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台階教學反思(精選19篇)

語文課台階教學反思 篇1

我不追求課堂氣氛的表面繁榮,而是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來自主閲讀和感悟。聽了很多的公開課,我感觸最深的一點是表演的成分太多,許多老師的語文課幾乎沒有了學生閲讀的環節,還開脱地説“同學們課下已經充分的預習了”或者走過場似的讓學生讀個一兩分鐘就開始集體討論。每當我看到這樣的課成了優質課的時候,我就真的覺得我們的學生會不會在我們的一手導演下變成浮躁和虛偽的一羣呢?(不能靜下心來閲讀;將別人寫在書本上的現成的感受拿來表演。)我覺得學生閲讀課文的過程就是學會與文本作者進行情感溝通與交流的過程,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要途徑,是任何花樣繁多的學習方法都無法替代的。

語文課台階教學反思(精選19篇)

我們語文教師沒有任何理由剝奪學生在課堂上的閲讀時間和閲讀權利。(新課標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會的閲讀時間。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汽笛,享受審美樂趣。)

語文課台階教學反思 篇2

完成教學的同時利用文本及時、合理地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這種人文教育不是盲目和機械的,教師必須抓住課文獨特的審美價值與情感取向適時進行。

這堂課,我通過課後的小結,及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引導學生積極地對待人生的理想和努力的追求人生的燦爛;課下的作業不止我鼓勵學生寫出自己父親日常的點點滴滴,目的就是想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來理解自己身邊的親人,也感動於他們為自己的付出。這樣日積月累的進行人文教育,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了學生的個性,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新課標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做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薰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

語文課台階教學反思 篇3

“境”是一種具體的教學場景,“情”則藴含於教學過程中師生的交流之中。“情”與“境”的和諧統一就是情境。情境創設因人因時而異,可以有很多種,這節課,我主要運用了音樂畫面、迴歸生活等方法來創設情境。

在導入環節,我設計了一組帶音樂的畫面,音樂是劉和剛的《父親》。這一組組震撼人心的畫面再配上歌手深情、悽婉的演唱為文章創設了情境,渲染了氣氛。從外部刺激了學生的感官,強化了學生的感知,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感受和理解,為本節課的教授奠定了情感基礎。

課堂的最後我用畫面和語言創設情境,播放韓紅的《天亮了》講述其中的故事,並親自講述了我和父親的故事,讓學生陳述自己與父親的故事。這裏運用了迴歸生活,創設情境的方式,將學生從課本引回到現實生活中,引發了學生的思考。

實踐證明,這些情境的創設是成功的,學生在各個環節中,更深入地融入了課文的情境。

美中不足的是,老師最終沒有以“情”開始,以“情”結篇。這篇文章的中心點就是要讀懂一個老農民老父親的心,而課堂最終響起的不是類似《父親》一樣的歌曲,而是唱起了《陽光總在風雨後》,與文章的中心偏離了。且這篇文章的另一個動情之處:是作者對父親的憐惜和敬重之心。這是為什麼這篇文章始終籠罩着一層淡淡的憂傷的氣氛的原因所在。可是這個案例裏缺乏了這個方面的分析。如果課堂的結束,讓學生從作者對父親的一顆關愛之心中學到如何表現對父親的愛。這也不乏為對人生的一種有益的啟示吧。

語文課台階教學反思 篇4

上了《三亞落日》第一課時,在最初的設想時,我循規蹈矩,按照傳統的教學順序,初讀課文、檢查生字詞讀音、檢查課文的朗讀、整體感知課文,然後進入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學習第二自然段,我一步一步,墨守成規,但是當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感知後,將要過度到品讀第二段之前,我先出示中國行政地圖,讓學生對三亞的地理位置有大概瞭解,之後我又介紹了從網絡上搜集到的三亞資料(三亞氣候形成的原因),以一個疑問“這麼美繁榮地方,想身臨其境嗎?”帶着學生品讀第二自然段,在實施時,總感覺環節之間脱節了,雖然按照常規教學,第一課時也許就這麼上了,其實,《三亞落日》關鍵介紹了落日的神奇、美麗,但是如此奇特的落日和三亞這麼一個洋溢着濃濃熱帶風情的仙境又有必要的聯繫,我這樣處理教材,似乎將三亞和落日分開了,僅僅為了一個教學目標,卻忽略了文本之間的內在聯繫,也許學生能夠通過文字感受到三亞的美,但是他們卻體會不到在三亞這個特定的地方欣賞落日的獨特美,也許有時候打破常規,重組教材會有異想不到的收穫……

語文課台階教學反思 篇5

七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不適應的地方。比如:(1)從七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説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2)閲讀應該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閲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3)七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活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語文,是最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閲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修辭方法的運用,作文材料的選擇和詳略安排等。有了對教材較為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閲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説、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此文轉自斐.斐課件.園 麼對他們來説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尤其是七年級剛剛從國小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比較、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為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主要注重學生學到那些知識,學會了哪些學習方法。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反思中成長

自參加工作以來,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及時反思的時候了。多和搭檔探討教學方法,多比較教學思路、向同學科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努力踐行“三人行必有我師”,對自己的教學多比較,多反思,提高自己上課水平和課堂效率,希望能衝破“瓶頸”,開闢語文教學的新天地。

語文課台階教學反思 篇6

翻閲學生的作文本,深感語文教學的不盡人意。其實我們的語文教材就是最好的“習作例文”。比如《天安門廣場》一課二三自然段介紹廣場四周的建築物,表面看這兩段文字很平淡,很枯燥,其實是非常準確、簡練、規範,可謂字字珠璣、要言不煩。

課堂上我請學生思考:這兩段文字寫得好不好?學生有的説“紅牆黃瓦”、“雕樑畫棟”等四字詞語用得好——詞簡意豐,文采斐然。有的説“藍天白雲”映襯着“漢白玉華表”非常美麗——“華表”是什麼東西?看看書本插圖,大體知道即可。結合課文後面的習題,我在黑板上畫起了“天安門廣場”的示意圖:“北端”是“天安門”,“中央”是“人民英雄紀念碑”,“南端”是“毛主席紀念堂”,“東西兩側”“中國國家博物館”“人民大會堂”“遙遙相對”。——何謂“遙遙相對”?學生看着黑板上的示意圖就一目瞭然了。

畫好示意圖後請學生思考:這兩段文字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終於有一個學生説出“方向”這個詞語。我板書“方位順序”,解釋“方位”就是“方向與位置”。對於“方位順序”這樣的詞彙,學生可能是首次接觸。可是他們應該明白:“順序”是語言表達的要領,説話寫文章都該“有條不紊”,否則就是“雜亂無章”。舉例:寫文章介紹我們的教室,就可以按照“前——後——左——右——上——下”等“方位順序”來寫作。——用“寫作”的視野看“閲讀”,這也是“讀寫結合”。

不足之處:對寫作知識的滲透只是處於“紙上談兵”的階段,缺少“實戰練習”。可以引導學生“口述”,也可以“隨堂練筆”。

語文課台階教學反思 篇7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我上的一節常規課,它主要講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基本事實。設計了閲讀、討論、探究、歸納、練習、拓展等多種學習活動。通過時間順序、讀圖、小故事、資料、圖片等加深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瞭解。通過識圖充分調動和培養了學生分析綜合思維能力。反饋矯正貫穿課堂始終,學生自學成為課堂主線。

應用多種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改變學生單一的歷史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圖像欣賞、識圖找圖、人物角色、自主探究、合作討論、闡述交流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學習方式靈活多樣。例如處理這節課的重點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就充分運用了多種學習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能動性。利用圖片提高學生的視覺效果;利用教材中的介紹、學生收集的文字資料等增加信息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了交流機會,並且讓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加了自信心;認識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特殊歷程及艱難曲折。

在教學中滲透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重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明確“一切為了學生髮展”思想。目標定位明確,注重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發展。學習學生生活中的歷史,學習學生身邊的歷史,學習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歷史。在學習中滲透正確的人地觀、環境觀、價值觀、人生觀。運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在討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團結協作,提高交際能力。

我覺得這節課教學目標達到了,尤其是裏面的一些具體環節我認識到要善於處理好教學中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關係,巧妙的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活動,不斷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但我還是感覺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比如在對學生的評價方面還是做的不夠好,在講課過程中總感覺自己對學生的感染力不夠,覺得非常遺憾,學生的情感體驗也打了折扣。通過這一點我也深深感到一個文科教師必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藴和出色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樣才能感染他們,這也使我今後在教學中努力的方向。

俗話説“教然後知困”。一節課上的成功與否,我想關鍵是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看學生是否融入課堂,是否在課堂上積極參與和思考。如何把學生引入課堂呢?我看這還得要求我們老師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教與學是相互的,師生雙方相互啟發、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師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感情,體驗觀念,從而達成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要不斷探索,繼續挖掘課堂教學的藝術魅力,讓課堂這一教學主陣地散發出更加璀璨奪目的光彩。

語文課台階教學反思 篇8

《魯班和櫓板》是一篇傳説故事,講的是魯班根據鴨子的腳發明櫓板的過程。為了讓孩子們更清晰地瞭解發明的整個過程,我採用了簡筆畫的方式:

一、先畫腳蹼,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在感受了老艄公撐船吃力的基礎上,我和孩子們一起朗讀課文,一起體會魯班的困惑。學習第三自然段,在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觀察圖,並結合生活記憶,想想鴨子的腳蹼的特點,通過交流,我在黑板上畫下了鴨子的腳蹼。隨着腳蹼的成型,孩子們的嘴裏發出了“呀”的聲音,顯然覺得很有趣。畫好了腳蹼,我帶領着孩子們學着鴨子的樣子一起用腳蹼進行划水,感受鴨子游水的輕快。

二、在腳蹼外圍畫上櫓板的樣子,清晰記住櫓板的成形過程

學習第四自然段,先讓孩子們讀課文,瞭解櫓板的整個形成過程。還是採用簡筆畫的方式,讓孩子們更清晰地記住櫓板的樣子,並記住它的成形過程。重點出示句子:他把木棍上半截削成圓形,就像鴨子的腿,把下半截削成扁形,就像鴨子的腳蹼。先讀,再一邊讀一邊在起先的鴨子腳的外圍慢慢畫櫓板的樣子。隨着櫓板樣子的出現,孩子們的眼睛發亮,他們説:好像啊!我問:像什麼?他們齊聲説:像鴨子的腳。接着,我們又反覆朗讀着出示的那句話,記着櫓板的樣子。

《魯班和櫓板》講述了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魯班受鴨子游泳的啟示而發明櫓板的故事。這篇課文沒有生動的故事情節,也沒有優美的意境,學生對這樣的文章一般都不太感興趣。但這樣的文章最能培養學生靜思默想的好習慣,我們教師一定要好好把握。

魯班如何發明了櫓板是教學的重點。教學時我讓學生仔細閲讀第3、4自然段,一步一步引導學生髮現好詞好句:“出神地”、“忽然眼睛一亮”、“馬上找來”,然後讓學生做動作,發揮想象,身臨其境地體會魯班愛觀察、善聯想、能創造的美好品質。接着我再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第4自然段,可以邊讀邊看圖,藉助插圖讀懂課文;可以讀讀課文,再動手畫畫魯班發明的櫓板,也可以用橡皮泥捏一捏;可以同桌互當講解員,以講解介紹的方式來讀課文……充分解放學生的雙手與大腦,發揮他們的自主性。邊讀邊動手,這樣學生在寬鬆、民主、合作的空間裏,帶着好奇心自主探究,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學時還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拓展,由課堂向課外延伸,激發學生進一步閲讀探究:1.魯班是一名能工巧匠,收集一些有關他的資料,為大家講一講有關他的故事。2.魯班受鴨掌的啟示發明了櫓板,你還知道哪些東西是受動物的啟示而製造出來的嗎?可以去查查資料,問問爸爸媽媽。適當滲透少許仿生學的知識,打通課內外、學科間的界限,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得到發展。

語文課台階教學反思 篇9

重視了對語文知識的傳授。作為八年級學生,對於生字詞仍還處在積累階段,如果淡化了字詞,學生的字詞積累就不夠,語文的基礎知識也就不牢。比如“如法炮製”的“炮”和“煨燉”這兩個詞的注音,學生雖然預習了,但不到位,所以就出錯了。作者介紹,它屬於語文的文學常識的內容,瞭解了作者,有利於把握作者的風格,有助於理解文章的情感,同時加大積累後也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堂課上,我較為巧妙地把二者有機地融於課堂中,使語文知識得到落實。

創造了輕鬆的平等交流的氛圍,活躍了課堂氣氛。在導入部分,通過顯示大量的過年圖片:貼“春”字、貼“福”字、放鞭炮、掛燈籠……熟悉的場景,一下子把學生帶進了對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的回憶,學生的話匣子隨之打開,講過年的情景時津津樂道。歡樂的氛圍隨“圖片”而“潛”入課堂。在品讀細節階段,我都給了學生充分發言的機會,讓他們能夠暢所欲言,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鼓勵學生對教材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讀,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尊重他們個人的感受和獨特見解。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環節中,有一位學生找到了這一句“其實我沒等她説完,早已偷偷把手指頭伸在杯子裏好幾回,已經不知舔了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了”,但在朗讀的過程中卻把“偷偷”這個詞讀掉了,我不僅沒有批評他,反而就此因勢利導,問“如果把偷偷去掉好嗎,為什麼?”這一問立即調動學生髮言的激情,馬上就有學生給出了滿意的答案。於是我又問“你有過類似的經歷嗎?”再次調動學生的回憶,課堂氣氛因而更加熱烈。

語文課台階教學反思 篇10

《語文百花園》是每個單元的總結與昇華,一般分為温故知新與口語交際兩大部分,本節課我所執教內容為温故知新部分中的詞語辨析、認識分號、拓展與交流三個環節。

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出本課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將三個環節按照學生的適應能力進行了重組,讓學生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眾不同的收穫。為此,我的教學設計的着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通過教學實踐,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一、趁熱打鐵,過渡自然,挖出主題深度

對於剛剛結束的第五單元,每篇課文都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一單元向我們展示了大自然的奇妙,展現了人類的科學精神。於是我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複習本單元內容,讓學生選擇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篇課文進行分析,領悟文章所藴含的道理。小組合作積極性高,並且可以及一家之長。討論結束後,展示小組成果,選擇代表上台闡述自己的見解,剛開始是我隨意挑選小組,漸漸的我讓學生自願上台;學生最初都是拿着課本説,在後來我要求邊看邊説一直到最後的脱稿説。這一系列貌似不起眼的要求,都是在慢慢鍛鍊學生的能力,由被動變主動,由緊張到自信,把課堂還原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做講台的主角,並由學生自己補充、昇華。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情緒高漲,順利將拓展與交流這個環節內容掌握。

二、將聽、説、讀、寫訓練有機結合起來

打亂三個環節的順序後,我又將學生的目光引導了第一環節——詞語辨析。我分四個步驟進行授課,首先出示課文內三組反義詞,並讓學生找出出處,以便於更好地學會聯繫語境來尋找詞語的反義詞。其次,在一個句子中,填寫相關詞語的反義詞,這就要求學生多讀、多寫,加深了難度。然後是積累與運用,除了課本上的練習外,我還蒐集了本單元的一些詞語,讓學生試着運用。在提問時,我採用先舉手有優先選擇權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並且,照顧到全班的學生,每個學生選擇自己有把握的詞語進行回答,大大地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並且使這些內容成為摘抄本上的一頁知識。

三、課堂教學的完整與和諧

分號作為一個新的標點符號出現,説明學生就應該學會正確使用分號了。只有正確瞭解分號的作用才能更好的運用。所以在認識分號這個環節時,我採用男女生分讀的方法來理解分號的作用是用於複句內部並列分句之間的停頓,讓學生明白分號前後的兩個句子是並列關係,又表達一個相同的含義。先讓學生表達自己所認為分號前後兩個句子的關係,最後我再做相關總結。在練習時,學生做個充分的預習,掌握不錯,但在拓展時,學生知識面太窄,語言很匱乏,以至於所造的句子枯燥沒有新意。

課堂需改進方面:

一、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只依靠課堂知識就相當於杯水車薪,作用微不足道,只有真正走進書的海洋,才能真正使學生文思泉湧、口若懸河。在日記本和摘抄本交替練習的情況下,應將讀書這項作業作為一個長期的慣性要求,使學生養成好讀書、讀好書的習慣。

二、提高語文相關練習題的準確度

語文作為一門語言教學,雖然説沒有絕對的對錯,但在細節上面,我應該要求學生力爭最優答案,力求最完美的回答,所以在日常訓練中,我要多提醒學生,要對知識抱着一絲不苟的態度,將大概、差不多這類觀念拋之腦後。

三、讓學生做好充分的練習

課前的預習非常重要,“一人二事三事物,四讀五問六感悟”,這就是我教給學生的預習方法。做好充分的練習,意味着學生已輕鬆掌握本課內容,意味着學生的知識又提高一個層面,意味着及時反饋與及時糾正的重要性。在課下,應該讓學生切實掌握本節課內容,收到“課課沒有小問號,全部都是感歎號”的效果。

正是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這節看似簡單的課有了許多的亮點,學生學習的眼睛亮起來,激情高漲了起來,我決定繼續努力,改正不足,爭取在教學設計的環節多設計一些亮點並且努力實踐,使每一節課都“靚粧出場”。

語文課台階教學反思 篇11

《永遠的白衣戰士》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記敍了護士長葉欣面對極具傳染性的疾病——非典型肺炎,不顧個人的生命安危,不知疲倦地從死神手裏把患者一個一個地奪回來,自己卻染上非典型肺炎而不幸犧牲的動人事蹟。本文的教學重難點:朗讀、感悟課文第四、五、六自然段,説説護士長葉欣是怎樣冒着"高風險",進行“高強度”、“高效率”的搶救工作的,從而體會、感受“白衣戰士”——護士長葉欣臨危不懼,身先士卒,捨己為人的崇高精神。圍繞教學的重點,我在教學中抓好以下兩個方面:

一、利用好課題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我從課題入手,引導學生質疑,帶着問題來閲讀文章,最後,讓學生在自主閲讀感悟中釋疑,再次領會課題的含義。這樣的教學遵循了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真正體現學生的自主、探究閲讀過程。教學中我這樣設計:1、讀課題,説説通過預習你對"永遠的白衣戰士"這個題目,有了哪些瞭解?生:白衣戰士指的是葉欣。(師介紹葉欣生平。)生:因為葉欣永遠活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所以稱為永遠的白衣戰士。師:你對“永遠”這個詞瞭解很深刻,請你再讀讀課題。師:我們以前都稱護士們為白衣天使,為什麼這裏卻稱為白衣戰士呢?這裏我沒有急着讓學生回答問題,而是引領學生走進文本,一起來研讀和體會這篇感人的文章,這樣激起了學生閲讀探究的強烈慾望。2、深化課題平常我們都把醫護人員稱為“白衣天使”,那課題可不可以改成“永遠的白衣天使”呢?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組織學生小組討論。這時的學生對課題的理解是深刻的,他們懂得聯繫課文內容理解課題,此時他們明白了:葉欣是“白衣天使”,但更是一名戰士,因為她是在抗擊“非典”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犧牲的。課題用“永遠的白衣戰士”比用"永遠的白衣天使"好,這樣更能突出"戰爭"的殘酷和葉欣的英勇精神。再次齊讀課題。

二、聯繫生活,激活體驗

課文的(4-7自然段)詳細描寫了護士長葉欣的英雄事蹟。為了使學生體會感受"白衣戰士"----護士長葉欣臨危不懼、身先士卒、捨己為人的崇高精神。在教學中,我拋開煩瑣的講解,直接問學生:"讀了這篇課文,你有沒有受到感動?什麼地方最讓你感動?"然後讓學生再讀課文,找找受感動的地方,把有關的詞語和句子劃出來,然後説説為什麼感動,再好好把受感動的地方讀一讀,讓別的同學也能受到感動。這個設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的。

學生經歷一個默讀、體會、感悟的過程,再進行相互的交流,在老師的引導點撥中去咀嚼和品味語言文字,同時,在交流和評價中指導感情朗讀,情感才得以昇華。學生再此進行交流,感悟和體會比前面更加豐富多樣。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説過:“教學決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告訴,教學應該是一種過程的經歷,一種體驗,一種感悟。”而經驗是體驗的基礎。要想引導學生順利地進入課文情境,必須緊密聯繫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經驗和頭腦中儲存的相關信息作為感悟課文內容的前提。最根本的手段還是要抓住課文的關鍵詞句,精心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去體會,鍛鍊其敏鋭的語感。一句話,激活經驗,以讀求悟,讀中見悟,品讀悟情。通過師生的平等對話交流,讓學生自己發現受感動的地方,然後根據自己生活中的已有經驗認真讀讀,細細品味。這樣,不僅能體會人物形象,表達自己的情感,還加深了對“白衣戰士”的理解,激活了自己的情感體驗。

語文課台階教學反思 篇12

長期以來,古詩教學採用的是串講法。這是傳統的講解古詩的方法,即先解詩題,然後釋詞,最後講解詩句的意思。整個教學過程是教師講解、學生傾聽,教師講完,課就上完的過程,形成了“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這一教學模式,不要説學生不感興趣,教師自己也覺得枯燥煩膩,更別提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思維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也嘗試着讓學生對學古詩感興趣,並且感受到了其中的樂趣。現以教《贈汪倫》為例,説説我的做法:

一、 複習導入,鞏固舊知

在一堂新課的開始,用學生所熟悉的知識進行導入,可以消除學生的陌生感,使學生在舊知的基礎上很自然地進入新知識的學習,讓新舊知識連貫起來,使知識系統化。《贈汪倫》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寫的,學生已經學過好多李白的詩了。因此,上課時我先讓學生説説已經學過的詩,在學生舉例的基礎上歸納如下:“李白的詩語言流暢,想象豐富,取材十分廣泛:有表達思鄉情懷的《靜夜思》,有讚美錦繡山河的《望廬山瀑布》,這些作品都是李白深入生活實際創作而成的。”在複習的基礎上加以歸納,不僅使學生對已學過的知識進行了回顧,還使學生懂得了寫作的取材廣泛必須源於生活。

二、 故事引路,激發興趣

學生大都愛聽故事,在課堂教學中選擇與學習內容有關的故事,既能牢牢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又為後面的學習作了鋪墊。於是,緊接着複習,我設置了這樣的過渡語:“由於李白才華橫溢,性格豪爽,喜歡親近大自然,安徽涇縣桃花潭的汪倫便誠邀李白去做客。”接着,我便有聲有色地講起《李白“受騙”桃花潭》的故事。當講到“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與“桃花者,潭水名也,並無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並無萬家酒店”這些內容時,我一方面模仿古人的語氣“子乎者也”了一番,另一方面又用解説者的語言旁白了一下。學生在哈哈大笑之餘,不禁被汪倫的巧妙機智所吸引。到後來,他們自然而然地想知道李白怎樣寫詩答謝汪倫。

三、 自學詩句,理解詩意

俗話説:“教是為了不教。”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的學習主要依靠學生自己來完成。《贈汪倫》這首詩本身較淺顯,詩意較明朗,現在有講故事時的旁白作範例,學生理解詩句意思更是如魚得水。因而,當我出示教學掛圖,讓他們説説哪一個是李白,哪一個是汪倫並説明理由時,學生擺出了“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這一句。當我要求他們説出詩句意思時,許多學生躍躍欲試。有的學生還在領會“忽聞”的基礎上添上了這樣一段話:我循聲望去,原來是我的好朋友汪倫來送我了,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趁勢引導學生説:“別具一格的邀請,與眾不同的送別,深深感動了李白。因此,他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學生不約而同地朗讀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在理解了“不及”的意思後,詩句大意也就迎刃而解了。在領會了詩句所採用的修辭手法以後,學生自然而然地對比選用了“即使……也……”的關聯詞語連接詩句意思。

四、 誦讀感悟,體會感情

藉助故事引路與學生的自學理解,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句難度已經不大。因此,我便佈置學生結合詩句回憶故事,模仿當時李白吟詩的語氣誦讀,讓他們在誦讀中反覆感悟。接着,我便引導學生對兩句詩進行比較,説説在寫法上有何不同,共同的目的又是什麼?學生髮現敍事是為抒情作準備的,如果沒有敍事中的“忽聞”而受感動,就不會有抒情中的“不及”進行對比。最後他們都能抓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來體會,領會了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五、 拓展練習,一舉兩得

一般説來,學一首詩能學到體會到詩句表達的感情時,就可以劃上一個句號了。但那只是就一首詩一堂課而言,學生的能力並沒有得到真正的提高。為了讓學生對詩意有更深的理解,也想訓練一下學生的想象力,我便設計了改寫《贈汪倫》的作業練習。我提醒學生想象李白是在怎樣的情況下離開桃花潭的,學生很快聯繫到詩中的“忽聞”。有的説是李白離開時,沒有讓汪倫知道,是想避免常人離別的傷感;有的説不告而別未免失禮,李白曾留書一封告訴汪倫,汪倫見後就來送行。雖然學生的想象可能與事實完全不同,我也無從考證,但我認為比較合理。至少,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解,有了自己的思考。

語文課台階教學反思 篇13

《趙州橋》是介紹著名的橋樑建築——趙州橋的説明文,文章用簡明的語言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讚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在教學過程中,第一課時我以生字詞為重心,並帶入文中,讓學生在學習課文前能夠初步理解簡單句子的意思;在朗讀課文中去理解,初步感知文段,在感知時收集信息。

一、簡化教學程序

“趣味教學”這一觀點近來常被各界教學專家提倡。課堂中的“趣味”是教師對文本深入解讀後的深入淺出,是對教材的準確把握,我們的“趣味”就應讓學生學得更簡單、更快樂些,讓學生的感受更深刻些。為了這個“簡單”的趣味,我背後做了“不簡單”的事情:深入地解讀文本,收集有關趙州橋的資料。使趙州橋的形象、特點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中,我感歎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更感歎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後我引出課文中三個特點:“雄偉、堅固、美觀”,再根據這三個特點去引導學生學這三個重點句:(1)“趙州橋十分雄偉。”(2)“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3)“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以此為線索學段學篇,去感受趙州橋的無限魅力。

二、激發學生興趣

雖然趙州橋是一篇説明文,文中包含了豐富的信息,但它的字裏行間無不透出作者的情感------自豪。學説明文的課堂也是書聲琅琅的課堂,所以在第一課時中我鼓勵學生緊緊抓住關鍵詞引發學生的情感,讓他們透過朗讀表達情感。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跟着一齊思考:趙州橋這樣一座古老的石拱橋,它憑藉着什麼而聞名於世呢?學生一時語塞,引發了他們探索的興趣。之後第二課時我創設旅行的情境引導學生從三點體會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讚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首先從“1400多年”、“五十多米長”,“九米多寬”中體會這些數字傳遞出來的信息,體會趙州橋的堅固雄偉,感歎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其次從千年來利用沒有橋墩,只有一個大橋洞,四個小橋洞的設計存留至今,體會它的堅固。引導學生體會趙州橋的的美觀時,教師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想象欄板上精美的圖案,然後出示了課件圖片幫忙學生再現畫面,讀出體會。最後抓住關鍵詞“抵”、“回首遙望”,做動作體會橋的圖案的傳神,並指導把該段讀好,把橋上的龍讀“活”,直接切入地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此時學生的情感,老師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文本的情感融為了一體,兩個字------自豪。

三、引導學生感悟

在通篇文章中,我們能夠體會到,作者不僅僅是在遊覽橋,讚美橋,同時也是在讚美造橋的人,我們更能夠體會到作者在寫作時充滿着的驕傲和自豪的感情。所以,讀課文時,我們要站在作者的角度,既表達出作者所要表現的情緒,也表達出自我從文本中體驗到的情感。

“趙州橋十分雄偉。”這是一個總起句,後面介紹了趙州橋的長度、寬度、建築材料、形狀特點等,都是圍繞“雄偉”展開的具體描述。引導學生在朗讀中仔細體會這些數字傳遞給我們的信息,把“雄偉”的氣魄讀出來。

“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在理解課文時,提出這個問題讓學生討論:“什麼是‘創舉’?為什麼説趙州橋是一個‘創舉’?”學生能夠從前面的學習中瞭解哪些説明了趙州橋的設計師“創舉”,也能夠用舉例子的方法説説對“創舉”的理解。然後聯繫上下文中對趙州橋的描述,如,減輕衝擊力,節省石料,談談自我對這句話的理解,並在理解這句話的同時自然而然地激發出自豪的情感。

“趙州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這是一個過渡句,巧妙地將兩部分資料緊密地聯繫在了一齊。課文表現趙州橋的美觀,刻畫得十分細膩,描述欄板上雕刻的圖案,生動活潑,我採用抓住重點詞的方法,讓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的方法。透過讀書,讓學生抓住三種龍的獨特之處,“相互纏繞,回首遙望,雙龍戲珠”透過重點詞語想象他們的樣貌,動作把龍的形態表現出來,從而體會雕刻的圖案是那麼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多姿多彩。從而引出“所有的龍似乎都在遊動,真像活的一樣。”引導學生想象圖案的精美是本文的難點,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想象欄板上精美的圖案,讓學生將想象的資料用語言來描述,並出示了圖片幫忙學生再現畫面,讀出體會。學生對精美一詞的理解不是很到位。在教學時,引導學生體會到這些精美的圖案是1400年前,勞動人民在石板上一點一點雕刻出來的,十分費時光費精力很不容易。之後,朗讀課文,帶着想象去體會趙州橋的欄杆上那些精美的圖案。

四、拓展學生寫作潛力

在課文的第三自然段中對趙州橋的側欄三幅關於龍的描述用了“有的……有的……還有的……”的排比方式聯繫起來,使三幅圖聯繫得自然有序,學生在學習寫作文時若能夠用到這一方法,必定使作文在邏輯上有所增強,文章的層次也能有所提升。所以,講課時我特地突出這個資料,並請學生用其造句,在這自由發揮中,學生學到了知識也體驗到了快樂。

在課堂教學中,還有許多的不足之處,朗讀的指導和朗讀量還欠缺,課堂結構還略顯緊湊,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改善不足,努力提高語文閲讀教學的潛力。

語文課台階教學反思 篇14

一、審讀題目促思維

在學生預習課文,掌握字詞的基礎上教師進行講讀分析,先板書“瀘定橋”三字,設問:

瀘定橋架在什麼地方?它是座什麼樣的橋?紅軍為什麼要奪瀘定橋?

利用上述問題促進學生思維,並小結:為了取得長征的勝利,紅軍必須用“飛”一樣的速度跟敵人搶時間,同時必須從敵人手中把瀘定橋“奪”過來。

二、板書要點助理解

理解作者思路和課文的段落層次是閲讀的基本要求。本文緊扣課題中的“飛奪”展開故事情節,圍繞“飛奪”依次講了“為什麼飛奪”“怎樣飛奪”“飛奪的結果”。教學時根據課文敍述的先後順序,要求學生通讀全文,瞭解“奪橋”戰鬥發生的起因、發展、高潮和結果,並引導學生質疑。

學生帶着問題再讀課文,同時教師予以講解指導。講讀課文時從“時間緊”“路途遠”“敵我雙方賽跑”三個方面弄懂“搶時間”這部分的內容,從“橋險峻”“敵猖狂”“紅軍勇”三方面弄清“攻天險”這部分的內容,同時根據學生的回答逐一板書,藉助板書,藉助板書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線索,理解課文內容。

三、精讀重點悟中心

“飛奪”二字是課文中的重點詞語,也是對課文中“搶時間”“攻天險”這兩個重點段落的高度概括,同時最能體現紅軍戰士不畏艱險、勇往直前、頑強戰鬥、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因此在教學時要緊扣重點段落、解難釋疑,幫助學生領悟課文中心。

教學“搶時間”一段,先要求學生明確“搶時間”的原因和要求。其次要求學生了解紅四團行軍途中所遇到的困難,“冒雨行軍”一段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回想當時當地的情景,以加深對紅軍戰士崇高品德的認識。同時設置如下思考題:紅軍在行軍途中遇到哪些困難?是怎樣克服的?大雨澆滅了火把,敵人宿營了,紅軍為什麼還繼續前進,這説明了什麼?

因此領悟紅軍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風貌。

“攻天險”一段,具體要求學生理解紅軍攻奪瀘定橋的經過,指導學生按照:發起總攻→二十二位英雄冒着炮火前進→三連戰士邊前進邊鋪橋→勇士們穿過熊熊烈火→消滅守橋的敵軍這一過程進行創造性複述,從而體會紅軍戰士頑強戰鬥、不怕犧牲的崇高品德。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達到領悟文章中心的目的。

語文課台階教學反思 篇15

在這一課的設計中我沒有孤立地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而是把它和朗讀結合到了一起。備課時,我發現在這篇課文中幾個標點符號非常值得研究。課文中幾個人物的對話中出現了“?、!、。

”,不同的標點符號表達了人物不同的心情,要想讀出人物的語氣,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就必須要關注這幾個標點符號,同時這也是讀書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所以有了如下的設計:

出示:

“你怎麼不吃呀?”

“真糟糕!離回到家還有好長時間呢!”

師:誰來噹噹維加,讀一讀。

(一生來讀語氣比較平淡)

師:注意標點符號,想一想維加會怎樣説,再請一位同學來讀,讀出語氣。

這樣,在朗讀指導的過程中進行了標點符號的訓練,教給了學生讀書的方法。

另外,我還引導學生轉換角色,使他變成維加或安娜,然後再引導學生去思考,這時維加和安娜是怎樣説的,這樣學生就會把自己當成維加或安娜,把自己放到那個情境中去,自然得就能體會他們的心情和想法。

反思教學過程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感覺有些不到位,在分角色朗讀這一環節上處理不夠好,效果不是很好。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意這方面的問題

語文課台階教學反思 篇16

本課在前課教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了解古人很早以前,就注意到太陽的運動和投影的變化是有規律的,人們就利用這個規律來計算時間,在當時計時的工具叫做日晷。

本課教學一個重點是讓學生利用第一課的知識製作簡易的太陽鍾。課本上介紹了兩種太陽鐘的製作方法。如有時間,教師應該讓學生嘗試這兩種方法,然後比較這兩種方法哪一種計時準確。

這樣的教學策略有助於幫助學生理解工具具有感官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語文課台階教學反思 篇17

本週三上午在縣實驗中學上了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語文課《風箏》,《風箏》這篇課文是魯迅的作品,學生上國中後第一次接觸,學習難度較大,課文難點較多,且本文思想內容可從多方面理解,這恰恰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研究性的教材。現作如下反思。

一、教學思路清晰。一開始,讓學生談自己放飛風箏的自由與快樂,引出課文兄弟倆對風箏的不同態度,由此矛盾而上演了一場“精神虐殺事件”。最後討論體會封建教育思想和倫理道德才是導致這場“精神虐殺”真正的罪魁禍首。

二、教學方法得當。我緊緊抓住“精神虐殺”,重點研讀三、四自然段。如第三自然段中通過圈點、朗讀,突出“出神、驚呼、高興得跳躍”,讓學生體會弟弟對風箏的酷愛以及表現弟弟天真活潑的形象。第四自然段,以動作、神態等描寫著稱。教學時採用的表演“我”毀風箏的片斷,學生很是受啟發。評點時,大多學生都能指出表演學生的不到位之處,甚至後來連“我”的“傲然”神態都能表現出來。朗讀、表演,學生充分領略了“我”的毫不顧忌、無情踐踏風箏的粗暴行徑。

語文課台階教學反思 篇18

故事中的主人公雖失去了貴重的奔馳汽車卻換回了誠實、守信的崇高品質。孩子們也同樣對這篇課文興趣濃厚。我在課堂上先是提了一個這樣的問題:一般人中彩後的反應是什麼?而父親的反應又是如何呢——父親神情嚴肅。把我趕下車。父親怎麼會有如此反常的舉動呢?這些問題激起學生探究的慾望。他們馬上從課文的第8自然段找到了答案:因為中彩的彩票是父親幫庫伯稍的。我引導學生想象:此時的父親心裏可能在想什麼呢?孩子們想象的都非常好,有的説:我怎麼這麼倒黴,中彩的怎麼不是我那張呢?有的説:這輛車不是我的,我不應該要……

而後,我讓學生看事情的結果是什麼。接下來,又聯繫前面課文中介紹的我的家庭狀況及父親的心願感受父親的偉大。體會母親的話的含義及最後一句話的含義。最後一句話在理解含義前,我先做了一個鋪墊:引導學生思考父親在打電話的那一刻,失去的是什麼,但他又得到了什麼。

學生有了這一步的思考後,對最後一句話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回憶着課堂上學生的表現,我在想:如果在學生理解了第8自然段,知道中彩的是庫伯的彩票後,就讓他們聯繫前面我的家庭狀況及父親的願望體會父親當時是多麼想得到這輛車啊,而且他也試圖將車據為己有。在這樣的矛盾中,父親依然選擇了將車還給庫伯,品質是多麼可貴。學生在這樣的對比中,就會強烈的感受到這一點。這樣的話,理解開頭和結尾這兩句話就很容易了。

語文課台階教學反思 篇19

《長城》是人教學版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篇課文作為引領學生開始中國的“世界遺產”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現了長城的氣魄雄偉,還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抒發了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那麼怎樣激發學生去了解長城的特點以及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我們作為中國人的驕傲呢?

贊可夫曾説過:“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如果在教學導入時,能根據課文內容採用情境啟發式導入,就能撞擊着學生的心靈,形成他們心理上的懸念,吸引着他們的注意力,學生產生急於要弄清問題的迫切心情,驅使他們認真學習課文。

上課伊始,我就讓學生充滿激情地朗讀世界各國元首獻給長城的題詞:設計者太偉大了,長城不愧為世界奇蹟!(以色列前拉賓)只有一個偉大的民族,才能造的出這樣一座偉大的長城!(美國前總統尼克松) 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從未見過類似的傑作!(俄羅斯前總統葉利欽)

聽完這些國家元首的題詞,你有什麼感受?(學生自由談自己的感受)是呀,我們為自己是華夏兒女感到自豪驕傲,但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你對長城又瞭解多少呢?你知道為什麼説長城凝聚着中國千年文明、智慧和力量嗎?今天,這個“偉大的奇蹟”就在眼前,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自由讀課文)

在我的精心設計下,通過我充滿激情地朗讀,使學生陶醉在偉大的長城中,自然地想去了解--長城到底是什麼樣的,為什麼會引起這麼大的轟動?使學生由情入境,情境交融,學習達到旺盛狀態,使學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之中。