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凇的教學反思(精選17篇)

霧凇的教學反思 篇1

《霧凇》一課語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現着“奇美”的景象:霧凇的“奇幻”、形成條件的“奇特”、形成過程的“奇妙”。這節課,我關注了語文的人文性,以情為基礎,重視感的過程,追求內化的終極目標,引領孩子欣賞優美文字中所藴含的美妙絕倫的畫面,讓美充溢着課堂。“奇”既是吉林霧凇的重要特徵,也是體會美的重要抓手,因為“奇”,吉林霧凇的美才與眾不同,因為“奇”,我找到了貫穿文章的主線。知道了這篇課文要讓孩子體會美,要讓孩子感受體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但由於學生沒有見過霧凇,對霧凇沒有感性的認識。上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看霧凇的圖片,感受霧凇景觀的奇特靜態美。然後導入第三小節,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吉林霧凇的美麗風光,接着,問學生你會發出什麼感歎,由己及人,引到詩句,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中,進一步體驗吉林霧凇的奇特壯美。然後回到第二小節,由重點詞語感悟,如: “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抓住“最初……逐漸……最後” ……體會霧凇的形成的動態美。在課堂上,閲讀成了孩子的一次審美的旅程、發現的旅程,讓孩子的心靈在讀的空裏自由放飛。

霧凇的教學反思(精選17篇)

霧凇的教學反思 篇2

課文《霧凇》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千姿百態,奇特壯美的景象,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河山的歌頌之情。全文層次清晰,景物特點鮮明,給人們以身臨其境之感。語言清新優美,情景交融,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澱與情感體驗提供了很好的憑藉。本節課重點突出,霧凇形成的原因和霧凇的形成過程是本課的重點,體會文本是怎樣具體描繪“水汽”到“霧凇”的變化過程是難點。

《霧凇》一課語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現着“奇美”的景象:霧凇的“奇幻”、形成條件的“奇特”、形成過程的“奇妙”。這節課,我關注了語文的人文性,以情為基礎,重視感的過程,追求內化的終極目標,引領孩子欣賞優美文字中所藴含的美妙絕倫的畫面,讓美充溢着課堂。

“奇”既是吉林霧凇的重要特徵,也是體會美的重要抓手,因為“奇”,吉林霧凇的美才與眾不同,因為“奇”,我找到了貫穿文章的主線。知道了這篇課文要讓孩子體會美,要讓孩子感受體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但由於學生沒有見過霧凇,對霧凇沒有感性的認識。上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看霧凇的圖片,感受霧凇景觀的奇特靜態美。讓學生默讀第一自然段,找出描寫霧凇的美的句子。通過品讀“潔白晶瑩”、“銀光閃爍”、“十里長堤”、“綴滿”等詞語,體會霧凇的美。

然後啟發學生:這聞名全國的自然奇觀是怎樣形成的呢?從而過渡到下文的教學。學習第二自然段時,讓學生分小組討論:(1)吉林的霧凇形成的原因是什麼?(2)霧凇是怎樣形成的?圍繞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理解吉林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感受霧凇的奇異景象。首先,弄清霧凇的形成要具備的兩個條件,聯繫上下文理解“飽和”的意思,播放視頻幫助學生理解松花江上為什麼會有“飽和的水汽”。然後瞭解霧凇形成的過程,出示句子:燈光、樹影模糊了,這蒸騰的霧氣,一層又一層地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與原句比較,知道霧凇形成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抓住“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這3個詞指導朗讀,並任選一個造句;抓住“最初……逐漸……最後……”指導,出示由銀線→銀條→銀鬆雪柳的畫面。導入第三小節,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吉林霧凇的美麗風光,接着,問學生你會發出什麼感歎,由己及人,引到詩句,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中,進一步體驗吉林霧凇的奇特壯美。總結全文時,讓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最後,讓學生説説還知道我國有哪些奇觀,拓展學生的思維,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並進行思想教育。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是一篇優美的課文,縱觀整節課,我存在很多不足。(1)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欣賞圖片,然後説感受時,孩子們説得非常單一。(2)品詞、品句、品章法不夠到位。第一自然段描寫了霧凇的美,我沒有讓學生進行品讀,沒能在讀中感悟霧凇的美。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沒能很好地利用視頻理解“飽和”的意思,沒能通過品讀重點詞句,感受霧凇形成的緩慢和霧凇的奇異景象。(3)組織語言能力和教學機智有待提高。我設計的問題比較零碎,學生難以回答和理解;在教學中應變能力不強,沒能以不變應萬變。現在,我才真正理解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河。”有了豐富的積累,才會有更好的悟性。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發揚優點,並對不足之處加以改進。

霧凇的教學反思 篇3

《霧凇》一文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瑰麗而奇特的景象,並説明了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字裏行間,作者對松花江畔的霧凇這一鬼斧神工般的自然奇觀,以飽蘸讚美之情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美景。如詩如幻的語言,如銀似雪的圖景,把學生帶進了一個童話般的仙境。課文充滿了美育的、人文的因素,縱觀全文內容,共三個自然段和兩幅插圖,有“霧凇奇景→成因探索→讚美奇觀”三部分構成。在講授本課的時候我主要抓住了兩點。一是感受作者筆下霧凇的壯美,二是瞭解霧凇形成的神奇。

首先讓學生抓住詞語表達出印象中霧凇的奇麗,讓他們通過朗讀自己去感悟美,再創設意境帶領學生反覆朗讀。通過反覆朗讀,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品味,從中受到啟迪,情感上受到薰陶,從而達到理解課文內容的效果。

其次是瞭解吉林霧凇奇觀奇特的形成,第二段既是重點也是難點。我設法引導學生去閲讀文本。很快,學生找到了這一句總寫霧凇形成的句子:霧凇,俗稱樹掛,是在嚴寒季節裏,空氣中過於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而成的。圍繞這句話,我讓學生找出霧凇形成的兩大條件——過於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通過對“霧凇形成需要的條件”和“吉林霧凇形成的得天獨厚條件”對比,對吉林“過於飽和的水汽”的奇大和零下30攝氏度的奇冷充分了解,讓學生知道吉林松花江畔特有的條件。在此基礎上,再讀文中描寫霧氣的語句,找到“瀰漫、籠罩、淹沒”等詞,這些詞進入了學生的視線後細細品味,吉林松花江畔逐漸濃厚如仙境般的夜霧在學生的腦海中盪漾開來。霧凇形成過程的奇特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教學中,我抓住“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這幾個詞來理解“鍍”,結合學生的讀讓學生感悟霧凇形成過程的緩慢。接着,是以三幅“銀線、銀條、銀鬆雪柳”的圖片引出最後一句話,在反覆吟誦中體會霧凇形成的緩慢、美麗和神奇,從而激發學生對自然的驚歎、讚美之情。

縱觀整堂課的教學,雖然基本實現教學目標,但依然存在不足:課開始,當我讓學生表達哪些詞讓你感受到霧凇地美,美在何處?學生説出了文中的詞語,對詞語的感悟卻非常膚淺。是不是課前我讓學生熟讀課文,才導致他們現在回答問題的依據始終在文本,而不能跳出文本,從圖中獲得直觀體驗呢?看來,課外詞彙量的積累與運用仍然是很重要的一項環節。

我們都知道,充分的預設是課堂成功的保證。我們不但要對每一個大環節進行預設,更要對每一個細小的環節進行預設,這裏面當然包括對學生的預設。一個問題拋出去了,學生會怎樣回答;學生的回答與你預想的不一致時,你又該怎樣引導……看似四十分鐘的一節課,教師要在頭腦中反覆盤算的時間卻是四十分鐘的幾十倍。第一次讀第二段,想吉林霧凇產生有哪些特有的條件?第二次讀第二段,體會吉林霧凇形成的神奇壯美。我覺得有拖沓、重複之嫌,顯得零碎,如果能將兩次目標整合,教學軌跡會更清晰一些。”課後回想起來,是我在課前對教案的欲設,對學生的預設不夠充分、全面,因而在這一環節上來來回回浪費了時間。

在課件製作中,我搜集了霧凇形成的錄象,如果再能看到發電站發電時的錄像或圖片,讓學生們感受到霧凇的形成和美麗壯觀的景象以及發電時水花四濺霧氣蒸騰籠罩的場面,我想學生會更加深刻感受到霧凇形成過程的神奇與壯美。我們經常説這樣一句話: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或許也正是因為這些遺憾,才能成就更多的完美。

霧凇的教學反思 篇4

如今的課堂,有學生的自主學習,有學生的合作學習,更有學生的創新學習,課堂氣氛的活躍、和諧,教學民主,新課程理念讓我們嚐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時也給我們帶來很多新的挑戰,讓我們看到自己教學的不足。作為一名教師,要經過不斷地學習,在教學實踐和反思中,完善自己的教學水平。以下是我對《霧凇》這一課的教學反思。

本課語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現着“奇美”的景象:霧凇的“奇幻”、形成條件的“奇特”、形成過程的“奇妙”。這節課,我關注了語文的人文性,以情為基礎,重視感的過程,追求內化的終極目標,引領孩子欣賞優美文字中所藴含的美妙絕倫的畫面,讓美充溢着課堂。本文作者以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瑰麗而奇特的景象,並説明了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備課之前,我把這篇課文讀了好幾遍,因為我知道,文本解讀是根,作為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應該是豐富,深刻而又獨到的。

在教學霧凇形成的過程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給“鍍”字換個近義詞來推敲理解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希望孩子們能懂得霧凇是逐步形成的。但是,孩子們並不能達到我預期的設想,這時,我靈光一閃,拿起粉筆在黑板上畫了一束松針,讓學生上來給松針“鍍白銀”,其餘學生仔細觀察這位同學的動作,接着讓學生説説自己所想到的哪個詞語能代替“鍍”,學生説了許多有創設性的詞語,當然最後還是一致得出結論“鍍”字最恰當。此時我再按序出示“銀線”、“銀條”、“銀鬆雪柳”的圖片,直觀形象地解決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作為一位老師,我感覺到教學思維中的火花是多麼難得,因此課後我連忙做了筆記。其實平時的教學中有許多的“火花”,有經驗的教師就會注意記錄積累,所以我覺得這節課我和學生均有喜人的收穫。

當然這堂課也有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我感覺在以下幾方面還需改進:首先課件中出現大段課文,學生有些脱離了課文。特別是第二自然段的教學,我本想通過課件將霧凇形成的幾要素理清,所以將八句話分開出示在大屏幕上,學生也讀到位了,可是卻忽略了將文中的關鍵詞圈畫出來。其次對學生的預設還應更充分,設計的問題還需要更到位。一個問題拋出去了,學生會怎樣回答;學生的回答與你預想的不一致時,你又該怎樣引導……看似四十分鐘的一節課,教師要在頭腦中反覆盤算的時間卻是四十分鐘的幾十倍。我在課前對學生的預設不夠充分、全面。

我們經常説這樣一句話: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或許也正是因為這些遺憾,才能成就更多的完美。以上是我此次上課後的反思,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取他人之所長,補已之短,更上一層樓

霧凇的教學反思 篇5

如今的課堂,有學生的自主學習,有學生的合作學習,更有學生的創新學習,課堂氣氛的活躍、和諧,教學民主,新課程理念讓我們嚐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時也給我們帶來很多新的挑戰,讓我們看到自己教學的不足。作為一名教師,要經過不斷地學習,在教學實踐和反思中,完善自己的教學水平。以下是我對《霧凇》這一課的教學反思。

本課語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現着“奇美”的景象:霧凇的“奇幻”、形成條件的“奇特”、形成過程的“奇妙”。這節課,我關注了語文的人文性,以情為基礎,重視感的過程,追求內化的終極目標,引領孩子欣賞優美文字中所藴含的美妙絕倫的畫面,讓美充溢着課堂。本文作者以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瑰麗而奇特的景象,並説明了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備課之前,我把這篇課文讀了好幾遍,因為我知道,文本解讀是根,作為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應該是豐富,深刻而又獨到的。

在教學霧凇形成的過程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給“鍍”字換個近義詞來推敲理解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希望孩子們能懂得霧凇是逐步形成的。但是,孩子們並不能達到我預期的設想,這時,我靈光一閃,拿起粉筆在黑板上畫了一束松針,讓學生上來給松針“鍍白銀”,其餘學生仔細觀察這位同學的動作,接着讓學生説説自己所想到的哪個詞語能代替“鍍”,學生説了許多有創設性的詞語,當然最後還是一致得出結論“鍍”字最恰當。此時我再按序出示“銀線”、“銀條”、“銀鬆雪柳”的圖片,直觀形象地解決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作為一位老師,我感覺到教學思維中的火花是多麼難得,因此課後我連忙做了筆記。其實平時的教學中有許多的“火花”,有經驗的教師就會注意記錄積累,所以我覺得這節課我和學生均有喜人的收穫。

當然這堂課也有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我感覺在以下幾方面還需改進:首先課件中出現大段課文,學生有些脱離了課文。特別是第二自然段的教學,我本想通過課件將霧凇形成的幾要素理清,所以將八句話分開出示在大屏幕上,學生也讀到位了,可是卻忽略了將文中的關鍵詞圈畫出來。其次對學生的預設還應更充分,設計的問題還需要更到位。一個問題拋出去了,學生會怎樣回答;學生的回答與你預想的不一致時,你又該怎樣引導……看似四十分鐘的一節課,教師要在頭腦中反覆盤算的時間卻是四十分鐘的幾十倍。我在課前對學生的預設不夠充分、全面。

我們經常説這樣一句話: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或許也正是因為這些遺憾,才能成就更多的完美。以上是我此次上課後的反思,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取他人之所長,補已之短,更上一層樓

霧凇的教學反思 篇6

《霧凇》一課語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現着“奇美”的景象:霧凇的“奇幻”、形成條件的“奇特”、形成過程的“奇妙”。這節課,我關注了語文的人文性,以情為基礎,重視感的過程,追求內化的終極目標,引領孩子欣賞優美文字中所藴含的美妙絕倫的畫面,讓美充溢着課堂。“奇”既是吉林霧凇的重要特徵,也是體會美的重要抓手,因為“奇”,吉林霧凇的美才與眾不同,因為“奇”,我找到了貫穿文章的主線。知道了這篇課文要讓孩子體會美,要讓孩子感受體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但由於學生沒有見過霧凇,對霧凇沒有感性的認識。上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看霧凇的圖片,感受霧凇景觀的奇特靜態美。然後導入第三小節,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吉林霧凇的美麗風光,接着,問學生你會發出什麼感歎,由己及人,引到詩句,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中,進一步體驗吉林霧凇的奇特壯美。然後回到第二小節,由重點詞語感悟,如: “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抓住“最初……逐漸……最後” ……體會霧凇的形成的動態美。在課堂上,閲讀成了孩子的一次審美的旅程、發現的旅程,讓孩子的心靈在讀的空裏自由放飛。

霧凇的教學反思 篇7

課文《霧凇》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千姿百態,奇特壯美的景象,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河山的歌頌之情。全文層次清晰,景物特點鮮明,給人們以身臨其境之感。語言清新優美,情景交融,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澱與情感體驗提供了很好的憑藉。本節課重點突出,霧凇形成的原因和霧凇的形成過程是本課的重點,體會文本是怎樣具體描繪“水汽”到“霧凇”的變化過程是難點。

《霧凇》一課語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現着“奇美”的景象:霧凇的“奇幻”、形成條件的“奇特”、形成過程的“奇妙”。這節課,我關注了語文的人文性,以情為基礎,重視感的過程,追求內化的終極目標,引領孩子欣賞優美文字中所藴含的美妙絕倫的畫面,讓美充溢着課堂。

“奇”既是吉林霧凇的重要特徵,也是體會美的重要抓手,因為“奇”,吉林霧凇的美才與眾不同,因為“奇”,我找到了貫穿文章的主線。知道了這篇課文要讓孩子體會美,要讓孩子感受體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但由於學生沒有見過霧凇,對霧凇沒有感性的認識。上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看霧凇的圖片,感受霧凇景觀的奇特靜態美。讓學生默讀第一自然段,找出描寫霧凇的美的句子。通過品讀“潔白晶瑩”、“銀光閃爍”、“十里長堤”、“綴滿”等詞語,體會霧凇的美。

然後啟發學生:這聞名全國的自然奇觀是怎樣形成的呢?從而過渡到下文的教學。學習第二自然段時,讓學生分小組討論:(1)吉林的霧凇形成的原因是什麼?(2)霧凇是怎樣形成的?圍繞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理解吉林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感受霧凇的奇異景象。首先,弄清霧凇的形成要具備的兩個條件,聯繫上下文理解“飽和”的意思,播放視頻幫助學生理解松花江上為什麼會有“飽和的水汽”。然後瞭解霧凇形成的過程,出示句子:燈光、樹影模糊了,這蒸騰的霧氣,一層又一層地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與原句比較,知道霧凇形成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抓住“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這3個詞指導朗讀,並任選一個造句;抓住“最初……逐漸……最後……”指導,出示由銀線→銀條→銀鬆雪柳的畫面。導入第三小節,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吉林霧凇的美麗風光,接着,問學生你會發出什麼感歎,由己及人,引到詩句,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中,進一步體驗吉林霧凇的奇特壯美。總結全文時,讓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最後,讓學生説説還知道我國有哪些奇觀,拓展學生的思維,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並進行思想教育。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是一篇優美的課文,縱觀整節課,我存在很多不足。(1)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欣賞圖片,然後説感受時,孩子們説得非常單一。(2)品詞、品句、品章法不夠到位。第一自然段描寫了霧凇的美,我沒有讓學生進行品讀,沒能在讀中感悟霧凇的美。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沒能很好地利用視頻理解“飽和”的意思,沒能通過品讀重點詞句,感受霧凇形成的緩慢和霧凇的奇異景象。(3)組織語言能力和教學機智有待提高。我設計的問題比較零碎,學生難以回答和理解;在教學中應變能力不強,沒能以不變應萬變。現在,我才真正理解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河。”有了豐富的積累,才會有更好的悟性。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發揚優點,並對不足之處加以改進。

霧凇的教學反思 篇8

《霧凇》一文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瑰麗而奇特的景象,並説明了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字裏行間,作者對松花江畔的霧凇這一鬼斧神工般的自然奇觀,以飽蘸讚美之情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美景。如詩如幻的語言,如銀似雪的圖景,把學生帶進了一個童話般的仙境。課文充滿了美育的、人文的因素,縱觀全文內容,共三個自然段和兩幅插圖,有“霧凇奇景→成因探索→讚美奇觀”三部分構成。在講授本課的時候我主要抓住了兩點。一是感受作者筆下霧凇的壯美,二是瞭解霧凇形成的神奇。

首先讓學生抓住詞語表達出印象中霧凇的奇麗,讓他們通過朗讀自己去感悟美,再創設意境帶領學生反覆朗讀。通過反覆朗讀,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品味,從中受到啟迪,情感上受到薰陶,從而達到理解課文內容的效果。

其次是瞭解吉林霧凇奇觀奇特的形成,第二段既是重點也是難點。我設法引導學生去閲讀文本。很快,學生找到了這一句總寫霧凇形成的句子:霧凇,俗稱樹掛,是在嚴寒季節裏,空氣中過於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而成的。圍繞這句話,我讓學生找出霧凇形成的兩大條件——過於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通過對“霧凇形成需要的條件”和“吉林霧凇形成的得天獨厚條件”對比,對吉林“過於飽和的水汽”的奇大和零下30攝氏度的奇冷充分了解,讓學生知道吉林松花江畔特有的條件。在此基礎上,再讀文中描寫霧氣的語句,找到“瀰漫、籠罩、淹沒”等詞,這些詞進入了學生的視線後細細品味,吉林松花江畔逐漸濃厚如仙境般的夜霧在學生的腦海中盪漾開來。霧凇形成過程的奇特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教學中,我抓住“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這幾個詞來理解“鍍”,結合學生的讀讓學生感悟霧凇形成過程的緩慢。接着,是以三幅“銀線、銀條、銀鬆雪柳”的圖片引出最後一句話,在反覆吟誦中體會霧凇形成的緩慢、美麗和神奇,從而激發學生對自然的驚歎、讚美之情。

縱觀整堂課的教學,雖然基本實現教學目標,但依然存在不足:課開始,當我讓學生表達哪些詞讓你感受到霧凇地美,美在何處?學生説出了文中的詞語,對詞語的感悟卻非常膚淺。是不是課前我讓學生熟讀課文,才導致他們現在回答問題的依據始終在文本,而不能跳出文本,從圖中獲得直觀體驗呢?看來,課外詞彙量的積累與運用仍然是很重要的一項環節。

我們都知道,充分的預設是課堂成功的保證。我們不但要對每一個大環節進行預設,更要對每一個細小的環節進行預設,這裏面當然包括對學生的預設。一個問題拋出去了,學生會怎樣回答;學生的回答與你預想的不一致時,你又該怎樣引導……看似四十分鐘的一節課,教師要在頭腦中反覆盤算的時間卻是四十分鐘的幾十倍。第一次讀第二段,想吉林霧凇產生有哪些特有的條件?第二次讀第二段,體會吉林霧凇形成的神奇壯美。我覺得有拖沓、重複之嫌,顯得零碎,如果能將兩次目標整合,教學軌跡會更清晰一些。”課後回想起來,是我在課前對教案的欲設,對學生的預設不夠充分、全面,因而在這一環節上來來回回浪費了時間。

在課件製作中,我搜集了霧凇形成的錄象,如果再能看到發電站發電時的錄像或圖片,讓學生們感受到霧凇的形成和美麗壯觀的景象以及發電時水花四濺霧氣蒸騰籠罩的場面,我想學生會更加深刻感受到霧凇形成過程的神奇與壯美。我們經常説這樣一句話: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或許也正是因為這些遺憾,才能成就更多的完美。

霧凇的教學反思 篇9

函數是高中數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它貫穿整個高中階段的數學學習,乃到一生的數學學習過程。其重要性主要體現在:1、函數本身源於在現實生活,例如自然科學乃至於社會科學中,具有廣泛的應用。2、函數本身是數學的重要內容,是溝通代數、幾何、三角等內容的橋樑。亦是今後進一步學習高等數學的基礎和方法。3、函數部分內容藴涵大量的重要數學方法,如函數的思索,方程的思想,分類討論的思想,數形結合的思想,化歸的思想,換元法,侍定係數法、配方法等。這些思想方法是進一步學習數學和解決數學問題的基礎,是我們教學過程中應注意重點講解學生重點掌握的部分。

然而函數這部份知識在教學中又是一大難點這主要是因為概念的抽象性,學生理解起來相當不容易,接受起來就更難這又是由於函數這部份知識的主要思想特點體現於一個“變”字。即研究的主要是“變量”與“變量”之間的關係,要求用變量的眼光,運動變化的關點去看侍和接觸相關問題,這與國中學習知識的以靜態觀點為中習的思維特點有較大差異,所以函數成了高一新生進入高中首先到的一條攔路虎,有些學生高中畢業了,對函數這個概念也沒有理解透澈。

實際上,在學習函數這部份知識中,函數概念是最重要的,也就是最難的地方,突破了它後面的學習就容易了。現行的數學教材,其主要內容表現的都是數學知識的技術形式。函數的概念亦是如此,不管是傳統定義也好,還是近代定義也好,表現出來的都是抽象數學形式,在數學的教學中,學習形式化的表達是一項基本要求,但是不能只限於形式表達,要強調對數學本質的認識,否則會將生動活潑的數學思維活動淹沒在形式化的海洋裏。對數學知識的教學要返璞歸真,努力揭示數學概念、法則,結論發展過程和本質。對越是抽象的數學概念,越是如此。所以函數概念的教學更忌照本宣科,要注意對知識進行重組。努力去提示函數概念的本質,使學生真正理解它,覺得它有用,而樂於學習它。

霧凇的教學反思 篇10

1、怎樣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用語言調動孩子的情緒。平淡的語言會讓孩子感到乏味。當老師自身的語言抑揚頓挫的時候,孩子的情緒也會隨之起伏,能夠自然地引領孩子進入課堂,進入學習狀態。

用微笑拉進師生的距離。一堂課下來,如果教師一直板着臉,無形之中孩子就會疏遠你,從而產生一些厭學情緒,因為他覺得老師不喜歡他,所以他也不喜歡老師,就更不會喜歡這樣的老師的課堂了。

用評價激發孩子的興趣。孩子每回答一個問題,最期望的就是老師給他一個針對他回答的恰當的評價。當你的評價給他以肯定的時候,他會有學習的成就感;當你的評價給他以鼓勵的時候,他會有學習的動力;當你的評價給他以建議的時候,他會有學習的方向。可當你的評價給他以批評的時候,他會有挫敗感,會傷害他的自尊心,引起他的自卑甚至是厭學的情緒;當你沒有評價的時候,他會失落,因為他沒有引起你的重視,從而失去繼續學習的興趣。

2、怎樣達到預設的課堂效果

通過讀去感悟,帶着感悟再讀。孩子通過讀課文,能從子裏行間裏有所感知,讓孩子把其感知再回歸到課文,通過讀來表達與強調自己的體會,就加深了其對課文的理解。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適時的點撥與指導。當孩子理解不夠到位的時候,教師要通過範讀來強調,讓孩子透過聲音來感知。在理解兄妹倆對話的時候,我先讓孩子自己讀,從對話中聽出了什麼。通過讀書反饋,孩子從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課文,我讓其帶着自己的體會讀出來,比如,一個孩子説她聽出了盲姑娘很熱愛音樂,讓她通過讀把盲姑娘熱愛音樂體現出來,孩子的讀就多了一分體會,多了一分感情色彩,自然就走入了文章,進入了角色。同時,教師只有自己入情入境了,才能引領孩子感情的投入。

教師的語言必須千錘百煉。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預設的問題越長,孩子越不能準確理解教師的意圖;孩子的思維是活躍的,也是讓教師常常意想不到的,預設的問題一定要用語簡潔準確,可能一個字的偏差,就導致了孩子的歧義理解。同樣地問題不一樣的問法,就收到不一樣的課堂效果。

霧凇的教學反思 篇11

昨天講了必修五第三章的基本不等式。開堂先回憶了國中所學的有關不等式知識,並講解了基本不等式的幾何意義。接着又把不等式中的大學聯考涉及的幾大問題都有所涉及。但是,一節課下來,感覺不是很好。

雖然一節課講了幾個大學聯考考點,但是對於學生而言,剛剛接觸,理解的不是很透徹。我覺得應該按照下面的方式來進行:一,第一節只講基本不等式及其幾何意義。讓學生通過練習,充分理解不等式中的“一正,二定,三相等”的具體含義和應用。並輔以大學聯考題型,是學生掌握大學聯考動向。二,第二節再講拼湊和分離這兩種與之前所學函數知識有關的題型。體現出不等式與函數的關聯,説明函數在高中數學的重要性,順便回顧函數中的拼湊和分離這兩種方法。三,第三節課再講“1”的代換和圖像法。這兩種方法考察學生對知識的靈活變化以及對數形結合思想的應用,又比第二節的知識深一點。這樣的話,三節課知識層層加深,讓學生體會到知識的關聯,明確各個知識點在大學聯考中的具體應用。而初始方法中,一節課先把所有大學聯考重點全講給學生,使學生容易迷惑,不知道本節課的重點到底是什麼,而且學生不易掌握,畢竟容量大的話,練習量就會相應減少。而等到第二節,第三節再講時,學生掌握的不熟練,還得再次複習,有點“燙剩飯”的感覺。( 勵志天下 )

所以,講新課,尤其是講學生之前知識接觸不多的新課,一定要穩紮穩打,不能只求大容量,貼大學聯考,也要站在學生的思維角度去準備合適的內容,順序以及授課方式。

霧凇的教學反思 篇12

除法豎式與原來學的加、減、乘法豎式完全不同,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怎樣讓學生自然地記住除法豎式的順序,並把餘數寫下來呢?是我課前不斷思考的問題。上課時我創設了學生最喜歡的棒棒糖情景,我手裏有6根棒棒糖,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幾根?學生回答後追問:現在我手裏還有幾根棒棒糖?怎樣表示?學生一看非常清晰是0根棒棒糖,用6-6=0表示。於是我又追問,除法橫式的道理我們懂了,除法豎式會寫嗎?學生有的預習了,會寫;有的“自以為是”的認為除法豎式與加法、減法等的豎式相同。於是我先讓孩子自己試着編寫除法豎式,發現全班沒有一個人寫對,大多數都寫成了加減乘的豎式模式。即使有的學生知道除法豎式和別的不一樣,也沒能完整的寫出。這時我故意神祕地説:“小朋友敢於利用學過的知識大膽嘗試,很好!但是,很可惜,除法豎式的寫法和我們學過的幾種豎式寫法都不一樣,想學法嗎?”此時學生充滿了疑問,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願望都被充分激起,也有了自主探索的要求。

我出示了除法的豎式格式,讓學生自己去觀察,發現除法豎式與橫式的聯繫,以及這些數是怎麼來的,並讓學生互相説一説不明白的地方,學生第一次接觸除法豎式,提出了好多問題,又剛好是豎式要學的重難點所在,讓學生帶着問題進行學習,要比單純的“告訴”效果要好的多。同時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學生之間產生了思維的碰撞。如在教學中“生2:6是2和3相乘得到的,生3:6是商2和除數3相乘得到的”。同學們互相影響,最後能把話説得既完整又正確。又如在討論“0”是怎麼來的時,同學們的興趣就很高,説得很好,最後一個同學説得非常完整,(由於學生受了分棒棒糖這一情景的影響,很自然地想到了6就是分掉的6根棒棒糖,是2×3的積,0是原來的6根棒棒糖減掉分掉的6根棒棒糖,老師手裏一根棒棒糖也沒有了,就是0)。從學生的彙報交流中,我體會到孩子們對算理理解的非常透徹,從練習情況來看,效果非常好,正確率達到95%。

通過這節課教學讓我明白了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要多分析教材,活用教材,對於學生不容易接受的難點要事先設計好更可行更有效的教學方式,這樣才能教得輕鬆,學生也學得輕鬆。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霧凇的教學反思 篇13

關麗豔

《飛奪瀘定橋》是教科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篇主體課文,本單元以“紅軍與長征”為主題,選編了《飛奪瀘定橋》《豐碑》《草地夜行》詩歌《七律長征》。“能説會寫”和“語文七色光”圍繞長征主題,讓學生通過蒐集講述長征故事,閲讀革命故事書籍,寫讀後感等,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讓學生學習長征精神,珍惜今天幸福生活。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緊扣“飛奪”。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紅軍戰士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學習按事情發展順序記敍事件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紅軍戰士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學習按事情發展順序記敍事件的方法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我覺得以下以方面處理較好:

1培養學生質疑能力。古人云“學貴有疑”,因此在齊讀課題後,我就引導學生“課題中哪個字引起了你的注意?你有什麼疑問?”學生們馬上抓住“飛”和“奪”提出:為什麼要“飛奪”瀘定橋?怎樣奪橋的?故事中是誰向誰奪橋?然後馬上讓學生帶着問題走入課文,展開學習。

2努力滲透寫法。本文是按照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寫的,教學中我在組織學生交流回答課前提出問題的過程中,就逐漸滲透了按照起因經過結果這樣事情發展的順序寫作的方法,實現了閲讀與寫作教學的有機結合。

3整體處理課文。在精讀部分,我緊扣課後習題,提出:默讀課文,説一説,在紅軍飛奪瀘定橋的過程中,哪些場面給你的印象最深?為什麼?用這樣一個大的問題統領全文,實現長文短教。在交流中學生們能夠抓住紅軍奪橋時的表現體會紅軍的勇敢,能夠抓住紅軍冒雨行軍的場面體會紅軍的機智和不怕困難,理解文章主旨。

仔細思量,我覺得還有以下地方處理不當:

1在時間安排上不夠合理。由於課文較長,在自由讀和指名讀後就已過去了十一分鐘,再交流主要內容就一堂課過半,所以後面精讀部分時間很緊,沒有指導學生把一些重點語句讀細讀好,如描寫橋險的句子,描寫紅軍飛速行軍中生動的比喻句,只是讀了戰士們冒着槍林彈雨鋪橋前進的句子。如果充分指導朗讀,不僅對理解文章有幫助,更為後面複述和習作中的縮寫奠定基礎。

2細節上處理不當。比如當學生理解了“飛”就是速度快的意思時,我就應及時追問,在文中指什麼?讓學生答出在文中就是指紅軍必須快速前進,搶在敵人之前到達瀘定橋,順勢板書“飛速行軍”。為後面節省時間。再比如在初讀小結時沒能説出課文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寫的,應點明。

3本節課提問的數量不多,但在交流中碎小的問題還應減少,感覺越是急於讓學生回答出正確答案,就越急於提示追問,就顯得碎了。對於學生的回答,評價、提升不夠及時、到位,有時急於搶説。學生課文預習不夠好,回答問題的完整性、條理性有待於加強訓練。

4如果能用課件補充一些資料,如關於飛奪瀘定橋的背景資料,播放飛奪瀘定橋的視頻就能將學生帶入情境,課堂氣氛會更熱烈些。

霧凇的教學反思 篇14

《恐龍》是一篇知識性短文,介紹了恐龍的種類、形態和生活習性,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恐龍的喜愛之情。文章層次清楚,語言淺顯。

在課前,我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外資源,自主收集恐龍的圖片、玩具模型及文字資料。讓學生對學習充滿期待,激發興趣,積累相關的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課文向我們介紹了哪幾種恐龍?這些恐龍有什麼特點?讓學生自主學習,自讀自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接着以雷龍為例,讓學生找出描寫雷龍特點的句子,通過討論知道了課文是用“作比較”和“打比方”的説明方法把雷龍身體非常龐大的特點寫具體的,再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把它的特點讀出來。小結剛才學習的方法以後,讓學生循着這樣的思路自學其它恐龍的特點和説明方法,學生能較好地理解課文,能準確地總結出説明方法。俗話説:“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給與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後,由扶到半扶半放到全部放手,學生的觀察、思維及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最後,讓學生做小小解説員,介紹自己最喜歡的恐龍,從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探究,大大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學生通過查資料、交流的方式,獲得了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同時培養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最後,讓學生猜測恐龍滅絕的原因,學生踴躍發言,答案豐富多彩,極大地發展了思維能力和想象力。

總之,這堂課我作了精心的準備,受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當然,這堂課也存在着不足,過程還不夠緊湊,教學語言還應精練些。

霧凇的教學反思 篇15

《白鵝》是國小語文第七冊中的一篇課文,是着名的漫畫大師文學作家豐子凱先生描寫動物的一篇佳作。作者重點表現的是白鵝性格的特點——高傲。作者善於運用對比的方法來突出鵝的特點,運用反語來表達自己對白鵝的喜愛之情。

本文是講讀課文,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整節課下來是我引領着學生由扶到放的學習過程。最終對學文指導落實到了寫作方法的指導。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態度、習慣,鼓勵學生想象、質疑、發現、創新。

教學中鼓勵學生用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整體感知白鵝形象,瞭解白鵝特點。還要求學生在體會文句之後,邊讀邊表演,幫助學生更形象地理解文中優美詞句的意思,更準確地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也使原本沉寂的課堂氣氛開始出現生機。在理解“鴨的步調急速,有侷促不安之相”與鵝“步調從容,大模大樣的,頗像京劇裏的淨角出場”時,一位同學扮演鴨,另一位同學扮演鵝,學生都能認真地表演,模仿得很不錯。看的學生也能在笑聲中很好地把握鵝步態的突出特點。值得一提的是,學生在表演鵝吃飯的情節時,能把鵝吃飯“架子十足”、“從容不迫”等表現得淋漓盡致。一個個“鵝老爺”的形象出現在大家面前。學生能在理解語句的同時,運用自己的肢體語言表現出來,這能很好地利用學生好動的性格特點,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更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一堂課下來,我也發現了自己的很多不足。這堂課設計了好些動筆的作業,讓學生模仿作者的寫作方法進行寫作,可是由於時間關係,沒有圓滿完成。在詞語學習方面,詞語比較多,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朗讀詞語,然後在隨文學習中也沒有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去體會和理解。

霧凇的教學反思 篇16

這是一篇富有哲理,引導人生,讓人終生受益的文章。文章通過回憶小時侯父親帶“我”登上高高的塔頂,看蛛網般通往廣場的街道,讓我知道“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懂得生活中的路也是如此。隨後通過“我”的兩次人生經歷,讓人感悟到:成功是一種態度,只要帶着希望出發,成功就會離你越來越近。頑強的意志可以克服許多困難,當再一次衝破艱難、經歷苦難後,腳

下的路就會多一條。中心句“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由生活故事導入,揭題。第二環節初讀課文,找出能夠告訴我們“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這句話的句子,學生找到了兩句話,表面的和深層次的,初步讓學生了解了課題的意思,第三個環節,瞭解和研讀“我”的兩次人生經歷。通過我的心情變化和取得成功的重點句子的分析,讓學生讀、劃、想象、引導感悟,明白生活的路不止一條。第四環節,再回到導入的生活故事,聯繫生活,寫寫自己的感受。

霧凇的教學反思 篇17

一、創設生動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探究的慾望。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於疑”,有疑問才能思考和探究。課堂上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師只有精心設計貼近學生生活、有意義和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心裏產生一種懸念,進而達到以疑激學的目的。本節課一開始,教師用彩色剪紙呈現給學生美麗的蜻蜓、蝴蝶、飛機圖,談話:“今天,從圖形王國裏來了一家人,看!都誰來了?”教師用漂亮的圖畫和圖形王國抓住了學生的“童心”,引起了學生的好奇與疑問。此時,教師提問:“為什麼説他們三個在圖形王國裏是一家人呢?”這個既富有童趣又有挑戰性的問題與學生好奇、想刨根問底的心理產生了共鳴,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慾望和學習的熱情。

二、搭建體驗探索的平台,開展有序、有效的實踐活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本節課教師在課堂上展開了觀察對稱圖形——發現特點——動手剪對稱圖形——欣賞與應用等一系列有序的學習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