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木偶的故事教學反思(通用13篇)

小木偶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1

剛剛和孩子共同學完《小木偶的故事》這篇課文,整堂課都在一種非常融洽的氣氛當中度過,至少自己覺得還可以,從表情詞語表演的遊戲開始,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出了課文,整體感知,彙報故事的主要內容,朗讀課文中表情詞語,發現表情的重要,引出本文當中的重點句子“笑是很重要的,但是光有笑是遠遠不夠的。”進行和孩子交流溝通,孩子一邊思考一邊回答,整體的學習狀態非常的好。

小木偶的故事教學反思(通用13篇)

一、在對重點句子的理解方面我是做了如下的設計:

1、讀了這個故事,給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呢?(生答)

2、為什麼呢?從課本中你怎麼知道的?(生説)

小木偶的書包被搶,小木偶尖叫:“那是我的,我的,我的。” 熊警官不相信

小木偶頭疼,對小兔子笑嘻嘻地説:“ 腦袋疼。”小白兔不相信

對老婆婆笑嘻嘻地説:“頭很疼。”老婆婆不相信

指導朗讀

3、好可憐的小木偶啊,他説的話人家都相信,你説這是為什麼啊?你説説小木偶的心情怎麼樣呢?(委屈、難過)

4、假如小木偶擁有人類的這些表情呢?他會怎樣對熊警官,小白兔,老婆婆説啊?(指導朗讀)

5、是啊,原來擁有這麼豐富的表情原來是這個樣子啊,假如小木偶現在遇到了原來給他雕刻的老木匠,他會對他説什麼呢?

6、再讀句子,談談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聯繫自己的生活來談體會。

二、課後反思

(一)、雖然是語文課堂,教的是語言文字,但是在講解的過程中,訓練很重要,要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這樣無形的語言訓練。

1、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説,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是有些困難,所以要在課堂當中對孩子進行引導,比如故事的主人公,事情的原因、經過、結果。這樣孩子在慢慢的引導中就説出故事的內容,經過幾節課的訓練,孩子就會概括了。

2、朗讀的訓練。注意詞語的朗讀,課文中有很多關於表情的詞語,需要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學會帶着這樣的表情讀,學生反而在讀句子的時候能夠融會貫通,讀的很好。在讀小木偶的那三句話的時候,讓學生讀出感情,進行比較朗讀,感悟到豐富表情的重要性,學生讀的都很投入。

3、想像訓練。在體會過後,讓學生想像,如果現在遇到老木匠,你會對她説什麼嗎?學生都能暢所欲言,但是在説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題大都埋怨老木匠為什麼只給他一種表情,所以這個地方對學生的價值觀進行了引導,朗讀前面幾個自然段,學生體會到了老木匠的用心良苦,然後孩子開始説覺得老木匠想的不周到等等思維的迸發,那麼隨機我問孩子,你應該怎麼對老木匠説呢?孩子説的就很具有人性化,語氣委婉,而且很到位,很欣喜。

(二)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用心思考)

1、 教了一年的語文了,覺得國小語文其實説起來麻煩他就麻煩,説起來簡單他就簡單,但是最重要的是應該去培養孩子的一種學習狀態,懂得怎樣去學習。比如讓孩子快速的讀課文,很多孩子就能靜下心來,自己的讀課文,有的孩子總是交頭接耳,不認真地讀,即使有些孩子讀,他也沒有真正的讀到心裏去。所以讀書的狀態一定要培養。

2、思考的狀態。我覺得在學習中,學生一定要積極的思考,很多孩子木木的坐一節課,自己一眼看上去就是沒動腦子,所以要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多鼓勵,多表揚,讓他們説。其實很多孩子一旦第一次張開口,他就會表達了,就有了表達的慾望,所以應該給這樣的孩子更多的機會。還有很多時候,問題一出,很多孩子把手都舉的高高的,但是我想可能是我的問題沒有水平,太簡單,但是那些大多數不舉手的孩子可能並不是不會,我應該多留些時間給孩子思考,畢竟孩子之間的差異還是很大的,這種思考的狀態孩子一定要有。

(三)、一節課孩子到底收穫了多少?

這是上完這節課後問自己的一個問題。在課堂上,問過孩子,你學完這篇課文你明白了什麼道理,學生回答的特別出彩,不僅僅有對課文的理解,而且説到我們應該多角度的去看待問題等等一系列能從文本中看到的東西,我覺得很好,主流的思想學生有了,這些學生感悟到的東西也是非常好了,對文本有了一個多元化的理解,很欣慰,很高興。所以想這些孩子能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在以後的人生中也許會有很大的啟發和感觸。

整堂課雖然只是略讀課文,但是按照重點課文來講解,發現每句話很有講頭,許多東西需要我們深入的挖掘,希望以後做的更好吧。

小木偶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2

上完《小木偶的故事》,感覺心情特別愉快。

這篇童話故事趣味性強, 學生理解課文並不難。因此在教這課時,採用了以下教學流程:自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分角色讀課文,體會故事藴含的道理-------積累詞語,豐富語言------展開想象,續編故事。

其中,感覺最有特色的地方是:“積累詞語”這一環節。因為這課表情的詞特別多,所以安排了讓學生劃詞、讀詞、理解詞、運用詞達到積累運用的目的。把“板着臉、笑嘻嘻、憤怒、親熱、温柔、痛苦、傷心、着急、委屈、生氣、齜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憐巴巴、放聲大哭”板書在黑板上,然後讓學生讀詞,以邊讀邊做表情動作來理解詞,最後以選詞説話達到運用的目的。 這環節的設計感覺很好,學生因為有着忽喜忽怒忽悲忽怨各的表情演示,興致高漲,也能比較直觀形象的理解詞語的意思,個別學生對某些詞理解就猶豫着知道如何做表情動作,這時他們會左右觀看,從同學的表情理解自己感到疑惑的詞語。這樣的教學中,既輕鬆又收效好,老師的解釋已顯得多餘。

這節課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度過,連自己也被他們豐富多彩的表情所感染,如果每節語文課都能這樣輕鬆愉悦, 又何愁學生不愛學語文呢?這就有效教學吧,能讓學生輕鬆的課堂中學到各種語文知識, 讓學生深深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小木偶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3

四年級上冊語文《小木偶的故事》是一篇童話故事,這篇童話故事趣味性強, 學生理解課文並不難。因此在教這課時,採用了以下教學流程:自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分角色讀課文,體會故事藴含的道理-------積累詞語,豐富語言------展開想象,續編故事。

其中,感覺最有特色的地方是:“積累詞語”這一環節。因為這課表情的詞特別多,所以安排了讓學生劃詞、讀詞、理解詞、運用詞達到積累運用的目的。把“板着臉、笑嘻嘻、憤怒、親熱、温柔、痛苦、傷心、着急、委屈、生氣、齜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憐巴巴、放聲大哭”板書在黑板上,然後讓學生讀詞,以邊讀邊做表情動作來理解詞,最後以選詞説話達到運用的目的。 這環節的設計感覺很好,學生因為有着忽喜忽怒忽悲忽怨各的表情演示,興致高漲,也能比較直觀形象的理解詞語的意思,個別學生對某些詞理解就猶豫着知道如何做表情動作,這時他們會左右觀看,從同學的表情理解自己感到疑惑的詞語。這樣的教學中,既輕鬆又收效好,老師的解釋已顯得多餘。

這節課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度過,連自己也被他們豐富多彩的表情所感染,如果每節語文課都能這樣輕鬆愉悦, 又何愁學生不愛學語文呢?這就有效教學吧,能讓學生輕鬆的課堂中學到各種語文知識, 讓學生深深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小木偶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4

《索橋的故事》是作家巴金去都江堰參觀時有感而發寫的一篇散文,索橋的故事不在寫橋,而是在於寫與橋有關的故事。通過介紹故事,來表現人物的精神特點,,揭示文章的主旨。可以説本文以索橋為線索,以故事為內容,以人物的精神為主題。

首先,我讓學生課前交流巴金的資料。作家簡介: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現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散文集《隨想錄》。解放後曾先後擔任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上海市文聯主席及多家雜誌主編。

《索橋的故事》這篇文章故事簡練,意藴深遠,但“索橋”什麼樣?在哪?它有什麼作用?什麼時候修建的?它有什麼故事?這些問題對於學生都是陌生的,根據六年級學生的實際及本課的特點,教學中宜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教學。

然後,我讓學生熟讀課文,理解作者的寫作順序,列出提綱。再根據提綱和文章的內容,結合課外收集的資料,對照圖畫,引起聯想。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鼓勵合作交流,倡導個性化閲讀,使學生在與文本交流的過程中,心靈得到薰陶、感染、淨化。

小木偶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5

一、學生的讀沒有激情。糾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是在引導學生讀的過程中我牽的太緊,有種牽着學生鼻子走的感覺,沒有放手讓學生帶着自已的喜好與感受去讀,所以大大削弱了學生讀的激情。

二、學生讀的層次和提高並沒有很好的表現出來。當一個學生讀完之後,好在哪?不足之處又是什麼?我沒有清晰的點評,所以造成了下一位學生再次讀時不知該從哪些方面去下功夫,比如説抓住哪些重要的詞,語速是快是慢,音調是高是低等等。這些地方是在今後的教學中需注意的問題。

語文教學的核心就是提高語言文字訓練。在教學中我重點設計的兩處來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如“一隻小河蚌沒去撿沙子,看到夥伴們撿沙子它會怎樣想?又會説些什麼呢?”讓學生進入到角色,更好地體會小河蚌當是地心態,為後面進一步體會課文的寓意打下基礎。學生學習完課文後讓他們説説“假如此時你正好看見那隻沒有撿沙子的小河蚌在後悔流淚,你會對它説什麼?”使他們深刻感受到要把握好人生,不怕困難,珍惜時間,刻苦學習。

小木偶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6

我執教的是《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這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國小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二組課文,緊緊圍繞“保護周圍的環境”為主題的一篇精讀課文。正如這篇課文的題目一樣,它講述的是一個小村莊的故事:山谷中早先有過一個美麗的小村莊,村莊周圍是鬱鬱葱葱的森林,人們靠着鋒利的斧頭過上了“不錯的日子”。但是由於亂砍濫伐,這個美麗的小村莊終於被一場洪水沖走了。這個故事講的不僅僅是“一個小村莊的故事”,它揭示了生活在村莊裏的人錯誤行為和由此引發的嚴重後果——不愛護大自然,必將受到大自然嚴厲的懲罰。本文呼籲人們應該愛護樹木,愛護周圍的環境,維護生態平衡。

本文篇幅短小,語言樸實,然而其中藴涵的道理是十分深刻的。因此我將本文的主要特點歸納為“言簡意賅”,根據這個特點展開了準備工作,在具體執教之後,我從以下幾個反面展開反思。

一、 中年級的識字教學,“簡化”的心理要喊停

很多老師都認為,學生到了中年級,應該學習的識字方法和技巧都會了,那麼是不是已經可以放開手讓學生自己學習生字新詞了,是的,現在越來越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這一切不等於忽略教師的引導作用。正是由於學生的識字和寫字量增加了,所以識字的鞏固工作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拿《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這篇課文中的生字“葱”的字形、“裸”的讀音,“鬱”的字義來説都是難點,因此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仍然做了強調,目的就是加強鞏固,讓這些難記的字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象。

二、 中年級的閲讀教學,應在“泥濘”中走向美好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精讀課文時教材的主體,是進行語文基本功訓練的主要憑藉,在本文的執教中我雖然採取了多種多樣的讀,但是我主要進行了默讀的訓練。在我分析了文本特點“言簡意深”之後,我將默讀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因為本文中有很多地方的詞句是要求學生認真思考的,而默讀的特點就是速度比朗讀快,更有利於學生的思考。因此在朗讀的時候我情調了默讀的特點“不出聲、不動脣、不指讀”強調要“在心裏讀、在腦中思”。雖然剛開始這樣的訓練,還有點難度,如在課文教學時,我雖然讓學生默讀課文中三次提到的“鋒利的斧頭”的句子,但是學生也沒有能真正地進入思考的狀態,但是我相信,只要進過一定時間的訓練,學生的默讀技巧一定有更多的進步。

三、 拓展,在生活中演繹語文的美好

教學的驚喜有時候是在課內,但也還有課外的延伸。教學即將結束的時候,我倡議孩子們為我們周圍的環境做點小事,沒有想到週末的時候,班長帶來幾個學生到我家找我,説他們做了幾個保護環境的廣告牌,當時我還想這只是我的一個作業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但是孩子們卻説要把這些廣告牌放到學校旁邊的小河邊,還揚揚手中的垃圾袋説要利用週末的時間和夥伴們清理河邊的垃圾。我的心裏泛起了喜悦的漣漪。

是啊,什麼是語文,我想孩子們把我們學習的東西運用到生活中,讓語文浸染他們的靈魂,讓他們快樂生活,健康學習,我想那麼我的語文的目的就達到了。

小木偶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7

本課教學過程中,不足之處有:

當我們的老師,當我們的大人在認為我們的學生、我們的孩子什麼都不懂的時候,也正是我們忽略他們的想象與創造精神的時候。

當我們用我們的思維去考慮他們的時候,用我們的認識水平去衡量他們的時候,也正是我們在抹殺他們的想象與創造精神的時候。一個孩子從呱呱落地,經過娃娃學語,再到如今少兒時代。其實,他們都在用他們獨特的眼光看待我們的世界;用他們獨有的思維思考着我們的世界。當我們自認為很偉大的時候,其實在這些天真無邪的孩子面前你是那麼的渺小。

我想作為教師我真的該好好的反省我自己。真正該好好的用新課標的理論指引我,轉變自己的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轉變一個觀念,就是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學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課程資源。教師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評價者,而不是要什麼都在學生之上的傳統師者形象。

新穎的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等都將教師從傳統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來。這些方式,也是教師可以充分發揮的無形資源。

小木偶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8

一直在教低年級的美術課,總覺得學生很難在一節課上把作業完成。這次公開課我又選擇了一節學習內容較多的課《大樹的故事》。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説,他們畫的大樹只有樹幹沒有樹枝,樹葉也沒有前後層次感。於是我的課上既要分析樹的外形、造型,又要給孩子們講故事,甚至是讓他們自己編故事,可見難度較大,時間較緊。所以我選擇了由我來講故事,學生理解故事。用小鳥、猴子和貓頭鷹在樹洞裏的簡短的故事貫穿本節課,並用這個故事給學生闡述了一個做人的道理,穿插了孩子們的德育教育。樹也有許多不同的種類,先請學生説説自己知道的樹,然後我分別對樹進行分類讓他們瞭解。先是比較樹枝生長方向不同的大樹,再是色彩不同和外形不同的樹。出示自己身邊的樹讓學生感受整體與局部的樹帶給大家不同的美感,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的印象,我還特意自己畫了兩棵整體與局部的樹讓學生分辨與體會。用兩棵大樹進行比較哪棵姿態美的方法,讓學生體會那種樹的表現方法是正確的,在創作過程中避免了學生的只有樹幹沒有樹枝的大樹了。在構圖的講解中由於時間的原因,我也只講解了兩種正確的構圖方法,兩幅畫構圖都很飽滿,只是一幅突出了主體,另一幅在突出主題的同時注重的大小的變化。如果在這基礎上再用構圖不正確或是構圖偏的作品進行對比的話,學生就更容易發現那種構圖才是我們要學習的。創作的時候我分別根據今天學習的內容設置了三個獎項,速度優勝獎、構圖飽滿獎和最佳創意獎。在考慮獎項的時候原本還有一個色彩鮮豔獎的,但還是時間的原因,學生不可能在這課堂給作品塗完顏色,所以考慮再三還是把這個獎項放在下一節課去表彰

整節課學生的表現還算讓我滿意,上課前我先用一個班進行了試上,所以在時間安排上沒有拖堂。如果在在創作這一環節再多給一點時間的話,相信學生的作品會更加地完美。

小木偶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9

教學《鹿和狼的故事》這課,我注重培養學生大膽質疑、閲讀感悟,採用自主合作,討論探究的學習策略,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按我校打造高效課堂“三學三探”的教學模式教學,注重學法的指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1、突破傳統教學模式,採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策略

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法的培養。由學生提出問題,再讓學生自己去找答案。利用問題:簡要講述發生在凱巴伯森林中關於鹿和狼的故事,並説説你從中懂得一個什麼道理?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並自己去找答案,使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再小組討論,課上彙報交流,師生共同評價,情感朗讀表達。合作學習中不但提高了學生自學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與他人交往的合作精神,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2、注重閲讀感悟

“讀”是閲讀教學的主要活動,這一教學環節中,我以“讀”貫穿始終讓學生從“讀”中發現問題,在“讀”中解決問題,在“讀”中感悟情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起學生的探究慾望,使學生對鹿和狼已有的認識與課文的描述產生矛盾,從而使學生對課文講述的“森林中既需要鹿,也需要狼,它們是相互制約,相互聯繫的。”這個道理的認識更加深刻。既培養了學生閲讀能力,又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

小木偶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10

在課堂上,同學們發言很踴躍。一個平時思維特活躍的學生站起來卻説:“如果我是阿切爾,我就不發明什麼打孔機,我用縫紉機走一遍,就裁好郵票了。”顯然,這學生很善於動腦子,是按自己的思路在説,而往往這樣的發言總會攪得其他同學的思路也走了。我平時常遇到這樣的情況,真的覺得兩難。一是怕耽誤時間,教學任務完不成,二是怕打擊學生積極性。為阻止轉移話題,我只好搶過話頭,我只好説:“聽你的發言,老師知道你找到了更好的辦法。看來阿切爾是不足以讓你喜歡的啦?我們來聽聽其他同學的看法。”就這樣,我看到這孩子掃興地坐下了,儼然沒有了發言時的興奮勁了。説真的,我真的很欣賞這學生的發言。後面的課確實如我所願進行得很順利,而我並沒有成功的感覺,總想自己是不是少説了點什麼?

少説了點什麼呢?如果不是討論課文的文字,或許我會由着學生的性子和他們一起海闊天空的。為什麼語文課上得那麼不和諧,總有老師意志和學生個性相沖突的地方。我還應該對學生説點什麼?我此時如哽在喉……

小木偶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11

《病房裏的故事》這篇課文是長春版第七冊第五板塊《人間情》中的第二片課文。改編自澳大利亞作家泰格特的小説《窗》,文章講述了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展現了人性的善良,讀起來耐人尋味。文中那栩栩如生、五彩斑斕的窗外美景都是臨窗病人支撐着羸弱的身體,面對着一堵光禿禿的牆幻想出來的。文章採用白描的手法,寫了病重的吉姆對同樣病重的大衞給予的鼓勵和希望,他用善意的謊言去點燃同伴奄奄一息的生命之火,激發病友生活的信念。這是一種生命的熱情和求生的力量,更是一種高尚偉大的人格。

一、在閲讀教學中,我安排了寫字教學。沒有機械的講解記憶字的音形意,而是通過講解“窗”字的演變過程,讓學生認識這個象形字,瞭解這個象形字,同時也感受到祖國文化的博大,讓學生由學一個字,到愛上中國的漢字。

二、我在教學時,努力實現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力求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走近文本中的人物,與人物進行對話,觸摸人物的內心世界。文章雖然沒有直接對人物內心世界進行描寫,可透過文字我們卻可以感受到吉姆美好的心靈。大衞,則是讓學生帶着個人理解去完善豐滿這個人物形象。我抓住文章中兩個重點段落指導學生朗讀,通過不同層次的朗讀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教學吉姆描述的窗外的景色時,一要讀出窗外景物的美,二要讀出吉姆對大衞的鼓勵和關愛,三要讀出吉姆病重的樣子。而教學那個秋風怒號的夜晚時,教師配上適合的音樂來烘托沉重淒涼的氣氛,幫助學生達到更好的朗讀效果。朗讀是一個目標,也是一個手段,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人物情感,走進了人物的內心世界。

三、在教學中,我多處安排學生展開想象為文章補白,讓學生置身於故事中,如果你就是大衞,你會怎麼想?如果你就是大衞,你會怎麼説?這不僅是學生對文本的深入理解,也是學生個人情感的一次宣泄,最後一次我讓學生動筆寫出自己想説的話,體現了閲讀教學中讀寫結合,而在冷靜的思考動筆過程中,學生的理解體會也更加深刻了。

四、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學科的特點。由於這篇課文是由泰格特的小説《窗》改編的,改編後的課文中大衞這個人物形象性格不夠鮮明,學生依據自己善良的理解把這個人物美化了。我在教學到最後,大膽地將這個人物真實自私的一面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在震驚於大衞的渺小的同時,吉姆的人格在孩子們的心中又一次高大起來。不過了解一個人物不是目的,於是我讓學生續編故事。當學生心知大衞的自私,卻又一次的讓大衞扮演起吉姆的角色,用自己的愛去鼓勵其他人,點燃其他人生命的火焰。到了此時,孩子們的內心已經種下了一顆善良的種子,他們相信愛終能將一切醜陋改變。我想我這節課除了是一節語文課外,更是學生的心靈雞湯。

五、努力構建開放式的語文課堂,實現時間上的開放,空間上的開放,內容上的開放,思想上的開放。讓學生帶着自己已有的經驗體會走進課堂,由一本書走向另一本書,由40分鐘的課堂走向更廣闊的閲讀空間,最重要的是,解放學生的思想,老師不用自己的模式思維去框住孩子,他們自由的讀文,自由地談自己的體會,有愛,有恨,有嫉妒,有感動,這才是最真實的體驗。

當然,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缺憾的藝術,我的課堂亦如此。吉姆描述的窗外景色部分的朗讀需要學生讀出很多層情感來,學生能理解但是讀得始終缺少點味道。

小木偶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12

《郵票齒孔的故事》是一篇説理性較強的課文,雖然文中有故事,但故事趣味性不強,不夠吸引學生。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很難完成本課的各項教學目標。因此教學本課時我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入手進行教學。給他們説、議、做、讀、談的機會,調動他們的手、耳、眼、口多種感官,在讀中學,在做中學,在看中學,在説中學,在聽中學。本課的教學設計主要特點有三:

1.運用記憶規律,將已經學過的識字方法遷移到認記生字的學習當中。

初讀課文之後,教師安排了四個學習生字的教學環節,一是課件出示生詞

和帶拼音的生字,讓學生當小老師帶讀;二是開火車讀沒有拼音的生字詞;三是自由讀沒有拼音的生字,不會的可問同學;四是鞏固生字(看實物拿字卡;看動作;拿字卡;説城市拿字卡;猜字謎拿字卡)。

出示生詞是為學生提供識記的環境,出示帶拼音的生字是為了幫助學生讀準。除去拼音認讀生字詞,是加強已認漢字的復現。在鞏固生字的教學環節中,

教學則採用多樣形式,運用已形成的初步的識字能力來獨立識字。四個環節層層推進,促進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分享識字的樂趣。以詞識字,運用已形成的初步的識字能力識字,體現了二年級識字的教學的特點。

2.在入情入境的閲讀實踐中自悟自得。

根據課文內容的特點,引導學生去感受、體驗、思考,去領悟作者所要傳達的感情,進而通過自己的閲讀表達出來。在閲讀中有機地安排了回答課後“説説想想” 中的問題,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通過複述去了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認識以及閲讀過程中所獲得的情感和態度。也為第二學段複述教學作了很好的鋪墊。

小木偶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13

在課堂上,我讓學生體會另一隻小河蚌後悔流淚的原因,以及當時的心情,對比突出文章藴涵的思想內容。讓學生找出這隻小河蚌流淚的原因是貪玩,沒聽老河蚌的話,順勢導出老河蚌的話,再通過朗讀比較,讓學生明白“語重心長”這個詞語的意思,就是用很誠懇的語氣説一句有深刻意義的話。並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去理解這個詞。

最後,我還設計了兩個問題,好的提問不僅僅引起學生的興趣,還能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這兩個問題分別是:如果你是小河蚌的夥伴,你會説點什麼呢?從小河蚌身上受到教育,但是我們不是小河蚌,而是人,我們以後該怎樣做呢?在這兩個問題上,學生學到了如何安慰小河蚌,並且也認識到做人要聽別人的勸説等等,達到了這節課的目的。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還有許多的不足。比如在提問時,問題的目標性要更強一點,準確性要高一點,要讓學生有明確的目標,才能幫助他們儘快地找到答案,理解課文。另外在時間的把握上也還不夠精準,以至於最後兩個問題學生髮言還不夠充分,因為鈴聲已響,有草草收場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