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歡樹的教學反思(通用15篇)

合歡樹的教學反思 篇1

《合歡樹》這篇文章是高一新教材下半學期《短文兩篇》中的其中之一。另一篇文章是《記住我》,英國作家泰斯特的作品。在選課的時候,我顧忌到是公開課的緣故,所以主觀上希望短文整教,力求一堂課完成。於是着眼於此文,而因為性格的原因,個體情感上比較容易迴避《記住我》的陰沉,而主動投入《合歡樹》的温情,所以就有了今天的這一堂課。

合歡樹的教學反思(通用15篇)

細想起來,選擇《合歡樹》的主要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喜歡,它打動人。但問題也同時產生,越是感性的東西,越難以用理性的思維方式去詮釋、解讀和把握。其實母愛是不用教的,它只需要感受;感恩、珍惜也是不用教的,它只需要提醒,那麼我究竟要教什麼?但是我想既然已經決定了,改變不是應該有的積極的態度。我不但要教,而且要遊刃有餘地教。於是我就藉着《合歡樹》這件煽情的外衣,講述文學作品欣賞的方法和角度,時而拉近文本與學生的距離;時而拉遠文本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但無論如何都圍繞在“合歡樹”的周圍,回到了語文的本分上。

當然在準備這堂課的同時,我考慮的外在於文本的東西還有很多。比如如何上好《合歡樹》;如何把《合歡樹》上成好的公開課;如何把《合歡樹》上成是“有效課堂教學”課題下的好的公開課……想的東西太多,反而無所適從,放不開手腳。有時我想,從很多的目的出發,讓語文課承載太多的使命和功能不是不可以,但未必就是成功與有效的語文課堂。總於有一天,當我拋開所有的雜念,靜靜地自我誦讀《合歡樹》時,我找到了感覺,找到了真正屬於語文的感覺,屬於《合歡樹》的感覺。我常記得我父母那個時代有一句話:不管世界風雲如何變幻,我們中國人始終以不變應萬變。我不恰當地化用它在今天的語文課堂中,這個“不變”就是——從學生自身出發,從文本出發。

“從學生自身出發”——課堂的導入。當然這個導入如果説還有可取之處的話,要感謝三附中的“有效德育”,是他們的工作給了我這樣一個良好的教學契機。 

“從文本出發”——8分鐘的教師全文配樂朗讀。設計這樣一個教學環節,我是下了很大的決心和勇氣的。在一個40分鐘的課堂中,花8分鐘實時間讀一篇文章是一個非常大的冒險。讀得不好,是徹底得無效;讀得動情投入,那麼怎麼把學生的情緒拉回來。如果讓此時課堂跟着感覺走,設計“請你談談你的母親”或者是“母親對你的愛”、“你應該怎樣去感恩”……那麼這樣的課堂還是不是語文的課堂;還是不是《合歡樹》的課堂?我想這樣的課堂再精彩也只是一次藉着《合歡樹》導入的主題班會。

那麼怎麼把已經“氾濫”的情感來回到語文,我想還是要 “從文本出發”——找人物。文學即人學。不樹立優秀人物形象的作品不是好的作品;同樣不解讀人物形象的課堂也不是好的課堂。從“完美不是真正的美”的角度,讓學生髮現人物,發現史鐵生筆下的一個真實的,偉大的母親。再由文學審美的技巧推出“合歡樹”的豐富意藴,感受文章的巧妙構思與佈局。並且在題型設計上,以“開放性的選擇題”這一形式,激起學生的興趣,擴大課堂的容量。文學不是科學,它真正的精彩不在於一堂課結束後給出一個既定的答案;而在於留給孩子們更多的回味與思考。於是我在課堂的結束時,播放了滿文軍的《懂你》,再次以情感收尾,留有回味。

當然課堂還是有諸多的遺憾,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沒有來得及重點點到史鐵生樸實的寫作風格。文學作品在結構上尚巧,但在文風上卻要去“巧”。《紅樓夢》中有一句:花至淡時始知豔,説得也就是這一點。而對於如今學生大學聯考應試作文中不斷地模仿、追求、崇尚華麗的文風這一現象,也有一定地正面指導作用,課堂的“有效性”我想在這裏也是一種“從大處、從遠處”着眼的落實。教學的遺憾同時也是一種及時生成的教學資源,我以此不斷地激勵自己走在這條教學的“不歸路”上。

合歡樹的教學反思 篇2

世界著名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指出,數學的學習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習的東西發現或創造出來。根據這個指導思想,我認為數學教學在關注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應注重學生“親歷性”、落實教學“主體性”,關注學生“學數學”、“做數學”的過程。以上教學過程打破了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整個過程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實際狀態出發,通過質疑、猜想、例證、觀察、交流、歸納,親歷了探究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這個數學問題的過程,從中體驗了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悦或失敗的情感。

1.注重教學目標的整合化。

根據時代的發展和要求,數學教學的價值目標取向不僅僅侷限於讓學生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瞭解數學的價值,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獲得數學的基本思想方法,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在教學中要處理好知識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平衡與和諧的整合,在知識獲得的過程中促進學生髮展,在發展過程中落實知識。

在“交換律”這節課中,教師在目標領域中設置了過程性目標,不僅和學生研究了“交換律”“是什麼”,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了數學問題的產生、碰到問題“怎麼辦”和“如何解決問題”。花更多的時間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親歷“做數學”的過程。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事情並提出疑問:這種交換位置、結果不變的現象在我們的數學知識中有沒有呢?激勵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結構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觀察、分析,主動獲得“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既獲得瞭解決問題的方法,又體驗了成功的情感。

2.注重教學內容的現實性。

教學時,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教學要求,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識出發進行調適,開展教學活動”。這為我們的教學改革在操作層面上指出了方向。“交換律”這節課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

(1)找準教學的起點。對學生學習起點的正確估計是設計適合每個學生自立學習的教學過程的基本點,它直接影響新知識的學習程度。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在浙教版國小數學教材中分別安排在第七冊和第八冊,而在過去的學習中,學生對加法和乘法交換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認識,並能運用交換加數(因數)的位置來驗算加法(乘法),所以這節課教師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髮現並用數學語言表述數學規律和總結怎樣獲得規律的方法上,使學生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的實質是交換位置,結果不變,這種數學思想在生活中到處存在。本節課教師首先引導學生用辨證的眼光觀察身邊的現象,滲透變與不變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然後採擷生活數學的實例:同桌兩位同學交換位置,結果不變。引導學生產生疑問:這種交換位置結果不變的現象在我們的數學知識中有沒有呢?你能舉出一個或幾個例子來説明嗎?這樣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使學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並不神祕,同時也激起了學生大膽探索的興趣。

(3)改進材料的呈現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學的基本內容、基本思路,教師應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有目的的選擇、補充和調整。本節課在教學材料的處理時,改變了把課本當作“聖經”的現象,讓學生參與教學材料的提供與組織,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創新和實踐的學習環境,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探究慾望,又使學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種成功的體驗。另外在材料呈現的順序上,本節課改變了教材編排的順序:在第七冊教學加法交換律,在第八冊教學乘法交換律,而 是同時呈現,同時研究。因為當學生在已有認知結構中提取與新知相關的有效信息時,不可能像教材編排的有先後順序之分,而是同時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

3、注重教學過程的探索性。

在“教學要求”中,增加了“通過觀察、操作、猜測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的內容;在“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中,專門把“重視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作為一個問題進行論述,要求教師“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理解數學問題的提出,數學概念的形成和數學結論的獲得,以及數學知識的應用”,“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交換律這節課中,教師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數學現實”理解情景,發現數學,打破封閉式的教學過程,構建“問題——探究——應用——新問題——再探究”的開放式學習過程,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

(1)創設生活情境,激勵探究慾望。本節課,首先引導學生用“變與不變”的眼光觀察身邊的教學環境,進而採擷現實生活中的一種有趣現象,讓學生初步感知問題,從而引起認知衝突,激發學生探究慾望。這樣安排,既幫助學生消除了思維上的心理障礙,為新知的獲得切實做好了心理和知識、能力的雙重準備,又達到了激活學生原有知識、引起注意期待、誘發學生參與意識的目的,使教學始終處於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之中。

(2)引導學生探索,開發創造潛能。教師巧妙地利用生活原型,激活與新知學習有關的舊知,引導學生從原來的知識庫中提取有效的信息,通過自組算式,整理、觀察、分類、交流,逐步抽象概括、形成結論,並進行應用。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學生探索與創造、觀察與分析、歸納與驗證、矯正與調換等一系列數學活動,自主發現、自主探索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並從中認識到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3)反思探索過程,體驗成功情感。問題解決後,引導學生對探究學習的活動過程進行反思:面對一個實際問題,我們是怎樣來解決的?從中提煉出解決問題、獲得新知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並自覺地將思維指向數學思想方法和學習策略上,從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4)提倡教學相長,鼓勵開拓創新。在本節課的最後,教師有意識的空出一定時間讓學生來質疑問難。一方面讓學生對本節課不懂的知識提出疑問,在師生幫助下及時解決;另一方面,讓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既培養了學生提問題的能力,又能使學生的認知心理產生新的“不協調”,形成一個再探究的氛圍。

總之,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突出了知識的系統性,學生的親歷性,儘量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規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讓學生自己去獲得。課堂上給學生以充足的思考時間和活動空間,同時給學生表現自我的機會和成功的體驗,培養了學生的自我意識,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合歡樹的教學反思 篇3

分數乘分數的意義是分數乘整數意義的擴展,記住分數乘法的計算法則並不困難,但讓學生理解算理難度就比較大了。所以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教學中我主要是突出了實際操作和圖形語言,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直觀體會分數乘分數的計算並能運用自己的語言進行總結。

首先在複習中,我先讓學生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及計算方法,然後通過直觀演示,依次折出長方形紙條的1/2,再取1/2的1/4和3/4,並讓學生用乘法算式來表示這個過程,初步感受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並用語言概括,初步滲透了無限的思想;然後讓學生猜想1/2×1/4=?由於學生已有了分數乘整數的基礎,所以不難猜出:1/2×1/4=1/8,接着就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藉助圖形語言,體會分數乘分數的意義,感受分數乘分數為什麼是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方法,學生在摺紙的過程中,體驗到結果都相同,再借助教材中“討論”的問題,鼓勵學生討論算式與圖形之間的關係,通過類似幾道題的“折一折、想一想、算一算”,讓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小結分數乘分數的方法。

教學中充分藉助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通過觀察、實驗、操作、推理等活動,通過例題的直觀操作,通過知識的遷移幫助學生理解了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初步掌握了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主動進行分析、觀察、猜想驗證、比較、歸納的過程,進一步發展學生初步的演繹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

存在問題:

1.課上的很快,因此準備得有些匆忙,沒有做過多準備,使得在練習和摺紙驗證猜想的環節花去了很多無謂的時間,直接導致後面練習十分匆忙,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2.語言不夠精練,沒有很好調動學生,導致活動中學生參與的面比較小。

3.討論1/2×1/4,1/2×3/4的結果這一環節處理的不好,現在想來是否可以直接出示算式,然後放手讓學生用不同方法去討論結果,再去猜想算法。

合歡樹的教學反思 篇4

在課程改革開始的時候,很多教師、家長這樣説:“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係着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那麼,新課程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我覺得首先應該給學生的是一堂充滿“激情”的課。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在整堂課中我一直以充滿激情的狀態進行教學,除了讓文本中的情來感染學生,更易我的激情來渲染、薰陶學生。

其次,應該是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閲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童年的朋友》這篇課文時,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小熊的可愛之處了!我提出:“你們讀讀課文,覺得文中的小熊是一隻怎樣的玩具,你從哪裏感受到的,你能通過朗讀體現出來嗎?”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於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在引導學生理解文中的我竟然要拿曾經給過我快樂的小熊來練拳時我的心靈受到了震撼,我就創設了一個語境,學生真正領悟了作者的自責、內疚、慚愧,那種情很自然的溢於言表。

合歡樹的教學反思 篇5

本節課的內容是建立在學生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並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基礎上,教學一些計量長度的知識,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統一長度單位,教材是從兩種情況來説明的。第一種情況: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同一長度。讓學生思考:為什麼都是量的數學課本的寬,量出的結果卻不一樣呢?由此啟發學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

第二種情況: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讓學生體會到:因為選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去量,可能數值上一樣,但由於它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在日常生活中為了準確、方便的表示物體的長度,人們發明了帶有刻度的尺子,為了便於交流,尺上的刻度作了統一規定,由此引出釐米尺,幫助學生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 新課開始, 我鼓勵學生選用自備的學具硬幣,回形針,文具盒、鉛筆等工具進行測量,引導學生比較測量結果,體會需要採用統一的長度單位,從而揭示新課內容——認識釐米,然後讓學生拿出學生尺,自己認真觀察,你在上面發現了什麼?和學生一起找一找尺上的1釐米,是從刻度0到刻度幾?再讓學生找一找,還有哪兩個數之間的長度也是1釐米,我及時總結:相鄰的兩個數字之間的長度都是1釐米.並讓孩子伸出手指比一比,1釐米有多長?找一找,我們身邊那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有1釐米長? 引導學生觀察食指的寬,圖釘的長,然後用尺進行測量,驗證這些物體的長度。學會正確測量物體的長度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內容.我通過設計幫小馬虎找錯的練習,讓學生在具體的測量圖形中深刻地明確了使用學生尺的正確方法:1.把尺的0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看右端對着幾。

總之,本節課學生動手測量、觀察討論等活動中,學習積極性比較高,基本上掌握了相關的概念和測量技能,但不足之處是我在練習設計上忽略了學生的估測的能力的練習,另外,深度挖掘不夠,如:測量數學書的長,尺子不夠長怎麼辦?這些都是我在備課時沒有預測到的。看來,今後還應加強備課的深度和廣度。

合歡樹的教學反思 篇6

今天,和學生一起學習了葉聖陶先生寫的一篇寫景散文《荷花》。課文描寫了公園裏盛開了一池美麗的荷花,荷花有各種各樣的姿態以及我看荷花時的感受。抒發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朗讀感悟,體會優美的語言

本文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文章語句優美,充滿想象,讓人讀後能身臨其境,賞心悦目。為了讓學生能好好體味文章語言文字的美,我運用了多媒體課件的展示,那一池婀娜多姿、千姿百態的荷花,深深地吸引了學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採取多種多樣的讀書形式來激起學生讀書的興趣,有個人讀,指名讀,男女生賽讀,齊讀等。學生們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讀得津津有味,聲情並茂,似乎自己也變成了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

二、抓住留白,指導想象説話

這節課我覺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利用課文的留白進行寫話指導,學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

1.對第二小節的“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這句話,我進行了這樣的寫話練習設計: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地冒出來,彷彿______________。利用這句話中的兩處空白,激發學生的想象,感受白荷花的生機勃勃,充滿靈氣。學生的回答十分的精彩,例如:“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彷彿(想欣賞大自然的美景)。”“白荷花從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彷彿(想向人們展示自己美麗的樣子)”“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彷彿(要呼吸大自然新鮮的空氣......學生能結合課文內容有這麼豐富的想象,讓我感到欣慰。

2.第四小節中還有一處留白:“風過了,我停止舞蹈,靜靜地站在那兒。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的快樂。小魚在腳下游過,告訴我昨夜做的好夢……”我抓住了最後的省略號,問學生,還有誰會告訴我些什麼?提醒學生抓住清晨荷塘的時間和地點的特點,展開大膽豐富的想象。學生的回答:“蝴蝶飛過來,告訴我她要為我授粉。”“小鳥飛過來,告訴我,今天早晨它看到的事情。”“一隻小青蛙跳到荷葉上,告訴我在池塘遊玩的樂趣。”等等。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教育,如果沒有美,沒有藝術,那是不可思議的。”這節課,我藉助美麗的範文,引導學生進入美的境界,與文章產生共鳴。在聽説讀寫的訓練中受到薰陶,收到了教師與學生共同雙贏的效果。但自己的教學語言還不夠精煉。課堂教學中,點撥語、評價語等語言設計,還不夠到位,必須好好斟酌,應該更有針對性。今後要努力發現課堂教學中的不足,並加以改進,這樣才能不斷進步。

合歡樹的教學反思 篇7

《稱讚》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很有啟迪意義的童話故事。在小獾有點泄氣的時候,小刺蝟稱讚了它,使它有了自信,小獾稱讚小刺蝟的蘋果香極了,使小刺蝟消除了一天的疲勞,所以稱讚的效果多麼神奇啊!文中的小刺蝟和小獾相處得多麼融洽,多麼富有人情味兒!只要是發自內心的稱讚,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話,也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習這篇課文,讓孩子學會發現別人的優點,學會稱讚別人是非常有意義的。

我是上的是《稱讚》的第一課時,其中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字詞方面:第一課時,主要是學習課文中的生字,詞,打好識字基礎。課堂開始,先請出了文中的兩個任務小刺蝟和小獾,要刺蝟和獾帶着生字寶寶來和大家見面,然後,我列出了課文中的4個關鍵詞來進行認讀。這個挑選的四個詞語來認讀的方法來引出課文的方法,有些許的不足,這樣就會遺漏其他比較難的生字認讀。同時,優點就是可以緊緊銜接着課文內容。然後請同學識記這些生字的時候,提出了同是"木"字旁的"椅""板"兩字,但是這個環節裏有點不足,我沒有給同學識記其他生字的時間,有同學正好説到了我要距離的生字,我就直接跳過去了,太倉促。在課堂裏,開火車比較常見的遊戲還是很吸引學生的,舉手來認讀生字的小朋友也比較多,同學們也比較積極合作。

合歡樹的教學反思 篇8

1、在語文課堂上,我始終強調朗讀,課前朗讀,課上範讀,練讀,指讀,選段讀,男女分讀,而且讀得好壞不算,首要條件就要聲音響亮,用自己的聲音激發自己的信心,我行,我敢讀,我要讀。國小生大多喜歡朗讀,在喜歡別人聲情並茂的朗讀的同時,又害怕自己沒有機會讀,或沒有別人讀得好。為此,我認為,初次嘗試的機會應交給中等朗讀水平的學生,讓那些有些憂豫的學生感受到自己跳一跳,完全可以夠的着,從而激發了他們讀得慾望。有了自信心去讀,讀一遍長進一點,當他讀得越來越流利,正確,有感情時,他也就能通過讀去理解課文的內容,因為有了讀得自信心,也就一定有讀好的願望,也就一定要去斟詞酌句,該如何去讀好。

2、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學生的想象是豐富的,如果我們無法創設一種情景讓他盡情“散發”,那麼無疑會抑制學生想象力的發展。我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在課文的情景中,把自己當成文中的人物來思考、來動作。從而讓學生來領悟體會當時布魯斯的軍隊七戰七敗,他自己也負傷後,幾乎失去了信心。

3、合作學習對激發思維有益。

學生面對老師的提問,先通過學習小組的討論交流,再在課堂上發表意見,比較活躍大膽。從學生認知能力來看。國小生的認知能力、認知水平都相對處於一個較低的層次。離開了教師的“滿堂灌”“滿堂問”,有些學生學習時會感到手足無措。此時,合作學習就尤為重要。從學生的心理髮展來看。但相對而言,學生在小組內、在同伴間,在合作學習的形式過程中,緊張情緒將大為緩解,害羞心理將更容易克服。從課堂教學的效率來看。自主合作學習不僅有利於擴大參與面,照顧到每一個學生,而且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來自集體榮譽感的激勵,來自同伴需要你高質量合作的壓力)和主體意識的形成(在小組中,只要自己努力,就能發揮很大的作用,就能嚐到成功的樂趣)。

4、在情境中境人互動,實現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對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至關重要,但境與人之間的互動同樣應該重視。因為當學生和教師一同創設情境併成為情境的一部分,在其中思考、活動達到忘我的境界時,便進入一種人境融合的最佳的創新狀態。由於情境教學中的情境是人為優化了的環境,再加上教學過程中對情境的不斷豐富,這就使得情境成為訓練學生直覺思維的最好憑藉。在教學中,為使學生更好地體會布魯斯的所見所感,我就讓學生扮演文中的人物,體會該角色在故事情節發展過程的不同表現。這樣學生融入情境之中,而情境也因學生的加入變活了。學生全身心地投入,使情境成了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最佳土壤。在教學中,我們突出情境的開放性、包容性,給學生留下充分的創新餘地。

合歡樹的教學反思 篇9

《誡子書》是諸葛亮寫給兒子的一封家書,短小精悍,卻意藴深刻,寥寥數筆卻飽含着一位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讀來頗有韻味。

特別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名言,大家真是耳熟能詳。本課要求背誦,最好的方式是在課堂上一步步引導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成誦。但大多時候,古文在背誦上有前置性,也就是還沒正式學習課文時,學生已經會背誦了。《誡子書》文章很短,學生在講解前已經背完了,我問孩子們理解什麼意思嗎,講了什麼內容,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不知道”。

問題來了,按理説,學生熟讀成誦後,大致意思還是能理解的,可出現現在這種情況,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我也料到孩子們在理解上會有困難,但完全不懂是沒料到的。課前,我已經分析了原因:文章雖然短小,問題就出在短小上。越是短小,就濃縮了越多的精華,我們就要更靜下心來深入到文本中去。我決定把文章分成隱性的層次,引導孩子們一層一層去理解文本內容。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這句話,孩子們很容易發現是説學習的。我追問“學習需要什麼”,孩子們很聰明,齊聲回答“靜”。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這句話很明顯和前文所説的不同,強調的是一個“躁”字。學生再結合“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可以理解這句話説的是修身。

至此,孩子們看到黑板上的板書,一目瞭然。

從而,回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句中心句上來,孩子們也很容易理解了本文的核心是“靜”。無論是做人(修身)還是學習(治學),都需要“靜”,切忌“躁”。

最後的“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孩子們根據意思,自己總結出了“要珍惜時間”。到此,諸葛亮寫這封家書的用意就很明朗了。

當然,學習古代的精華很有必要,能從中有自己的感悟和體會更可貴。因此,學生從中所受的啟發是這節課不能忽視的,也希望孩子們能學有所獲。

合歡樹的教學反思 篇10

教學中不僅注意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更注重讓學生領悟教學思想方法。如一億張紙的高度無法測量,學生想到可選測量一百張或一千張紙的高度,再推算一億張紙的高度;一億本書鋪開的面積難以測量,就以測量一本書的面積,在推算一億本書的面積,這樣把複雜問題轉化成簡單問題,一步一步解決,讓學生在活動中親身體驗、領悟,有局部推算整體的研究方法。教學反思:這節活動課,我讓學生在寬鬆的氛圍中,經歷猜測、實驗、推理等過程,自主完成研究活動,從而充分感知1億這個數有多大,並獲得成功的體驗。一開始上課,我設計了猜想情境,激發學生探索興趣。我根據兒童愛猜的心理,讓學生猜想1億有多大。由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不同,對“ 1億”的猜想也是各種各樣,這些猜想大都是憑感覺的,甚至是隨意猜測;有的學生説:“1億本書摞起來有一座小山那麼高吧!1億粒大米能裝滿一個房間吧!有的學生説:“大米粒太小,能裝滿一個衣櫃吧!”還有些想法不合實際,但我並未扼殺學生的想象,而是給學生一個寬鬆的空間,讓他們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滿足,使他們在想象和爭論中激起探索的興趣與慾望。

給學生10條魚,不如教給他捕魚的方法,教學中不僅要注意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更注重讓學生領悟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如1億張紙的高度無法測量,學生想到可選100張或1000張紙來測量高度,再推算1億張紙的高度;1億本書鋪開的面積難測量,就測量一本書的面積,這樣把複雜的問題轉化成簡單問題,一步一步解決,讓學生在活動中親身體驗、領悟,由局部推算整體的研究方法。學生通過自主探索活動,體會到數學思想方法的奇妙與作用,積累了許多數學活動的經驗,增加了學習成功的經歷,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合歡樹的教學反思 篇11

《表情歌》旋律活潑,節奏感強,歌詞內容易於孩子理解與表現,歌唱與節奏活動交錯進行的形式也比較容易調動孩子們的情緒。根據《綱要》精神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在設計本教學活動時,我注重引導幼兒嘴巴動起來、肢體動起來、師生互動起來、生生互動起來,使幼兒在愉快地氛圍中完成了活動目標。考慮在活動中如何發揮孩子的主體性,使枯燥平淡的歌唱教學變得生動活潑和富有兒童情趣是本活動的一個重要問題。在幼兒園的各種活動中游戲是幼兒最喜歡,讓幼兒在遊戲中得到發展,有所收穫在這個活動中首先是以遊戲的形式導入。遊戲是請你跟我這樣做,這個遊戲是幼兒比較熟悉的,採用這種形式來引入,馬上就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孩子能很快通過我的遷移,轉入到中心。

這首歌雖然歌詞很容易讓孩子們接受,也是孩子們感興趣的,但是其中有拍節奏的部分,孩子們總接受不了。在課堂上,我耐心地告訴孩子們一句話結束之後要拍三下,結束時要拍六下,但孩子們總是亂七八糟地拍好多下,有的孩子因為興奮還拍個不停,連續“強調”了好多次也不管用,孩子們還是按照自己的喜好來,導致大家只顧拍手,跺腳,卻忽略了歌曲的學唱,還有就是部分幼兒的主動參與意識還不是很強,導致在學唱歌曲環節中,課堂氣氛不夠熱烈,部分幼兒在我的再三鼓勵下,才自由表演起來。在以後的音樂教學活動中,要加強幼兒對音樂的大膽表現能力的培養,提高幼兒在活動中的主動參與意識。

合歡樹的教學反思 篇12

《日月明》是一篇語言簡潔、節奏明快、音韻和諧,十分適合兒童朗讀的韻文。讀着這樣的文字似乎能聽到稚嫩的童音,那麼動聽、那麼美妙。短短的韻文,揭示了 會意字的構字特點。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不僅瞭解了許多漢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漢字組成的,而且知道它的意思就是這幾個漢字意思的組合。對於這樣的會意 字,學生非常感興趣,在學習中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悦。

課堂上,我先出示生字讓學生認讀,再出示圖片讓學生猜意思,這樣學生很快理解了字的 意思。不過,這裏如果先出示圖片讓學生猜字再説意思,學生的積極性會更高。在學習韻文時,我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組成學習小組,在小夥伴中交 流自己的發現,自己也試着編一編。這樣,同學之間互幫互學,深化了對知識的認識;大膽交流,提高了交往能力。他們的團體合作意識被調動起來了,從而充分體 驗合作的愉快。靈活地處理教材,能較好地拓展語文教學的空間,有利於讓學生在廣闊的生活中學語文。從某種意義上來説,這也是在努力實踐着讓學生與文本進行 深層次的對話,也是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合歡樹的教學反思 篇13

總的説來有一下幾點,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注意:

1、加強預習環節。預習不僅僅是讀課文,還應該包括學生對課文的初步感悟。通過預習,學生可以比較清楚地瞭解自己的“已知”和“未知”,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有的放矢。就像呂校長説的,學生在課堂上得表現可以用充分的預習來改善。充分的預習可以讓課堂更加活躍,交流更加生動,理解更加深刻。

2、更加精心備課。不僅僅是對教材的備,還有對學生有所準備。就像白主任説的,要設身處地的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充分了解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設置的教學環節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因此備課也要有不同的側重。我們當老師的不僅要注重對教材把握,將教材爛熟於心,還有對學生有所把握,不能讓自己的備課成為學生學習的阻力。

3、培養學生的課堂表現力。一節課需要的是師生密切的合作,課堂氣氛的好壞與老師平日的常規要求、上課習慣,學生的聽講、發言等細微的表現關係密切。在平時的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想説、敢説、能説、會説,要培養每個學生參與課堂的意識,要讓學生會説。會説需要一段時間的養成,需要老師在教學中堂堂課去潛移默化。我希望打造的課堂是師生共同參與的課堂,是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課堂,是全員參與的課堂。每個學生在課堂上生動起來,才能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和提高。

合歡樹的教學反思 篇14

《魯班和櫓板》是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第八單元中的一篇課文。講述了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魯班受鴨子游泳的啟示而發明櫓板的故事,課文敍事具體明白,通過朗讀要讓學生感受到魯班愛觀察、勤思考,能創造的優秀品質。

一、緊扣字詞,理解文本

複習時,我設計了兩道填充題,讓學生填出帶拼音的字,並讀通句子,這樣既複習了上節課學習的7個生字,又回顧了全文的主要內容,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緊扣“十分吃力”、“滿頭大汗”,讓學生聯繫生活理解“滿頭大汗”,從而感受老艄公用竹篙撐船的辛苦,為下文魯班的“想”作鋪墊。第二自然段我緊扣魯班的動作“兩眼盯着”,“默默地想”,讓一個孩子上台來做“兩眼盯着”的動作,幫助孩子理解“兩眼盯着”就是眼睛一動也不動地看着一個地方。在講解鴨子撥水時,讓學生抓住“往後撥水,身子向前”來明白鴨子撥水的輕快,第四小節抓住“眼睛一亮”再現魯班思考的過程。

二、演讀重點段

課文的第三小節講鴨子在水中用腳蹼撥水的樣子,是魯班發明櫓板的關鍵之處,這一小節我先用圖片讓學生認識鴨子的“腳蹼”,然後邊説邊示範鴨子腳蹼撥水的樣子,接着讓學生走入情境:“現在你們就是那羣小鴨子,你們的手就是腳蹼,快來撥水吧!”學生用手做撥水的樣子,同時提醒學生把手並起來會遊得更快些,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接着提高難度,請學生帶上表情,加上動作來讀這一小節,一次,兩次……學生的情緒高漲,在遊戲中將文本的朗讀提高到了一個層次。

三、通過視頻解讀文本,化難為易

課文的第4小節是全文的重點。魯班看到鴨子用腳蹼撥水那麼輕快,“眼睛一亮,馬上找來一根粗木棍”,做櫓板的過程用視頻動畫的形式放出來,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明白了櫓板的製作過程。

另外,用“竹篙撐船“的吃力和用“櫓板搖船“的輕鬆學生不易理解,這兩種場景學生在生活中幾乎沒有見過,同樣通過視頻的演示,學生也能輕而易舉地明白兩種行船工具的好與次了。

當然,在教學中仍有許多不足,對於字的教學只設計了教學“忽”和“安”兩個字,低年級的生字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時刻以《課標》為基準,研讀教材,備透學生,把新課程的理念切實用在每一節課上,讓學生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接受知識。

合歡樹的教學反思 篇15

在這周學校開展的“同軌班互聽語文課”教學活動中,我執教了《葵花之最》一文。這對我是一次很好的學習鍛鍊、接受考驗的好機會。

《葵花之最》選自畢淑敏的散文集《我的故事》。課文借物喻人,借葵花謳歌了守衞在崑崙山的邊防戰士為了祖國和人民,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中不屈不撓、樂觀頑強的精神。

教學中我確定了這樣的教學思路:以課題“葵花之最”的“最”字為線索展開教學,抓住描寫這株葵花生命歷程的段落(發芽、成長、開花即被凍死),體會葵花頑強的生命力,進而體會到作者是借葵花來讚頌崑崙山上的邊防戰士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中不屈不撓、樂觀頑強的精神。在聽課活動中,我講的是第二課時。

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先讓學生回顧課文圍繞葵花寫了幾件事,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通過各個生長過程葵花的生長,讓學生找到文章重點句段(發芽、成長、開花即被凍死),並給出自學指導,讓學生找出這三個段落中哪些詞、句能體現葵花生命力頑強。在分析葵花的的特點之後,我有提出了問題葵花和我們的邊防戰士有哪些相同點這一問題,讓學生進行要討論,並昇華主題。

回顧這節課,我自己進行一下反思:

一、課堂評價語比較單一,不能充分的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而且評語缺乏導向性,不及時。

二、教學環節不夠緊湊,時間安排不合理,造成課堂前鬆後緊。

三、缺少朗讀的指導。四節課都重視了學生的朗讀,但缺少必要的指導,只告訴學生要讀出葵花的堅強,到底該用怎樣的語氣、語調、語速來讀,都沒有進行指導。

有人説教育永遠是一項遺憾的藝術,的確是這樣,我通過這次活動,切實發現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意識到自己與優秀教師之間還有很大很大的距離。今後我還要向其他教師虛心求教,希望各位老師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