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課堂反思(精選5篇)

土地的誓言課堂反思 篇1

現在的學生受網絡媒體等影響,在學習方面態度冷漠,不大會被感動。他們對那種背井離鄉之苦,家破國喪之痛,覺得似乎十分遙遠而無法體味。但編者的意圖很明顯,是想把它作為一種“愛國精神的顯現”的文章放進這一單元。這樣,學生原有知識水平、知識結構、情感態度價值觀與編者的意圖,教學的目標就有很大程度上的差異,這種差異制約着教學預設及教學過程的展開。

土地的誓言課堂反思(精選5篇)

第一節課的導入失敗就在於教者沒有很好地對學生的學情進行分析,沒有在學生與文本間架起溝通的橋樑,教學預設成了無的放矢。而第二節的導入以故事性、形象性的朗讀和一組組圖片引入,學生聽着生動感人的故事,看着描述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一組組圖片:“被敵人封鎖的村鎮”、“遭受屠殺的民眾”、“抗擊敵人的戰士”等。雖對背景知之不多,但預先教學準備充分,教師有意識地將學生置於當時特定的背景之中,為學生閲讀課文、理解重點做好情感的鋪墊,因此教學比較成功,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可見文本解讀時,教師只有充分估計學生現有的情況,調動其積極情感,才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土地的誓言課堂反思 篇2

在課堂中,如何把自己的教學思路和學生的學習思路融為一體,是我們最應該關注的問題。在這節課裏,當潘永明同學提出“為什麼前面用第三人稱而後來卻用第二人稱來寫”的問題時,我與同學們的討論及拓展,是我比較滿意的地方,因為這個環節正好體現了“教”與“學”的自然統一。 然而這一課,讓我不滿意的地方很多,當我從自我的角度去審視這一課時,發現了很多興許是別人不好對自己言明的缺陷,當我在做自我剖析的時候,心情是沉重的。

第一,當學生回答問題時,我有時候不注視他們,顧左右而旁他,真不好。

第二,對學生還不完全放得開,總是下意識地去重複學生的問題或答案,深層的原

因是對學生還不夠有信心,生怕他們表達不清楚,達不到效果,其實這樣,會讓課堂填得太滿。

第三,有時有些操之過急,問題拋出來之後,學生要有足夠的思考時間,見同學們 安靜的時間長一些,就忍不住提示了,其實如果學生不用思考就給出答案,反倒該懷疑問題的質量了。

第四,在教學機智上還要修煉。在有些地方,如一學生回答説這是一個“神聖”的 地方時,我沒有做出評價,其實可以讓她陳述一下她的想法,卻因有人舉手就錯過了。

第五、語言還需要錘鍊。如在最後表達對日本地震的看法時,臨時組織的語言邏輯思維嚴謹不夠,詞彙簡單而豐富不足。

如果我再上這一課,我要更從容些,更捨得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更注意觀察學生。同時,自身的文化素質、語文素養的積累也將決定了課的厚度、深度和廣度。

土地的誓言課堂反思 篇3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案”成為教師教學活動的不可動搖的預設方案,教師和學生的全部活動均要圍繞教案展開並受到教案的嚴格制約。而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情況和因素都是無法事先“設定”的,課堂上經常會出現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所無法想象到的新情況。當出現這種情況怎麼辦?教學設計就要圍繞學生、學情做必要的調整。即新課程要求的教學設計應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系統,教師對教學的設計要像繪畫一樣既為自己的“教”更為學生的“學”“留白”,以便可以適時調整策略,滿足新的情境和學生新的需求,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如果教師過分重視教學設計的預設,就不會根據教學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其效果就肯定大打折扣。第二節課的比較滿意就在於教師對原來的教學設計進行反思,及時調整。由於很好地創設了一個情境,讓學生儘快進入角色,把他們潛藏的熱情、愛與感動都激發出來,所以教學就得心應手了。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兩節課的不同教學結果證明了這一點,課堂導入好,學生學習興趣就濃,學習熱情就高,課堂上教師講起來就輕鬆容易得多,學生的思維也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在新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只有不斷地學習,冷靜地思考,深刻地反思,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開出燦爛的理想之花。

土地的誓言課堂反思 篇4

本節課的背誦目標、識字目標、情感目標成功達成。但是詩文的理解方面還是不到位。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1、學生對古詩的意境感情理解比較到位。我採取學生自讀,學生範讀,老師評價的方法指導學生在讀中體會古詩情感。另一方面,七律詩,指導學生從詩文的節奏入手,感悟韻律美,體會詩詞意境。2、學生當堂都能夠背誦古詩。通過學生自讀,指名讀,師生接讀的方式,包括學困生在內的全體同學都能夠有節奏的背誦古詩。3、個體的示範性作用發揮的恰到好處。本節課的誦讀部分採取學生相互影響的方式,即通過個別學生的泛讀,起到教師泛讀的效果。自讀之後,指名本班的張國帥、胡瀚遠、孟成存、李旭輝等朗讀方面比較好的學生泛讀,提示其他學生找找自己與他們的差距,從而起到整體的修正。我發現這個方式很好,比老師的泛讀效果更好一些,學生之間的學習作用是無限的。4、通過小組賽學的方式,大部分學生都能夠當堂默寫古詩。我覺得這些都是這節課比較好的部分。

這節課的不足之處與改進方式:1、對詩意的突破不夠,雖然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但是收效甚微,只有班級的中上等學生能夠準確的説出詩文的意思。等我班多媒體修好後,下次古詩的教學我將試着採用多媒體圖畫的方式。學生的形象思維比較活躍,要抓住這一點。每一首詩都是一幅畫。2、《春日》這首詩的最後兩句“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整體的詩意學生理解不夠,同時對這首詩寫實的部分找的不準確。回想了一下,我覺得可能是我對本詩的背景介紹不夠深入,上課之初我只介紹了朱熹,點明這首詩是朱熹春日郊遊時寫的。沒有點明朱熹的寫作特點。導致學生對本詩歌有模糊的理解卻説不出來。

在此,我對古詩教學還有一些疑惑,在三年級階段,如何把握好詩歌意境與詩詞分析之間的度呢?我覺得,古詩教學應該不是逐句的分析,應該是對詩文的整體感知,但是還要讓學生説出詩句的意思,到底在實際教學中應該怎樣做呢?

土地的誓言課堂反思 篇5

《香菱學詩》選自人教版教材國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是一篇自讀課文,本單元所選的內容是古代長篇小説中幾個有名的片段,基於九年級學生有了二年學習小説的經驗與方法,所以本單元的教學目地是進一步引發學生閲讀此類小説的興趣,培養學生對古代文化的熱愛。

《香菱學詩》選自古代長篇小説的頂峯之作——曹雪芹的《紅樓夢》,是學生走進《紅樓夢》,認識女性人物形象在《紅樓夢》中意義的經典篇目。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讓學生充分預習、仔細探討、共同挖掘。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賞析香菱人物形象。

總體而言,這節課還是比較成功的。整節課下來,學生的參與度比較高,在教學中,我覺得存在這樣一些亮點:

⒈圍繞教學主線,落實教學目標

這節課中,我將教學的主要目標定為“分析香菱人物形象”,圍繞這條主線,我先引導學生從品味細節入手,淺層分析香菱對詩歌學習的刻苦執著和傾心熱愛,進而分析香菱的三處“笑”背後隱藏的信息,瞭解到香菱的“至純至性,清新脱俗”,然後再分析香菱所寫的第三首詩歌,分析詩歌中表達的人物情感,結合課外拓展香菱的身世和遭遇,瞭解到香菱的悲劇色彩。最後總結“香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層層深入,環環相扣。

⒉引用古詩文,豐富文化內涵

如果要真正走進《紅樓夢》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分析人物所寫的詩歌是一個不容迴避的話題。在這節課中,我選擇了香菱的第三首詩歌,作為進一步分析香菱形象地一塊跳板。事實證明這塊跳板還是選擇成功的。學生分析到了詩歌中“笛聲”的淒涼,分析到了“五更殘”中“殘”字背後的孤獨等等。為接下去的探討“香菱笑聲背後的堅強”、“香菱出淤泥而不染”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⒊方法引領,提高解題能力

九年級了,解題的能力還是需要培養的。在這節課中,我重點落實了兩種方法:一種結合前後文語境來賞析語言;一種通過“刪字”、朗讀來分析個別字詞背後的信息。分析香菱的“笑”,我就採用了後一種方法,讓學生試着朗讀,然後去掉“笑”字後再朗讀,細細分析香菱同一個“笑”字背後不同的信息。

不足:

課堂的容量比較大,部分學生可能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沒有關注到不同的學生不同的需求。

《紅樓夢》實在博大精深,總感覺有很多東西還意猶未盡,但又不知道該不該多言。怎麼樣把握這個解讀文本的適度性還有待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