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教後反思(精選5篇)

泊船瓜洲教後反思 篇1

我在教學《泊船瓜洲》這首詩時,先與孩子們交流學習古詩的方法,然後,通過自主閲讀自主理解,最後在集體交流。在理解第二句“鐘山只隔數重山”一句時,學生意見有了分歧:有的學生認為,鐘山與京口只隔幾座山;而有的學生認為,是鐘山與瓜洲隔着數重山。而且堅持第二種説法的學生人數居多,這是我備課時萬萬沒有想到的。這時,我靈機一動,這樣吧,讓我們置身於畫面中,模仿作者,去推想作者站在什麼地方?看到什麼?會想些什麼?弄清鐘山到底與哪兒隔着數重山。”同學們各個學着作者背起雙手,挺起胸脯,翹首遠望。教室裏鴉雀無聲,他們都進入了詩的意境中,靜靜的進行着各自的推想。突然間,他們驚奇的嚷道:“老師,老師,我知道了,是鐘山與京口只隔數重山。”我乘勝追擊,“你怎麼體會出來的,快告訴告訴老師?”他們爭先恐後的説:“因為作者站在瓜洲遙望一江之隔的京口,自然想到離京口不遠的家鄉鐘山了,不禁勾起了作者的思鄉之情。”“太好了,經你們這麼一説,老師也明白了,來,讓我們為自己鼓掌。”

泊船瓜洲教後反思(精選5篇)

學生通過“鐘山只隔數重山”中“數重山”看出路途比較遠,特別是交通不發達的古代,要回到家應該不近,但卻説“只隔”説明很近,看起來是矛盾的,卻不矛盾,因為詩人心早飛回家了,再遠也不覺得遠,這裏可以看出他是多麼想家呀。於是,通過大聲朗讀,體會詩人的思鄉的情感。試想,假如課前充分準備,通過圖畫示意、音樂的渲染、效果會更好。

講到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時,我本打算給同學們講了當年王安石是如何經過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終決定用“綠”字的,當我問到“你認為哪個字用得最好”,原以為學生會費一番周折才會答出,誰知剛點第一個學生就一口答到“綠”,而且,給我們説了理由,把學生帶人花紅柳綠的春景中,其他學生也躍躍欲試紛紛站起來補充了同學描繪的景色,原來孩子們學會了自主閲讀資料袋,多好啊! 看來我們要相信學生,不要越俎代庖,一味地“灌”,效果反而不好。

泊船瓜洲教後反思 篇2

我在教學《泊船瓜洲》這首詩時,先與孩子們交流學習古詩的方法,然後,通過自主閲讀自主理解,最後在集體交流。在理解第二句“鐘山只隔數重山”一句時,學生的意見有了分歧:有的學生認為,鐘山與京口只隔幾座山;而有的學生認為,是鐘山與瓜洲隔着數重山。而且堅持第二種説法的學生人數居多,這是我備課時萬萬沒有想到的。這時,我靈機一動,這樣吧,讓我們置身於畫面中,模仿作者,去推想作者站在什麼地方?看到什麼?會想些什麼?弄清鐘山到底與哪兒隔着數重山。”同學們各個學着作者背起雙手,挺起胸脯,翹首遠望。教室裏鴉雀無聲,他們都進入了詩的意境中,靜靜的進行着各自的推想。突然間,他們驚奇的嚷道:“老師,老師,我知道了,是鐘山與京口只隔數重山。”我乘勝追擊,“你怎麼體會出來的,快告訴告訴老師?”他們爭先恐後的説:“因為作者站在瓜洲遙望一江之隔的京口,自然想到離京口不遠的家鄉鐘山了,不禁勾起了作者的思鄉之情。”“太好了,經你們這麼一説,老師也明白了,來,讓我們為自己鼓掌。”

學生通過“鐘山只隔數重山”中“數重山”看出路途比較遠,特別是交通不發達的古代,要回到家應該不近,但卻説“只隔”説明很近,看起來是矛盾的,卻不矛盾,因為詩人心早飛回家了,再遠也不覺得遠,這裏可以看出他是多麼想家呀。於是,通過大聲朗讀,體會詩人的思鄉的情感。試想,假如課前充分準備,通過圖畫示意、音樂的渲染、效果會更好。

講到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時,我本打算給同學們講了當年王安石是如何經過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終決定用“綠”字的,當我問到“你認為哪個字用得最好”,原以為學生會費一番周折才會答出,誰知剛點第一個學生就一口答到“綠”,而且,給我們説了理由,把學生帶人花紅柳綠的春景中,其他學生也躍躍欲試紛紛站起來補充了同學描繪的景色,原來孩子們學會了自主閲讀資料袋,多好啊! 看來我們要相信學生,不要越俎代庖,一味地“灌”,效果反而不好。

泊船瓜洲教後反思 篇3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李白的這首“峨眉山月歌”以前我並不熟悉。備課時,我就在想,為什麼編者會選擇李 白的這首詩為學生學習的版本呢?之後,我翻閲了“唐詩鑑賞”這本字典,瞭解到本詩短短28個字,卻包含了5個地名,12個字,是唐詩中絕無僅有的。並且, 這5處地名在詩句中的位置也不同,詩人寫作詩歌時巧妙地把它們融合在了詩句的各個部分,實在令人佩服。再從詩的整體來看,短短四行字,卻給讀者展示了從四 川清溪到長江三峽的千里出遊圖,其磅礴氣勢也令人折服。

於是在課堂上我就抓住了這兩點來進行教學。

首先是解題,“峨眉山月歌”這個詩題中“峨眉山”是地名,“月”指月亮,“歌”是詩歌,即這是一首寫峨眉山月亮的詩歌。

接 着,我告訴同學本詩短短28個字,卻包含了5個地名、12個字,是唐詩中絕無僅有的,要求同學自由讀古詩,找出這5處地名來。5處地名找出來以後,

學生對 這首詩的理解略有所悟,但此時若放手讓他們自己來讀懂詩意對於半數同學來説還是有困難的。因此,第二步,我就要求學生再讀古詩,試着解釋詩意,遇到困難可 以提出來。果然,學生對詩句中倒裝的寫法不明白,這“半輪秋”成了首當其衝的難題,在老師提醒“半輪是用來修飾月亮的”後,學生才弄明白了詩句第一行的意 思。在此,我結合半輪月,配以簡筆畫介紹了上弦月、下弦月,瞭解了詩人出遊的大致時間。

“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從字面解釋並不難,主要是學生得發揮自己的想象,並結合生活中人在動景物跟着動的生活經驗才可以充分感受到此句的精當。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兩行只要明白“發、君、下”的意思,詩句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了 解了古詩的大意,第三遍品讀古詩的要求是根據整首古詩的理解寫出李白的出遊路線。其目的是讓學生在品讀中在腦海中展現出這幅千里出遊圖來。或許是因為對詩 句理解不透徹,或許是因為平時很少看地圖,對此線路缺少了解,這條“清溪到峨眉山到平羌江到渝州到三峽”的線路圖出錯的同學很多,特別是渝州和三峽的次 序,大部分同學給換了位置。我立即想辦法補救,以講台為“清溪”要到“三峽”去,以次明瞭“三峽”是最終目的地。教室的一過道為平羌江,我順江而下,向後 看,看到了峨眉山,看到了那半輪秋月,前面不遠我將要到達的地方是“渝州”。學生對這樣形象的説法更能接受。

最後,在有節奏地朗讀故事的基礎上還留有一點時間給學生反覆吟誦古詩,形成積累。

原本在教學設計中還有讓學生結合書上的畫面以山月為題説一段話的訓練,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欣賞水平限制了這個訓練,難以完成美的欣賞與創造,只有以教師語言給予補充,此教學設計得再思改進。

泊船瓜洲教後反思 篇4

我和同學們商量,如果我們大家就是文中的那些人,這次選舉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場面呢?同學們認真讀書後,我們便開始了表演。首先我扮演文中的林老師,來了一段獨白:“同學們我們班的勞動委員李小青,前幾天轉到別的學校上學去了,現在我們要補選一名勞動委員。”我的話剛説完,教室裏頓時鴉雀無聲,有不少同學託着腮若有所思,也有人在掃視班裏所有的同學,看來多數同學理解了課文內容。我抓住機會表揚了同學們,並且讓他們説一説為什麼這樣表演。

有的人説:“教室裏靜悄悄的就是非常安靜,一點聲音也沒有。”有的説:“選勞動委員是班裏的大事,大家都在認真思考,到底選誰合適。”那接下來讀:“選誰呢?教室裏靜悄悄的,大家都在想。”讀出思考的語氣,既輕又要慢,也就水到渠成了。突然,有幾個同學站起來了,説:“我選我。”我就扮演林老師説到:“王寧,説説吧,你為什麼選自己?”幾個同學你一言我一語,説得頭頭是道。有的説:“我要學習李小青熱愛勞動關係集體的優點。”有的説:“我相信自己能當好勞動委員,為大家服務,給班級爭光。”説到這裏,教室裏真的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於是我抓住機會,問:“同學們你們為什麼要鼓掌?”有的同學手都沒舉就嚷嚷開了“我們相信王寧能當好勞動委員。”“王寧我真佩服你!”回過頭來再讀王寧的話,自然而然地就能讀出那份自信,那種堅定的語氣。

就這樣,整篇課文就在選舉的情境中很容易就被體會的很好,所以再講這樣的課文時還是要努力創設一種情境,讓學生進入角色,這樣才能使他們更好的把握人物的語言和內心世界。

泊船瓜洲教後反思 篇5

這次數學競賽考察範圍是期中測試之內的所有知識,側重於分數部分。共分為五個大題,其中第一題為填空,共26分。這部分題考察的基本內容,其中第九題有一定難度,學生考慮不夠周全,但總體來説做的還可以。第二題判斷、第三題選擇,這部分考察了學生對知識的應變能力,出的題都是學過的,但又不是直接照搬,同時分值又大,所以這部分的二十分學生得分參差不齊。第四題畫圖,共兩部分,一是平移、二是旋轉,雖然內容不多,但是分值很大,每部分八分,共十六分,這一部分又是最早開始學的,很多同學也沒讀清題,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可以説這個題跟後面的應用題是拉分的主要部分。第五題應用題共38分,分五部分,其中一二題較簡單,學生也基本都能做對,後面的三個題則難度較大,大部分考的不好的學生都是這幾個題不會或做的不對。

這次測試,總體來説成績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我覺得有三條。第一條,教師在學習的時候沒有多舉例,學生也沒有真正學好,不能做到舉一反三。很多題都是當時會了,但是一變形、一繞,就不知道是用什麼做了。第二條,考試之前沒有複習。因為是突發性競賽,所以沒有組織複習,很多內容是當時記住了,但是學到現在,有點遺忘或混淆,不能確定是不是這麼做。第三條,學生沒有形成嚴謹的學習、做題習慣。在第二次看試卷時,很多學生都説自己不小心填錯了,其實自己是知道怎麼做的,但是看錯了或者是沒看清題目要求,這種不負責的態度決定了自己是不可能考好的。還有的同學做完了不知道檢查,把目標簡單的擺在做完上而不是做對上。

通過這次測試,我找到了以前的很多不足之處,包括平時上課存在的問題、學生的粗心等等。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針對這些問題,做出相應的舉措,比如對一個問題要講解透徹,要舉一反三,對於學生的大意,也要多加強調,鼓勵、批評並用,爭取讓學生培養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