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難忘的畫教學反思(精選20篇)

一幅難忘的畫教學反思 篇1

《一幅難忘的畫》是一篇自讀課文,內容比較淺顯,孩子一讀就懂。為遵循“四個不教”,於是我決定以此文為載體,教給孩子們分辨文章的主人公是誰的方法。

一幅難忘的畫教學反思(精選20篇)

首先抽每組的6號讀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其次請孩子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內容。然後把任務拋給孩子們:“孩子們,你們認為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誰呢?為什麼?請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統一意見、展示彙報。”孩子們七嘴八舌,各抒己見。我走進各組才發現,各小組不能統一意見,有的認為主人公是老爺爺,有的堅決認為是“我”,小組內分歧很大,有的小組甚至爭吵起來……

怎麼辦?還是必須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彙報?何不讓場面更激烈一些?於是馬上讓教室成為辯論場,把孩子們分成兩大陣營進行爭辯……教室一片火熱場面,孩子們爭辯得面紅耳赤……漸漸的贊成本文主人公是“我”的一方聲音小了、最後消失了。在爭辯中孩子們逐漸掌握了分辨文章主人公的方法了……

課後我想,如果我沒及時走進小組討論中,如果我沒及時調整展示形式。那,這節課孩子們的參與面不會這麼廣、分析度不會這麼深、掌握分辨文章主人公的方法不會這麼多……這節課再次讓我認識到:隨時關注孩子的課堂生成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式……

一幅難忘的畫教學反思 篇2

《一幅難忘的畫》是一篇自讀課文,內容比較淺顯,孩子一讀就懂。為遵循“四個不教”,於是我決定以此文為載體,教給孩子們分辨文章的主人公是誰的方法。

首先抽每組的6號讀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其次請孩子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內容。然後把任務拋給孩子們:“孩子們,你們認為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誰呢?為什麼?請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統一意見、展示彙報。”孩子們七嘴八舌,各抒己見。我走進各組才發現,各小組不能統一意見,有的認為主人公是老爺爺,有的堅決認為是“我”,小組內分歧很大,有的小組甚至爭吵起來……

怎麼辦?還是必須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彙報?何不讓場面更激烈一些?於是馬上讓教室成為辯論場,把孩子們分成兩大陣營進行爭辯……教室一片火熱場面,孩子們爭辯得面紅耳赤……漸漸的贊成本文主人公是“我”的一方聲音小了、最後消失了。在爭辯中孩子們逐漸掌握了分辨文章主人公的方法了……

課後我想,如果我沒及時走進小組討論中,如果我沒及時調整展示形式。那,這節課孩子們的參與面不會這麼廣、分析度不會這麼深、掌握分辨文章主人公的方法不會這麼多……這節課再次讓我認識到:隨時關注孩子的課堂生成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式……

西師大版第七冊課文:《一幅難忘的畫》原文

一張白紙上畫着這樣的景象:寬闊的雲天下面,一條河,一隻船,船上安然地坐着一位老大爺。線條簡單極了,色彩也不鮮明。老大爺的神情有些特別,親切而又陌生地盯着什麼,手裏拿着煙袋,嘴巴微微地張着。這樣一幅簡意單的畫,卻被放在了我習作本的首頁,是因為它有不平常的來歷。

一次,媽媽帶我到一個山明水秀的地方去寫生。

“媽媽,你看哪,這兒的河水多美,還有小船!”我望着遠處連綿的羣山,身旁清澈的河水,粼粼的水波上停泊着的一隻小木船,立刻高興地畫起來。

可是,我正要畫那隻小木船時,一陣水波散開,小木船划走了。“真倒黴!人家好不容易畫的。缺了只船,怎麼行呢?媽媽……”我急哭了。我想媽媽一定會來幫我出主意的。可是,沒有人應聲,媽媽到前邊的河灘上揀鵝卵石去了。我懊惱極了,真想把畫夾子摔了。

這時,就像一個奇蹟,船居然劃回來了。夕陽下的船伕似乎沒有什麼表情。小木船準確無誤地停在原來的地方了。我高興得直想跳,趕快繼續畫起來。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

“畫完了嗎?”這聲音很粗重,是船伕在問。

“就差一點兒了。”

“別急,我等着。”

我感到高興,還有一些激動。畫完了,我大聲説:“謝謝您,老大爺。”老大爺笑了笑,划着小木船走了。我轉過身來,發現媽媽已在身後。她輕輕地説了一句:“風景是美啊,可是最美的還不是風景。”媽媽的話在我心中久久迴盪。

一幅難忘的畫教學反思 篇3

一張白紙上畫着這樣的景象:寬闊的雲天下面,一條河,一隻船,船上安然地坐着一位老大爺。線條簡單極了,色彩也不鮮明。老大爺的神情有些特別,親切而又陌生地盯着什麼,手裏拿着煙袋,嘴巴微微地張着。這樣一幅簡意單的畫,卻被放在了我習作本的首頁,是因為它有不平常的來歷。

一次,媽媽帶我到一個山明水秀的地方去寫生。

“媽媽,你看哪,這兒的河水多美,還有小船!”我望着遠處連綿的羣山,身旁清澈的河水,粼粼的水波上停泊着的一隻小木船,立刻高興地畫起來。

可是,我正要畫那隻小木船時,一陣水波散開,小木船划走了。“真倒黴!人家好不容易畫的。缺了只船,怎麼行呢?媽媽……”我急哭了。我想媽媽一定會來幫我出主意的。可是,沒有人應聲,媽媽到前邊的河灘上揀鵝卵石去了。我懊惱極了,真想把畫夾子摔了。

這時,就像一個奇蹟,船居然劃回來了。夕陽下的船伕似乎沒有什麼表情。小木船準確無誤地停在原來的地方了。我高興得直想跳,趕快繼續畫起來。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

“畫完了嗎?”這聲音很粗重,是船伕在問。

“就差一點兒了。”

“別急,我等着。”

我感到高興,還有一些激動。畫完了,我大聲説:“謝謝您,老大爺。”老大爺笑了笑,划着小木船走了。我轉過身來,發現媽媽已在身後。她輕輕地説了一句:“風景是美啊,可是最美的還不是風景。”媽媽的話在我心中久久迴盪。

一幅難忘的畫教學反思 篇4

《一幅難忘的畫》這篇課文,講一個孩子去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寫生,那裏有山有水,河中央還有一條船,孩子正在畫時,船划走了,孩子着急時,船回來了,孩子畫完後,船又走了,媽媽説畫美還有比畫更美的,讚揚划船老大爺心靈美。

課文講後,我問孩子,在生活中,你遇到過這樣心靈美的人嗎?六十七個孩子只有兩個舉起了小手,我的心一陣顫抖,感覺現在的孩子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鏡,缺少一顆感恩的心。現在的孩子在家裏都是小皇帝,一切都圍繞着他們,而他們覺得家長老師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

看到這個現象,我改變了自己的教學思路,老大爺的心靈美孩子們都知道(課文的中心啊),可他們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我問孩子,你們覺得文中的小男孩是個怎樣的孩子?(聰明,懂事,可愛)孩子們的回答在我的意料之中,我就又問,如果你遇到這位老大爺,你是否能感覺老大爺心靈美,是否能感覺到老大爺的真誠,你是否真的從內心感激老大爺?通過我的誘導,孩子們終於説出小男孩是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接着孩子的話題,我讓他們説説生活中該感激誰?老師,父母,同學,孩子們開始紛紛發言。

是啊,學會感恩,一個人的生活才會幸福,一生才會快樂,如果一個人看不到人世間的美,眼中只有醜和惡,他就永遠不會快樂,要想使孩子快樂成長,首先學會感恩,學會發現美……

一幅難忘的畫教學反思 篇5

這是一節以計算為主的課堂,目標是讓學生體會分數連乘的方法,能快速正確的計算分數連乘運算;藉助已有知識,體會解決問題的多樣性;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課堂是按照這樣的幾個環節設計的:

一為複習鋪墊,為新課做準備;二為提出和課本同步的嘗試題;三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學課本;四學生嘗試練習,檢查自學效果;五學生討論交流嘗試練習,説説為什麼這麼做;六教師評講、引導總結歸納;七為課堂反饋練習提高。

整節課,注重學生思維的發展,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學生能在和諧融洽的氣氛中主動學習探索新知。

課前備課,雖不是挖空心思,但也費盡腦力了。課本78和79兩頁知識點較多,有連乘、連除、乘除計算,還有分數混合運算應用。為了便於學生自主嘗試學習,我認真研讀教材,翻閲人教版相應的課題,仔細研讀教學用書和他人教學案例,翻閲自己的以前所做的筆記,最後把課本濃縮的知識一一挖掘出來,讓課堂目標變得單一明瞭。

課堂回顧:

一、在自學環節,總是擔心學生自己學不會,花了較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學課本78頁的內容。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信心有點動搖。還好,堅持了原來的想法。回顧以前的課堂和這節課,發現一個問題:學生不善於向同學或老師提問題。比如“這個是怎麼計算的”、“這步計算,表示什麼意思”。 學生在碰到不理解問題的時候,不敢甚至不會求助。這除了師生關係影響外,更多是“提問”這個學習習慣的培養上沒有做好。如何讓學生學會求助,這是一個要嘗試解決的問題。

二、這一個關於學生討論交流引發的問題。習題做完後,學生的一個鮮明舉動是高舉小手並“老師,是這樣做的嗎?”。在你的課堂中,請留意這一點。當然,學生完成練習後,問老師是很好的一件事——能把想法告訴老師,從而得到肯定——這是一種被動的肯定。我們能不能針對這個“被動”再做些動作呢?比如先讓學生自己去尋找來自其他人的肯定。這種肯定就先來自他的同學、好朋友、好夥伴,而不僅僅是他的老師。這就需要有時間有空間讓學生去討論交流。

我是這樣處理的:當學生完成練習之後,就可以自由下座位,找自己想找的同學討論交流解題方法和過程,最後統一答案。當然,整個課堂需要學生做到令行禁止,不然課堂紀律會比較亂。和學生約法三章,當聽到老師説回座位等停止討論的信息時,沒有馬上按要求做的,下次將不能在課堂上離開座位。學生也是願意接受的。如果學生直接來找老師交流答案,當然你可以建議他先和其他同學討論交流,統一答案後再回來和老師交流。

上面有些是本節課的額外語。今天的課堂,只看到那麼一兩個人敢離開座位,説明學生還是很守紀律卻又比較膽小的。總想:公開課也讓學生大膽離開座位討論,而不是僅僅侷限於同桌或前後四人。

三、本節課的連乘計算脱離了情境題,為了計算而計算,沒有讓學生結合例題説一説每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雖然學生學會了連乘計算,但沒有聯繫實際問題解説,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四、課堂教學機智不足,缺少有效調整。在絕大多數學生熟練掌握連乘計算之後,還是按着教案上課,不能根據實際情況跳開教案上課,導致後面的練習趨於簡單,學生的思維沒有得到更好的發展。

五、教學語言趨於平淡,教學環節處理不夠有趣、不夠活。針對這點,覺得我們是否應該多看一些綜藝節目等節目,向主持人好好學習呢?因為我們也是整節課的“主持人”。

一幅難忘的畫教學反思 篇6

上完《梅花魂》這一課,我的心裏湧動着一種激動,洋溢着一種感動,為自己,也為學生。下面,我從以下兩點談談自己的收穫。

一, 透過窗口看世界,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聖陶先生曾説過:教材無非是例子。文本只是教學的一個小小的窗口而己,如何藉助小小的窗口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是我們語文教師必須要研究的東西,也就是説我們教師必須充分利用此窗口為階梯,創造性地去拓展文本相連的以外的內容,適時地引進推薦給學生,既擴大閲讀的量,又能為深度理解文本服務。

為了讓學生更容易進入課文,我利用多媒體教學。在教學伊始,我讓學生在欣賞完美麗的梅花圖片後,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寫梅花的詩詞,然後用多媒體出示王冕的《墨梅》,王安石的《梅花》,陳毅的《紅梅》,陸游的《詠梅》,以及毛澤東的《詠梅》,讓學生吟詠,在吟詠中加深對梅花特點的認識,以及對梅花品性的瞭解。在課快要結束時,適當地引入兩首現代的詩歌《遊子情懷》和余光中的《鄉愁》,讓學生加深對外祖父思鄉之情的理解,昇華了學生的情感,同時也深化了對梅花魂的理解。讓學生漫步在文化的長廊裏,沉浸在濃厚的文化意藴裏,課內外融合,使本節課不僅有了廣度,還有了一定的深度。在教材中以小見大,融進大語文教學觀,有這樣日積月累的教學,孩子們的心便不會拘於孤陋寡聞,視野也一定會達到星垂平野闊的境界。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有理由也有責任撥開層層迷霧,讓詩性的陽光灑進孩子的語文生活,讓我們的學生更多一份語言的醇厚與靈動,更多一份精神的豐裕與深廣。我們願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

二, 點燃孩子的激情,提升生命的價值

語文課程具有審美的特點,遵循這一特點,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讓學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體察中悟情,在展開想象中融情,在參讀互訓中升情。我知道課堂上激動學生的是情,打動學生的是情,震憾學生的也是情,而教師的情感對兒童來説是導體,是火種,學生面對情感豐富的老師,身處充滿激情的氛圍,一定會有情真真,意切切感受。因此,整節課我用飽滿的真摯的情感喚起學生的熱情,激情,讓學生漸入佳境,尤其在講到中國歷史上出了哪些有氣節的中國人的時候,教學達到了高潮,孩子們的小臉通紅,情緒高漲,他們想到了民族英雄岳飛,精忠報國,想到了詩人文天祥,以及他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想到了__,王二小……説他們就是一束束昂首怒放,剛強不屈的梅花。望着他們一張張因激動而漲紅的小臉,我感受到自己正在和他們一同成長,他們分明感受到了梅花魂就是民族魂。可以看出,學生被外祖父的這種深切的愛國情意打動了。他們的心中也湧動着一顆中國心。

我分明看到了文本的背後是海洋,是天空,是豐富生命的心際網絡。當學生感到有一滴聖潔的露珠滴落到靈魂深處的時候,當學生被沒膝的豐草所震撼的時候,當學生被蜻蜓的薄翼感動莫明的時候,他們的情感得到了昇華,他們的生命價值得到了提升。

這節課也存在一些缺憾,比如由於時間有限,朗讀的指導不夠到位,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時間不夠等。

一幅難忘的畫教學反思 篇7

圖形中的規律教學反思範1、給學生獨立思考,找規律的時間少了。教材呈現的規律是這兩種方法:一是3加上2乘三角形個數減1的方法,第二種是把每個三角形先按3根小棒來計算,再減去重複的根數。而兩個班的學生都還發現了一種,就是先假設每個三角形都只用兩根小棒,這樣就比實際小算了一根小棒,於是最後再加一根小棒,也就是就2乘三角形的個數後再加1。第一種方法,開始時,學生是很難想到用這種方法來解決問題,大多數學生都沒有發現,經老師引導後,成績好的學生才發現。而第第二種方法,由於有了第一種方法的基礎,所以部分思維靈敏的學生能馬上想到。倒是2n+1的方法學生更易於理解與接受。現在想來,這也許是沒有給學生充分時間獨立思考,把規律展示在本子上,再小組內交流,最後集體交流後得出規律,而是看到學生髮現規律有困難時,就馬上引導學生去思考了,這樣侷限了學生的思維,才會出現這種狀況的吧。

2、評價的方法單調。啟發性、激勵性、藝術性評價還有待改進。

一幅難忘的畫教學反思 篇8

教學反思: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節課我能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做到以趣激趣,即用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①在導入環節,我首先利用學生不太常見的盛滿精緻郵票的集郵冊來吸引他們,並用這種吸引一直認真學習到最後。②讓他們自己猜測節課學習的課題,讓他們感覺新奇有趣。③利用課文的寫作特點——句子成對,採用靈活的男女互讀,師生互讀等形式指導朗讀,學生興趣盎然,感情自然流露。但我覺得對教材挖掘與拓展深度不夠。

在本節課中,儘管注重了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能力。但根據文本,根據學生的特點,在此方面還有許多遺憾。如,①可以結合“登廬山,看瀑布飛騰” 讓學生回憶《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提高他們新舊知識結合、融匯的能力。②利用“日月潭、半屏山在做思鄉的夢。”“黃帝陵、軒轅柏在唱古老的歌。”讓學生想象它們可能唱什麼歌,做什麼夢。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③利用課文中提到的名勝古蹟提高學生的收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等。回頭反思讓我以旁觀者的身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己課堂教學的優點與不足。我將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努力,發揚優點,“消滅”缺憾。

一幅難忘的畫教學反思 篇9

《解決問題的策略》列表是蘇教版教材中第一次獨立安排的策略學習。教材旨在讓學生經歷“尋求策略——解決問題——感受價值”的系列活動,形成解決問題的策 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教材的例題中數學信息是無序地單獨呈現的,讓學生學習並掌握整理信息的常用方法,體會整理信息的意義與作用,內化成自覺、靈活地 整理信息的意識和能力,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節課我注意了以下幾方面:

一.體會列表整理的價值。

在教學中,解 決問題活動的價值不侷限於獲得具體問題的結論和答案,它的意義更在於使學生學會解決問題,體會列表的意義。教學第1個例題把後面小軍的信息結合再一起,以 三位同學的對話為主題圖,讓學生説説,知道了哪些信息,並把這些信息用句子或畫線段圖整理的方式呈現給學生看,在此相機引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列表整理。 通過列表整理和句子整理的對比,讓學生感受到列表整理的價值,更加簡潔,清楚。

二.填寫表格、理解結構、分析思路。

由於學生初次利用表格整理信息,因此需要細緻的指導,在教學中,我儘量循序漸進,逐步提高教學要求。

1. 帶領學生經歷填表的過程。事先準備的表格先讓學生讀懂表格,再帶領學生經歷一次填表的過程。填好表格後注意在交流中,讓學生説説表格的每一列填寫的是什 麼?這樣的目的是讓學生找到各個數量在表格中的位置。欠缺的是,學生對於列表法的掌握並不好,主要在於不懂得列表的好處以及怎樣列表來思考分析問題,很多 學生甚至是在算過結果後再去填表,把列表整理信息變成了一種無用的操作。

2.引導學生理解表格的結構和內容。列表是一種策略,其目的就是 為了解決問題。不列表,讓學生解答這些兩步計算的問題也並非難事,大部分學生列完表格後,也是用以往的經驗進行列式計算的,這樣也就失去了列表整理的價值 了。因此教學時,在填表以後我讓學生看着表格複述題意,説説題目的條件和問題,體會各人買的本數與用去的錢數是緊密聯繫的數量,體會列表整理顯示了這些數 量的對應關係。

3.啟發學生利用表格理出解題思路和步驟。例題1,題目本身不難,所以在理解表格的結構和內容後,我讓學生根據表格顯示的 這些數量之間的對應關係來列式計算。在交流時,讓學生看着表格順着兩種思路去分析這個題目,一種是從條件想起,根據買3本用去18元,可以先求1本的價錢 (單價),一種是從問題想起,要求買5本用去多少元,先要求出1本的價錢。這樣目的是讓學生體會到,在今後的解決問題時,可以通過列表整理,更好地理出解 題思路、找到問題的解法。

三.組織學生反思解決問題的全過程。

例題1教學之後,通過算式比較,讓學生説説在解題時,有什 麼相同點?通過把兩張表格合併後,讓學生説説,有什麼發現。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學生形成有價值的發現和體會,如:小明買3本用了18元,小華買5本用了 30元,小軍買7本用了42元,每本練習本的單價是相同的;求小華用去多少元和小軍買了多少本,都要先算練習本的單價;買的練習本多(少),用的錢也多 (少)等。這些發現有利於學生進一步清楚數量關係和解題思路,初步感受函數關係,為以後學習正比例的知識打下基礎。

上完課以後有以下幾點覺得難以把握:

一、把握尺度難

用 表格方法進行整理信息,教學的重點之一是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收集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並按一定的結構填寫在表格裏,但這個指導的度難以把握。第一次試教覺 得很簡單,出現情境圖後讓學生整理的出條件和問題,直接放手讓學生嘗試。學生大都不知所措,或是把問題重抄一遍,或是列式解答,或是滿臉困惑地傻坐,很難 提供一份比較滿意的整理結果,還浪費課堂教學時間。到二小上課時,我就直接出示表格給學生,學生很快地理解了老師的意圖,但又不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

二、領會列表策略難

在 試教課中,發現大部分學生不能透徹地領會完整的列表策略,解答歸解答,列表歸列表,很難把它們融合在一起,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在表格中該填問號的地方,填上 了數據,把本該最後一步完成的內容提到了第一步完成。於是我在二小上時,表格出現後,我就強調了問號的作用。在啟發學生利用表格分析數量關係理出解題思路 強調從問題出發怎樣考慮。學生情況比試教時好得多,但仍有學生先列式解答,只是長久以來養成的習慣。

三、體會策略價值難

讓 學生體會列表策略的價值,並自覺應用該策略解決問題是一重點,但由於教材中呈現的例題比較簡單,而且學生對歸一問題中隱含的數量關係掌握的比較好。當出現 情境圖時,有的學生已經口算出了一本筆記本的價格,甚至小華用去多少元?小軍買多少本?也口算出來,學生覺得列表是老師和課本另外強加的額外負擔。為了解 決這一問題,我將列表整理與情境圖對比,突出表格更清楚,有條理。儘管這樣,在後面的練習中可看出仍有學生覺得直接列式解答省事。由於時間關係,書後面的 兩個習題鼓勵學生多樣化的整理信息,引導活動從有形向無形發展,這一教學過程未能完成。

通過這次賽課活動,從中發現了很多不足,有待改進,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認真分析教材,取長補短,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一幅難忘的畫教學反思 篇10

《語文百花園一》的作文是要求學生從學過的課文“人物”中選擇三個角色,展開想象,編寫童話故事。教學中,我注重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引導學生大膽想象,合作交流,實現學生的“自主”作文。

一、創設輕鬆氛圍課前播放同學喜歡的《喜羊羊與灰太狼》的歌曲,給學生提供一個輕鬆的氛圍,給學生一種情境,後面的幾個環節也是以對話式的形式進行學習,而不是一板一眼的,讓學生懼怕習作。讓他們對自己寫出好的童話有興趣。

二、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首先想想選誰做童話故事的主人公;再猜猜他們之間會發生什麼故事;還要讓學生具體地想故事情節;最後在動筆之前再一次思考,即打腹稿。學生通過反覆思考,選主人公,想大致情節,才能編寫出完整的故事。

三、讓學生大膽的想象我在教學時,儘可能地減少束縛,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自由寬鬆的氛圍,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自由表達。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互相激勵,激發學生樂於寫作的激情,讓學生饒有興趣地去寫作。

一幅難忘的畫教學反思 篇11

上課開始,我先讓一學生誦讀全詞,其餘學生聽辨音,看有無讀錯的字,並及時糾正。然後讓學生結合註釋再讀,最後再齊讀,儘量讀出節奏、韻律、語調和情感。

第二步是整體感知。讓學生説説全詞寫作的主要內容及表達的情感,學生多能説出作者寫的是一個婦人,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説的不準確。在此我沒有立即給學生答案,而是就此留下一個懸念,激起學生探討的積極性。

接 着進入全詞的分析環節。詞的上片我設計瞭如下幾個問題:1、李清照《詞序》:“歐陽公作《蝶戀花》有‘庭院深深深幾許’之句,予酷愛之。”李清照為何酷愛 這句?引述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進行引導,因李清照本人是疊詞高手,故酷愛這句。2、首句中的三個“深”字該如何理 解?學生多能答出兩重意思,一是無重數的簾幕,二是站於高樓也不能望見外面(章台路),第三點是堆霧的層層楊柳。這一點學生答不出,可能是沒有切身體會 吧。然後我作了一個總結:三個“深”字重疊,前兩個重疊直接強調深的程度,第三個“深”又推進一層,與“幾許”構成疑問語氣,與下面“楊柳堆煙,簾幕無重 數”呼應起來,別有一番情趣。上片開頭三句寫“庭院深深”的境況,“深幾許”於提問中含有怨艾之情,“堆煙”狀院中之靜,襯人之孤獨寡歡,“簾幕無重 數”,寫閨閣之幽深封閉,是對大好青春的禁錮,是對美好生命的戕害。

詞的下片設計瞭如下幾個問題:1、前兩句寫的是什麼意思?“春”字如 何理解?學生回答的僅是作者在寫“雨橫風狂催”送着殘春,深層含義則不懂,其實這個春也催送着女主人公的青春芳年。“春”字語意雙關,表明上指自然界的春 天,又指詞中女子自己的青春年華。2、結句是觸景生情還是借景抒情?這個問題難度較大,於是我補充了關於“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的含義的理解。王國維 《人間詞話》裏將情景交融分為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觸景生情就是無我之境,把自己激動的心情加到客觀的景物裏去,緣情造景,這就是有我之境。“淚眼問花花 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中“淚眼”表明詞裏女主人公自己心情已經非常激動,把自己的感情附着到“亂紅”之上,這應該是借景抒情。

一幅難忘的畫教學反思 篇12

又一輪主任下水課結束了。回顧我的《燈祭》一課教學,從備課到講課確實也花費了心思。備課時我沒有過多關注他人的教學設計,而是主要把精力放在了自己研讀教材上,從文本內容與學生情感的銜接點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我校的教學研究主題“自主性課堂”出發,力求通過這節下水課為老師們展示一堂具有“自主”味的語文教學課堂。

教學結束後,感覺教學效果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尤其是課堂教學中的某些環節總覺得差那麼點勁兒,有種不解渴的感覺。下課後我先後和李校長、孫校長進行了交流,認真聽取了他們的意見。由於校長已經聯繫好第二天去漢沽第一國小進行教學交流,其中有我的這節課,所以當晚我針對兩位校長的意見加上我自己的想法對教學設計進行了一些調整,感覺第二次執教《燈祭》比下水課時教學效果有些許進步,但也不盡如人意,所以這兩天我反覆觀看我的課堂錄像,在進行不斷的思考。

一幅難忘的畫教學反思 篇13

《揚州茶館》是朱自清先生的《説揚州》節選。朱自清是一位語言大家,他的散文以純真樸實的風格見長,給人疏朗清新的感覺。這篇《揚州茶館》,作者如一位老茶客,帶着後生到揚州茶館品茶吃點心。在不急不慢中,向你娓娓道來飲茶的先後順序、燙乾絲的具體步驟、揚州小吃的特色等等。

本文層次清晰,共分為三小節,分別介紹了零碎小吃、燙乾絲、小籠點心這三類揚州小吃。作者抓住了每類小吃的特色,有條理地從色香味、做法、選料等方面介紹。第二小節“燙乾絲”的製作過程是本文的教學重點。

在課文的導入環節,我讓學生説説自己愛吃的小吃,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在這篇課文的字詞教學方面,我還是採用了學生自學的方式,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在理解“兜攬”一詞時,通過給學生創設情境,想象自己就是賣零碎的,自己會怎麼叫賣生意,能夠更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但在學生交流表達時,聲音都比較小,沒有叫賣的感覺,我應該加強指導。

學習文章時,我先讓學生找到概括寫揚州茶館特點的句子,然後指導突出重點朗讀,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讀懂了文章的大致意思,也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了基礎。在學生找到揚州茶館吃的花樣後,我引説“在揚州茶館,有______等零碎小食,有______,還有______,所以説吃的花樣______。”這樣的句式,在訓練運用句式説話的同時,也是為了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

在指導學生學習零碎小食的部分,通過讓學生自己讀,找到這些零碎小食共同的特點,在讀中感悟到一個“香”字,並讓學生髮揮想象,通過一邊聽他人朗讀,一邊閉上眼睛,在腦海中復現茶館的畫面,再來談談“走進揚州茶館,我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我聞到了什麼?”學生彷彿身臨其境,能夠將各自的所看所聽所聞清晰地表達出來,進一步體會到了課文內容,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同時也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把“燙乾絲”的過程清楚地説給大家聽,學習複述也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對於剛學習複述的學生來説難度比較大,老師要給學生鋪設好台階,因此,在這一部分處理中,我先給學生觀看我在網上搜集到的製作燙乾絲的視頻,讓他們邊看邊想廚師做了哪些動作,然後再圈出文中的動詞,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細膩。再通過填空,理清燙乾絲的先後順序,然後再抓住重點詞嘗試邊做動作邊複述,有了動作的輔助,複述就不會太難了。

課後,經過戚老師的點撥,我想在這個環節,可以處理得更到位些,在藉助影像感受語言文字的準確之後,在同桌互説的同時可以再播放一遍視頻,再次利用影像加深學生的直觀感受,多給學生一些扶手,學生也會説得更好。

另外,閲讀好文本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所在,揚州茶館的著名不僅是由於茶館中吃的花樣最多,還與揚州人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息息相關。於是我提出了“揚州人為什麼愛上茶館呢?他們僅僅是去品嚐茶點嗎?”這樣的問題,讓學生對揚州茶館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初步感受到中華民族飲茶風俗及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也對教學有個整體的迴歸。

在多位老師的指導下,使我在本篇課文的教學上有了更深的理解及研究,對自身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了及時的改進,讓我在這次評比課中收穫不小。

一幅難忘的畫教學反思 篇14

在《白鵝》這篇課文中,作者重點表現的是白鵝的性格特點----高傲.文章為了表現這一特點,大量運用了對比等手段從叫聲,步態,吃相中表現鵝的高傲.

因為缺乏媒體手段的直觀感受,在上這課內容時,我總感覺學生對錶現鵝叫聲的幾個詞語“厲聲呵斥、厲聲叫囂、引吭大叫”理解的還不夠透徹。對了,我何不讓他們比較一下這三個詞的不同點呢?一開始學生沉默了一會,然後面露難色地直直地盯着我,我憋不住了,便提示説:“你們可以從聲音的大小、距離的遠近比較一下,看看有什麼變化?”聰明的孩子一思索就出來了:呵斥距離最近,聲音相對來説要稍微輕些;叫囂樣子更兇,聲音更大;大叫由於距離遠,聲音就更響了。 “這些詞照道理都用在認為不好的地方,這兒是不是作者對鵝的這種做法不滿呢?”“當然不是,感謝還來不及呢!它這樣做是為了保護主人。”我一驚,一語驚人呀!“那鵝要是會説話,它會説些什麼呢?”我順勢引導到。學生稍加思索就有了很多的答案,有的説:“小偷,你別想進來,有我在呢!。”有的説:“主人快出來看看哪,有人來了!”“快滾出去,誰讓你進來了?我的主人不在,不許你靠近一步……”還繪聲繪色的表演了起來。是呀,就是因為這樣,鵝的主人告訴我養鵝等於養狗,果真沒錯。

“現在在你的眼裏這是一隻怎樣的白鵝?”“它是一隻忠於職守的白鵝。”“它是一隻忠於主人的鵝。”“做事認真的鵝。”“它是一隻了不起的白鵝。”真是會讀書呀,把作者要告訴大家的都説出來了,真了不起!我不禁誇獎起來。“這時你對它產生一種什麼感情?”“喜愛之情。”孩子們脱口而出。“除了喜愛還有什麼呢?”我不滿足於這一點了,學生稍作考慮就説:“還有欽佩,佩服。”這些看似貶義的詞句,實則誇獎呢!是呀,這是一隻了不起的白鵝。就讓我們用喜愛而又欽佩的語氣來讀這一段..

一幅難忘的畫教學反思 篇15

“信息技術真是閲讀教學的好幫手!”這是我上完風娃娃這一節課後最大的感歎。現代信息技術進入教育領域之後,向師生展示了一個嶄新的、豐富的、廣闊的教學世界。利用信息技術進行閲讀教學,正改變着傳統的教學結構、教學模式和思維方式。它在以下幾方面給我們的閲讀教學帶來了無限活力。

一、生動有趣,激發學習興趣。

“注意是知識的門户,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國小生對生動的卡通形象有着一份特殊的愛好,他們看起動畫片來,往往津津有味,聚精會神。如果把學習的內容也變成動畫,毫無疑問,每個學生都會被牢牢吸引過來,自覺自主地投入學習。

我在上《風娃娃》這一節課時,考慮到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們展示了生動有趣的畫面,大大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如在學習生字時,我利用課件展示了風娃娃吹一個個五顏六色的生字泡泡,接着讓學生去認讀,學生學習的熱情十分高漲。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又向學生展示了“風娃娃吹動風車”、“風娃娃吹動帆船”這些動畫,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了。可以説,在這節課上學生的興趣一直處於被激活的狀態。

二、直觀形象,便於理解課文。

電教媒體能將動畫、圖像、文字、音樂等多種信息融為一體,使我們教學更加直觀形象,幫助我們更好地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在教學中我把一些重難點的內容做成了一個個小動畫。如低年級的學生可能不明白“斷斷續續”這個詞我就利用多媒多向學生展示“斷斷續續的水流”,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個詞語。

三、創設閲讀情境,豐富閲讀感受。

學生是閲讀教學的主體,是閲讀活動的能動的參與者。讓學生在寬鬆和諧又產生憤悱之情和閲讀急切感的教學氛圍中主動學習、自主探究,正是閲讀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的體現。不可否認,傳統教學也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然而現代信息技術支持下的閲讀教學更勝一籌。

利用多媒體文、圖、音並茂的特點,可以為閲讀教學創造一個又一個良好的主動學習的環境。如運用多媒體情境導入模式——場景式、人像式、圖畫式、設問式、音樂式、組合式等,就可從一個或多個角度激發起學生閲讀的動機。又如閲讀劇本需要創設一種戲劇氛圍——配上個性化的獨白、對白使人如聞其聲,展示場景、播放背景聲響使人如臨其境。對此,集語言、圖像、音樂於一體的CAI課件就可大顯身手。學生在這樣的戲劇氛圍中閲讀,興趣必然濃郁,學習的主動性也隨之增強。

在《風娃娃》這一課中,我運用多媒體有聲有色地展示風娃娃所做的幾件事,在一些文段中,還配有音樂的按鈕,為學生的配樂,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而且還能豐富學生的閲讀感受。

四、拓展閲讀內容,培養信息素養。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閲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信息技術用於閲讀教學適合信息時代對閲讀的要求。多媒體和網絡信息量大、傳輸快,用來蒐集信息、擴展知識、開闊視野,有着極大的優勢。利用這一優勢對閲讀內容作一些適當的補充,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課文內容涉及的相關資料等,既能讓學生在充分涉獵的基礎上自主學習,也有助於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

在教學《風娃娃》這一課時,我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了與風有關的一系列資料,如風的用外,風的危害。通過這些圖片的資料的介紹,大大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了學生閲讀的興趣。

一幅難忘的畫教學反思 篇16

《葵花之最》借物喻人,借葵花謳歌了守衞在崑崙山的邊防戰士為了祖國和人民,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中不屈不撓、樂觀頑強的精神。

小小的葵花在畢淑敏的筆下呼之欲出,它居世界最高,也更美。而作家畢淑敏在崑崙山11年。人與花如此相似,花就是人的寫照啊!怎樣使學生能夠理解到作者的借物喻人呢?看來還需要循序漸進,找到葵花與邊防戰士的相似之處。

令我非常遺憾的是:這節課的情感體驗被忽略了。體會戰士的心情與感受時與情感朗讀相脱節,顯得“悟深情淺”。這也是我在教學語文時的一個頑症,即為了能完成既定的每個教學環節,經常擠佔朗讀時間。今後應極力彌補這一缺憾,還給孩子一片體驗情感的天空。

一幅難忘的畫教學反思 篇17

在探究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裝置活動中,每個實驗桌上都提供了注射器、底部有洞的破試管、錐形瓶、平底燒瓶、廣口瓶、燒杯、試管、集氣瓶、長頸漏斗、U型管、橡皮管、單孔橡皮塞、帶支管的燒瓶、玻璃導管、漏斗、銅絲、水槽、酒精燈、分液漏斗、雙孔橡皮塞、鐵架台等儀器。要求學生動手操作,選取上述某些儀器或生活代用品或其它儀器,設計出幾組裝置來製取二氧化碳?在選擇儀器時應注意哪幾方面的問題?

相互間討論交流認為哪組裝置是最理想的裝置?為什麼?哪一組裝置與眾不同?”此問題一出,同學們個個躍躍欲試,大膽思維、討論比劃、嘗試,力圖設計多組裝置,力求自己設計的裝置有所創新。同學們根據已有經驗和所學知識設計了各種各樣裝置,有的裝置簡單方便、易於操作;有的裝置構思巧妙、富有創意;有的裝置充分利用廢棄儀器化廢為寶;有的裝置卻是錯誤百出等等。然後組織學生們展示作品、相互討論、相互交流,共同推選出幾組比較有創意的實驗裝置供同學們學習參考。所以在學生的自主學習中,要留給學生廣泛的思維空間,要積極鼓勵學生大膽的超越創新,不要把學生看成被動接受知識的對象,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和人格,不要損害學生的自尊心和創造力。

一幅難忘的畫教學反思 篇18

這篇文章主要告訴師生“搞科學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許’這類字眼,也不能用估計和推斷代替觀察。”一定要“精確”。這一課是給孩子的,也是給我們老師的。我們從事教育科學研究精確了嗎?問這個問題其實是這篇文章教學的題外話,但個人認為,也是我們老師應該問自己的話。因為我們老師自身的精確,更能夠影響孩子。

關於竺可楨精確觀察的故事是很多的,這篇文章只是其中的一篇,這個故事很有啟發性。教學中我發現,在引導學生與文中人物對話時,我們的重心都落在了竺爺爺的身上,因為這篇文章是寫竺爺爺的,的確是讓學生與名人對話,從而在母語學習中習得素養。但我認為這樣教不全面,因為這裏還有一個人物,那就是杏樹主人家的那個沒名沒姓的孩子。我覺得這個孩子對孩子的啟發意義更大,原因很簡單,因為他的年齡與四年級的孩子差不多(從課文中的圖可以看出),因為這個孩子能夠記住竺爺爺的話,並且在一年後準確為竺爺爺提供了信息。現在的好多孩子忘的太快,缺少着這種長時間。而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我們老師為學生提供的問題,往往也缺少着這種長時間。因此利用與這個孩子的對話,引導學生把現在不能解決的問題留下來,記下來,以後時機成熟在去解答,也是一項重要的素養。

如果我們研究蘇教版五下的《二泉映月》同樣會發現到這一點。阿炳的師傅第一次帶他到二泉時問他聽到了什麼,阿炳説沒有聽到,師傅説以後你會聽到的。如果當時阿炳的師傅告訴了阿炳答案,《二泉映月》也許就不會產生了。

當然這兩篇有着本質不同,因為竺爺爺並沒有精確的杏樹開第一朵花的時間,這個時間應該説是這個小孩子記住問題後的告訴。而《二泉映月》中阿炳的師傅還是能夠聽到其他的,他怕阿炳不明白,所以沒有告訴,要是鼓勵他體驗。

因此,讀這篇課文,進行教學設計,我就從兩個對話層面進行,這樣學生就有了兩個收穫,既收穫竺爺爺的研究品質,也有個一個榜樣。

另外,讀《第一朵杏花》大家都清楚,這篇課文的題目起的非常好,沒有直接用“竺可楨爺爺”等其他題目,因為這個題目本身就內涵着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是兩個人兩年的勞動果實。所以,抓住兩個來教,那是我們應該走的一條路,是一條更全面的路。

一幅難忘的畫教學反思 篇19

一,是對學生估計不足在保留英國國王問題上,本準備讓學生辯論,結果學生一邊倒,預設成空。

二,是自己本身知識儲備不足,導致在講英國為什麼能建立起君主立憲制時説不清楚,顯得匆忙、草率,沒有很好完成歷史溯源的任務。特別是舉丘吉爾例子,很不恰當,因為丘吉爾例子説明的是英國君主立憲制建立的影響。

三,是在“光榮革命”部分,由於時間緊,提供的歷史資料較少,學生的分析顯得有點空,缺乏有效的生成;在講制度創新方面,教師直接點撥,德育方式顯得機械,留下明顯的灌輸印記。

啟迪:以後上課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進行多方預設;二要加強知識儲備,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三要為生成留有空間和時間。

一幅難忘的畫教學反思 篇20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李白的這首“峨眉山月歌”以前我並不熟悉。備課時,我就在想,為什麼編者會選擇李 白的這首詩為學生學習的版本呢?之後,我翻閲了“唐詩鑑賞”這本字典,瞭解到本詩短短28個字,卻包含了5個地名,12個字,是唐詩中絕無僅有的。並且, 這5處地名在詩句中的位置也不同,詩人寫作詩歌時巧妙地把它們融合在了詩句的各個部分,實在令人佩服。再從詩的整體來看,短短四行字,卻給讀者展示了從四 川清溪到長江三峽的千里出遊圖,其磅礴氣勢也令人折服。

於是在課堂上我就抓住了這兩點來進行教學。

首先是解題,“峨眉山月歌”這個詩題中“峨眉山”是地名,“月”指月亮,“歌”是詩歌,即這是一首寫峨眉山月亮的詩歌。

接 着,我告訴同學本詩短短28個字,卻包含了5個地名、12個字,是唐詩中絕無僅有的,要求同學自由讀古詩,找出這5處地名來。5處地名找出來以後,

學生對 這首詩的理解略有所悟,但此時若放手讓他們自己來讀懂詩意對於半數同學來説還是有困難的。因此,第二步,我就要求學生再讀古詩,試着解釋詩意,遇到困難可 以提出來。果然,學生對詩句中倒裝的寫法不明白,這“半輪秋”成了首當其衝的難題,在老師提醒“半輪是用來修飾月亮的”後,學生才弄明白了詩句第一行的意 思。在此,我結合半輪月,配以簡筆畫介紹了上弦月、下弦月,瞭解了詩人出遊的大致時間。

“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從字面解釋並不難,主要是學生得發揮自己的想象,並結合生活中人在動景物跟着動的生活經驗才可以充分感受到此句的精當。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兩行只要明白“發、君、下”的意思,詩句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了 解了古詩的大意,第三遍品讀古詩的要求是根據整首古詩的理解寫出李白的出遊路線。其目的是讓學生在品讀中在腦海中展現出這幅千里出遊圖來。或許是因為對詩 句理解不透徹,或許是因為平時很少看地圖,對此線路缺少了解,這條“清溪到峨眉山到平羌江到渝州到三峽”的線路圖出錯的同學很多,特別是渝州和三峽的次 序,大部分同學給換了位置。我立即想辦法補救,以講台為“清溪”要到“三峽”去,以次明瞭“三峽”是最終目的地。教室的一過道為平羌江,我順江而下,向後 看,看到了峨眉山,看到了那半輪秋月,前面不遠我將要到達的地方是“渝州”。學生對這樣形象的説法更能接受。

最後,在有節奏地朗讀故事的基礎上還留有一點時間給學生反覆吟誦古詩,形成積累。

原本在教學設計中還有讓學生結合書上的畫面以山月為題説一段話的訓練,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欣賞水平限制了這個訓練,難以完成美的欣賞與創造,只有以教師語言給予補充,此教學設計得再思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