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精選13篇)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1

《懷念母親》的作者是季羨林。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懷着“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精選13篇)

因為本文語言富於跳躍性,而且作者對母親和祖國的這種深厚感情,學生缺乏現實體驗。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會存在一定的困難。針對這個教學難點,我主要採用了“補白”的方式進行拓展式教學,比如時代背景的補白,對關鍵詞語補白,向文後延深補白等方式。

教學本文,我先請學生談談對季老先生的瞭解,隨後我作了補充:“季老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翻譯家、散文學家,精通12國語言,是北京大學的教授、校長,被譽為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提起季老先生,我們看到的是他頭上的光環,然而,當我們走進作者的內心深處,你們會發現作者心中有一個深深的痛,永久的悔。他曾説:我這永久的悔就是: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這個課前導入,讓學生對季羨林有了更深刻的瞭解,便於課文的理解。

隨後,我請學生找到文中直接表達對兩位母親感情的段落——文章的開頭和結尾,理清了文章的結構脈絡:首尾呼應,文章中間部分具體寫了對兩位母親懷着怎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

作者首先寫了對親生母親的懷念。教學本段,我緊緊圍繞着“從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對親生母親的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這一問題展開。學生主要結合兩句話談了自己的感受,第一句是:“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學生聯繫上下文談到作者六歲離開母親,很少呆在母親身邊,再加上母親只活了四十多歲,所以作者痛苦不堪,心如刀絞。為了加深對這一句話的理解,我請學生想象一下:“在這悲痛的日子裏,在作者食不下咽,寢不安席的時候,他的腦海裏會回想起什麼?”學生交流後,我出示了以下資料讓學生體會:“這是一個窮得不能再窮的家庭了。因此,幼年時我大部分時間是和母親形影不離。母親走到哪裏,我就跟到哪裏。母親到地裏摘綠豆莢,我便跟到地裏,在母親身後跑來跑去,不停地問這問那。捉到一隻蚱蜢,我一定要拿給母親看一看。棒子上長了烏黴,我一定要問母親這是為什麼。母親總是一邊摘着豆莢一邊耐心地回答我的問題,臉上露出慈祥的笑容。”通過這個資料的介紹,學生對作者心中的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句話是:“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着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什麼是“靈魂不全的人”這一個問題是這一句中理解的難點。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它的意思,我換了一種提問方式:“結合作者此時的經歷,想一想:一個靈魂不全的人會有怎樣的感受?”有的學生説:“作者感到很痛苦。”我説:“對,長久的痛苦就是一種靈魂不全。”有的説:“作者感到深深的自責,很愧疚。”我説:“對母親深深的自責也是一種靈魂的不全。”有的説:“作者感到生活空虛,寂寞,已經沒有意義了。”我説:“失去了對生活的興趣也是一種靈魂的不全。正如作者在《賦得永久的悔》中所説: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可見母親的離去,帶給作者多大的傷痛,母親的去世,更是作者終生的遺憾。”我接着出示了這一則資料:“我暗暗地下定決心,立下了誓願:一旦大學畢業,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養母親。”學生通過這個資料的補白,更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痛苦和自責,同時知道了“我的願望沒能實現”是指贍養母親的願望沒能實現。我趁機引導學生誦讀:“是啊,正如古人所説的: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作者豈止是沒有贍養母親,連母親臨終前要見他一面的願望也沒能實現。要知道,作者見母親的最後一面是在母親去世前的第八年。在這八年裏,母親有多少期盼,多少等待呀。但是一直等到最後也沒有見到自己的兒子。作者怎能不抱終天之恨,怎能不淚流不止呢?讓我們懷着這樣的感情再來讀讀這幾句話。”

作者在第三自然段談到了對兩位母親的懷念,並用摘抄日記的形式重點表達了對祖國母親的懷念。對於這一部分的教學,我主要是讓學生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感情朗讀,並寫下自己的感受。我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了第一則日記,為什麼我在想到故鄉、老朋友時,心裏感到淒涼,卻又是甜蜜的?對於這個問題,我進行了一個句式的訓練:因為( ),所以我感到一絲淒涼,又因為( ),我心裏又是甜蜜的。通過交流,學生體會到了遊子那誠摯的愛國心,再次走進老人的心田。

除了摘抄日記,作者還引用了散文《尋夢》中的開頭和結尾來表達對母親的懷念:“夜裏夢到母親,我哭着醒來。醒來再想捉住這夢的時候,夢卻早不知道飛到什麼地方去了。”“天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悵望灰天,在淚光裏,幻出母親的面影。”在教學這一部分時,我讓學生想象作者看到了生母怎樣的面影,又見到了祖國母親怎樣的面影?隨後,我請學生賞讀了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懷念“母親”的有關語句:“在夢裏向我走來的就是這面影,我只記得,這面影才出現的時候,四周灰濛濛的,母親彷彿從雲堆裏走下來。臉上的表情有點同平常不一樣,像笑,又像哭。但終於向我走來了。”“驚心動魄的世界大戰,持續了6年,現在終於閉幕了。在我驚魂甫定之餘,我頓時想到了祖國,想到了家庭。我離開祖國已經10年了,我內心深處感到了祖國對我這個海外遊子的召喚。離開時,我頭也沒有敢回,登上美國的吉普。我在心裏套一首舊詩想成了一首詩:留學德國已十霜;歸心日夜憶舊邦,無端越境入瑞士,客樹回望成故鄉。”這樣學生就進一步感受到了一位海外遊子對祖國母親的無限思念和熱愛。

“補白藝術”重在教學過程,通過啟發性、開放性、多元性、多向性的教學,體現創新精神,達到語文創新教學目的。對於留有想象空白,飽含豐富內涵的文本材料,我們應引導學生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進行補白、拓展、想象,挖掘其潛在的信息,擴充其豐富的內涵,讓學生在頭腦中浮現具體而生動的情境,引導學生在對文本的補白拓展中去實踐、去體驗、去想象、去探究、去表達……在文本、學生、教師的交流對話中,實現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以思引思的絲絲聯結,從而水到渠成地讓學生在補白拓展中感悟文本內在的情感,豐富和完善學生的精神境界,實現“語言”和“精神”的同構共生,“訓練”和“感悟”的比翼雙飛,實現了課內閲讀與課外拓展的有效結合。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2

《懷念母親》的作者是季羨林。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懷着“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

因為本文語言富於跳躍性,而且作者對母親和祖國的這種深厚感情,學生缺乏現實體驗。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會存在一定的困難。針對這個教學難點,我主要採用了“補白”的方式進行拓展式教學,比如時代背景的補白,對關鍵詞語補白,向文後延深補白等方式。

教學本文,我先請學生談談對季老先生的瞭解,隨後我作了補充:“季老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翻譯家、散文學家,精通12國語言,是北京大學的教授、校長,被譽為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提起季老先生,我們看到的是他頭上的光環,然而,當我們走進作者的內心深處,你們會發現作者心中有一個深深的痛,永久的悔。他曾説:我這永久的悔就是: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這個課前導入,讓學生對季羨林有了更深刻的瞭解,便於課文的理解。

隨後,我請學生找到文中直接表達對兩位母親感情的段落——文章的開頭和結尾,理清了文章的結構脈絡:首尾呼應,文章中間部分具體寫了對兩位母親懷着怎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

作者首先寫了對親生母親的懷念。教學本段,我緊緊圍繞着“從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對親生母親的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這一問題展開。學生主要結合兩句話談了自己的感受,第一句是:“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學生聯繫上下文談到作者六歲離開母親,很少呆在母親身邊,再加上母親只活了四十多歲,所以作者痛苦不堪,心如刀絞。為了加深對這一句話的理解,我請學生想象一下:“在這悲痛的日子裏,在作者食不下咽,寢不安席的時候,他的腦海裏會回想起什麼?”學生交流後,我出示了以下資料讓學生體會:“這是一個窮得不能再窮的家庭了。因此,幼年時我大部分時間是和母親形影不離。母親走到哪裏,我就跟到哪裏。母親到地裏摘綠豆莢,我便跟到地裏,在母親身後跑來跑去,不停地問這問那。捉到一隻蚱蜢,我一定要拿給母親看一看。棒子上長了烏黴,我一定要問母親這是為什麼。母親總是一邊摘着豆莢一邊耐心地回答我的問題,臉上露出慈祥的笑容。”通過這個資料的介紹,學生對作者心中的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句話是:“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着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什麼是“靈魂不全的人”這一個問題是這一句中理解的難點。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它的意思,我換了一種提問方式:“結合作者此時的經歷,想一想:一個靈魂不全的人會有怎樣的感受?”有的學生説:“作者感到很痛苦。”我説:“對,長久的痛苦就是一種靈魂不全。”有的説:“作者感到深深的自責,很愧疚。”我説:“對母親深深的自責也是一種靈魂的不全。”有的説:“作者感到生活空虛,寂寞,已經沒有意義了。”我説:“失去了對生活的興趣也是一種靈魂的不全。正如作者在《賦得永久的悔》中所説: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可見母親的離去,帶給作者多大的傷痛,母親的去世,更是作者終生的遺憾。”我接着出示了這一則資料:“我暗暗地下定決心,立下了誓願:一旦大學畢業,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養母親。”學生通過這個資料的補白,更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痛苦和自責,同時知道了“我的願望沒能實現”是指贍養母親的願望沒能實現。我趁機引導學生誦讀:“是啊,正如古人所説的: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作者豈止是沒有贍養母親,連母親臨終前要見他一面的願望也沒能實現。要知道,作者見母親的最後一面是在母親去世前的第八年。在這八年裏,母親有多少期盼,多少等待呀。但是一直等到最後也沒有見到自己的兒子。作者怎能不抱終天之恨,怎能不淚流不止呢?讓我們懷着這樣的感情再來讀讀這幾句話。”

作者在第三自然段談到了對兩位母親的懷念,並用摘抄日記的形式重點表達了對祖國母親的懷念。對於這一部分的教學,我主要是讓學生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感情朗讀,並寫下自己的感受。我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了第一則日記,為什麼我在想到故鄉、老朋友時,心裏感到淒涼,卻又是甜蜜的?對於這個問題,我進行了一個句式的訓練:因為( ),所以我感到一絲淒涼,又因為( ),我心裏又是甜蜜的。通過交流,學生體會到了遊子那誠摯的愛國心,再次走進老人的心田。

除了摘抄日記,作者還引用了散文《尋夢》中的開頭和結尾來表達對母親的懷念:“夜裏夢到母親,我哭着醒來。醒來再想捉住這夢的時候,夢卻早不知道飛到什麼地方去了。”“天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悵望灰天,在淚光裏,幻出母親的面影。”在教學這一部分時,我讓學生想象作者看到了生母怎樣的面影,又見到了祖國母親怎樣的面影?隨後,我請學生賞讀了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懷念“母親”的有關語句:“在夢裏向我走來的就是這面影,我只記得,這面影才出現的時候,四周灰濛濛的,母親彷彿從雲堆裏走下來。臉上的表情有點同平常不一樣,像笑,又像哭。但終於向我走來了。”“驚心動魄的世界大戰,持續了6年,現在終於閉幕了。在我驚魂甫定之餘,我頓時想到了祖國,想到了家庭。我離開祖國已經10年了,我內心深處感到了祖國對我這個海外遊子的召喚。離開時,我頭也沒有敢回,登上美國的吉普。我在心裏套一首舊詩想成了一首詩:留學德國已十霜;歸心日夜憶舊邦,無端越境入瑞士,客樹回望成故鄉。”這樣學生就進一步感受到了一位海外遊子對祖國母親的無限思念和熱愛。

“補白藝術”重在教學過程,通過啟發性、開放性、多元性、多向性的教學,體現創新精神,達到語文創新教學目的。對於留有想象空白,飽含豐富內涵的文本材料,我們應引導學生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進行補白、拓展、想象,挖掘其潛在的信息,擴充其豐富的內涵,讓學生在頭腦中浮現具體而生動的情境,引導學生在對文本的補白拓展中去實踐、去體驗、去想象、去探究、去表達……在文本、學生、教師的交流對話中,實現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以思引思的絲絲聯結,從而水到渠成地讓學生在補白拓展中感悟文本內在的情感,豐富和完善學生的精神境界,實現“語言”和“精神”的同構共生,“訓練”和“感悟”的比翼雙飛,實現了課內閲讀與課外拓展的有效結合。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3

執教完《懷念母親》這篇課文,我佈置學生回家寫讀後感,從孩子們的文章中我很有感觸,於是提筆謝謝自己的反思。

《懷念母親》這篇課文是季羨林先生以回憶的形式,講述了對兩位母親的懷念。從而表達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並且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首尾呼應,説明了為什麼會對兩位母親不變的情懷,使文章渾然一體。

一、引用《賦得永久的悔》,做好理解鋪墊。新課開始,課件出示:季羨林作品《賦得永久的悔》,學生默讀,交流感受。讓學生體會文章表達的對母親的懷念之情,為理解本課做好鋪墊。

二、理解詞句,感悟文章思想方面。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繫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這一點做的還是比較到位的,課堂上,學生能圍繞一些重點詞句來理解失母之“恨”、思母之情、夢中尋母。並抓住“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着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等等句子,在讀中感悟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之情。

三、縱觀整堂課,本節課還存在着一些遺憾之處,比如:因為課堂容量過大導致課堂教學中的溝通合作、再次朗讀感悟等方面有些欠缺。我的教學機智也需要進一步加強。比如:課堂上由於頻繁的表揚學生,使得教師對學生的口頭表揚語出現重複,沒新鮮感。但我會不懈的努力,因為追求無止境。更讓我有深刻體會的是備課過程中備學生備得不夠。我將在以後的時間裏積累相關的經驗使自己在教學方面得到提高。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4

《母親的恩情》是一首文包詩的課文。文包詩這種課文類型是蘇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詩教學的新課型。它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巧妙的把一首詩包含在一篇簡短的文章裏,生動地介紹了與古詩相關的背景知識及創作本詩的具體情境。可以説:“詩”是“文”的中心與昇華。在教學時,我主要圍繞“文與詩”的聯繫來進行教學,引導學生通過深入文本故事,聯繫自己的生活感受,激發情感、想象,從而體會母愛子、子念母的一片真情。在細節上,我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自然段主要抓“夜深了……一針針……她想……”這句話,通過看課文插圖,理解“一針針”“一線線”的意思,引導學生品味:從母親在燈下一針針一線線的縫補衣服,你知道了什麼?再聯繫上句中“忙着”一詞,體會出母親為兒日夜操勞的辛苦,然後通過想象:母親會在心裏想什麼?進一步感受母親對兒子的牽掛疼愛,最後通過朗讀表現母親把對兒子的愛縫進了衣服裏的無私關愛之情。

第二自然段圍繞想象孟郊和母親分別時的情景,説一説母親怎樣叮囑兒子,兒子心裏怎樣想的,體會母子間的深情,為下面解決難點鋪路。

第三自然段處理好比喻句:母親就像太陽,母愛就像春天裏的光輝。我這樣引導:回想平時媽媽照顧你的事情,從而體母愛就像陽光,無處不在,細緻入微地温暖着小草。並抓住“撫摸”一句,讓學生模仿做一做動作,激發學生的情感,體會母愛無法回報,從而懂得:“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意思。

最後一段,我設問:雖然母親的恩情,我們無以回報,但是我們要報答嗎?你怎麼報答?學生們説了很多:給父母端茶送水遞拖鞋,陪父母聊天,給父母表演節目,幫父母做小家務之類的小事,教師的適時引導,幫學生把道德認識與具體的道德生活聯繫起來,指明瞭學生道德活動目標。

課後,我讓學生給母親做一件事,把想對媽媽説的心裏話寫下來。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5

《第一次抱母親》這課是一篇充滿着深厚感情的一課。我在教授這課的時候主要抓住了第二和第五個段落講解的。在第二個自然段我主要讓學生聯繫實際的體會母親 的辛勞。我抓住了“翻山越嶺”“年復一年”和“力大無窮”這幾個詞語讓學生體會母親在照顧我們兄弟的時候的艱辛。接着我讓學生總結這是什麼樣的母親。然後 母親如此的偉大但是卻感覺到這是很平常的,接着引導到第五個自然段的閲讀。在講解本段之前我故意説這是本課最難讀的一個自然段。而後我帶着感情的配樂讀了 這個自然段,給學生做了示範。此時的學生完全進入了文本,有十幾個同學這時想到自己的母親而感動的流下了淚水,我趁熱打鐵的讓學生自己去讀,去感悟。學生 都讀的很好。

通過這課的教學我明白了很多。首先,要想講好課,教師首先自己要進入文本。教師只有自己進入了文本才有可能 把學生也帶到文本里來。這就需要課前教師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備好課,專研教材。其次,上課的時候要隨時注意學生的情況。根絕學生的掌握程度而制定教學方 法。最後要學會用一些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只有一堂課中把學生把握住,其次再有適合的引導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題地位。才能讓學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6

① 課堂容量過大

其實本課就如一開始的時候分析的那樣,並不算難懂,在講前面問題的時候,學生就已經能咀嚼出更深層次的“味道“了,後面的那個分析三看紅蓮的圖表,就很多餘,完全可以分散在前面講解構思之美的時候帶過,不需要過多關注,因為學生幾乎是不費吹灰之力就找到了相關的知識點(都在書上),教師只要稍加點撥一下即可。

② 圖片用的還不夠“盡情“

雖然用大圖片展示蓮花、荷葉,讓學生深深體味到了美的震撼和母愛的深濃。但是這還很不夠,在後面播放歌曲的時候,如果能加上展現母愛的温馨畫面就更能夠融情入境了。可惜思慮未周,沒有想到這方面可以進一步慢工雕琢,失掉了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授課之前,就已經發現多媒體教室的投影儀色彩失真得很厲害,三蒂蓮的圖片投影上去,像是黑白底片一樣(實際上是顏色比較豔麗的彩色圖片),同時多張文字幻燈字也顯示得不甚清楚。因此,特地設計了一張浮雕效果的偏淺灰白色的圖片作為背景(是用一張荷葉蓮花的攝影照片作為原版底稿的),並且在打鈴之前,還稍稍對個別地方做出了修改。總之,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教學,絕對不為了所謂的美觀而買櫝還珠。此外,由於身體不適請假,其實在上課之前,筆者並未有任何時間來督促。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7

《第一次抱母親》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這篇課文主要記敍了“我”去守護生病住院的母親,抱起母親讓護士換牀單時,才察覺母親的身體是那麼輕,不由想起母親以弱小的身體挑着重擔翻山越嶺的往事,心裏很難過,也很愧疚。於是,像小時候母親抱“我”一樣,我把母親抱在懷裏,讓母親入睡,結果卻發現母親的眼裏流出了淚水。

文章的字裏行間流露着濃濃的親情。《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然而,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瞭解到現在的學生對母愛的理解大都是膚淺的,甚至把母愛視為一種理所當然的付出。基於這樣的認識背景,要學生走進母親的內心,感受母愛,進而回報母愛,成為了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難點。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以朗讀為抓手,通過對關鍵詞句的深讀,並聯系生活實際,建立起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在朗讀、感悟中充分感受母愛的無私和偉大。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8

① 準備到位

上課之前準備充分,親手製作課件,一張一張地慢慢充實起來,在這個過程中逐一搜集素材,甚至為了克服教室投影儀色彩失真的不利條件動手PS圖片作為背景。教案也是在參考了有限的資料後獨立設計的(相關資料不多,因為本文07年才進入人教版七年級上的教材)。這樣細緻的備課過程使自己對教材足夠熟悉,因此在實際教學中環節清晰連貫,內容交代清楚,展開完整。沒有出現拖堂、冷場、中斷這樣的尷尬情景。

② 多媒體運用實效和美感並重

堅持獨立製作多媒體課件,兼顧實效性和對學生美的震撼,尤其是為白蓮紅蓮命運的對比設計了一組美輪美奐的全景大圖,直觀展示了雨打白蓮、白蓮飄散、荷葉擋雨、紅蓮無恙這幾幕在文章中4、5自然段表現得的最為讓人動情的畫面。此外,教參上寫的祖父説家中開了三蒂蓮的時候正好大家庭裏面添了三個姊妹是“花瑞人祥”,這樣的過於書面甚至帶文言色彩的詞彙實在難於讓學生理解,於是筆者尋找資料,對比眾多信息,查到了多條有關三蒂蓮的新聞和相應的圖片,擇優使用。同時,又發現有材料説三蒂蓮的出現概率竟然是百萬分之一,雖然難於證實,但是,這種情況出現極少應該是可以肯定的。物以稀為貴,由此向學生説明這樣的稀罕物兒出現了,在老人的眼裏肯定是非常吉祥的事情,怪不得他過了多少年都記得,也就很容易説通了。

③ 真情動人

筆者在教學設計中不僅僅選用配樂朗讀,緩緩將學生領入課文的情境中,還在講授結束後播放《母親是最美的春天》這首優美抒情,詞曲皆極為扣題的歌曲。昇華了主題,更引起了學生強烈的共鳴。不少學生跟在後面哼唱,有的則動筆記下來歌詞,真正做到了情感價值觀的教育和培養。

④ 師生互動率性、深入

在預案中精確設計了多處互動環節,在教學中達到了較好的效果。尤其是讓學生自己找出最喜愛的原文中描寫蓮花、荷葉的語句這個部分,學生認真地做了,很快就能夠發言,富有感情地朗讀出自己選擇的好句好段,並且獨立分析的有聲有色,比設想中的效果還要好。在播放完歌曲後,已經臨近下課,筆者即興問學生母親為你們付出了這麼多無私的愛,你以後要怎麼回報她呢?學生都很激動,紛紛發言,有的想為母親做點小事,有的認為自己好好學習就是最好的行動、最好的回報。筆者總結,不管你想做的事情是大還是小,都請你記住今天説的話哦。在會心的笑聲中,這一堂課圓滿結束了。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9

這篇課文是季羨林先生寫的,他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表達了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作者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描述了作者在漫長的留學生涯中,對母親和對祖國的懷念,文章對兩位母親同樣的敬意,相同的愛慕表達得酣暢淋漓,首尾呼應,説明了為什麼會對兩位母親不變的情懷,字裏行間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實感,讓人思潮澎湃,情緒跌宕起伏。

新課開始,課件出示:季羨林作品《賦得永久的悔》,學生默讀,交流感受。讓學生體會文章表達的對母親的懷念之情,為理解本課做好鋪墊。接下來,我注重引導學生細細地品讀課文,先出示統領全文的問題“從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着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而後,讓學生細讀課文,畫出相關的句子,並做好批註。在小組間巡視時,我提醒學生注意抓住重點語句來深入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思念、愛慕之情。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再進行集體交流。我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如下重點句子:“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着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當學生在交流仍感到困難時,我引導學生先自由讀相關段落,再細讀相關語句加以體會,然後通過朗讀把自己的體會讀出來,讓學生自己在文本上先走個來回。每個學生在朗讀、概括、體會的過程中都能各有所得。兩位母親身份雖然不同,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是永遠不變的,自然而然使感情得到昇華。

整體感覺本節課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太理想,學生的回答體會很單一,除了懷念就是思念、熱愛,也許一些事離現在距離遙遠,孩子們感受不到當時的情景,不過,我也不知道該用哪些詞彙來表達內心的那份情感,對這兩位母親,也確實只有思念和熱愛了,還是多讀讀課文吧,有一句話説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10

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就不容易,更不要説讀得有感情了。我把讀正確、讀流利當作硬任務。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為確保每個學生達到讀正確、讀流利,我是嚴字當頭,“一字未宜忽”,就連標點符號也不放過,逗號和句號要讀出區別來,歎號和問號要讀出不同來。第一節課我是逐段逐段地“過”的,必要時我作了示範,甚至於領讀。儘管他們是四年級了,但該領讀的還要領讀。做任何事情不能從概念出發,要從實際出發。張田若先生説:“評價一節課成功與否,首先看全班同學是否把課文讀熟了。”

第二節課是“精讀”,所謂“精讀”,就是進一步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懂,讀出字面背後的意思,進而把課文讀出感情來。這期間離不開老師的必要講解和朗讀示範。不要以為老師範讀只是為了讓學生模仿。老師的範讀也能起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作用。因此,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好、朗讀好,萬萬不可缺少了老師的範讀。課後有位老師對我説:“怎樣使學生把課文讀得有感情,看起來,就是‘跟我讀’。”我説:“對的。”課堂上我和學生經常互讀,互相朗讀是“對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能把“對話”只是理解為“你説我説”,也包括“你讀我讀”。

過程真的比結果更重要。有過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指導學生把書讀好的“過程”,更是我追求的亮點。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11

在學生感悟文章情感的基礎上我重點引導學生聯繫生活感悟深深的母愛。首先我引導學生説説自己的媽媽是個什麼樣的人。大家發言熱烈 ,看來他們對自己媽媽的瞭解還是很深的;其次,我讓學生説説你觀察了一天媽媽後有哪些發現呢?“早上洗衣、做飯、送我上學,然後上班。下班回家,輔導我作業、煮晚飯、洗碗筷。晚上織毛衣……”我引導學生説説媽媽的一天過得怎樣?大家不約而同地説“辛苦!”

然後,我乘機問:“媽媽那麼辛苦,可你為媽媽做了什麼呢?”好多學生都沉默不語。看來好多學生心裏產生了慚愧。接着我再問,“你知道媽媽平時最喜歡什麼?”。“你的媽媽知道你平時最喜歡什麼嗎?”通過回答,同學們明白了自己平時對媽媽的關心較少。紛紛表明自己今後要多關心媽媽,讓媽媽少操心。那怎麼關心呢?我讓同學們談了一些具體做法:媽媽下班回家,給她遞上一杯茶,作業自己獨立完成,給媽媽做小幫手,幫媽媽捶捶背。吃飯時,給媽媽夾菜。平時認真學習,讓媽媽少操心……

通過學習本文,同學們明白自己的成長離不開母親的培育,作為子女對待長輩應該尊敬、孝順。而且體現在每天每時每刻。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12

一、想象畫面,整體把握課文。

中年級注重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能力。因此在教學開始,我通過讓學生通讀整篇課文的方式,讓學生在腦海中放放電影,想象眼前浮現了哪些畫面。在朗讀和想象中,學生對文章有了整體的理解和把握,並能將一些細微之處一一捕捉,例如有關護士的畫面等。

二、重組課文,抓重點語段

對四年級的孩子來説,《第一次抱母親》是一篇比較長的課文。因此在理解課文時,我對教材進行了重組,以 “文章中哪個畫面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最能打動你” 的問題引導學生抓住了文章中最重要最感人的兩幅插圖——“母親挑重擔”的畫面和“我為了報答母親恩情而抱着母親入睡”的畫面進行品讀,收到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13

《母親的恩情》這篇課文的亮點是這首古詩。在教學時,我不斷的貫穿古詩的內容,讓學生學得更輕鬆、更易懂。我利用古詩作為突破口,讓學生產生急於想知道作者創作此詩的原因,為下面學文做好情感的鋪墊。

課堂不僅僅是預設的,而且還是生成的。教材中藴涵着豐富的創造性因素,在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時時留心,敏鋭地捕捉住生成的契機,挖掘教育因素,及時引燃,巧為點撥,讓教材“增值”。

在教學過程中,我用了《世上只有媽媽好》的背景音樂,引導學生聯繫生活,説説自己的母親是怎樣關心自己的?最想對自己的母親説些什麼?起到了喚醒學生感情的作用,讓學生在此基礎上道出了各不相同的但卻都是發自肺腑的心聲,這對學生來説是在心靈上受了一次洗禮,可以讓學生感悟到了母親對子女無私的關心愛護,懂得應該銘記母親的養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