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壓強教學反思(精選13篇)

大氣壓強教學反思 篇1

在九年級物理“大氣壓強”的教學中,先設計了幾個問題做到猜想,如把一個乒乓球放在漏斗口,從細管向乒乓球吹氣,又如點燃一支蠟燭,讓學生從側面輕輕的吹蠟燭,觀察蠟燭火焰的擺動情況。讓學生從平時的經驗中做到猜想,然後實際操作,從簡單的實驗現象得出流速和壓強的關係,使學生自始至終都興趣盎然,精神飽滿地投入學習,在反思中要回想教師、學生是否達到教學設計的情感狀態,有沒有更有效地途徑發展新課標提倡的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

大氣壓強教學反思(精選13篇)

物理學科的特點確定了物理教學有別於其他學科,長期有效地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做好及時有效地教學反思。反思可以是課後,還可以是課前。如教學設計完成後,可以想想為什麼要這樣設計?課堂效率是否高,學生會不會產生牴觸情緒,師生交流是否會順暢,授課的進度,內容與時間分配在實施過程中會不會產生不協調。同時,學生的反思也是課後反思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引導學生回顧一節課自己學會了什麼,有什麼缺憾,如何使自己的學習變得豐富而又有個性。

大氣壓強教學反思 篇2

這堂課如期完成既定教學目標,學生總體反應非常好。我認為是非常好的一堂有效教學示範課!我個人認為這堂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引入有效:“瓶吞蛋”實驗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引入大氣壓幫忙把雞蛋壓入瓶內。

二、教學設計有效:教學理念新穎、教學設計合理。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髮展為本,讓學生參與是新課程實施的核心。如何實施,應尊重學生,還學生學習的自由,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教學環境,加強交流與合作;給每位學生以期望和激勵,讓學生有成功感。依據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從大氣壓強的存在到大氣壓強的測量再到大氣壓強的應用。特別重視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形成過程。

三、提問有效:不再是簡單的設問,學生不是簡單的用“是”或“不是”來回答。例如:大氣壓怎麼把雞蛋壓入瓶內?讓學生體會瓶內氣壓小於瓶外氣壓大氣壓強起作用。這樣提問有較強的啟發性與針對性,教給學生的不是簡單的知識,而是思維的方法。

四、教學活動實在有效:課堂氣氛活躍,互動有效,讓學生真正動起來。例如:學生上講台親自拉馬德堡半球、學生做覆杯實驗親自體驗大氣壓強的存在。

學生上來喝飲料,一位同學能喝到、另一位不能。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理解平時吸飲料如何利用大氣壓強的。

“實驗也有失敗,請耐心等待”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

大氣壓強教學反思 篇3

學生學得有效:教師充滿激情的講解感染着學生、鼓舞着學生,獲得很好的教學效果。教師語言清晰、生動有吸引力,充分彰顯教師的人格魅力。課堂問題得到合理、機智地解決,充分反映教師的基本素養,使學生“善學、樂學、會學”

大氣壓的測量是本節的難點,如何設計實驗?我用逐漸增高的管子,把無形的大氣壓的測量轉換成液體壓強的測量,學生輕鬆理解、掌握該難點。

多媒體使用合理有效:一個是托裏拆利實驗用水銀,不方便在課堂上演示;另一個是大氣壓可托起多高水柱也是在教室中無法完成的,利用多媒體可以達到與實驗同樣的效果。

不足之處:課堂上兩個女生拉吸盤偶然拉開了,應及時讓他們解釋問什麼拉開了,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兩位同學在做馬德堡半球實驗時不慎將細玻璃管踢碎,給後面的講解帶來不便,我靈機一動用試管代替矮一些的玻璃管,達到了同樣的教學效果。

總之,我認為:這是一堂非常難得的有效教學示範課,充分展示了授課教師紮實的教學基本功和良好的教學素養。

大氣壓強教學反思 篇4

《醜石》是一篇新課文,備課時還是花了點時間好好讀了讀。作者先言醜石之醜,那是極盡渲染:一是外貌之醜,“黑黝黝的”“牛似的模樣”;二是一無用處,不能壘山牆,不能壓台階,甚至想鑿一方石磨人家也沒看上;三是不但無用,而且孩子們在玩的時候還要當心,一不小心那坑窪不平的表面還會讓人摔破膝蓋。而就是這樣一塊醜得不能再醜的石頭,卻被天文學家發現,被奉為至寶,最後被“小心翼翼”地運走了。美與醜都在一塊石頭上,關鍵是看人們從哪個角度來看問題。

初讀課文之後,先讓孩子們説説自己的第一感受,然後再概括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結構。因為作者的層次清晰,解決起來也並沒有什麼問題。

在教學活動中,我創設情境以文中“天文學家”的身份來到學生中間表演,融入課堂,融入學生中間。我以“天文學家”的身份出現,我介紹説:“這塊‘醜石’原來是天上的隕石,它曾補過天,在天上發過光,發過熱,輝煌過,給我們的祖先帶來光明等等。”學生的眼睛馬上亮起來了,個個都很好奇。於是,我就趁機出示了作者家門前那一塊巨大的“醜石”的圖片,然後再把一些隕石的圖片給學生看,學生很好奇,馬上激發起他們那種學習的熱情和探究的興趣,急着想去了解“這塊‘醜石’的地位發生的如此巨大的變化後,村名們是怎樣對待這塊‘醜石’(隕石)的呢?”接着,我就因勢利導地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就是讓學生也跟着作者“對‘醜石’的醜和美有了重新的認識。”從而引導出本文的兩個中心句“以醜為美”和“醜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的理解,讓學生各抒己見,這節課堂上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實現了師生間平等對話。

大氣壓強教學反思 篇5

《表情歌》旋律活潑,節奏感強,歌詞內容易於孩子理解與表現,歌唱與節奏活動交錯進行的形式也比較容易調動孩子們的情緒。根據《綱要》精神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在設計本教學活動時,我注重引導幼兒嘴巴動起來、肢體動起來、師生互動起來、生生互動起來,使幼兒在愉快地氛圍中完成了活動目標。考慮在活動中如何發揮孩子的主體性,使枯燥平淡的歌唱教學變得生動活潑和富有兒童情趣是本活動的一個重要問題。在幼兒園的各種活動中游戲是幼兒最喜歡,讓幼兒在遊戲中得到發展,有所收穫在這個活動中首先是以遊戲的形式導入。遊戲是請你跟我這樣做,這個遊戲是幼兒比較熟悉的,採用這種形式來引入,馬上就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孩子能很快通過我的遷移,轉入到中心。

這首歌雖然歌詞很容易讓孩子們接受,也是孩子們感興趣的,但是其中有拍節奏的部分,孩子們總接受不了。在課堂上,我耐心地告訴孩子們一句話結束之後要拍三下,結束時要拍六下,但孩子們總是亂七八糟地拍好多下,有的孩子因為興奮還拍個不停,連續“強調”了好多次也不管用,孩子們還是按照自己的喜好來,導致大家只顧拍手,跺腳,卻忽略了歌曲的學唱,還有就是部分幼兒的主動參與意識還不是很強,導致在學唱歌曲環節中,課堂氣氛不夠熱烈,部分幼兒在我的再三鼓勵下,才自由表演起來。在以後的音樂教學活動中,要加強幼兒對音樂的大膽表現能力的培養,提高幼兒在活動中的主動參與意識。

大氣壓強教學反思 篇6

《永遠的白衣戰士》這篇課文講述了廣東省中醫院的護士長葉欣,在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抗擊“非典”的戰鬥中,臨危不懼,身先士卒,捨己救人,英勇犧牲的感人事蹟。“非典”對於我們教師來説都親身經歷過,可“非典”那年我的學生才剛上幼兒園,他們對“非典”肯定感受很膚淺,甚至沒有什麼印象,加之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備課時我有些擔心學生對課文內容不感興趣,理解起來吃力。我對這課進行了充分認真地準備。

昨天,我帶領學生進行了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習生字新詞,讀通讀順,儘量讀熟課文。

今天我們進行了第二課時的學習。我先要求學生自己選一兩個段落認真讀一讀,用“——”畫出直接描寫葉欣的行動或語言的句子,再想一想從這些語句中體會到了什麼。學生自學思考小組交流後小手如林。緊接着開始了全班交流。學生們能抓住重點詞句體會葉欣對工作高度的責任心,對患者無私的愛心和對同事無微不至的關心,説到動情處他們還不時地發出讚歎,有些同學還動情地朗讀朗讀。他們在思考交流中被葉欣的精神感動着。

然後指導學生説話——“默讀課文,找出有關語句,説説護士長葉欣是怎樣冒着‘高風險’,進行‘高強度’‘高效率’的搶救工作的。”這個問題剛一提出,教室裏就鴉雀無聲了。我知道,這個問題對他們來説有點大了,我趕緊提示他們從哪些自然段中找。小手慢慢地舉起來了。可是自始至終不太如意,學生只是讀着課文裏的句子,不會運用自己的語言表述這些語句的意思。表達能力跟不上。 

最後,我問學生,課題可不可以改為“永遠的白衣天使”?為什麼?為什麼葉欣是“永遠的”白衣戰士?學生能説出葉欣是在抗擊“非典”的戰鬥中犧牲的,所以她是“白衣天使”,更是“白衣戰士”。葉欣永遠活在人們心中,所以説她是“永遠的”白衣戰士。

我發覺學生和我越來越融洽了,課堂氣氛也比原來活躍多了,他們已經和我有了一定的默契,閲讀理解能力也提高了不少。我相信,只要做一個有心人,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採取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學生就會越來越優秀。

大氣壓強教學反思 篇7

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後進行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初步知道兩個整數相除,不論是被除數小於、等於、或大於除數,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它們的商。

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但可以加深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而且是後面學習假分數、帶分數、分數的基本性質以及比、百分數的基礎,所以,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在整個教材中起着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如果單純地從形式上去教學分數與除法間的關係,學生能學得很紮實,但這樣一來計算3÷4=3/4的算理往往被忽視,為了讓學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我是這樣來組織教學的:

1.通過實際操作感悟新知識

在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情境,把一張餅平均分給四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讓學生拿一張圓形紙片代表一張餅,親自動手分一分,喚起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接着出示要把3張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得多少?四人一小組想辦法把3張圓形紙片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並讓小組派代表上台展示分的過程。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出兩種不同的分法,引申出兩種含義,即每人分得1張餅的四分之三,也可以説是3張餅的四分之一,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充分理解了3÷4=3/4的算理。

2、使學生清楚為什麼要用分數來表示除法算式的結果

在學生理解了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之後,我有意識的設計了這樣幾道練習題。1÷3= 8÷9= 2÷6= 讓學生把計算結果寫在練習本上,比比看誰先算完。結果有的學生一兩秒鐘就舉起了手,而有的學生費了很長時間才寫出了計算結果。彙報之後,引導學生思考:1÷3=0.333……與1÷3=1/3 8÷9= 0.88……與8÷9= 8/9有什麼區別?學生最直接的回答是:用循環小數表示商計算太麻煩,沒有用分數表示快捷、簡便。這時告訴學生,以後計算兩個整數 相除的商,除不盡時或商裏有小數時就用分數表示他們的商,這樣既簡便又快捷,而且不容易出錯。

3、藉機引申,為後續學習做好鋪墊

第一次向學生介紹分率與數量的區別。如①“把一張餅平均分成4份,每份分得這張餅的幾分之幾?每份分得多少張餅?”② "把2米長的繩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長是這根繩子的幾分之幾? 每段長多少米 "③"把4千克鹽平均分成5份,每份重量是鹽的總數的幾分之幾 /每份重多少千克?先讓學生明白這三道題第一問求的都是“分率”,分率沒有單位,都是把總數看做單位“1”,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求其中的一份是總數的幾分之一,都是用單位“1”除以平均分的份數得到,如前三道題的分率分別是1÷4=1/4 1÷7=1/7 1÷5=1/5。而第二問都是求每份數量是多少,每份數量是有單位的,都是用總數量除以平均分的份數得到,得數一定帶單位名稱。前三道題第二問的算法分別是1÷4=1/4(張) 2÷7=2/7 (米)4÷5=4/5(千克)

此處學生理解了分率和每份數量之後,為後面學習分數、百分數應用題做了良好的鋪墊作用。

4、讓學生自主建構新知識

當學生髮現除法中的被除數相當於分數中的分子,除數相當於分數中的分母后,引導學生把數字換成它們的名稱:被除數÷除數=被除數/除數。這時候,再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用字母a、b表示除法與分數的關係。多數學生寫下:a÷b=a/b,老師拿一名稍差學生的板書出來,故意表揚這位同學。正表揚卻突然轉身給這名學生作業後面一個大叉號。正當同學們都詫異的時候?問為什麼錯了?這時幾個思維靈活的先叫起來,説到:“b不能等於0!”我馬上抓住這個契機,追問:“為什麼b不能等於0?”。我繼續用課堂中的例題把1張餅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分得這塊蛋糕的1/4為例,讓學生説説這個分數中的‘4’表示什麼?”“如果把‘4’換成‘0’呢?”學生恍然大悟:分母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的份數,平均分成“0”份就沒有意義了。在用字母表示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時----“a÷b=a/b(b≠0)”學生經常會忘記,這裏的b不能為0。通過這樣分析,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在除法中除數不能為0,所以在分數中分母不能為0的道理。這裏並不直接告訴學生在除法中除數不能為0,除數相當於分數中的分母,所以分母也不能為0。而是通過分析一個分數的實際意義讓學生充分理解分數中的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數,所以分母不能為“0”的道理。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雖然學生對分數與除法的聯繫學生理解的比較透徹,但是它們之間還有哪些區別沒有引導學生總結出來。除法表示兩個數相除,是一種運算,是一個算式,而分數既可以表示分子與分母相除的關係,又可以表示一個數值。

大氣壓強教學反思 篇8

《山谷中的謎底》是一篇敍事簡潔,説理深刻的文章。教學的重點是朗讀課文,進行詞句的訓練。謎底給人的啟示以及文章的最後一段的理解是教學的難點。教學時我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是題目的導入,理解加拿大魁北克山谷中的謎是什麼,謎底是怎樣揭開的;領會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體會“既要學會抗爭,又要學會退讓”的道理;重點指導生字“惟”的寫法,並進行朗讀訓練。第二課時教學的重點理解感悟兩位旅行者所得到的啟示的話,並讓學生列舉生活中類似的例子,同時聯繫自身的實際談談體會。

在教學第一課時,我採用猜謎導入課題的方法。我説謎面“有時落在山腰,有時掛在樹梢,有時像個圓盤,有時像把鐮刀”。一個學生説那是“月亮”。我説:“月亮就是這個謎語的——”“謎底”(學生異口同聲地説),於是我便在黑板上寫了“謎底”兩字,告訴學生謎底就是謎語的答案,即事物的真相。接着,我把課題補充完整,指名朗讀課題《山谷中的謎底》。理解“山谷”一詞時,畫了一幅簡筆畫,使學生頭腦中有一個山谷的直觀形象。然後引導學生從課題質疑,帶着“山谷中的謎是什麼?謎底又是什麼?”這兩個問題初讀課文。我覺得揭示課題這一環節對整堂課的教學非常重要,“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通過猜謎導入課題,給學生創設了愉快的學習氛圍;採用簡筆畫理解課題給學生一種新鮮感;從課題質疑,使學生在無疑處生疑,激發他們主動去探求知識的慾望,提高初讀課文的熱情,吸引他們非讀下去不可。

初讀時,讓學生帶着質疑時的兩個問題充分地讀書,使閲讀教學過程真正變成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檢查初讀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用猜字謎來打比方的話,文章的哪一部分是謎面?哪一部分是謎底?這時學生紛紛舉手,爭着説謎面,猜謎底,課堂上呈現了生生互動的狀態,學生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主體。這樣,不僅檢查了學生的初讀情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掌握字形,指導生字“惟”的寫法),還理清了文章的條理。

學生把握了文章的整體結構,發現了作者的寫作思路後,再讓他們讀課文,這時我設計的問題是:仔細閲讀課文,畫出表示謎面的句子,謎底的句子。然後,從文章的謎底着手,層層剖析,理解山谷東坡只長雪松,而山谷西坡除了長雪松以外還長其它雜樹的原因。結合學生的回答,出示片斷“當雪積到一定程度時,雪松那富有彈性的枝丫便開始向下彎曲,於是積雪便從樹枝上滑落,待壓力減輕,剛彎下去的樹枝就立即反彈過來,雪松依舊保持那蒼翠挺拔的身姿。就這樣,反覆地積,反覆地彎,反覆地落,反覆地彈……不論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這一片斷的理解作為本堂課的學習重點。教學時先讓學生自主地學習,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解除心中的疑惑。接着,我入情入景地範讀,讓學生心隨雪動。而後,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喜愛選擇某一個感人的句子去讀,讓他們在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中發揮自己的表達、思考、表演、想象能力,感悟雪松的特徵和品格。最後,要求用上“因為……所以……”這組關聯詞把自己所讀懂的內容表達出來。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在創設實踐情境,讓學生用心傾訴,真情流露,這樣,既是學生心靈的獨白,又是他們的個性的張揚,同時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帶着對雪松的敬佩之情去讀,讀出它的傲霜鬥雪,讀出它的靈活變通,以次豐富課文的內涵。知道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後,再指導學生理解給人啟示的話“對於外界的壓力,可以通過正面抗爭去戰勝它,但有時也需要像雪松那樣,先彎曲一下,作出適當的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有了前文的鋪墊,學生就不難理解,彎曲和倒下並不意味毀滅和失敗,而是為了積聚力量,更好地生存和發展下去。最後,我安排了一個練筆:結合自身的生活和學習寫一寫對“彎曲和倒下並不意味毀滅和失敗,而是為了積聚力量,更好地生存和發展下去”這句話的體會。反思:課題的導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整堂課的教學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課題是文章的眉眼,但在朗讀文題時蜻蜓點水一帶而,沒能讀出情趣,沒能讀出滋味,讀出感受。指導閲讀重點片段時,指導太細,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故學生主動探究不夠。語文課上讀很重要,但這堂課我沒能很好地藉助具體的語言環境,為學生創設語言訓練的機會不多,朗讀指導缺乏深度和力度。安排學生的練筆,學生沒有豐富的,足夠的語言來表達。其原因是指導學生理解雪松給人的啟示不夠透徹,在設計練習時,沒能很好地分析學生的認知情況,也許這一練筆放在第二課時比較合理。

大氣壓強教學反思 篇9

《鷸蚌相爭》這篇寓言文字簡約,通俗易懂,故事雖然短小,但情節完整,有起因、有經過、有結果。為推進故事的展開,設置了鷸與蚌的對話。

本篇寓言最精彩的部分是“爭”,為了深入理解“鷸”與“蚌”是怎麼爭的,我對學生進行語段的朗讀訓練,讓學生練習角色朗讀,如:怎麼“威脅”的?“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是怎樣的?等等問題都是在自由練讀——師生合作——分組中解決的,用讀達到了精講之目的。在揭示寓意時依然是以讀為主,怎樣讓同學們更直觀的體會“爭”呢?我進行分組比賽,看誰“鬥”得過誰?第一次是同學們站着“鬥”,一部分學生讀完,另一部分學生馬上站起來接上。大家“鬥志昂揚”。第二次是坐着“鬥”,第三次是扒着“鬥”,在老師的引導下,同學們的聲音是一次比一次小、弱,從而讓學生們理解了“鷸”與“蚌”鬥到最後都筋疲力盡了。鮮活地讀出了鷸與蚌的“爭”:它們為利益鬥強——“你不鬆開殼,就等着瞧吧。”“我就這樣夾住你的嘴不放。”它們為利益鬥狠——“乾死你”“餓死你”。它們為利益鬥,竹籃打水一場空。

前面環節設計好以後,我想讓學生在學完這篇寓言後,我想讓學生能更進一步體會鷸蚌相爭的後果,進而體會出故事的寓意。最後讓學生想象説話:鷸蚌被漁夫抓到了簍子裏,漁夫會怎麼想?鷸蚌又會怎麼想?學生基本上能説到:漁夫很高興,平白撿了個便宜。而鷸蚌則很後悔,早知道就不爭吵了,最後進行總結:不要做無謂的爭論,不要做鷸蚌一樣的傻瓜。然後提了一個問題,鷸蚌不爭會怎麼樣呢?老師得出結論:爭一時兩敗俱傷,退一步海闊天空。最後引出歷史故事:趙攻打燕國,燕王派説客蘇代去説服趙王,請他不要攻打燕。蘇代會怎麼説呢?讓個別學生扮演蘇代,自己扮演趙王,其他同學做大臣。扮演蘇代的學生就把這個故事講給了趙王聽,然後讓大臣判斷,還打不打,並説明了理由。最後讓學生説説寓意,這時孩子對於鷸蚌相爭,第三者得利的寓意瞭解得更透徹。

教學的每一環節,讓學生充當主角,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同時,也讓孩子們掌握了知識與能力,體驗了過程與方法,激發了興趣,昇華了情感,懂得了道理。

大氣壓強教學反思 篇10

《灰雀》一課主要講述的是列寧、灰雀和一個小男孩之間的故事。列寧在公園裏尋找三隻惹人喜愛的灰雀當中的一隻時,遇到了將灰雀捉走的男孩,經過交談,受到感動的男孩將灰雀放了回來。這個故事體現了列寧善解人意,對男孩的尊重、愛護以及男孩的誠實和天真。

教學《灰雀》一文時,我將全文緊緊圍繞“愛”一字展開,引導學生討論了三種“愛”——列寧對灰雀的喜愛(這是最淺層次愛的體現)、小男孩對灰雀的喜愛、列寧對小男孩的愛。在體會這三種愛時,讓學生區分列寧與小男孩對灰雀“愛”的不同,並重點感悟列寧對小男孩的愛。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課文內容進行了比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整個課堂教學也呈現流暢的態勢,如在文中的泡泡裏提出了一個問題 “列寧來到白樺樹下,為什麼跟不會講話的灰雀説話,而不跟會説話的男孩講話呢?”我就讓學生讀書思考。然後,組織交流。有的説:“列寧怕小男孩傷心,所以不直接問小男孩。”有的説:“列寧不願意傷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有的説:“列寧怕小男孩難堪。”還有的説:“列寧對灰雀講話,實際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説話。”我覺得利用學生的疑問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啟發,再通過學生讀書思考,從而領悟到課文所表達的男孩愛灰雀、列寧愛灰雀更愛男孩的情感,學生對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有了深刻的認識,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其實,兒童的情感是最豐富的,兒童的感覺也是最敏鋭的,只要能夠為他們創設一個合適的情景,他們的情感就會充分流露出。但在這下面,我也發現了不少問題:

1、 朗讀教學中,朗讀缺乏

本堂課,我和學生在探討上進行的十分圓滿,但我卻有些忽略了朗讀這一塊。語文課堂,朗讀佔有極大的比重,究竟怎樣合理地朗讀,才能做到做適合於學生的發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與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發生共鳴,在此基礎上,學生的朗讀才能有跡可循。我在教學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來,便是讓學生融入角色,將感情帶入文中,激情朗讀。可在實際教學中,我自覺還缺乏合理引導的手法,因而,課堂上,學生始終無法讀出列寧焦急尋找的語氣。這時,我雖提示學生,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心愛的東西丟了,自己是怎樣的心情,但學生依舊把握不準。而此時,我本該發揮作用,示範朗讀,可我卻忘了這麼做,可見,我的臨場應變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後,這一環節,在學生並沒有很好的進行朗讀情況下,我就進入了下一環節。在朗讀環節中,我還不會採取多種方式教學,這是我今後需要不斷學習的其中一方面。

2、基礎知識的再學習

雖然在第一課時中,已經比較全面地學習了字詞和課文的初讀,但這並不是説字詞的學習在第二課時中就可以停息。相反,在課堂中,抓住一些重點的字詞,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也能起到增加詞彙的作用。在《灰雀》一文中,有不少詞語是需要隨文理解的。但這一步我卻忽略了。所以在這一堂課中,學生在基礎知識方面,學得不太紮實。

……

整堂課從總體看,還算成功,但細細分析,存在的缺陷也不可少看。但是,教學就是一個不斷嘗試,然後不斷髮現不足,加以改進的過程。所以,我相信,認真做好反思,並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我會有所進步,有所收穫!

大氣壓強教學反思 篇11

剛學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從學生的作業反饋來看,一方面學生能很好的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求解一些相應的面積問題,另一方面學生能很好區分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和周長,所以我覺得這堂課學生掌握的還算可以的。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是在學生認識面積單位和會用面積單位量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也為了能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完成了學習任務。在教學中,我狠好的發揮了課堂直觀教學,學生的動手實踐、合作探究和合作交流能力,加上生動有趣的課件,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基本上完成了這一目標。

引導學生參與面積公式的探究是我這節課學習的重點,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只有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才是有效的教學。長方形面積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計算公式、會用面積公式進行計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經歷探索研究長方形面積公式的過程,通過實踐操作、討論、交流等活動,自己探索發現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並能感悟到“長×寬”的算理,促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

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探究的難度不大,結論比較容易發現,而且便於展開直觀的操作實驗,根據教學內容的這些特點,我組織學生開展了猜想和探究活動。在教學“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時,我分為三個層次:首先,通過觀察,估計長方形的面積,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寬有關係;然後,組織擺的活動,用1平方釐米小正方形擺事先準備的長方形得出面積,通過進一步的觀察,發現三個長方形的面積正好等於它的長與寬的乘積;最後,通過小組合作,讓學生任取幾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長方形,進一步驗證上面的猜想。進而得出長方形的面積公式。

在隨後的課堂“實踐應用”和“拓展延伸”兩個環節,我設計了多層次的練習,從多種角度訓練學生運用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做到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當然,本課有許多不足,設想是美好的,也希望今後能更好地為孩子展示更好的數學課堂。

大氣壓強教學反思 篇12

1.從本班實際導入,創設了問題情景。

新課標提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學習數學”,我在課堂開始就從班級買作業本入手,再現了學生熟悉的情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計算設置在學生熟悉的具體情景之中,激活了學生原有的知識與經驗,使學生願意去主動探索知識。

2.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給學生創設了思考與交流的空間。

新課標提出“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加強估算,鼓勵算法多樣化”。在探索筆算乘法的過程中,我先請同學估一估,讓學生感知到作業本的數量大約是40本,培養了學生估算的能力,接着,放手讓學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去計算,學生積極地投入到交流討論當中,不少同學的口算能力很強,用口算的方法算出了結果,在交流中學生充分的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礎之上,我又引導學生試着用豎式解決這一問題,有了口算的基礎,學生通過認真的思考與合作交流得出了筆算乘法的方法。從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到相互交流探索筆算方法,學生始終處於學習的主體地位,在活動中學生經歷了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的得出過程,體會了計算的用處,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當然,在課堂中也有不足之處,例如,平時一些發言少的、內向的孩子,在合作交流中,參與的深度就遠遠不及活潑開朗的孩子,這就需要我在今後的教學當中不斷地總結經驗,改進方法,真正做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大氣壓強教學反思 篇13

由於這一課是新課文,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還沒有多大的把握。因此,我把這一課放在了這一單元的最後來講的。《下雪的聲音》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作者心思的細膩,語言的精妙,讓人讀來回味無窮的散文。作者以獨特的生活視角,用第二人稱的寫法,描寫了自然界中少有人關注的“下雪的聲音”。字裏行間飽含着作者對雪的讚美,對春的嚮往,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

如何用心感受下雪的聲音,體會作者筆下所描繪的情境,領略大自然的美好是本堂課展開教學的重點。首先,我藉助錄音機播放了一些常聽到的聲音,提出“你們聽到過下雪的聲音嗎”引出課題,學生説“下雪沒有聲音呀,我沒有聽到過下雪的聲音”。“是呀,都説落雪無聲,有一個叫金波的,他寫了一篇散文叫《下雪的聲音》,讓我們一起走進作者描繪的情境,請同學們仔細讀課文,結合課文內容説説作者從下雪的聲音裏聽出了什麼?”學生們迫不及待地大聲讀起課文來,邊讀邊劃出有關的詞句。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朗讀,讓學生在字裏行間去體會雪聲、雪景、雪情當中。學生在《秋日私語》的輕音樂中讀得更入境了。當我問道“你從下雪的聲音裏聽到了什麼?”一個學生説“我聽到了雪花小聲唱歌的聲音。”

“我聽到了雪花在我的耳邊説着悄悄話。”……這是不是學生有心感受到的。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朗讀自然也就入情入境了。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就告訴我們:閲讀不是單的朗讀訓練,也不是為了熟悉課文內容機械化地讀,更不是瀏覽式地看。閲讀是一種用心的思考,個性的發揮,情感的體驗。我們在指導學生閲讀的過程中,惟有通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聆聽”作者的傾吐,領略作者筆下的人、物、情、景,感受作者真摯的思想感情,體驗語言文字在特定語言情境中所展現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