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通用16篇)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篇1

語文教學要體現以讀為本。閲讀教學,如果離開了聲情並茂的朗讀,只是理解內容,那樣的閲讀教學是殘缺的。閲讀教學一定要要以讀代講,以讀悟情。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通用16篇)

課文中描寫海鷗的句子寫得非常生動傳神,也十分感人。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從朗讀中整體感知情感、從析詞析句中理解情感、從課外拓展中昇華情感皆是緊扣文本展開,圍繞情感教學,展開的是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如:“海鷗們急速扇動翅膀,輪流飛到老人遺像前的空中,像是前來瞻仰遺容的親屬。”理解這句話時,我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感受親人離別的悲痛。學生説:“外婆去世的時候,親人們就是海鷗那樣站成兩行為外婆送行。”我立刻追問:“能説説你當時的感受嗎?”她的眼睛裏閃爍着淚光,眼前彷彿出現了葬禮的情景。“我外婆對我最好了,她離開了我,再也不會和我玩了。

所有人都哭了。”她的聲音哽咽了。一種同情、悲痛之情油然升到在座每個同學的心裏。如果我能繼續讓其他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那麼情感的昇華將到達頂點,體會親人離別的痛苦會更加深刻。我即時讓學生把這種情感融入到課文的朗讀之中。讓他們帶着各自的體驗讀一讀這段話,讓學生用心靈誦讀,用心體驗。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篇2

文章是以“言”表“情”的。課文為學生展現了豐富的情感世界。課文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通過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切地説話等事例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教學時,只有讓學生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去體會作者的情感歷程,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才能使他們真正受到薰陶感染,形成內在的精神力量。教學這部分,我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想象老人與海鷗的和諧畫面,然後讓學生來描述畫面,並暢談自己的感受。情感不是一種塗抹在作品表層上的附麗品,而是深深地滲透在構成作品的每一個詞語、每一個標點和每一個句子之中。於是我抓住了老人喂海鷗的重點段落,通過教師範讀,學生有聲有色地齊讀,讓學生展開想象,練習老人與海鷗之間可能會有的對話,使學生真切的感受到老人與海鷗的那份和諧快樂,感受到老人對海鷗的無私的愛。

情感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領學生正確體悟文本情感,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課文的後部分,老人死後,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我充分引導學生感悟、體驗和交流,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去意會、感悟、體驗、產生同感,讓學生儘可能的進入海鷗那浩瀚無邊的情感世界,去領略、品味海鷗對老人那份震撼的情感,和文本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達到人文合一的境界。

寫應成為閲讀教學中不該淡出的環節,讀寫應有機結合。在教學中,我趁熱打鐵,順勢遷移,注重讀寫結合,在學生充分品讀感悟的基礎上,安排學生想象海鷗的鳴叫在訴説什麼,特別是讓學生假設自己是那羣海鷗中的一個(“獨腳”“灰頭”“紅嘴”“老沙”“公主”……),設身處地的想象海鷗在傾訴些什麼。想一想,再寫下來。寫話的過程,是練筆的過程,也是對文章感情的體會和昇華的過程。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篇3

海鷗為老人守靈的場面,我也想將重心傾斜在這裏。和學生一起品讀送別段,品悟海鷗情。在初步的朗讀交流之後,我的設計是:面對着老人的遺像,伴着哀婉的音樂,引導學生們把自己當成海鷗,回憶與老人生活在一起的點滴,為老人靜默三十秒。這表面平靜的三十秒,應該是學生們思維和感情澎湃的三十秒。之後再讓學生互動,扮演海鷗與老人進行對話,傾吐無盡的思念和牽掛……隨後讓學生伴着音樂,讀課文片段,學生入情入境、聲情並茂。最後,再伴着音樂,出示老人喂鳥的形象,和老人的名字,讓孩子們永遠記住這個可敬的老人!

另外,在研讀老人愛海鷗的段落時,我讓學生抓住老人喂海鷗動作的詞語“小心地放”“退開一步”“撮起嘴”“順着欄杆邊走邊放”,學生在找出這些表示動作的詞語後,我又引導學生在這些詞語的前面加個“為什麼”,以促進學生對詞語所表達情感的深入理解,從語言入手理解文本、理解人物感情、學習文章表達方法,從而激起了學生朗讀的興趣,真正達到以讀代講,以讀悟情的目的。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篇4

本課教學重點是品味重點詞句,理解題目“顫抖的羽毛”的含義。讓學生透過文本去了解人物的精神世界,感悟故事中人物的思想、體會人物的品格,因此,在設計本課時,將教學的重點用在學會重點探究,深入感悟上,讓學生在感悟的過程中深入瞭解課文,完成對人物的理解,增強學生的閲讀興趣。

語文教學的難點是結合課文,聯繫實際體會“自悟、自省”的重要性。通過對本文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到,為了自己而損害他人,自己會受到良心上的譴責;真誠地想方設法彌補自己的過失,會重新得到別人的信任。

出示圖片、實物,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引導學生讀讀“閲讀提示”,可以讓學生明確閲讀目標、閲讀重點,有助於學生有的放矢地進行學習,提高學習實效。

按“閲讀提示”,讓學生充分自主地讀課文,自讀自悟,有目的地搜索信息點、篩選信息點,充分體現了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充分讓學生自己去讀書、去發現、去探究,並儘量自己得出答案和結論。

這一合作式的閲讀、交流,能提升學生的情感認知,對作者的意圖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人物的形象在讀者心中也將更加豐滿,使學生心靈受到震撼。

通過細讀品味,有助於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內容,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作者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極力地補救的品質,從而讓學生明白在我們的成長中除了需要別人的引導還需要“自省”。

讓學生在閲讀實踐中充分體會到一些重點詞句的表達效果,提高獨立閲讀的能力,有利於突破教學難點,增強閲讀實效。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篇5

《七顆鑽石》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神話,描述了地球上發生的大旱災,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一個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門為生病的母親找水,愛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發生着神奇的變化,最後水罐裏湧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鮮的水流,隨後跳出七顆鑽石升上天空,變成了七顆星星。這篇神話情節簡單,但內涵豐富,它寄寓着無私廣博的愛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奇蹟,愛心能為世界創造美好的未來,愛心是永恆的,它像星星一樣晶瑩閃爍,普照人間,學生讀着關於愛心的神奇故事,在感知童話豐富想像力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愛心對別人及至對社會的意義,懂得關心別人,用愛心對待生活,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創設學習情境,引領學生用心去領悟,領會教材。總體效果很好。

一、創設情境,誘發學生的情感

課文開頭所寫的那種乾旱程度,與我所面臨的國小生的生活境況有很大差距,這就需要我們“未成曲調先有情”,我用動畫課件和淒涼的音樂做背景,乾裂的大地,枯萎的草,奄奄一息的樹,吐着舌頭呼吸喘氣的小狗……,我把聲、形、光、情、意融為一體,接近學生與文本的時空距離,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誘發學生積極的體驗,果然,學生在這樣的鋪墊下,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置身於故事之中,極富深情地朗讀第一段,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

二、抓主線,走進文本

教學中,由於有了興趣這個先導,學生自主地學習文本,藉助水罐的一次次變化這條明線,讓學生從水罐的變化中去感悟、去挖掘課文的內涵:是什麼力量促使水罐有這樣神奇的變化,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多次走進文本,去尋找那隱藏在水罐神奇變化之內的暗線——愛心。學生積極地探索和大膽地想像,抓住一明一暗這兩條線索,對文本內涵的理解水到渠成——愛能創造奇蹟。

三、借用關鍵詞,重點感悟

文本內涵較豐富,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內容,我借用重點詞語,讓重點詞語開啟學生情感的大門,比如抓住“所有的、乾涸、乾枯、焦渴而死”引導學生體會當時水的重要;“喜出望外、真想喝個夠”等,體會小姑娘的心情,感受小姑娘對母親的愛;“再也忍不住、嚥了一口吐沫”引導學生了解小姑娘當時多麼想喝水,從而體會她把水讓給過路人是多麼動人的行為。給小狗喝水的時候,她還牽掛着母親,所以她分一點水給小狗,而現在從母親手裏接過水罐後,她把水毫無保留地送給了過路人,這裏再次體現了小姑娘的愛心是廣博無私的。

從背課到上課,我常常地體會到要講好一節課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師有嫻熟的駕馭課堂的能力外,還要深鑽教材,課堂要體現新的理念,要有大膽創新的勇氣,反思這一節課的教學有以下不足:

1、授課就立足文本,但更應超越文本。

教師是教材的應用者,是課程的建設者,創造但教材只是教學的材料,優秀的教師應立足教材,更應超越教材。讓學生從文本中走出去,讓語文課程具有更廣闊的空間,形成開放的語文課堂。而我在這節課上沒有為學生創設由教材走向生活的途徑,沒能引導學生走出教材,走向生活,去關注生活,沒有讓他們的情感得到昇華,我把學生的思維侷限在文中,學生反對神奇的故事有着濃厚的興趣,雖然體會到了愛能創造奇蹟,但也僅限於文中,學生按照我的預設的程序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卻始終走不出文本,,究其原因是我在課堂上不夠煽情,情感不夠豐富,包括對學生的評價都缺乏激qing。

另外,在學生理解“愛心創造奇蹟”這個內涵後,如果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結合自己瞭解到的關於“愛心”的故事來談談愛心的重要性,這對學生受到的薰陶和感染會更深刻。

2、文章的結尾處置上有點唐突

水罐的最後一次變化,是在前幾次變化的基礎上的,如果前面任何一次選擇有違“愛心”,水罐裏都不可能跳出七顆鑽石,湧出清澈又清閒的水流,在學習時沒能幫助理解這次變化的重要性,在教學中,如果結合第一自然段來想像愛心帶來的神奇變化,地球上發生了大旱災,大地一片荒蕪的景象,而現在從水罐裏湧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鮮的水流,人、動物、植物及至大地將會……可引導學生想像久旱逢甘露的美好景象,還可以讓學生想象,如果沒有“愛心”,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這篇文章的內涵。

老師和學生融為一體共同參與語文學習的過程是語文教學努力的方向。營造一種平等和諧的課堂後氣氛是課堂十分需要的,課堂能與學生進行情感的交流和共鳴,心靈上能夠交匯是作為一名老師必不可少的素質。這對我來説是欠缺的。在今後的教學中,這將使我努力的向使自己提高的更快。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篇6

昨天我和同學們共同學習了《中心對稱》一課,縱觀這一節數學課,課堂教學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老師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者,而是一個組織者和 引導者,並調動了每一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積極地參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努力地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學 生切身經歷了“做數學”的全過程,感受了學習數學的快樂,體驗成功的喜悦。具體感受如下四點:

(一)、目標定位準確,目標意識強。

這節課有三個目標:1、瞭解中心對稱圖形的概念;2、理解並掌握中心對稱圖形的性質。3、能設計簡單的中心對稱圖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體驗中心對稱圖形的美感。在由認定目標,實施目標等環節始終圍繞目標組織教學活動,效果較好。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篇7

在具體分析詩句理解詩句時候理解不夠透徹,特別是沒有把“藍天飛着潔白的鴿子,大海奏起歡快的樂曲”展開理解。原本是設計“讓孩子想像藍天上的鴿子可能在説些什麼?大海像個音樂家在演奏什麼歌曲?”等問題,並且創設情境:“如果你就是飛翔在藍天上的鴿子,你可能對祖國媽媽説什麼呢?”來深化對詩歌的理解的,但由於對時間的估計不夠準確,擔心時間不夠,所以倉促,我沒有抓住這個契機,進行深化。所以,整個環節並沒有達到我想要的熱烈。於是,我再轉入“田野、楓林”等句子的分析,希望能夠調動學生的興奮點,可惜反而造成教學環節脈絡不清的感覺。

課後,我反思覺得應該把重點放在指導學生朗讀上。本詩的朗讀教學重在掌握好歡樂、喜慶的基調,用熱烈奔放、激情滿懷的朗讀,表現出對祖國的無限熱愛之情。怎麼樣才能讓孩子們有朗讀的興趣,產生朗讀的激情呢?在教學時,除了讓孩子們看生動的影音資料外,老師進行示範朗讀外,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詩朗誦,先讓學生進行練習,達到熟練,流利的程度。在此基礎上進行分工合作,排演朗誦,在朗誦中加上自己喜歡的動作,讓更多的學生體驗到朗讀的快樂。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篇8

在課前,我加強了預習指導,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在課堂中,我設計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麼,並完成表格。在閲讀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達探路方法後,我又讓學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擺一擺整個過程,激發了學生閲讀文章的興趣,同時讓他們在眾人面前勇於展現自我。通過活動,學生在玩中學,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識,瞭解了蝙蝠和雷達探路方法,而且使學生得到了主動和諧全面的發展。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方面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還值得改進。如在學習科學家三次實驗的經過,填寫表格這一學習環節沒有處理好。學生在複述這部分內容時,沒有很好地運用到課文中的語言,只是用自己的話來組織語言,沒有達到複述課文的真正目的。複述完後,如能帶領學生再回到課文中讀一讀,回味課文語言,感悟課文語言,體會作者寫作思路的縝密,我相信效果會更好。讀的訓練還顯得較為薄弱。

曾有人説,語文課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的確,一堂課下來,既有令我欣慰的地方,也讓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使我明確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今後,我將再接再厲,不斷地探究語文教育教學的藝術和方法,更上一層樓。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篇9

《小貓刮鬍子》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主要講的是小貓學着主人的樣子,把鬍子颳得乾乾淨淨,結果晚上在追捕老鼠時撞得鼻青臉腫,貓媽媽的一席話使小貓再也不刮鬍子了。課文內容淺顯易懂,語言生動形象。第一課時我重點放在讀的訓練上,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感悟文中所藴含的道理。

在教學時我先從插圖入手,讓學生找出文中有關第一幅插圖的段落,引導學生圖文對照,邊看讀課文邊看插圖,注重讀的訓練。例如:(1)“小貓在一旁仰着腦袋,碧綠碧綠的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主人刮鬍子。”這一句中“仰着腦袋”“碧綠碧綠的”“一眨不眨地”要重讀,從語氣上感覺出這是一隻調皮的、好奇的貓。(2)“小花貓覺得自己的鬍子老長老長的,太難看了,就學着主人的樣子,也把鬍子颳得乾乾淨淨的。”其中“老長老長的”“也”“乾乾淨淨”這三個詞在朗讀時語調要拉長一些。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感悟小貓的調皮可愛。 在貓媽媽耐心教育小花貓時説:“你的鬍子好比一把尺子。你能不能從小牆洞裏鑽進去,先要要用尺子量一量。你把尺子刮掉了,當然會碰得頭破血流!”這段話字的行間飽含了貓媽媽對小花貓的關心。這句話不僅借貓媽媽之口告訴了我們“貓的鬍子有何作用”,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不能見到什麼學什麼,要考慮一下自己的實際情況,然後再作決定。在朗讀時語速應放慢一些,讀出貓媽媽對孩子的關心和疼愛之情。

在教學過程中,我反覆對學生進行讀的訓練和指導,使孩子們從讀中體會到:做任何事情都要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三思而後行的道理。一節課下來同學們都能聲情並茂的讀出自己的感受,效果十分理想。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篇10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

在十月十四日,我聽了試驗二小王娜老師講“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感到這堂課上的不錯,很紮實。

王娜老師的教學思路十分清晰。首先,王老師導入課題的方式新鮮。抓住癥結詞“精彩”、“糟糕”,透過有情緒地讀引導學生從詞的情緒顏色上去理解課題,並讓學生接洽生活實際,來理解這兩個詞的含義。第二,出示預習提醒,讓學生根據預習提醒自學課文中的生字詞語,熟讀課文,理清課文層次。第三,鄭老師把握住了課文的重點和難點,抓住課文的重點部分引導學生從癥結的詞語(如:“忸怩”、“得意洋洋”等詞語),還有癥結句子中去體會、感悟作者的情緒,讓學生暢所欲言地談自己對詞語和句子的理解和體會,從而到達理解課文資料的目的。我以為鄭老師對課文的重點、難點把握很到位的。第四,朗讀領導也很新鮮。鄭老師在朗讀領導時,除了一般情勢的齊讀,抽讀以外,我以為她在朗讀訓練上的獨到之處是抓住課文中“爸爸”、“媽媽”的語氣,從他們的動作、神態上去感悟該用什麼樣的語氣來讀。抓住人物對話讓學生有情緒地讀,在讀中理解感悟。分主角讀課文效果很好。第五,從鄭老師這節課中能夠看出,鄭老師的根本功比較紮實,教態親切自然,課堂調控潛力比較強。

有一些不足,我以為鄭老師如果在上課時更投入一些,課堂語言更精練一些,可能效果會更好。另外,在時間的把握上,有些前鬆後緊,最後在課文的拓展和延伸上,時間稍嫌不足。但是,我以為這些都是瑕不掩瑜的。學無止境,教無定法。在不斷反思總結的過程中,信任語文課堂也會越來越精彩。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篇11

最經我校對家長開放,我們三年級語文的公開課是《日月潭的傳説》,通過講課,我的感受是:

讓學生充分地讀起來

語文課的語文味,首先體現在讓學生充分地讀起來。我們首先需要思考的是讀哪些。是不是每篇課文都要進行全文性的朗讀訓練?是不是每篇課文的每個段落都要值得花大力氣進行朗讀訓練?我認為不是的,教師的主導地位就在於準確把握和挖掘值得進行朗讀訓練的段落,引導學生深度感悟、朗讀,培養其語感。《日月潭的傳説》真正值得去品讀的段落是課文的3、4小節。這樣,避免了平均用力,刪繁就簡,訓練能得到有效保證和落實。

讓學生充分地用起來

語文課的語文味,還體現在讓學生積極地運用語言、內化語言。教學《日月潭的傳説》,完全可以讓學生實踐語言,將這個美麗動人的傳説將給別人聽。為了能把故事講好,講得生動吸引人,課堂上進行了一次模擬講故事。先同桌合作,練一練。指名説時,其他同學隨時站起來進行幫助。創設交際表達的情境,使學生説得主動,聽得有趣。

讓學生的想象飛起來

這是一篇關於中國台灣著名風景區日月潭的民間傳説,講述的是年輕漁民大尖哥和水社姐為了拯救日月,挺身而出,歷經艱險,降服了惡龍,最後又化作青山守衞在日月潭的故事。對於這篇課文的教學,我始終是中規中矩。課文中幾個地方只用輕輕幾筆帶過了的許多情節,學生讀了以後往往會有文雖盡而意未窮的感覺,這就給學生充分聯想、想象、思維的餘地。例如,第三自然段“他們翻山越嶺,披荊斬棘,歷盡了千辛萬苦”我出示句子:引導學生想象他們餓了-------就--------;-渴了--------就--------;還有一次-----------。通過這個句型練習,充分引導學生的想象,體會主人公的不畏艱難、捨生忘死的精神。既加強訓練學生的語文組織和表達能力,讓學生理解和體會語言文字的感染力,又結合道德品質教育,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課文中,還有這樣一句話:“回到潭邊,他倆冒着生命危險,縱身潛入湖底,與惡龍激戰了三天三夜。”這一句話,就將很多情節輕輕帶過,完全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插圖進行聯想,從而體會“戰”之“激”。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篇12

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定理和判定定理可以優化證明題目的方法,這是本課最為突出的地方,感觸比較深刻的就是,學生得到了新知識新方法的那個喜悦勁兒,這主要得益於學生“學案”的先行研究。本課我們安排的教學流程是:畫直線的垂直平分線,研究和證明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性質;體會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的應用,學習例題1、2、3;提出問題:由PA=PB,能説明1。點P一定在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上嗎?2。經過P點的直線是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嗎?過渡到線段垂直平分線的判定的研究;在證明猜想時,提出是不是過點P作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學生的反應比較熱烈,有些同學提出了作PC⊥AB,垂足為C,設法證明AC=BC;有些同學提出取AB的中點C,連接PC,證明PC⊥AB,學生討論證明,得到了線段垂直平分線的判定定理,並總結出證明時是“作垂直,證平分”或者“作平分,證垂直”,由此體會到“過一點不可能作直線保證既垂直又平分”,思考的第二個問題也就容易解釋了,提出如果有兩個這樣的點P,根據 “兩點確定一條直線”就能夠作出已知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了,適時地引出了例4的研究;最後進行提升學習,在訓練中又可以有新的知識內容的收穫。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篇13

《窮人》一文在單元教學中理應要讀懂課文,體會情感。同時要再次深入地去學習作者通過環境描寫、人物言行、心理描寫的句子,去抒發美好情感的方法。在本文的教學中,抓住環境描寫、人物語言、心理描寫的句子去分析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品質,始終是一條主線和抓手。

在本課的教學中,整體思路分為理解《窮人》的“物質貧窮”以及“精神富足”這兩大部分。由於文章比較長,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為此,在預習的時候我讓學生“根據人物的主要活動”來劃分三部分進行理解。這幾部分內容的概括把握能夠幫助學生整體去感知全文。在品味“物質窮苦”的部分上,我設計的是讓學生自行讀文章,在1~2自然段中找到相關的句子體會窮人的“窮”。從學生的回答上看,學生能夠從生活條件、工作環境中體會桑娜一家的窮苦,並由環境描寫中確實地體會到了作為窮人的那種悲慘的境地。為了達到更透徹瞭解窮人的境況,營造悲涼的氣氛,我再讓學生從描寫寡婦西蒙的句子延伸開去,想象一下作為殘缺的窮人家庭的生活會如何更加的悽慘。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篇14

《穿串鏈》 這一課教學目的引導學生運用身邊能各種各樣的小物品,如:彩珠、釦子、果核等讓學生動腦筋想一想,按照不同的方式拼拼擺擺,能穿出各種各樣奇妙的串鏈,體驗設計應用活動的樂趣,課前準備讓學生自己收集各種廢棄物為主要材料,通過欣賞《穿串鏈》課件,請學生説一説現實生活中接觸到的串鏈有什麼特點。例如:家人身上裝飾的。

描述你見到有什麼樣的串鏈並且説一説你接觸到的串鏈有什麼特點、教學重點認識感受串鏈的形與色,以剪、折、刻、拼合組裝等手段和運用材質、色彩、裝飾造型手段作為設計造型的基礎, 製作時注意選材、製作步驟、製作中合理應用各種工具,注意安全。 藝術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藝術。通過自己和學生親手製作串鏈,感受串鏈所產生的美感,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美化生活的能力。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篇15

這首古詩是描寫秋景的。讀了之後,我們會被詩中所描繪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贈劉景文》寫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敗,橙黃,橘綠,色彩鮮明,突出了秋天的特點。其中描寫菊花傲寒鬥霜的氣慨,間接表達了對人的敬佩之情;配有插圖,便於對詩意的理解。

對於上古詩這類課文,確實心中沒底,畢竟他距離我們太遙遠,且理解起來難度很大。即使自己理解了,也不知該如何傳達給學生。但是沒辦法,作為教師,只有去適應教材,而不能讓教材適應我們,我也只好趕鴨子上架。

在教學這首詩之前,我先對這首詩的詩人蘇軾的生平事蹟作了一番講解,從而拉近詩人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再讓他們理解這首詩的題目,沒想到他們一下就説出來了,讓我欣喜不已。對於剛進入二年級的學生來説,理解這首詩確實有很大的難度,特別是“擎雨蓋”、“傲霜枝”這樣的詞語。因此我讓孩子們一邊對照詞語手冊上的註解,一邊自己理解課文,讓他們對全詩有一個大概把握。接下來我重點對“擎雨蓋”、“傲霜枝”這兩個詞語進行了講解,並找來一些圖片,讓他們明白為什麼要將“荷葉”叫做“擎雨蓋”,怎樣的枝條叫“傲霜枝”。通過觀察圖片,孩子們對這兩個詞語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認識。

雖然孩子們對局部把握了,但由於教學上的不足,致使學生對全詩的把握不夠,對於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也沒有很好的理解。古詩該如何進行教學,我想這是擺在我面前的一個難題,希望通過不斷的學習,使自己在這方面有所提高!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篇16

《那隻松鼠》是西師版國小語文第七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是以仁愛之心為主題,引導學生在閲讀實踐中學會熱愛自然,關愛動物,懂得動物是人類的朋友。教學時應側重於抓住文中關鍵詞句揣摩人物情感變化,體會父女熱愛自然,關愛動物的美好心靈。

上課伊始,我首先通過談話激趣引入課題,即先在黑板上寫下“松鼠”二字,讓學生加上能修飾“松鼠”的詞語,然後板書“那隻”,隨即設問:究竟是哪隻松鼠給作者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呢?讓學生帶着疑問,自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再根據“逮松鼠——放鬆鼠——惦松鼠”的線索細讀課文,感悟理解。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較為主動,發言也較踴躍,尤其是在體會父女倆熱愛大自然,關愛動物的美好心靈上,我覺得完成得還可以。但在揣摩人物情感變化時做得還不夠,比如:父親捉到松鼠後高興的心情,觸摸松鼠時的神態動作。本來學生能上台模擬表演松鼠“絕望、抗拒、乞求”的神態和動作,這也是一個加深理解,強化記憶的好機會,但學生上台模擬的效果並不是很好,未能達到我預期的目的。

雖然,整節課上下來也有許多亮點,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在時間的把握上。原本在學習完課文之後,我還設計了一個拓展延伸的環節,即讓學生把自己想對文中父女倆説的話作為一次小練筆寫下來,但由於在理解“逮松鼠”、“放鬆鼠”部分所花的時間相對較多了一些,故到下課時,此環節的內容未能得以實現。其次是我對教案還不夠熟悉,準備還不夠充分。在此後的教學中,我還應加強這方面的訓練,以此提高教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