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反思總結(精選15篇)

一面反思總結 篇1

《一面》這篇課文講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了魯迅熱愛勞動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發了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深厚的愛戴之情。課文分兩部分,先回憶“我”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後講述“一面”對我的影響和激勵。回憶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課文重點展開敍述的。課文對魯迅的外貌描寫,由遠及近,從粗到細,由整體到局部,緊緊扣住一個字——“瘦”。全文共六次寫“瘦”:一次整體寫,兩次寫手,三次寫臉。

一面反思總結(精選15篇)

從情節發展上,每到一個轉折處,便出現一次對魯迅先生“瘦”的描寫。第一次是在遠處,在暗中,“我”是在無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從整體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齡。第二次是在近處,在明裏有意識地進行觀察,刻畫比較具體、細緻,重點描寫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備地寫出了人物的氣質。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對面地“驚異”地望着魯迅,觀察更細緻,連煙嘴是“黃色”的、安煙的一頭已經“燻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這三次外貌描寫,都抓住了魯迅“瘦”的特點,連同另外三處寫“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面反思總結 篇2

《一面》是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此文寫的是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魯迅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質,抒發作者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深厚的愛戴之情。教學此課我從兩方面入手使學生體會“一面”內涵。一是魯迅外貌,使學生體會魯迅“瘦”的特點;二是魯迅語言、動作的句子,體會他對青年關心。教學中我按自己預先設計的教學進行,誰知課堂上意外發現學生對“關心青年”體會得不到位,課下我認真進行了反思,發覺課堂上學生的反常表現與我的教學設計有關係。於是便把課堂採用的教學簡案和反思後的教學設計提供給大家,希望能拋磚引玉。

課文在描寫人物外貌、語言、動作以及“我”的感受時,不惜濃墨重彩,細緻入微。特別是六次外貌描寫,由遠及近,由粗到細,逼真傳神,給人一種“一面”勝似數面之感。第一次是在遠處,在暗中,“我”是在無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從整體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齡。第二次是在近處,在明裏有意識地進行觀察,刻畫比較具體、細緻,重點描寫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備地寫出了人物的氣質。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對面地“驚異”地望着魯迅,觀察更細緻,連煙嘴是“黃色”的、安煙的一頭已經“燻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這三次外貌描寫,都抓住了魯迅“瘦”的特點,連同另外三處寫“瘦”,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在教學中緊緊抓住課文中對魯迅的外貌描寫,讓學生搞清楚為什麼每次的描寫都不一樣,魯迅的外貌能説明什麼,通過這樣的方法讓學生明白魯迅是怎樣一個人

一面反思總結 篇3

《唱臉譜》這篇課文是歌曲,活靈活現地展現了豐富多彩的臉譜文化,熱情洋溢地讚美了這種具有獨特魅力的藝術樣式。

這篇課文用近乎白描的語言形式寫出來,通俗易懂,無論是誦還是讀,都朗朗上口。

教學一開始,我帶領大家欣賞《唱臉譜》,品一品其中的韻味,從而激發學生對京劇的興趣。隨後由課文第一小節外國人對中國京劇的讚美,激起學生自豪感。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學,並提出自學要求:課文講了幾種臉譜?每種臉譜各有什麼代表意義?在學生自學學習的基礎上,又引導學生合作探討,再交流彙報。最後拓展延伸,讓學生交流自己對京劇的瞭解,或交流自己家鄉戲曲特點,從而激發學生對戲曲藝術的興趣,感受戲曲藝術的韻味及魅力。

本文通過介紹臉譜,但又不能單單停留在圖案要神奇上,而是從臉譜帶出了許多歷史故事,如竇爾敦盜御馬、關公戰長沙等。但在教學中,因為受學生知識面的影響,對這些歷史故事學生知道寥寥無幾,導致本節課留有遺憾。

一面反思總結 篇4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八組第33課,本教材以愛科學為專題編排的。《活化石》一課介紹了銀杏樹、大熊貓和中華鱘三種倖存的珍稀生物,兼有知識性與趣味性,可以説是學生喜聞樂見的閲讀材料。在研讀教材的時候發現,這篇文章的結構比較相似,比較適合開展合作學習,所以我在教學設計時主要以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來引導學生感悟文本。

一、小組合作,演讀課文。

由於學生認真學習課文,和文本進行了很好地對話,所以,學生的智慧得到昇華,語言表達能力得到訓練。比如郭俊含同學説:嗨,大家好!我中華鱘,也是一種古生物。我有一億多年的歷史。我生活在江河裏,身上披着大片的硬鱗。我的眼睛有核桃那麼大,而且亮晶晶的。我有一張又大又尖又長的嘴。你們説:我的樣子奇怪嗎?如果大家喜歡我,可要好好保護我喲!

因為要在小組內進行交流,使那些平常不愛説話的孩子也能與同學交流,既訓練他們的膽子,又訓練了他們的表達能力。

二、抓住比喻句進行教學。“銀杏樹的樣子很容易辨認,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這個句子除了讓學生在讀在知道講述了銀杏樹的葉子很像扇子這一特點外,我還抓出了兩個語文知識點。第一個,這是一個比喻句,我讓學生模仿句子,進行打比方句子的訓練。第二個知識點是,在這個句子中,有兩個重疊量詞,分別是“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這是這篇課文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在這裏時,我進行了這樣的處理。讓學生讀讀上面兩個詞語,讓學生髮現有什麼物點,學生很快就找出來了。“片”和“把”字重疊了。我讓學生對比“一片葉子”和“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麼不同。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葉子”只有一片葉,“一片片葉子”就是有很多葉子。“一把扇子”就是隻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

一面反思總結 篇5

《尊嚴》是一篇教育性很強的文章,講的是石油大王哈默年輕時,以自己的言行維護了個人的尊嚴,贏得了別人的尊重,從而改變自己命運的故事。在教學前,我想通過本課的教學,讓學生懂得什麼是尊嚴,文章是通過怎樣的表達方式和描寫來表現哈默的尊嚴的以及聯繫生活實際説説。通過教學,感覺前面兩個方面還是落實的比較好的,聯繫生活實際方面做得很失敗。

(1)通過學生自己的感悟,體會尊嚴的含義。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找出描寫逃難人的語句細細品讀,再讓學生找出描寫哈默的句子對比着讀,在兩種對比強烈的語句中,學生們初步體會了尊嚴的含義,然後梳理出鎮長和哈默的對話以及描寫哈默動作的語句,讓學生分角色進行朗讀,在朗讀中進一步體會尊嚴的含義,通過以上兩方面的鋪墊,對理解鎮長對女兒講的話的含義就容易多了,學生們真正理解了尊嚴的含義。

(2) 滲透寫作方法的指導。讓學生明白課文為什麼會具體傳神地表現了哈默的尊嚴,離不開外貌、動作的描寫,動作上一個小小的細節就可以淋漓盡致地展現人物的性格。比如“年輕人立刻狼吞虎嚥地吃起來。”通過老師的講解以及具體的範本研讀,學生初步明白了寫作的要領。

一面反思總結 篇6

教師在現代教學中扮演的角色,對於課堂過程的承轉起合,學生知識掌握的深淺都起着關鍵的作用。因此主導適度恰當就非常重要了,如學法上先對本框題“傳統文化的繼承”這條主線,分析什麼是傳統文化,為什麼要繼承傳統文化,怎樣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主題脈絡把握。如對學生回答的點評必須及時到位、精煉樸實,像對傳統文化是包袱和財富之辯,對於學生的理論論證和實例説明加以評析,讓學生回答得到認可進而可激發其回答的積極性。如利用多媒體,將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繫,在教學時,適當補充一些圖片文字和課外音像資料,引導學生切實感受傳統文化的繼承,樹立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繼承傳統文化的能力。

總之,教研發展離不開師生共進,教無止境,學無止境,研無止境。

一面反思總結 篇7

《對花》是一首河北民歌,是我國北方廣泛流傳的一種小調。通過讓學生學習歌曲《對花》,學習手絹舞,從中瞭解華北民間音樂的地域風格色彩,使學生了解熱愛祖國的民間音樂文化,體現弘揚民族音樂的重要理念。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用有河北地方特色的音調來演唱歌曲《對花》。本課的兩個音樂知識(對唱和表演唱;上滑音)的學習我放在唱歌的教學中,一方面,我要讓學生在學習歌曲的活動中去進行對唱和表演唱,另一方面,兩個知識點與對花調的風格形式緊密相關,如:曲調中的上滑音正是凸現了其他地域色彩的裝飾,演唱是要準確的把握歌曲的地方風格,就必須唱好上滑音。

本課的教學難點在體會歌曲的地方特色,自主的運用手絹舞這種形式表現歌曲《對花》。引導學生在學習歌曲的過程中創編歌詞、進行表演。所以在介紹手絹舞時把舞蹈的要求講的清楚,使學生易於接受,在表演唱時要注意用情緒來感染學生,帶動學生,並能準確的跟着歌曲的節奏表演。在創編歌詞的時候,教師要注意做到心中有數,瞭解一年四季花開的自然生長規律,瞭解花卉的名字,以免張冠李戴。在示範是還可以提到“反對花”即由冬季對起倒攤到春季。讓學生用逆向思維方式想問題。

在對整個教學過程的把握中,我把歌曲教學做為重點,從舞蹈導入歌曲時我啟發學生説説用什麼演唱形式表現愉快的心情,讓學生説出歌曲的演唱形式,進而導入表演唱和對唱,層層深入,引入歌曲《對花》。在這個環節的把握上教師要注意語言的的巧妙設計在上滑音演唱時教師讓學生髮現樂譜上的記號,從而講解上滑音,讓學生通過對比的演唱加深學生對上滑音的印象。在表演唱時要注意用情緒來感染學生,帶動學生,並能準確的跟着歌曲的節奏表演。把歌舞的生動活潑表現出來。

在本節課的設計時,我感覺自己對本課的一些設計聽、唱、跳、創編等環節中都與以往設計類似,所以在唱歌環節的設計上,我採用了分句對唱的方法。在設計本課的導入時,我也絞盡腦汁的想了很多方法,如:遊戲法,情景導入法、師生表演法、等等,最後我採用“變魔術”的方法,變出手絹,讓常見的手絹花出示起來比較新穎。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以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貫穿於整個教學活動中,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教師還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基本動作、學習歌曲、創編歌詞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參與放在重要的位置。本課學習河北民歌,讓學生了解了河北民歌和河北民間舞蹈,弘揚了民族音樂,增強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操。體現新課標“弘揚了民族音樂”的新理念。同時,在教學中我還要改掉一些不足。像:沒有把自己的情緒去感染學生,教師的表情還不夠,情緒不夠,沒有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學生,不能充分調動課堂的氣氛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太平穩。在語言組織表達上要更親切更有趣,示範時要表情更豐富,表演時要更誇張到位,學生才能感受到教師的個人的魅力,才能把歌曲的情緒很好的表現出來。

一面反思總結 篇8

1.突破教學常規——展示學生的自學能力。

一般情況,教師教唱一首兩段歌詞的歌曲時都是先教第一段。而這首歌曲由於第二段難點較多,而第二段的歌詞正好也與導入的內容相契合,所以教唱時我嘗試先教唱第二段,部分難點被攻破之後,讓學生自學第一段。自學過程中,一位同學提出自己演唱時有困難的地方,另一位同學用分析難點和示範演唱的方式幫助他解決。這種同伴互助共同學習的方式,不但發揮了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而且也把我校五(一)班學生的自學能力在聽課老師面前進行了展示。

2. 創新表現形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現在的音樂教學也倡導學生之間要合作,這樣可以使大家一起學習與體驗,使學生個體和羣體都達到最大的學習效果,使他們相互激勵與促進。這節課中,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學生掌握歌曲之後,我請班級中合唱團的同學上前來表演,他們演唱歌曲第一段,剩餘的同學演唱第二段;同時,還請了三位節奏感不錯的同學用打擊樂器“沙錘”為他們的演唱伴奏,伴奏的音型就是歌曲中最常出現的切分節奏。這樣的表演活動,讓大家覺得歌曲的演唱形式變得豐富了,而更重要的是加強了學生們之間的協作能力,培養了他們的合作意識。

一面反思總結 篇9

蘇霍姆林斯基特別重視思維的訓練,他説:“只有當教師給學生帶來思考,在思考中表現自己,用思考來指揮學生,用思考來使學生折服和欽佩的時候,他才能成為年輕的心靈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導者。”②在《理想》學習的整個課堂上,我還是比較關注學生的思維和學習方法訓練的:學生善於提出問題、善於思考問題,一直處在積極思考的狀態。

從這一點來説,可以有一兩句不採用“體驗式學習法”,教師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學生一提出問題就聯繫學生的實際,也就是沒有必要每一句都做出細緻的分析和理解。 但不能否認:教師必須對課堂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作出恰當估計並有具體設計,避免出現新問題時手足無措。因此,在解決“大寫的人”的問題時引導不夠到位是一個遺憾,這遺憾促使我思考:老師要珍惜課堂教學每一分鐘,力爭在每一分鐘裏都獲取最真實、最大的教學效益。

這堂課在很多方面都獲得了預期的成功,但還是有些小小的遺憾,比如在教學中,由於質疑這一環節,時間花得比較多,導致後面的環節有些匆忙。這些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引起關注。

一面反思總結 篇10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寫一位在邊疆工作的父親回到內地接將要上學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們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藉以表達自己紮根新疆、建設新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裏需要,就在哪裏紮根、發芽、成長。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格。這樣,借物喻人就成為本課教學的重點所在。因此,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是本課的教學目標。要完成這一教學目標,我引導學生重點理解爸爸的話及最後一節的含義,並抓住課文中的聯繫點,就是把白楊品格和爸爸的心願聯繫起來。這就是本課學習的重點。

課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楊的形象———白楊的特點———白楊的象徵意義這一順序來組織文路的。文中巧妙地運用了三個問句,承上啟下,串聯全文,句句遞進,引向深入。因此,我從三個問句入手,以三個問句串聯整堂課的教學環節。從第一問句“從哪兒看得出列車在前進呢?”引出白楊,理解其“高大挺秀”的形象;從第二問句“為什麼它這麼直,長得這麼大?”理解白楊“高大挺秀,不擇環境,不懼災害”的特點;從第三問句“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理解白楊的象徵意義。教學中,我把三個問句作為“突破口”,並圍繞三個問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之正確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面反思總結 篇11

理清課文內容。這是一首兒歌,講述了在春雷、春雨、春風、春燕的作用下,柳樹悄悄地發生了變化。在整體感知環節,先讓學生自讀課文,找一找是柳樹是在誰的幫助下醒了?學生讀文後能夠很快地找到是春雷、春雨、春風、春燕讓柳樹醒了。這為學習課文內容做好了鋪墊。

注重語言文字訓練。春雷轟隆隆,好像在跟小柳樹説話,他會説些什麼呢?引導學生想象説話,有的説:“小柳樹,小柳樹,快醒來吧,春天已經到了。”有的説:“小柳樹,快睜開眼睛看看,春天來到了。”這一説話訓練的設計即深入引導學生感悟春天到了,萬物在春雷的催促下發生着變化,又訓練學生依據創設的情境説合理的話。這篇兒歌句式相似,用詞準確豐富生動,是訓練學生準確表達的好例子。學完課文後,在課堂拓展環節“春天來了還有什麼醒着呢?”同學們根據課前的觀察,回答的非常踴躍。然後出示句式引導學生説話:__________跟__________説話了,説着説着,_________。如:有的同學説:“春雨給小花洗澡了。洗着洗着,小花喲,紅了。”有的同學説:“春風給小草梳頭了。梳着梳着,小草啊,綠了。”從他們的口中,美好的春天以詩的語言源源流淌。

一面反思總結 篇12

這是一篇能體現電腦神奇的文章,所寫的內容極為有趣,貼近學生的心理,特別是男生,十分喜歡討論關於機器人的話題。文章的敍述方式很有特色,果園機器人各種特性的介紹,是隨着果園生產需要的變化一步步體現出來的。機器人特點的介紹有層次,也體現了生產需求是科技發展動力,學生讀後會得到有益的啟示。

教學伊始,由《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學生已瞭解的電腦的神奇,接着讓學生欣賞課件導出課題;通過觀察課文的插圖,説説機器人的樣子;通過自讀課文後小組交流,初步瞭解課文內容;通過質疑、解疑,加深理解課文內容;通過細讀感悟,瞭解“果園機器人”的工作原理;通過朗讀,加深對課文的進一步理解;通過老師的口頭範文,領引拓展想象説説自己心目中的果園機器人是怎樣的,從而激發學生對機器人世界和科技的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我讓他們自主學習,小組交流,同桌交流,熟悉課文內容。採用“質疑—解疑”的課堂結構,放手讓學生自學,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解決問題。

課後引導交流蒐集到的有關機器人的資料,放飛想象翅膀。可以説説自己心目中的果園機器人應該是怎樣的;也可以用圖畫的形式畫出自己心目中的果園機器人,還可以圍繞某一用途,儘可能考慮實際中各種需要,構思機器人的特點,為語文園地的口語交際作鋪墊

教學完之後,我想:適當縮短自讀課文、討論交流,留作朗讀、小練筆用,這樣組織教學會更合理。

一面反思總結 篇13

慣於實際生活的人能堅持到底,堅持到最後結局,自我反省和空談理論的人卻不想越過他們自己所指定的邊界,而永遠停在那裏,他們在崇高的意向,絕對的真誠和才幹的條件下,阻礙事件前進,因為山巔險峻會撞傷他們。——屠格涅夫

世上的歡樂幸福,總結起來只有幾種,而千行的眼淚,卻有千種不同的疼痛,那打不開的淚結,只有交給時間去解。——三毛

要留心,即使當你獨自一人時,也不要説壞話或做壞事,而要學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別人更加知恥。——德謨克利特

最甘美的成功,只有從未成功的人才知道。——狄更斯

反躬自省是通向美德和上帝的途徑。——瓦茨

只要你發現自己是站在多數人的一邊,那就是該停下來反省一下的時候了。——馬克·瓦恩

要想了解自己,最好問問別人。——日本

自重、自覺、自制,此三者可以引至生命的崇高境域。——丁尼生

一面反思總結 篇14

《少年閏土》是一篇十分經典的文章,較難的是學生對當時背景的理解。本文節選自短篇小説《故鄉》。課文通過“我”的回憶,刻畫了一個見識豐富而又活潑可愛、聰明能幹的農村少年——閏土的形象,反映了“我”與他兒時短暫而又真摯的友誼以及他的懷念之情。教學中我轉變了以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自主地探究,在合作中學習,完全地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沒想到的是,學生們熱情高漲,不僅對這篇課文充滿了熱情,而且還生成了許多我所沒有預料的精彩,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始終遵循“讓學生真正做課堂的主人”這一理念,下面將這些精彩反思如下:

一、重研讀 創教學新路

這節課,我改變了以往閲讀教學面面俱到、串講串問的傳統做法,以學生研讀為主體,探究發現為手段,培養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在初讀研究環節,教師出示彈性式填空,“的少年閏土。” 並以此為突破口,引導學生研讀。在交流中,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豐富填空內容,以較短的時間在整體上感知了教學內容,凸現少年閏土的形象;在重點詞句的研讀中我放手讓學生自行探究——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漲,讀思結合,動靜配合,在研究中獲得了成功的快樂,真正把學生當做課堂的主人。

二、重點撥亮思維過程

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難免碰壁。這時教師適時適當的點撥可謂點到了節骨眼上,教學也實現由局部向整體推進。“啊!閏土的心裏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這句話的理解,正如一生所説,我有點懂,但説不明白,這正是學生學習中的“憤悱”狀態,需要教師點撥。在讓學生充分地讀的基礎上,引導:(1)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指哪些?(2)“我”往常的朋友指誰?(3)“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 又指什麼?學生聯繫語境,在解題中逐漸明白其中之意。再通過讀的點撥:將“啊!”與後面“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聯繫起來想一想,結合上下文內容,整句朗讀,反覆誦讀,深入體會。學生讀得非常投入,尤其是一個“啊!”字,融少爺“我”的種.種情感於一體,在讚歎中凸現少年閏土的形象,領悟少爺們的心聲,使學生真正感悟到了其中隱藏着的深刻內涵。

一面反思總結 篇15

《打電話》是一則相聲,這是學生第一次在語文書上接觸。未學之前,就有很多學生推薦我閲讀,更有的叫我提前上,都覺得個性搞笑。在教學時,我從網上下載了這則相聲的視頻,先讓學生欣賞,再來自主學習,頗有成效。

一、合作意識和潛力得到較好的培養。“打電話”既是日常生活中典型的口語交際活動,又是體現人際關係的極好事例。我緊密聯繫生活實際創設情境,用心營造共同學習、探索、研究提高的環境氛圍,充分利用對話形式、交互式等合作學習模式,讓學生在充分合作機會的個體與羣體交往中學會尊重、學會溝通、學會互助。如“學生自由組對練習”、“生生表演”,都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潛力的好做法。

二、注重了創新學習。學生熟悉了最基本的打電話方法後,我又設計了打電話時可能出現的四種不同狀況,其目的是設置對話障礙,加大口語交際的難度,進一步培養學生會多渠道解決問題的潛力,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口語交際的靈活性。

三、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是一篇獨立閲讀課文,我始終把學生當作口語交際的主人,訓練的主體,用心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安排時間,搭建舞台,帶給表現機會。如導入環節的“回憶打電話的情景”,分層訓練環節中的“學生表演”、“師生評議”等都力求全員參與,把“面向全體”的要求落到了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