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高年級閲讀教學方法有哪些(通用3篇)

國小語文高年級閲讀教學方法有哪些 篇1

一、認真解讀文本,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國小語文高年級閲讀教學方法有哪些(通用3篇)

教師在備課時的,如果對文本進行深入的鑽研,能夠真正的解讀作者的寫作意圖、文章的主題思想和語言的運用等,那麼就可以輕鬆地駕馭課堂,有效地解決教學中生成的問題。正是精心的預設,才會有精彩的生成。反之則不然。

我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時,仔細地研讀了作者季羨林的經歷及當時的心境,明白了他對外國人民的敬意和懷念。因而,教學時,很好的拓展了季羨林大師的寫作目的。當我把一首寫給季老的頒獎詞展現在學生面前時,他們邊讀邊悟,從心靈深處領會了這篇文章的深遠意義及作者的高尚人格。

同時,學生的認知有限,不聯繫背景的話,很難準確把握課文主旨。

二、激發閲讀興趣,是提高閲讀教學有效性的基石

興趣在閲讀教學中本是一個毋庸置疑的問題。俗話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針對語文課堂教學,尤其是我校學生語文閲讀能力低,閲讀習慣不好這樣一種現狀,該如何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呢?我從以下幾點嘗試:

(1)每天利用課前5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講故事或背成語。

(2)課外閲讀課時幫學生選擇一些容易理解且感興趣的閲讀書籍。

(3)給學生展示的機會:在班內開展一些朗讀小競賽等。

(4)精心設計導入語一段好的導語,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閲讀的興趣。我就抓住他們的這種心理,精心設計閲讀課文的導語,將他們不知不覺的帶入到教學中。

我教《跨越百年的美麗》一課時,設下了疑問:你眼中的美麗是什麼樣的?文中又是什麼樣的美麗能跨越這麼久?你想知道是誰能做到嗎?我們趕快投入到學習中去吧。學生帶着懸念走如了文本,傾心與文本對話.我們常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導入新課時,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為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的開了好頭,閲讀教學的有效性當然會得到提高。

三、提倡個性化閲讀,是提高閲讀教學有效性的核心

《語文課程標準》中特別提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閲讀目標特別強調閲讀者的個性體驗。讀是語文教學的必經之法,沒有讀,就不能產生語感、不能理解主要內容、句子的含義、語言的運用方法等等。

然而,現在的語文課,很難聽到學生用心去讀,學生讀的權利被教師剝奪了。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許多不同的體驗正是在多樣化的閲讀中得以生成的。

例如: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學生自讀、互讀後進行交流。他們不但説出了侵略者的罪惡行徑,也體會出了當時統治者的無能,還了解了祖國有珍貴的文化遺產等。學生也按照自己的理解,採用不同的語氣去讀、去悟,課堂效果比預期的還好。

四、巧妙提問,是提高閲讀教學有效性的途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

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課堂提問是優化課堂教學、提升教學藝術的有效方法。有效的提問,可以提高學生思維品質,培養思維能力,同時有利於師生間的交流增,更好的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我認為課堂上要巧妙提問,教師提出的問題,要科學有效。

可以採用一些方法

1、觀察法通過看圖或實驗來向學生質疑,讓學生通過觀察去尋求答案。一般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圖上畫了些什麼?你想到些什麼?有什麼感受?這類問題一提出,學生很容易結合畫面來回答,此法適合低年級教學用。

2、聯繫實際法學生的學習來源於課本知識,也來源於自己的生活實際。在學習語文時,許多問題的認識都可以結合實際來理解。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設計的問題:假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們中間,你會説些什麼?你想怎樣幫助她?她會凍死嗎?

3、抽絲法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有些課題的題眼就適合提問,例如《童年的發現》。還有文中的一些重點句子,也可以提問。

如《草原》的最後一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教學時可緊扣詩句,逆向尋因,將部分內容與結尾的詩句進行聯繫,弄清作者佈局謀篇的思路,體會其詩句“牽一髮而動全篇”的妙用,從中受到薰陶和感染。

4、環環相扣法如:第十冊《宴子使楚》我設計了這幾個環環相扣的問題引起學生思考:宴子到楚國去見誰?遭到了楚王的什麼?楚王幾次侮辱宴子,是怎樣侮辱的?宴子為了維護自己的人格和國家的尊嚴,是怎樣反駁的?結果怎樣?只要把這些問題解決了,學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學懂了全文。

5、橫向遷移法找出文中的共同元素,提出一個問題,緊接着再提出相似的具有推理性質的問題。如《桂林山水》一文,灕江的水清得怎樣?綠得怎樣?靜的怎樣?

6、矛盾質疑法利用文中的矛盾説法或與已知的知識產生不協調情況去提問,一石驚起千層浪。如《再見了,親人》中“焦急而又耐心的等待着”,此處就可做一做文章,引領學生體會當時人們的感情基調。

7、疏導式提問法 有的問題教師提出後學生答不上來,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教師可以改變角度,提出與之有關的其他問題,進行鋪墊。

五、讀悟結合,讀寫結合,是提高閲讀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因此,重視學生的閲讀實踐是提高閲讀教學有效性的重點,在閲讀教學中就必須處理好朗讀與感悟,閲讀與寫作的關係,做到讀悟結合,讀寫結合。

1、讀中品悟,積累內化語言讀即朗讀,悟即品悟,朗讀和品悟相輔相成。熟讀、精讀之後,方可在心中感悟到語言的藝術之魅力。在執教《匆匆》一課時,範讀之後,我讓學生進行大膽地朗讀,學生們反響很大。在抒情的朗讀時,不知不覺便感受到了時間易逝,人生短暫的內涵。也利於背誦優美的文字。

2、讀寫結合,拓展延伸執教《小草,向前走》一課時,學生們的積極性十分高漲,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在我的引領下,學生們積極發言,不僅心生對小草的愛意,也對地球的環境提出了許多的意見和建議。他們懂得自己小小的盈盈之軀承載的是未來的重任。

這令我感動不已。同時佈置一個作業:寫一寫你心中的地球應該是什麼樣的?閲讀是寫作之母,寫作中大量的知識是通過閲讀來獲得。沒有知識的積累,就沒有寫作靈感。我們的閲讀教學應讓學生從對課文的品讀上積累寫作素材,從教材中學會作文方法,使閲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機結合起來。

國小語文高年級閲讀教學方法有哪些 篇2

一、課前預習,獨立尋疑

良好的預習習慣對形成閲讀能力,提高閲讀效率,順利地達到目的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葉老指出:“一篇精讀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這是一個憑藉,要用來養成學生閲讀書籍的好習慣,就自然非教他們預習不可。”在預習中,首先要教會學生預習的方法,初讀課文時,按“導讀”提示自學;深入理解課文時圍繞思考練習自學。

在預習中畫出重點詞句,尋找出不理解之處,進行質疑,甚至可以提出對知識本身進行的懷疑、研究,這就能使學生產生查閲的動力,爭論的慾望,獲勝的信心。在預習中學生的質疑就能營造新的學習氛圍,為課堂上深入學習做好鋪墊。

如《白楊樹》一課,學生提出“在荒無人煙的大戈壁為什麼還能長出這麼直這麼大的白楊樹?”“哥哥問爸爸後,爸爸為什麼微笑消失,臉色變得嚴肅起來”等問題,通過課前預習研讀,促進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叉吸引,設疑答疑,使教師變包場為導演,使學生變被動接受為自主探索,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二、明確目標,把握方向

在學習每一篇課文之前,學習目標都能清晰地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心中有數,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那麼學生就能很主動地進入自主探索學習中,自學目標的自主確立是學生主體重新構建與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一刀切”地用集體自學目標取代學生自己的自學目標,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生自學的教學情境,使其自主學習的氣氛活躍。

如教學《窮人》,教師在上課之時興奮地説:“昨天大家預習了《窮人》這篇課文,聽説大家都有許多感受,誰願意把自己的最深感受説給大家聽聽?”同學們爭着舉手。

生提到本課所要學習的目標:“桑娜的品質可貴,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作者對人物心理活動描寫得特別精彩”等等,師相機説:“那就請同學們想想對這篇課文你最想學習的目標是什麼?你想用什麼方法學習?……”同學們即聯繫自己的感受定下自學的目標與方法。

老師即興請同學們按照自己的學習目標與方法開始自學。顯然,全班同學們的積極性在新課一開始就被調動起來了。

三、自主質疑,疑中感悟

古人説:“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有疑問,才有學習的內驅力。人類的思維活動往往是由於要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而引發的。課堂上要讓學生思,必先教有疑。閲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啟發想象,鼓勵他們敢想、敢疑、敢問,重視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進而進行發現的問題教學,激勵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

如《小音樂家揚科》在最後一段的閲讀後。學生提問:揚科死時為什麼旁邊躺着樹皮做的小提琴?白樺樹嘩嘩地響,在號叫是什麼意思?揚科為什麼張大着眼睛?揚科前面説過,只要有一把小提琴,用他的一切去交換都行,怎麼會死不瞑目呢?揚科快要死了,為什麼還要寫燕子在唱歌,姑娘們在唱歌呢?學生提出的問題讓學生自己讀書,互相議論,自主探索解決。

這種教學即真正達到以學生的問題不斷提出為教學的開始,至學生契而不捨地解決問題為成功的歸宿,教學就十分有效和積極。

四、多讀善思,品味語言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意自見。”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東西,不是教師三言兩語就能強加給學生的,只有通過反覆朗讀,從朗讀時語氣的輕重諼急,聲調的抑揚頓挫,表情的喜怒憂傷中體味情感,獲得與作者情感上的共鳴,受到薰陶,自由地進行閲讀。

如在引導朗讀《圓明園的毀滅》時,先讓學生選擇文中最生動、最感人的語句進行自由品讀,然後交流共同欣賞,有位學生選擇的語句是:

圓明園中有金碧輝煌的殿堂,也有玲瓏剔透的亭台樓閣:有象徵着熱鬧街市的“買賣街”,也有象徵着田園風光的山鄉村野。

該生讀得聲情並茂。教師順勢啟發:剛才這位同學讀時注意到了聲調有高有低,語氣有輕有重,速度有快有慢,現在再請他讀一遍,其他同學注意聽,他讀時表情怎樣,哪輕哪重……再想他為什麼要這樣讀。該生再讀後,教師並不急於讓其他學生評價而是讓他們學着也開口讀讀這句話。

結果學生以微笑的表情讀出了對圓明園絕妙景色的欣喜,“金碧輝煌”重讀出殿堂的光彩華麗雄偉壯觀;“玲瓏剔透”輕讀出亭台樓閣的小巧奇妙、景色怡人;“熱門街市”高聲快讀出“買賣街”的歡快;“田園風光”低語緩讀出流連山鄉村野的舒暢。

最後,教師又安排男女生交替讀。至此學生在對詞語的揣摩、比較中領悟圓明園景色的千姿百態、萬種風情;另一方面學生在錯落有致,或高亢放讀,或淺唱低吟中自主地獲取語言的“意義與情味”,自由地表達感受。

五、自讀感悟,合作交流

學生的獨立學習,是讓他們獨立思考去發現去感悟。閲讀,沒有學生的獨立感悟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而在獨立學習基礎上的小組協作學習,夥伴的交互作用,而在相關內容的理解,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具有關鍵作用。閲讀並非全是個人的事,特別是對國小生來説合作學習是重要的認知策略。

明代學者顧炎武説:“獨學無友,則孤陋難成;久處一方,則習染而不自覺。”這點明瞭合作學習的意義。學生在自讀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將問題交給學習小組討論交流共同解疑,教師要深入各組,參與討論,並作必要的啟示和點拔,引導學生再讀書,在讀中解決重難點,把讀和議有機地結合起來。

如在教學《詹天佑》一文時,我先讓學生自己讀書思考,劃找歸納,在學生獨立感悟詹天佑愛國精神和傑出的智慧才華的前提下,讓4人小組自行確定選擇詹天佑某一個方面的內容,合作學習,講座篩選,設計展板,佈置畫面和解説詞,設計操作,合作為“傑出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事蹟展”的講解做準備。

學生就是在獨立感悟和合作學習的探索過程中,加深理解,進行自主讀書,真正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六、激勵評價,激發興趣

在閲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讚賞、激勵的評價語言不僅能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對課文產生濃厚興趣,而且能交流師生情感,營造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堅定學習的自信心。如:對學生朗讀的評價,不採用“讀得不錯,很好”這類籠統的評價語,要根據學生朗讀實際水平評價,“讀得有感情,把詩人心情都表達出來了。”

“語音很準確,並且沒有漏字。”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評價要採用鼓勵、引導、點撥、開竅。在學生回答不正確或不完全正確時,可採用“敢於積極發表意見,但思路要換一換”,“這個問題,答對了一半,也是一分貢獻,另一半,再想想,老師相信你一定會想出來的。”

教師的評價還要特別注意鼓勵後進生主動發言,而且在發言的質量上不要提太高的要求。這樣來進行評價會讓學生感到態度誠懇,評價中肯,進而產生主動求知的心理衝動,以良好心態進入學習。

國小語文高年級閲讀教學方法有哪些 篇3

(一)邊讀邊畫

這種方式是應用於學生能夠通順朗讀課文之後。學生進行閲讀的過程中,畫出自己認為重點的詞句,然後進行反覆閲讀,加深認識和理解。學生能找出重點的詞句,必然有自己的理解。這種方式的優點在於,學生在閲讀時能加入個人情感,對其初步感知該課文的內容有重要作用。

(二)邊讀邊思考問題

學生初步理解了課文的內容,然後帶着問題進行閲讀,可以做到在閲讀中感悟,在閲讀中理解。因此,教師應該對課堂提問進行精心設計,設計一些有意義的問題,讓學生邊閲讀邊思考,目的明確。

比如,在教授《圓明園的毀滅》時,先讓學生進行提問,學生的問題形形色色,多種多樣,所以筆者就選擇了其中有價值的問題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帶着問題閲讀課文,學生很輕易就能體會到課文中揭示的道理。

(三)邊讀邊進行情感滲透

充滿感情地進行閲讀,是讀書的一種境界,讀者只有在透徹理解了文中內容之時,才會包含感情進行閲讀。在語文閲讀教學中,當學生的情感已和課文融合為一體時,教師就無須使用過多的語言進行誘導,應該讓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閲讀,再次走進文章中,這才能達到閲讀的真境界。

比如,在教授《小音樂家楊科》一課時,當學生談感受比較真切時,就可以讓學生自己去讀課文,因為這是學生感情外露的時刻,這時的閲讀時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很多段落和語句我都讓學生談自己的體會和感受,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閲讀,學生髮揮得非常好,朗讀時充滿感情。

(四)課內閲讀與課外閲讀相結合

國小高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一定的閲讀能力,平時的閲讀不應該只侷限於課上,應該多閲讀一些課外讀物。學生在閲讀課外書時候,往往喜歡選擇新奇的圖畫書籍。有的學生閲讀時囫圇吞棗,只求速度;有的學生閲讀時不切實際讀厚書;有的學生缺乏辨別能力,受一些不良書籍的毒害。

這就要求教師應該對學生的課外閲讀進行指導。指導學生應該讀哪些書,不應該讀哪些書。同時還應該針對閲讀方法對學生進行指導。教師可以結合課本中的內容給學生推薦課外讀物,比如在學習了《賣火柴的小姑娘》之後,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安徒生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