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下孩子的教學反思(通用17篇)

鄉下孩子的教學反思 篇1

《鄉下孩子》全文用兒童詩的形式描寫了農村孩子的快樂生活,讀來清新舒暢,是一篇孩子樂學的詩文。教學本課時,主要是讓學生以吟讀為主。創設各種不同的情況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發揮各自想象,定能激活課堂氛圍,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對於突破難點,理解課文內容無疑也有極大幫助。例如:“曾是媽媽懷裏歡唱的黃鸝,曾是爸爸背上盛開的野菊。”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躺在媽媽懷裏是怎樣一種感覺?趴在爸爸背上去野外遊玩又怎樣一種感覺?學生爭先恐後的説“幸福、温馨、快樂等”,也通過學習學生了解了鄉下孩子的生活是多麼的幸福。在這一節課我覺得課外拓展還不夠顯著,這一環節今後還得加強。

鄉下孩子的教學反思(通用17篇)

朗讀第二節時,抓住“捉蝴蝶”----“遍故事”,“含草葉”----“吹歌曲”等詞,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稍稍長大一些的“鄉下孩子”在樂趣無窮的自然中玩耍、嬉戲的情景,感受“鄉下孩子”無憂無慮的愉快心情。然後抓住“挖野菜”、“逮小魚”等詞讓學生了解又長大一些的“鄉下孩子”會在閒暇時幫父母做一些事了。通過“撐圓了”、“樂壞了”等詞感受勞動的滋味----樂在其中!這些令人充滿遐想的語句引導學生由表及裏地走進教材,在層層深入地朗讀過程中意會課文用詞的貼切與精美,漸入佳境。於是我趁熱打鐵指導學生讀好最後一節:“哦/鄉下孩子/生在陽光下/長在曠野裏。”通過朗讀簡潔明快、朗朗上口的詩句,學生們體會到了農村的廣闊與前途的光明。此刻,我們老師也有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感覺。由此而產生的藝術魅力,用三言兩語又怎麼表達得清楚呢?我想:“只要我們抓住它的主幹,讓學生多讀就能感悟,還需多費口舌幹什麼!老師講得再多,難道還比課文本身更生動更形象嗎?不如老老實實指導學生把課文讀好、讀美,在讀中去感悟、去學習,在讀中去欣賞,去接受潛移默化的教育,迴歸到語文的本位上來。”

鄉下孩子的教學反思 篇2

《鄉下孩子》是一首反映農村孩子童年生活的詩歌,全詩共有4小節,詞句優美,寫了鄉下孩子豐富多彩的遊戲,勞動等生活情景。我首先定了教學目標,重點在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來感悟鄉下孩子生活和活動的幸福,快樂、有趣,並進行適當的想象説話訓練。

首先以圖導入,讓孩子觀察圖上的女孩子和我們有什麼不同,引出她是一位鄉下孩子,揭示課題,引入課文,鄉下孩子的生活怎麼樣呢?比如在教學第一小節中,我通過將“歡唱的黃鸝”和“盛開的野菊”兩個重點詞語出示,指導朗讀,用一句“這隻黃鸝正在唱着歡樂的歌,誰能來讀好這個詞語呢?”然後進行朗讀。

在理解第二節時,抓住“捉蝴蝶”----“遍故事”,“含草葉”----“吹歌曲”等詞,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稍稍長大一些的“鄉下孩子”在樂趣無窮的自然中玩耍、嬉戲的情景,感受“鄉下孩子”無憂無慮的愉快心情。然後抓住“挖野菜”、“逮小魚”等詞讓學生了解又長大一些的“鄉下孩子”會在閒暇時幫父母做一些事了。通過“撐圓了”、“樂壞了”等詞感受勞動的滋味----樂在其中!這些令人充滿遐想的語句引導學生由表及裏地走進教材,在層層深入地朗讀過程中意會課文用詞的貼切與精美,漸入佳境。針對第一句,我激發學生想象:看看圖,想想田野上都飛舞着什麼樣的蝴蝶?鄉下孩子捧着這美麗的蝴蝶,編織了什麼美麗的故事呢?學生思如泉湧。有的説,他也想變成那美麗的蝴蝶,為花兒傳播花粉,讓花兒開得更鮮豔;有的説,他希望蝴蝶能帶上他飛到城市裏去,看看和他一樣大的小朋友是怎麼玩的……課堂氛圍異常活躍。通過第二小節的學習與歸納,第三小節採用“放”的形式,讓學生自己去讀,自己來歸納,再以一組填空來激發學生的想下,如:

割一籃青草,( ) 。

採一束野花,( ) 。

捉一條小蟲,( ) 。

第四小節主要理解了“曠野”,學生已經體會到鄉下孩子的勤勞、能幹、自由。朗讀的感情比較到位。

其次,讓孩子進行語言模仿沒在紮實的語言積累的基礎上,二三小節語言優美,很適合句子仿説訓練。如:“捉一隻蝴蝶,能編織美麗的故事;含一片草葉,能吹出動聽的歌曲”“挖一籃野菜,撐圓了小豬的肚皮;逮一串小魚,樂壞了饞嘴的貓咪。”我啟發學生在美麗的田野裏,你還能做什麼,仿照句式來説,孩子們由於還沒有進入那個遊戲勞動場裏,説的不夠生動,進行句子訓練應該是自然而然的生成,而不是硬憑空想象。

鄉下孩子的教學反思 篇3

《鄉下孩子》全文用兒童詩的形式描寫了農村孩子的快樂生活,讀來清新舒暢,是一篇孩子樂學的詩文。教學本課時,主要是讓學生以吟讀為主。創設各種不同的情況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發揮各自想象,定能激活課堂氛圍,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對於突破難點,理解課文內容無疑也有極大幫助。例如:“曾是媽媽懷裏歡唱的黃鸝,曾是爸爸背上盛開的野菊。”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躺在媽媽懷裏是怎樣一種感覺?趴在爸爸背上去野外遊玩又怎樣一種感覺?學生爭先恐後的説“幸福、温馨、快樂等”,也通過學習學生了解了鄉下孩子的生活是多麼的幸福。在這一節課我覺得課外拓展還不夠顯著,這一環節今後還得加強。

朗讀第二節時,抓住“捉蝴蝶”----“遍故事”,“含草葉”----“吹歌曲”等詞,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稍稍長大一些的“鄉下孩子”在樂趣無窮的自然中玩耍、嬉戲的情景,感受“鄉下孩子”無憂無慮的愉快心情。然後抓住“挖野菜”、“逮小魚”等詞讓學生了解又長大一些的“鄉下孩子”會在閒暇時幫父母做一些事了。通過“撐圓了”、“樂壞了”等詞感受勞動的滋味----樂在其中!這些令人充滿遐想的語句引導學生由表及裏地走進教材,在層層深入地朗讀過程中意會課文用詞的貼切與精美,漸入佳境。於是我趁熱打鐵指導學生讀好最後一節:“哦/鄉下孩子/生在陽光下/長在曠野裏。”通過朗讀簡潔明快、朗朗上口的詩句,學生們體會到了農村的廣闊與前途的光明。此刻,我們老師也有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感覺。由此而產生的藝術魅力,用三言兩語又怎麼表達得清楚呢?我想:“只要我們抓住它的主幹,讓學生多讀就能感悟,還需多費口舌幹什麼!老師講得再多,難道還比課文本身更生動更形象嗎?不如老老實實指導學生把課文讀好、讀美,在讀中去感悟、去學習,在讀中去欣賞,去接受潛移默化的教育,迴歸到語文的本位上來。”

鄉下孩子的教學反思 篇4

新大綱指出:“ 閲讀教學中,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下面,我以《鄉下孩子》為例談談體會:

一、 分層初讀,整體感知。

上課前,我先佈置學生預習:請同學們藉助拼音,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做到對課文內容有個大致瞭解。在給孩子正音後,讓學生二讀課文,劃出小節。想想每小節都寫了鄉下孩子什麼有趣的事?接着,我讓他們聆聽抑揚頓挫、聲情並茂的範讀,激發他們也要把課文讀好的慾望。通過三次不同要求的讀,使學生對詩歌內容有了一個整體的感知,逐步培養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

二、 圖文對照,精讀品味。

這首詩歌描寫了鄉下孩子豐富多彩的遊戲、勞動等生活情境,反映了他們幸福愉快的童年生活。作者以鄉下孩子從幼年到漸漸長大的時間推移為“經”,以鄉下孩子從媽媽懷裏,爸爸背上到廣闊田野的空間轉移為“緯”,交織成鄉下孩子童年生活的鮮活畫面,同時融進作者嚮往之意,讚賞之情。課文絢麗多彩的插圖提供給學生一個自由發展的廣闊空間。通過讓學生觀察畫面上飛舞的蝴蝶,遊動的小魚和漂亮的白鵝,可愛的花狗,美麗的公雞,饞嘴的貓咪,,憨厚的胖豬,清澈見底的溪水,盛開的野花等景物,讓學生從視覺上感受鄉下空氣清新、環境優美。讓孩子們的思維如駿馬般馳騁在想象的空間裏,指導他們讀好第一節:“曾是媽媽懷裏/歡唱的黃鸝/曾是爸爸背上/盛開的野菊。”孩子們已回憶起自己幼小時媽媽抱、爸爸背的情景,情不自禁地配上動作朗讀這一節。孩子的天真可愛以及在媽媽、爸爸“懷裏”、“背上”的幸福、温暖之情早溢於言表。

朗讀第二節時,抓住“捉蝴蝶”----“遍故事”,“含草葉”----“吹歌曲”等詞,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稍稍長大一些的“鄉下孩子”在樂趣無窮的自然中玩耍、嬉戲的情景,感受“鄉下孩子”無憂無慮的愉快心情。然後抓住“挖野菜”、“逮小魚”等詞讓學生了解又長大一些的“鄉下孩子”會在閒暇時幫父母做一些事了。通過“撐圓了”、“樂壞了”等詞感受勞動的滋味----樂在其中!這些令人充滿遐想的語句引導學生由表及裏地走進教材,在層層深入地朗讀過程中意會課文用詞的貼切與精美,漸入佳境。於是我趁熱打鐵指導學生讀好最後一節:“哦/鄉下孩子/生在陽光下/長在曠野裏。”通過朗讀簡潔明快、朗朗上口的詩句,學生們體會到了農村的廣闊與前途的光明。此刻,我們老師也有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感覺。由此而產生的藝術魅力,用三言兩語又怎麼表達得清楚呢?

楊再隋先生説:“只要我們抓住它的主幹,讓學生多讀就能感悟,還需多費口舌幹什麼!老師講得再多,難道還比課文本身更生動更形象嗎?不如老老實實指導學生把課文讀好、讀美,在讀中去感悟、去學習,在讀中去欣賞,去接受潛移默化的教育,迴歸到語文的本位上來。”

三、 聯繫實際,熟讀成誦。

我們的學生雖然是鄉下孩子,但他們的農村生活已經失去了往日的歡樂,他們通過朗讀,對課文內容理解得比較透徹。聯繫實際,我讓他們自由聊聊現在童年生活中的樂趣。課堂上頓時沸沸揚揚,學生爭先恐後地談論自己的感受泛而談。這個説曾經滑冰摔了幾個跟頭,那個説曾經和夥伴們踢球撞到一起的樣子”;還有的説“跳皮筋”……

在一次次的個別讀、集體讀、比賽讀的過程中,學生們不知不覺將字字珠璣的課文熟讀成誦。

葉聖陶老先生説得好: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作是一種享受,而不看作是一種負擔,一遍比一遍讀入調,一遍比一遍體會親切,並不希望早一點背誦,而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

教材字裏行間湧動着情感的暖流,彙集着愛國情、長幼情、鄉土情、擁軍情。我們要認真貫徹教學大綱,堅持“以讀為主,以講促讀”的原則,讓學生在朗讀、背誦中意會課文鮮活的語言,體味課文深遠的意境,感受語言文字的美,讓朗讀在閲讀的過程中一路通行!

鄉下孩子的教學反思 篇5

《鄉下孩子》是一首充滿童真的小詩,他描繪了生在陽光下,長在曠野裏的鄉下孩子特有的歡樂生活。文中絢麗的插圖更是給人引向一個廣闊的空間:藍天白雲、綠草紅花……

教學本課時,引導學生以吟讀為主,讓孩子們自由想象,發表自己的理解。想象是思維的翅膀,是形象思維的主要特徵,也是人的創造力的基礎。詩歌文字簡略,極具跳躍性,如果能創設各種不同的情況讓學生開啟思維之窗,發揮各自想象,定能激活課堂氛圍,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對於突破難點,理解課文內容無疑也有極大幫助。

首先以圖導入,讓孩子觀察圖上的女孩子和我們有什麼不同,引出她是一位鄉下孩子,揭示課題,引入課文,鄉下孩子的生活怎麼樣呢?

學習第一節時:抓住“歡唱的黃鸝、盛開的野菊”體驗感受鄉下孩子在父母關心下的幸福。

在理解第二節時,我抓住兩個想象點,讓學生通過想象去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針對第一句,我激發學生想象:看看圖,想想,田野上都飛舞着什麼樣的蝴蝶?鄉下孩子捧着這美麗的蝴蝶,編織了什麼美麗的故事呢?學生思如泉湧。有的説,他也想變成那美麗的蝴蝶,為花兒傳播花粉,讓花兒開得更鮮豔;有的説,他希望蝴蝶能帶上他飛到城市裏去,看看和他一樣大的小朋友是怎麼玩的……課堂氛圍異常活躍。針對第二句,我播放了一首優美的草葉曲,和着樂曲,我輕聲問:你眼前彷彿看到了什麼?孩子們邊閉着眼欣賞,邊帶着陶醉的語氣告訴我:看到了樹林,聽見了小鳥唱歌,還看見了一個鄉下孩子騎在牛背上快活的吹着草葉。就這樣一片普通的草葉,鄉下孩子能吹出如此動聽的歌曲,你覺得鄉下孩子怎麼樣?學生紛紛趕到佩服。這時,再煽動學生的情緒:這麼美、這麼動聽,相信一定能讀好!有了這樣的體驗,學生讀起來自然是不成問題的。

通過第二小節的學習與歸納,第三小節採用“放”的形式,讓學生自己去讀,自己來歸納,再以一組填空來激發學生的想下,如:

割一籃青草, 。

採一束野花, 。

捉一條小蟲, 。

最後一個填空,採用可開放形式,任由學生自由馳騁。

第四小節以不用多説,主要理解了“曠野”,學生已經體會到鄉下孩子的勤勞、能幹、自由。朗讀的感情非常到位。

接下去我把課外找來的兩首兒童詩,配上音樂,美美地讀給學生聽,學生聽得津津有味,連連説有趣極了。我由此引導學生語文就是這樣美,如果你能學好語文,用好語文,你也能寫出如此美妙的小詩來。

發展性課堂教學的首要特徵是注重發展。:“對於學生而言,課堂教學是其學校生活的最基本構成,它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當下及今後的多方面的發展和成長。”“對於教師而言,課堂教學是其職業生活中的最基本的構成,它的質量,直接影響教師對職業的感受與態度和專業水平的發展、生命價值的體現。”課堂教學不僅應成全學生生命整體的發展,而且也應使教師獲得生命滿足,使師生雙方的發展相得益彰。我想今天的這堂課,給了學生不僅僅是一首小詩,更多的是給予了學生對詩歌的感悟,對生活的熱愛

鄉下孩子的教學反思 篇6

《鄉下孩子》是一首充滿童真的小詩,它描繪了生在陽光下,長在曠野裏的鄉下孩子特有的快樂生活。全詩共四個小節,第一小節寫鄉下孩子幼小時生活在爸爸媽媽懷抱裏的情境;第二小節寫鄉下孩子在田野裏歡快遊戲的情境;第三小節寫勞動給鄉下孩子帶來的快樂;最後一小節是對鄉下孩子在農村廣闊天地裏幸福成長的讚美。

教學本課時,我主要引導學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以讀促悟,以悟促情。詩歌文字簡略,極具跳躍性,如果能創設各種情境讓學生髮揮各自想象,定能激活課堂氛圍,發展創新思維,對於突破重難點,理解課文內容也有極大幫助。

本節課我以新課標為指導,以學生為中心,根據二年級學生閲讀實際情況,主要通過情景導入、自讀體會、語言發展、詩歌創作這四部分,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開放而富有活力的學習氛圍,提供展示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悦。

1、情景導入,激趣學習

課堂一開始,我就以自己的童年趣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幾乎説了半節課,孩子們的興致可高了,這樣讓學生聯想到鄉下孩子的生活是多麼快樂,很自然地導入課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抓住學生的興趣的同時,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這樣的設計活躍了課堂氣氛,非常適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

2、自主選擇,細讀體會。

詩歌的二、三小節是本課的主要內容,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教學時要反覆朗讀,達到背誦的要求。首先課文二、三小節的寫 法基本相同,我就安排學生自主選擇朗讀的內容,這樣尊重了學生的閲讀興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在這幾件有趣的事中,你最喜歡哪一件?把它多讀讀,讀有趣一點,如果你能加上動作就更好了。”這一環節的設計,又一次將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起來,不但喚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而且還改變了課堂教學的基本結構,促進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變傳統的教師“講”為學生自己“讀”。

3、語言發展,提高思維。

課標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加強思維訓練是因為,思維是智力的核心,是提高人才素質的關鍵。思維又是語文能力的核心,是語言能力的基礎。根據本課內容和學生特點,我在學習第二、三小節後,設計了讓學生“學做小詩人”仿照詩句改一改,編一編,續一續等,並且經詩歌創作寫在黑板上,最後再讀一讀,這又是一個積累和鞏固、內化的過程,也是學生詩歌創作“扶”的一個階段,改變詩中的幾個字,就變成了自己的小詩。這樣不僅使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更使學生在詩歌創作中受到了美的薰陶。

4、詩歌創作,延伸教學。

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課文只有四個小節,老師建議你們能將剛才説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有趣的事創編成兩句(也就是一小節),讓這首詩的內容更豐富更有趣。”教師讓學生在開啟了思維之窗後,發揮各自想象,仿照例句,創作自己的小詩。

整篇教學設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情激情,以讀促悟,以悟促情,以情促説。創設具體、生動情境使學生通過形象感受來理解課文,並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交流等手段,使學生在想象、創作等方面能得到有效地發展。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接受知識。整個教學過程,氣氛愉悦和諧,充分發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的作用,有效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鄉下孩子的教學反思 篇7

《槐鄉的孩子》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主要描寫了生活在槐鄉的孩子們採摘槐米的經過,讚美了槐鄉的孩子們吃苦耐勞的品質。意圖在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品質,懂得勞動會給人帶來幸福和快樂。

課文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天氣很熱的句子:八月,天多熱。雞熱得耷拉着翅膀,狗熱得吐出舌頭,蟬熱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樹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在這樣的環境裏孩子們去採槐米,得受多大的罪啊!可光憑老師口頭解釋天熱的程度是無濟於事的,必須讓學生親身體會得到。所以,我給學生髮表見解的機會,回憶一下自己在暑假時經歷的天熱的感受,來體會和品味這個句子的意思,進一步體會槐鄉孩子吃苦耐勞的品質、懂得勞動的快樂。

經過一陣思考,小手舉起了一片。

陳浩然一本正經地説:“天真熱,我真想鑽進冰箱裏。”

張金凱接着説:“真熱啊,我想跳進河裏洗冷水澡,還不想出來。”

“暑假的時候天好熱!”王蒙源認真地説,“我真懷念冬天下雪的日子,希望冬天快快來到。”

“有一次,熱得我不住地吃冰棍,一下子竟然吃了五根。媽媽還打了我一巴掌,説非把我吃拉肚子不可。”牛新建邊笑邊説。

“想起暑假的熱啊,我身上是不停地流汗,裏裏外外的衣服都濕了。”商慧琳本來就胖,説着説着還真出汗了。

……

經過學生的發言,真切地感受到了天熱的程度,都紛紛感慨:能在這樣熱的天氣裏去鈎槐米、拾槐米,真是不怕苦、不怕累,槐鄉的孩子勤勞勇敢,值得大家學習。 

身臨其境才是真。

鄉下孩子的教學反思 篇8

因為這是首篇不注拼音的課文,上這節課之前,已經和學生一起把生字用習慣的方法識記掌握了,課文也通過多種方式讀得比較通順,流利了。這篇課文以連環畫的形式出現,我在課件的製作上努力呈現得像一本圖畫書,力求課件的演示能像繪本一樣展現,如大量的簡單的黑色背景上僅僅出現一句話或一個字,一個詞,以引發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或是白色的背景上呈現一幅生動的圖畫再配上簡單的一兩句話,按照故事的發展一頁一頁地往後翻。

另外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引入了三段動畫片,其實沒有動畫片的引入學生也能從課文的朗讀中感悟到雪孩子的美好品質,但權衡再三沒捨得去掉。現在的許多動畫片色彩過於豔麗讓很多孩子審美疲勞,情節過於浮誇缺少教育意義,音效等動靜過於嘈雜容易讓孩子浮躁,許多動物失去原型,搞得"四不像"弄得很多孩子"指鹿為馬"等,總之現在的許多動畫片堆砌了些文化垃圾。而《雪孩子》這個動畫片帶給大人和孩子的是無限的美感和啟迪,畫面是那種老美術電影製片廠精心繪畫製作的,現在的孩子很少有機會看到,學生在看動畫片時精心欣賞並沉浸其中,而且學生有時歡喜有時憂的表情告訴我,雖然浪費了一點讀書的時間,但也有很重要的收穫。

關於教學設計,我覺得在指導朗讀方面還是比較有效果的。如:課件出示課文的第一句話"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雪"後,我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想象讀這句話,有的學生就能通過自己的朗讀反映出雪的信息。接着出示第一幅插圖,通過語言渲染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把自己想象成圖中的小白兔,分別用"咦","哦!","啊!"續説句子,學生如臨其境般的面帶一種或疑惑或興奮或頓悟或詠歎的表情和語氣,使語言的感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學生盡情地描述中也使雪後的場景更加開闊,更有感染力。又如,在學習課文的第三段時,出示雪孩子的圖片,讓學生説説這是一個怎樣的雪孩子,如果你擁有了這樣一個小夥伴,你喜歡嗎,你高興嗎順勢引導學生歡歡喜喜地,高高興興地讀這一段,感覺學生讀得也比較有氣氛。

鄉下孩子的教學反思 篇9

1、讓生字的教學和課堂一樣充滿靈性

本課中的生字比較複雜,學起來有點難度怎樣讓孩子們記得清楚,又能學着運用呢,在“撒”字的教學中,我先讓他們説説這個字該怎麼樣記,當有人説出,用加一加的方法記時,我又借勢引領他們看這個字的組成,是由“提手”加一個“散”,也就是説,用手將某樣東西散開。隨後提問:“撒用在句子裏有什麼好處呢?”孩子們馬上就聯想到了,寫出了星星很多。

教學距離時,為了讓大家理解什麼叫“距離”,我採用了黑板上繪圖的方式,更直觀的解釋了“距離”的意思,大家在理解了的基礎上,還能説句子呢。

2、通過“數星星”“課本劇”等環節,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張揚個性,激揚靈性的陣地。

“數星星”“演課本劇”都是為了做過的,能更刻骨銘心。孩子們將自己當作了張衡,學着數星星,數着數着,累了,放下了胳膊,這樣的細節當然是我所期待的,我抓住這一現象,採訪,解惑,在孩子們自己的話語中,輕而地達到了教學的難點,體會了張衡的耐心。“演課本劇”是課中緩和氣氛的一個小插曲,在自扮自演的遊戲中,孩子們更能深刻的體會人物的心態,感悟人物的個性特點。

3、瞭解張衡的卓越成就,激勵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決心。

這是最後的昇華部分,在成功的觀看了“北斗七星”是如何繞“北極星”轉動的科學知識後,再進一步瞭解張衡的成就,孩子們對張衡的佩服之情油然而生,紛紛説出了,也要像張衡一樣愛好科學知識,學習科學知識。

但在這節課的設計中,還是有史料不及的狀況發生,比如,缺少有張有弛的課堂張力,不能靈活的應變突發事件等,這都需要,我在今後的教學中,多多揣摩,多多鍛鍊。

鄉下孩子的教學反思 篇10

《孩子考科學家》這篇課文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課文寫的是英國有一對小兄弟特別喜歡捉蟲子玩,他們聽爸爸講了科學家達爾文的故事後,對達爾文很感興趣,當他們聽説達爾文要來他們家做客時,就準備考考達爾文,看看達爾文是不是像他爸爸所説的那樣有學問。於是,兄弟倆捉了許多蟲子,拼湊成一條怪模怪樣的蟲子標本給達爾文看,被達爾文識破後,兄弟倆對達爾文爺爺更加尊敬了。這個故事説明了真正有知識有學問的人,是會得到別人的尊敬。在教學本課時,我採用“問題導學”的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上多讀書,讓他們在讀中理解語言,積累語言,學會運用語言。現在,我談談在教學中體現的教學思想。

一、抓住重點,問題導學。

本課我採用兩課時教學,第一課時略,第二課時主要讓學生解決“達爾文是怎樣考科學家的”,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本節課我主要從字詞——句——段——篇,由易到難,兼顧各種能力的學生參與學習,重點放在8——17自然段,解決重點時,我首先讓學生讀第7自然段,瞭解兄弟倆為了考達爾文而做的準備工作,然後指導學習8——17自然段,通過帶着問題反覆朗讀,抓住重點詞語理解、體會、感悟,從而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

二、讓學生在課堂上多讀書。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教這個角度來説,就是要着重抓好讀的指導,指導學生如何通過“讀”,把課文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並在讀中理解語言,積累語言,學會運用語言。課堂上,我讓學生採用多種形式讀文,自由讀、指名讀、齊讀、小組讀、分角色讀等等。我力求憑藉語言文字來訓練語言、發展思維,讓學生在理解、品味語言的過程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養,從中感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

三、拓展延伸,拓寬知識面。

在最後交流有關蒐集到的達爾文的資料,這樣既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又激發了學生課外閲讀的興趣,同時鼓勵學生蒐集有關信息,擴大知識面。

回過頭來細細反思課堂,我發現自已以下幾點做得不夠好,以後應該改正:

1、由於我在教學中抓得太細,時間分配不夠合理,前鬆後緊,所以課堂上也沒有時間交流學生蒐集到的資料。

2、在學習最後一個自然段時,討論“兄弟倆為什麼對達爾文更尊敬了”這一問題,我引導得不夠深入和全面。

鄉下孩子的教學反思 篇11

省中國小“課內比教學,課外訪萬家”活動推進會召開以後,曹武鎮中心國小積極行動,教師們全面掀起了“課內比教學”的熱潮。我在這次活動中,第一個走上講台,講授了略讀課文《槐鄉的孩子》。

《槐鄉的孩子》是一篇略讀課文,我用一個課時完成教學,重點在讓學生去感受課文、品讀課文。這一單元的主題是多彩的生活,快樂的生活。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並使學生從中感受到勞動是快樂的。教學時,我採取引導法,以槐樹枝條、槐花實物為切入點導入課文,引導學生質疑,然後組織學生探究並體驗,最後結合實際進行拓展延伸,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語文課的開放性和語文課與社會、人生相結合的特點。

教學中,我在學習借鑑別人經驗的基礎上,着重突出了兩點:一是抓住課文“槐鄉的孩子不怕熱”進行品讀,讓學生從中理解“槐鄉的孩子”“不怕熱”不是天氣熱他們更舒服,而是他們不因為大熱天的惡劣環境影響勞動,從而體味到槐鄉的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和以苦為樂的情懷。二是感受槐鄉的孩子勞動的快樂的同時,感受他們收穫的快樂。對於後者,學生更易理解,也更利於他們理解前者——勞動的快樂。

我想,教學中一定要把學生放在首位,教學、提問等都要從學生出發,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能夠自主地學習,積極思考問題,努力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同時,還要抓住語文課與社會、人生相結合的特點,豐富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品質。

“課內比教學”是教師的職責是在。在這一活動中,我一定要多聽別的優秀老師的課,汲取優秀的教學方法,內化吸收,力爭使自己的每一節課都成為生動、快樂、高效的課。就教於大家。

鄉下孩子的教學反思 篇12

課前收集有關資料來理解課文中的關鍵語句。如“和平之神並沒有永駐人間!”“世界還不太平!”這些語句對於四年級學生來説,理解還是有一定難度的,課前我佈置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收集資料,然後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課堂上學生談起戰爭滔滔不絕,且提起戰爭的危害性,學生們更是深惡痛絕。在學生聽到這些駭人的新聞,看到這些觸目驚心的畫面之後,再談自己的感受,這一環節不但培養了學生收集資料的習慣,同時還有意識地教會學生如何處理收集到的信息。

課文飽含着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語言樸實,讀起來催人淚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這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每次讀完,我都能體會到雷利失去父親的悲痛,同時也喚起我對和平的無比渴望。我想,這樣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動那些善良的孩子們的心?

由於現在的學生離戰爭年代遠,對戰爭了解的太少,更沒有切身體會過失去親人的痛苦,針對這一點,我藉助低沉音樂的烘托、圖片的渲染,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用心讀書,啟發學生融入角色,激發學生進行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薰陶,享受到審美的樂趣。 另外對於世界並不太平這一部分的教學,我自己補充了資料,學生也補充了資料,這樣使學生由讀通到讀懂到讀透。最後一環節,指導學生通過全班交流,變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突破了教學難點,從而實現了師生與作者之間的思想感情的共鳴,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鄉下孩子的教學反思 篇13

這—單元的課文一般都是介紹一些自然科學常識的。《數星星的孩子》雖然也提到有關這方面的知識,但我認為更確切地説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而且又是寫小孩子的,對學生來説確確實實是一篇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加強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我們知道,寫人的文章一般通過言行來表現人物的品質。這篇文章也不例外。第—節寫張衡怎樣數星星,通過對張衡數星星的樣子及具體如何去數來反映張衡的認真態度。第二節通過奶奶認為張衡“傻”從側面來反映張衡的刻苦。第三節通過張衡説:“能看得見,就能數得清,星星是在動,可不是亂動”來反映張衡觀察的仔細及決心。第四節通過爺爺的話來告訴張衡北斗星總是繞着北極星轉。這跟第五節張衡幾次起來看星星又有直接的關係,第六節是對全文的概括,由此可以看出,全文實際上都是通過言行來表現張衡刻苦鑽研、認真思考的品質的。

值得一提的是,教材中有許多值得深究的地方。如“晚上,滿天的星星像無數珍珠撤在碧玉盤裏。”許多人習慣地認為這句話寫出了星星的美,引起小張衡極大的興趣,這當然不錯。但我認為僅僅這樣理解還不夠,還沒有真正體會作者的意圖,還沒有真正理解作者寫這句話的匠心所在。那就是通過“無數、滿天、撤”等詞從另一個角度反映星星之多,星星的一閃一閃,星星分佈的不規則。這給張衡數星星帶來的困難是可想而知的,這為表現人物形象埋下了很好的伏筆。憑着對教材的理解,再從低年級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思維能力考慮,我認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會生字,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體會張衡小時候如何喜歡、認真、刻苦地觀察星星,難點是比喻句的理解。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設計思路時,我從概括到具體,從最後一段着手,先展示結果,再推導原因,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課堂教學有起有伏。

根據大綱的要求及本年級教材、學生的特點,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1.學會7個生字,理解有關詞語;2.讀懂1、6兩節課文,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為了達到上述教學目的,在教學時,我就緊緊圍繞着“以識字為基礎,訓練為主線,培養能力為目標”而步步展開。

鄉下孩子的教學反思 篇14

這篇課文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課文寫的是英國有一對小兄弟特別喜歡捉蟲子玩,爸爸向他們講述了達爾文的許多故事。當他們得知達爾文要來家裏做客時,用四種昆蟲的部件拼湊了一隻蟲子標本想考考達爾文,結果被達爾文識破了,兄弟倆對達爾文更加尊敬了。

課文重點寫了兄弟倆是怎樣考達爾文的。本課我採用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從課題入手,讓學生讀課題後對課題進行質疑,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自讀課文,要求學生將課文讀通、讀順,初步瞭解課文大意,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第二課時,主要讓學生解決“達爾文是怎樣考科學家的”,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解決這部分內容主要分兩步進行:首先讓學生讀第七自然段,瞭解兄弟倆為了考達爾文而做的準備工作。然後指導學習8——17自然段,通過多次和多種形式地讀,讓學生弄清楚兄弟倆是怎樣考達爾文的。儘管這對小兄弟為考達爾文做了充分的準備,可還是被博學多才的達爾文一眼就識破了,可幽默的達爾文卻沒有直接説穿,而是叫這兩兄弟為小“叫蟲”,讓這兩兄弟對達爾文更加敬佩了。

這節課就輕鬆的突破了本課的重難點,學生的學習興致也很高。

鄉下孩子的教學反思 篇15

我在教學本課時,注意了三個方面的設計:

第一,注意引導學生温故知新,從兒童的認知特點出發,充分體現了自主、合作的學習,啟發了想象,使學生在讀中發展了思維,既積累了詞語,又得到了情感的教育與薰陶。

第二,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創設情境,進行口語訓練,指導學生“讀、寫、説、演”的訓練,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觸動了學生的情感,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積極參與,真正體現了自主學習的特點。

第三,較好地體現了低年級教學的趣味性。我注意運用富有激勵性的語言,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把課堂大量的時間都給學生,讓學生充分的讀文,識字交流,教師只有在必要的時候才去點撥。

這節課孩子們不僅交流了識字方法,讀通讀懂了課文,還明白了做人要誠實守信的道理。最主要的是孩子們自主積極的學習狀態將成為他們今後努力學習的寶貴財富。

鄉下孩子的教學反思 篇16

我覺得這次的文本拓展是這堂課的點睛之筆,不僅延伸了課堂教學,而且對學生的教育深刻而生動,使孩子們終身難忘,整個課堂教學在這裏得到了昇華。

這樣懂事的孩子,懂事的讓人心疼。售貨員阿姨心疼他,眼圈紅了,打算自己買一輛小汽車送給他。如果是我,如果我可以,我恨不得捧來幾十輛小汽車讓小兵玩個痛快。可是小兵説:“不,謝謝,我不要。”禮貌地拒絕垂手可得的小汽車。為了什麼?尊嚴?是的,就是尊嚴!媽媽一定教育過小兵:人窮志不短。

懂事、孝順,能抵抗誘惑,能細心體味到媽媽的內心感受……我不知道該如何形容這個不一般的男孩小兵。但有一點毫無疑問,雖然他家的物質匱乏,但是這個孩子將來一定會很了不起!

這些是我讀書時的感受。課堂上,我帶領學生一起體會,感悟。從小兵對小汽車的喜愛、渴望,到他阻攔媽媽為自己買小汽車。從追究喜歡去不想要小汽車的原因,到思考為什麼不要阿姨的贈送……教室裏顯得那麼沉靜,孩子們在思考,在感悟。我一直攔阻學生對小兵、阿姨做出評價,一直引導他們通過朗讀感受這些美好的感情。有些情感,如果宣之於口,倒顯得蒼白無力。我希望,今天這篇課文的學習會給學生帶來不一般的感受。果然同學們不負我所望,一次次有感情的朗讀,一次次合情合理的想象,很多同學紅着眼圈讀完了全文。

鄉下孩子的教學反思 篇17

這首詩歌描寫了鄉下孩子豐富多彩的遊戲、勞動等生活情境,反映了他們幸福愉快的童年生活。作者以鄉下孩子從幼年到漸漸長大的時間推移為“經”,以鄉下孩子從媽媽懷裏,爸爸背上到廣闊田野的空間轉移為“緯”,交織成鄉下孩子童年生活的鮮活畫面,同時融進作者嚮往之意,讚賞之情。課文絢麗多彩的插圖提供給學生一個自由發展的廣闊空間。通過讓學生觀察畫面上飛舞的蝴蝶,遊動的小魚和漂亮的白鵝,可愛的花狗,美麗的公雞,饞嘴的貓咪,,憨厚的胖豬,清澈見底的溪水,盛開的野花等景物,讓學生從視覺上感受鄉下空氣清新、環境優美。

讓孩子們的思維如駿馬般馳騁在想象的空間裏,指導他們讀好第一節:“曾是媽媽懷裏/歡唱的黃鸝/曾是爸爸背上/盛開的野菊。”孩子們已回憶起自己幼小時媽媽抱、爸爸背的情景,情不自禁地配上動作朗讀這一節。孩子的天真可愛以及在媽媽、爸爸“懷裏”、“背上”的幸福、温暖之情早溢於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