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頌的教學反思(精選15篇)

黃河頌的教學反思 篇1

今天,我上了《黃河頌》,此刻自信如黃河之水一瀉千里,思緒卻掀起萬丈狂瀾。

黃河頌的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我認真備課了。教學視頻看了兩個,教學實錄打印若干。充分取長補短後,又實際研究了第二單元教學目標,可以概括為三:1.反覆朗讀,感知思想內容2.學習語言運用技巧3.培養愛國主義情操。我知道這樣的一篇詩歌,可以簡單上。朗讀作為一條主線,貫穿課堂。可是,只有朗讀,怕語言品析落空,缺少語文課堂最實效的內容;怕缺少愛國情感的渲染,又失去課堂的深度。我糾結了很久,決定一個不放手。

三大板塊,遂在我腦海中成形。先朗讀(蓄勢)——品語言(實質)——扣現實(昇華)

但,這樣割裂的板塊,卻讓我忽視了語文中最重要的“品讀”實為一家。在進行朗讀指導時,學生知道要抓關鍵詞,學生説“奔向東南”的“奔”和“劈成南北兩面”的“劈”要重讀,可以表現黃河水的氣勢,“望黃河滾滾”的“望”要讀得拖長一些……我頻頻點頭,我想順勢深入,“奔”寫出水流的速度,展現黃河一瀉千里的氣勢;再啟發“望”換成“看”在效果上有什麼不同?可是,忽然腦海中又清晰出現我早已設計好的課堂思路,現在品析了語言,下個環節怎麼辦?我還設計了名師洪鎮濤上詩歌課的形式呢,學着他先從語言的角度提出示範問題,讓學生用換詞、比較的角度再自己提出問題,整個課堂既形式活潑,學生主體又有效體現,教學效果也特別好。

黃河頌的教學反思 篇2

教師在講課過程中,以詩歌“三美”為軸心,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主旨,又瞭解詩歌的特點。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主線是清晰的,詩歌知識點的安排是合理的。但是,在具體的操作上,卻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未能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本課教學過程中,學生回答問題流於形式,往往由教師回答了事。學生從詩歌中找韻腳時,教師為了節省時間,只讓學生回答押“an”韻,而未能讓學生具體找出押韻的字;教師自己回答了幾個韻腳,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押韻的知識,無從得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自問自答的時間明顯多於學生思考、討論、回答問題的時間。由於這樣,學生的參與性不強,學生主體性沒有得到充分體現,課堂氣氛不活躍,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沒有落到實處

教師講得好,學生也應該學得好,這才是成功的課堂教學。教師講得好,學生學不好,課堂教學便失去了意義。在分析詩歌的繪畫美時,學生未能清晰的找出體現繪畫美的地方,教師也沒有強調指出。這種繪畫美學生究竟體會到了沒有,教師無從把握。其實,教師可以讓學生反覆朗讀,從詩歌具體的物象中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和聯想,詩歌繪畫美的特點就體現出來了。三、在誦讀過程中,未能引導學生讀出詩歌的節奏感和韻律美

本詩寫得明快雄健、音節洪亮,隔二、三句押韻,形成自然和諧的韻律。由於詩歌的寫作時代背景與現在不同,學生缺乏對寫作時代背景的瞭解,未能讀出詩歌的節奏感和韻律感,這就需要教師講明此詩創作的時代背景,讓學生了解詩人光未然創作《黃河頌》的經過;教師應該給學生示範誦讀(朗誦),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讀出節奏感來。

黃河頌的教學反思 篇3

教師指導朗讀技巧之後,自己進行範讀,再由學生誦讀。可以讓學生集體朗讀,也可以讓學生分角色誦讀。在朗讀中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也能發現學生朗讀存在的問題。只有朗讀,才能讓學生深刻感悟黃河的英雄氣概,深入理解中華民族的堅強品格,激發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提高詩歌的審美情趣。當然,出現以上問題不能全怪教師。其一,由於本校學生生源素質較差,學生大多對學習缺乏興趣,對詩歌知識的瞭解知之甚少,平時很少看課文,在課堂上未能很好的與教師呼應。其二,教師是即將畢業的實習生,對課堂的教學不夠熟悉,出現這樣的問題在所難免。

看來,今後的語文教學,還得繼續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上下功夫。

黃河頌的教學反思 篇4

在前不久進行的遼陽縣國中優秀課評選中,我執教的課題是八年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故宮博物院》。為了充分體現我校的課改思路、充分發 揮學生潛能,並結合學科特點、文體特點、學生實際,整個課堂教學由“課前展示——導入新課,明確目標——探究教材,合作交流——彙報展示——細讀感悟,體 會特色——總結收穫,拓展延伸”六大環節組成。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主要在於:

1、能夠制訂切合實際的教學目標,在明確目標的指引下有條不紊地展開教學,合理地設計教學問題,教學重、難點得到合理的體現和突破。

2、 充分地發揮學生的潛能,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比如課前展示由科代表主持,並由各組介紹課前蒐集的關於故宮的知識,既為新課教學做了準備,使學生對故 宮不再陌生;也鍛鍊了主持人和各組同學的膽量、語言表達能力,使他們將自己最出色的一面,在課堂上展示給老師和同學們。

3、能夠學生自己 弄懂的知識,讓學生自己弄懂。由於語文科知識的瑣碎性和答案的不確定性,決定了語文課堂不可能完全撒手給學生。這節課,我最大限度地放手給學生,學生能夠 自己學會的知識,我儘量將知識的傳授權留給學生。比如:①故宮博物院的主要特徵是什麼?請從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故宮特徵的語句。②填寫課後練習一的平面圖, 想一想,文章採用了怎樣的説明順序?③將課文劃分段落,把握本文的結構方式。三個問題既有一定梯度,又在學生能力範圍之內,所以,我將它們安排在“探究教 材、合作交流”環節中,由各小組通過合作學習,在小組長的講解、組員的補充中予以解決。

4、巧妙利用教具,節省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 率。把握説明順序是本文一個重點,要想完成這個教學目標,就要先完成課後練習一——填寫故宮平面圖。為了節省教學時間,並全面瞭解七個小組的學習情況,我 在課前製作了故宮平面圖(網上搜了半天,都沒找到與教材完全相同的圖片,於是,我動手將教材的圖片掃描到電腦上,利用圖片處理軟件對圖片的大小進行了處 理,並在各建築的圖例旁加上了序號。)每組一份,於課前粘貼到自己組的小黑板上。課上,討論完這個問題後,各小組派代表將自己組的討論結果寫在小黑板上。 檢查時,由一組代表説明自己的答案,各組語文科代表檢查下一組的回答情況。前後只用了三兩分鐘時間,全班同學便充分了解了本文的説明順序。從而大大地提高 了教學效率。

5、根據學生的學習程度,及時對教材內容進行拓展。比如,在概括了4——8段內容要點之後,我及時點撥:在説明文閲讀中,經 常出現概括文章説明內容的題型,要在把握各段要點的基礎上,從説明對象的角度加以概括。適時地教給學生答題方法。再如,找出第6段使用的方位詞,進而把握 立足點的內涵後,我又適時拓展,告訴學生立足點有兩種,一種是立足於某一點,另一種是不斷變換立足點。

黃河頌的教學反思 篇5

本節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五課時。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運用乘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的實際問題,在解決乘法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乘法運算的意義,體會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我在教學中主要從以下兩方面來設計教學:

1.學習內容的選擇上緊密聯繫學生的實際生活,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水平出發,選擇一些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場景作為素材,有意識地讓學生將現實問題數學化,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時深深地體驗到學好數學的應用價值,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課堂上讓學生自己動腦去想,動手去做,動口去説,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到答案。學生還通過擺一擺、畫一畫等動手活動積累直接經驗,並在操作中思考,在動手中創新,在活動中體驗獲得知識的喜悦。

黃河頌的教學反思 篇6

俗話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無論是為深入理解體味本詩,還是對學生進行美育薰陶,都要求教師不能忽視對學生進行詩歌朗讀的指導訓練。教學大綱中也要求誦讀古典詩歌和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詩歌教學的 “朗讀訓練”都是重點,我設計這樣的思路完成有效朗讀:

本課教學按照學習的漸進性原則安排了四個層次的誦讀,初讀感知,掃除閲讀障礙;再讀詩歌,疏通大意;三讀感悟,體會感情;四讀品析,揣摩語言。採用師範讀,學生賽讀,互讀互評,小組展示讀等不同方式朗讀品味。在課堂上有一組同學設計了這樣的朗讀方式(一生先讀)“安得廣廈千萬間”(其餘生重複“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其餘生重複“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其餘重複“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共同重複末句)這樣的朗讀讓課堂進入一個小高潮。誦讀又帶動對課文內容和感情四個層次的理解,層層深入,學生在誦讀中感悟,在感悟中誦讀。

黃河頌的教學反思 篇7

《女媧補天》是三年級第八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是一個流傳於千古的神話故事。講的是古時候女禍為了拯救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人們,冒着生命危險補天的故事。讚揚了女媧的勇敢、善良的品質;不怕危險、甘於奉獻的精神。

一、成功之處,體驗欣喜

1、條理清楚,目標明確。

在教學本課時,我運用的是永威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模式進行教學。先出示本節課的整體目標,讓學生先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然後出示自學指導(一)、自學指導 (二)、讓學生圍繞這兩個自學指導進行自主學習。

2、挖掘空白,引導想象:

課文的文字淺顯易懂,表現人物精神的關鍵語言文字也是不難理解的,如“幾天幾夜、終於、冒着生命危險、找啊找啊”等詞並不深奧,如何從淺顯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來,確實需要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點,如我設計的補白想象有 “你能想象女媧會冒着怎樣的生命危險?”“你能想象女媧都在哪些地方找過五彩石?”以此來將文本再創造,以充實內容,使人物形象飽滿。

我在教學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時,講到女媧為什麼要補天,讓學生先找出相關的語句,從文字中去體會當時人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然後再配上比較悲傷的音樂加上朗讀,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景的感受,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在教學中,我為學生推薦一本課外閲讀拓展的書,使其學以致用。只有這樣,學生自學的能力才能循序漸進,學生閲讀的自信心會日益增強,積累量會日漸豐厚。然後我在延伸到現實生活中也有像女媧這種甘於奉獻的人,你會想到誰呢?以此來達到思想教育。

二、遺憾之處,改進措施。

1、整節課我讓學生讀得少:第一自然段中描寫天塌下一大塊後是什麼情景,應該讓學生從讀中去體會,我也讓學生讀了,(齊讀自讀)但是讀得不到位,沒有讀出難過的心情;在指導學生朗讀女媧找五彩石和補天的幾句重點句時,沒有給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談感受,沒有給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體驗讀的樂趣,在讀中感悟,沒有欣賞讀的過程,整堂課下來,課顯得過於疏鬆。

2、缺少老師範讀:三年級的學生開始讀書時並不能讀出感情,大多數都是唱讀,這就需要老師的指導,所以老師的範讀是必不可少的,本節課特別是配樂朗讀和女媧找石、煉石時,老師如果範讀,那學生一定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並能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3、小組合作流於形式:在學習自學指導(二)時,我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學習,但合作的效果不好。學生也是圍在一塊了,但他們並沒有對問題進行討論,彙報時還是自己的觀點,沒有達到合作交流的目的。

4、時間把握不當:整節課在時間上的設計有欠缺,第一自然段用的時間比較多,其實讓學生讀出當時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就行了。在設計女媧為人們做了幾件事這個問題時有點難,以至於在這上面用的時間比較長,到後來也不敢讓學生多讀了,所以在最後環節當堂訓練中時間不夠用了,只能倉促結束,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

最後,我想説“語文很重要,它不僅是我們每個人學習,生活的工具,而且還負載着豐富的情感,深厚的思想和人類綿綿不絕的文明,語文學習對形成一個人的品格,一個人的底藴,培養一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今後終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所以我們應該為自己是一名語文教師而驕傲!

黃河頌的教學反思 篇8

我按照上級要求使用導學案展開教學,現反思如下:

1、重視思想基礎準備。比如,上課之初,我要求學生談一下自己的認識:什麼是理想?結果發現,學生對理想的理解大都比較片面狹窄。現在通過師生交流,有了更加準確完整的認識。

2、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根據導學案的指示閲讀、討論,做圈點批註,老師不做過多的講解,學生大部分時間自主活動獨立獲取知識,得到了鍛鍊。

3、注重課文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比如,課文最後一節的內容學生理解比較膚淺,老師及時補充那個時代的生活知識,並跟當下的社會環境進行比較,啟發學生想老一輩學習,樹立遠大理想,不懈奮鬥。

不足之處是,老師對導學案的使用不夠熟練,有時候以講解代替了學生的討論;學生對自主討論的課堂組織形式不熟悉,課堂教學進度推進很慢。

黃河頌的教學反思 篇9

《畫風》一課主要講三個國小生一起動腦筋想辦法,把無形的風生動地展現在畫紙上的故事,本文貼近兒童生活,語言簡單樸實,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的薰陶,並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同時,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畫風,進一步培養獲得美的享受,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並且把想象到的畫風的方法寫下來,這樣就達到讀寫的統一。

成功之處:

1、本課要求認識的生字量少,且要求認識的七個字中有六個出現在課文的人物姓名中,所以識字教學時我安排“打招呼、交朋友”的活動,先展示宋濤、陳丹、趙小藝的畫像,號召同學和他們三個做朋友,與他們打招呼,作簡要的自我介紹。在此過程中,學生不但能在活動中認識了生字,還鍛鍊了口語交際的能力,同時也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2、注重學生學法的指導,能把課文教學與寫作教學相結合。

3、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充當的是學生的組織者、合作者、指導者。實現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多向合作交流,給學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培養了學生與人合作,樂於交流的好習慣.

不足之處:

1、應該在課堂中注重“以讀為本”,充分利用課堂的時間,本節課在學習過程中,欠缺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學習完課文,應該回讀課文,讓學生對這篇課文有一個整體感知和完整的印象。朗讀的形式比較單一,時間比較少,朗讀指導不到位。在讀上關注了量而沒有關注質的提高。學生朗讀不到位,教師沒有作必要的範讀指導。

2、在教學的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值得探究的問題。例如,在教學環節上,我還設計了拓展:讓學生説説還有什麼方法可以畫風,或者畫聲音、味道。學生的想像力都非常不錯,説出了很多方法,積極性也不錯。但這方面就花了不少時間,所以讓學生在文本上的感情朗讀和分角色朗讀的時間就比較倉促,學生沒有什麼時間去消化、吸收文本文字。然而這部分的內容是不能這樣拉過去的,只能留到下一課時。課後有老師向我提議,拓展不是重點,有時間可以説多一點,沒時間就算了。雖然我很認同朗讀文本的重要性,但也產生了困惑: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訓練學生思維、口語表達能力,等等方面的拓展。

措施:

第二課時,及時鞏固,充分讀書。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厚。通過指名讀、男女生對讀、齊讀、比賽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學生已經對這篇課文有一個整體感知和完整的印象,不再是零零散散的支離破碎的印象。

黃河頌的教學反思 篇10

由於習慣的養成需要一個反覆的過程,所以除了在班會課上展開習慣養成教育,其實在平時任何時間都需要不斷重複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習慣。

對於這一次以培養良好的行為與學習習慣為主題的班會。班會的目標主要是讓學生體會到習慣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告別不良的行為習慣。班會的形式主要形式是:討論。我們班學生大都有自己獨立的思想,道理從他們自己或者小夥伴的口中講出比從老師説教更為容易接受,事實證明,討論式班會效果也更好。

從內容環節上看,整堂班會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一、班上最近存在的不良習慣,習慣的重要性。

二、如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如何告別不良習慣。

其中所有的活動都是圍繞這三個部分展開,主線索比較明朗,但在三個內容的銜接過渡方面還需要改進和錘鍊,使之更加自然流暢。內容選材也比較符合高中學生的認知特點,有些事例能夠引起中學生的興趣,增加了趣味性,也使學生從故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但由於這三個方面範圍較寬,每個部分拿出來都可以講一節班會課,所以內容略顯臃腫,時間有些緊張,沒有做到知識點的深入挖掘。還需要精簡內容,進一步深入展開,讓學生體會的更加深刻。

從形式上看,這次班會採用了多種形式。例如,運用事例感悟讓學生感受到習慣的重要性。通過故事續寫讓學生體會到不良行為習慣帶來的危害。運用小組討論交流讓學生找出身邊的不良行為習慣並拿出解決的對策。但是討論時間比較難控制,有一發不可收拾之勢,可以適當減少討論次數,增添知識搶答之類的環節。

班會存在的不足:

1、班會準備不充分,沒有讓學生蒐集相關方面的材料。

2、問題設問不具體,沒有更加密切的聯繫學生實際。

如果提前蒐集關於同學們現狀關於習慣方面的照片作為討論,效果可能會更好,尤其是學生討論時候能夠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

從學生主體地位上來看,基本上能夠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去體會,讓學生去找,讓學生去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但學生舉手發言不是很踴躍,提問範圍也太窄,沒有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其中去。在引導學生更深層次的探討方面做得不夠好。

總之,這堂班會課讓我感到了自己的很多缺點和不足,需要通過更加努力的學習來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水平,從而爭取更快的成長和進步!

在班會課以外,時時刻刻都要落實關於習慣養成的培養,只要一出現問題,及時以不同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反覆教育,最終才能使得良好習慣真正落實,總之,良好習慣養成教學是持久戰,班主任必須和學生共同努力,一旦鬆懈的話,壞的習慣可能又浮出水面,不利於班級管理。

黃河頌的教學反思 篇11

《白樺林的低語》是“高尚”這個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描寫了白樺林的美麗,看林人認真負責,以苦為樂的工作態度。課文沒有寫看林人的具體事蹟,也沒有豪言壯語,但字裏行間卻滲透着看林人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和默默奉獻,甘做犧牲的精神,滲透着作者對看林人的讚美之情,敬佩之意,讀後感人至深。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我引導學生通過不同層次的朗讀,激發起他們對看林人的敬佩之情。粗讀課文,整體感知。精讀課文,讀中感悟。學生在讀中融真情,放飛情感,情中誦讀理解,從而提高了自身的審美情趣。

在這節課中我沒有抓課題----“低語”做文章,是因為我覺得六年級的學生一看課題就會明白本文運用擬人的手法,借“白樺林的低語”表達對看林人的讚美之情。相反,領悟作者為什麼要讚美看林人才是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學生理解的難點。

黃河頌的教學反思 篇12

教學《我選我》這課,讓我意猶未盡,整節課下來,學生還嘰嘰喳喳地議論不休。課堂上,學生非常積極,激發了學生識字的興趣。

在第二課時,教學生字部分,我問學生:“想猜謎語嗎?”學生立即高興地説:“喜歡。”於是我問道:“那麼你們自己編謎語來猜,好嗎?”“好。”“不過謎底一定要是本課的生字喲!”“好”課堂的氣氛更活躍了。

同桌的小夥伴開始討論起來,不一會,就有學生舉手回答,現記錄如下:

生:一隻羊累了,靠在樹上睡覺。

(謎底:樣。)

生:兩個大王在爭搶一根火腿場。

(謎底:班。)

生:丁丁頭上戴着一頂帽。

(謎底:寧。)

生:寶貝向上張着大嘴巴。

(謎底:員。)

生:老師,我還把本課課文裏的字來猜字謎呢?它是:“一個女孩站在禾苗田裏勞動。”你們知道是什麼字嗎?

其他學生異口同聲地地説:“是‘委’字。”

……

每次學生一説出謎語,全班同學都非常興奮,並很快説出謎底,編謎語的孩子們開始得意的表情一下子焉了下來,看起來很喪氣的感覺,不過一會兒又加入猜謎語的行列,全然沒有了灰心的樣子,我為他們的天真可愛感到高興。

回顧這一節課,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思維活躍起來,識記生字的效果也不言而喻。所以,在課堂中靈活地運用各種教學手段來進行教學,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自然提高了。

作為低年級的孩子,特點是: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在某一事物上,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如果強迫孩子四十分鐘都認認真真、規規矩距地上課,這是違反教育學的規律的,教學效果肯定也不會很好。

所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在課堂中適當地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如猜字謎、摘蘋果、情景表演等形式進行教學,既讓學生學到了知識,又活躍了課堂。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特長,讓學生在一個和諧民主的環境裏學習,才能培養出心智健全、張揚個性的學生。

黃河頌的教學反思 篇13

這堂課教學的是牛津英語(5A Unit 3 At a Music lesson)。我將這堂課主要設計為五個環節:1、複習。2、導入。3、利用課件教授新單詞,句型。4、做遊戲鞏固。5、練習。

現將反思總結如下:

1.複習量不夠。五年級的學生剛剛從四年級上來,學習的主動性很差,學過的知識很容易遺忘,老師應該及時對學生所學的內容進行回顧。我對這方面的重視程度還不夠,以後要多加強操練。

2. 利用課件教授新單詞時,由於利用了多媒體課件的緣故,學生的興趣都很高,掌握的還可以。讓學生猜單詞含義時,可創設合理的語境或提供相關的信息,再加上老師的語言或肢體上的提示,這樣效果會更好。同時,多鼓勵學生,以提高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積極性。

3.在做遊戲這一環節中,雖然牛津教材要求老師採用新穎多樣的數學手段,如pair work,group work,games等在課堂上的運用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將“死書”變為“活用”,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與牛津教材想配套的還有練習部分,語法。我們在課堂上應該儘量將這些練習穿插在平時的教學當中。但是在這一部分中我做得不夠好。首次在遊戲進行的過程中,學生上台表演應少而精,具有典型性。可以讓充當觀眾的學生幫表演者找錯,這樣其餘的學生也不會因為無事可做而在下面講話,表演的學生也不會因為沒有觀眾而沒有積極性。在以後的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學生的反映和情緒。教師不應該是整個課堂的領導者,而是一個引導者。整個課堂應該以學生為主。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把準備工作做細緻,充分考慮各種突發事件的可能性,才能真正上好一堂課。

黃河頌的教學反思 篇14

《山中訪友》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一篇文質兼美、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動展現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單元主要內容為“感受自然”。本課的特殊之處在於作者以他獨特的觀察視角,採用聯想和想象,賦予山中萬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字字璣珠,句句含情,讀來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給人美的享受。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 ——古橋、樹林、山泉……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使讀者頓生身臨其境之感,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我在教學本課的時候,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注重讓學生欣賞文章畫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懷,通過入情入境的朗讀品味文章清新優美的語言,感受作者對“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並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作為教學重點。六年級學生雖然已經接觸了一些散文,但對散文的特點還不能深入理解。不過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朗讀能力,可以通過朗讀感受文章語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達的感情。同時國小生想象力豐富,善於模仿,通過閲讀體驗可以和作者產生一定的情感共鳴。

針對本課構思奇特、想象豐富,文字優美的特點,我通過感情誦讀法:教學生讀散文,注重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入境悟情、審美學文,通過朗讀,把學生帶入課文意境,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從而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通過音樂渲染、圖像再現、語言描述等形式,讓學生觀察思索,入境悟情。數據本文想象奇特浪漫的特點,讓學生在誦讀基礎上展開想象,體會文章特色。最後進行仿寫訓練法:運用第二人稱及擬人、想象等手法介紹一兩個你自然界的朋友,説清楚以他為朋友的原因,培養寫作能力。在感受的基礎上進行練習,是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同時也是對知識方法的一種靈活的運用,在這個過程中使知識得到豐富,能力得到提高。

在課文分析時,用第三段做例子,重點講解。其他的段落,學生自己讀,先説説這一段落該用什麼語氣語調來朗讀,再讓他根據自己的理解與體會朗讀出來。然後説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此過程中,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髮言,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有表達自己的機會。

最後強調,文章字裏行間透露出作者與山中朋友之間的親切,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作者構思新奇,想象豐富,充滿童心童趣。以“山中訪友”為題,讓人感到更加親切,使景與我融為一體。讀者時時會被作者的童心打動,時時被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激情感染,我們與大自然是這樣的貼近,甚至會融為一體,又怎麼能不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呢?來引起共鳴

進行本課,在仿寫時處理的比較粗糙。朗讀的時候學生對感情的把握也不是很好。説明學生的個性化體驗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有足夠的重視。

黃河頌的教學反思 篇15

《秋天的懷念》是著名作家史鐵生在母親逝世後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中講述了自己雙腿癱瘓後,幾乎喪失了生活的勇氣,是身患重病的母親用體貼入微、深沉無私的愛,使自己明白了生命的好處,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在上這節課之前,我從網上觀看了竇桂梅老師將這節課的視頻,我被竇老師這種語文課堂所感染,在她的課堂上,孩子們受着愛的教育,用自己的感情朗讀着,孩子們就是在與文本對話。我認真的聽着,認真的記着,我想讓我的課堂也能有這種效果,所以,在整理好教案後,我上了這節課,我帶着自己的感情上了這節課。反思執教的過程,我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瞭解背景,走近作者,體會內心。

課前,我佈置學生從書籍、網絡中,瞭解史鐵生的相關資料。上課伊始,我讓學生交流史鐵生的有關資料,當學生得知作者癱瘓才21歲時,我立刻讓學生揣測一下:當一個人的花樣年華都要在輪椅上度過時,會產生什麼想法呢?孩子們立刻體會到作者有死的念頭不足為奇。言語中,孩子們流露出對作者的惋惜與同情。從而為下文感受母愛埋下了情感鋪墊。

二、走進文本,感受母愛。

《秋天的懷念》一文主要是透過對母親的動作、語言、神態的細緻描述來刻畫形象的。於是,教學本文時,我就從這些細微處入手,引導學生體會“撲”“抓”“忍”動作背後母親的情緒,讓學生感受到母親對作者那種深沉的愛。抓住“央求”“喜出望外”“高興”“敏感”等詞語,讓學生反覆品讀,分析母親情緒變化的原因,從而感受到母愛是留意翼翼,母愛是善解人意,母愛是一種擔心,母愛是一種堅持,母愛是一種力量……於是學生最後明白,原先母愛就是平凡中的偉大。在課上,我學竇老師讓孩子們把自己的感情送進去,再讀,透過多次朗讀,孩子們也融進了文本,感情也自然流露。

三、走出文本,學會感恩。

本文的情感目標是讓學生體會到母親的無私和偉大,從而激發他們感恩之心。課文的結尾我安排了這樣一個説話的環節,讓學生以《媽媽,我想對您説》為題,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在學生們一字一句的傾訴中,課文的情感目標得到了深化。

我明白,我自己的教學水平還不夠高,駕馭課堂的潛力遠沒有名師那樣好,但我在努力,也許我永遠不會成為名師,但我不會放鬆對自己的要求。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認真琢磨,用心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