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通用28篇)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1

這是一首傳唱了五十多年的經典老歌。在教學中,如何使《讓我們蕩起雙槳》的教學有新的突破,為此,對歌曲的教學設計我做了重新安排,打破常規,做了一些嘗試:在音樂教學中融入學科綜合與其他音樂體裁的聯繫。從學生熟悉喜歡的北京名勝為主線導入新課,體會盪舟湖面,快樂歌唱的情境,將學生帶入歌詞欣賞、瞭解創作背景中來,再對歌曲《讓我們蕩起雙槳》進行介紹:是影片《祖國的花朵》插曲,作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是一首優秀的二聲部童聲合唱歌曲,曾獲1980年第二次少年歌曲評選一等獎,至今仍傳唱不衰。當我介紹到這首歌你們的爸爸、媽媽也許都會唱時,學生們十分佩服的眼神和表情到現在還在我的腦海中呈現。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對歌曲產生興趣。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通用28篇)

在音樂教學中注重學生對美的感受。在朗讀歌詞時,學生習慣了按歌曲節奏朗讀歌詞,但在這一課中我強調學生用有感情的聲音朗讀歌詞,初步掌握歌曲所要表現的內涵;在歌曲的學唱中,指導學生用正確的姿勢進行演唱,教會學生連貫而優美的情緒來演唱歌曲。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在傾聽和參與中獲得對歌曲的初步感知。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2

在教學中通過讓學生聆聽,跟隨音樂輕輕搖擺、輕聲哼唱等讓學生感受歌曲的曲調優美抒情,娓婉動聽,富有詩情畫意。通過欣賞課件和歌曲的學唱,感受歌曲十分形象地描繪了兒童們在灑滿陽光的湖面上,划着小船盡情遊玩、愉快歌唱的情景。“0X | X X || ”的節奏型貫穿全曲,起伏的旋律層層展開,音樂富有動感,將人們引入小船盪漾、水波連綿的意境之中。並滲透音樂知識和演唱技巧等技能的訓練,讓學生人人都參與,並鼓勵每個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創設平等、民主、愉悦的課堂環境,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讓美的音樂觸動他們的心絃,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在課堂教學結束之前,通過小小音樂會,有班級的小樂隊及為大家獻上精彩的表演,還有用動作手勢表現歌曲,用豎笛演奏等,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讓有特長的學生一展才華,培養了孩子的自信。將本節課的內容繼續昇華,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較為成功的完成了全課的教學。這樣通過具體的音樂材料構建起與其他藝術門類及其他學科的聯繫,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在學習歌曲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歌曲的內涵,增進對音樂不同題材以及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以上是我對《讓我們蕩起雙槳》的教後反思和總結,作為我今後的教學參考與借鑑,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3

《音樂課程標準》中表述:以音樂審美為核心是音樂教育中最基本的理念。要理解音樂作品的思想內容,就要把握住它的情感性和形象性,而要把握住音樂中的情緒和形象,則必須通過學生自己的音樂實踐來感受和體驗才能獲得。這個過程就是音樂審美體驗的過程。

因此,整課以濃濃的師生情貫穿始終,注重以情動人、以情促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一個領路人。我在教學中努力追求人性化、個性化的音樂教學,儘可能地變教師的“指令性”為學生的“選擇性”,讓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來更熟練更富有設計創編演唱形式時,讓學生以自主設計——自主編排——闡述意圖——展示的形式進行。結果,有的學生能用領唱、合唱的形式,更讓我意想不到的是,他們還能設計出輪唱、領唱加齊唱的演唱形式,真是五花八門,讓我驚喜連連。學生就是在這樣寬鬆、自由、愉悦的學習氛圍中無所顧忌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思維能力得到了拓展,創編能力得到了提高。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4

《從現在開始》是一篇童話故事,講述的是:貓頭鷹和袋鼠,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尊重別人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招致“民怨沸騰”;而小猴子卻讓大家按照自己習慣的方式過日子,受到人們的擁戴。讀着《從現在開始》,除了忍俊不禁之外,還感受到濃郁的現代氣息。現代社會的人們,在享受着高度的現代文明的同時,也受到自然和人為的各種限制。人們總在爭取自身的解放,追求自由的空間。在兒童幼小的心理,他們活潑好玩,無拘無束的成長,是他們追求的生活理想,然而面臨社會的壓力以及教師和家長的束縛,他們失去童年的樂趣,以及自我的個性。這篇課文就是讓學生懂得要尊重別人的生活習慣,要尊重別人,這是和諧相處的重要條件。

教學這篇課文,我們在把握語文基本訓練的同時,主要是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通過“教”的方式引到學生“學”的方式,尊重學生個性的理解和感悟,通過情景的創設、朗讀的體驗,對話的交流,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意義,熱愛生活,尊重他人。教學的難點在於,以學論教,順學而教,根據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緊緊的把握好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1.重視朗讀形式多樣化,強調在朗讀中感悟

課堂上,“讀”佔鰲頭,學生採用不同方式進行朗讀:個別讀,齊讀,自由讀,引讀,表演讀,充分顧及學生朗讀的主動性,多樣性,獨特性。我充分利用教材資源,開發學生學習資源,讓文本的意義和作者的情感在朗讀中自行發現,自發建構起來。讀完之後説説為什麼這樣讀,這樣讀有什麼好處?説出朗讀後的個性化感悟、體驗和感受。以朗讀為主線,以實踐活動為輔助,引導學生聯繫教材,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讀活動物,以聲傳情,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角色的心理,讀出人物個性,初步培養學生的語感。如獅子大王的王者風範,貓頭鷹大王的神氣,袋鼠大王的激動,小猴大王的和氣、乾脆、機靈等等。但也有讀得不夠好的地方,有但今後加強、改進。

2、創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情景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創設各種活潑、有趣的教學情境。如:角色扮演,通過活動讓學生去表達、感受、體悟,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運用。課堂上,我組織學生小組合作讀一讀、演一演,自主彙報交流,使學生真正擁有嘗試、合作、享受成功的實踐和機會。在小組彙報展示中,其他學生做到了很好的評議、補充,形成了生生互動積極學習的氛圍。我作為一名參與者也啟發、評價,在與生互動中真正成為國小生的學習夥伴,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3、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導向

在閲讀目標方面,我們第一個要關注的問題是閲讀中積極健康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導向,使德育目標、智育目標和美育目標能夠得到綜合的體現。本課藴含着深刻的道理,通過讀一讀、演一演、想一想、説一説等手段,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讓他們懂得尊重別人、讓被人按自己習慣的方式生活,這些都體現了閲讀教學中主體情感的投入,以及正確的價值導向。

當然本課還存在着許多不足和遺憾的地方,如:時間允許的話,在教學袋鼠那段時,應增加多種讀的方式;在最後講評生字時,應讓學生自己挑選、推薦。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5

本課教學內容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十一冊第43~44頁比的意義。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過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高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閲讀、理解能力和自學能力,所以在教學時,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探索、討論、總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

今天這節課情境很多,由此我想到,在情境的運用引出比的意義,讓學生多舉一些生活中的比來體會比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例如:在舉例中學生會提到比賽場上分數之比,通過分析,讓學生明白生活中的比是兩個數的倍數關係、兩個量相除的關係,而比賽中的比,只是採用了比的書寫形式,它並不表示比的意義。學生的大量實例會感染其他學生體會到生活中的比,從而達到學習目標的實現。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6

本堂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正比例的基礎上學習反比例,由於學生有了前面學習正比例的基礎,加上正比例與反比例在意義上研究的時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學生在整堂課的學習上與前面學習的正比例相比有明顯的提高,而且在課時的安排上,在學習正比例的安排了2個課時,這裏只是安排了1個課時,緊隨着課之後教材安排了一堂正反比例比較、綜合的一堂課,對學生在出現正反比例有點模糊的時候就及時地加以糾正。

反比例關係和正比例關係一樣,是比較重要的一種數量關係,學生理解並掌握了這種數量關係,可以加深對比例的理解,並能應用它解決一些簡單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實際問題。同時通過反比例的教學,可以進一步滲透函數思想,為學生今後學習中學數學和物理、化學打下基礎。反比例的意義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理解並掌握比和比例的意義、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但概念比較抽象,學習難度比較大,是六年級教學內容的一個教學重點也是一個教學難點。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7

課文的重點一是要體會“小夜鶯的機智勇敢的品質,受到熱愛祖國,仇恨法西斯的教育。二是學習聯繫上下文等方法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抓住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小夜鶯的機智很勇敢,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針對課文特點,

我的反思是:

我首先讓引導學生回顧全文,説説你你對小夜鶯有哪些瞭解,回顧課文內容,學生也能暢所欲言,達到了解課文內容的目的。在教學中,學生對小夜鶯這個人物形象已經深深地印入了腦海,因此在談了解的時候,都能抓住小夜鶯繁榮精神品質進行闡述,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在此基礎上再默讀全文,抓住主線要求學生劃出課文中描寫體現下夜鶯勇敢機智的句子,讀一讀,和同桌討論討論。最後抓住夜鶯的歌聲這條主線,統領全文,點明主題,深化感情。這裏由於我沒有交代清楚要求,因此學生畫句子的時候有點猶豫不決,不夠堅定。因此花了很多時間,影響了課堂的其他環節。

讀句子,在充分感悟的基礎上,朗讀是必不可少的。他可以表達學生對這些語句的感悟能力,也能促進對這些句子的理解。特別是各種形式的讀,比如個別讀,集體讀,男女生比賽讀,更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每一次朗讀的進度,都表示他們對小夜鶯的勇敢和機智體會得更加深刻了。

本來還有學生設計講述衞國戰爭中的英雄故事這個環節,可由於品讀和講解內涵深刻的句子佔用了較多的時間,所以這個環節被擠掉了。雖然有些可惜,但課堂的時間總是有限的,能夠讓夜鶯的形象深深地留在孩子們的腦海裏,這也是一種收穫吧。

讀中悟。《夜鶯的歌聲》正是一個適合少年兒童閲讀的跌蕩起伏的戰爭故事,來自教材本身的刺激已足夠調起學生的閲讀慾望。我主要抓住德國軍官與夜鶯的對話來進行學生的朗讀訓練。抓住人物的對話來理解內容,體會人物的情感。可以再熟讀的基礎上採用分角色朗讀的方式,體會軍官問了這麼多,就是要知道游擊隊的藏身之處,夜鶯都巧妙地進行了回答,並且用野獸、狗魚等做比喻,狠狠地痛罵了敵人。從文中體會到了夜鶯的機智、勇敢,對祖國的愛,對敵人的恨。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8

關於閲讀教學,課程標準中提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學習,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 “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悟、體驗和理解。”這篇課文既有鮮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從學生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學習語文的方法,具備一定的語文學習能力。因此,對本課的教學,可以從“悟”字出發,着眼於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感悟。

在教學時讓學生在讀、悟的過程中,找出自己感觸喜歡的句子多讀幾次,這樣憑藉教材中的教育契機,好好地發掘、利用,不但體現學生突破難點的過程,還培養了他們的想象能力。在有一個學生説到最喜歡的句子是“浪花看見了,邁着輕輕的步子走來,悄悄地搔癢了我的小腳丫。”時,我問她為什麼這樣讀,她説,“輕輕的”是聲音很小,所以要讀輕一點。我又讓學生用一個詞語把“悄悄地”換掉,一個學生換成了“偷偷地”。激活學生思維,訓練了學生語言概括的能力,對事物的不同感受能力及情感表達能力。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9

《畫家和牧童》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唐代一個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畫家戴嵩畫中出現的錯誤,戴嵩虛心接受批評的事。課文以生動的敍述深深地吸引學生去朗讀、去品味,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畫家的虛心好學和牧童實事求是敢於向權威挑戰的優秀品質。

本課故事反映了學生們自己的心理情境,學生會有身臨其境的感受。通過本文的教學,我感悟出在向學生們傳授謀種理念時,首先應儘量去貼近學生們的思想,用他們的思維方式重新認識理念的本質,再用學生們容易接受的話語講述給他們聽,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據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我在教學《畫家和牧童》時,綜合運用以讀代講的教學方式,以老師講評和學生互評的評價方式,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中能更好的體會大畫家戴嵩在畫畫時的認真態度和向小牧童求教的虛心精神以及小牧童的勇敢。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10

運用多媒體讓學生直觀地把握三峽各景點的位置。同時也瞭解作者的遊蹤,在學生讀課文時,出示三峽的景觀,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在把握三峽兩岸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時,具體品味描寫景物特點的語句,感受三峽山險水急的特點,解決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的突破,我極狀三峽山險水急的景物特點,但作者的情感寄託卻是隱匿在昭君出塞和劉備託孤的典故中,這些人物對推動當時的社會歷史起了重要作用,從而揭示出在歷史處於危難時期俊傑當敢逆流而動,推動歷史進步的文本內涵。

這節課的設計,讓學生不僅是和作者一起遊歷三峽,欣賞三峽的優美風景,更重要的是體會在遊歷山水中所包涵的人文精神,體會作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11

接到要到二中講課的通知,心裏一片空白,完全沒有底。對於《合歡樹》這篇文章,雖然説已經上過一次,但總感覺上的很草率,自己尚沒有完全吃透,學生又沒有完全進入到文章的氛圍中。

有了這次失敗的教訓,我格外珍惜這次重講的機會。通過反覆的文本閲讀,我最後決定從文本出發,抓人物,分析作者筆下的母親形象和不同時期作者對待母親的情感歷程。畢竟史鐵生的文章不同於他人,每讀一次總能感受到他字裏行間的感情,總能悟出新的哲理。最後順着設計好的思路上完了這節課,總體感覺還不錯。惟一遺憾的地方是在課前預習的時候沒能將準備好的音頻朗讀和一段緬懷史鐵生的視頻展示給學生,沒有將學生帶到我預計的一種情景中去。(主要是因為二中教室還沒有安裝多媒體。)教學的遺憾同時也是一種及時生成的教學資源,我將以此不斷地激勵自己。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12

《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説明文。課文着重介紹了埃及金字塔的形狀及其建築歷史,寫出了外觀宏偉、結構精巧的特點以及建造金字塔所採用的辦法,熱情謳歌了古埃及人民傑出的智慧和超人的才幹。

《埃及的金字塔》。課的開始出示埃及金字塔圖片及文中第一節中的“角錐形、巍然屹立、傲對碧空”等詞語,讓學生用上這些詞介紹金字塔。之後,圍繞第一課時學生提的四個問題(金字塔有什麼用途?金字塔的外形有何獨特之處?金字塔是如何建造的?金字塔為什麼舉世聞名?)展開教學。對於第一個問題,學生很快從第二自然段中找到了答案,我相機出示了古埃及王朝法老們建造金字塔的資料。解決第二個問題時,重點引導學生閲讀了第三自然段,感受了胡夫金字塔外形的宏偉、結構的精巧,並學習了舉例子、作比較、列數據等説明方法。在解決金字塔如何建造這個問題時,學生從文中描述瞭解了古埃及人民運石頭、壘石頭的方法後,我用圖文展示了古埃及人民建造金字塔的過程,然後讓學生談感受。學生體會到了古埃及人民的勤勞與聰明。之後,我讓學生交流收集的有關埃及金字塔建造之謎方面的資料。可能是上課學生比較拘謹,舉手的人很少。之後,我多媒體出示了這方面的文字資料。之後,再讓學生談感受,學生感受到了金字塔的神祕。這時,鈴聲已響了,最後一個問題沒有解決。下午,放心班時,我點評了學生在課上的表現。之後,我讓學生回答課堂上未解決的問題:“金字塔為什麼舉世聞名?”。不是非常正式嚴厲的上課,學生比較放得開,有的説:“金字塔舉世聞名是因為它的外形宏偉,結構精巧。”有的説:“因為金字塔歷史悠久,有四五千年的歷史。”有的説:“因為金字塔建造工程非常浩大,凝聚了許多勤勞聰明的古埃及人民的血汗與智慧。”有的説:“因為金字塔有許多的謎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學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原以為他們能説出個一、二點已經不錯了,不想學生説了這麼多。看來,課堂上學生雖然舉手的人較少,但他們在認真地讀,認真地聽,認真地思,認真地悟,埃及的金字塔給它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不禁想:如果這最後一個問題能在課堂上解決,那整堂課就比較完整了。但隨後一想,又釋然了,只要學生能感受到,能理解,就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就無所謂遺憾了。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13

語文是一門內藴豐富、審美趣味很強的學科,上好語文課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讓學生真正的“動”起來。初讀課文《草蟲的村落》就覺得有趣,草叢是村落,甲蟲是村民,還有遊俠,遠方親戚,音樂家,工程師……多麼奇妙的想象,多麼有意思的故事啊。我想這篇文章學生也一定會喜歡。果然,大概學生天生對小蟲感興趣,閲讀課文的時候,學生充滿了熱情,也追隨着作者的目光進行了一次奇異的遊歷,從中感受到了草蟲的生活以及作者豐富的想象和獨特的感受,整個課堂激情湧動,現擷取幾個片段,細品一二:

一、抓住關鍵詞,享受樂趣

在解讀第一自然段的時候,有的學生抓住“又”字説作者肯定經常這樣來觀察草蟲;有的學生抓住“躺”説作者看似悠閒,其實在動腦筋;有的説在靜謐中觀察作者也不害怕,反而很愜意。於是我讓學生想象作者可能怎樣地躺着,姿勢會有哪些。學生就展開了想象,有的説躺成一個“大”字;有的説手託着頭,翹着二郎腿;有的説嘴裏叼着一根狗尾巴草;有的説趴在地上,託着下巴,翹着小腿……在學生的説中,發現他們真的彷彿就是作者,彷彿也就在草叢中,看喜歡的小草蟲。

二、抓住重點句,展開想象

在課堂上,我抓住了三處引導學生朗讀想象:“它們意味深長地對視良久,然後一齊歡躍地走回洞穴裏去。”此時無聲勝有聲,在這深情的對視中,它們互相在傾訴些什麼?“蜥蜴面前圍攏了一羣黑甲蟲,對這隻龐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們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談得很投機似的。”啟發想象,蜥蜴和小甲蟲在交流什麼?第九自然段:“我看見了許多許多……”發揮想象,“我”還會看到什麼?讀了這篇課文的孩子們,我想沒有一個會對這些問題不感興趣。很快地,他們的興趣、想象力被激發,紛紛呈現精彩絕倫的回答。在創設這種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下,調動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感情朗讀中,以激發學生的想象空間。我想,這樣要比把文章切成幾塊拋給學生好得多。當然,這想象是不能脱離文本的,在想象時,還要學生品味作者怎樣描寫,如何表達,你能不能學學作者,把自己的想象生動地説一説?這樣,也把體會各種修辭的妙處結合起來而不會顯得空洞了。這些想象自然而然地起到以讀悟情,以想品情,以情激情的作用。學生讀在其中、感在其中、悟在其中並樂在其中,對課文的感受深了,讀起來自 然就有“情”有“意”了。也許,這才是孩子們眼中的“草蟲的村落”。在文章後半部分,作者寫到:“我還看見了許多許多……”於是問學生,作者在這村落裏還可能看到哪些村民呢?他們有什麼職業,都在幹什麼呢?可以仿照課文的寫法,像作者一樣展開豐富的想象,寫一寫你可能看到的一種或兩種小蟲。 由於前面感悟的到位,學生興趣也比較濃厚,他們紛紛拿出筆和紙開始寫,後來的小練筆都還不錯。

這課堂小練筆,在學生感悟文字,體悟寫法的基礎上進行,對學生沒有一點負擔,反而是輕鬆上陣,一蹴而就。學生通過學習課文,加上自己練筆,知道了動物、小蟲也有家庭,也有父母,也有兄弟姐妹,也有愛人,也有可愛的一面,也有自己豐富多彩的生活,從而增強了閲讀的興趣,感受到語言的美麗,對學習文章的表達也更感興趣。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14

《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第九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屬於“文包詩”的形式,即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本文詩文互照,情景同現,是一篇形式新穎,能培養學生聯繫語言環境和故事情境發展學生情感的好課文。

“感人心者,莫乎於情”,課堂上激動學生的是情,打動學生的是情,震撼學生的仍然是情。可以這麼説,沒有情感的教學是不吸引人的教學。《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從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出發,把情感、態度、價值觀列入課程目標之中,更可見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能力發展。”

基於以上思考,我在教學《黃鶴樓送別》時,試圖沿着情感的緯線,引導學生品詞析句,層層深入,循序漸進地讓學生感悟兩位大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一、整體入手,潛心會文

上課伊始,緊扣題眼“送別”設問,理解“餞行”,初步感知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別”之情,緊接着,讓學生默讀課文二至四自然段,通過“找、劃、寫”的方式潛心會文,讓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對話,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兩位大詩人的深情。

二、含英咀華,涵詠真情

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含英咀華,涵詠真情。比如:“令人敬仰”、“譽滿天下”、“一直”、“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佇立”、“凝視”等,引導學生細細品味,並通過“以讀激情”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指導學生不僅看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文本內部,發現文字背後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後藴含的人物的豐富情感。

三、抓住“空白”,引導想象

文章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兩位大詩人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但文本描寫的情景離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細膩,五年級的孩子還是很難體會到的。教學時我抓住文中的空白點,引導學生進行想象,以此深入人物內心世界。例如:當李白目送友人的帆船漸行漸遠,望着浩浩蕩蕩的江水,依然佇立江邊,此時他會説些什麼,想些什麼呢?通過想象説話,讓學生在想象中與人物進行心靈的溝通,從而產生情感共鳴,更好地體會文中所表達的意境。

四、拓展資料,昇華感情

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寫的情景時空跨度太大,如何讓學生在情感上與李白產生共鳴,也對孟浩然充滿敬仰之情是個不太容易處理的問題。於是我適度地把課外資料引入課堂,例如,在教學李白舉杯辭行時所説的一段話時,老師首先通過範讀,使學生直接感受到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與難捨之情,為了使學生真切地體悟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我適時地拓展了李白的詩《贈孟浩然》,幫助學生了解孟浩然的高尚品格,從而使學生對兩位詩人之間的深情厚意的瞭解變得“充實”“厚實”,對激發學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在於:對“文包詩”這類課文的教學把握還不夠,它既不同於單純的古詩教學,又不同於普通的課文教學,它要求在教學中做到詩和文不割裂,從文理解詩。可我在教學中比較重文,對文詩結合處理得還不夠細膩。儘管我認為,只要理解了“文”,對詩的理解會水到渠成,但必要的“文”“詩”結合環節還是需進一步落實的。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15

課文的2、3自然段是重點段,在教學中我注意抓重點段進行理解和學習課文主人翁懷素的寫字方法。即從表示先後的詞語入手進行品讀,瞭解懷素練字的步驟,還有設置坡度幫助學生進行背誦的練習,使得誦讀到背誦水到渠成。

此外,我讓學生當即模仿懷素的寫字方法來練習本課的生字,讓學生寫字練字環節與閲讀教學、寫字教學巧妙結合一起,與學生實際結合。這是我們低年級閲讀教學的特點與重點,我想這更是提高我們低年級閲讀教學的一次嘗試。

另外我們的學生正在學習寫日記,我指導學生學習課文中作者描寫懷素寫字的段落,正確運用一些表示順序的詞如“先、再、然後、接着、最後……”這樣既能把事情説清楚又有條理。

“教學總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在本課教學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有些問題的設計缺少鋪墊與坡度,顯得過於瑣碎等。這些在以後的教學中都要不斷改進與探索。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16

1億有多大是第一單元學習結束後的一節綜合應用課,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探究活動,經歷猜想、實驗、推理和對照的過程,利用可想象的素材充分感受1億有多少,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本節課的教學主要體現以下三點:

一、 重研究方法的訓練與研究能力的培養。

教師以“1億張紙摞起來有多厚?”為研究素材,把教學重點放在了研究問題能力的培養和研究方法的訓練上。“怎樣才能知道1億張紙的厚度?”這是一個極富挑戰性的問題。教師啟發學生思考:要想研究1億張紙摞起來有多厚,是否真的要找出1億張紙摞起來直接進行測量呢?不能直接測量怎麼辦?啟發學生説出:可以先測量一部分紙的厚度,再由部分推算出整體是多少。這是一種重要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有了這種思想,學生再遇到像“1億粒米有多重”、“一億枚硬幣摞起來有多高”這樣的問題,便可以自己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二、引導學生組織探索,合作交流。

新課程中的一個核心思想就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積極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本節課的主旨,就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億有多大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一億有多大。教學中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活動,活動小組的結合,研究內容與活動步驟的確定,具體實驗的進行……我都放手讓學生去思考、交流,由小組合作完成,切實給學生提供自主活動的平台和空間。

三、 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教學中不僅注意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更注重讓學生領悟教學思想方法。如一億張紙的高度無法測量,學生想到可選測量一百張或一千張紙的高度,再推算一億張紙的高度;一億本書鋪開的面積難以測量,就以測量一本書的面積,在推算一億本書的面積,這樣把複雜問題轉化成簡單問題,一步一步解決,讓學生在活動中親身體驗、領悟,有局部推算整體的研究方法。教學反思:這節活動課,我讓學生在寬鬆的氛圍中,經歷猜測、實驗、推理等過程,自主完成研究活動,從而充分感知1億這個數有多大,並獲得成功的體驗。一開始上課,我設計了猜想情境,激發學生探索興趣。我根據兒童愛猜的心理,讓學生猜想1億有多大。由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不同,對“ 1億”的猜想也是各種各樣,這些猜想大都是憑感覺的,甚至是隨意猜測;有的學生説:“1億本書摞起來有一座小山那麼高吧!1億粒大米能裝滿一個房間吧!有的學生説:“大米粒太小,能裝滿一個衣櫃吧!”還有些想法不合實際,但我並未扼殺學生的想象,而是給學生一個寬鬆的空間,讓他們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滿足,使他們在想象和爭論中激起探索的興趣與慾望。

給學生10條魚,不如教給他捕魚的方法,教學中不僅要注意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更注重讓學生領悟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如1億張紙的高度無法測量,學生想到可選100張或1000張紙來測量高度,再推算1億張紙的高度;1億本書鋪開的面積難測量,就測量一本書的面積,這樣把複雜的問題轉化成簡單問題,一步一步解決,讓學生在活動中親身體驗、領悟,由局部推算整體的研究方法。學生通過自主探索活動,體會到數學思想方法的奇妙與作用,積累了許多數學活動的經驗,增加了學習成功的經歷,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本節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1億有多大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1億有多大,那麼,就要放手讓學生自己活動。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有的學生準備了一定數量的稿紙、有的學生準備米粒、或一定數量的1元硬幣……課堂上讓學生根據準備的東西自由結合成活動小組,各組研究內容與活動步驟的確定,具體實驗的進行等,我都放手讓學生去思考,交流,由小組合作完成。事實説明,學生的內在潛力是很大的。通過實驗他們推算出了:1億張紙有6000多米高;1億本數學書的面積約315公頃;1億粒大米約1噸重……。學生通過實驗推算出了結果,但這些結果比較抽象,很難想象出來,我適時出示了課前學生蒐集的資料,與實驗結果進行對照,學生不禁唏噓一片。一億張紙摞起來竟然有3個多王屋的天壇峯那麼高;1億本數學書有74個珠穆朗瑪峯那麼高,…學生直觀的感受了1億的大小。整節課,我讓學生去實驗、去發現、去探究,切實給了學生自主活動的平台和空間。課中我有點遺憾:就是當有學生問用數學書整本數的頁數研究的問題,我卻説:為了計算方便,應該取整百、整千、整萬的數量。我如果再放手一點,讓他按自己的方案研究那課應該更精彩,亮點也會更多的吧!就是確定研究方案、載體、方式這一環節沒能與學生深入討論,大膽讓學生用各種各樣的方式研究,今後要多靈變,靈通些,課上得更好些。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17

《立方根》八年級數學上學期《實數》第二節《立方根》第一課時的內容。立方根(1)的內容,是在學習了算術平方根、平方根的有關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本節從內容上看與上一節平方根的內容基本平行,主要研究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從知識的展開順序上看也基本相同,本節也是先從具體的計算出發歸納給出立方根的概念,然後討論立方與開立方的互逆關係,研究立方根的特徵。

在導入新課時,我採用了温故而知新法,讓學生從以下幾個問題入手:1.舉例説明什麼叫平方根,算術平方根?如何用符號表示數a(≥0)的平方根和算術平方根?2.正數有幾個平方根?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什麼?負數有沒有平方根?0平方根是什麼?通過複習類比舊知,為新知的學習做好鋪墊.

之後,我又創設了一個學生生活實際中常見的問題情境,“1.觀察並思考:一個正方體的盒子邊長是2釐米,你能求出它的體積嗎”?

在此基礎上,又設置了一個有挑戰而學生又能解決的問題,“2.小明要製作一種容積為27cm3的正方體形狀的包裝箱,這種包裝箱的邊長應該是多少?你能幫幫他嗎?”幫助朋友解決問題,同學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同時也將學生的注意力朝着開立方運算向立方運算的思路引導,為進一步學習做好準備。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給出解決問題的過程

在探究新知的環節,我在教學中主要採取類比學習的方法,首先讓學生回憶平方根的概念及表示,並聯繫上面的問題,請學生歸納得出立方根的概念及表示。之後,一位學生也迫不及待地給出了立方根的概念即“一般地,如果一個數x的立方等於a,即x3=a,那麼這個數x就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做三次方根)。”“説得真棒。你能給大家舉個例子説明一下嗎?”如“23=6,2是6 的立方根,33=9,3是9的立方根。”他用詢問的眼光等待着我的回答“我們班的孩子就是不一樣,她對立方根的概念理解的很到位,只是?”“老師,我知道她的問題出在什麼地方,他把乘方等同於乘法”然後她説出了正確的答案。“看來這位同學很細心,大家為她加油。我們還能舉出其他的例子嗎?”同學們在下面嘀咕了幾句,有的不聲不響地計算了起來,稍頃學生開始舉手搶着舉例,課堂氣氛被調動了起來。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18

剛剛上完《看雲識天氣》一文後,我感觸頗多。在這裏我談一談我的教學反思:

雲的形狀,光彩與天氣的關係用圖表的形式來完成。這樣把雲的各種開頭各種光彩與天氣的關係展現得一目瞭然,脈絡清晰。可以通過表格設計,幫助學生理清頭緒,明確概念。

上完課後,我才明白了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我在“看雲識天氣”這一方面就做不好。比如從雲的形狀來判定雲的種類,我就在現實生活中做不好,怎麼能很好地教給學生呢 下去後,多找一下關於“看雲識天氣”的雲的開頭光彩的圖片,多分析,多比較,充實自己,適當的機會,在班上辦一個雲的形狀,光彩的圖片展覽,成立一個氣象預報小組,使本節課的外延更廣泛,更美好。

多補充一些“看雲識天氣”的諺語。千百年來,我國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根據雲的形狀,來向,厚薄,顏色,移速等變化,總結了豐富的“看雲識天氣”的經驗,並將這些經驗編成諺語。這些諺語藴含着豐富的物候知識,是他們心血和智慧的結晶。讓學生多積累一些諺語,是很有好處的。可以引導學生積累這些諺語:“天上鈎勾雲,地下雨淋淋”,“炮台雲,雨淋淋”,“雲交雲,雨快臨”等朗朗上口的諺語,豐富學生的知識,開拓學生的視野。

一切教學過程最終都必須以學生獲得知識,增長能力為目的。隨着時代的前進,科學不斷髮展,它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如何使説明文説得更科學,更有時代的氣息,這就要求教師以主導作用之火,去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在本文教學中怎樣表現它的時代氣息?可在教學中設計要學生修改,加工文章結尾的訓練──“看雲識天氣”的侷限性。這樣的設計,可以發展學生的聯想和想象的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總之,從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看到了不足,但我很慶幸的是,我找到了針對不足而採取的方法措施。讓我們共勉吧!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19

以讀為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課堂中教師就是應該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的讀引導學生多讀,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請有趣,讀得津津有味。通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課文語言的形象性與直觀性,並且幫助學生積累課文中的好的語言材料。熟讀自然就能成誦。

好的語句讀熟了,有意識地讓學生背一背,強化一下記憶,可以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我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運用各種形式的讀,課堂上書聲朗朗,體現了語文教學的特點,是一節名副其實的語言文字訓練課。我覺得這是我執教這一課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比較成功的一點。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20

上完這節畫風之後,心中感想頗多。雖然第一次上語文課,但也從中得到了很多收穫,也明白了這樣三個道理,第一,任何一門課程都具有它的學科性,如果想上好一堂優秀的課,必須要體現它的學科性質。第二每門學科雖然表面上無關聯,實際上是相通的。第三,不管是一門什麼樣的課程,首先必須要有一個大體的框架,思路要非常的清晰,老師本身的積累很重要。通過老師們的評課,讓我茅塞頓開,才發現其實要真正的把一堂課上好是需要花很大的工夫的,也需要用腦思考,該怎麼上才能讓學生真正的學到知識。也真正意識到了自己是多麼的稚嫩是多麼的不成熟,在以後的教學中還需要多下工夫,多向老老師們學習。從這次教學中也發現了幾個存在的問題。

在本堂課最後的部分是讓學生自己想象畫風。小朋友的想象裏真的非常的豐富,感覺他們的腦瓜裏藏着那麼多無窮無盡的創意,在小朋友們畫完之後,就讓他們把自己的畫拿到台上展示。其實在這個部分可以增加一個説一説的環節,“風是…,風藏在…了。”讓學生對照自己的畫,再用這個句型説句子,既可以展示他們的畫,又可以讓他們練習説句型,也為他們以後的作文奠定了一個基礎。其實這也跟自己的沒經驗有很大的關係,真正的要上好一堂課,每個細節都要抓好,要落到實處。還要多想,多比較。

我還有很多問題還待自己在教學中去慢慢的摸索。只要發現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只有在不斷的改進中才能讓自己成長。在後面的教學中,自己該學的還很多很多。同時也很感謝學校給了我這麼好的一次鍛鍊機會,也讓我知道了如果要成長必須的一步一個腳印來,實實在在的做事,踏踏實實的做人。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21

在這節課上,我覺得以下幾點比以前有所進步:

教師有責任培養學生從小善於觀察、研究的好習慣。成熟的桃子落地是人們習以為常的現象,誰也沒去考慮過“為什麼”。為了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我採用了遊戲導入,讓學生把桌子上的鉛筆舉到半空,然後再鬆手,學生看到的是鉛筆掉落的現象,這樣就把學生熟悉的生活“搬到”課堂上,調動了學生的生活和情感的積累,啟發他們架設並建構新知的平台,使學生開始興趣盎然地注意這個平時沒去思考過的熟悉的現象。這樣,他們在對課文的探究性閲讀中必然是主動、積極的。

設計本堂課的時候,一直有個問題困擾着我,就是如何在一堂課中將識字和閲讀兩不誤。任何老師在上公開課時,都不想把精彩的部分省略,可那樣就會使得眉毛鬍子一把抓,課堂中就沒什麼重點可言,都是輕描淡寫地走過場。

這節課上,我始終堅持着抓住識字教學這個重點,並把它跟讀文緊密的地結合在一起,自由通讀全文,初識生字朋友,課件領讀字音,生字擴詞練習;分段指名讀文,及時訂正字音。識字中不僅關注漢字的讀音,還重點關注漢字表意的特點,抓住“桃”與“跳”, “球”與“求”等的不同形旁巧識巧記,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

這一點也更堅定了我的一個信念:課堂要遵循規律,抓住重點,不能面面俱到,要捨得放棄精彩但可能無效的教學形式,要準確把握好教材和組織教材,落實有利於學生終生髮展的教學環節。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22

《傅雷家書》是著名翻譯家、文藝評論家傅雷的家信集,《傅雷家書兩則》是作為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第二單元的重點課文出現的。第二單元的文體是演講和書信,旨在體會口語和書面語的差異,書信書面語色彩較濃,有更多的細膩的抒情和描寫,信中流露着父子之情,有對藝術的理解與感悟,這篇課文是精讀課文,精讀的重點放在哪裏,就是我們在備課時,需要思考的。

通過對《傅雷家書兩則》的研讀,把課文的切入點放在了兩個方面:

1、引導學生從傅雷與傅聰兩個角度來研讀課文。

研讀的目的在於:信是用來交流思想感情的,閲讀本文,引導學生體會父子之間的感情,體會書信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

從傅聰的角度:第一封信中反映了傅聰遇到了生活上,感情上的創傷,在前信中向父母傾訴與發泄,然後又寫信表示不應該為了自己生活感情上的事情而讓父母感到不安。可見,傅聰是愛父母,體諒父母的,父子之間的感情是真摯的。第二封信寫於演出獲得巨大成功的時候,向父母傳達自己藝術成功的喜悦之情。

從傅雷角度:首先,傅雷是傅聰的父親,父子之情是主要的,在這兩則書信中,流露出父親對兒子的寬慰和理解,為兒子取得成功而表現出的無比喜悦之情,這些都是真情流露,是最真摯的愛。但是更重要的是,傅雷家書與一般家書不同之點在於,作為文藝評論家的傅雷,在藝術上給兒子以引導:鼓勵兒子擁有一顆赤子之心,不畏孤獨,保持心靈的純潔,達到藝術的高峯;期望兒子的演奏,能表現出中國的黎明,響遍每個人的心,能表現出中華文明,有氣吞鬥牛的氣勢,對藝術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也有對兒子人生的指導:能夠從客觀的立場分析前因後果,敢於正視現實,不要刻骨銘心的傷害自己,要有自知之明,要謙卑,要堅強,要不怕孤獨。

從這兩個角度深入的研讀課文,更深刻的領會文章中表達的思想和情意,讀來讓人收益頗多。

2、把兩則書信放在一起研讀,體會語言的魅力。

傅雷對兒子生活、藝術方面的指導,對我們都很有啟發意義。作為語文課,我們更要重視對語言的學習,在品味中,在思考中加深對文章的認識,總之通過對語言的品味,理解其中的意義。

如對兒子生活方面的引導時,用了比喻,用陽光雨水的猛烈,對植物的傷害來解釋人不能夠總是處於高潮期,安慰兒子正確看待高潮與低潮,

如對兒子藝術方面的指導時,希望兒子能用音樂的形式表現出愛國之情,愛國之心,要有中華文化的傳統作為積澱,表現出氣吞鬥牛的氣勢,感染聽眾。這段意思的表述中,語言相當有特色,用黃河之水天上來,用無邊落木蕭蕭下形象的説明,文雅又生動。

把握好這兩個切入點,更好的引導學生學習本文,體會傅雷的愛子之情,教育兒子的巧妙之處。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23

這篇課文屬於科學小品文,知識性較強,一不小心,就會把這堂語文課上成生物課。在備課時,我儘可能地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把重點放在本文極富感染力的語言上,引導學生分析欣賞文章生動形象的語言。同時,讓學生在賞析完富有生動性、趣味性的語言後,能夠學以致用,在實際寫作中學會運用這樣的生動説明語言。

學生特別喜歡這篇文章,沒有學習説明文時的枯燥感。作為教者教學時也興趣盎然的。在學習小松鼠的外形描寫的段落時,我播放了一些松鼠的圖片,有的攀援在樹杈上,有的翹着毛茸茸的大尾巴,還有的在跟人作交流……它們身上的毛色彩也不一樣,看到這樣逼真的圖片,學生不時發出驚歎聲。在這樣感性的認識下,再去品讀松鼠外形的描寫,變對文字多了一份親切感,小松鼠活靈活現地出現在學生的腦海裏。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這種文藝性説明文的寫法,我把描寫松鼠活動的句子打在大屏幕上,帶領學生品讀,如“松鼠喜歡住在高大的老樹上,常常把窩搭在樹杈兒中間。他們搭窩的時候,先搬來一些小樹枝,交錯着放在一起,再找一些乾薹蘚鋪在上面。然後把苔蘚壓緊,踏平。窩搭好了,還在上面加一個蓋,把整個窩遮蔽起來,這樣就不怕風吹雨打了。他們帶着兒女住在裏邊,又暖和,又安全。”讓學生通過讀體會出為了把松鼠搭窩這個過程寫清楚,作者準去地運用了表示先後的詞語“先、再、然後、還”,由於有了這樣的詞語,句子有機的組合在一起,讀者讀的時候清楚、明白地瞭解了整個過程。

類似的句子還有“松鼠喜歡在樹枝上跳來跳去,十分機靈。只要有人觸動一下樹幹,他們就躲在樹枝底下,或者連蹦帶跳地逃到別的樹上去。晴朗的夏夜,松鼠在樹上高興得跳着叫着,互相追逐嬉戲。他們好像怕強烈的陽光,白天常常躲在我裏歇涼,只在樹枝被風颳得亂搖晃的時候,他們才到地面上來。”為了把松鼠的活動寫得更生動,作者緊緊抓住了松鼠的動作來進行描寫,使小松鼠更加活潑可愛。

可在教學過程中,我仍在課文內容分析上花費了較多時間,這樣留給語言賞析、説話片斷練習的時間就有些少了,這樣也就導致了我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個較嚴重的問題:學生活動太少,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有些本來設計了小組交流的環節被迫減掉,例如從文中找出讓人覺得松鼠討人喜歡的句子,先讓學生討論交流一下再回答應該會更全面。還有最後學生寫完片段後本應再交流的,也因時間關係被我跳過了。語文課堂應是讀、説、寫有機結合的和諧課堂,是學生髮揮其主體作用的天地,本堂課從這兩方面來看是不夠成功的。讀書聲不夠多,學生的主人翁地位未能體現,還停留在問答式的課堂模式中。在今後的教學上,我要努力克服這一弊病,爭取做到真正地還課堂於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一節課上完了,學生不但在作者生動的介紹下認識了小松鼠,又體驗到了另一種不同的説明方法,我雖在嘗試着用比略讀精,比精讀略的方法進行教學感到還有些不成熟的地方,但我想我和我的學生們內心是充實的,愉悦的。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24

本節課,我主要是通過利用多媒體設計一些情境和活動,還時間與學生,讓學生合作探究,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讓學生不再是教學活動的旁觀者,而是真正的參與者,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教師則充分體現了“導演”的作用,將學生的學習活動放得開,又能收得回,在活動中既培養學生能力,又滲透思想教育,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從整體上看,本節課教學思路清晰,教學環節全面,生活情境較多,構建了“生活化”的課堂,最大程度地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中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師生關係,靈活運用了引導法、自主學習法、合作討論法、情境探究法、案例分析法、問題教學法等教學手段,三維目標的實現程度較好。

但是,在學生髮言時,還存在學生不敢發言的現象,好多學生可能因為羞澀的緣故,不敢説。要打破尷尬的局面,就需要老師機智的啟發和鼓勵。每一堂課都不可能完美無缺,需要我們不斷總結,不斷反思,不斷改進。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25

本節課我通過烏鴉反哺的故事切入,讓學生在口語交際訓練中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同時懂得從小就應該關愛父母的道理。教學中我以“關愛父母”為主線,創設了一系列貼近學生生活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聽、説、交際的訓練中,學生在我的示範和引導下從不敢説,不會説到敢説、想説,最後到能説會道。

一、教學設計顯層次

國小生語言發展的規律是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一年級孩子表現欲很強,對簡單的問題他們總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因此讓學生想説是上好口語交際課的關鍵。當學生在低起點上打開話匣子時,我便逐漸提高要求,讓學生從説簡單的一兩句話到説幾句連貫的話,內容由少到多,由不完整到完整。形式由單一到多樣,要求由單項到多項。

具體我是這樣實施的:

1、認真聽

在交際中,聽是説的前提,只有認真傾聽。才能瞭解對方説話的內容以及時作出迴應。聽也是一種禮貌,是交際中很重要的一種素養。一上課,我就和學生談話,並滲透認真聽的要求。隨後播放小烏鴉和烏鴉媽媽的對話,讓學生仔細聽,因為聽得認真,所以學生聽後個個都有話想説,我及時引導他們把話説完整,説連貫。緊接着播放歌曲,讓學生聽後編個小故事,再次訓練學生聽的能力,同時也有意識讓學生把剛才零碎的語言説連貫。

2、説明白

只有認真聽,才能説明白,只有把話説明白,才能順利地和人交際。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説,他們口語交際能力還比較弱,有些話他們想到了也不能清楚的表達出來。因此,我在出示父母關心孩子的圖片的同時為學生準備了句式。學生有章可循,表現得異常積極,做到了人人開口。同時我特別表揚用其他句式把圖畫説明白的學生,培養學生創新意識。隨後我讓學生用學會的句式説説父母關愛自己的事,此時學生更是輕車熟路,個個躍躍欲試。

3、有禮貌

交際是口語交際訓練的核心,聽話和説話能力訓練的最終目標也是為了學生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在交際中,文明、禮貌的交際習慣也是非常重要的。我為學生創設了孩子關心家人的場景,從啞劇表演到圖片展示,為的是讓學生進入情境,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實現雙向互動。在這些互動中,很好地體現認真聽,説明白,有禮貌的訓練要求。

二、課堂評價要精當

如果説一節成功的課是一曲動人的交響樂的話,那麼教師精當的評價語就是一個個震撼心靈的音符。口語交際課上,老師精當的評價語有助於對課堂的調控和學生語言發展的引導。有利於學生説話慾望的激發和學生自信心的建立。評價應真切、具體、簡潔。

1、導向

這節課,在學生看圖説句子這一環節,孩子們想到哪説到哪,而且後發言的同學還會受到先發言同學的影響,有一種趨從現象。如學生説來説去只知道説誰在幹什麼,我便説,你們説得很完整,如果説得具體一些就更好了。此時就有學生説出了時間,之後又有人説出了地點。接下來學生説其他幾幅圖都能越説越完整。

2、激勵

口語交際課上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老師運用激勵性的評價語。“你説得真精彩。”“你聲音洪亮,真棒。”等等。當我把這些賞識的語言送給學生時,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悦,個個都敢説、想説,進而變得能説、會説。

三、生成語言應規範

課堂上學生的生成語言是一柄雙刃劍,處理得好它會為你的課堂錦上添花,若處理不好則會打亂整個教學過程。處理好學生的生成語言要靠教師的應變能力。口語交際上,學生的語言都是生成的,對於這些語言,教師及時發現並加以規範是非常重要的。對於學生生成語言的處理,尤其是及時指正學生髮言中出現語病,這方面我還比較薄弱,我將繼續努力。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26

一、 教材地位

《立方根》八年級數學上學期《實數》第二節《立方根》第一課時的內容。立方根(1)的內容,是在學習了算術平方根、平方根的有關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本節從內容上看與上一節平方根的內容基本平行,主要研究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從知識的展開順序上看也基本相同,本節也是先從具體的計算出發歸納給出立方根的概念,然後討論立方與開立方的互逆關係,研究立方根的特徵。

二、 好的地方

1、本節課,我能很順利的完成本節課的教學,駕馭整個課堂,使用一些激勵性的語言,把整個課堂調動的比較活躍,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比較高,能到前面展示自己,並且表現的很好,得到成功的體驗,這也給學生樹立了自信心,對後面的學習更加積極,也更想表現自己。

2、本節課的課容量很大,在引導學生類比平方根的概念的基礎上,通過實際問題的引入,自己歸納出立方根的概念,經過例1的教學,學生進一步理解概念;通過兩個探究,得到立方根的性質和被開方數的取值範圍及立方根是它本身的數有1、-1和0,在學生掌握立方根的概念和性質的基礎上做了大量的練習,完成了書中的課後練習和課後習題的1、2、3。

3、通過我在課堂上的觀察、瞭解,通過學生做練習的表現和做題情況,通過班主任老師對坐在後面的後進生的觀察反饋,知道學生對本節課的掌握還是不錯的,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第二天我又問了一部分學生對《立方根(1)》這節課的學習感覺怎麼樣,都會嗎?學生也都反映都會,聽的挺清楚,覺得挺簡單的。後面的後進生做的練習也挺不錯的,寫的都對,上課還回答了好幾次問題,都説的挺棒的。

4、教學中我對例2的要求規定了三點:先讀出下列各式,説明表示的意義,再求值。既鍛鍊了學生的語言,又強化了立方根的概念,最後完成求值,完成解答。從中也是給學生滲透一種學習方法,強化讀題的重要性,要明確題意,才能求解。其實,這也是通過這段時間聽指導老師陸春老師的課學到的,要感謝陸老師。

5、在講明中a的取值範圍時,我是在得到立方根的性質:一個正數有一個正的立方根;一個負數有一個 負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之後,讓學生思考a的取值範圍是什麼,學生根據性質正數、負數和0都有立方根,自然而然的就可以得到a的取值範圍,這樣很自然,學生也很容易理解,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

二、不足之處

1、教學中我總是以我的意識為轉移,課堂上按着我設計好的路線行駛,不能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能把學生放出去,總是攥在自己的手裏,我覺得學生應該會的、容易的就少講,覺得不好理解的就多講,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定,把學生放出去,掌控好他們,最後再收回來。

2、教學中我受自己的意識影響,缺少原理性的東西,缺少對定義的挖掘,有些地方沒有抓住定義去進一步解釋,缺少讓學生思考,去想的時間過程,讓學生知道本質的東西有利於學生理解(我總覺得學生都會了就不用過多解釋了)。

3、教學中沒有把平方根的相關知識列出來,所以對於立方根和平方根的類比就不顯得充分、鮮明,我都是用語言來表述的,以後再上這節課時應該在黑板上寫出來,會更好。

4、在教學中,對立方和開立方這一對互逆運算體現的不夠,應該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立方運算的結果是冪,開立方的結果是立方根。

三、疑惑的地方

教學中,我一直認為,學生都會的東西,就沒有必要再去解釋、説明、講解,我覺得學生都會的地方還要去給解釋,再講,是在浪費時間,學生也不想再聽(這是學生的意見)。

四、感受與思考:

1、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學習方法的培育,是培養自學能力的有效途徑。

2、學生理解的效果,取決於教師根據學生的經驗,作出的恰當的啟發引導,以及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程度,包含主動性、過程性。

3、課堂難度和速度往往以中游學生為標尺,如何培養優生、幫助後進生?怎樣去操作?特別是後進生人羣數量龐大,而且又要面對考試評比,課堂應當怎麼辦?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27

在教學《窮人》中,我努力創設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教學氣氛,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在教學中我充分讓學生自説,自讀,自評,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説出感受,讀出感受。例如教學《窮人》中桑娜想的這部分時,我先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説出桑娜此刻的感受。學生有的説怕丈夫責怪,要讀得害怕、擔心:有的説因為桑娜擔心要讀得慢些,而有爭議的説桑娜緊張、着急要讀得快點。在學生多元解讀的基礎上,再及時運用多種朗讀的方式,個別讀、小組讀、集體讀、男女生賽讀、表演讀、輕聲讀、大聲讀等等,引導學生讀得有聲有色,讀出自己的味道來。

教學中,學生能與老師積極互動,課堂氣氛活躍,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參與率比較高,課堂收效明顯。最值得欣慰的是,在引導學生想象“孩子們怎樣‘熬’過艱難貧窮的日子”這一環節時,問題剛一提出,同學們的小手便紛紛舉起。有的説:“他們會靠着勤勞的雙手,一天天長大,去跟着列寧推翻沙皇統治。”我聽了好激動,立刻評價説:“你真了不起!是的,這是一條能徹底改變窮人命運的出路.事實正是這樣,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剝削統治,使俄國所有窮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能結合時代背景,能把社會課上學到的知識與本課內容聯繫起來想象,實在難得。我心裏確實為學生這一合理而富有創造力的想象而高興。仔細想一想,學生之所以能出現如此精彩的發言,正是因為這一問題觸動了學生情感的琴絃,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想象的願望,因此,我深深地感到:只要教師提問開放靈活,學生在課堂上就會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28

春季過後,夏季悄悄的來臨,孩子們的服裝變的絢麗多彩,顏色繁多起來,由於小班幼兒年齡較小,對於顏色非常敏感,顏色的變化使他們感到興奮、新奇,由此產生濃厚的探索慾望,於是我們根據幼兒的需要生成了《彩色世界》這一主題活動,讓幼兒在玩玩做做中認識顏色,在快樂的活動中感受色彩帶來的美,使幼兒樂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創造性的表現色彩、美化生活。

夏季來臨天氣較熱,於是在早操時有幾個幼兒帶了太陽帽,於是他們看到的一切顏色發生了變化,他們對於自己的發現感到驚奇、興奮,於是我們便抓住幼兒的興趣點,開展了《小兔找太陽》的教育活動,在活動中我先給幼兒講述了故事《小兔找太陽》使幼兒對於太陽的顏色有一個初步認識,然後給幼兒準備了不同顏色的玻璃紙和太陽鏡,帶領幼兒到户外尋找太陽,,感受顏色變化給他們帶來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