個的故事吸引學生的同時也達到了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當生命遇到威脅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信念:“活下去”!接下來,結合我們目前正在進行的[平安校園建設及我們身邊經常發生的威脅生命的現象,讓同學各抒己建談談應該掌握那些求生的方法和策略,比如遇上歹徒,家裏着火,遇到交通事故該打電話給誰?向誰求救?。當身陷火災現場或有人溺水我們該怎樣自救和他救?學生們回答比較踴躍。在講到第二大部分的時候,我進行了情景教學,請一個學生假扮成一位因為生理殘疾失受到別人嘲笑失去生活勇氣的小佳,小佳因為自己的兔脣而失去了生活的勇氣,準備自殺。但自殺前她想最後給自己的“知心姐姐”打個電話訴苦。

掌聲反思總結 篇5

1.營造民主、寬鬆的學習氛圍不夠。

課堂氣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學生學習過程中創造性的發揮。這節課一開始教師營造氣氛不很到位。後來氣氛有所緩和。

2.總怕學生在這節課裏不能很好的接受知識,所以在個別應放手的地方卻還在牽着學生走。總結性的語言也顯得有些羅嗦。

3.本節課在教學評價方式上略顯單一。對學生的評價少,激勵性的語言不夠。

掌聲反思總結 篇6

今天我執教了北師大版語文第十冊《憶讀書》,這篇課文是冰心會議自己童年時的讀書生活的文章。通過學習這篇課文要然給學生理解“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的意思,讓學生真正的做到這一點。

這篇課文的的內容淺顯易懂,學習本文時,我避免瑣碎的分析和逐個段落的講解,讓學生從整體入手,抓住文章的要點。可在學生初讀課文後,讓學生回答冰心奶奶在這篇課文裏最想告訴我們什麼呢?引導學生抓住課文最後一句話“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這就是課文想要告訴我們的主要內容。

然後在深入讀課文,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和自己的生活實際來概括一下“讀書”有那些好處?這是本文教學的重點。

如書中生動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們各種感情,讓人們獲得多種美的享受。讀書能擴大知識面。讀書有助於提高人們的品德修養。讀書對寫作有很大的幫助。還能得到“做人處世的獨立思考的大道理”。最後由讀書的“好處多”引導“多讀書”並要“讀好書”。

另外課文涉及了一些名著,有些書籍學生平時接觸的較少,可讓學生交流課前查詢的資料,我也做了適當的補充。但是我卻沒有過多的講解,只作為適當瞭解即可。

在課文最後要引導學生體會“總而言之,統而言之”這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和作用。可結合具體內容理解。要引導學生體會出它們是“總的而言或總體而言”的意思,起總結概括的作用。

掌聲反思總結 篇7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説明性的科學小品,作者懷着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真實地介紹了它的住宅特點和修建的經過,讚揚蟋蟀在惡劣的環境下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

導入時我讓學生互相誇誇自己的住宅,目的是讓學生知道住宅除了在文中用了擬人手法外還需要設計及選擇。接着提問:“圍繞住宅課文主要寫了那幾部分?”有的學生回答:“主要寫了兩部分,一是住宅的特點,二是怎樣建造住宅的。”然後我讓學生快速默讀課文,標註有關內容加以體會。讓學生讀和思有依據有方向。然後讓學生圍繞每一個問題去讀書,通過讀自己找到與問題有關的語句,可以用自己的話説,也可以用書上的話回答。理清文章的思路。

待同學們與語言文字親密接觸後,我提出更高的要求:説外部特點能不能用一個詞概括?設計這一環節是為了訓練學生由具體到抽象概括的思維能力。為了讓大家都能領悟蟋蟀住宅的特點,為下文蟋蟀是怎樣建造住宅的以及建造住宅用的是柔弱的爪子,讓每一位學生對蟋蟀產生敬慕之情打下堅實的情感基礎,也為了讓學生把書面語言內化成學生自己的語言,讓學生分小組用自述的方法介紹住宅的特點,學生充滿着激情。本堂課注重學生的主體體現,注意培養學生語言的表達。

教師首先創設情境,然後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學生自學課文時重點理解蟋蟀住宅特點和住宅修建過程,同時領悟作者在介紹時的運用説明方法;接着讓學生提出問題,進行協作學習,對比學習,學生把生活中人們的住宅和蟋蟀的住宅聯繫起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感悟到蟋蟀的住宅是一項偉大的工程;然後採用變換角色的教法,我引導學生:“同學們,通過學習課文,大家都瞭解了蟋蟀的外形和他住宅的特點,現在假如你就是課文中那隻可愛的小蟋蟀,你會向大家作自我介紹嗎?住宅的樣子能説得清嗎?”聽了我的引導,學生們躍躍欲試,爭先恐後地到講台前結合學生自己總結的板書繪聲繪色的介紹、講解,把蟋蟀的樣子和洞穴的特點都能形象、生動的描述出來,那一舉手一投足的動作神情彷彿自己真的就是蟋蟀,完全入情入境進入角色,比剛開始講的進步多了,聽的同學也是津津有味。

課堂氣氛十分活躍。讓學生扮演蟋蟀工程師來介紹自己如何建築住宅,住宅有什麼的特點等這一環節的設計,通過學生當主角,老師充當一位聽者,師生的角色互換,這樣反饋練習,解決了難點。

掌聲反思總結 篇8

本節課是一節“造型 表現”課,刻印版畫與噴霧畫相結合。

《唱起來跳起來》就是希望學生從生活中找到素材,以唱歌跳舞的動作為主題進行刻畫。課堂中我讓學生先隨音樂而跳,體會愉悦感,激發學生學習情趣。由於少數民族的服飾及舞蹈較為有特色,易於出效果,所以我找了一些少數民族舞蹈圖片讓學生欣賞並模仿。

前半節課的課堂很熱鬧,可是到學生自己創作的時候卻很難,只刻畫簡單外形,並且圖案很小不易刻畫或者不能更好的把握舞蹈人物的細節部分,結果作業主要以一些簡單舞蹈人物外形為主。在第二個班的時候我通過示範用撕紙的形式表現人物的動態,在示範時注重引導學生對於人物細節方面的處理,如人物的五官、服飾的花紋等。通過教師示範,孩子們能夠較好的完成本課的任務。但有些基礎薄弱的學生沒有很好地參與進來,教師應該鼓勵其學生激情創造,大膽誇張,讓學生享受創造的樂趣,快樂地投入角色,不一定要以現實世界的標準決定其合理性。

掌聲反思總結 篇9

《卡羅納》是一篇略讀課文,如何上出略讀課文的味道呢?這個着實讓我傷腦筋,如何對略讀課文進行準確定位,免得碰上略讀課上成精讀課這個高壓線。雖然願望是美好的,但今天上了之後,現實還是很殘酷的。

一、所得:

這堂課我主要抓兩條線進行教學。卡羅納的悲傷和大家對他的關愛,讓學生從字裏行間去揣摩人物的心理,在自讀自悟過程中,體會大家通過一言一行等細節表達對卡羅納的關愛。線索應該還是比較清晰的。

兩次的語言訓練為學生理解文本,提供了依託。

第一次,通過“,媽媽。”的句式引導學生想象,媽媽在生活上無微不至的關懷作者,通過作者給媽媽寫信這一課外拓展,引導學生體會以前母子之間的深情,為體會卡羅納的悲傷打下基礎。

第二次,通過讓學生填空,練習説話,引導學生運用學到的用一句話,一個動作來安慰體貼別人,學會通過細節來表達關愛,同時運用語言,發展語言。

從課堂上的演繹來看,基本上達到了預設的目的。

二.反思

靈活合理地駕馭課堂,是檢驗一個老師的課堂教學能力的一個指標。課上下來,對於這一點,自己感覺不夠滿意。

1、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學設計一切要從學生實際出發。這一點,就沒有做好。我的設計只是一廂情願的。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如何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調控,引導,這也是欠缺的。今天課堂上,也有這樣的例子,當學生説的,跟我的預設相左時,我的評點不夠有針對性。如學生只講到放學了,媽媽怎麼做。思維被限制住了,我未能及時地引導學生打開思維,如做作業時,我生病時,吃飯時,睡覺時……。

2、一不小心又落到了精讀課文的陷阱中了,雖然我的教學思路很簡單,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感受卡羅納的悲痛。讓學生通過對老師同學及家長細節的揣摩中,體會大家對卡羅納那細心的呵護。但是,由於上課過程中,太不放心,總擔心學生將不出來,引得過多,取捨不夠,詳略不夠突出,因此,這堂課看起來就象是一堂精讀課了。這一票就能否決一切。現在人教網論壇上對這個問題也在作激烈的辯論。何去何從?我還是處於迷茫之中。如何上出略讀課的味道。大夥應該會是都想説幾句吧!

掌聲反思總結 篇10

要在備課上下功夫,除了備知識,更要備學生的“可能”,也就是説,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 參與者,應儘可能多的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考慮在內,學生不僅應該成為課堂學習活動的 主體,也應該是備課的出發點和歸屬點,把過去備課中只關注具體課文的肢解和知識填塞轉變為關注學生 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

講台是神聖的,每一個走上講台的人都肩負着育人的重任,這是一份厚重的責任和使命,在新課程標準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將不斷地進行反思,隨時審視自己的角色定位,揚長避短,真正尋找一條“知 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兼顧的教學方式。學習從反思開始,對我來説, 惟有學習、學習,再學習。

掌聲反思總結 篇11

教學是“雙邊活動”,它是師生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感召,智慧與智慧的碰撞。忽視了與學生的交流、再動情的演説,也只能是教師授業技巧的表演。學習了新課程的理念我體會到,教學不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在教學中,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作為“共同體”的組成部分,師生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師生間的交往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的對話。在交往互動中,師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實現教學相長。

反思本節課,讓學生關注文本語言,關注課文的細節描寫,關注文本中情節的獨特構思,學生自然立足文本,文思如泉湧。藉助文本語言,發展孩子們的語言,給他們提供一個表達感受,運用語言的平台。這樣的課,“語文味兒”就厚重了一些。

但事情往往是這樣的:當一種傾向出現的時候,往往會掩蓋另一種傾向。枉過正。這樣的語文訓練與這樣的人文感悟似乎成了兩大“幫派”,你説你的,我説我的,“平分天下”,平分了我們的語文課堂。這樣的語文訓練似乎也少了一些東西,教師只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表達的機會,一味地讓他們去表達,學生沒能從文本語言中汲取營養,來豐富自己的表達。一句話,吸收內化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好。

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文本,運用文本?如何讓語文的“工具性”落實得更實一些?如何將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得更加自然、和諧呢?這是值得我們每個語文老師深思的。

掌聲反思總結 篇12

恐龍的滅絕有哪幾種説法。 交流反饋:你們找到了哪幾種説法呢?讓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吧!

生便將相關內容讀了下來,以讀代答。而我便作相應的總結,凍死,餓死──既反饋檢查了學生的朗讀情況,又讓學生進一步瞭解了有關恐龍滅絕的幾種説法,有了一個整體上的把握,而且形式新,學生興趣高。這樣的形式還包括我後面出現的 :你是從哪裏讀懂恐龍被凍死或餓死,學生都可以以讀代答。這體現了一個“構建以朗讀感悟作為主線推進的閲讀教學新模式。”以讀為主,縱向推進,將朗讀感悟作為一堂課的主線來推進閲讀教學的進程。無論是全篇課文還是一個段落,均從讀入手,以讀為主來組織教學。以讀代講代問,學生以讀代聽代答,以讀書促思促悟,通過準確到位的朗讀來感悟語言文字,感悟課文內容,感悟事物事理。

以上就是我對《恐龍的滅絕》這堂課的一點點教學反思,這次研討活動,得到了教研員、名師及學校領導的指導和幫助,在這裏我也非常感謝他們,真的謝謝你們給了我這麼好的一次學習機會,讓我真正明白,當一位好教師,是要靠磨出來的。

掌聲反思總結 篇13

在學生掌握本課生字並且讀熟課文的基礎之上,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課文內容,知道課文所寫的是勃朗特三姐妹在文學方面的成長經歷。聚焦“文學”一詞,隨後我總結質疑:從課題上我們知道,“小草”可以代指身份低微不起眼的人而大樹則可以代指身份高貴顯赫的人。如果從“文學”這個角度上來看,“小草”和“大樹”分別可以代指什麼樣的人呢?

這樣的問題,由於前面分析課題時,學生已經從身份地位上對“小草”和“大樹”的代指有了一定的瞭解。所以這裏,老師只要稍加引導,學生不難總結出:就“文學”方面而言,“小草”指在文學方面沒有成就的人,“大樹”則指在文學方面有成就的人。

反思:在學生對小草和大樹在身份上有了整體認識後,我引導學生再次認真讀課文,並概括全文內容,隨後聚焦“文學”一詞,再引導學生從“文學”方面思考小草和大樹的代指。這樣的設計教學,讓學生在學習課文之前就能夠通過教師的引導,對文中的小草和大樹有了一個整體的理解,這樣的教學避免了在課堂上對小草和大樹的內在含義的枯燥講解。並且通過引導讓學生自己總結結論,也易於調動學生的思考。就內容而言,也為下文學習奠定了基礎。

掌聲反思總結 篇14

畫角是在學生學習了角的度量和角的分類之後進行教學的。課前我預想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比較薄弱,因此在學習畫法時主要以教師講解,並結合講解板演為主,把重點放在學生動手練習上。從課堂的效果來看,還是比較好的,但是在回家作業中出的問題卻較多,主要是畫不準,有的學生甚至把鈍角畫成了鋭角,鋭角畫成了鈍角等。仔細反思,主要原因是:學生在畫角時,內外刻度不分清。學生在畫的過程中,把內外刻度弄混的狀況也很多。這説明他們在畫角時,頭腦裏並沒有去認真想清楚該找內刻度還是外刻度,只是看到這個度數就馬上打好了點,導致本來是鋭角的畫成了鈍角,本來是鈍角的畫成了鋭角。

基於以上的分析,我想有必要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如下改進:

1、在認識量角器時,有必要讓學生知道內刻度的數對應的是外刻度的哪個數,這一點在教學時確實有所疏忽。

2、畫角之前,一定要求學生想清楚自己畫的是鈍角還是鋭角,畫完後一定要進行檢驗。

掌聲反思總結 篇15

在教學中,我多處安排學生展開想象為文章補白,讓學生置身於故事中,如果你就是大衞,你會怎麼想?如果你就是大衞,你會怎麼説?這不僅是學生對文本的深入理解,也是學生個人情感的一次宣泄,最後一次我讓學生動筆寫出自己想説的話,體現了閲讀教學中讀寫結合,而在冷靜的思考動筆過程中,學生的理解體會也更加深刻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學科的特點。由於這篇課文是由泰格特的小説《窗》改編的,改編後的課文中大衞這個人物形象性格不夠鮮明,學生依據自己善良的理解把這個人物美化了。我在教學到最後,大膽地將這個人物真實自私的一面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在震驚於大衞的渺小的同時,吉姆的人格在孩子們的心中又一次高大起來。不過了解一個人物不是目的,於是我讓學生續編故事。當學生心知大衞的自私,卻又一次的讓大衞扮演起吉姆的角色,用自己的愛去鼓勵其他人,點燃其他人生命的火焰。到了此時,孩子們的內心已經種下了一顆善良的種子,他們相信愛終能將一切醜陋改變。我想我這節課除了是一節語文課外,更是學生的心靈雞湯。

掌聲反思總結 篇16

《她是我的朋友》這篇課文寫的是戰爭時期的一個故事。課文先寫一名孤兒在炮彈爆炸中受了傷,急需輸血;接着具體寫了阮恆獻血的過程,生動地描寫了阮恆獻血時的神情、動作,真切地反應了這個小男孩獻血時的複雜心情,同時設下了懸念;最後點明阮恆內心矛盾痛苦的緣由和堅持獻血的原因。因此,體會描寫阮恆獻血時動作、神情的語句,理解他當時複雜的內心活動,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習的難點。

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自讀課文,在閲讀中自由感悟。通過自讀讀準字詞,理順文章脈絡,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並提出自己的問題。接着,我就把着力點放在引導學生結合具體詞句體會阮恆獻血時的情感變化上,通過描寫阮恆獻血時動作、神情的語句,點撥學生圍繞中心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深入探究人物的內心活動,體會人物的心情。

掌聲反思總結 篇17

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積極引導學生,用多種方式去讀文、識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在這過程中,教師不是統治者或權威者,而是作為學生的指導者、交流者和合作者,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沒有出現表面化、形式化的傾向,充分展示了新課程的理念,以“色彩”為主線,把知識整合在語文課堂中,教學中教師尊重學生,積極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體現了新教材的人文主義精神,拓寬了教學的空間。

我想,在今後新課程的推進中,我們更要靜下心來,更進一步理解課程標準,實踐課程標準,發展課程標準。更多的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與創新學習習慣的養成,真正地理解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

通過本節課的的設計,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沒有出現表面化、形式化、絕對化的傾向。今後在新課程的推進中,我們更要靜下心來,更進一步理解課程標準,實踐課程標準,發展課程標準。更多的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與創新學習習慣的養成,真正地理解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

掌聲反思總結 篇18

一張張圖片的出示立即將學生引入一個全新的世界,一條條五顏六色的魚在眼前遊動起來,將他們帶入一個奇異的海底世界。在此基礎上又引導學生賞讀內化,讀出了海水的美,讀出了魚的種類繁多。另外,許多相關資料的瀏覽使學生開拓了眼界,課文內容也得到了拓展和延伸。

在此基礎上,我再抓住了這篇課文的本身的有利因素:抓重點語句,引導遷移。1、練習用“因為…所以…”説句子。把“因為海底高低不同,有山崖,有峽谷,海水有深有淺,從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作為第2自然段的重點句,進行反覆練習,讓孩子們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2、比喻,是本課用得最多的修辭。教學比喻句不要只滿足認得什麼像什麼,而要引導學生準確地認識比喻義,這樣的教學才到位。3、運用誇張,可以生動、形象、深刻地表情達意。

也許,就像人們常説的想象總是完美的,現實總是殘缺的。我們能在説課時,暢談我們美好的教學設想,但要嫻熟地駕馭課堂,完美地展現預設,是不容易的。

掌聲反思總結 篇19

想象是思維的特殊形式,是發展學生創造力,陶冶高尚情操的重要智力因素.有些課文的情感可以向文外延伸,抓住伸展點發揮想象,可以使學生的情感進一步昇華.在教學第一小節時,讓學生髮揮想象在紅紅的太陽下小樹有什麼感覺 會説些什麼呢讓學生彷彿自己就是那太陽下的小樹,學生展開了自己的想象,體會小樹有了太陽以後再也不覺得冷,而是感覺非常的暖活,這樣的想象讓學生更能溶入情感,更好地體會小樹在陽光下享受的温暖,感受小樹內心的開心.

這首詩從語言特點上看,每段的句式相對一致,尤其是"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這句話在詩中反覆出現.適合對學生進行仿寫的練習.而且這篇課文的內容也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因此學了這首詩,學生產生了許多共鳴,產生了許多新的"假如",萌發了寫詩的衝動.我抓住時機,通過對省略號含義的挖掘,讓學生認識到身邊需要關注的事物還有很多.讓學生把自己的願望説出來,寫下來.讀寫結合,讓學生把自己獨特的體驗通過語言表達出來,讓體驗在學生寫話中昇華.兒童充滿了想象力,創造力,雖然他們往往只能"假如",但是這些"假如"都是他們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獨特認識,是他們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和追求.

掌聲反思總結 篇20

花了三個課時,戰戰兢兢地上完了魯迅先生的《社戲》,總感覺意猶未盡,總感覺還有很多東西沒有教給同學們。可是靜下心來,仔細揣摩,卻又無法知曉到底還有什麼東西…… 當下,雖然魯迅在各類教材中的地位急劇下跌,可是我依然對之敬重如故,所以每次上他老先生的文章,我都會認真備課。這次當然也不例外。從整個單元來看,都是以文化藝術為主題的文章,單元導讀明確指出:“學習本單元,要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體會課文的思想內容,品味並積累優美的語句。”為此,在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時,我充分考慮到了這樣一個總體性的學習方法和目標,“品味、積累優美的語句”成為了我確定的首要教學目標,其次便是“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體會課文的思想內容”。

而教學方法則以教師的講授、啟發為主,進而引導同學們對課文進行個性化的解讀。第一個課時以本文寫作背景、梳理文章的字詞為主要內容,同時給部分沒有看完文章的同學留出一定的時間快速瀏覽課文。這個課時進展得十分順利,特別是在講解字詞的時候,同學們的發言都很積累,不僅有提出問題的,更有解答問題的。第二個課時則以梳理文章內容為主,並輔以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梳理文章的內容是難點,因為這篇小説篇幅較長、所寫的事情與同學們的生活實際相去甚遠。因此,我事先把每一個部分的起止段落都標了出來,然後讓同學們據此概括各個部分的主要內容。

掌聲反思總結 篇21

正如世界上尋不見完全雷同的一對樹葉一樣,人海茫茫,教誨無涯,我們既找不到兩個完全相似的學生,也找不到能適合任何學生的一種教學方法。這就需要我們作為教師的去關注、去研究學生的差異,以便找到個性化教學的科學依據來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案,必須保證適應每位學生的學習方案才行,這樣的教育教學行為才能真正得到學生的認可。

因此,我認為: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課堂應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而給予火把、火種的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走出教室的時候仍然面對問號,懷抱好奇。

掌聲反思總結 篇22

我將活動重點設為:引導幼兒根據故事中的線索,圍繞問題,積極思考,理解小松鼠耳朵上“綠星星”的祕密。我在教學設計中通過設置問題情景,在分段講解時將一系列問題逐步遞進,層層展開,啟發幼兒積極思維,在前兩個環節中就幫助幼兒理清了思路,理解了故事內容,充分感受了故事所描繪的完美形象,同時培養了幼兒對語言的理解力。

不足之處是沒有充分挖掘體驗故事的情感美。

在完整欣賞故事後,結合幼兒實際生活,充分挖掘故事情感美的部分做的還不夠。可以站在每個角色的角度上引導幼兒充分體驗思考。如還可以引導幼兒説説:除了喜歡螢火蟲,小松鼠,小朋友喜不喜歡小草和小花呢?為什麼?從小花小草的角度思考:他們能在別人要傷害自己的時候,知道將自己的感受説出來,通過自己的勸告來避免了一場傷害。這樣自然而然地結合孩子的生活經驗,會比教育幼兒愛護花草樹木來得自然些。

雖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我覺得還是有收穫的,我相信只有自己不斷的積累,才會在教學當中有所長進,為了這羣活潑可愛的孩子,我會更加努力的。

掌聲反思總結 篇23

在這節課的最後播放歌曲《英雄的讚歌》,再次把學生的思緒拉回到半個多世紀前硝煙瀰漫的朝鮮戰場,師生共同唱響英雄的讚歌,緬懷先烈,激勵自己。

對 於講課,我自身還存在這許多不足。我們一直都在説讓課堂真正的成為學生為主的課堂,雖然我一直在注意這個問題但是在我的課堂上學生説的還是少。經過歷史老 師們的共同商討,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要隨時結合教學內容,不僅培養學生問題意識,還要通過具體的史料鍛鍊學生自我設計問題,進而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 力。讓學生真正的去成為課堂上的主人。

掌聲反思總結 篇24

我還是挺喜歡這兩則小短文的,作者在蟬與貝殼這兩個小小的生命上寄寓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前篇文章教會人要像蟬一樣生命不管是短還是長都要好好地活過;後者則是教會人要像貝殼一樣執着與認真,給生命留下些精美的回饋。

在課的設計上,我兩篇文章是摻插着講的,共花了兩課時。一節課就解決了兩個問題,就下課了。時間過得匆匆。主要是因為在大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我安排了不少朗誦與提了不少的小問題。而沒一會兒時間就下課了,還是讓我覺得有些唐突。

兩篇課文摻插着講,解決了兩個問題,剩下的要第二節來講,安排顯然有些不合理了。我在思考這個《短文兩篇》可能還是分開講解的比較好。下次這樣做調整吧。因為這次課件問題已做了如此設置,就這樣算了。

這個課,我覺得比較好的一點是我的一個作業設計,讓學生寫了篇話題是生命感悟的片段作文。我甚是喜愛這個話題學生寫出來的文字,覺得他們感悟得不錯。

掌聲反思總結 篇25

在教學中,我重點抓住作者看到的三個畫面——沒有花的綠地、千萬朵小花藏身的草地、花的原野來解讀感受文本,抓住重點詞語,通過朗讀,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我給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探究時間,讓他們畫出文中描寫作者心情的句子和令自己感動的句子,並在下面寫出自己的感受。

我鼓勵孩子大膽表達自己獨特的體驗,給予他們真心的讚美。孩子們爭先恐後,那精彩到位的回答讓我出乎意料。教學時,我還不忘讓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詞句進行品讀賞析,與學生進行交流探討,感受本文語言之美,領會作者用詞造句的精妙。

語文教學應以讀為主,本課的教學我還特別注重朗讀的指導,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相關句子,體會作者感情的變化 :失望——吃驚——遺憾——驚喜——震撼。在看到花的原野時,學生第一次朗讀並不好,我就讓學生看圖片感受,那一聲聲驚歎之中,我已經知道,他們下一遍肯定會讀得更好,果然如此。通過反覆誦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認識到生命的意義。最後點題,無需多費口舌,孩子已領會作者的感悟:小小花兒居然有如此氣魄,在冷風冷雨中傲然挺立,這是花的勇氣,是生命的勇氣。

課文的最後,我讓學生結合身邊的事物,如梅花、蒼松、竹子、小草等,談談它們身上所具有的勇氣,聽着那富有詩意的語言,感受着學生飛揚的心神、激情的朗讀,他們對課文的理解也更深入了。

這堂課雖然沒有我想象中那麼完美,可是在每個孩子心目中確實印象最深的一節課,因為,在他們心中不在是靠別人支配,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從這堂課,我深深領悟一句話,那就是“磨課是一種折磨,也是一種享受”!

掌聲反思總結 篇26

本篇課文共分五節。以大地為第一人稱,通過大地對種子、飛鳥、游魚、小草的話語,展現了大地寬容、博大的思想感情。同時也表達了大地這一主人公的本性:一切有生命的精靈都是她的寶貝,一切寶藏都在她的體內。通過學習本篇課文,學生在與文本對話感悟思想感情的同時,也能夠以“大地”或者其他人稱向與之對話的對象説出自己想説的話。也就是能夠仿照文本,繼續文本內容。從備課到執教,我有很多收穫,也有思考。

從初入文本,初步閲讀,初探感悟到再入文本,深入角色,以讀悟情,我都力求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使學生從一開始練讀——讀通順——讀懂——有感情朗讀,到最後由讀來變成説,而且要用心來説。這就需要學生在與文本的每一次對話的時候都能有所收穫,使每一次閲讀都能及時有效。教學中,其實不需要刻意的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只要讓學生在一步步自己潛心的朗讀課文後,由讀大地的話變為自己就是大地來説自己的話,這一角色的轉變,更有利於學生與文本貼近,理解課文的中心,感悟大地對萬物的思想感情。同時在閲讀評價中一改以往簡單的教師評價和學生生硬的空洞評價為談談聽後的感受。通過教師示範評價,自然感受這樣的方式,使學生很自然的對學生的朗讀互相評價,不會很形式,也不會像以往一樣,只是説有感情、熟練等很空洞的評價。發自學生的內心,感受學生的優美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