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頌教學反思(通用24篇)

黃河頌教學反思 篇1

今天,我上了《黃河頌》,此刻自信如黃河之水一瀉千里,思緒卻掀起萬丈狂瀾。

黃河頌教學反思(通用24篇)

我認真備課了。教學視頻看了兩個,教學實錄打印若干。充分取長補短後,又實際研究了第二單元教學目標,可以概括為三:1.反覆朗讀,感知思想內容2.學習語言運用技巧3.培養愛國主義情操。我知道這樣的一篇詩歌,可以簡單上。朗讀作為一條主線,貫穿課堂。可是,只有朗讀,怕語言品析落空,缺少語文課堂最實效的內容;怕缺少愛國情感的渲染,又失去課堂的深度。我糾結了很久,決定一個不放手。

三大板塊,遂在我腦海中成形。先朗讀(蓄勢)——品語言(實質)——扣現實(昇華)

但,這樣割裂的板塊,卻讓我忽視了語文中最重要的“品讀”實為一家。在進行朗讀指導時,學生知道要抓關鍵詞,學生説“奔向東南”的“奔”和“劈成南北兩面”的“劈”要重讀,可以表現黃河水的氣勢,“望黃河滾滾”的“望”要讀得拖長一些……我頻頻點頭,我想順勢深入,“奔”寫出水流的速度,展現黃河一瀉千里的氣勢;再啟發“望”換成“看”在效果上有什麼不同?可是,忽然腦海中又清晰出現我早已設計好的課堂思路,現在品析了語言,下個環節怎麼辦?我還設計了名師洪鎮濤上詩歌課的形式呢,學着他先從語言的角度提出示範問題,讓學生用換詞、比較的角度再自己提出問題,整個課堂既形式活潑,學生主體又有效體現,教學效果也特別好。

黃河頌教學反思 篇2

還記得某一次校內教研活動時,我對我的國中語文老師成老師説:“成老師,我好想重温國中的感覺,你給我們上節課聽聽吧。”成老師豪爽地拍着胸脯大聲説:“行,你們想聽什麼課?”我們組內一致大叫--《黃河頌》。笑言已過。十多年來,校內公開課聽過無數,只是《黃河頌》始終無人問津。我想,這就是有一類課文,語文老師始終歡喜不得,永遠不會選擇來上公開課的。

今天,我上了《黃河頌》,此刻自信如黃河之水一瀉千里,思緒卻掀起萬丈狂瀾。

我認真備課了。教學視頻看了兩個,教學實錄打印若干。充分取長補短後,又實際研究了第二單元教學目標,可以概括為三:1.反覆朗讀,感知思想內容2.學習語言運用技巧3.培養愛國主義情操。我知道這樣的一篇詩歌,可以簡單上。朗讀作為一條主線,貫穿課堂。可是,只有朗讀,怕語言品析落空,缺少語文課堂最實效的內容;怕缺少愛國情感的渲染,又失去課堂的深度。我糾結了很久,決定一個不放手。

三大板塊,遂在我腦海中成形。

先朗讀(蓄勢)--品語言(實質)--扣現實(昇華)

但,這樣割裂的板塊,卻讓我忽視了語文中最重要的“品讀”實為一家。在進行朗讀指導時,學生知道要抓關鍵詞,學生説“奔向東南”的“奔”和“劈成南北兩面”的“劈”要重讀,可以表現黃河水的氣勢,“望黃河滾滾”的“望”要讀得拖長一些……我頻頻點頭,我想順勢深入,“奔”寫出水流的速度,展現黃河一瀉千里的氣勢;再啟發“望”換成“看”在效果上有什麼不同?可是,忽然腦海中又清晰出現我早已設計好的課堂思路,現在品析了語言,下個環節怎麼辦?我還設計了名師洪鎮濤上詩歌課的形式呢,學着他先從語言的角度提出示範問題,讓學生用換詞、比較的角度再自己提出問題,整個課堂既形式活潑,學生主體又有效體現,教學效果也特別好。如果我現在自然而然解決語言賞析,那下一步我上什麼呢?

剎那的猶豫矛盾之後,還是決定按預設的走,至少在我的掌控範圍內。可越往下,越覺得兇險茫然。這個詞語賞析已經在朗讀指導時淺嘗輒止了,關鍵是學生再怎麼找詞語替換其實質都差不多。“奔”、“掀”、“劈”、“滾滾”、“狂瀾”等等都展現黃河的氣勢力量之美。這一賞析環節實質上進入了無聊重複階段。馬老師的點評一針見血,我方才悟得缺乏實質品析的朗讀指導如空中樓閣,“品”與“讀”本就是可以自然融合的。因為我的人為割裂,浪費很多課堂時間,而這些本可以用來聯繫現實,拓展深度。我已經設計了在結尾階段引入正在網絡上掀起軒然大波的“名古屋市長關於否定南京大屠殺”事件,我想學生的愛國熱情一定會在詩人的點燃下,在現實的衝突中熊熊燃燒,那麼這節課的思想魅力也不言而喻了。只是,還是我這個教者缺乏應變的智慧,文本解讀的深度吧。

一節遺憾的課!但,誰又能説教學不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呢?只是希望自己可以在這一節課中,更清醒地反思教學,認識自我,完善自我。

黃河頌教學反思 篇3

還記得某一次校內教研活動時,我對我的國中語文老師成老師説:“成老師,我好想重温國中的感覺,你給我們上節課聽聽吧。”成老師豪爽地拍着胸脯大聲説:“行,你們想聽什麼課?”我們組內一致大叫--《黃河頌》。笑言已過。十多年來,校內公開課聽過無數,只是《黃河頌》始終無人問津。我想,這就是有一類課文,語文老師始終歡喜不得,永遠不會選擇來上公開課的。

今天,我上了《黃河頌》,此刻自信如黃河之水一瀉千里,思緒卻掀起萬丈狂瀾。

我認真備課了。教學視頻看了兩個,教學實錄打印若干。充分取長補短後,又實際研究了第二單元教學目標,可以概括為三:1.反覆朗讀,感知思想內容2.學習語言運用技巧3.培養愛國主義情操。我知道這樣的一篇詩歌,可以簡單上。朗讀作為一條主線,貫穿課堂。可是,只有朗讀,怕語言品析落空,缺少語文課堂最實效的內容;怕缺少愛國情感的渲染,又失去課堂的深度。我糾結了很久,決定一個不放手。

三大板塊,遂在我腦海中成形。

先朗讀(蓄勢)--品語言(實質)--扣現實(昇華)

但,這樣割裂的板塊,卻讓我忽視了語文中最重要的“品讀”實為一家。在進行朗讀指導時,學生知道要抓關鍵詞,學生説“奔向東南”的“奔”和“劈成南北兩面”的“劈”要重讀,可以表現黃河水的氣勢,“望黃河滾滾”的“望”要讀得拖長一些……我頻頻點頭,我想順勢深入,“奔”寫出水流的速度,展現黃河一瀉千里的氣勢;再啟發“望”換成“看”在效果上有什麼不同?可是,忽然腦海中又清晰出現我早已設計好的課堂思路,現在品析了語言,下個環節怎麼辦?我還設計了名師洪鎮濤上詩歌課的形式呢,學着他先從語言的角度提出示範問題,讓學生用換詞、比較的角度再自己提出問題,整個課堂既形式活潑,學生主體又有效體現,教學效果也特別好。如果我現在自然而然解決語言賞析,那下一步我上什麼呢?

剎那的猶豫矛盾之後,還是決定按預設的走,至少在我的掌控範圍內。可越往下,越覺得兇險茫然。這個詞語賞析已經在朗讀指導時淺嘗輒止了,關鍵是學生再怎麼找詞語替換其實質都差不多。“奔”、“掀”、“劈”、“滾滾”、“狂瀾”等等都展現黃河的氣勢力量之美。這一賞析環節實質上進入了無聊重複階段。馬老師的點評一針見血,我方才悟得缺乏實質品析的朗讀指導如空中樓閣,“品”與“讀”本就是可以自然融合的。因為我的人為割裂,浪費很多課堂時間,而這些本可以用來聯繫現實,拓展深度。我已經設計了在結尾階段引入正在網絡上掀起軒然大波的“名古屋市長關於否定南京大屠殺”事件,我想學生的愛國熱情一定會在詩人的點燃下,在現實的衝突中熊熊燃燒,那麼這節課的思想魅力也不言而喻了。只是,還是我這個教者缺乏應變的智慧,文本解讀的深度吧。

一節遺憾的課!但,誰又能説教學不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呢?只是希望自己可以在這一節課中,更清醒地反思教學,認識自我,完善自我。

黃河頌教學反思 篇4

本文是一首抒情性很強的詩歌。我在本課教學中希望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熱愛黃河、保衞黃河的情感。我渴望用飽含自我感情的誦讀感染學生,渴望藉助自由誦讀來讓學生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崇高民族感情的薰陶。我希望每節課教學都能關注學生情感的影響,長此以往,對於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將有着重要的作用。

老師、學生與文本之間的這些對話告訴我們,抓住關鍵詞,結合語境來體悟情感很重要。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環境,提供便利條件,充分關注學生閲讀態度的主動性、閲讀需求的多樣性、閲讀心理的獨特性,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應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發表不同意見。”學生對“搖籃”“屏障”“臂膀”等關鍵詞的理解與分析以及對民族精神的個人理解是師生之間的思想碰撞,這種交流,有利於師生間語文知識的積累及語感的遷移並形成一種共有的語言文化心理,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學生是閲讀的主體,主體地位的確定是學生有效學習的保證。教學的成功之處.很重要的一點是教師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關注以及由這一教學思想而採取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我的某些教學環節教師主導性強,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體現並不十分充分,未能釋放出更大的空間,讓學生與老師一起,推進課堂教學。

評課中,我認真聽了諸位老師的點評,反思之後,確實令我茅塞頓開,受益匪淺!如:對於課文的重點詞語解析點撥的深度不夠,激勵性語言運用偏少,多媒體與課堂教學的結合點等許多方面皆有不足之處。

最後,衷心感謝區教研室給了我們這次學習與展示的機會!衷心感謝在此次研討課中給予我很多指導的各位領導和老師!衷心感謝各位專家、前輩和朋友們的意見和建議。

黃河頌教學反思 篇5

詩歌貴形象思維,且講究含蓄。當詩人描繪事物時,他的目的往往不在於説這事物怎樣,而在於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寫景則是借景抒情,詠物則是借物言志。而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無不依賴於詩歌語言的表述。因此,在進行詩歌教學時切不可從“抽象”再次走向“抽象”。

《黃河頌》是《黃河大合唱》的第二部分。在上課一開始我向學生介紹了作品的有關背景,從九、一八事變到《黃河大合唱》的幾個部分,如《黃水謠》《保衞黃河》這幾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作品。由介紹歷史背景到聆聽這段歷史的痛苦呻吟,由對《黃河大合唱》的整體感知到對音樂作品的領會、感受,學生對這樣宏大的作品的主題有了一個基本的瞭解。在上課時,分析課文的主題,學生基本都能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他們都説在朗誦這首歌詞時要體現出一種在壓迫下的呻吟,要展現出人民在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悲憤,要表現出全民團結抗戰的激情。學生能談到這些,我們可以知道他們對於作品的主題思想基本可以掌握。

在教《黃河頌》時,我還根據自己的見解和簡單的音樂瞭解給學生唱了《黃水謠》、《黃河大合唱》、《滿江紅》等幾首歌,讓學生在宏觀的角度先感知作品,把抽象的事物變得生動具體,為下面的分析課文奠定的基礎,雖然在介紹背景和作品時用去了大量的時間,但在教學效果上卻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黃河頌教學反思 篇6

《山谷中的謎底》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教科書語文(蘇教版)第十二冊的一篇講讀課文。作者用簡練的文筆,通過記敍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個奇異的自然現象,告訴人們,在逆境和壓力面前,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以退為進。文章前半部分有自然界的奇異景觀之謎説起,主要寫謎底如何被揭開的,側重寫實;後半部分主要由揭開謎底而獲得的啟示,重在揭示哲理。本文借具體、真實的事情來説明人生道理,令人信服,這是對學生進行閲讀訓練、陶冶性情和培養意志的好教材。

根據新課標對高年級段學生的要求並結合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讀懂課文,瞭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領會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的道理。

3、聯繫課文內容及生活實際,理解“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的深刻含義。

4、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課文敍事簡潔,內容較易理解,學生在學習時不會遇到太大問題。朗讀課文,進行字詞句的訓練是本課的教學重點,理解第二個旅行者的話和最後一個自然段:“確實,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的發展。”是教學的難點。根據上述情況,我設想用兩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第一課時後我佈置家庭作業

1、書寫本課生字新詞

2、讀熟課文。

3、上網蒐集有關能解釋第二個旅行者的話和最後一個自然段的成語,俗語,或者故事。

下面我説説第二課時的導學設計,主要分三個環節展開教學。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上課一開始,我先複習提問:魁北克的一條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有一個什麼“謎”?學生回答加深印象。然後導入第二個環節。

二、學習課文,朗讀感悟

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朗讀本節課的目標後,讓學生按三卡學案學習 

我首先從細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解讀“雪松的本領”入手,設計題:有人説:“雪松面對風雪向下彎曲,他們是一羣膽小的弱者,應該自始自終都挺立不動,頑強地抗爭,那才是勇者。”引導學生結合課文進一步理解:“雪松的本領”明白雪松是怎樣作出適當的讓步,才得以生存下來,而東坡的其他雜樹沒能生存下來又是什麼原因。通過學生利用課文語言對這一看法進行反駁達到更好地理解“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這句話的目的。在此基礎上進行感情朗讀,有了理解作依託,學生一定會讀出真正的感情,讀出對雪松的敬佩和讚美。

接着,我讓學生聯繫舊知,領會“雪松的本領”。

1.“確實,有時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眼前的雪松使我想起三年級所學《卧薪嚐膽》中越王屈尊為奴,卧薪嚐膽十年,不是( ),而是 ( );上冊《負荊請罪》中藺相如躲避廉頗,不是( ),而是( )。(温馨小提示:組織好語言。)

通過這一練習,既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訓練他們語言表達的能力,積累了語感。

最後,我讓學生聯繫生活,學習“雪松的本領”。生活中有許多充滿智慧的“彎曲”思想,聯繫這些人和事想一想你對“確實,有時彎曲不是 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這句話的理解。(要有事例)(温馨小提示:①組內挑選較好的事例展示②形式可多樣)為了突破這個難點,在第一課時之後,我安排學生們上網蒐集有關能解釋這兩句話的成語,俗語,或者故事,為深入而形象在理解這兩句話作了輔墊。用收集到的事例來證明着句話的正確性。

三、展示交流:

但這個環節中由於第一個問題在設計時導學不夠精準,展示要求不夠明確,使學得快的組,展示第一個問題時,利用第二三環節的內容進行反駁,使得後兩個題就沒時間展示。雖然在彙報過程中,學生思維敏捷,發言非常積極,所列舉的事例也很有説服力。但聽的同學是否進一步地理解“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不得而知。

雖然不成功,但我認為,語文教材只不過是一個載體。通過這一載體,我們應該對“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使學生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這一目標進行有效的實施。因此,在課堂上要改變原來課堂教學只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努力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在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收集資料,要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黃河頌教學反思 篇7

在教學過程中,同學們雖然懂得了很多道理,但我總覺得還缺乏精神的昇華、情感的碰撞,來自內心深處的東西。如何把討論引入深入,讓故事在孩子們心中激起情感的漣漪?這時,有位同學説:“老狐狸救掉下懸崖的正太郎,太巧合了,使人難以置信……”看全班同學的表情大有苟同之意,於是我故弄玄虛地説:“是呀,難道老狐狸一整天一直和正太郎在玩,而沒有照顧小狐狸?”有學生很快否認了我的説法,我接着追問:“小狐狸被帶走,老狐狸知不知道?”學生説:“肯定知道,因為老狐狸冒着生命危險就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面,時時刻刻都照顧着小狐狸。”我於是又發問:“既然知道小狐狸被鄰居帶走,按狐狸的做法,應該跟蹤到鄰居家,在鄰居家做窩照顧小狐狸。

老狐狸為什麼不去拼死營救,而還留在正太郎家?”頓時,教室裏炸開了鍋,對這個問題學生展開了激烈地討論,很快答案產生了,同學説:“人和動物的和諧相處,彼此信任產生了奇蹟,老狐狸相信正太郎一定會幫助他們救回孩子,於是留下來等正太郎,於是懸崖救正太郎就不是巧合,而是順理成章的事。”疑點變亮點,學生對老狐狸的聰明和犢子之情讚歎不已,對正太郎的仗義和善良佩服有加,特別對狐狸和正太郎之間那種濃濃的情誼更是感慨萬分,於是大家聯想到自己家的寵物,聯想到動物給人類做的貢獻,聯想到父母對自己的愛,有的同學甚至還檢查自己的不愛護動物的過錯,後悔對父母態度不好,沒有理解父母的苦心等等,一時間我彷彿看到一顆顆金子般的心在課堂上閃耀,一句句肺腑之言在温暖着我的心。

黃河頌教學反思 篇8

《説勤奮》是第七冊中的一篇課文,它作為蘇教版小語教材中為數不多的議論文之一,以清晰的論題、生動的論證和樸實平白的語言讓四年級的孩子初步領略了“説服他人為成功”(葉聖陶語)的議論文的魅力。

在教學中我緊扣“勤奮”兩字,以讀為主線,讓學生對課文的語言文字經歷一個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引領學生一步一步經歷“參與——建構——生成”,力求在平等融洽的對話環境中培養了學生積極的情感和態度。第一版塊,由四個關於勤奮的成語引入課題。由於比賽課要求上第一課時,上課的學生又沒有提前預習課文,所以在這一塊我設計了讀通課文、開火車讀詞語和找、讀難讀的句子這幾個環節,為進一步感知課文做準備。第二塊,理清文章脈絡,讓孩子快速找出文中直接點出勤奮非常重要的句子(全文的中心句不夠明顯),學生從中品讀、理解,在四句話中悟出一個道理——只有勤奮才能最終取得成功,直接揭示全文主旨。第三塊,圍繞兩個具體的事例(學生自主學習一個事例),抓住關鍵詞句品悟、想象,讓學生感受司馬光和童第周的勤奮,也深刻領會了作者要闡述的道理。第四塊我設計了談談自己的感受,拓展學習名人名言。這既超越了文本,又充分發揮了文本的情感內涵,引發了學生與文本的深層次對話。

上課是檢驗教學效果的標尺。總體感覺這節課較滿意的地方——把握教學重難點,紮紮實實教學。在這節課上我從每個細節入手面向全體學生,抓住重難點,重點指導學生朗讀、感悟,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等良好習慣,調動了學生的學生興趣,學生學習得法,教學效果較好。不足之處:一方面,整體教學節奏偏慢,因循學生的朗讀、自學,沒有很好地把握時間的分寸,遺憾地導致了設計中的部分內容沒有上完,使得這節課沒有整體感。另一方面,在個別環節的處理上還不夠精當,語文教學的基本功還需繼續磨練。教學之路漫漫,我將上下而求索!

黃河頌教學反思 篇9

大一的上學期就要過去了,回想自己這一學期的學習情況,有進步也有不足。今天我有這樣一個機會,好好思考,總結一下自己的學習,這可以説是很必要的了。

回想起自己在沒進大學之前,自己努力着要好好學習,考上一個好的大學,我為此努力着,奮鬥着。記得在國小的時候,我就有一個夢想,那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爭取考到北京去,去看一看那個精英聚集的城市是否能有我一席之地,再在那找份好工作。當初的夢想很單純,我也是朝着這個目標而努力的。我花我的大量時間在學習,對學習有這極大的興趣,可能是有了目標的原因吧!我的成績也是很好,總是班裏的前幾名,與大家也很談的來,我們一起學習,一起進步,互相督促,互相鼓勵。那真是一段人生美好的記憶啊!上了中學我的學習也是一如既往,從未動搖過。我感覺我最大的收穫就是有了人生的追求,並且付出了大量的時間。我一直認為人和人沒有什麼智力上的巨大差異,一些人之所以在學習上取得巨大收穫,是因為他所付出的時間比常人多的多。俗話説,笨鳥先飛。如果我們沒有什麼天賦,又想取得成功,我們就必須先飛,比別人付出更多的時間。我的中國小時代的成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進入大學以來,我的生活和學習有了明顯的改變。我是一個北方人,我習慣了家鄉的一切。而我的大學是坐落在南方,首先從生活上就有很大區別。我習慣吃麪食,他們習慣吃米飯。語言上,我剛開始聽不懂他們的方言,他們所共知的一些事。我頓時有一種孤立的感覺,交流上出現了障礙。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我是省內的學生,我努力找尋我與省內南方同學的共同之處。通過聊一些省內大家熟知的一些事,我慢慢和他們打成了一片。現在,我們之間已沒什麼障礙了。我已融入了這個大學生活。

大學的學習與高中有了很大的差別,課的種類多了,難度也加大了,不過課餘時間也變的充裕,自由了。大學是人生的一段重要旅程。我很重視,我每天都堅持學習,預習,複習,做練習。剛進校,我們就組織了,計算機二級考試,大學英語分級考試。我憑着高中紮實的功底,順利通過了這兩門考試。我的學習熱情更加高漲了,也變的更加積極了。有一些科目有着很好的表現。不過也有不足,我的高等數學,學的不好。由於難度大,課程緊,我很難跟上老師的步伐。一度成績下降。其實與我的學習態度也有關。我一直試圖找到提高我的成績的方法,我開始每天做高數試卷,開始不會做,不過慢慢地,我就上手了。以前不懂的問題,通過做綜合卷,解題能力有了提高,也慢慢理解了。不過只有這樣是遠遠不夠的。我雖然學習沒有什麼負擔,有好的學習環境。不過我要想在我的學習方面繼續取得成就,一個完善,詳細的計劃是必不可少的。

大學是一個大舞台。在這裏能學到好多東西。大學生活要有計劃,才能更好的利用好這段時間。在大的計劃中,我要提高個人的修養,開闊自己的眼界,培養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尤其是為人處事的能力。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我要積極參加社團活動,在活動中,找尋自己的不足和優勢,並完善。

在學習計劃中,首先要樹立一個良好的學習態度,還有學習毅力。其實我的學習毅力有待提高。為了改善我的學習,我制定如下計劃:

一、制定一個合理的作息時間,保證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給自己的學習與生活做個安排。

二、保證學習時能心無旁騖,集中注意力,做什麼事情都能百分百的投入。注重效率和質量。注意勞逸結合,學就拼命的學,玩就開開心心地玩,既要保證學習,又要注意壓力的緩解。這要從小事一點一滴的培養,我正朝着這個方向努力。

三、找尋更加科學的學習方法,不斷修正,提高學習能力。每隔一段時間就進行一次學習總結,提高對學習的認識,對方法的運用。有時總結,比學新知識更重要。

四、在上課方面,要下狠功夫,做好預習工作,要跟上老師進度,甚至可以先學。

五、就是要克服惰性心理,不能偷懶,堅持執行自己的計劃。很多情況,學習沒有提高不是沒有計劃,也不是沒有動力,更不是沒有目標,而是沒有毅力。沒有堅持。

説到底是沒有對學習的認識。沒有思考,不知道學習為了什麼。

我參加大學生學習指導之後,受益非淺。不是學到了好的學習方法而感到受益。而是一些其他的東西。比如説,思考。對學習的思考,對生活的思考,對人生的思考。這門課使我更加開闊眼界。思想上也提高了不少。對於老師上課所舉的一些案例,所做的一些剖析,很是佩服。老師把自己最寶貴的東西————經驗,傳授給了我們。使我們少做錯好多事,少走好多彎路。

大學生學習指導是一門啟迪人生的課,是一門經驗交流的課,是大學生的一門必修課!

黃河頌教學反思 篇10

動物的羣體生活及社會行為離不開信息交流,動物的信息是什麼,怎麼交流,對於這些問題進行單純的講解,學生也能記住,但是很難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對生物學知識的掌握,很容易處於機械的記憶狀態。

本節課整個教學過程突出培養學生形成探究問題的意識,讓學生通過觀察提出問題,在問題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結論.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獲得知識,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學生對知識記得紮實,難以忘懷。

本節課另一比較成功之處是注重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在感受和體驗中獲得感悟.如請各小組用一句話概括成功的祕訣,其中有一組同學説“興趣+汗水=成功”。學生感悟到科學的探究除了需要掌握知識和方法,同時還需要堅韌不撥的毅力。

學生提出實驗後應該把螞蟻放回到大自然,還有幾個同學提出為在實驗中死去的螞蟻默哀,學生在體驗中感情得到了昇華.接下來談如何對待動物,學生髮自內心地説應該熱愛動物,保護動物。

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有些同學觀察很仔細,能觀察到螞蟻觸角相碰的情況,很多同學則觀察不到,我還要在學生閲讀課文發現問題的時候,應多給予指導,同時這也是我不斷努力的地方。

黃河頌教學反思 篇1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都有年幼之時,也有年老之日。奶奶老了,媽媽格外特貼,把老人的棉被曬一曬,讓她睡得更暖和。賢淑的媽媽影響着孩子幼小的心靈,小峯也學着媽媽的樣子,幫奶奶曬棉鞋。陽光鑽進了棉被,也鑽進了棉鞋,温暖了奶奶的身體。這堂課,我主要通過以下幾方面來實現教學目標:

一﹑識字教學

1.讀中識字

在學生自由讀課文時,我要求學生先把生字在文章中圈出來,然後再把文章讀通順,這樣,生字在學生找的時候有了一遍印象,在每次讀的時候又可以有意識的注意生字。使生字能夠經常再讀中呈現,效果更好。

2.猜謎語識字

我先自己編了兩個謎語給孩子們猜,如“一口咬掉牛角”,“家中人一口”。學生馬上猜到是“午”和“合”。之後,我讓學生自己給生字編謎語給同學猜,評選出編謎語能手。同學們興趣一下子來了,有的編“棉:一條白毛巾,掛在木頭上”;有的編“照:一個日本人,拿了一把刀,殺了一口人,流下四滴血”;有的編“曬:太陽西邊照”等等。通過編謎語,學生不僅對字形加深了印象,而且也提高了識字興趣,從識字中體會到了學習的快樂。

黃河頌教學反思 篇12

《夜鶯的歌聲》講述了蘇聯衞國戰爭時期,一個被稱為“夜鶯”的小男孩把德國官兵引入游擊隊的伏擊圈,使德國法西斯強盜被殲滅的故事。一個機智、活潑、乖巧的小男孩形象躍然紙上。本課教學反思如下:

一、抓住主線,理清順序

這篇文章較長,當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後對課文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我提醒學生觀察這篇課文與以往的課文在排版上有什麼不同。學生通過讀書後很快發現文章每個部分內容都自行空行。於是,我就請學生聯繫平時看到的電視連續劇,看看課文寫了哪幾個鏡頭,學生十分容易按照課文已經分好的段落去理清順序,並加上小標題。這樣就把故事連貫起來有了整體瞭解。

二、以讀促悟,深究感悟

1、找句子,先讓學生找體現小夜鶯勇敢機智的句子,自己讀一讀,體會體會。教學下來,大部分同學能夠找出小夜鶯語言的句子,但是對於他的行動的句子相對來説要困難一點。特別是關於夜鶯的歌聲的句子,學生沒能把它聯想到是小夜鶯機智勇敢的表現。

2、説句子,讓學生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説一説,説説你是怎樣感受到他的勇敢機智的,學生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都表達出來了,我再根據一定的情況進行補充和引導。這裏,我要達到的目標是學生能説到哪一個程度就到哪個程度,不要求學生更深的去理解,因為這些句子的理解對他們來説本身就有一定的難度。但是每一句的教學都會有一個重點,比如教學剛剛一開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獸來了,野獸來了’--就都跑了。”這句話,我要讓學生感悟的重點是小夜鶯借野獸來罵敵人,體會他的機智,理解不慌不忙體會小夜鶯的勇敢。而教學小孩有時候學夜鶯唱,有時候學杜鵑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樹枝,有時候彎下腰去拾球果,還用腳把球果踢起來。他好象把身邊的軍官完全忘了。這句話的時候,主要是讓學生體會小夜鶯是以自己的天真爛漫來迷惑敵人,表現他的機智和勇敢。

黃河頌教學反思 篇13

《我們成功了》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二年級語文上冊第三組課文中的一篇課 文,本組教材是圍繞“愛祖國”這個專題編寫的。通過對本組課文的學習提升孩子們的愛國 情感及民族自豪感。這篇課文主要描寫了20__年7月13日,北京申奧勝出後,歷史的瞬間成了歡樂的永恆,中國人終於圓了一個世紀的奧運夢。作家肖復興也難以抑制心中的喜悦及激動,寫了這篇《嚮往奧運》,全文表達作者申奧成功後的興奮與激動,也表現了作為一箇中國人的驕傲與自豪。

這篇文章語言曉暢,情感真摯,耐人尋味,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陶冶情操和愛國教育的好教材。所以我在上這節課時所定的研究主題是"如何進行低年級閲讀教學",主要是想通過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但在上這節課的過程中感覺到,我這堂課的設計存在和多問題,總感覺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根本沒有進入文本中。課下我也進行了反思,通過老師們的評課,我知道了問題所在,首先我把這節課閲讀教學的目標拔得太高,所以設計了很多問題,試圖把學生引導我的思路上來,沒有給學生留夠自主學習和體會閲讀的時間,使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這一目標沒有達到。這次的研討課,每節課都訂了研討的主題,我的這節課主要是研究低年級的閲讀教學,但是可得一開始我把大量的時間放在了生字的複習上,致使後面的教學時間有些不夠。我們現在的教學提倡課堂的高效性,我的這節課有些環節出現了無效,所以我覺得這是一節失敗的課。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多考慮,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在課堂生高效、快樂的學習。

有一位教育家説過:給學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麗的舞蹈。課堂是什麼?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舞台,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們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的舞台。

為了打造好這個平台,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充分相信學生,使學生樂學、會學,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們都知道,如果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滿足的話,就會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所以在課堂上,我努力創設輕鬆、自由、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讓孩子們的思維在無拘無束中發展、飛越、撞擊。

2.“以讀為本,以學定教”,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全面實現教學目標,重視三維目標的整合。既教書,又育人。如:在閲讀教學中,我把讀放在首位,讓學生把課文從讀正確--流利--有感情。並使學生在讀中掌握課文內容,在讀中感悟人們的快樂、喜悦和自豪的心情,從而增強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3.“生活處處皆語文”,我努力實現“大語文”的教學觀,注意課內的積累和課外的引伸拓展。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感悟語言的同時,把學生的目光牽引到課外。讓他們學會關注社會,關注國家大事。因此,課前我們談到了剛閉幕不久的雅典奧運會,課後我又建議學生去收集有關奧運會和有關北京的資料,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語文知識,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和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

黃河頌教學反思 篇14

這篇文章主要告訴師生“搞科學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許’這類字眼,也不能用估計和推斷代替觀察。”一定要“精確”。這一課是給孩子的,也是給我們老師的。我們從事教育科學研究精確了嗎?問這個問題其實是這篇文章教學的題外話,但個人認為,也是我們老師應該問自己的話。因為我們老師自身的精確,更能夠影響孩子。

關於竺可楨精確觀察的故事是很多的,這篇文章只是其中的一篇,這個故事很有啟發性。教學中我發現,在引導學生與文中人物對話時,我們的重心都落在了竺爺爺的身上,因為這篇文章是寫竺爺爺的,的確是讓學生與名人對話,從而在母語學習中習得素養。但我認為這樣教不全面,因為這裏還有一個人物,那就是杏樹主人家的那個沒名沒姓的孩子。我覺得這個孩子對孩子的啟發意義更大,原因很簡單,因為他的年齡與四年級的孩子差不多(從課文中的圖可以看出),因為這個孩子能夠記住竺爺爺的話,並且在一年後準確為竺爺爺提供了信息。現在的好多孩子忘的太快,缺少着這種長時間。而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我們老師為學生提供的問題,往往也缺少着這種長時間。因此利用與這個孩子的對話,引導學生把現在不能解決的問題留下來,記下來,以後時機成熟在去解答,也是一項重要的素養。

如果我們研究蘇教版五下的《二泉映月》同樣會發現到這一點。阿炳的師傅第一次帶他到二泉時問他聽到了什麼,阿炳説沒有聽到,師傅説以後你會聽到的。如果當時阿炳的師傅告訴了阿炳答案,《二泉映月》也許就不會產生了。

當然這兩篇有着本質不同,因為竺爺爺並沒有精確的杏樹開第一朵花的時間,這個時間應該説是這個小孩子記住問題後的告訴。而《二泉映月》中阿炳的師傅還是能夠聽到其他的,他怕阿炳不明白,所以沒有告訴,要是鼓勵他體驗。

因此,讀這篇課文,進行教學設計,我就從兩個對話層面進行,這樣學生就有了兩個收穫,既收穫竺爺爺的研究品質,也有個一個榜樣。

另外,讀《第一朵杏花》大家都清楚,這篇課文的題目起的非常好,沒有直接用“竺可楨爺爺”等其他題目,因為這個題目本身就內涵着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是兩個人兩年的勞動果實。所以,抓住兩個來教,那是我們應該走的一條路,是一條更全面的路。

黃河頌教學反思 篇15

“詩不好教。”這是許多老師曾有的教學困惑。三年級國學啟蒙中的《錢塘湖春行》作者為唐代詩人白居易,是一篇選自《白氏長慶集》的小詩。我認為在課堂的處理上過重講解生字詞,接着讓學生背誦,從而完成教學任務難免有些硬性“填鴨”。古詩詞的學習重點在於賞析,通過短短的詩句,讓讀者有“穿越”的感覺,能夠體會到作者當時所見、所聞和所感。這首詩的課堂教學應該努力創設情境,讓學生彷彿置身錢塘湖的春天。本堂課教學設計思路需要清晰,主次分明,抓住“早春”二字設置“讀詩—説詩—改詩—背詩”等系列環節,其中重點突出“説詩”和“改詩”等主體部分,環節設置要做到既有梯度性又有針對性。

“讀”是賞析詩歌的基礎,同時也是形成感性認識的第一環,本堂課採用自由讀和默讀等不同形式,讓學生循序漸進,逐步將學生引進詩歌的殿堂,進入詩歌的語言,感受到詩歌語言的精妙。

“説”與“改”是本堂課的教學亮點。尤其是“改詩”這一環節,既能夠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又可以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古代詩歌的教學,最高的境界為能引導學生進入詩詞所描繪的意境中。如何引導學生再創一個符合詩意的意境呢?只有在詩歌精練而含蓄的語言上下功夫。“改中品”這一教學方法正是通過對字詞的反覆比較、推敲、錘鍊讓學生體味詩境、詩趣。

“背詩”這一環節能夠把前幾個環節有機銜接了起來,在書聲裏,詩情、詩意、詩韻綜合感受,是最後一步,也是總結性一步。

在教學反思的過程中我認為:文本內的作者情感挖掘得不夠。景產生於情,情是作品的靈魂。以情為橋樑與詩人交流才容易產生共鳴,體會到了情才會更準確地看到詩詞的精妙所在。

反思這堂課,有兩點明顯的不足:

1.人文性體現得不足。整堂課教師都很注重語言的學習,但人文性也多是體現在文本之外的教師言語、行動和表情中,文本內的作者情感挖掘得不多,導致文本語言的學習缺少文本情感的關懷。

2.自主性體現得不夠。小組討論前,由於教師沒能放手讓每一位學生充分獨立的思考,導致小組活動中少爭辯,少合作,結果小組的發言便成了小組代表“個人”即能力較強的學生的發言。這是變相的“一言堂”!這是變相的“灌輸”!只是先前是由教師一言灌輸的,而現在,則是由少數幾個能力較強的學生一言灌輸。

這便是我這次教學中的最大敗筆,也是我這次教學後的最大收穫!

黃河頌教學反思 篇16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漢語拼音教學儘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動和遊戲為主。”針對教學內容枯燥的特點,我從幾下方面如手:

一、利用情境圖,用講故事方式進行教學。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對與一年級孩子來説,講故事是教學手段之一,特別是童話故事。我利用情境圖創設情境,用講故事的方式引入新課,一下子就吸主了學生。在老師和學生共同講故事的過程中,很自然地完成了由“枝”到“zh ”,由“吃”到“ ch”,由“獅”到“sh ”,由“日”到“ r”的過程,通過已有的生活經驗與學習對象建立新的聯繫,將拼音教學化難為易,大大地提高他們對漢語拼音的學習效率。

二、聯繫表音形圖,讓學生探究字母讀音。

在教學這個環節中,我利用學生自主與合作的精神,同時也給學生提出了探究的命題,讓學生自己嘗試發音,體會發音過程,探究發音方法,在已熟悉的事物中找新的未知點,從而產生對學習拼音的興趣。

三、利用順口溜記住字母。

要把漢語拼音記住,記得老,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不讓豪語拼音忘記,我在教學中,要求學生要自己的方式記住字母,這對已有些識記豪語拼音經驗並喜歡探究的小朋友來説無疑又是一個好機會。他們都會躍躍欲試。如:人耍獅子sh 、sh 、sh ,老師老師sh 、sh 、sh ,獅子獅子 sh、sh 、sh ,s +h = sh 、sh 、sh。。。。。。

四、利用遊戲,鞏固字母。

對與本地孩子來講,要發準平舌音與翹舌音很難,因受地方語音的引響。利用遊戲“看誰聽得清”,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來掌握知識,鞏固知識。

五、利用“師帶徒”形式教學。

在教學整體認讀音節的方法來學習新的音節,並且利用我當“小老師”互教互學,重新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讀好整體認讀音節及它的四聲。

六、不足之處。

回想整堂課,不難發現有些欠缺之處:1、個別學生對sh 與r 的發音不準,shi 與ri 的發音不準,在以後教學中,要多關心後進生,要用放大鏡來發現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肯定,讓他們感受成功的喜悦,能增強他們學習的興趣。2、s 和 r的書寫不正確,需要耐心和細心,多練是關鍵,但是還有個別學生書寫得較差有待多多練習。

黃河頌教學反思 篇17

《最後一頭戰象》記敍了在抗日戰爭中倖存的最後一頭戰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弔戰場,最後在埋葬着戰友的百象冢旁邊挖了一個坑,將自己莊嚴掩埋的故事。文章語言優美,描寫生動,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在這裏開始書寫日記、心情 …頌了戰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

課文篇幅較長,但對於六年級的學生而言,邊讀邊思的習慣已經養成。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先從整體入手,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脈絡。在整體感知課文後,讓學生談談對嘎羧的印象,然後抓住重點語句研讀,避免逐段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學生在充分批註感悟下,體會到了戰象的善良、忠誠的高尚品質,受到了教育。

但由於課問內容與生活差距太遠,沒有圖片的輔助,使悲壯與感人之情大打折扣。因此入情入境地朗讀與想象也就無從談起。反思本課的教學,形式過於單調:扎重點語句——談感悟——有感情地朗讀。使學生本該釋放的情感遭到遏制,在一步步的牽引下之體會了文中的幾句話而已,也難怪課堂上會如此沉悶。我在深深惋惜的同時,也在不停地反思。如何進行長文短教的教學?是否應重點抓住一處(如嘎羧在打洛江畔憑弔的那動人的一幕)進行透徹的研讀,繼而輻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樣的一幕?從而體會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際它為何這樣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從而體會嘎羧的善良與忠誠……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也可採用讀寫結合的方法,讓學生寫一寫。這樣既充分理解了課文,激發了情感,又使語文訓練得以有效的落實……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

本節課教學環節設計總體意圖是:以抓住“重披戰甲”時嘎羧的心情為主要線索,先引導學生找描寫嘎羧動作和神態的相關句子,再品句中關鍵詞語,進而揣摩嘎羧豐富的內心世界,然後通過感情朗讀表達這種心情。教學遵循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原則,由句而詞,由詞而意,由意而情,層層推進;合作研讀“憑弔戰場”,重點理解14自然段,抓關鍵詞語讓學生展開合理想象,形象感知嘎羧對戰友那份深沉的愛,然後通過師生合作配樂朗讀,昇華情感;接着抓住“挖”字,讓學生談體會,有感情地朗讀“自掘墳墓”部分,讓嘎羧的內涵在學生心裏有所提升,最後再通過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感受到嘎羧的忠誠與善良。

抓住重點語句重點研讀,避免逐段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整堂課下來,感覺教學任務基本完成。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尤其是在進行師生合作配樂朗讀這一教學環節時,我看到很多孩子眼睛裏都淚光閃閃。下課之後,一個女孩子悄悄告訴我:“老師,如果你的音樂再放下去,我的眼淚都要控制不住了。”我想,這是整節課中最成功的地方吧。能夠讓學生入情入境的去感受戰象嘎羧的高尚情懷,這也是我所期盼的。

當然,從實際教學來看還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如在理解“重批戰甲”這部分內容之後,過渡到“憑弔戰場”時,我的設計有些牽強、生硬;在學習最後一部分“自掘墳墓”內容時,雖然抓住了“挖”字來理解,但沒有徹底放開地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談體會,略嫌倉促。

總之,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讓我更深切地體會到:

1、要善思: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師應該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裏。

2、要關注:關注文本,關注過程,關注學生。學生的發展是最核心的,無論什麼設計,一定要符合學生的發展。

黃河頌教學反思 篇18

本節課在解決問題的教學環節中,還帶有“集體作業”的傾向,即一個學生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後,老師就問“誰能解決這個問題”,於是一個學生站起來接受挑戰,另一個學生站起來補充,他們順利地把問題解決了,就以為全班同學都會了。蘇霍姆林斯基尖鋭地提出,這種“集體作業”的教學方式容易造成課堂教學表面順利的假象,其實對於多數學生來説並沒有獲得獨立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比較好的做法是,對學生相繼提出的每一個有價值的數學問題,都讓其他學生接受挑戰,在草稿本上各自嘗試列式解答;最後再組織小組討論、交流、反饋、訂正。

實踐活動是國小數學新課程的一個亮點,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得到了較好的落實,學生在“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問題可以用乘法解決,並與同伴説一説”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這個實踐活動如果提前佈置,讓學生課前做些小調查,寫成一篇數學日記,再到課堂上進行彙報交流,可能學生受益的面會更大些,體會將更深刻些。

黃河頌教學反思 篇19

1、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激發學習的慾望.

2. 引導學生藉助“找規律”“乘法意義”這些已有知識經驗,自主探索並發現“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這一規律。

3. 在掌握了“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這一規律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練習,尊重每位學生的不同想法,提倡計算策略的多樣化,並在相互交流中不斷完善,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4. 本課教學為了更全面説明對“一個乘數中間是0的乘法”中“0”的處理,也為了給學生創設問題產生的情境及討論的機會,在教材原有“試一試”的基礎上增加了富有挑戰性的一題204×3,這一階段組織學生比較、討論,通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並深刻理解了“一個因數中間是0”的不同處理。

我在教學中也得到一些啟發。

1、課堂教學設計應關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適當調整教材,創設具有一定挑戰性和討論機會的情境,這樣才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問題和解決問題增添濃厚的興趣。

2、充分相信學生學習潛力,教學重、難點可以由學生自己發現、討論、解決,使課堂充滿生機。學生自己探討過的問題,對其結論才會理解深刻。

黃河頌教學反思 篇20

學習課文後,讓孩子們説説“自己為家裏人做了什麼事”?這個問題雖然簡單易答,也確有孩子能列舉出一兩件事出來,可他們感興趣的卻是老師在生活中的事。

新課改開始後,我努力在課堂上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盡情地讀,盡情地説,大膽地問,可我卻很少把自己的情感、故事及生活結合教學適時地展示給學生,以至於面對學生的發問,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細細想來,這兩年,我結婚後就很少和父母住在一塊兒,平時生活成了兩點一線,學校裏忙工作,回家還得做家務,哪裏還有心想父母,照顧父母。我已想不出“為老人做了什麼”?

啊!這難道就是一個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生活嗎?可怕啊!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

老師為人師表,應率先垂範,不光是在課堂上用書本上的內容去薰陶教育學生,教孩子做人,更應該用生活中的言行去潛移默化,去感染學生。

想到這兒,我知道了下節課該怎麼上,更明白了生活該怎麼去做……

黃河頌教學反思 篇21

本節課在以下幾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現代詩與古典詞巧妙結合,用相同的方法賞析現代詩與古典詞,最大 限度地讓學生獲得一種品味詩詞的親切感,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感受閨怨 悽美的永恆,潛移默化地祛除學生對詩詞學習的畏難情緒,讓他們放下 思想的包袱走進詩詞,只有樂學才能學好。

2、注重圍繞詩詞充分開拓挖掘學生的想象思維,讓學生在想象中增強對 詩詞的感悟力,在想象中獲得自我創作的審美情緒。

3、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和訓練。新課標的新理念之一就是教會學 生終生學習的方法和技能,學習方法的指導能讓學生更高效的自主學習 。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和訓練要以學生為本,即教師要開動腦筋,摒 棄傳統教法,大膽創新,讓方法與興趣並駕齊驅。

黃河頌教學反思 篇22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曾説“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學生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生活經驗有着很大的差別,將其帶入閲讀活動時,他們的心智活動也是各不相同,在課堂中由此產生的獨特的感受既無法預設也很難預知,全憑學生的自然生成。

本堂課中,學生就帶着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接觸文本,在分析前四句詩時,我就質疑“四句你們讀懂了嗎?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交流,自主解決問題,當時學生提了許多各種各樣的問題“老師,為什麼説果實是金黃的?”“旗幟是什麼?”“楓林跟旗幟有什麼關係?”“鴿子有很多種的,為什麼要説是潔白,而不説灰色呢?”“大海會唱歌嗎?”……孩子們思維的閘門一但被打開,語言思維就如泉水噴湧而出;這也是課堂教學的生成例子。

看着孩子們精彩的表現,此時,我只充當質疑中的一個引導者,兒童表達獨特見解的諦聽者。如果當時我怕“亂”、怕“錯”,怕學生“節外生枝”而制止他們跳躍的思維,那必將抹殺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我尊重學生獨特的閲讀感受,讓學生自主地讀、説,讓學生自已詮釋問題,將課堂真正還給他們。當然,課堂教學,尤其是語文課堂教學,不是一成不變的,孩子們急於表現,急於交流,而隨機生成的問題有許多也是我們備課時無法預知的。

本堂課我慚愧的是,我把孩子們估計得太低,孩子們的學生真的不是單純的接受知識的過程,他們是創造者;在學生課堂質疑的一個環節中,正當我為學生的精彩問題與回答而滿意時,打算繼續下個環節時,一雙小手舉了起來,問道:“藍天上的鴿子為什麼是潔白的,而不是其它顏色的呢?”當時,我因為學生的質疑詮釋已用去了半節課的時間,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問題,我就只是敷衍一下。

後來,課後想想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如果當時我能抓住這個課堂生成點,由它點出祖國和平祥和的景象,潔白的鴿子代表着純結,美好的生活,那必將成為本課的亮點之一。而我卻放棄了這一契機。所以,我真切的感受到面對孩子們的想法和體驗,你只有真正的尊重他們,尊重他們的“獨特的閲讀感受”,你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黃河頌教學反思 篇23

《隆中對》雖然是一篇自讀課文,可是課文長,難度大,重點多。要想讓學生輕鬆地掌握也絕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一直以來,國中文言文教學,都是採取“教師講、學生背”的注入式教學。這種把原本鮮美的食物嚼得稀粑爛,然後再灌給學生的教學方式,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處於被動學習的狀態,造成了學生對文言文的厭學心理。在教陳壽的《隆中對》時,我一直在考慮怎麼避免這個問題。我嘗試進行了“問題——活動”文言文教學模式。

我首先抓住了一些興奮點來設計教案,並在授課的適當時機恰如其分地製造興奮點。如“激趣導入”部分“三國地圖”,都極大地激活了學生的興奮點,使學生跨越了時空的阻隔,彷彿置身於古三國時期,目睹諸葛亮笑談“天下三分”的策略。在“角色演讀”的環節中,要想成功扮演好你的角色,就必須認真研讀課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表情,當然,這少不了他人的幫助。這一環節使學生感受到了“團隊精神”的重要,這和諸葛亮“隆中對策”中所提倡的“用賢”有很多相似之處。“我評‘對策’”環節再次調動了學生的熱情,使學生更好地發揮了其“主角”的作用,老師只是一個引導者、補缺者,學生思維的活躍遠遠超出了老師預先的估計,這其中也少不了課前廣泛閲讀所起的作用。

這種方式的學習,降低了文言文學習的難度,增加了文言文學習的樂趣。其要義是進入文本所描述的具體情境,因知世、論世而評人,又因評人而反觀課文的用語,咀嚼語句中的真實內涵——最終實現對文言文的有效學習。文言文的理解應該是和閲讀始終結合在一起的。通過朗讀來增進理解,在理解中推動朗讀,二者就會形成解讀的合力。

“問題——活動”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一種新型學習文言文的方式。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正視當前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積極尋求解決的方法。

通過教學實踐,我進一步體會到,在課堂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很重要,如果能讓他們的思維真正活躍起來,學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就會隨之大大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會事半功倍。

當然,教無定法,學無止境。同所有上過的課一樣,這一課還是有不足之處,比如學生概括諸葛亮對策的要點時,表現為語言不夠簡練,要點不夠全面,意識不到對話所涉及到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問題,需要老師再認真設計富有啟發性的引導語。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盡量彌補這一缺失,力爭把每一課都上到最好。

黃河頌教學反思 篇24

《我的“長生果”》一課,是一篇拓展閲讀課文,教學重在使學生懂得了讀書與作文的關係,通過重點段的閲讀,讓學生明白:一個是要構思新穎,別出心裁;一個是要有真情實感,在模仿借鑑後要進行嘔心力血的創造,才能夠打動人心,獲得成功。 我先讓學生自讀自悟,以讀為本,讀中思考,讀中領悟。文本中沒有難理解的句子,但成語教多,有些還是很常用的,但我們這裏的孩子,學習主動性不強,總是依賴老師,經常都要老師督促才去查詞典。這節課,我除了引導他們理解“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外,基本放手讓學生自讀。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沒有講得太多,其他的詞語讓學生聯繫上下文自己去理解,注意引導學生結合重點段體會作者對書的情感,對閲讀的熱愛,同時引導學生聯繫自己平時的實際來談體會,把酷愛讀書這種情感貫穿始終,領會正是作者在書裏如飢似渴地汲取營養,才不斷地成長起來,所以在作者回首少年時光時才感到那樣的愉悦。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他們的課堂上,熱烈討論,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只有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時,他們才會主動的學習,自覺地學習,才是真正學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