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精選17篇)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1

執教完《懷念母親》這篇課文,我佈置學生回家寫讀後感,從孩子們的文章中我很有感觸,於是提筆謝謝自己的反思。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精選17篇)

《懷念母親》這篇課文是季羨林先生以回憶的形式,講述了對兩位母親的懷念。從而表達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並且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首尾呼應,説明了為什麼會對兩位母親不變的情懷,使文章渾然一體。

一、引用《賦得永久的悔》,做好理解鋪墊。新課開始,課件出示:季羨林作品《賦得永久的悔》,學生默讀,交流感受。讓學生體會文章表達的對母親的懷念之情,為理解本課做好鋪墊。

二、理解詞句,感悟文章思想方面。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繫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這一點做的還是比較到位的,課堂上,學生能圍繞一些重點詞句來理解失母之“恨”、思母之情、夢中尋母。並抓住“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着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等等句子,在讀中感悟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之情。

三、縱觀整堂課,本節課還存在着一些遺憾之處,比如:因為課堂容量過大導致課堂教學中的溝通合作、再次朗讀感悟等方面有些欠缺。我的教學機智也需要進一步加強。比如:課堂上由於頻繁的表揚學生,使得教師對學生的口頭表揚語出現重複,沒新鮮感。但我會不懈的努力,因為追求無止境。更讓我有深刻體會的是備課過程中備學生備得不夠。我將在以後的時間裏積累相關的經驗使自己在教學方面得到提高。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2

《懷念母親》的作者是季羨林。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懷着“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

因為本文語言富於跳躍性,而且作者對母親和祖國的這種深厚感情,學生缺乏現實體驗。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會存在一定的困難。針對這個教學難點,我主要採用了“補白”的方式進行拓展式教學,比如時代背景的補白,對關鍵詞語補白,向文後延深補白等方式。

教學本文,我先請學生談談對季老先生的瞭解,隨後我作了補充:“季老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翻譯家、散文學家,精通12國語言,是北京大學的教授、校長,被譽為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提起季老先生,我們看到的是他頭上的光環,然而,當我們走進作者的內心深處,你們會發現作者心中有一個深深的痛,永久的悔。他曾説:我這永久的悔就是: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這個課前導入,讓學生對季羨林有了更深刻的瞭解,便於課文的理解。

隨後,我請學生找到文中直接表達對兩位母親感情的段落——文章的開頭和結尾,理清了文章的結構脈絡:首尾呼應,文章中間部分具體寫了對兩位母親懷着怎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

作者首先寫了對親生母親的懷念。教學本段,我緊緊圍繞着“從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對親生母親的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這一問題展開。學生主要結合兩句話談了自己的感受,第一句是:“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學生聯繫上下文談到作者六歲離開母親,很少呆在母親身邊,再加上母親只活了四十多歲,所以作者痛苦不堪,心如刀絞。為了加深對這一句話的理解,我請學生想象一下:“在這悲痛的日子裏,在作者食不下咽,寢不安席的時候,他的腦海裏會回想起什麼?”學生交流後,我出示了以下資料讓學生體會:“這是一個窮得不能再窮的家庭了。因此,幼年時我大部分時間是和母親形影不離。母親走到哪裏,我就跟到哪裏。母親到地裏摘綠豆莢,我便跟到地裏,在母親身後跑來跑去,不停地問這問那。捉到一隻蚱蜢,我一定要拿給母親看一看。棒子上長了烏黴,我一定要問母親這是為什麼。母親總是一邊摘着豆莢一邊耐心地回答我的問題,臉上露出慈祥的笑容。”通過這個資料的介紹,學生對作者心中的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句話是:“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着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什麼是“靈魂不全的人”這一個問題是這一句中理解的難點。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它的意思,我換了一種提問方式:“結合作者此時的經歷,想一想:一個靈魂不全的人會有怎樣的感受?”有的學生説:“作者感到很痛苦。”我説:“對,長久的痛苦就是一種靈魂不全。”有的説:“作者感到深深的自責,很愧疚。”我説:“對母親深深的自責也是一種靈魂的不全。”有的説:“作者感到生活空虛,寂寞,已經沒有意義了。”我説:“失去了對生活的興趣也是一種靈魂的不全。正如作者在《賦得永久的悔》中所説: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可見母親的離去,帶給作者多大的傷痛,母親的去世,更是作者終生的遺憾。”我接着出示了這一則資料:“我暗暗地下定決心,立下了誓願:一旦大學畢業,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養母親。”學生通過這個資料的補白,更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痛苦和自責,同時知道了“我的願望沒能實現”是指贍養母親的願望沒能實現。我趁機引導學生誦讀:“是啊,正如古人所説的: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作者豈止是沒有贍養母親,連母親臨終前要見他一面的願望也沒能實現。要知道,作者見母親的最後一面是在母親去世前的第八年。在這八年裏,母親有多少期盼,多少等待呀。但是一直等到最後也沒有見到自己的兒子。作者怎能不抱終天之恨,怎能不淚流不止呢?讓我們懷着這樣的感情再來讀讀這幾句話。”

作者在第三自然段談到了對兩位母親的懷念,並用摘抄日記的形式重點表達了對祖國母親的懷念。對於這一部分的教學,我主要是讓學生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感情朗讀,並寫下自己的感受。我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了第一則日記,為什麼我在想到故鄉、老朋友時,心裏感到淒涼,卻又是甜蜜的?對於這個問題,我進行了一個句式的訓練:因為( ),所以我感到一絲淒涼,又因為( ),我心裏又是甜蜜的。通過交流,學生體會到了遊子那誠摯的愛國心,再次走進老人的心田。

除了摘抄日記,作者還引用了散文《尋夢》中的開頭和結尾來表達對母親的懷念:“夜裏夢到母親,我哭着醒來。醒來再想捉住這夢的時候,夢卻早不知道飛到什麼地方去了。”“天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悵望灰天,在淚光裏,幻出母親的面影。”在教學這一部分時,我讓學生想象作者看到了生母怎樣的面影,又見到了祖國母親怎樣的面影?隨後,我請學生賞讀了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懷念“母親”的有關語句:“在夢裏向我走來的就是這面影,我只記得,這面影才出現的時候,四周灰濛濛的,母親彷彿從雲堆裏走下來。臉上的表情有點同平常不一樣,像笑,又像哭。但終於向我走來了。”“驚心動魄的世界大戰,持續了6年,現在終於閉幕了。在我驚魂甫定之餘,我頓時想到了祖國,想到了家庭。我離開祖國已經10年了,我內心深處感到了祖國對我這個海外遊子的召喚。離開時,我頭也沒有敢回,登上美國的吉普。我在心裏套一首舊詩想成了一首詩:留學德國已十霜;歸心日夜憶舊邦,無端越境入瑞士,客樹回望成故鄉。”這樣學生就進一步感受到了一位海外遊子對祖國母親的無限思念和熱愛。

“補白藝術”重在教學過程,通過啟發性、開放性、多元性、多向性的教學,體現創新精神,達到語文創新教學目的。對於留有想象空白,飽含豐富內涵的文本材料,我們應引導學生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進行補白、拓展、想象,挖掘其潛在的信息,擴充其豐富的內涵,讓學生在頭腦中浮現具體而生動的情境,引導學生在對文本的補白拓展中去實踐、去體驗、去想象、去探究、去表達……在文本、學生、教師的交流對話中,實現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以思引思的絲絲聯結,從而水到渠成地讓學生在補白拓展中感悟文本內在的情感,豐富和完善學生的精神境界,實現“語言”和“精神”的同構共生,“訓練”和“感悟”的比翼雙飛,實現了課內閲讀與課外拓展的有效結合。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3

《懷念母親》的作者是季羨林。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懷着“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

因為本文語言富於跳躍性,而且作者對母親和祖國的這種深厚感情,學生缺乏現實體驗。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會存在一定的困難。針對這個教學難點,我主要採用了“補白”的方式進行拓展式教學,比如時代背景的補白,對關鍵詞語補白,向文後延深補白等方式。

教學本文,我先請學生談談對季老先生的瞭解,隨後我作了補充:“季老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翻譯家、散文學家,精通12國語言,是北京大學的教授、校長,被譽為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提起季老先生,我們看到的是他頭上的光環,然而,當我們走進作者的內心深處,你們會發現作者心中有一個深深的痛,永久的悔。他曾説:我這永久的悔就是: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這個課前導入,讓學生對季羨林有了更深刻的瞭解,便於課文的理解。

隨後,我請學生找到文中直接表達對兩位母親感情的段落——文章的開頭和結尾,理清了文章的結構脈絡:首尾呼應,文章中間部分具體寫了對兩位母親懷着怎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

作者首先寫了對親生母親的懷念。教學本段,我緊緊圍繞着“從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對親生母親的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這一問題展開。學生主要結合兩句話談了自己的感受,第一句是:“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學生聯繫上下文談到作者六歲離開母親,很少呆在母親身邊,再加上母親只活了四十多歲,所以作者痛苦不堪,心如刀絞。為了加深對這一句話的理解,我請學生想象一下:“在這悲痛的日子裏,在作者食不下咽,寢不安席的時候,他的腦海裏會回想起什麼?”學生交流後,我出示了以下資料讓學生體會:“這是一個窮得不能再窮的家庭了。因此,幼年時我大部分時間是和母親形影不離。母親走到哪裏,我就跟到哪裏。母親到地裏摘綠豆莢,我便跟到地裏,在母親身後跑來跑去,不停地問這問那。捉到一隻蚱蜢,我一定要拿給母親看一看。棒子上長了烏黴,我一定要問母親這是為什麼。母親總是一邊摘着豆莢一邊耐心地回答我的問題,臉上露出慈祥的笑容。”通過這個資料的介紹,學生對作者心中的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句話是:“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着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什麼是“靈魂不全的人”這一個問題是這一句中理解的難點。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它的意思,我換了一種提問方式:“結合作者此時的經歷,想一想:一個靈魂不全的人會有怎樣的感受?”有的學生説:“作者感到很痛苦。”我説:“對,長久的痛苦就是一種靈魂不全。”有的説:“作者感到深深的自責,很愧疚。”我説:“對母親深深的自責也是一種靈魂的不全。”有的説:“作者感到生活空虛,寂寞,已經沒有意義了。”我説:“失去了對生活的興趣也是一種靈魂的不全。正如作者在《賦得永久的悔》中所説: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可見母親的離去,帶給作者多大的傷痛,母親的去世,更是作者終生的遺憾。”我接着出示了這一則資料:“我暗暗地下定決心,立下了誓願:一旦大學畢業,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養母親。”學生通過這個資料的補白,更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痛苦和自責,同時知道了“我的願望沒能實現”是指贍養母親的願望沒能實現。我趁機引導學生誦讀:“是啊,正如古人所説的: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作者豈止是沒有贍養母親,連母親臨終前要見他一面的願望也沒能實現。要知道,作者見母親的最後一面是在母親去世前的第八年。在這八年裏,母親有多少期盼,多少等待呀。但是一直等到最後也沒有見到自己的兒子。作者怎能不抱終天之恨,怎能不淚流不止呢?讓我們懷着這樣的感情再來讀讀這幾句話。”

作者在第三自然段談到了對兩位母親的懷念,並用摘抄日記的形式重點表達了對祖國母親的懷念。對於這一部分的教學,我主要是讓學生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感情朗讀,並寫下自己的感受。我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了第一則日記,為什麼我在想到故鄉、老朋友時,心裏感到淒涼,卻又是甜蜜的?對於這個問題,我進行了一個句式的訓練:因為( ),所以我感到一絲淒涼,又因為( ),我心裏又是甜蜜的。通過交流,學生體會到了遊子那誠摯的愛國心,再次走進老人的心田。

除了摘抄日記,作者還引用了散文《尋夢》中的開頭和結尾來表達對母親的懷念:“夜裏夢到母親,我哭着醒來。醒來再想捉住這夢的時候,夢卻早不知道飛到什麼地方去了。”“天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悵望灰天,在淚光裏,幻出母親的面影。”在教學這一部分時,我讓學生想象作者看到了生母怎樣的面影,又見到了祖國母親怎樣的面影?隨後,我請學生賞讀了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懷念“母親”的有關語句:“在夢裏向我走來的就是這面影,我只記得,這面影才出現的時候,四周灰濛濛的,母親彷彿從雲堆裏走下來。臉上的表情有點同平常不一樣,像笑,又像哭。但終於向我走來了。”“驚心動魄的世界大戰,持續了6年,現在終於閉幕了。在我驚魂甫定之餘,我頓時想到了祖國,想到了家庭。我離開祖國已經10年了,我內心深處感到了祖國對我這個海外遊子的召喚。離開時,我頭也沒有敢回,登上美國的吉普。我在心裏套一首舊詩想成了一首詩:留學德國已十霜;歸心日夜憶舊邦,無端越境入瑞士,客樹回望成故鄉。”這樣學生就進一步感受到了一位海外遊子對祖國母親的無限思念和熱愛。

“補白藝術”重在教學過程,通過啟發性、開放性、多元性、多向性的教學,體現創新精神,達到語文創新教學目的。對於留有想象空白,飽含豐富內涵的文本材料,我們應引導學生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進行補白、拓展、想象,挖掘其潛在的信息,擴充其豐富的內涵,讓學生在頭腦中浮現具體而生動的情境,引導學生在對文本的補白拓展中去實踐、去體驗、去想象、去探究、去表達……在文本、學生、教師的交流對話中,實現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以思引思的絲絲聯結,從而水到渠成地讓學生在補白拓展中感悟文本內在的情感,豐富和完善學生的精神境界,實現“語言”和“精神”的同構共生,“訓練”和“感悟”的比翼雙飛,實現了課內閲讀與課外拓展的有效結合。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4

在學生充分發表完意見後,我開始給學生講我自己兒時因頑皮而故意讓媽媽在晚上到處呼喚我,尋找我的一件事。我為自己兒時的不懂事感到後悔,今年正是我母親去 世三週年,離她的祭日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

深深的內疚和對母親的思念使我在講述時情不自禁地掉下淚來。當時的情景立即感染了所有的學生,教室裏鴉雀無聲。 我能感覺到孩子們都在認真地聆聽我的講述。講完後,我馬上播放毛阿敏演唱的《燭光裏的媽媽》,讓同學們在充滿深情的歌聲中回憶自己對媽媽説過或做過哪些現 在令自己很後悔的話或事。可愛的孩子們都是哽咽着回答問題的,他們都回憶起了自己對媽媽發脾氣和因頑皮惹禍令媽媽生氣傷心的情景:有個學生回憶起自己不聽 媽媽話故意在家玩火,差點釀成大禍而惹媽媽傷心的事,現在為自己當時的頑皮自責,覺得對不起媽媽;還有個學生回憶起自己因和媽媽賭氣,聽到媽媽呼喊故意躲 起來不理睬,讓媽媽着急的事,現在感到很後悔;特別是剛才發言“心煩”的同學們更是愧疚不已,他們真正體會到了有媽媽在身邊,能經常聽到媽媽的呼喚和嘮叨 其實是很幸福的。

這時我立即讓同學們讀課文的最後一部分:“母親的呼喚都是母愛的流露,是親情和關懷的表示……”這樣昇華課文主題,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 效果。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5

《母親的恩情》這篇課文以講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古詩《遊子吟》,並提供了相關的背景知識,展現了創作本詩的具體情境。我在教學中,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學習課文來感受文章樸實語言中藴涵的純美意境,真摯感情。

課前,我一直不知道怎樣才能更好得引導學生理解古詩的意思,特別是“誰言寸草心,報的三春暉”這句。所以在設置教學目標的時候,我還把這句詩句的理解定為了教學難點。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這句詩的理解還是不夠透徹。我在引導學生理解時,問了這樣一個問題“沐浴着陽光的小草能夠報答太陽的恩情嗎?”,學生在沒有讀懂的基礎上是很難回答這個問題的。膚淺的回答只能是學生猜測的結果,沒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主動學習。感情鋪設的不足,也導致了學生在理解句子“沐浴着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啊!”發生了困難。

我想在這段的教學中,我應該在充分激發學生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再進行適時點撥,才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這才是可取的。如在這段中的兩個動詞“撫摸”、“注視”我應該可以把它作為一個突破口,喚醒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中體會他人對自己的情感,自己對他人的感情,再融合到孟郊對衣服、對母親的情感,體會孟郊表面看似在撫摸衣服,注視針腳,實質表達愛母親的感情。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6

這篇課文是季羨林先生寫的,他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表達了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作者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描述了作者在漫長的留學生涯中,對母親和對祖國的懷念,文章對兩位母親同樣的敬意,相同的愛慕表達得酣暢淋漓,首尾呼應,説明了為什麼會對兩位母親不變的情懷,字裏行間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實感,讓人思潮澎湃,情緒跌宕起伏。

新課開始,課件出示:季羨林作品《賦得永久的悔》,學生默讀,交流感受。讓學生體會文章表達的對母親的懷念之情,為理解本課做好鋪墊。接下來,我注重引導學生細細地品讀課文,先出示統領全文的問題“從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着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而後,讓學生細讀課文,畫出相關的句子,並做好批註。在小組間巡視時,我提醒學生注意抓住重點語句來深入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思念、愛慕之情。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再進行集體交流。我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如下重點句子:“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着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當學生在交流仍感到困難時,我引導學生先自由讀相關段落,再細讀相關語句加以體會,然後通過朗讀把自己的體會讀出來,讓學生自己在文本上先走個來回。每個學生在朗讀、概括、體會的過程中都能各有所得。兩位母親身份雖然不同,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是永遠不變的,自然而然使感情得到昇華。

整體感覺本節課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太理想,學生的回答體會很單一,除了懷念就是思念、熱愛,也許一些事離現在距離遙遠,孩子們感受不到當時的情景,不過,我也不知道該用哪些詞彙來表達內心的那份情感,對這兩位母親,也確實只有思念和熱愛了,還是多讀讀課文吧,有一句話説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7

在“三八婦女節”之際,我們學習了《母親的恩情》這篇課文。在上這課之前,我讓同學們觀察母親一天中做了那些事。哪些是為你做的。

在教學時,我決定抓住“恩情”入手。恩情,字典上的解釋是深厚的情義。這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説,太深奧了,不能理解,還得放到具體的情境中去。母親的恩情,體現在哪兒?體現在母親的行動中、母親的心理活動中,母親的語言上。教學時,我引導學生觀察圖畫,然後讀課文,感悟母親的恩情。 “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的縫着。她想,孩子這次外出,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來……”接着我請學生説説可以從哪些詞句中具體感受到母親對兒子的愛呢?學生通過讀課文,有了自己的理解,找到了“夜深了”“一針針一線線”這些關鍵的詞語。 然後讓學生説説這些詞句説明了什麼? 通過逐步引導,學生終於領悟到這就是母親的恩情,母親的恩情就體現在深夜為兒縫衣這一行動中,體現在對兒子的深深擔憂中,這就叫恩情。這時再出示“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學生便很容易感悟到古詩中母親對兒子的恩情了。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8

本文有兩個學習目標:1.學生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情感。2.理解小詩意思,畫出課文中詩句的解釋,懂得孝敬父母,知恩圖報的道理,能背誦古詩。在精讀感悟這一環節裏,我按層次設計了兩個大問題,每個問題裏有三個小問題。第一個大問題即對1——3自然段的理解是重點。學生對這個問題彙報得相當不錯,而且連我沒想到的,他們都説出來了,很細很透徹。讀得也十分棒!理解了母愛的偉大和無私。知道了作者熱愛母親、思念母情的情感。

由於第二個問題品析第4——5自然段沒完成,所以也就沒讓學生利用書中的語句去解釋古詩的意思。也沒能讓學生互背互查古詩了。先完成了對重點段理解的作業。但我深信,學生在第一課時熟讀課文中就已經把故事背下來了。意思也在文中能找到。只是因為我在導學案設計精讀感悟問題時不太合理造成的。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9

今天要講《第一次抱母親》。我讓學生預習完以後,便開始檢查自學的情況。

“誰來朗讀課文?”我話音剛落,全班七十多名同學幾乎同時舉起了手,就連性格一貫內向、一發言就有些口吃的小麗也舉起了手。

“請小麗第一個讀。”出乎預料的是,小麗除了剛開始兩句讀得有點結巴外,其餘的都讀得很流利,並且很有感情。“太棒了!小麗終於戰勝了自己!”我對她豎起了大拇指,全班同學也都為她鼓掌祝賀。

“下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找出最讓你感動的句子,在旁邊做好批註。”教室裏頓時安靜下來,同學們有的埋頭看書,有的凝神思考……我走到班裏的淘氣鬼小柏旁邊,想“偷看”一下他的批註,誰知一不留神兒,我的左腳碰到了他的凳子,他迅速掃了我一眼,根本沒理會我充滿歉意的微笑,繼續低頭在書上勾畫。我有點尷尬,轉身走上講台。這時,許多學生已迫不及待地舉起了手。

第一個發言的就是小柏。他説:“課文的最後一句最讓我感動,’’有兩行淚水從母親的眼角流了下來’’。因為兒子抱着母親睡覺,使母親感覺到兒子很孝順,她覺得自己一輩子的辛苦沒有白費,心裏一高興就流淚啦。”“這是幸福、欣慰的眼淚。”等不及我示意,坐在旁邊的小冰就作了補充。“精彩!”我帶頭為他們鼓掌。接下來,學生們的發言異彩紛呈。

快下課了,我準備作課堂總結,班長又舉起了手:“老師,母親用80多斤的身體扛着100多斤的擔子,這是母愛的力量。母親為子女操勞一輩子,生病時被抱一次都幸福得流眼淚,我覺得我們的母親都一樣偉大。所以,我想建議同學們回家都抱一次媽媽,讓媽媽知道我們也愛她。”伴着悦耳的下課鈴聲,教室裏再次響起了掌聲。

哦,我被這些看似沒有長大的精靈們感動了!他們從文章的字裏行間感悟到了母愛的偉大。同時,文中兒子的反哺之愛也在他們心中產生了共鳴。誰説現在的孩子缺少愛心,誰説現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走近他們、瞭解他們,你就不難發現,這些稚嫩的心正沐浴陽光雨露日趨成熟。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10

《荷葉母親》選自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本單元的幾篇文章都以親情為主題,寫出親情的真摯。《荷葉 母親》,這是一篇借景寫人,託荷贊母的散文。文題之所以用“荷葉母親”,是因為文中作者借雨中荷葉為紅蓮遮風擋雨的情景書寫心中的感觸,抒發對母親的感激熱愛之情。文章語言清新自然,雋永淡雅,顯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藴。

在教學設計的時候,主要抓住“朗讀美文”和“體味深情”兩個環節,引導學生反覆細讀,讓他們自然理解作品的情感。實際教學中,得失兼之,反思總結如下:

一、好的方面

① 準備:上課之前準備充分,認真製作課件,這樣細緻的備課過程使自己對教材足夠熟悉,教學環節也流暢。

② 拓展:在理解文章情感後,又閲讀了冰心的詩《紙船》,加深學生對冰心作品的理解。

二、不足之處

① 本文借紅蓮的際遇,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但為什麼作者會想到母親,我並沒有在課題上

做拓展,如果這裏插入冰心母親在病中的事情,學生就更容易理解中心了。

② 我們課堂上學過的東西,就是希望學生學以致用。這一課沒能讓他們在課堂上去仿寫最後一段,也是一個遺憾。這段借用比喻表達對母親的熱愛之情,是很好的仿寫段落。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11

一、從題目入手,抓住文章主幹

課一開始,我先讓學生齊讀課題,然後我緊緊抓住“母親”一詞質問學生:“這裏的母親指的是誰?”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一個是親身母親,一個是祖國母親。”“那麼作者是在什麼情況下懷念自己的兩位母親呢?”這樣既交待了作者的寫作背景,又讓學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幹,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兩位母親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

二、抓關鍵詞句,理解課文

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繫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課堂上,學生們分成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找一找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着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並在小組裏交流,學生們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學習積極主動,交流時氣氛活躍,他們找到了“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等句子,這樣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只要老師引導得當,學生在課堂上就會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12

學習課文後,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説説自己的母親給自己留下了哪些印象深刻,使人感動的事情?有的説“我感冒發燒的時候,媽媽帶着我冒着寒冷,冒着風雨蹣 跚來到醫院,我無意發現媽媽流下了滴滴淚水,這就是母愛啊!”有的説“每天下午放學後,媽媽雖然嘮叨着叫我寫作業,雖然內心有點‘煩’,但都是愛的表現, 應該感恩母親!”有的説“我的書包舊了,叫媽媽買個新書包,媽媽卻説還能用,要學會樸素地生活,不能鋪張浪費。媽媽的教育,使我養成了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多好的媽媽呀!”

語文教學,既是生活的品味,又是生活的延伸,使學生一學一得。為此,我及時引導學生進行小寫作:寫一篇作文《我的媽媽》,要求用二三件事來反映自己受到的感動,反映媽媽的美好品質。

通 過學習課文、練習寫作,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學生的作文能力,而且受到了一次感恩的教育。但是,對於中下層生難於下筆的情形,正好説明了這 部分學生缺乏生活的實踐,缺少生活的素材,缺少母愛的教育,也值得我反思。我想,一方面要加強對學生的啟發和引導,另一方面要求家長在家裏要多督促,多與 孩子交談,多關注自己的孩子,及時瞭解孩子的學習等各方面的情況,及時和老師溝通,讓老師能及時地輔導孩子學習,促使其不斷地進步。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13

新課開始,課件出示:季羨林作品《賦得永久的悔》,學生默讀,交流感受。讓學生體會文章表達的對母親的懷念之情,為理解本課做好鋪墊。接下來,我注重引導學生細細地品讀課文,先出示統領全文的問題“從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着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而後,讓學生細讀課文,畫出相關的句子,並做好批註。在小組間巡視時,我提醒學生注意抓住重點語句來深入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思念、愛慕之情。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再進行集體交流。我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如下重點句子:“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着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當學生在交流仍感到困難時,我引導學生先自由讀相關段落,再細讀相關語句加以體會,然後通過朗讀把自己的體會讀出來,讓學生自己在文本上先走個來回。每個學生在朗讀、概括、體會的過程中都能各有所得。兩位母親身份雖然不同,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是永遠不變的,自然而然使感情得到昇華。

整體感覺本節課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太理想,學生的回答體會很單一,除了懷念就是思念、熱愛,也許一些事離現在距離遙遠,孩子們感受不到當時的情景,不過,我也不知道該用哪些詞彙來表達內心的那份情感,對這兩位母親,也確實只有思念和熱愛了,還是多讀讀課文吧,有一句話説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14

① 準備到位

上課之前準備充分,親手製作課件,一張一張地慢慢充實起來,在這個過程中逐一搜集素材,甚至為了克服教室投影儀色彩失真的不利條件動手PS圖片作為背景。教案也是在參考了有限的資料後獨立設計的(相關資料不多,因為本文07年才進入人教版七年級上的教材)。這樣細緻的備課過程使自己對教材足夠熟悉,因此在實際教學中環節清晰連貫,內容交代清楚,展開完整。沒有出現拖堂、冷場、中斷這樣的尷尬情景。

② 多媒體運用實效和美感並重

堅持獨立製作多媒體課件,兼顧實效性和對學生美的震撼,尤其是為白蓮紅蓮命運的對比設計了一組美輪美奐的全景大圖,直觀展示了雨打白蓮、白蓮飄散、荷葉擋雨、紅蓮無恙這幾幕在文章中4、5自然段表現得的最為讓人動情的畫面。此外,教參上寫的祖父説家中開了三蒂蓮的時候正好大家庭裏面添了三個姊妹是“花瑞人祥”,這樣的過於書面甚至帶文言色彩的詞彙實在難於讓學生理解,於是筆者尋找資料,對比眾多信息,查到了多條有關三蒂蓮的新聞和相應的圖片,擇優使用。同時,又發現有材料説三蒂蓮的出現概率竟然是百萬分之一,雖然難於證實,但是,這種情況出現極少應該是可以肯定的。物以稀為貴,由此向學生説明這樣的稀罕物兒出現了,在老人的眼裏肯定是非常吉祥的事情,怪不得他過了多少年都記得,也就很容易説通了。

③ 真情動人

筆者在教學設計中不僅僅選用配樂朗讀,緩緩將學生領入課文的情境中,還在講授結束後播放《母親是最美的春天》這首優美抒情,詞曲皆極為扣題的歌曲。昇華了主題,更引起了學生強烈的共鳴。不少學生跟在後面哼唱,有的則動筆記下來歌詞,真正做到了情感價值觀的教育和培養。

④ 師生互動率性、深入

在預案中精確設計了多處互動環節,在教學中達到了較好的效果。尤其是讓學生自己找出最喜愛的原文中描寫蓮花、荷葉的語句這個部分,學生認真地做了,很快就能夠發言,富有感情地朗讀出自己選擇的好句好段,並且獨立分析的有聲有色,比設想中的效果還要好。在播放完歌曲後,已經臨近下課,筆者即興問學生母親為你們付出了這麼多無私的愛,你以後要怎麼回報她呢?學生都很激動,紛紛發言,有的想為母親做點小事,有的認為自己好好學習就是最好的行動、最好的回報。筆者總結,不管你想做的事情是大還是小,都請你記住今天説的話哦。在會心的笑聲中,這一堂課圓滿結束了。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15

不少語文老師説語文課越來越難上。好多有識之士大聲疾呼要“簡簡單單上語文”,可是就連許多特級教師似乎也沒有把語文課上簡單。為什麼簡單的事反而搞複雜了?老師們説:怕別人説沒有“新意”,沒有“亮點”。沒有“亮點”意味着什麼?它雖然不能和失敗畫等號,至少意味着平庸。

以往,我的許多徒弟,每拿到一篇課文,還沒讀兩遍,便考慮怎樣上出“彩“來——做什麼樣的課件,哪裏可以表演,哪裏可以“小組合作”,哪裏可以拓展、發散,哪裏可以“多元解讀”,如此等等。企圖以花架子來製造“亮點”。

語文教學的真正亮點在哪裏?

前不久,我在西安執教了《第一次抱母親》。既沒有做課件,也沒有表演,卻獲得了師生的好評。如果説獲得師生掌聲和讚歎之處是亮點的話,那麼,歸納一下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我的朗讀,二是學生的朗讀,三是我對關鍵詞語的理解和處理。其他還有一些,如老師的講解和板書的字等。

由此我覺得,語文教學的所謂“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老師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並引導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是一種美妙的境界。葉聖陶先生説:“閲讀教學總得讀。”張田若先生説:“閲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就證明課文的內涵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體會出來了。把課文的內容和感情通過自己的聲音再現出來,這是一種再創造,是賦予作品以生命。師生能讀得入情入境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老師的範讀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深深地打動他們,學生的朗讀能入情入境,並博得大家的掌聲,能説不是亮點?

朗讀的亮點,不僅體現在學生朗讀得聲情並茂上,即“結果”上,更體現在老師的引導上,即“過程”上。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16

今天要講《第一次抱母親》。我讓學生預習完以後,便開始檢查自學的情況。

“誰來朗讀課文?”我話音剛落,全班七十多名同學幾乎同時舉起了手,就連性格一貫內向、一發言就有些口吃的小麗也舉起了手。

“請小麗第一個讀。”出乎預料的是,小麗除了剛開始兩句讀得有點結巴外,其餘的都讀得很流利,並且很有感情。“太棒了!小麗終於戰勝了自己!”我對她豎起了大拇指,全班同學也都為她鼓掌祝賀。

“下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找出最讓你感動的句子,在旁邊做好批註。”教室裏頓時安靜下來,同學們有的埋頭看書,有的凝神思考……我走到班裏的淘氣鬼小柏旁邊,想“偷看”一下他的批註,誰知一不留神兒,我的左腳碰到了他的凳子,他迅速掃了我一眼,根本沒理會我充滿歉意的微笑,繼續低頭在書上勾畫。我有點尷尬,轉身走上講台。這時,許多學生已迫不及待地舉起了手。

第一個發言的就是小柏。他説:“課文的最後一句最讓我感動,’’有兩行淚水從母親的眼角流了下來’’。因為兒子抱着母親睡覺,使母親感覺到兒子很孝順,她覺得自己一輩子的辛苦沒有白費,心裏一高興就流淚啦。”“這是幸福、欣慰的眼淚。”等不及我示意,坐在旁邊的小冰就作了補充。“精彩!”我帶頭為他們鼓掌。接下來,學生們的發言異彩紛呈。

快下課了,我準備作課堂總結,班長又舉起了手:“老師,母親用80多斤的身體扛着100多斤的擔子,這是母愛的力量。母親為子女操勞一輩子,生病時被抱一次都幸福得流眼淚,我覺得我們的母親都一樣偉大。所以,我想建議同學們回家都抱一次媽媽,讓媽媽知道我們也愛她。”伴着悦耳的下課鈴聲,教室裏再次響起了掌聲。

哦,我被這些看似沒有長大的精靈們感動了!他們從文章的字裏行間感悟到了母愛的偉大。同時,文中兒子的反哺之愛也在他們心中產生了共鳴。誰説現在的孩子缺少愛心,誰説現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走近他們、瞭解他們,你就不難發現,這些稚嫩的心正沐浴陽光雨露日趨成熟。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17

《第一次抱母親》是一篇情深意長、感人至深的文章。課文記敍了由於母親住院,護士來更換牀單,就這樣的一個偶然的抱母親的機會,引發了母子之間心靈的碰撞。字裏行間洋溢着母親對子女的愛,更流淌着子女對母親深深的感恩之情。

這篇課文的文眼在一個“抱”字上,我抓住文章中關鍵的語句引導學生品出滋味,品出情感。

一、感悟“抱”中之情。一上課,我就讓學生讀文,找找文中哪些句子就是在具體描寫“我”抱母親的情形呢?

第 一次抱母親,才發覺母親輕,這麼輕,竟然這麼輕,出乎“我”的意料,引領學生深入地去探究“我”的心情。可以有這樣一些理解:我”和母親生活了幾十年卻 不知道她只有80多斤,我太粗心了,太不關心母親了;我為自己一直不懂事,竟然沒能幫母親挑重擔,減輕一點負擔而難過。反思:在這個環節,學生能用原文來 回答,但並未真正領會。

二、品讀“我”的敍述,感受母親的形象。閲讀教學永遠的教學手段,閲讀的質量通過朗讀可以充分的展現,在 對文章對母親飯山越嶺的這一小節的教學中,讓學生不斷的讀,讀出作者不同的情感。在閲讀的基礎上我又抓住“翻山越嶺”這個詞引導學生想象母親的艱辛。由此 學生體會到母親身體的力量不是無窮的,但母愛的力量卻是無窮的!反思:在此環節中,學生能有感情的朗讀,個別孩子讀起來有唱的腔調,需要訓練。

三、聯繫生活實際,説説自己的母親。在日常的生活中 ,母親是怎麼對我們的,我們是怎樣回報她的?在最後,孩子們只説了些簡單的幫媽媽做家務,還有的孩子沒有為母親做一件事,所以,我佈置了作業:為媽媽做一件事,觀察媽媽的表情,並寫下來,哪怕是一段。

作為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不僅是交給孩子分析課文的方法,我覺得更多的是告訴孩子做人的道理,做人比寫文章更重要。遇到這種文章,我會多留些時間,做思想品德教育,讓孩子明白父母的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